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2508|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彩文摘] 口口声声说海归……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3-21 2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白了--白先生是说:对中国不要期望太高,靠,你们不过想回来捞一把,难道真回来奉献呀!你当我傻丫了吧,我丫的占住了这个位置就是防止你们来捣乱……想去就去农村吧!……还说什么中国比加拿大好,小傻丫你觉得说的话还算话请你把自己的移民纸当众撕了!靠,如果真叫你们放弃移民资格,丫的在中国呆一个月我看你们就得自焚!


=============
中科院副院长戏说“海归”纵论“海待”
--------------------------------------------------------------------------------
期数: 滚动新闻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 记者 孙自法

“‘海归’定义本身不明确,我就感到很困惑。”

“‘海归’也应该有一颗平常心。”

“出现‘海待’现象,可能有三个原因。”……

言及如何看待中国当前出现的一些“海归”成“海待”现象时,有多年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十九日在此间侃侃而谈。

什么样的人是“海归”,是有海外生活、留学经历?还是有海外工作经验?在海外的时间要多长?白春礼说,这些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海归”定义本身不够明确,就很让人困惑。

曾几何时,“海归”在中国是非常抢手“香饽饽”,而如今,“海归”中也有一些人在彷徨、等待,并被形象地称为“海待”。

白春礼认为,这说明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更多地愿意回国发展,这是一个好现象。他强调说,目前,“海归”成“海待”在中国并非大规模存在,“海待”形成的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沟通问题,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和“海归”对事业的追求信息还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与平台,信息沟通不畅可能导致一些“海归”成了“海待”。

二是“海归”选择的区域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西北地区虽急需人才,而“海归”又不一定愿意去。白春礼建议“海归”选择的面宽一些,到需要的地方寻求更大的空间和舞台,去施展才华、成才立业。

三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中国有些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大,有些领域可能已经人才饱和,因此,不能为留学而留学,而应该和中国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白春礼提醒说,“海归”归国前,也要有所准备,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中国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避免回国后成了“海待”。

“‘海归’要不成为‘海待’,对自己也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白春礼还希望“海归”有一颗平常心,对薪酬期望不要过高,首先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2#
 楼主| 发表于 2004-3-21 23:1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是老板,聘一个出国多年却回来还搞不定身份的求职之人,丫的我肯给他500元人民币一个月就算不错了--靠,谋生能力连烂民(难民的蔑称)都不如,你以为你是谁呀。至于有身份有能力的也不会找我,靠,那些人早去ibm之类的大公司泡洋妞去了,我丫的连他们的影儿也见不着呀……

===================
论语:“海归贬值”的思维误区
--------------------------------------------------------------------------------
期数: 滚动新闻  

海外求学,以为出国回来,随便拿个文凭都一定会有高收入,其实是一个误区。

一个人究竟值多少,完全取决于“头脑”,而不是头脑上的那顶帽子。

“海归贬值”的思维误区

关于“海归”是否贬值,不可泛泛而论。

无论贬值或升值,都是比较的结果。例如,将过去国外一流大学的“海归”与如今二流甚至三流学校的“海归”作收入上的比较,本质上毫无意义,何况还包括是否学以致用和知识的本土化在内的许多不存在可比性的差异。只要是学非所用,其价值都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特点能否适合中国的国情,对于那些从小就对国内生活不甚了解的“海归”们来说,很可能成为一个门槛,这个门槛过不去,其人力资本的价值是要打折扣的。“海归”的优势是嫁接的优势。例如学界张维迎等人的“吃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学基础和对中国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否则,只是带一些半生不熟的洋货回来,上课时虽能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其效果并不如正式的国外访问学者。

当然,讨论“海归”是否贬值,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已经“海归”者作人力价值判断,同时更为即将出国“留洋”将来也想成为“方鸿渐”的人们提供了参考。在未来信息更加发达,干活更要靠真本领,投资却并不都能确保收益的时代,指望通过“镀金”,回国后就能拿高收入的人来说,在做“出国留学”的投资回报分析时,倒是应该谨慎一点为好。

人的素质决定了有的钱你能挣到,别人挣不着,有的钱你挣不到,人家再怎么挣,都与你无关。“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以为出国回来,随便拿个文凭都一定会有高收入,其实是一个误区。即使在国外同属一所大学、一个年级甚至一个班的同学,回国后的境遇和收入差距也是大了去啦。因此,任何两个个案的比较都不会有太大的普遍意义。

人力资本的价值是在博弈中确定的。尽管社会上可能会有“海归”者人力资本价格的大致水平,但具体到每一个“海归”者,仍然取决于在信息成本约束条件下其本人选择与谁博弈,交易总是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对方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制度知识水平如何,也将决定自己的收入高低,“大马拉小车”和“小马拉大车”都得不到高收入;如果对方不了解现代企业制度,就不可能与他谈“期权”。因此,每一个“海归”的市场价格,都是市场博弈的结果。

关于“海归贬值”的讨论,其实是有点儿大惊小怪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并最终以实力获得应有的收入。即使存在某些投机取巧的机会,但一个人究竟值多少,完全取决于“头脑”,而不是头脑上的那顶帽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4-1 01:09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短期“海龟”生活,让我知道了中国精英的腐败!

我的短期“海龟”生活,让我知道了中国精英的腐败



今天终于得到空了,终于可以整理一下我短暂的几个月“海龟“的历史,也可让大家看一下中国的现状,我终于无法忍受海龟上岸后面对的黑暗的现状(我也是被骗)。

先大致说一下我这几个月中发生的大事:
1. 和一地方政府签约以科技开发的源由,在西部买了几千亩地,2。3万一亩(拆迁成本据说都要5万)。
2. 见到了一个大省的副省长,才发现我们的公仆们住的都是几百个平方由武警把守的别墅。我送的是几千块的东西。市长请喝的是XO.
3. 大大小小的银行行长们,证券公司的老总,几个市里面的区长见了不少。兜里放满了银行行长的名片。
4. 军队的官员见了不少。
5. 形形色色的骗子们见了很多很多。
6. 投资合同签了10个多亿。
7. 礼品送掉了几十万(不是我送的)。

总结出来的结论是:
1. 在中国要当官,政府官员们最吃香,能和政府官员结合到一块。发财很容易,关键是你有没有胆量。 发财最好的办法是圈地。弄个项目,搞几个国外的公司,找个市里就能弄个1000亩地,只有1-2万一亩。然后高价抵押给银行。这样你就会有个5-6万亩的差价贷款,你就使劲花吧。我知道的是刘永好的兄弟就是如此作的。建个物流中心就要1000多亩地。听得吓死你!然后将工业用地建上商品房或别墅,怎么不弄个2到3个亿。象东方大学城,荷兰村,高尔夫球场都是如此操作的。关键是搞定政府官员和银行官员。政府官员好搞,我拿的这些地,没有送礼,连吃饭都没请。都是政府官员的每桌都是1万来块。真????奢侈。最有意思的是领会了政府官员的马屁功夫,求着你投资。派人到机场鲜花接送,车队浩浩荡荡。真????愚蠢!最有意思的是签约,共派了大小官员20几人,市长副市长区长财政局长等等等等,全住的是五星酒店,而且还要送你礼物。并不查你的信用,就信你要投资,你帐上只有10万块,你说投100万连个科长也见不到。投几千万,见个区长副区长什么的,但如果你敢说你要投10个亿,嗬嗬,这帮人天天就要求着见你了,我靠,天天给你打电话,天天爱你马屁,那马屁派到身上真????舒服,我真的佩服他们。不过,你说这样的政府能好吗?

2. 银行行长基本都应该枪毙,基本上孩子都在国外,而且都很色。在酒店有长包包房。公关需要美女。而且要请到他们吃饭,要送礼。最可怕的是他们都喝了1斤白酒后还继续开车送你,天啊!

3. 骗子太多(我也算是当了一个)。骗子就要吹牛。我见到的一个老兄号称是哪个研究院的教授。我问起来怎么当的,竟然说是前两年此院招教授,他考上的!

4. 海龟还是吃香的,至少你头上有点光环!但你要敢吹。最好说参加过美国NMD的研究,你还是首席科学家。

5. 胆要大,心要黑。而且要学好汉语。在国外带着,总觉得语言不过关,回国了后竟然发现????汉语也没学好。人家用同样的汉语就那么让你舒服!

6. 酒量要大,要学会奢侈,鲍鱼上来别人都吃的时候,你要说你吃得过敏!

最后我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又毅然海龟入海,回到了国外的这个小村庄,虽然小,虽然工资不高(就6,7万美元)但内心平静了许多。我可以踏实的睡觉。

另外的结论是共产党不除,中国永远成不了一流的国家。所到之处,我们常称颂的中华民族的美德,谦虚,借鉴,聪明,勤劳, 我在中国所谓的精英上看不到多少。政府官员在说假话,医生在说假话,教师在拼命的挣钱,银行家们只知道往自己的腰包里揣钱。我实在看不到任何希望。我所见到的这些人,我希望在他们中间哪怕挑到一个好的都行,可惜我没有。所到之处,男贪女娼,骗子当道,大话空前,美女横行。我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行!

我支持台湾独立,有谁会愿意在这般黑暗的政治中被统治。那些痛骂台湾独立的海外赤子们,如果你们没有绿卡的情况下,有几个愿意回国?愿意回国的可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愿意我们中华民族有块民主之地,陈水匾手段是很卑鄙,但看看共产党,陈水匾还是积极的一面。共产党饿死了几千万人,又残酷的致死了那么多的知识精英功,到现在的腐败和贫富不均,到生态的严重破坏,到造成台海这种局面,造成香港政局的动荡不安,没有民主。共产党不仅仅是卑鄙。共产党是中国的千古罪人,而且罪不可容。过去的中国的落后是时代造成的。可现代中国的现状,我们国人不去追究共产党的独裁,反而追究台独。看看我们的政府和残暴的乌干达,腐败的印尼,狂妄的金正日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是十步笑百步而已!


注:我曾经是共产党员。
我爱我的祖国
我希望她强大,民主,富强,环境优美。
我不希望台湾独立,但这种政治环境下,我希望她独立,我可以有中国人的民主之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4-1 01:20 | 只看该作者
最后我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又毅然海龟入海,回到了国外的这个小村庄,虽然小,虽然工资不高(就6,7万美元)但内心平静了许多。我可以踏实的睡觉。
当年深圳市计划局王建业处长出事后(收受贿赂1300万被执行死刑,那是早几年的事,现在1300亿的都有),在深圳的机关里展开了一场怎样才能睡个踏实觉,而不怕检察院的人来敲门的讨论。睡个踏实觉看似简单,其实对时下的很多中国人却不那么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4-4-1 18:36 | 只看该作者
这位仁兄说,他有能力在中国赚很多钱,却没有多钱到把老婆留在身边(但他很快乐)。其实,工作不是一切,钱也不是一切,在合适的地方做合适的事情就行--千万别委屈自己。还有,记住留条后路,所谓“梦里春风得意,未知景物朦胧”……

回国六年老海龟的肺腑之言
--------------------------------------------------------------------------------
期数: 滚动新闻 | 来源: sohu  

我是学计算机的,先是进了美国东岸一个大公司,干了3年编程,觉得不刺激,跳入了西岸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体会创业的感觉,当时收入还算不错,但看着公司没有长大的可能,很郁闷中。97年初一冲动就回去了,当时想,先找个老婆再说!天天光棍,医生都说我老是失眠跟这个无处发泄有关系。

进了一个半政府机构,先做普通职员,无奈工作太努力,推动了几个重大项目,一年后成了主管信息科技发展方面的副处长,要说薪水,可能吓大家一跳:1000刚过,人民币呀!但我的一个决策可能够影响一个城市的呀!我找的是一种感觉,男人找事业感、成就感就像女人找衣服、爱情一样。

我这个人,没有长性,总是喜欢尝试新的生活。干了2年,跟几个朋友一个搞了个公司,5个合伙人,3个是海龟。现在发展到426人,我担任CIO,年薪税后30万,因为各种补助比较多,基本上是我们的净存款。按照这个月融资的估价,个人的股份也在几百万美元级了。车、别墅都不会比大家的寒酸,起码我的别墅不是单面砖的。

现在老婆要生孩子,当然家庭第一,而且我这几年忙于工作,也亏对老婆,遂决定回来呆一段时间,做专职家庭夫男。但我的心思已经不在美国了,孩子过了百日,还是要回去的。

我在国内呆了5年,碰到不少海龟起码有上百个,保持联系的也有几十个。绝大多数还是混的相当不错的,像报道的那样惨的我还真没有碰到,或许世界太大了吧。你们不要看网上墙倒众人推,好像海龟一文不值了,其实并不那样残。绝大多数人对海外过来的正牌大学毕业生还是青眼相加的,当然现在回去的人多了,不可能把你捧上天。但只要你努力,肯定会一步步走上去的。

大家回国,看得是国内的机遇,找一个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不要太着眼于起步的薪水,否则您还真不如在美国混者,洗洗盘子也很大可能比你回去的起薪高。回国,马上就自己创业的还是不多,现在不是几年前网络泡沫的时候了。何况我自己的观察,第一次创业50%会血本无归,45%是惨淡经营,只有5%有斩获。开公司,看别人赚的轻松,那是人家n次失败才换来的。我第一次创业30万人民币就打了水瓢,所以我劝大家,除非是有人做冤大头,自己的血汗钱还是要慎重。但如果你能够通过工作证明自己是块料,找你合作的、提供资金的人有的是!不论自己创业还是打工,我建议大家都当作创业来看待!你受过的教育就是你投入的资本,那个创业者也不敢奢望开张一起步就天上掉金子呀!而且你给人家打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国内不想国外你只能傻乎乎的写代码,你可以观察到人家的管理方法、经营手段,为你以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只要你真的有能力、肯干,从2~3年内从一个项目经理爬到中型(30~100人)公司副总的可能性很高,然后如果你还有点雄心,就可以找机会自立门户了。这种例子我看到很多。我现在用小海龟,大部分的人也就是在试用3~6个月后提拔到项目经理这一层,2年左右有头脑的人可以到部门经理一层。因为你总有一个业务、人脉的熟悉过程。你从美国一回去,就给你一个项目经理做,未必对你是好事情,傻乎乎的做砸了,对今后的发展绝对有害。国内对于优秀的业务管理型人才太缺了,我到现在天天头痛的就是能带队的人找不到!

我还是很喜欢用海龟,毕竟敢于闯出去的人、过江龙不会太差,我也乐于培养。我最头痛的一是阿斗二是不负责任的人,干一半人走了!但这种人一时得了便宜,大部分还是亏了的,国内讲究,要做事先做人呀,看似13亿人,其实一个圈子很小,名声臭了比啥都麻烦。至于编程的人,我可以告诉你,我曾经招过1000人民币的大专生,技术不比我当年差!有的人没有出国英语也好的很,国内的教育水平提高很快,7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营养好,不像我们60年代的人傻呼呼的。所以,海龟回国,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要求的薪水也要合理才好。说实话,因为招聘人都要我最后把关、定薪水,我并不会特别优待海龟,有本事,你显给我看!我会很快提拔你,给你涨薪水!

在国内干不好,你在国外也不可能有很大的成就,也就是打工过过小日子。因为人种、文化、语言的限制,我不客气的说在美国的诸位爱国华侨80%都做不到manager,一些在国外只能过过小日子的人,回去则说不定如鱼得水有更好的发展,你是人才,在国内大部分肯定能发光,在美国,我不知道,俺是农民!中国刚来的!

我建议大家,毕业后如果能留,还是在这里干几年,拿点经验后再决定去留,国内机会多的是,不要担心回去晚了都被别人抢了,机会永远是留给有能力的强者的。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也不要勉强自己,有自信心的回去闯一下,或许能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没有自信心的,您还是考虑如何接着读书或者打打黑工,赚点绿票子吧。

我老婆在美国生孩子,所以这国回不得。人都是自私的,给自己留条路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何况也给孩子未来多一个选择,并不等于我对国内没有信心。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我们回美国生孩子,没有人大惊小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4-4-1 18:41 | 只看该作者
此人智商足够却是个法盲--他的地点选错了,没有后台哪怕做正行生意都要完蛋,何况……反观在魁省,相当多的同类网站能或政府审批。唉,此人就缺个“知”字……

北京儿童医学研究生开色情网站专售幼女淫秽光盘
--------------------------------------------------------------------------------
期数: 滚动新闻 | 作者: 周明杰、张朝刚 | 来源: 中新网  

  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一名年仅26岁的专门研究儿童医学的研究生,利用互联网建立了一个叫“爱幼天地”的网站,专门复制、传播、贩卖幼女色情内容等的淫秽光盘,不到半年时间,就给自己挣来了一套房子和十多万的银行存款。近日,北京东城警方会同北京市公安局网络监察处成功将涉嫌此案的崔朝华和其女友王萍抓获,并通过技术手段捣毁了这个非法网站。

  用短信息兜售黄色光盘

  2004年3月20日,警方接到举报后,发现互联网上有一个叫“爱幼天地”的非法网站,出售含有大量幼女色情内容的vcd光盘。货主是一名自称赵金东的男子。他在网站上留下银行账号和电话号码,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给手机用户。警方立即组成专案组调查此事。通过一个星期的侦查,专案组发现网页上所留的账号系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开户。而通过大量技术侦查,警方初步确定该男子的居住地点。

  非法网站炮制点只有十几平方米

  3月29日下午,专案组侦查员秘密在嫌疑人可能居住的居民楼下蹲守布控。晚8时许,侦查员发现一名男青年进入该楼,经辨认此人正是嫌犯。侦查员迅速上楼敲开房门,开门的正是嫌犯,侦查员立即将他和他的女友控制,并进入他暂住的房间内。

  这是一个只有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除了一张双人床外只有一台电脑桌和几个柜子。随后网监民警立即对房间内的电脑进行检查,在电脑硬盘中发现了大量淫秽电影和图片。此外警方还在其房间内发现了大量尚未刻录的空白光盘和移动硬盘、刻录机等设备。

  卖黄盘赚了一套房子和10万存款

  经过审查,警方发现,这个化名赵金东、真名崔朝华的吉林年轻人竟是在读研究生,且本科、研究生专业都是儿童医学研究。他与女友王萍交代,因为看网上有很多色情网站,觉得那些网站贩卖淫秽光盘很赚钱。去年10月,他们开始做起了自己的网站,并伪造身份证在银行办理账号。王萍主要负责帮崔朝华邮寄淫秽光盘,而崔朝华则从网上下载淫秽电影再上传到自己的网站中,如有客户需要,再将客户指定的电影刻录成光盘,以50元左右的价格出售。

  由于“生意”很好,崔朝华已经用这些赢利购置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产,在银行里还有10万多元的存款。而对这些“家底”,王萍毫不知情。

  目前崔朝华和王萍因涉嫌复制、传播、贩卖淫秽物品罪被刑事拘留。此案正在进一步审查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4-2 19:5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海归”路向何方?

中国“海归”路向何方?


中国留学生归国潮流已达到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顶峰。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自1978年至2002年底,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达58万人,到目前为止,15万人学成归国。2002年“海归”将近1.8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7%。2003年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海归”人士已经超过2万。

自从中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重新开放公私出国留学、经商、旅游的大门以来,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出国热”至今难退。留学潮已经从最初的公费公派,扩展到自费打工,到今天更延伸到有钱人送孩子到海外读大学本科,甚至读中、小学,也就是那种既不靠公费、亦无须打工的“小留学生一族”。

北京市外企服务集团人力资源分公司总经理王晓平告诉记者,他把这些“海归”总结为三种。

第一种是在国内有经验、有学历背景的。他们出国进修或者在国外有工作经历,也就是真正“镀金回来”,是很受外资公司、民营、国营企业青睐并高薪聘请的,其薪酬的增值幅度最大,翻几倍都是正常的。

第二种是在国外留学,没有专业工作经历的“海归”们,他们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经营管理、电子商务方面比较了解,但他们通常的想法是,由于出国“投资”比较大,一回来就想快速把“成本”收回来,因而对薪酬的期望值也比较大,甚至要3─5万美金的年薪,实际上1─2万的都难找。

另外一种就是在国外瞎混的,包括一些高中生,学习也不怎么好,未必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有钱、有机会,能出国混个洋文凭回来。

经过海外求学后,这些“海归”人士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返回国内,形成了一支蔚为壮观的“海龟”大军,也构成了当前中国人才市场中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他们而引发的就业、成长和发展等问题甚至逐渐在国内变成了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现象。

为何而归?

“海归”最终成为一个现象,应该是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的事情。虽然上世纪80年代也有学成归国人士,但在王晓平看来,今天与二十多年前、甚至十年前相比,有了重大不同。过去是多数中国人出国为了“淘金”,即使“白领”也心甘情愿“沦”为海外“蓝领”,滞留不归。如今则是为数不少的中国人出国只为“镀金”,学成后则打算回国“淘金”。再加上还有许多早期出国并留在海外的老留学生,为国内种种发展的故事所激励,纷纷踏上“海归”之路。

北京市回国服务管理中心的孔小姐告诉记者,在她所接触过的大小“海龟”中,谈到各自“海归”原因时,说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也有“美国梦”、“澳洲梦”或其它什么“梦”的破灭;有对沦落为西方“劳力人”阶层的不甘;更有回国展现自己才能

价值,报效祖国的“海龟”。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黄平分析得更具体。他是一个专门研究全球人才流动的社会学家,他本人也是曾经留学英国的“海归”人士。在他看来,总的情况中国还是处在人才往外流的阶段,但这些年有一个变化。学成的中国留学生要面对欧美人才市场饱和程度和就业机会的问题;已经就业多年的,则要面对职业晋升艰难的问题。而恰好这个时候,中国经济又开始出现了一个至少发展势头还不错的情况,机会也比较多。

他认为,第一个真正的回流浪潮其实是1997年香港回归。1997年以后连续两、三年,大概有几千名大陆留学生从欧美到香港就业,补上了1997年前许多香港专业人士移民国外留下的职位空缺。

第二个浪潮才是最近这三、四年,这次是回大陆创业或工作,包括举家回国定居的和仍然“一家两国”的,虽然回流者与滞留不归者相比还是少数,但其规模是198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每一年回国的都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

至于“海归”为什么能够在近些年来成为一种现象。从英国“海归”中国的北京昌盛医学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骏说,主要原因是:“中国强大了,中国赶上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过去,在世界这个大游戏里,经济也好,政治也好,中国是没有人带你玩儿,今天是人家不能不带你玩儿。就拿我这个领域来说,十年前,我去马来西亚槟榔岛,当时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有300家在那里设有工厂、办公室。而今天,90%的东西,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研发机构,都挪到中国来了。”原因很简单,“中国份量不一样了。作为海外的中国人,他回来,第一,他有归属感;第二,他有机会,不管是赚钱也好,发展事业也好,这些在外面的人突然发现,你回来,你才有更大的价值。”

王晓平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他指出这种“回流现象”总的情况是由于全球经济的“一热一冷”,“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吸引了许多想回中国‘淘金’的海外华人;另一方面,西方近年来经济不景气,也使许多失业或择业机会暗淡的海外华人被迫返回中国寻找新的机会。”王骏甚至把中国大陆的“海归现象”与台湾早些时候出现的类似现象加以对比,认为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七十年代末以后,随着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台湾半导体和IT业的发展(因为它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很多有能力的人,很多美国硅谷的高薪人士和大老板,都跑到台湾去创业。”

这一点,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军也有深刻印象。“当时我还在英国留学,1992年与另外15名留美、留英的大陆经济学者前往台湾考察,对许多回归的台湾留学生后来成为商界、政界精英的例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他们曾经议论,也许在十年、或二十年后,中国大陆也会走上这条道路。”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田军早已回归,回忆当年他们在台湾的议论,他告诉记者:“应该说,基本上我们议论的情况已经出现了。中国走到今天,中国留学生回归后在政府、经济界、教育界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快乐并痛着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的蓬勃同样预示着“海归”们一样可以在国内得到曾经在海外渴望过的前景和“钱”景。伍雪君就是一个实证。她目前是在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上市的中国著名互联网公司“网易”的产品部高级副总裁,曾经有过两次“海归”的经历。

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网易的老板把她从美国西雅图的一家电脑公司挖过来,薪水一点儿也不比美国同行业的标准低。后来因为不适应中国的企业文化,她又回到了美国,继续从事电脑技术工作。但不巧赶上了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从事这一行业的她的朋友有“百分之五十都被辞退”。“经过一个星期的反覆考虑”,她又“二进宫”,回到了中国网易公司。这一次则晋升到公司的管理层,薪水“即使换算成美元”,也比她在美国公司的收入要高一大块。

一家中国民营公司,也能以与美国公司相当或更高的收入,到美国高薪的行业“挖人”,这在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都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总干事王波明属于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之一,他告诉记者,中国某些效益好的国营公司也能提供与国外相匹敌的高薪。“我最近碰到一个‘海龟’,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在美国著名电脑公司惠普公司工作了十几年。回国后在一家国营的大公司工作,薪水比美国的薪水还要高。现在很多国内的上市公司为了争夺人才,有时候付的工资已经能够和国际的水准拉齐了。”

但随着众多“海归”的纷纷回流,这个曾经炙手可热的群体也渐渐回归正常,开始出现了冷暖炎凉。期间,快乐的依旧在快乐,不快乐的也越来越多。

近日,中关村的一家软件公司以月薪人民币2500元招聘软件工程师,附加条件是“有留学背景者优先”,结果竟然引来3名喝过洋墨水的海归硕士竞相面试,引发了“海归是否已经降价”的大讨论。同时,人们也发现,在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城市,回国留学生现在找工作都很难了。王晓平告诉记者,“以前,只要是一个名牌大学的博士,基本上都是抢着要,现在,哪怕你是一个国外名牌大学的副教授,虽然也还能找到工作,但必须转一圈,找好几家才能找到。”

记者手中一份最近的调查显示,有60%的受调查的“海归”愿意将月薪标准下降1000元,13%的人愿意下降2000元以上,还有8%的人表示可以不考虑月薪。总体上看,愿意下降薪水心理价位来寻得一份工作的“海归”比上月增加了27%。

受调查者中已有3个月未找到工作的占30%,另有15%在5个月内都没有找到工作。另有资料显示,去年上海找不到工作的“海归”已达7000人,有关人士预计今年这一数字还将提高。

一边是快乐,一边是疼痛,“海归”的两面对比强烈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只能说明一件事,“海归”现象后面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了。

北京某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袁中对此并不惊诧,“每次到人才市场设点招人,我们总会碰到不少‘海归’求职者。客观地说,前些年,回国的人才少,他们在人才市场上身价再高也有单位愿意要。可这几年,回来的人多了,作为用人单位,我们的挑选余地就比从前大了很多。这难免会出现面对众多求职的‘海归’,用人单位左挑右拣的情形。”他告诉记者,“海归”人数的增多,带来了他们求职难的问题,也导致不少“海归”身价下跌情况的出现。不过,这其中并不存在谁有过错的问题,只是人才市场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而已。

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领导上海张江海外科技创新园的马启元博士对记者说,“随着回国人员的增多,和国内的就业体制日趋市场化。企业更注重的是人才的素质和实力,而海归资历本身不能保证一份理想的职位和高薪。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在海外求学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

事实也确是如此。北京市回国服务管理中心的孔小姐说,某著名合资公司有过一个留过学的员工,工作能力不强,外国先进的经验也没有多少,唯一显著的特点就是很现实:自恃留过学而处处索取高待遇,令人反感,最终被辞退。

在她眼中,这样的“海归”也只是极少部分,“但归国后摆不正位置的‘海归’却为数不少。以为一朝浸过洋墨水便身价百倍,缺乏适应能力,人际关系搞不好,弄不好比普通职员还差。”她奉劝留学回国的朋友要认清形势,“现在的公司要的是留学的真才实料,而不是留学的一纸证书。在外读书要学到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要为留学而留学,不要留学后便停滞不前。”

因此,拥有杜克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内某著名投资银行投资管理总经理的赵明骏,在直言不讳地说“海归”这个词已经被喊滥了的同时,也认为国内媒体报道中所谓“海归贬值,月薪二千五也能钓到海归”的说法“太笼统、太片面”。

“既有学历又有经验的海归仍有很强的竞争力。对于一心想回去的人,当海归成为一种风潮的时候,就该冷静地想一想了。在美国找工作和在中国找工作,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现在已经不是头脑一热回国就万事大吉的时候了。”他认为,有心回国的人要认真考虑行业,地理条件等具体的问题,“我适合什么样的职位”,“在哪里有这样的职位”,然后做认真的准备,而且想回国发展的人还需要有长期的准备过程。

黄平也告诉记者,“这些年,用人单位学乖了,迷信拥有留洋背景的人就是人才的时代,已一去不回。现在对单位而言,是不是‘海归’不再重要,有没有真本领才是选人关键。”于是,那些到国外纯粹为了混文凭、镀镀金的“海归”们,求职成了大难题。

“有的人在国外,学业不精、忙于打工,甚至连语言关都没通过;更有人干脆直接到那些洋‘野鸡学校’里去拿钱换文凭。这样的‘人才’,这样的‘海归’,回国求职时不受挫才怪。”他认为,如果说“海归”贬值,那么贬值的肯定就是这样的“海归”。

接受市场的选择

黄平的观点是,“出国求学,不论是深造还是镀金,都可视为对将来就业的育才投资。是投资就有风险,就要受市场规律支配。须知人才市场是在变化的,所谓风水轮流转。”在他看来,“海归”只是具有留洋经历的人才罢了,他们同样要经受市场考验,并无保证就业满意的特权。看不准时机,学不到急需的知识技能,当然可能出现“投资”失败的情形。

他认为,这不怪别人,也谈不上“海归贬值”,一切都是无形的市场机制所致。按照市场的选择,在工作岗位上“管不管用”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算得上人才的重要标准。所以,时下的“海归”求职难其实是件好事,它反映了人们在选才标准上从崇尚“品牌”到注重“管用”的一种可喜转变。

因此,黄平认为“海归”选择道路时态度非常重要。首先,别自视过高、功利观过强。如果就业观念与现实形势形成错位,很可能就是工作难找。再就是自己的定位一定要正确,“一些海归人士之所以求职难,常常是因为有些人眼高手低,或坚持要高薪待遇,以致错失一次次就业机会。”

北京市回国服务管理中心的孔小姐建议“海归”们不要把眼光都盯在大城市,“就我们国家整体而言,现在的‘海归’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过剩了而是数量还远远不够。”她认为,当前出现的“海归”求职难现象,究其实,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海归”们都把目光盯住了上海、北京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一心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干成事业。而多数“海归”们,又都一窝蜂地往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公司门前挤,这样一来,求职怎会不难?

“‘风物长宜放眼量’,‘海归’们不应一叶障目,紧盯住大城市不放。要知道,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其实往往更能让学成归来的学子们一展身手,实现自我价值。”

加拿大“海归”龙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强以自身经历也提了个建议,“如果你只想挣高级打工的钱的话,国外是一个打工的更好的地方;但如果你想创业的话,目前来说,中国是一个创业的非常难得的好地方。”他认为在国内自主创业也是一条非常广阔的道路。

上海可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职业顾问卞秉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回国后选择道路,海归必须把自己的期望与自身的学历、资质、经验结合起来。尤其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海归,目前最紧要的问题是怎样让自己在职业经验这方面尽快得到充实,在求职中要做的就是结合自己的情况找一个获得职业经验的恰当的切入点,然后加上高学历,才会迅速提高职业含金量,大大缩短成功的周期。” 他认为既然是“海龟”,就不得不面临选择,“是在大河里做一条小鱼呢,还是在小河里面做一条大鱼?是不是一定要往人潮汹涌的大都市去实现海归的价值?”他的建议是,“不要一味追求高层、高薪、名企,相对现实合理的职位能让你更全面了解公司整体情况,更会给你的发展提供宽广的职业舞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4-4-2 23:59 | 只看该作者

丫的马上可以称称他们有多重

国内的朋友,如果你们单位来了海龟,年轻的、枕戈待嫁的女孩们想必色心大起,那么你的任务就重大了--烦请把此文改为《擒龟必读》且人手一份,以便美女们在投怀送抱、芳心暗许之前,行之有效地搞清楚自己将死在什么级别的龟手上……
==========
一两都不能少-----仔细盘点留学国外的生活费
--------------------------------------------------------------------------------
期数: 滚动新闻 | 来源: 青年论坛  

  留学国外的生活费,不外乎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开支。众所周知,各国的国情不同,所需生活费也不一样。何况,实际生活费用因人而异,取决于各人的生活方式。这里所列举的情况,只能是一个大概。

  在英国留学,一般大学的年生活费大约8000英镑(100英镑约合人民币1531元)左右。如爱丁堡大学的年生活费为7500英镑。在生活费中,除了伙食费,住宿费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利物浦赫普大学的年住宿费需要2200英镑。据介绍,该校宿舍内共有850间高质量的学习室兼卧室,所有的房间都安装了电话,部分房间还有冰箱(每年租金为50英镑)。如果嫌寄宿生活环境不好,可以去租公寓,租一套公寓每月大约需要700英镑,而且不包括水、电和煤气费。另外,自己单独住和与他人合住的花费明显不同,在伦敦、剑桥和牛津等物价较高的地区,每年不下8000英镑,其他地区也得5000~6000英镑。不过,英国允许留学生打工,不必申请工作许可证就可以在学习期间每周从事20小时以下的兼职工作,假期打工时间不限。中国留学生多半在餐馆和超市等场所工作。打工收入一般每小时4英镑,如果精打细算,一年打工的收入可以支付大部分生活费用。但是,功课紧张时,很难抽出时间去打工。

  在美国,4年本科留学的生活费大约需要3.6万美元(100美元约合人民币833元)。与英国不同,在美国打工受到严格限制,留学生无绿卡不得在校外打工。如果打黑工,老板会把工资压得很低。

  在澳大利亚,本科留学生的生活费用大约每年在8000~1.2万澳元(100澳元约合人民币644元)之间,包括衣、食、住、行和医疗保险等费用(该国规定,外国留学生必须购买医疗保险)。澳大利亚和英国一样,允许留学生打工,但在学习期间每周不得超过20小时,假日还可以全天兼职工作。一般说来,如果省吃俭用,打工所得能解决大部分生活费用问题。至于住宿,如果不满意学校里的居住条件,希望住公寓,那么,澳大利亚高层楼房的月租金大约需要100~300澳元,房主一般要求至少12个月的租期,租金按周计,按月付,先付后住。

  在新西兰留学的生活费大致每年需要7000~1.1万新西兰元(100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565.70元),包括伙食、住宿、交通和服装等费用。新西兰也允许留学生打工,但只有读专业课程的学生才可以每周打工15小时,并且必须事先申请“更改签证条件”。

  在法国留学的每年最低生活费大约为4000欧元(100欧元约合人民币1035元),住宿费用分为几种情况:学校宿舍的费用较低,只需2800欧元,但数量有限,学校的一些机构也会为留学生提供一些较便宜的住房。当然,经济条件较好的留学生也可以到校外去住公寓或是青年旅馆。

  加拿大不允许留学生打工,打黑工是违法的。在该国学校的住宿和伙食费每年大约需要5000~8000加元(100加元约合人民币651.75元),其他费用,如书本费、交通费、邮电费和洗衣费等等,一年大约需要1500加元。此外,留学生还必须交纳医疗保险费,每年大约650加元。如果希望住条件好一些的公寓,一居室的月租金一般不低于500加元,在一些大城市,月租金则需要700~1000加元。

  众所周知,日本的物价是属于世界最高的,留学生的生活费自然也很高。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日本的留学生比较容易找到一份兼职工作,可以通过半工半读来减轻生活费用的负担。一般说来,每天工作4小时,每月工作20多天,就可以应付日常生活的支出了。但是,由于近几年来日本经济下滑,日本人的就业也出现了问题,留学生靠打工所得来支付生活费用已经不可能了。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文部科学省2003年11月公布的一份报告表明日本接受留学生的政策将出现重大变化,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加强对留学费用支付能力的审查。在审查过去3年的收入证明时,要求留学申请人不仅要出示经费支付人的存款证明,还要提供过去3年的收入证明。对已经在日本学习的自费留学生,除了要求提供留学生本人的银行存款证明之外,还要求提供本人的银行存折,以便审查所需留学经费是否由经费提供人按期汇入,以及存款的存入和支出状况。

  在俄罗斯留学,本科生的伙食、住宿和医疗保险等费用平均每年为1900~2500美元(100美元约合人民币833元)。各所院校的住宿条件不同,收费标准也不一样: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的宿舍分为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和四人间,每人每月住宿费从47~84美元不等,医疗保险费,每人每年135美元;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住宿费,每人每月100~120美元,医疗保险费,每人每年90美元;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的住宿费,每人每月35~150美元,医疗保险费,每人每年90美元;巴甫洛夫国立医科大学的住宿费,每人每年450美元,医疗保险费,每人每年60美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4-4-3 00:14 | 只看该作者
感觉上,新西兰的洋人比华人少,英语慢慢沦为弱势语言--学英语的难度和国内相差无几--学到了也不爽,完完整整翻版毛利族人式英语,和美国人沟通尚需再请翻译。而且该国的华人中学生同居现象十分严重,皆因新西兰人缺乏法国人的浪漫、但却象羊群一样随便,中学生根本不懂控制自己洪水猛兽一样的所谓感情……

私下猜测,再过十年,在新西兰定居的华人可能会努力把孩子抢送回中国学英语……

===============
中国小留学生生存报告:我们不是“留学垃圾”
--------------------------------------------------------------------------------
期数: 滚动新闻 | 来源: 南方周末  

在他们开始观察一个世界之前,他们已经被告知世界是怎么样的。对于大多数事物,他们先是想象,然后才是

经历。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穿梭注定是充满曲折和艰辛的……

新西兰的中国小留学生生存报告 来自惠灵顿的真实故事:

据新西兰大使馆公开的材料,教育出口已经成为该国第四大出口产业。2002年,新西兰教育出口收入为17亿新元。不过,令人稍感意外的是,中国人贡献了其中的8亿。2003年时,新西兰海外留学生总数为8.2万人,其中中国学生有3万多,占到36%。

然而,若不是2003年1月间,《中国青年报》在《谁来清扫“留学垃圾”》一文中,公开提出“留学垃圾”概念;若不是当年新西兰几所语言学校的突然倒闭,导致许多中国小留学生梦断异国;若不是在新西兰的中国小留学生之间惊爆的凶杀与绑架案件,恐怕没有几个普通的中国人会关注这个南太岛国,关注在这个国家的那些特殊的人群,关注这个人群对所在国的影响。

在这种异样的关注中,“留学垃圾”这个异常刺目的字眼赫然出现在眼前。

所谓“留学垃圾”,主要出在自费小留学生身上。他们基本是靠父母资助,主要分布在私立中学或语言学校,也有少数开始进入大学。有人将“留学垃圾”的常见症状分为三类:一是吃穿奢华,挥霍无度,比富斗阔;二是私生活缺乏约束,道德堕落;三是精神颓废,吸毒、赌博、犯罪。

“留学垃圾”现象从1990年代后半期逐渐显露,并在21世纪的初期出现一个高潮。国人对“留学垃圾”的斥责直接使包括新西兰等国在内的留学生产业遭受重创。

“留学垃圾”现象是的确存在的。我们关心“留学垃圾”产生的种种政治、社会、经济背景,并试图消除它。然而,在我们能够以具体行动消除这种现象之前,我们也许更应该关心这些在两种文化之间辛苦穿梭的孩子,如今他们中的许多却又要徘徊于道德的谴责与救赎之中,茫然无措。在采访中,记者经常能够从这些孩子身上发现一种落寞的无奈。“垃圾”或“非垃圾”?激烈的指责与争论之中,我们或许忽视的恰恰是“人”。那么,究竟什么是小留学生的真实故事?

□陶理

发自惠灵顿

寂寞中成长

一个17岁的中国小女孩站在惠灵顿一间女校的教室前,满脸委屈,她用蹩脚的英语反复和身边的老师争论着。

“我不能参加这次考试,我刚来一个月,是插班的,这个星期还在感冒,我实在不想参加这次考试。”她一次又一次向老师说明她不想参加这次考试的原因。“你应该参加这次考试,亲爱的,你会很好的。”金发碧眼的女老师和蔼但却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她用手势鼓舞着这个中国孩子。

“可是我感冒了,我不希望我的成绩出现在成绩单上。”

“亲爱的,我向你保证这个成绩仅供参考,不会出现在成绩单上。”

“但是老师,同学会取笑我的。”

“亲爱的,他们只会因为你努力尝试过而为你骄傲,我只是希望你尝试,尝试是很重要的,经历过一次考试你就会有了经验,不是吗?”

长达半个小时的拉锯之后,孩子答应来参加这次考试,老师舒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老师来到教室,却看见女孩空空的座位。

成绩对于小留学生总是显得很重要,他们到新西兰的第一课要学会的往往是如何承受低分的压力。

另一个小留学生在留学之初的一次考试中获得了一个低分,这是一个她从没有经历过的失败。她拿着卷子,伤心得只想躲起来哭,而这时候老师从她身边走过,却兴高采烈夸了一句:“棒极了!”这一下,她越发伤心了。

她告诉自己的同学,“老师在嘲笑我!”

而比较有经验的同学却告诉她:“外国老师习惯于鼓励,他看到你虽然不及格,却也获得了一些分数,认为你做得不错,夸你是希望你下次更加努力。”

伤心的眼泪很多来自这类误会,许多孩子在其中逐渐领悟,走向成熟。

一个17岁的女中学生在她的日记中写道:“爸妈把我送上飞机的那一刻,我没有回头,硬起心肠,独自走。后来妈妈打电话跟给我说,‘你好狠心啊,不回头看我一眼……’其实就在我走上飞机的那一刻,我的眼中已满是泪水,但是我知道,就在那一刻开始,他们已经帮不了我。这条路,只有我自己来走。”

当然也有在寂寞与压力中选择逃避的。许多孩子在采访中直接的告诉我,他们有过“垃圾”的行为,但他们也慢慢地意识到“垃圾”只是他们跨文化之旅的一个阶段,就像最初因为思乡和环境重重误会带来的“眼泪”阶段也是一个必然阶段一样。他们急欲倾诉,却又一再沉默不语的,正是这个“垃圾”的称号。

“垃圾”背后的成长

广州来的小留学生阿成,是第一个向记者坦白他有过“垃圾”行为的孩子。

阿成是一个颇具绘画天赋的孩子,有偏科的倾向。在初中快要结束之际,他的姑奶奶向他的父母建议,对于像他这样有偏科特色的孩子,去国外读高中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阿成听说在国外高中能学到他喜欢的“设计”课程,便高兴地起程了。

阿成出国的时候15岁,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孩子。四年之内他四度转校,从奥克兰到惠灵顿,从语言学校到高中,从天主教学校到公立高中。一开始是中介为他作的选择,但是很快,他开始自己去了解学校,自己考虑最适合的选择。

“最初的两年内,我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个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刚一入语言学校的时候,我有些自由过度,也有过过激行为。这里没有作业,老师也不像国内那么逼着。到教会学校后,我曾一时怒起,砸过学校的自动售货机,当时就是火,为什么扔进钱没出来东西。”

“究竟是为什么?”“这是我事后反反复复在心里问了自己半年的问题。为什么我会这样?垃圾。”阿成在采访中说到这一段的时候,深深地看着我。

“我当时就想,以前老觉得父母管得太多了。现在却在想,有父母管着多好!”

教会学校的清规很多,但是校长并没有因这件事情太多责备他,而是找他长谈,告诉他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如何学会去爱人。

“在天主教学校我并没有信教,但是我转变了,我开始明确认识到,人活在世界上,是一个群体的动物,必须学会相处,学会爱。在国内读初中时候是寄宿的,和一群非常骄傲的小少爷们在一起,为了一点小事,会大打出手,小事化大,大事化巨,但是我在国外的几年里,对自己的这种自我中心完全作了一个反省。这种成长不是一下子的,而是经历过非常非常痛的煎熬和思考。”

阿成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说明他在跨文化的学习中的体会。

“我在新西兰的高中里有机会参加很多体育活动,我和当地的孩子一起踢橄榄球,在刚开始踢球的时候,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有些当地学生就对我说:‘冲,你不一定抢到球,不冲,则完全没有可能抢到球,所以,你必须往前冲……”

阿成自己把这段话翻译成中文,记在心里,慢慢他悟了出来:“在中国有句古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在我的少年留学生涯中,我发现人常常是种瓜不一定得瓜,种豆不一定得豆,失落是必然的,但是我更接受这里同学说的,冲吧,即使明知道球不一定是你的。”

“也许很多认为我们是‘垃圾’的成人,自己走到另一个环境,另一种文化的时候,也会有不适应的时候,也会有垃圾的行为。”

“我特别希望国内的父老乡亲不要只看到‘垃圾’的行为,要看到作为一个群体,在每一段个体的‘垃圾’极端行为之后,我们都在反思着,成长着……在国外学的主要是做人,学会爱。”阿成说。

  自由是笔财富

来自福建的客家少女云认为少年留学最大的优势和劣势都是“自由”。

“我们在国内的教育制度中并没有机会把握这些自由,许多同学刚一面对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怎么用它。于是我们被自由压垮了。”

“但是我经历过一段时间,非常非常痛苦的挣扎之后,真的,心里吃了很多很多的苦之后,我明白,学会运用自由,要越早越好。”

“我曾经和这份自由辛苦搏斗过,过来以后,才知道一切都值得。我们的前辈留学生在海外奋斗得很辛苦,他们提起我们,总觉得我们太顺利,其实我们一样在奋斗。但是我尊敬他们。”

云刚刚获得雅思的一个高分,但是她几乎不愿提及这份成果。

“雅思考试只是入门,为了能扎扎实实学好大学的知识,我有可能不直接入大学,而到大专去先读一年,如果没有信心把大学里的知识好好读下来,还不如先多积累一段时间。我不想带着一个学位的闪亮光环而内心深处一无所有。”

云在两年高中生活选择了很多体验,去打工,去教堂,去图书室阅读大量英文书籍。她觉得在这里学习不仅是一个语言的问题,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

最近,也最远的母体

亲历两种文化,“故乡”在小留学生的心中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母体。

许多小留学生比我们想象的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种热爱倒不是异常高调的,而是一份特别的依赖。“神舟五号”上天的时候,新西兰的小留学生们聚在一起谈论这件事情,津津乐道每个细节。

阿成在出国读高中三年后在一篇散文中提及他对故乡的记忆:“每次回去总感到我的故乡在消失,高楼和快节奏的生活代替了童年所见的那些温馨的街市。诗歌里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只能在新西兰望着明月,思念我失落的故乡。”

高中生阿倩总在每次回乡时候和父亲为红灯口的停车问题发生小争执,她坚持让爸爸在红灯口停车,这是她在新西兰已经习惯的,而爸爸却说:“傻孩子,我停下,后面的车还在冲,大家都得死……”阿倩提起这类小事情总是会笑。

云在一次回乡历程中感受到了母文化对她的正面冲击,她作为县城里第一位小留学生被当地的一些领导请去见面,在县委呆了一周,学习体验生活。这一周里云参加了一些酒会,还有其他的一些场合。

“我感觉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文化。现在国外读了高中回来以后,有了对比,体验才深刻起来。就说吃饭,西方的刀叉文化如何也比不上我们的圆形酒桌奥秘无穷。”

还有酒桌后面的官员,他们在看着云的时候,眼神都非常特别。云由此深刻感觉到自己是中国的孩子。“我感觉到每一个人都特别尊重我,说他们从我身上看出希望那也许夸张,但是他们告诉我,我像他们年轻时候的模样。他们说特别希望看到有这么一个孩子,眼神不亢不卑。他们为有一个特别的我的存在感到高兴。”

再回新西兰时候,云开始阅读《鲁迅全集》,中英文版本一起读。她又收集了海外亚裔作家的作品开始读,从《鸿》到《叶落归根》,所有的英文的中国故事。云深深为书中的中国的历史图景和故事震撼。而在学校,她认识新西兰同学,也有韩国、日本的同学,多元文化的冲击让她时时有着新的体验和思考,学校里一个韩国女生读完法律后没有选择当律师赚钱而继续去日本进修国际政治,为的是一个完整的大视野。同伴的这类故事总让她感触良多,也提供了她思考中国社会的一个不同的角度和背景。

“如果不出国留学,我可能只是哪个沿海城市高楼里一个赶潮流的白领,现在,我前面有巨大空间,知道以前的我只是井底之蛙。”

云在新西兰高中里除了英语外又学了日语,她的大学第一志向是维多利亚大学法律系。她觉得自己会先走得很远很远,最后回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4-4-5 10:13 | 只看该作者
很明显,文章的作者太激进和绝对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当成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而且看的出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他很冲动,这种冲动让他不再理智和冷静。虽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但总体而言却让人觉得太年轻,思想不包容不成熟。有些事情光想谁都会,而且早在他之前这类文章见多了,但半点没有可行性。最后他还是选择逃避,因为他也无能为力与此。拿一部机器作比较要比一棵树来的实际。树根烂了你怎么治可能都够呛了;但如果机器的基础结构开始老化,有的坏掉的话,是可以换零件的。考虑把整部机器都换掉,不适合国情。谁也没这个能力。最后说的是,没有共产党,他受的肯定是另一种教育,说不定他现在会改骂国民党就他的秉性而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框架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4-26 14:39 , Processed in 0.054076 second(s), 3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