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楼主: 新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谊] 佛家如何看待爱情?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11#
发表于 2007-10-20 12:15 | 只看该作者

爱好打扮的姐妹注意看-----冶容诲淫

爱好打扮的姐妹注意看-----冶容诲淫

冶容:打扮得容貌妖艳;诲:诱导,招致;淫:淫邪。指女子装饰妖艳,容易招致奸淫的事。


   
冶容诲淫


         2001年秋季的一天,一位老居士带来一位大约三十岁的妇女,显得有些憔悴,跪在妙法老和尚面前哭述着自己的不幸,似乎忘记客厅里还有二十几人在场。  

    “师父,我的命太苦了,是郝奶奶带我来求您给我指一条生路的。我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孤僻的女孩,不喜欢热 闹,常常一个人独处,就是逛商场也喜欢一个人,可以说我是一个规矩本份的女孩。可是十九岁时就被坏人强暴,令我痛不欲生,为此还辍学一年。两年后,又被坏 人强暴,虽然坏人最后被绳之以法,可我的精神却几乎崩溃,学也不上了。二十五岁那年父母让我交朋友,四处托人介绍,可第一个男友在骗取了我一年的感情之 后,离我而去。一年之后又交了一个男友,也是同样结果,我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信心了,常常以泪洗面,我想求师父开解,我的命为什么这么不幸,还有没有法子 转变?”

  师父请她坐在椅子上,沉默片刻后问她:“你今天怎么没有化妆?”这名妇女先是有些茫然,又低头看了看自 己,略带歉意地说:“郝奶奶说今天来见您,叮嘱我不要化妆。”师父有些严肃地说:“我不是嫌你没化妆,是告诉你,今生所以会遇到这么多不幸,首先就是你太 注重化妆,总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入时,又喜欢穿紧身甚至暴露体肤的衣服,尽管你性格孤僻,却喜欢大家羡慕注视你,尤其喜欢男孩子的眼光。我说的对吗?”
  她点了点头。   

  师父接着说:“男女之欲,人皆有之,无可厚非。可是女子是弱者,应当注意保护自己,中国有句老话‘慢藏 诲盗,冶容诲淫’。说的是,你的钱财要及时妥善收藏好,不可张扬自己富有,不然你就是盗贼下手的目标;‘冶容’是美容的意思,说的是过份不正当地打扮自 己,会令异性生起淫欲的念头,淫欲炽盛,不能自控的人就会打你的主意。所以,在当今年代规矩本份的女孩,应当善于学会保护自己,更不可穿过于暴露体肤的衣 裙。以挑起别人淫心而得到的爱,不是真实的。夫妻都是有缘份的,不是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吗,这个‘一线’就是前世种的因,就是‘业力’。业力就是有业务 关系的意思,前世谁欠谁的,这一世一定会来‘讨债’(相聚)的。你不见有些俊男娶丑女,或是美女嫁陋男吗?所以一切善良的青年男女,绝不要去学电影电视里 的那些诲淫诲盗的东西,要想自己将来有个幸福的家庭,就要常念观世音菩萨,就是命里注定恶缘的夫妻也会转成善缘。你听明白了我的话,照着去作,不出一年就 会有一个如意的郎君。好像是一位三十五六岁、死去前妻、带着一个五岁男孩的善良男子。至于你今后的命运,还有前生的原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以 后要戒杀生,多看些经书,你就明白了。”

    那名妇女欢喜地接受了老和尚的教诲。
温馨提示
本站接到网友举报,有人发布招聘(保姆管家、助理文秘、中文教师等)、交友和送宠物等信息,目标主要是针对女士行骗。为了增加欺骗力度,有的招聘中留了本地电话号码,那些电话号码实际上都是虚拟号码,其实他们人不在本地。建议大家提高警惕,不要随意提供个人信息并与对方纠缠,谨防“杀猪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00:40 | 只看该作者

夫义妇德

夫义妇德



                                       现在很多长辈会说一句话,「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我每次听到这句话就很紧张。「养不教,父母过」,没有把孩子教好,对他的婚姻也置之不理,这样可能不只是孩子没教好,连孙子、连后代子孙都会没教好。      

                    从古代的礼仪来看,最庄严肃穆、最隆重的莫过于结婚之礼,也由于它非常隆重,就代表它是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婚姻能够幸福,家族和乐,下一代的教育也能够成就,所以夫妇关系特别重要。         

     在古代结婚(之)礼(中),家长在孩子结婚前三天是不熄灯的,那三天是耳提面命告诉自己的孩子,以后如何当好先生,以后如何当好爸爸,以后如何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面对自己的女儿就会告诫她,如何当好一个太太的角色,如何当好一个媳妇的角色,如何当好一个母亲的角色。我们从这个礼仪看得出来(古人)对于婚姻的重视,相信绝对不是那三天才临时抱佛脚。最重要的一定是从小到大,父母就表演给下一代看,而且在很多机会点上都会引导孩子如何对异性。(如此)耳濡目染,再加上结婚前谆谆的叮咛,所以孩子对于当先生、当太太的一些职责、一些本分就非常清楚,不会混淆不清。

              而现在我们年轻男女,可能都还没准备好如何当一个太太,或者如何当一个先生,没准备好,也没想到要承担家庭的责任,结果就怎么样?可能就踏上地毯的那一 端,心理上都没准备好。不只没有准备好,自己还有很多不对的想法。这个时候长辈有没有奉劝他?有没有及时教导他?现在很多长辈,自己的孩子结完婚,有一些 状况不好,他们也没去管,还会说一句话,「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我每次听到这句话就很紧张。「养不教,父母过」,不只没有把孩子教好,现在对他的婚姻 也置之不理,这样可能不只是孩子没教好,连孙子、连后代子孙都会没教好。

             而古代,我们看「夫妇」两个字,其实就已经把如何为人夫、如何为人妇,融入了这两个字里面。所以古代不管是文字,不管是艺术,不管是点点滴滴生活的东西,都融入了教化的意义在里面。

              我们看这个「夫」字,它含有「扶」的意思,扶持的意思。所以为人夫要扶持一个家庭的生计,为人夫要有恩义、情义,还有道义。对于太太,要能够让太太的生 活安定,让妻儿的生活安定,所以有情义。为人先生还要有道义,什么道义?把下一代好好教育好,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父母、祖先,这样才对得起妻子,这样也才 对得起社会。所以为人夫要有担当,要能尽恩义、能尽情义、能尽道义。这个「妇」就含有负责的意思,所以太太最重要的职责是相夫教子,维系一个家庭生活的安 定,这分责任她要尽心尽力去做到。而一个先生在整个事业的发展过程当中难免会有起伏,这个时候太太有德行,太太能及时给予他规劝,给予他劝告,他可能就不 会犯下一些难以弥补的过失,所以要相夫。再来要教子,要教好孩子。所以夫妇要当好榜样,演出孝道,演出夫妇和睦相处给孩子看,这是教子。

             所以我们古代特别重视妇女的德行,所谓「妇女四德」,就是指「妇言、妇德、妇功、妇容」,指我们女性的四个德行。第一个是「妇德」,就是女性她很有贤慧的特质,内心很厚道,这是妇之德,而这个德行就会无形当中潜移默化影响你的下一代。

              我曾经在很小的时候看过我母亲有一幕,对我影响很大。那一天刚好我跟我的母亲还有我的姐姐一起回外婆家,在回去的过程当中,刚好这位出租车司机技术不大 好,结果开的时候,有一个轮胎掉到水沟里面去,后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拉上来。结果因为掉下去的时候有一点冲击力,所以把他的排气管震摇摇晃了,所以后 面的路途是车子一边开,后面的排气管一边晃,叩叩叩叩,这样就开到目的地。开到之后,我的母亲就要把车费付给他,在付给他车费之后,我的母亲额外,那个时 候我才五、六岁,又额外拿了一百块钱给这位出租车司机。当我母亲那个动作拿过去的时候,我的眼前闪出了好几行的字幕,那个字幕就告诉我,母亲因为觉得劳动 的人非常辛苦,赚钱不容易,今天他还要去花这个修理的钱,可能他这个月的生活会很拮据,他家里的妻儿也会受影响。因为我们家里的状况还算比较充裕,所以母 亲就把这个钱拿给他。技术不好不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我母亲会去想到他的困难之处,进而多给了他修理的车费。

              所以当我感受到母亲这分存心,内心就很感动,长养了我们的仁厚之心。常常我母亲都说,「你们姐弟都是滥好人,都是滥好人,处处只会替人想」。我会跟我妈 妈说,「其实你也是滥好人」。我是在这几年从事教育之后,会从家庭对我的影响去思考,所以当我跟我母亲谈到这件事说,你记不记得小时候出租车司机开到水沟 里这件事?我的母亲还记不记得?根本不记得。所以为人父母的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孩子自身,而当母亲很有的德行的时候,她的举手投足,一 言一行,都在对孩子产生教化的影响,所以妇德特别重要

              再来,「妇言」。一个母亲的言语,假如常常言语很大声,常常会跟人家起冲突,会跟人家吵架的话,那她的儿女从小看他母亲言语这么泼辣,会怎么样?会受影响,甚至于会觉得不敢跟母亲一起出去,觉得很丢脸。当然母亲的言语假如有所谓的太多的恶语,口气太差的话,可能这个孩子在胎里面就已经受到不好的胎教了。 因为人与人沟通最多的是什么?是言语的互动。所以常常我们会看到,到一个人家里面去,他们每一个家庭分子讲话都非常大声,好象都用吼的,不知道诸位朋友有 没有遇过这样的家庭?确确实实一个家庭会互相影响。母亲讲话大声,孩子讲话就大声,母亲讲话不给人留面子,可能孩子点点滴滴都在学。所以当母亲的言语非常 的柔和,母亲的言语非常的宽容,孩子就感染这个气氛,所以我们说家风家风,一个家庭的家风,女人家操之大半。所以一个家庭的安定因素,女人超过男人。所以 妇要有德,妇要有好的言语

              再来,「妇容」是指我们女人的容貌,这个容貌倒不是指说长得漂不漂亮,最重要的是妇女的整个外貌端不端庄,让人家看起来会不会觉得很贤淑、很舒服。假如 我们在家里都非常邋遢,头发都是乱七八糟,很可能你的先生一进门吓了一跳,赶快又冲出去,以为他走错地方了。所以当女人不重视边幅,不重视她外在的一个外 貌,可能先生看久了之后,他就觉得不想回来。这个容貌倒不是在家里要画得这边红一块,这边青一块,也不是这个意思,就是看起来让人家觉得很舒服,愈看愈欢 喜,这个很重要。而且不只是给先生一个好印象,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好榜样,他时时刻刻看到母亲都是这么端庄,都是这么有礼貌,那孩子从小看的都是母亲最 多,他自己也会非常重视他的仪容,不至于会邋遢,不至于会让人家因为他的衣着而轻慢他,而轻视他,所以「妇容」也特别重要。

              最后,「妇功」,这个「功」在古代是指女性在家里的一些艺能,比方说缝衣服这个女工,甚至于是在家里煮饭这些能力,这是「妇功」。现在女人需不需要这些 工作能力?当然社会在变,现在你还在那边织,可能也没必要了,因为现在衣服也很便宜,也很快,但是女人还是要有一些能力,会让整个家庭气氛不一样。比方说 假如这个妇女不会煮饭,每一餐都到外面吃,这样好不好?保证儿子三、四年级身材就怎么样?就要去参加减肥班,因为外面的食物保证不均衡,外面的食物大半太 咸、太油。所以我们妇女有这样的能力的时候就能够保住孩子的健康,再来还保住了先生的健康。我们有一个朋友,他的身体非常强壮,看起来很有精神,虽然他已 经快五十岁了,他就说「我的健康是掌握在我太太的手上」,所以他说十多年来,他太太每天为他准备的早餐都很丰富。

              我们说吃食物,早餐要吃得像皇帝,中餐要吃得像平民,晚餐要吃得像乞丐,其实这个道理是对的。为什么说晚餐要吃得像乞丐?因为晚餐我们假如吃很多,甚至 于现在人都吃宵夜,宵夜一吃下去,比方说吃一些肉,吃一些比较油腻的食物,吃下去过一、两个小时,他就去睡觉了。诸位朋友,睡觉的时候,你的身体还有哪些 器官在动?只有两个器官会动,一个是你的呼吸,你的肺;另外一个就是你的心脏,这些都是自律神经控制的。而你的胃马上会跟你说,「对不起,我关门了,明天 再来」。但是你吃下去的食物,它经过一个多小时,刚好泡在胃酸里面,然后又不消化。我们平常拿一块肉在手上,差不多一个多小时就开始会有异味了,而现在是 把肉泡在酸的里面,而且还要六、七个小时以后,它才开始消化,所以这六、七个小时,肉就在你的胃里面开始发臭,而这些毒素就会在你的全身血液里面循环毒 素。所以很多现代的人嘴巴都有口臭,为什么?常吃宵夜,这个毒素慢慢积累上来了,就往全身扩散。所以吃宵夜的习惯确确实实会让身体一天一天恶化下去。

             所以太太假如懂得这些健康之道,太太也懂得如何去把食物调理好,又健康又美味,这样先生的健康、孩子的健康就能保得住。我们说健康是幸福的根基,没了健康,人生就不可能有幸福可言。当家里人的健康失去之后,纵使我们再有地位,再有财富,可能都会觉得人生已经很难圆满。

              我们刚刚提到的,夫要有义,妇要有德,其实丈夫也要有德,其实德跟义是兼容的。我们来看一下,丈夫需不需要有「夫德」?当然也需要。丈夫需不需要有「夫 言」,丈夫的言语依然要是孩子的榜样。丈夫的容貌也要端庄,给孩子当榜样,总不能一个父亲在家里穿得邋邋遢遢的。再来,「夫功」。所谓「夫功」就是说家里 很多要力气比较大的工作,我们男众就可以去做,包含要爬得很高上去修灯泡的,这些也要学习,也要有这种能力。不然你现在任何家里一些小事都去请工人来做, 不只要花很多钱,现在工人好不好请?也不好请。所以我们当先生的人也要就这些生活能力做一些学习,做一些提升,这样夫妇配合起来就能够把家里很多重要的事 都做得很好。所以我们从中国对夫妇的定义,对夫妇的一种教诲,可以感受到中国圣贤人对于夫妇之道的重要性的重视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11-3 00:53 | 只看该作者

称念观世音菩萨能令夫妻恩爱如初家庭和睦

称念观世音菩萨能令夫妻恩爱如初家庭和睦

      

过去我国有位高蕃先生,非常聪敏而有才学,在十四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到了弱冠之年,娶妻樊氏,名字叫做江城,虽然美貌如花,但性情暴恶,所以秀才很有点怕她,并且有说不出的痛苦,以致身体一天天的衰弱。后来丈母娘知道了,不耻自己女儿的所为,非常同情自己的女婿,但没其他的办法,只好祈求于观世音菩萨。由于岳母的虔诚,菩萨一夜在梦中启示她说:你的女儿前世,是一寺院中僧人所养的长生鼠,你的女婿前生,曾在该寺读书,而将长生鼠弄死,现在一报还一报,你女儿非折磨你婿不可,是没有办法可救的。如真欲救你的女婿,唯有虔诚念观音菩萨普门品。岳母得到这个启示,不但自己虔诚念普门品,并要女婿父母以及全家持念。可是经过数月这样虔诚诵念,丝毫没有得到感应。但岳母的信心是很坚固的,不但自己没有停念,更要女婿发心同念。自己的冤业是要自己消的,由于秀才亦参加称念,没过多久,忽有一老僧来,这位老僧,不但深明因果,而且精于相术,所以很多乡人,来向老僧求问。秀才之妻樊氏,亦去请求老僧,指点她的迷津,老僧当即对她说了:“莫要嗔,莫要嗔,前生既非假,今世亦非真,咄!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说完这六句话,还用杯水喷在她的面上。乡人素来知道樊氏泼辣,现在看到老僧这样对她,大家都为老僧捏一把汗,以为樊氏定会大发雷霆。然而奇怪的是,当樊氏听后若有所悟,不但没有发怒,而且脾气全改,成为一贤妻良母。可见念观世音菩萨,是能远离嗔恚的。

  嗔恚是众生心中最不正常最为暴恶的一种心理现象,一旦发作起来,过失是很重的。华严经说:“一念嗔恚心起,障百法明门"。大集经说"一念起嗔,一切魔鬼得便 "。就修行者来,百法明门,本可发生,但因一念嗔恚,障蔽令不得生。魔鬼对于行者,本是没有办法扰乱的,但因为一念嗔,魔鬼就可藉此机会,起来扰乱,使你无法进修。想想嗔恚心大,动辄暴发脾气,小则家庭不能和睦,大则死堕地狱恶道。有嗔恚的众生早日放下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能令身心清净快乐,家庭和睦吉祥如意。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11-8 22:29 | 只看该作者
三世因果经

   
      

                                                                 

  
       尔时阿难陀尊者  在灵山会上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阿难顶礼,  合掌绕佛三匝, 胡跪问讯,  请问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阎浮提内一切众生,  未法时至,  多生不善,  不敬三宝,  不孝父母,  无有三光,五伦杂乱,  贫穷下劣,  六根不足,  杀生害命,  富贵贫穷,  亦不平等,  以何果报,  望世尊慈悲愿为弟子解说。 佛告阿难,  言于诸大弟子,  汝今谛听。  善哉善哉!  吾当为汝等分明说之。  是故世间一切 男女  贫贱 富贵 受苦无穷,  享福下贱,  皆是前生因果之报。以何所作 故先须孝敬父母   次要敬信三宝   三要戒杀放生  四要持斋布施   五要了知正道   广种后世福田

   

                                                           

                                    
 

                           
佛说因果偈曰


                           
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

                           
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禄臻

                           
 

                           
善男信女听言因,听念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

                           
今世做官为何因,三世黄金妆佛身。

                           
三世修来今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

                           
雕刻佛像塑菩萨,容貌端正盖世人。

                           
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

                           
 

                           
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灾民。

                           
有食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无舍半分文。

                           
 

                           
高楼大厦为何因,前世造庵起凉亭。

                           
福禄俱足为何因,前世救济受灾人。

                           
相貌端庄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前世吃斋念佛人。

                           
 

                           
贤妻美妇为何因,前世佛前结彩多。

                           
夫妻永寿为何因,前世长幡敬佛前。

                           
父母双全为何因,前世敬重孤独人。

                           
无父无母为何因,前世忤逆不孝顺。

                           
 

                           
多子多孙为何因,前世开笼放鸟人。

                           
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皆因溺婴身。

                           
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多放生。

                           
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身。

                           
 

                           
今生无妻为何因,前世虐待妇女们。

                           
今生守寡为何因,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

                           
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舍油点佛灯。

                           
 

                           
今生眼瞎为何因,前世损路害失明。

                           
今生臭口为何因,前世吹灭佛前灯。

                           
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

                           
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嘲笑拜佛人。

                           
 

                           
今生缺手为何因,前世造业害旁人。

                           
今生跛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牛马为何因,前世欠钱不还人。

                           
今生猪狗为何因,前世皆因骗害人。

                           
 

                           
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酒肉供佛前。

                           
今生无病为何因,前世施药救病人。

                           
今生囚牢为何因,前世作恶害别人。

                           
今生饿死为何因,前世糟塌五谷人。

                           
 

                           
毒药死者为何因,前世药物毒众生。

                           
伶仃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

                           
今生矮者为何因,前世地下看经文。

                           
今生吐血为何因,前世酒肉念经人。

                           
 

                           
今生耳聋为何因,前世扰乱念佛人。

                           
今生疯癫为何因,前世荤辛佛前供。

                           
今生臭气为何因,前世污物放佛前。

                           
今生吊死为何因,前世劫索在山林。

                           
 

                           
鳏寡孤独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

                           
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

                           
蛇咬虎伤为何因,前世冤家对头人。

                           
万般自作由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

                           
前世修福今世享,今世修积后世受。

                           
有人受持因果经,消灾免难寿延长。

                           
有人讲说因果经,事事如意得称心。

                           
 

                           
有人高唱因果经,生生世世得聪明。

                           
有人印送因果经,灾凶横祸不临身。

                           
若是因果无处应,善恶赏罚如何分。

                           
若人念佛虔诵经,同生西方极乐行。

                           
 

                           
若人深信因果经,事事件件皆称心。

                           
三世因果说不尽,上天不亏善心人。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喜舍万文收。

                           
以君寄在禄宫库,世世生生福不休。

                           
 

                           
若问前世事,今生受者是。

                           
若问后世事,今生作者是。

                           
 

                           
善男信女听知音,印送此经吉星临。

                           
能送十本身强壮,如送百本福寿增。

                           
如送千本无灾难,愈多相送愈得善。

                           
多多益善福星临,世代儿孙家道兴。

                           
一人传十十传百,永世不堕地狱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11-9 12:12 | 只看该作者
一帮和尚尼姑还在这里妄谈爱情, 可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11-10 20:54 | 只看该作者
李连杰与圣严法师座谈记实

        
  据美国有关报导说,功夫明星李连杰在《英雄》杀青之后,立即风尘仆仆赶到洛杉矶投入华纳新片《龙潭虎穴》的拍摄,但不论是拍张艺谋式的古代武侠片,还是好莱坞的警匪动作片,李连杰随时以佛教为念,俨然是继李察基尔之外,好莱坞另一位信仰佛教的明星。李连杰今年刚满40岁。5年前,他皈依佛门。他笑说,是中国星老板娘陈岚启发了他:有一回,两人坐飞机遇到险况,大家吓得半死,陈岚却哈哈大笑,“既然得死,还不如哈哈大笑地死”。不久他便和陈岚皈依佛教。俗话说四十不惑,“中国龙”李连杰日前在某座谈会上,当着近千名观众说:“40岁后,我会淡出影坛,用心钻研佛学。事实上,今年下半年,我已经推掉了两部好莱坞电影,损失1800万美元。”

            当扬名国际的影星,遇上宗教界知名法师,
  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无名问无明,世间种种犹如过眼云烟,
  如果心有佛法,利益也将摆两边,
  真正的菩萨,是自利利他并行。


        叶树姗(以下称主持人):首先请圣严法师为我们解释“无名”和“无明”?        圣严法师:无名,就是没有名字。事实上我们出生的时候是没有名字的,名字是假名、符号,并不一定真的能代表我们每一个人,因此追求虚名实在是很愚痴的事。但是大家都叫无名也很麻烦,所以名字还是要有,不过要把它视为假像、虚有的幻象。而无明则是烦恼的意思,因为没有智能、没有慈悲心,所以常常会作茧自缚、自害害人。

    知足感恩从名利中解脱

        主持人:李连杰先生您是大众所谓“有名”的人,能否谈谈您一路走来对“名”的体会?  

     李连杰:从小,无论是老师或是教练,都不断告诉你:要出名、要努力拿冠军;后来去拍电影,同样也是要你努力追求成功。因此年轻的时候,成功、成名可以说是我奋斗的唯一目标。
  后来年岁较长了,我开始反省,其实“名”就像师父讲的,不过是给人的一个符号,如果你反过来被这个符号套住了,陶醉其中,那一辈子都会为名所累。尤其我们演艺界,因为传媒和观众的爱护,不自觉会把你推到一个满高的社会地位,很不容易下来,不能够面对失败或舆论的压力。
  学了佛以后,会很清晰地知道,每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有高潮和低潮,应该以开怀的心态来看待无常,所以我很开心地面对着、等待着失败。但这不是被动或消极,而是不理会结果、不执着结果。
  我经常告诉友人,我经常在天堂、地狱之间来回走。譬如最近我去日本做宣传,因为是以明星身分出现,所以受到相当的礼遇。可是回到上海时,没有人接机,我们夫妻俩抱着孩子、坐着出租车。不过我并不觉得有任何差别和障碍,同样都很开心,这就是佛法给我的智能和力量。
  四十岁以后,我的精神和体力已不能和二十岁相比,让我深刻体会到“人身难得”的意义,而现在经济上也没有问题,因此我决定今后要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修行以及传扬佛法上。

      圣严法师:我想请问李连杰菩萨,刚才您说因为经济上没有问题了,所以要把时间拿来弘扬佛法、好好学佛。但很多年轻人他们现在没有名,也没有钱,是不是也应该学佛呢?

    李连杰: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才会有前途,并且常以这个价值观来评价你。结果我们常常比较,常常埋怨周围的世界,比如说我们埋怨父母:你怎么没有钱?你怎么不把我生得跟林青霞一样漂亮?
  其实事物本身是没有价值分别的,是我们自己为这些东西贴上有名或有利的卷标。有的人有几千块就很开心,有的人赚几千万都还不开心。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重点是你内心如何确定自己的价值。
  当人知足的时候,你会感到开心,开心不是物质可以取代的,而是来自于内心。但是如果我不知足,那么,直到死亡的那天还是痛苦地埋怨自己不够有名、有钱、有权力。所以对于权力、名望,必须用佛法的智能了解生命的价值。

      圣严法师:李连杰菩萨指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不是为名利而生活的;人的快乐并不是来自名利的大小,而是内心的知足。知足,就是不管个人拥有什么、拥有多少,都很快乐;但若没有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自己生命品质的提升。学佛的人,不一定排斥名利,但是当没有佛法时,不管有钱、没钱都很痛苦。
  我的人生很快乐。当我遇到无助、困难的时候,我不会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我不跟人家比,不跟过去和未来比,也不跟自己比。我会想:“我现在还不错、我还能活、我现在还有呼吸。”我也常常告诉自己:“船到桥头自然直!任何事情到后来,还是可以过去的。”
  这就如同我常说的,碰到任何问题,就“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我能够做的,我尽我的力;能够解决的就解决,不能够解决的就接受它。我就是这样面对我的生命,所以我始终很快乐。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要知足、感恩、把握当下,但常感到力不从心,能否在修行上给大家一些具体的建议?

        圣严法师:一般我们以为念佛、持咒、拜佛,或是谈论与佛法有关系的事物才算修行,其实只要我们的心能够正直而不扭曲,没有贪念、欲念,清清楚楚地活在当下,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修行!
  因此修行不能光看表相,而是用我们的心来体验。当心中常常保持清明安定,我们的行为就不会有偏差,不但会为自己带来快乐,也会带给他人安全、安定,这就是修行。如在家中,如果让太太、孩子们快乐,你自己也觉得很快乐,那也是修行。
  心要保持清明安定,不要心随境转,也就是说,有状况的时候,你的心不要立刻被当下的环境所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念佛和持咒,如果运用禅修的方法,最基础的则是观身受法,譬如观呼吸和观心。观呼吸是观呼吸从鼻孔出入的感觉,观心则是观自己心的感受,只要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触受和感受上,心情就会安定下来。

     李连杰:基本上我也是一种生活禅的修行方法。不论我在等待工作,或者是坐飞机、坐车,我都会持咒或念佛。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同样的一个小时,如果光是等待就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如果是持咒念佛,时间便很快就过去了,这都是因为心安定的缘故。
  还有,有时在生活中看着每一张脸,你会发现生活的无常所带来的喜怒哀乐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无常不仅是写在佛经上的道理,只是我们都把学佛和生活分开了。
  其实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佛法不离世间法,你每天都可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佛法,只看你体会事物的方式。而事物本身并没有变,它没变好没变坏,只是你的情绪在好和坏中不断地起伏。

      把握当下走出菩萨大道

        主持人:虽然两位分别属于不同领域,一位是在宗教界、一位是在武术界,但不管是学习武术或宗教,都必须靠非常强的意志力来锻练自己。二位都有一段长时间自我锻练的过程,是不是可以分享这段历程?

   圣严法师:我没有什么修练,只是我坚决不放弃初衷。所谓“初衷”,就是最初的心愿,或是人生最初的方向和目标。
  我的人生目标在我十四岁出家时建立的。在这个目标之下,我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把和尚这个身分做好。至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和尚,我从来没有预期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福德因缘,一部分是过去世带来的福报,一部分则是自己今生的努力,以及环境状况的配合。因此,人不能够一开始就说希望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只能够想,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状况,以及名利的诱惑时,该如何面对、处理。以我身为出家人的身分而言,还有女色的诱惑需要考虑。而我把这些诱惑视为一盏红灯,这个灯永远亮着的,提醒我不能碰它,这是我的坚持!

    李连杰:我是常常改变的。八岁开始习武时,我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武术,因为老师说我有才华,就去练了;大人要我拿冠军,就很努力去拿冠军。后来发现拿冠军有奖金,有奖金就可以养家糊口,所以我也很开心。
  到了拍电影时,我觉得武术是中国的文化,而且不论那种宗教、政治理念和肤色,都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所以我希望借着电影将武术传播给全世界。
  但是到了后来,我反思发现人如果光是强身健体,而没有解决自己心灵的障碍和烦恼,对身体反而是有害的,所以现在我觉得心境的美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一个健康的心灵,一个美满的理念,对身体、对家人、对社会才是有益的。

        主持人:能不能再谈谈您从习武到学佛的过程中对生命的体会和突破?

    李连杰:我很小就拿了全中国的武术“全能”冠军,可是我经常想,武术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怎么可能做到全能呢?因此我便去拜师学各种武术。可是我每拜一种师父,他都要我学一辈子。我心想,如果真的要做到全能,花好几辈子都很困难达到。所以我便放弃了拜师,开始往内心去寻找,从理解、理论上去了解武术。
  谈武术,自然会提到阴阳。阴阳,简单来讲,就是我们所谓相对的世界。后来我把阴阳相对的理论套到生活中去,对人世间各种矛盾和困扰便有了一个基本的理解。所以在我没有学佛以前,便已经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事情,所以思路变得比较开阔一点,这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更大的突破,还是在成为一个正式的佛教徒以后。本来我在1997年想放弃演艺事业,专心修行、深入佛法。但是我的上师坚决反对我退休,他希望我能继续拍电影。他认为我有很大的责任,我也不知道这个责任是什么。经过五年的学习佛法,见过很多名师大德,我真心感到,原来我是要跟大家分享喜悦。
  我有一个很美满的家庭;至于事业,我看得很透,一部电影完成后所得的评价,不是好就是坏,要不然就是还可以,各有不同的评论。我并不去追求结果,在意的是过程,因此我每天都很开心地面对。所以佛法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改变。

     圣严法师:传统的认知,认为修行就是出家,或是躲到庙里敲木鱼、打坐。这的确也算是修行,可是修行有解脱道和菩萨道之分。所谓解脱道,就是自己修行断除烦恼,自己能够从世间的烦恼而得解脱,这种修行往往需要长时间,并且要离开人群,离开热闹的社会环境。
  另外一种叫做菩萨道,菩萨道就是发菩提心。以大慈悲心修菩萨道,看起来比较难,因为在充满诱惑、刺激、混乱的大环境中,自己还能够把握住自己,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去影响环境,这很不容易。
  像李连杰菩萨,他的上师希望他能够继续从事他的事业,修的就是菩萨道。但投入电影事业的目的不在于名,也不在于利。而是希望藉自己的影响力告诉大家,应该用佛法帮助自己。
  佛法是这么的好,但是需要有人去弘扬。所谓弘扬就是以身示范,或者是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生活型态和自己的心灵,以及与人相处时的表现,这是最容易感化人的,也才是真正的弘法。
  现在中国大陆的佛教徒人数并不是很多,但是李连杰菩萨在亚洲,特别是华人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当西方人看他的电影时,知道他是佛教徒,也是会受到他的影响,所以你的任务就是到这个世界上弘法利生。

        主持人:同样是四十岁,圣严法师四十岁的时候也做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请师父分享当时您做了什么决定,当时的想法是什么?

   圣严法师:我在三十九岁的时候,决定到日本留学。到了日本以后,因为我没有经济后援,同时也不希望脱掉僧服去打工,所以随时准备回台湾。就这样熬了一年多,四十岁时,我完成了硕士学位,就准备回台湾。
  可是我的指导教授鼓励我说:“过去日本人到中国求法是那么地艰苦,现在中国的佛教人才很少,你一定要把书读完才回去,这样中国的佛教才能够起死回生。如果你继续读书,很快就可以完成博士学位,你不要担心钱的问题,也不要担心生活的问题,实在没有办法我可以带着你去化缘。”
  当时他说的一句话,到现在都还深深地影响我。他说:“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无道心。”这意思是说,只要你有菩提心、有愿心,有为众生奉献的心,衣食生活是不会有问题的;但如果只追求物质,是不会生起愿心和奉献的心。

     主持人:过去是虚幻的,未来是妄想,所以只有把握当下,李连杰先生您目前最希望做的是什么事情?

     李连杰:过去在中国武术电影当中的英雄都是全知全能,甚至要以暴制暴,可是我觉得真正的英雄应该是以暴反暴。如何将这个理念,也是我学佛的心得,寓于电影中,一直是我想做的事。但是我也知道,要在现实社会中推行这个理念是非常困难的。不过佛法中有所谓的“一心念佛”,也可以说是“一心做事”,就是提醒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要专心一意,不要老是揣测结果的好坏。因此我只是尽可能的,但不指望自己每一部电影都充满着佛教的思想。可是我会利用到世界各地的机会,在不同的场合和传媒上,分享佛法对我个人的影响。

        主持人:座谈的最后,请二位送给在座的朋友你们心中最想说的话?

      李连杰:很多人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其实我觉得信佛教也好,不信也好,甚至完全没有信仰也没有关系,因为最重要的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想任何一个社会都适合这句话。

      圣严法师:今天这场座谈的目的最主要是让我们了解到李连杰菩萨的学佛过程、学佛心得,并且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学佛的好处。学佛不是迷信,好处在于让我们自己能用佛法来帮助自己、帮助他人。帮助自己叫做修行,帮助他人叫做弘法。我们要感谢李连杰的分享,让我们大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佛法,认识正确的佛法是什么。这是很有价值的和意义的一场对谈。谢谢!

      现场问答

      观众:名师和明师之间有什么差别?从大乘菩萨的角度来看,是不是除了有名以外,应该更有智能,才会对众生产生更大的帮助?

    李连杰:“老师”对佛教徒而言,非常、非常地重要,但名师只是一种世俗的尊称。佛教并没有什么名师、大德这种名相,讲求的只是师徒间彼此的心心相印。所以不要执着名师,因为再有名的师父也不能把你变成佛,只能为我们指出心灵的路,但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修行。
  像我来见圣严师父,就是因为我修行了五年,我必须向一位有智能的老师请益,看看我走的方向对不对?路对不对?师父能够为我指引,哪里要注意、哪里要改变、哪里要做。

      圣严法师:求名师或明师,是我们凡夫的执着,不要相信有名的人就是高明的人,也不要相信高明的人就一定有名。而人与人之间也是要讲求缘分的,如果没缘,即使一个明师在你面前,也会任由他擦肩而过。所谓“师父带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的成就不是师父能够帮忙的,我想不管是显或是密,不管是学什么,自己努力是非常重要的,自己不努力的话,再好的老师也是没有用。

    观众:对于刚接触佛法的人来说,要如何选择善知识?

     圣严法师:选择善知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善知识选你,一种是以自己的因缘来遇到善知识。如果你的业障很重,即使善知识在你面前,你也不识明师而错失了。如果你的善根深厚,不必刻意寻找,明师自然会出现在你眼前。
  至于如何找到明师?最好是先多忏悔、多拜佛、多结人缘,等自己的业障消一点、善根更深厚一点,因缘自然会成熟。如果老是想要找到明师,如此是找不到的,找到的大概也只是名师罢了,即使找到了也不一定有用。

      李连杰:我想寻找善知识之前,更重要的是多深入了解佛法,例如你可以多涉猎佛教的书籍,然后以此判断你所遇到的老师,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佛法。不过在修行过程中发现,师父会用各种的方式来启发你,指引修行的方向,但是如果你误解了,那就不是善知识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观众:请问武术精神和修行的关系?

    李连杰:其实做任何事都要从基础做起,武术最高的境界虽然是无招,但如果初学就想一步登天,达到无招的境界,那就全散了。学武功就像盖房子,必须打好基础,要从肢体上开始慢慢去领会心的感受。当你把身体的基础打好,很多招术练到最后,宇宙万物尽在胸壑,无形当中就会变成一种招术了。
  所以,这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跳到最顶端,否则很容易掉下来。做人也是,做人也要从基础,在社会中努力做好一个人开始,然后再慢慢地多看书、多聆听,追求心灵的提升。

          圣严法师:这就正如佛法中谈的“有相”与“无相”。讲“无相”的时候,一定有一个相对性的“有相”做为着力点,在有相的当下你能够体会到无相,这就是佛法的“空”。因此“无相”并不是说,眼睛看到了东西说没有看到,耳朵听到了声音说没有听到,或者吃了东西说没有吃到。乃是在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或身体接触到任何现象时,心里便知道这是一个暂时的假相,不是真实的有,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因此即有即空,即有相而知是空相,叫作“无相”。如此就能会通地看世间与佛法,一样通,样样通!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皆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11-10 21:05 | 只看该作者
那是归于你的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恶言的冲进精舍来。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嗔火。

佛陀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胡骂之后,等他稍为安静时,向他说道:

“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瞿昙呀,何必问此!”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瞿昙呀!那是当然的啊。”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以慈眼盯着他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 你的无理胡骂,那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呀,如果我被漫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然后佛陀为他说了以下的偈:

“对忿怒的人,以忿怒还牙,
是一件不应该的事。
对忿怒的人,不以忿怒还牙的人,
将可得到两个胜利:
知道他人的忿怒,
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
不但能胜于自己,
也能胜于他人。”

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11-29 20:21 | 只看该作者
释迦牟尼佛简史

      
   
一、释迦太子诞生
   
释 迦牟尼佛降生于西元前六二三年,他的父亲名叫净饭,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慧。她四十五岁的时候, 怀孕太子,已满足了十个月,便在归宁途中,距离国都约五英里的蓝毗尼园,诞生了太子。太子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出七朵莲花;且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 手指地,自言自语:「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传说当时天上飘落香花,还有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
   
父 母晚年得子,喜出望外。当太子回宫后,全国举行欢庆,有阿私陀修士来访,说太子相貌庄严,预言将来可做统一全世界的「转轮圣王」,或博学的「一切智者—佛 陀」。父王对他寄予非常殷切的希望,所以特请著名的婆罗门教徒,替他取个名字,叫做「悉达多」,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注】     
   
1、阿私陀—为信奉婆罗门教之修士,当悉达多太子未降生前,彼在禅定境界中现出天女预备为太子降生时散花之瑞相。
   
2、转轮圣王—为世界第一有福之人。有四种福报。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 快乐。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转轮圣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而不修出世慧业,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 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二、幼年及少年时代
   
悉达多太子诞生七天,母亲就去世了。姨母摩诃波闍波提,为净饭王继后,抚养太子。她把太子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疼爱,使太子仍旧在幸福舒适中生活长大。   
   
七 岁时,太子开始读书。净饭王聘请名师教他学习梵文,由浅入深的研读五明和四吠陀。聪明的太子,闻一知十,没几年(十二岁时)便博通了一切学问。后来又学兵 法和武术,也都很快就精练了。在一次王家子弟的比武会中,他表演了优越的体力角斗,和超人的射箭武艺:诸王子中最好的,只能一箭射穿三鼓,太子却能一箭连 穿七鼓。     
   
十六岁时,父亲就令他结婚,娶的是邻国公主耶输陀罗。后来生下一个名叫罗侯罗的儿子。当罗侯罗出生时,太子叹气道:「罗侯罗有般奴。」意思是镣铐锁住了父亲的颈项。     
   
净饭王很爱太子,希望他继承王位,所以特别为他筑了「寒」、「暑」、「温」三时宫殿,挑选许多宫人美女服侍他,让他过着快乐的生活,但是悉达多太子对这世间的富贵、快乐,却不感到兴趣。   
   
【注】   
   
1、五明:
   
(1)语文学的声明。
(2)工艺学的工巧明。
(3)医药学的医方明。
(4)论理学的因明。
(5)宗教学的内明。
   
2、四吠陀:(吠陀梵文VEDA,是明智的意思。)

    (1)梨俱吠陀—宗教的赞歌。
(2)沙磨吠陀—祭祀仪式的颂文。
(3)夜柔吠陀—祭祀仪式的歌词。
(4)阿闍婆吠陀—俗世相传的咒术。
   
    三、出家   
   
悉达多太子,是个王子,但他看见当时印度四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十分不满意。他常想着:「首陀罗为什么做奴隶?难道他们不是人吗?有什么办法,使他们过着自由平等的生活?」     
   
有 一次,悉达多太子随着父王,到田野去游玩。看见农夫在耕田,上身没有穿衣服,在猛烈的阳光下晒着,全身是泥浆,大汗直流,气喘不息。耕牛颈上勒着绳子,皮 破血流,还要受农夫的鞭打。犁过的泥土,翻出许多小虫,鸟雀飞来争着啄食。太子生起慈悲的同情心,觉得为了求生存,贫民是多么痛苦!而生命的互相争斗残 杀,更是一幕大悲剧!他便在大树下静静的想着:「应该怎样去救济他们,让大家过着合理的生活?」太子想得出神,几乎忘记了回宫。     
   
后 来他出游四城,遇见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形,又看到出家修士的快乐神情,因此左右思维,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老病死的痛苦,且一切众生为了求自己的生 存,更做出种种罪恶,甚至不惜互相残杀,造成种种悲剧,结果还是向着老、病、死亡的路上走,这悲惨的生命界,这矛盾不合理的人生,应如何去解脱痛苦呢?     
   
这些问题,使太子不能安住于王宫,享受尊荣与富乐,终于在二十九岁那年的一个月圆光辉夜里,下了最大的决心,抛弃了王位、财富,和父母妻子,只带着侍从车匿,骑着犍陟白马,偷偷的离开了王宫,越过了阿那玛河,到深山旷野去追求痛苦的解脱与人生的真理。     
   
【注】     
   
1、印度的四阶级:(1)婆罗门,(2)刹帝利,(3)吠舍,(4)首陀罗。
   
2、阿那玛河(RIVER ANOMA)是一条小河,经过二千多年泥沙的积聚,现在如不下雨,已没有河水。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时经过这河流,沿着河岸前走,又越过这河水南下访道。
   
四、修行的经过
   
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后,在阿那玛河畔,自己剃掉头发,披起袈裟,叫车匿带了冠服白马回宫,车匿哭泣,白马悲鸣,舍不得离开太子。     
   
净饭王看见车匿回来了,却看不见太子同来,悲痛万分,立刻派遣大臣去追他回来。但是太子出家的意志,非常坚决,对来追的大臣说:「我如果不觉悟真理(成佛),誓不回宫。」国王无法,只得选了亲族中的五个青年,去跟随太子修行。     
   
太 子向旷野前行,进入跋伽仙苦行林,看见那些苦行者,为求生天,而修种种苦行,觉得不是正道,立即要离开。苦行者见他的道志异常,告诉他到恒河南面的苦行 林,去寻找名师,定可达到愿望。于是他向南而行,越过恒河南岸,到了摩竭陀国,就在王舍城中乞食,之后,走向班达峇岩去。频婆娑罗王知道了,特到班达峇岩 去访问太子,要请他进宫去,供养一切饮食,并要让给他王位,和赠送给他半个国土和财物,劝他还俗。太子因修道意志坚定,不愿接受,频婆娑罗王非常敬佩,对 太子说:「你如果成佛,不要忘记度我。」太子说:「大王,我一定能如你的心愿。」于是他向王告辞,朝着苦行林的路径,再去寻找名师了。     
   
太子同五侍从向追求真理的征途前进,访问了当时著名的宗教师阿罗逻迦兰,和郁陀迦罗摩弗;可是他们的学说都不圆满,不能满足太子的希望,便离开他们,向他处寻访。   
   
太 子在尼连禅河近处的宇奴唯拉村(URUVELA)修苦行,过了六年极其刻苦的生活,日食麻麦,身体消瘦,四肢无力。后来自知过份的刻苦,并不能获得真理, 便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苏耶妲(SUJATA)乳糜的供养,恢复了身体的健康。随从的五个人,以为他失了道念,就不再跟从他了。于是太子到尼连禅河去洗 澡,把六年来的污秽洗掉,并下定决心要追求最圆满的真理。     
   
五、成道   
   
释迦太子自己一个人,渡过尼连禅河,走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时有割草童子,先在一棵菩提树下,用草铺了一个座位,太子即在所铺草座上面静坐。他发出坚强的誓愿:「我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佛经称此座为金刚座)     
   
过了第七日深夜,传说当这时候,太子在禅定中现出魔境扰乱,即摩王波旬,派遣魔女来诱惑他,发动魔兵魔将来威吓他;太子意志坚定,始终不被他所动摇,结果魔王被降伏了。这传说,是说明了太子内心中克服情欲与威势的心理过程。   
   
降魔后,把精神全力集中起来,运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大地众生的问题。终于在三十五岁那年(西元前五八八年)夜半,看见明星出现,豁然觉悟一切真理,完成了无上正觉。从此世人就尊称他为佛陀,圣号就是释迦牟尼佛。     
   
佛 陀所觉悟的真理是什么?最重要的是缘起的理法,宇宙人生是从缘起而有的,万法是由因缘和合共依存。例如我们的躯体是由父母生育为缘,而生命是自己带来的业 力为因,我们是自己过去所做的无明烦恼业力,所以招感这个身体果报,有了果报身体的生,那么老、病、死,就不能避免,所以要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有修道 断除根本烦恼的「无明」。     
   
当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 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无明烦恼障蔽了佛性。故佛陀的成道,是了悟缘起,断除无 明,慧光焕发,佛性显现,内心清净,燃起了真理光芒,照耀人间。     
   
六、说法济度众生的工作   
   
佛陀成道后,就开始说法济度众生的工作。     
   
最初,到鹿野苑教化憍陈如等五人,他们听佛说四谛法得道后,就成为五比丘。这是教史上最早的僧伽。     
   
又有波罗奈国,俱梨迦长者的儿子耶舍,和五十个同伴,一齐来跟佛出家。俱梨迦长者及夫人也来皈依佛陀,成为最早的优婆塞和优婆夷。     
   
接着,佛陀独自到迦耶山上,度化三迦叶兄弟,三迦叶是拜火教的领袖,大哥名优楼频那迦叶,有五百徒众,二弟名伽耶迦叶,有二百五十徒众,三弟名那提迦叶,也有二百五十徒众,合共一千个徒众集体来出家,大大提高了佛陀的声望。     
   
佛陀带了三迦叶兄弟,和徒众千人,到摩竭陀国去,频婆娑罗王恭敬迎接,虔诚皈依,并且建筑了竹林精舍,献给佛陀与比丘们,这是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也是佛陀在古印度南方说法的根据地。   
   
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王舍城内的著名异教徒,舍利弗和目犍连,也因崇拜佛陀所说的缘起真理,联合他们的徒众二百人,跟佛出家。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成为佛陀转法轮的助手。     
   
不久,有摩竭陀国大富长者的儿子摩诃迦叶,来皈依佛陀,成为头陀第一,后来佛陀涅槃,他就承受了佛陀的遗钵。     
   
须达多长者,皈依佛陀,在憍萨罗国舍卫城建筑祇园精舍,献给佛陀作为说法道场,这寺院的规模比竹林精舍更为宏大。是佛陀在北方说法的根据地。憍萨罗的国王波斯匿和皇后末利夫人,也都来皈依佛陀,成为忠诚护法的佛教徒。     
   
佛陀成道后的第六年,回祖国探望年老的父亲。姨母波闍波提,和阿难陀等几个堂弟及罗侯罗,也信佛,后来都出了家。当净饭王高龄九十三岁那一年,已是病重垂危,佛陀特再回国为父王临终说法,送终扶棺,布施财物,表示孝敬。     
   
佛 陀是大众的安慰者与救护者,他把一切人,都当作自己的父母儿女一样爱护,替生病的比丘洗涤脓血,替瞎眼比丘穿针缝补。释迦族和拘利族争水,他不辞劳苦,特 地远道去替他们调解。毗舍离疫症流行,佛陀不怕传染,特别进城去安慰病人,教化病人,并且指导他们,国家应有民主的政治方法。   
   
佛陀以慈悲无畏的态度,深入民间,去传播中道的真理,凡是同他接触过的,听他说法过的,无不深受感化,而衷心地信仰。     
   
佛陀的信徒,从国王、后妃、大臣,以至贫民、乞丐、奴隶,应有尽有,遍布社会的每一阶层,这是他提倡慈悲平等,济度众生的伟大表现。     
   
【注】   
   
1、优婆塞—近事男,即在家受五戒男居士。
2、优波夷—近事女,即在家受五戒女居士。
3、头陀—即苦行。
4、耶舍皈依佛陀的因缘—耶舍是迦尸城俱梨迦长者儿子,他过着富乐的生活,但因沉迷酒色,困扰不安。在一次的豪华宴会散席后,他已喝醉,回室就寝,半夜做 了恶梦,惊醒后,走出室外,看见他私爱的舞女同一音乐师正在戏弄,因此怒火燃烧,神经错乱,便离开家庭,一路盲目狂奔,直到黎明,走近鹿野苑河边,遇佛叫 苦,得佛陀的法音施慰,才恢复精神安定。由此因缘,他及父母均皈依佛陀。不久,耶舍出家,其朋友五十人亦来随佛出家。
5、佛陀度化三迦叶兄弟—佛陀到伽耶山先度化优楼频那迦叶。此山上有一火龙窟,龙常害人,诸外道不敢近龙,佛却向优楼频那迦叶借宿龙窟,于翌日往视,见佛 已将火龙降伏,遂敬信皈投佛前,与其五百徒众皆闻法证果。于是将外道所用之物,弃于江中,逐流而下。伽耶、那提住江之下游,见而惊异,恐其兄为人所害,率 弟子往探,因亦见佛闻法出家。其徒众各有二百五十人亦出家。
6、佛陀度化频婆娑罗王—佛陀带三迦叶兄弟及其徒众千人往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恭敬迎接他,与其后韦提夫人及文武官员均皈依佛陀,佛陀特为他们说五法:
   
(1)、布施—分配自己所有的财物作为自利利他,尤其施舍功德能得福报,获富贵。
(2)、持戒—要修持身、口、意三业清净。
(3)、果报—说明布施、持戒的功德能生天。
(4)、恶因—说明贪欲作恶,不能脱苦。
(5)、修行—要修戒定慧三学,才能达到离苦得乐。
   
7、舍利弗与目犍连—「舍利」华言鹙鹭,「弗」言子,因其母眼似癀鹭,故被称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为身子。初为外道,于途中见马胜比丘,闻因缘法理,便约其好友目犍连跟佛出家。舍利弗与目犍连为佛门二大弟子,先佛入灭。   
   
8、摩诃迦叶—摩诃华译「大」,亦称大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亦名大饮光。未出家时,家境富裕,因宿世善根,早发愿修道, 虽其父母为彼娶美女为妻,却与妻同约为名义夫妇,于竹林精舍闻佛说法,佛陀为其皈依后,修持头陀苦行,成为头陀第一。后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迦叶领 会佛意而微笑,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初祖。     
   
9、须达多长者—是波斯匿王的大臣,他乐善好施,慈济贫穷孤寡的人,又被称为给孤独长者。当他到王舍城访友时,特地去拜见佛陀,请佛到舍卫城去宣讲佛法,特向只陀太子购花园,建筑祇园精舍供养佛陀为说法道场。因只陀太子赠送花园内的树木,故祇园精舍又名只树给孤独园。     
   
10、波斯匿王皈依佛陀—憍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知道他的太子只陀把首都舍卫城的花园卖给须达多长者,建筑祇园精舍供养佛陀,早已对佛陀仰慕。有一天带领 百官大臣到精舍来拜见佛陀,波斯匿王说:「听说你是一位大觉悟的佛陀,故特来拜见。但我觉得有许多修道者,长年在深山丛林中修行,直到衰老之年,尚不能觉 悟,你是这么年轻,怎能得到正觉呢?」佛陀回答:世界上有四事不可轻视。即:     
   
(1)、年幼的王子—是将来统治国家的大王。
(2)、初生的小龙—是未来的大龙。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年青的僧侣—只要心能清净,守护道业,弘法利生,不论老幼贵贱,都能得到正觉。故以上四事,实不可轻视。     
   
佛陀又向波斯匿王宣说佛性平等,人人只要修善断恶,转迷为悟,皆可成佛。王听后,非常信服,便皈依佛陀,成为佛教忠诚的大护法。     
   
11、佛陀回国诸王子出家—阿难陀、提婆达多、阿那律、跋提、婆娑诸王子跟佛出家。佛陀的亲弟难陀,儿子罗侯罗也先后跟佛出家。     
   
12、阿难陀—华译庆喜,相貌庄严,记忆力很强,侍佛二十五年,多闻第一。     
   
七、涅槃(圆寂)     
   
佛 陀说法四十五年,席不暇暖地奔走,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到了八十岁那年,从摩竭陀国到毗舍离,在毗舍离的大林精舍,作最后一次的教诲。这时,佛陀身体染了 疾病,已自知将在三个月内涅槃。又渐渐向前走,经过每一村落,便利用休息时间,向村民说法。在波婆村接受金工(金属铁匠)名纯陀的最后供养。病势加重,于 是复步行到拘尸那拉城外的娑罗双树林,佛陀就选择在娑罗双树间之处,作他入灭的地方。   
   
佛 陀在阿难陀铺好的僧伽梨(大衣)上,右胁卧下时,已经疲倦不堪。当时一位外道名叫须跋陀罗(SUBHADRA)的来求见时,佛陀又抖擞精神向他说法,成为 最后度化的弟子。随侍佛陀的阿难陀等见佛病势沉重,十分难过,佛对阿难陀等说:「别难过,信任自己,紧握真理明灯,在真理中求解脱。」阿难陀三次请佛住 世,佛陀回答:「万法自性仍归于灭,人人有生必有死,我的肉体怎能永存呢?我这段生命,必须循着自然法性而归于寂灭。」阿难陀和阿那律、罗侯罗等听了,不 禁流泪!于是众弟子公推阿难陀请问佛陀四个问题:     
   
1.佛陀住世时,我们依佛陀为师,佛陀涅槃后,我们依谁为师?
    2.佛陀住世时,我们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后,我们依什么安住?
3.佛陀住世时,恶性的比丘有佛陀调伏,佛陀涅槃后,恶性的比丘,如何调伏?
4.佛陀住世时,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说:「我答覆你们的四个问题,你们好好记着:     
   
1·我涅槃后,应依戒律为师;
2·我涅槃后,应依四念处安住;
3·我涅槃后,恶性比丘,应「默摈」(不与之往来谈话)置之;
4·我涅槃后,一切经典首句应安「如是我闻」等证信的句子。

阿 难陀和众弟子在佛陀身旁默默流泪,佛陀像慈母般的安慰他们说:「你们不用悲伤,我一生所说的教法已经很多,只要你们依照着去实行,就是我的法身永远在人间 了!」又说:「一切众生均有佛性,皆当作佛;断善根的阐提也可成佛。」就在这年(西元前五四三年)的五月月圆夜半,从容安静的涅槃了。   
   
拘尸那拉国国王和佛陀众弟子们,用最隆重的礼节,为佛陀举行了火葬。佛的舍利由八国国王请去建塔供奉。这种舍利塔,一直到现在,还留在人间。而佛陀一生慈悲救世的精神,永远为人们仰慕与崇拜。     
   
【注】   
   
1、梵语涅槃,华译圆寂,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
2、梵语舍利,华译灵骨,或坚固子,是修戒定慧的功德结晶而成的。   
   
八、最圆满的真理   
   
佛陀将他所觉悟的道理,说了出来,指示我们怎样做人,与怎样由做人而成佛的方法,这就叫做「佛法」。   
   
佛陀成道以后,到涅槃以前,一直宣说佛法。从鹿野苑对五比丘的最初说法,到拘尸那拉对须跋陀罗的最后说法,从三十五岁到八十岁,整整的说了四十五年的佛法。     
   
佛陀说的这些教法,在他涅槃的那年(即佛涅槃后的九十天)由五百大阿罗汉,公推摩诃迦叶为首席,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岩集会编辑起来;先由持戒优波离诵出律藏,次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经藏。经过大众的印可,完成了第一次的结集。     
   
后来,又经过几次的集会整理,并且翻译成各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国去。我国翻译的佛经,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总名大藏经,在世界文化上,是极有价值的文献。     
   
佛法的内容,说明了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义,和道德的轨则。佛法之目的,在教我们怎样去止恶行善,转迷为悟,离苦得乐,舍己利人。佛法实是世界上最圆满的真理,是人生所最需要的学问。人人能去研修佛法,弘扬佛法,将可转娑婆为极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12-8 20:57 | 只看该作者
让 爱 生 爱
  
俞 彪



  
  在一个村庄里,一位年轻的村妇和她的婆婆关系非常不好。她觉得婆婆一直都和她作对,处处为难她。她心里总是想着如何对付她的婆婆。
  一天,年轻的村妇来到一家医院,问一位很慈祥、年长的女医生说:“医生,有什么秘方可以毒死我的婆婆吗?我受不了她的虐待了。”
   女医生听了,没有阻止她,笑了说:“我给你开一剂‘酸泥丸’的药,你可以在每天吃饭之前拿出一颗给她吃。只是每次给她吃‘酸泥丸’的时候,你要故意装作 很孝心的样子侍候她,让她不怀疑。三个月后,你的婆婆就会有所变化,那时你来我这儿,我再给你加重药的剂量,第一百日,必有效果。”
  年轻的村妇听了,高高兴兴地拿着医生开给她的药回去给她的婆婆吃了。三个月后,她再次来到女医生的面前说:“医生,我不想毒死我的婆婆了。”
   女医生问她说:“为什么你改变主意了呢?”“至从我听了你的话,按你说的去做了,每天吃饭前尽心侍候她吃下一颗‘酸泥丸’,婆婆突然改变了对我的态度, 变得对我非常和善。而且抢着做家务事,让我多休息,像我的母亲一样关怀我。所以我要救婆婆。”村妇说着,脸上流下着急的汗来,她带着哭腔说:“医生,你快 给我开一剂解她毒性的药。你救救她吧!”
  慈祥、年长的医生听完村妇的话,开怀笑了说:“我知道你会来的。你放心好了,你的婆婆不会死的。‘酸泥丸’其实是一道可口的点心。因为你经常面带笑容给婆婆吃‘酸泥丸’,婆婆感觉到你对她的孝顺,从而也改变了对你的态度,并开始善待你的。要知道,你要人家怎样对你,首先应该学会怎样对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12-8 21:02 | 只看该作者
夫妇相处之道

星云法师      

    随着佛教徒人口的增加,近年来有一些年轻的男女,到寺庙里举行佛化婚礼,要我为他们证婚。我经常都会告诉他们下列的道理:

    如何做一个先生呢?必须要记住:
            
第一, 身边少带钱。  第二,晚饭要回家。
               第三, 应酬成双对。  第四,幽默加慰言。

    这四句话是说,做一个丈夫,身边不带太多金钱,因为钱多了,有时候很容易引诱我们做一些罪恶的事。再者,做个好丈夫,要回家吃晚饭,因为好丈夫不能光是忙 事业、忙交际,家庭也很重要。如果有应酬,要与太太一起参加,夫妻应该经常同进同出,出双入对。平日要幽默加慰言,一个好丈夫,是一家之主,平常要有一点 幽默感,不要每天板冷面孔,有时候应该轻松一点,开个玩笑,对於为家事忙碌辛苦的太太、儿女,要多给他们几句安慰,感谢的话,如此,家中必能时时洋溢着幸 福温馨的气氛。

   另外,做太太的也有四句话要记住:
      
第一, 家庭是乐园。  第二,饮食有妙味。
         第三, 勤俭为五妇。  第四,赞美无秘密。

    做一个好太太,要把家庭整理得像乐园,不要让先生下班回来,觉得家里很脏乱。最要紧的,饮食要有妙味,有人说:「要控制男人的心,先要掌握住他的胃。」只 要给他吃得好,到了要吃饭的时候,他自然会回家。勤俭为五妇,要做一个像母亲、像妹妹、像婢女、像妻子、像臣子般的太太;也就是说,对待丈夫有时像母亲关 心儿子、有时像妹妹敬爱兄长、有时像婢女服侍主人、有时像妻子依赖丈夫、有时又像臣子伴随君王。赞美无秘密,平常对於先生要多说赞美的话,不要私藏金钱, 不要隐瞒秘密。这样,夫妇的感情必定很好。

   所以,夫妇相处之道,应该是
      为夫四法-                        为妇四法-
    第一,身边少带钱。               第一,家庭是乐园。
    第二,晚饭要回家。               第二,饮食有妙味。
    第三,应酬成双对。               第三,勤俭为五妇。
    第四,幽默加慰言。               第四,赞美无秘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6 21:17 , Processed in 0.064219 second(s), 3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