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国游戏〉旷世奇才,绝代雄文——不可不读的好文章!(ZT)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81#
发表于 2010-3-30 19:4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为什么不敢报复美国?除了台/新/藏外,另外的睾丸(高干纨绔子弟)?

巴西报复美国措手不及,看中国与美摩擦绝地出击 环球风云

最近,由于美国此前几日单方面的对巴西采取贸易保护的措施,致使巴西大光其火,迅速于开展了对美国的报复措施,一下子列出了102种商品,并对着些商品大幅提高关税,有的甚至达到了百分之百,在这一轮的贸易争端中,我们逐渐看到,几个问题。下面,我们将对这些问题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第一个巴西贸易报复,美国措手不及——报复范围比较广

此次巴西如同一个敏捷的猎豹一样在美国宣布对巴西制裁的几乎同时对美国进行了贸易的制裁。而且这次巴西制裁的有三个特点,第一制裁美国的范围比较广;第二反应快,让美国措手不及;第三个是高调,力图让美国每一相关的企业和人都知道,一旦美国政府作出出格的事情,巴西可能会加大制裁的力度;并不惜扩大制裁的范围,从而达到威慑美国的目的。

而巴西卢拉也出人意料的出现在镜头上,对美国的这次经济制裁进行说明,并且对美国的制裁发出了反制裁的言论。

美国过去未曾遇到这样的反抗,一时间,有些懵了!

第二个美国希拉里,迅速软化 。

美国的迅速软化,也出乎了人们的意料!这是美国吗?对巴西的如此强硬,美国现实了一贯的心虚的态度,一时间,为了缓和和拉丁美洲做出了快速的妥协。

第三个为何巴西敢于挑战美国

美国和巴西之间的贸易额大概有400亿美元,对美国来说不是最多的一个。可是为什么巴西却敢于向美国发起挑战和进攻呢?这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巴西是南美洲的大国,一直以来都在寻求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次巴西对美国高调的进行反制裁,在拉丁美洲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并为自己积累了统领南美洲的政治资本。

2、美国还是害怕失去拉丁美洲。拉美最近向左转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美国的衰落,一些反美国家的兴起,都在刺激着美国,到底怎么对待这一片自认为是自己后院的土地。其实美国是害怕自己失去这片曾经自豪的地缘政治利益的。



3、阿根廷在先,防止变成第二个阿根廷。阿根廷和英国争夺马岛的事件,还没有完,美国就逼上来了,作为南美洲的大国,就要有个大国的样子,至少也能做做样子。这次巴西怒目相向美国,完全是做到了一个负责人大国的应该做的事情。

这样看来,巴西将在以后的岁月当中,担当起统领南美的任务。而且作为金砖四国中,俄罗斯和美国在某些方面平起平坐,印度成了美国潜在的战略盟友,巴西又举起了反抗美国的大旗,看来世界风云变化,已经开始酝酿一场暴风骤雨了。

第四个这次美巴贸易冲突,带给中国什么启示

这次美巴贸易战,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呢?巴西不惜将制裁的贸易范围扩大,其根本是想在美国制造更大的影响和激起更多的人的利益,从而对美国政府施压,现在看,这些目的达到了。美国在一些敏感的方面是承受不起,巴西的高额的关税的。因此美国软了下来。

纵观中国这一年以来和美国打交道的做法,却过于站在美国立场上,看待问题。一直将中美关系作为国家外交和利益的核心,对于美国的一再贸易壁垒采取回避或者避重就轻的态度,试想如果中国采取巴西一样的措施,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早就软了下来。

所以巴西这次动作依然让中国明白,美国还是纸老虎。只要敢于在涉及自己利益的问题上斗争。

第五个中国现在是否可以联合盟友,绝地出击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越来越深,而美国可以制裁和操纵的国家越来越少,算下来,只剩下中国和日本了,就连沙特,美国也有些控制不住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将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和中国无休止的经济贸易战。

现在情况已经非常的明朗了,即便中国在目前的所有问题上,退一步,甚至是做出原则性的让步,美国也不会轻易的放过中国的。他依然会向中国发起一波一波的攻击,而美国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拿走中国积累的资金,连同中国曾经的荣耀和国家的完整。

靠着回避和忍让,是不会换来美国的尊重的;甚至是轻蔑!

第六个对美国是釜底抽薪,还是继续养虎为患

现在美国好像是吃定中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涉及一些敏感人的问题,是不是自己先暴露出来,打掉美国攥住中的小辫子。所以,在处理现在比较急迫的中美关系时,首先要做到自己身体硬朗,然后逐渐的端掉美国对中国的控制,之后才能对美国开展制裁。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釜底抽薪,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继续的养虎为患。

第七个中国也要宣布制裁美国措施,敲山震虎

在世界范围内,反美的浪潮一次次的扩大,到底谁可以成为这次世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主要的领导者?那么中国是不是在这个时候,宣布开始制裁美国,从而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还有待观察。

第八个美国找到软柿子,中国应积极准备战争,

而在应对美国制裁中国的时候,我们也要知道,美国的惯用手段就是:老太太买柿子——专挑软的捏。因此,美国是有备而来的。那么中国是不是继续这样韬光养晦下去,还是积极准备,哪怕是战争呢?

总之,企图通过讲道理,感化美国是不现实的了。因此,要么进行贸易报复,要么就是准备战争。寄希望于我们低调的处理中美冲突,到头来即丢人,又丢分,恐怕还要丢掉国土和尊严。

得不偿失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10-4-18 13:53 | 只看该作者
殉难的华沙 狂欢的巴黎
本文摘自《书屋》杂志2004年第10期 作者:肖雪慧
1944年8月,华沙和巴黎先后爆发了反对德国占领军的人民起义。六十年过去了,但两场起义在起因、过程和结局等诸多方面都有耐人寻味的可比性。
一、华沙起义
(一)华沙罹难于纳粹德国行将总崩溃时
1944年6月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不断由西向东推进。7月下旬,苏联地面部队从东面逼近已经沦陷近五年的华沙,空军开始在靠近华沙的机场起飞轰炸驻扎华沙的德军。横行欧洲数年的纳粹德国已作困兽之斗。
整个二战中,波兰承受了最深重的民族苦难,但不屈的人民在纳粹铁蹄下一直进行着有组织的地下抵抗。随着战局进展,解放的曙光已然露出,起义准备在进行之中。在伦敦的流亡政府授权波兰地下军领导人适时举行总起义,阻止德军在波兰境内特别是在首都华沙死守作战。长时间以来,苏联电台也一直敦促波兰人发动总起义,并承诺提供军事援助。7月29日,莫斯科电台播放呼吁,要求华沙地下组织举行反德国占领军暴动,加速最终解放进程。呼吁指出德军设置防守据点进行抵抗的计划会给城市造成破坏。整个呼吁以“不积极奋起自救,一切将化为乌有”的警告结束。31日傍晚,苏军坦克在华沙东面突入德军防线,德军已开始从华沙撤退。从德国军用无线电台得知这一消息的波兰地下军司令部决定于次日下午五点举行起义。
8月1日,也就是莫斯科电台播放呼吁之后第三天,华沙起义爆发了。起义者从下午五点开始进攻占领军,不到十五分钟,全城百万居民都卷入了战斗,三天内控制了大部分地区。但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对起义的华沙人具压倒优势的德军从各个据点进行疯狂反扑,起义者吁请近在咫尺的苏军支援。如果此时得到援助,起义前景仍然光明。然而一直敦促波兰人发动总起义的苏联电台沉默了,先前承诺的军事支援不仅拒绝兑现,苏军还停止了对驻华沙德军的空中轰炸和地面进攻,而且后撤了一段距离。在一场灭顶之灾和大屠杀即将降临华沙的紧急情况下,从8月初到8月中旬,丘吉尔和罗斯福一再致电斯大林敦请采取支援行动未果,不得已,只好努力从一条远得不能再远的空中航线向华沙抵抗战士空投军火和食品,但执行任务的英国或美国飞机空投后需要就近在苏联领土着陆加油。然而就连这一请求也遭断然拒绝,理由是“苏联政府不希望直接或间接跟华沙的冒险发生瓜葛”〔1〕。鉴于华沙情况危机,20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再次致电斯大林:“如果华沙的反纳粹分子事实上被弃置不顾,世界舆论会说些什么。我们深信我们三人都应竭力从那里拯救尽可能多的爱国者。我们希望你们向华沙的波兰爱国者空投救济补给品和弹药,不然,你们能否同意帮助我们的飞机来迅速进行空投。我们希望你会赞同。时间因素是极端重要的。”斯大林在两天后的回电中干脆把起义说成“罪犯集团旨在夺权而在华沙发动冒险事件”〔2〕。——战后,由于斯大林这一断语以及清除异己的需要,曾长期坚持抗德斗争并在华沙起义中流血牺牲的波兰抵抗战士,死者蒙污,幸存者入狱,直到1956年才恢复名誉。
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华沙人几乎赤手空拳地进行着无望的斗争。一位华沙妇女致教皇的信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最尊敬的圣父……三周以来,我们固守着我们的要塞,缺食少药,华沙已成废墟。德军残杀各医院中的伤员。他们驱使妇孺走在他们前面,以保护他们的坦克。关于孩子们用汽油瓶跟坦克战斗并烧毁坦克的报道毫无夸张之处。我们母亲眼看着儿子们为祖国和自由而牺牲……现在没有人援助我们。俄国军队在华沙的大门口已经三周了,但寸步不前。来自英国的援助不足。世界无视我们的战斗,只有上帝和我们在一起。”〔3〕
德军从空中和地面狂轰滥炸了六十三天。10月2日,这个英雄城市投降了。在投降前的最后几次广播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地地道道的老实话。我们遭受的待遇比希特勒的仆从国还要坏,比意大利、罗马尼亚、芬兰更坏。公正的上帝,对波兰民族所承受的可怕的不公正作出裁决吧,希望他因之惩治那些犯罪者。”〔4〕
三个半月后的1月17日,苏军作为华沙的“解放者”入城时,华沙已是一座尸横遍地、到处瓦砾和废墟的空城。莫斯科电台“7.29”呼吁的最后一句话是“不积极奋起自救,一切将化为乌有”,华沙人民英勇奋起了,苏军坐视起义者溃败和遭屠杀,华沙真正“化为乌有”了。
(二)不是第一次罹难
波兰有上千年悠久历史,人民资质聪明、气度恢宏、宗教信仰深厚,却命运多舛。
在欧洲民族国家大多作为专制君主国家崛起的十五六世纪,波兰走的另一条路:国王由全体贵族选举产生,只有议会才能制定法律。这是一个有国王的共和国,与英国政体颇为形似。但她没有英国的富有和四面环海的天然屏障,也没有山脉构成的屏障和确定的边界,而邻国是与她敌对并虎视眈眈觊觎着她领土的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这三个大君主国。关于波兰的状况和处境,史学家H·G·威尔斯是这样说的:“一个贫穷的、天主教的、内陆的不列颠,完全被敌人而不是海洋包围着。”
1772年,波兰第一次被俄、普、奥三国瓜分。经过十几年斗争,通过了有波兰在欧洲国家中的贵族特许状之称的1791年宪法,处境有所改善。但俄、普、奥随即在1793年进行了第二次瓜分。次年爆发科斯丘什科领导的全民起义。俄军镇压了起义,并对起义者和平民进行了大屠杀,波兰的领袖人物被监禁、流放。随之而来的1795年第三次瓜分,把这个共和国从现成国家中一笔勾销。波兰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但她仍然在波兰人心中,人民为重获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从未停息。1831年,波兰人为摆脱俄国统治举行大规模起义,遭到更残酷镇压。数以百计起义领袖被枪杀或流放西伯利亚。从此波兰作为一个被征服的省份接受沙皇统治,并当成危险民族被强制俄罗斯化。波兰固有文化受到严重摧残,人们被强制信奉东正教、被禁止使用自己的语言。俄罗斯化的残酷,从以下事实便可见一斑:十九世纪的波兰有着辉煌的流亡文学,但波兰人要了解自己的文学却只能通过俄文译文来实现。
自1795年第三次被瓜分,历经一百二十三年无望的斗争、等待,直到一战后,被三个专制的世袭王朝合谋灭掉的波兰才又重新作为独立国家站立起来。但东西两面分别暴露在苏俄和德国的敌视和觊觎下。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和希特勒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书。苏德条约为德国进攻波兰开了绿灯。希特勒在东面有苏联的纵容,又以为西方国家不会援救波兰。9月1日,也就是苏德条约签字一周后,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尽管波兰军队的英勇顽强令德国大为吃惊,但终不敌强大的德军,不到三周就溃灭了,政府被迫流亡。9月17日,与波兰有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派兵从东面入侵,18日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与德军会合。面对大国侵略,发生在首都华沙的最后抵抗伟大而悲壮,血战到9月28日才被德军攻陷。29日,苏德瓜分波兰的条约正式签字,波兰作为一个国家再次被消灭。〔5〕苦难深重的波兰民族要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黑暗、恐怖时期。
(三)死于黎明前夕的波兰抵抗运动
波兰沦陷了,但她很快就组织起一个地下政府。地下政府不仅领导了一个坚强、团结、受绝大多数人民支持的抵抗运动,而且有法院,发行公债,甚至有一个初步的教育制度,还与伦敦的流亡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斯大林既与希特勒合谋瓜分,又趁火打劫,在战争初期毫不费力就攫取了大片领土,之后则听任德国挨个占领欧洲各国,包括与苏联利害攸关的巴尔干国家。但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大举进攻。苏联在为了生存必须与纳粹德国殊死斗争之时,才跟波兰流亡政府建立了外交关系。

1944年7月,苏军以解放者身份越过波兰边界,身份与五年前作为希特勒的合谋入侵者和瓜分者越过波兰边界时不同了。但苏军一进入波兰,斯大林立即撇开一直领导着波兰抵抗运动的流亡政府和地下政府,23日设立了一个后来被称作卢布林委员会的傀儡政权。卢布林政权的人与国内抵抗运动没什么关系,当地下组织团结人民进行抵抗时,他们在莫斯科受训;当纳粹德国面临盟军东西夹击已显崩溃之势时,他们被红军运送回波兰;当德军以血腥屠城报复华沙起义时,他们没有为拯救华沙人和华沙城做任何努力。这个听从莫斯科命令的小圈子在波兰毫无代表性、毫无民众基础。但斯大林的既定目标是把卢布林政权强加给波兰以使波兰苏维埃化。华沙起义后,斯大林背信弃义拒绝援助,又设置障碍使英美对华沙的支援难以进行,把正在遭受屠城之难的华沙置于孤立无援境地。他借行将覆灭的纳粹之手除掉了波兰独立抵抗力量,为没有民众基础的卢布林政权清除了竞争对手。
起义的华沙在英勇抵抗六十三天后投降,标志着波兰的独立抵抗运动彻底终结。此时,西欧、中欧国家正纷纷获得解放。
二、巴黎起义〔6〕
(一)一场要避免而未能避免的起义
巴黎起义是在华沙起义之后半个多月举行的。从盟军的全盘战略考虑来说,这是一场必须避免的起义。
巴黎无论对德国方面还是对盟国都极其重要,解放巴黎,无疑会极大地鼓舞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然而,以下原因使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决定推迟解放巴黎。一是过早进攻巴黎势必与决心死守巴黎的德国人发生激烈巷战,这既使横扫法国本土的兵力陷入消耗极大的城市争夺战,又将冒毁灭这座世界名城的危险;二是过早攻占巴黎后盟军要承担的民政责任对部队作战能力造成严重限制,并且为了供应巴黎两百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要耗费掉部队大量油源,必使进军莱茵河的压倒性目标严重受挫。而巴黎的毁灭、部队作战能力的受限和拖延向莱茵河进军,都是决不允许发生的。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一个可以避免在巴黎打一场破坏性巷战、可以把军队推进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坦克地带、可以节约宝贵汽油的解放巴黎计划。这一从南北方向对巴黎作钳形包围的计划至少要到9月中旬才能完成部署。但如果巴黎发生起义,整个部署将被打乱。为避免出现这种意外,艾森豪威尔向总部在伦敦的抵抗运动各派武装的联合组织“法国国内部队”首脑柯尼希将军发出“坚定指示”,在他发出命令之前,“巴黎或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得发生任何武装行动”,“不能让巴黎发生任何事情改变我们的计划”。
可巴黎人早已急不可耐要摆脱德国占领。尽管华沙烧成一片火海的消息震惊了巴黎,但当美国军队于8月15日在法国南部里维埃拉登陆后,巴黎人要采取行动洗刷四年被占领屈辱的冲动已经不可遏止。当推迟解放巴黎的指令送达国内抵抗组织时,起义准备已经就绪。抵抗组织内部的分歧和斗争使情况陡然间复杂起来。
法国同波兰一样有相当活跃的抵抗运动,但不同于波兰抵抗运动的团结和统一,而是存在多个派别。虽然有“法国国内部队”这一抵抗运动各派武装的联合组织在伦敦协调关系,但各派自成体系,有自己不受联合组织控制和约束的组织结构、隶属关系,协调工作极其困难。其中,戴高乐派和法国共产党是抵抗运动中拥有最强武装力量也对民众影响最大的两个派别。戴高乐创立的自由法国是法国最早的抵抗组织。1940年6月贝当投降,7月在维希成立与德国合作的伪政权。维希政权还未成立,戴高乐就在伦敦发表了著名的“6.18”广播讲话,号召法国人民抵抗,并创立了“自由法国运动”,从伦敦领导法国的抵抗运动,使法国刚被占领,有组织的国内抵抗运动就出现了。此时,作为共产国际法国支部的法共没有参加反对德国的斗争。直到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后,法共才加入反对德国人的抵抗运动。共产党极强的组织纪律性给抵抗运动带来了最有战斗力的队伍,经过三年努力,法共影响迅速扩大。两大派别除了在反对德国占领上是共同的,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基础,政治目标上更是相互敌对,而法共一直与莫斯科保持着联系并接受莫斯科指示也加深了对立。由对付德国占领所掩盖的双方矛盾,在法国临近解放之际便尖锐起来。
双方都希望及早解放巴黎,都想通过解放巴黎这一政治行动确立自己对未来法国的领导权,都清楚没有盟军力量配合的起义代价惨重。戴高乐要求盟军最高统帅部改变计划提前进攻巴黎的努力没有结果,命令国内代表务必防止在盟军兵临城下前举行起义。而巴黎的共产党已经得到上级领导机构命令,决心不计代价——用起义策动者的话说,“巴黎值得死二十万人”——造成共产党领导起义的既成事实。危机一触即发。8月18日,戴高乐派地下组织法国总部发往伦敦的电报叙述了巴黎的紧张局势:“任何抵抗组织稍有不耐所引起的局部事件都足以导致严重麻烦,德军似已决定并集中必要手段进行血腥报复……您有必要向盟军交涉,要求迅速攻占巴黎。通过英国广播公司以最尖锐最明确语言正式警告居民避免华沙事件重演。”就在这一天,在一个受法共控制的秘密会议上强行通过决议,决定第二天举行起义。整个起义计划中重要的一点是把戴高乐派领导人蒙在鼓里,使其无法制止起义。
在起义已经无法阻止的情况下,法共巴黎小组和已获知起义即将发生的戴高乐派在8月19日清晨先后举事,这场必须避免的起义终于未能避免。
(二)巴黎危机
起义开头似乎进展顺利,很快蔓延全城。然而巴黎是希特勒不计代价要保卫的。在与德军坦克发生遭遇战后,起义行动当天就陷于困境。受命死守、守不住就把巴黎夷为平地的巴黎城防司令冯·肖尔铁茨已经决定次日天明时对起义实施空中和地面打击。一旦实施这一不可挽回的步骤,巴黎毁灭在即!
然而,这座世界城市的命运对于当事或不当事的各方,都是一个格外沉重的问题。就连一贯奉命行事的德国将军冯·肖尔铁茨也变得犹豫不决。瑞典总领事的严肃警告——“夷平巴黎,会犯下一桩历史永远不会宽恕的罪行”,使他不得不考虑自己承不承担得起毁灭巴黎的罪责。他接受了总领事提议,实行暂时停火,如果停火生效,可以推迟原定的进攻。由德军主动提出的停火对于戴高乐派来说是一个拯救巴黎、控制他们无法防止的起义的意外机会。他们竭尽全力争取在全市实行停火。巴黎起义和停火消息传到伦敦总部,柯尼希将军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向巴黎人民发出警告:“对于巴黎市来说,没有比居民听从起义的号召造成更大的危险了。”
但不惜代价发动起义的一方谴责停火是叛国行为,采取一切措施破坏停火,在全城恢复起义势头——虽然这一政治行动的代价可能是二十万条性命和一个世界名城的毁灭。
尽管这样,停火还是在不断发生战斗的情况下勉强维持了两天。这两天给各方都提供了避免最不幸局面出现的时间。国内部队戴高乐派和冯·肖尔铁茨利用这个喘息机会接触、周旋,想要避免或拖延不可挽回的冲突。与此同时,抵抗运动各派都在向盟军呼吁援助。戴高乐派呼吁盟军火速开进巴黎;法共也呼吁盟军支援,但不是要盟军支援兵力而是要盟军在全城大规模空投武器。
这段时间,希特勒派来埋设地雷和炸药的爆破专家已经到了巴黎;冯·肖尔铁茨收到的一个比一个疯狂的希特勒命令也已经到了无法再拖延执行的地步;来向巴黎实行无情惩罚的德军增援部队即将开赴巴黎……
一封21日发给戴高乐的紧急电报中描述了巴黎的危局:“起义星期六发动,靠停火抑制两天……但无法再拖过今晚。似乎可以肯定,明天巴黎将发生战斗,双方力量悬殊,后果悲惨。”

(三)巴黎得救
巴黎已经很难逃脱华沙命运,得救的惟一希望是盟军立即进攻巴黎。
戴高乐亲自出马要求艾森豪威尔向巴黎进军,他失败了。艾森豪威尔关心的是作战进度,拒绝为适应戴高乐的政治需要改变计划。
奉法共上司指派前往盟军总部要武器的使者知道武器救不了巴黎,也呼吁盟军进军巴黎,可是在巴顿将军那里就碰了壁。这位职业军人答复很干脆:盟军是在“歼灭德军,不是收复首都”,抵抗运动未接命令擅自发动起义,现在“得承担后果”。
但使者仍在努力,法国部队驻美军联络官也在努力,并写了个人呼吁:“如果美国军队眼见巴黎发生起义而坐视不救,这将是法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掉的过失。”22日,在可怕命运就要落到巴黎和巴黎人民头上之际,艾森豪威尔不容更改的军事计划更改了。执行进军巴黎任务的是美国第十二集团军下属的法军第二装甲师。集团军首脑布雷德莱将军不容许因战事使巴黎遭受严重损坏,对装甲师师长提出“巴黎决不许有任何重大战斗”的要求。这个美国军人在他的第二十一号战地命令中更明确规定:“向巴黎进军决不能用重大战斗来完成。我们只要能避免,不希望在该市进行任何轰炸或炮击。”第二装甲师的直接上级则在派美军第四步兵师支援装甲师的同时,抽掉了装甲师两营炮兵,为的是“我不希望他们以为一遇上一支机枪挡道就可以用迫击炮还击,而毁掉巴黎”〔7〕。
23日一早双方战斗全面恢复。如果军队一两天内赶不到巴黎,一场可怕的大屠杀在所难免。就在起义者弹尽粮绝、毫无希望之时,第二装甲师已经于头天晚上日夜兼程向巴黎进发,二十四小时后第四步兵师在倾盆大雨中向巴黎挺进。24日,当几个执行报复的党卫军师正赶赴巴黎时,法军第二装甲师和美军第四步兵师先后到了巴黎。
巴黎得救了。
8月25日,狂欢的巴黎沸腾了。此时,在先于巴黎十八天起义的华沙,孤立无援的起义者正在做无望的战斗。
三、两场起义不同命运背后
华沙起义和巴黎起义的不同结局令人深思。
从抵抗运动内部情况看,以华沙为领导中心的波兰抵抗运动团结、统一,不似法国派系重重、互相争斗和牵制。在时间选择上,华沙起义说得上适时:一方面有援助的承诺;另一方面,再三呼吁华沙总起义并承诺援助的苏联,其军队已经兵临城下,不致在该进行援助时鞭长莫及。巴黎起义则不仅没有外部力量不断催促,反而是盟军采取措施要坚决防止的,对这要防止发生的起义,盟军当然不会作援助承诺。
如果对两场起义作预测,华沙起义因抵抗运动内部的团结统一和起义时机选在可以履行驰援承诺的军队已近在眼前,它应是一场胜券在握的起义——事实上,起义一开始就显示了胜利势头。德国将军冯·梅林津后来承认,华沙起义对德军构成很大威胁。他以为是俄军没能与起义者接上头,才使德军面临的“紧张形势有所缓和”。缺乏这两大条件,在既定政治目标支配下一意孤行发动的巴黎起义,其逻辑结局如果不是惨败,至少也是必将付出不可承受之重代价的“惨胜”。然而,实际的结局恰恰相反。华沙罹难了,巴黎解放了。
华沙血战了六十三天,遇难的地下军战士和平民达二十余万之多,独立抵抗运动就此被彻底消灭,城市则被炸成了一片废墟。巴黎从起事到解放,总共六天,中间还有两三天不稳定停火,城市基本完好无损,没有大的人员伤亡。从双方全面恢复交火到25日晨德军最后一个据点投降,其间四十八小时战斗中,约两万德军被俘,伤亡三千二百人。第二装甲师在赶到巴黎投入战斗的一天中,死四十二人,伤七十七人;平民死一百二十七人,伤七百一十四人。虽然每一伤亡对承受它的个体都是不可挽回的不幸,但对于一场准备付出死二十万人代价的起义来说,能以不大的人员伤亡实现解放,又实在太幸运。
华沙蒙难于斯大林的背信弃义。背信弃义背后,是这个大国首脑控制整个东欧的计划。要想对任何国家进行有效控制,关键是一个完全受其操纵的政权。关于二战后东欧除南斯拉夫之外各国政权的性质,有人说它们是红军用行李车运送给各国的,此话大致不错。但运送来的政权在波兰是难以立足的。历史上,沙俄屡次瓜分波兰并且曾把她作为一个省来统治,沙俄统治者深知波兰的反抗传统。苏俄领导人斯大林也清楚了解这一点,而且目睹了整个二战期间波兰抵抗运动的有组织性和团结统一,以及抵抗力量在人民中的声望和号召力。此外还有关键的一点:作为抵抗运动中坚的地下军忠于在伦敦的流亡政府,且对苏联与德国合谋入侵和残害波兰记忆犹新,有着强烈的反苏情绪。他很清楚,他们日后必将对苏联的控制构成最严重的挑战。可以说,起义者落入了借德军力量为苏式政权清扫障碍、为今后一劳永逸地消除反对派的算计之中。不仅借刀杀人,据克里斯托弗·安德鲁《克格勃全史》,起义被德国军队镇压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立即派出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去扫除地下军残余
而对于预测一场起义的结局来说,背信弃义、阴谋诡计以及老谋深算的背后目标(通过扶持傀儡政权对一个国家进行牢固控制),它们不在正常思维之内。
巴黎起义是一意孤行的产物。巴黎得免于难,有赖于多种与导致华沙蒙难结局相反的非预测性因素。
在美英苏三大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期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深刻分歧使美英与苏联之间既合作又防范,双方都有基于地缘政治目的的考虑,都极力要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在这些方面,双方没有多少区别。基于反对法西斯危险的共同需要,美英给成为盟国的苏联提供了大量武器和其他物质援助,但又警惕着共产主义向西方国家蔓延,所以在给欧洲各沦陷国家的抵抗运动空投武器时,武器尽可能不投往抵抗运动由共产党控制的地区。然而,欧美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和对自由的珍视使这些国家的民选领袖在精神和行为方式上,毕竟与受专制传统浸润、经由“秘密活动+暴力”的公式和途径获得最高权力的终身领袖判然有别。在这方面,丘吉尔很有代表性。希特勒进攻英国遭挫败后,转而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进攻苏联。正如他进攻波兰之前作了一个错误判断,以为西方国家不会对这个小国履行援救义务,这次又作了错误判断:指望对共产党苏联的进攻会得到美英资本家和右翼的同情。然而,强烈反共的丘吉尔的态度是:“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打倒希特勒……如果希特勒攻打地狱,我至少也会在下院为魔鬼说几句好话。”尽管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条约和秘密协定,对二战的爆发难辞其咎,之后又坐视一个个欧洲国家沦陷,对孤军作战的英国似乎将面临的毁灭幸灾乐祸,对德国每打一个胜仗都给以祝贺,并源源不断把大批重要原料送到德国。但希特勒于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丘吉尔当晚就发表广播讲话:“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它的悲剧,都已经一闪而过了。我眼前看到的是,俄国的士兵们站在他们故乡的门旁……捍卫着他们的家园,母亲和妻子们在家乡祈祷……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8〕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英国不断给苏联以武器援助,其中大量武器和军需物质是把美国援助英国的调拨给了苏联。美国更是给了最多的援助〔9〕。
当巴黎起义引发危机后,解决危机所寄望的盟军总部作的抉择与丘吉尔颇为类似。盟军最高统帅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立场,但一个古老城市和这个城市两百万居民的安全重于意识形态考虑。所以,戴高乐强调的尽快进军以防止共产党控制法国的理由没有说动不喜欢共产主义的艾森豪威尔改变计划,但巴黎和巴黎人即将遭遇的灭顶之灾迫使他改变了计划。无论是他还是最高统帅部其他人都不能因为巴黎人不听劝阻举行起义而心安理得任由其承担后果,不能为了已拟定的战略计划而置巴黎于不顾。对作战计划所作的不情愿改变乃巴黎得救的决定性因素。
当伦敦收到共产党要求空投武器的无线电呼吁后,法国国内部队首脑柯尼希在决定是否空投武器时也作过同样性质的抉择。他是竭力要防止这场起义的人。当起义已经发生且惟一拯救巴黎的停火机会又被彻底破坏,使艾森豪威尔改变计划提前进军巴黎似乎也不可能,而且这位实际上是戴高乐派的将军知道空投的武器大多会落到法共手中。但他不能眼看同胞用手枪和老式步枪同德国坦克作战,宁可不顾使共产党人得到武器和控制政权的政治后果,决定向巴黎空投武器。只是由于最高统帅部终于决定进军巴黎,武器空投计划才未付诸实施。
还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派往盟军总部的代表违背其法共上级要武器不要士兵的命令,自行决定说服盟军出兵,并且成功地实现了这一戴高乐也未能实现的目标。二是驻守巴黎的那位德国将军面对毁灭巴黎这一疯狂任务时有对历史罪责的顾忌,所以要竭力避免与起义者全面交火,甚至希望美国军队赶在增援的德军之前到达巴黎。
巴黎最大的幸运在于:它求救的对象在作重大决定时有道义上的考量。如果求救对象除了政治功利的考虑而不在乎别的,巴黎就只有充当政治棋盘上一颗棋子的份,存亡莫卜;如果求救对象道义上无所遵循无所顾忌,正好不必承担责任而让一意孤行发动起义的派别自食其果,哪怕会有很多平民为此陪葬。这种精神素质与制度安排相互凭借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灾难。相反,极权制在本性上就无节制无道德顾忌,而它的权力斗争规律也与此相应:最有机会胜出的是在选择手段上最无顾忌的人。体制性的无节制与最高权力的无顾忌,使得为了既定目的而不惮于放手制造任何灾难,同样具规律性。六十年前两场起义的不同际遇为此提供了最鲜明的对照,这种对照在之后的六十年间更是不断以不同方式或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殉难的华沙 狂欢的巴黎
本文摘自《书屋》杂志2004年第10期 作者:肖雪慧
1944年8月,华沙和巴黎先后爆发了反对德国占领军的人民起义。六十年过去了,但两场起义在起因、过程和结局等诸多方面都有耐人寻味的可比性。
一、华沙起义
(一)华沙罹难于纳粹德国行将总崩溃时
1944年6月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不断由西向东推进。7月下旬,苏联地面部队从东面逼近已经沦陷近五年的华沙,空军开始在靠近华沙的机场起飞轰炸驻扎华沙的德军。横行欧洲数年的纳粹德国已作困兽之斗。
整个二战中,波兰承受了最深重的民族苦难,但不屈的人民在纳粹铁蹄下一直进行着有组织的地下抵抗。随着战局进展,解放的曙光已然露出,起义准备在进行之中。在伦敦的流亡政府授权波兰地下军领导人适时举行总起义,阻止德军在波兰境内特别是在首都华沙死守作战。长时间以来,苏联电台也一直敦促波兰人发动总起义,并承诺提供军事援助。7月29日,莫斯科电台播放呼吁,要求华沙地下组织举行反德国占领军暴动,加速最终解放进程。呼吁指出德军设置防守据点进行抵抗的计划会给城市造成破坏。整个呼吁以“不积极奋起自救,一切将化为乌有”的警告结束。31日傍晚,苏军坦克在华沙东面突入德军防线,德军已开始从华沙撤退。从德国军用无线电台得知这一消息的波兰地下军司令部决定于次日下午五点举行起义。
8月1日,也就是莫斯科电台播放呼吁之后第三天,华沙起义爆发了。起义者从下午五点开始进攻占领军,不到十五分钟,全城百万居民都卷入了战斗,三天内控制了大部分地区。但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对起义的华沙人具压倒优势的德军从各个据点进行疯狂反扑,起义者吁请近在咫尺的苏军支援。如果此时得到援助,起义前景仍然光明。然而一直敦促波兰人发动总起义的苏联电台沉默了,先前承诺的军事支援不仅拒绝兑现,苏军还停止了对驻华沙德军的空中轰炸和地面进攻,而且后撤了一段距离。在一场灭顶之灾和大屠杀即将降临华沙的紧急情况下,从8月初到8月中旬,丘吉尔和罗斯福一再致电斯大林敦请采取支援行动未果,不得已,只好努力从一条远得不能再远的空中航线向华沙抵抗战士空投军火和食品,但执行任务的英国或美国飞机空投后需要就近在苏联领土着陆加油。然而就连这一请求也遭断然拒绝,理由是“苏联政府不希望直接或间接跟华沙的冒险发生瓜葛”〔1〕。鉴于华沙情况危机,20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再次致电斯大林:“如果华沙的反纳粹分子事实上被弃置不顾,世界舆论会说些什么。我们深信我们三人都应竭力从那里拯救尽可能多的爱国者。我们希望你们向华沙的波兰爱国者空投救济补给品和弹药,不然,你们能否同意帮助我们的飞机来迅速进行空投。我们希望你会赞同。时间因素是极端重要的。”斯大林在两天后的回电中干脆把起义说成“罪犯集团旨在夺权而在华沙发动冒险事件”〔2〕。——战后,由于斯大林这一断语以及清除异己的需要,曾长期坚持抗德斗争并在华沙起义中流血牺牲的波兰抵抗战士,死者蒙污,幸存者入狱,直到1956年才恢复名誉。
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华沙人几乎赤手空拳地进行着无望的斗争。一位华沙妇女致教皇的信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最尊敬的圣父……三周以来,我们固守着我们的要塞,缺食少药,华沙已成废墟。德军残杀各医院中的伤员。他们驱使妇孺走在他们前面,以保护他们的坦克。关于孩子们用汽油瓶跟坦克战斗并烧毁坦克的报道毫无夸张之处。我们母亲眼看着儿子们为祖国和自由而牺牲……现在没有人援助我们。俄国军队在华沙的大门口已经三周了,但寸步不前。来自英国的援助不足。世界无视我们的战斗,只有上帝和我们在一起。”〔3〕
德军从空中和地面狂轰滥炸了六十三天。10月2日,这个英雄城市投降了。在投降前的最后几次广播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地地道道的老实话。我们遭受的待遇比希特勒的仆从国还要坏,比意大利、罗马尼亚、芬兰更坏。公正的上帝,对波兰民族所承受的可怕的不公正作出裁决吧,希望他因之惩治那些犯罪者。”〔4〕
三个半月后的1月17日,苏军作为华沙的“解放者”入城时,华沙已是一座尸横遍地、到处瓦砾和废墟的空城。莫斯科电台“7.29”呼吁的最后一句话是“不积极奋起自救,一切将化为乌有”,华沙人民英勇奋起了,苏军坐视起义者溃败和遭屠杀,华沙真正“化为乌有”了。
(二)不是第一次罹难
波兰有上千年悠久历史,人民资质聪明、气度恢宏、宗教信仰深厚,却命运多舛。
在欧洲民族国家大多作为专制君主国家崛起的十五六世纪,波兰走的另一条路:国王由全体贵族选举产生,只有议会才能制定法律。这是一个有国王的共和国,与英国政体颇为形似。但她没有英国的富有和四面环海的天然屏障,也没有山脉构成的屏障和确定的边界,而邻国是与她敌对并虎视眈眈觊觎着她领土的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这三个大君主国。关于波兰的状况和处境,史学家H·G·威尔斯是这样说的:“一个贫穷的、天主教的、内陆的不列颠,完全被敌人而不是海洋包围着。”
1772年,波兰第一次被俄、普、奥三国瓜分。经过十几年斗争,通过了有波兰在欧洲国家中的贵族特许状之称的1791年宪法,处境有所改善。但俄、普、奥随即在1793年进行了第二次瓜分。次年爆发科斯丘什科领导的全民起义。俄军镇压了起义,并对起义者和平民进行了大屠杀,波兰的领袖人物被监禁、流放。随之而来的1795年第三次瓜分,把这个共和国从现成国家中一笔勾销。波兰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但她仍然在波兰人心中,人民为重获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从未停息。1831年,波兰人为摆脱俄国统治举行大规模起义,遭到更残酷镇压。数以百计起义领袖被枪杀或流放西伯利亚。从此波兰作为一个被征服的省份接受沙皇统治,并当成危险民族被强制俄罗斯化。波兰固有文化受到严重摧残,人们被强制信奉东正教、被禁止使用自己的语言。俄罗斯化的残酷,从以下事实便可见一斑:十九世纪的波兰有着辉煌的流亡文学,但波兰人要了解自己的文学却只能通过俄文译文来实现。
自1795年第三次被瓜分,历经一百二十三年无望的斗争、等待,直到一战后,被三个专制的世袭王朝合谋灭掉的波兰才又重新作为独立国家站立起来。但东西两面分别暴露在苏俄和德国的敌视和觊觎下。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和希特勒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书。苏德条约为德国进攻波兰开了绿灯。希特勒在东面有苏联的纵容,又以为西方国家不会援救波兰。9月1日,也就是苏德条约签字一周后,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尽管波兰军队的英勇顽强令德国大为吃惊,但终不敌强大的德军,不到三周就溃灭了,政府被迫流亡。9月17日,与波兰有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派兵从东面入侵,18日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与德军会合。面对大国侵略,发生在首都华沙的最后抵抗伟大而悲壮,血战到9月28日才被德军攻陷。29日,苏德瓜分波兰的条约正式签字,波兰作为一个国家再次被消灭。〔5〕苦难深重的波兰民族要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黑暗、恐怖时期。
(三)死于黎明前夕的波兰抵抗运动
波兰沦陷了,但她很快就组织起一个地下政府。地下政府不仅领导了一个坚强、团结、受绝大多数人民支持的抵抗运动,而且有法院,发行公债,甚至有一个初步的教育制度,还与伦敦的流亡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斯大林既与希特勒合谋瓜分,又趁火打劫,在战争初期毫不费力就攫取了大片领土,之后则听任德国挨个占领欧洲各国,包括与苏联利害攸关的巴尔干国家。但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大举进攻。苏联在为了生存必须与纳粹德国殊死斗争之时,才跟波兰流亡政府建立了外交关系。

1944年7月,苏军以解放者身份越过波兰边界,身份与五年前作为希特勒的合谋入侵者和瓜分者越过波兰边界时不同了。但苏军一进入波兰,斯大林立即撇开一直领导着波兰抵抗运动的流亡政府和地下政府,23日设立了一个后来被称作卢布林委员会的傀儡政权。卢布林政权的人与国内抵抗运动没什么关系,当地下组织团结人民进行抵抗时,他们在莫斯科受训;当纳粹德国面临盟军东西夹击已显崩溃之势时,他们被红军运送回波兰;当德军以血腥屠城报复华沙起义时,他们没有为拯救华沙人和华沙城做任何努力。这个听从莫斯科命令的小圈子在波兰毫无代表性、毫无民众基础。但斯大林的既定目标是把卢布林政权强加给波兰以使波兰苏维埃化。华沙起义后,斯大林背信弃义拒绝援助,又设置障碍使英美对华沙的支援难以进行,把正在遭受屠城之难的华沙置于孤立无援境地。他借行将覆灭的纳粹之手除掉了波兰独立抵抗力量,为没有民众基础的卢布林政权清除了竞争对手。
起义的华沙在英勇抵抗六十三天后投降,标志着波兰的独立抵抗运动彻底终结。此时,西欧、中欧国家正纷纷获得解放。
二、巴黎起义〔6〕
(一)一场要避免而未能避免的起义
巴黎起义是在华沙起义之后半个多月举行的。从盟军的全盘战略考虑来说,这是一场必须避免的起义。
巴黎无论对德国方面还是对盟国都极其重要,解放巴黎,无疑会极大地鼓舞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然而,以下原因使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决定推迟解放巴黎。一是过早进攻巴黎势必与决心死守巴黎的德国人发生激烈巷战,这既使横扫法国本土的兵力陷入消耗极大的城市争夺战,又将冒毁灭这座世界名城的危险;二是过早攻占巴黎后盟军要承担的民政责任对部队作战能力造成严重限制,并且为了供应巴黎两百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要耗费掉部队大量油源,必使进军莱茵河的压倒性目标严重受挫。而巴黎的毁灭、部队作战能力的受限和拖延向莱茵河进军,都是决不允许发生的。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一个可以避免在巴黎打一场破坏性巷战、可以把军队推进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坦克地带、可以节约宝贵汽油的解放巴黎计划。这一从南北方向对巴黎作钳形包围的计划至少要到9月中旬才能完成部署。但如果巴黎发生起义,整个部署将被打乱。为避免出现这种意外,艾森豪威尔向总部在伦敦的抵抗运动各派武装的联合组织“法国国内部队”首脑柯尼希将军发出“坚定指示”,在他发出命令之前,“巴黎或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得发生任何武装行动”,“不能让巴黎发生任何事情改变我们的计划”。
可巴黎人早已急不可耐要摆脱德国占领。尽管华沙烧成一片火海的消息震惊了巴黎,但当美国军队于8月15日在法国南部里维埃拉登陆后,巴黎人要采取行动洗刷四年被占领屈辱的冲动已经不可遏止。当推迟解放巴黎的指令送达国内抵抗组织时,起义准备已经就绪。抵抗组织内部的分歧和斗争使情况陡然间复杂起来。
法国同波兰一样有相当活跃的抵抗运动,但不同于波兰抵抗运动的团结和统一,而是存在多个派别。虽然有“法国国内部队”这一抵抗运动各派武装的联合组织在伦敦协调关系,但各派自成体系,有自己不受联合组织控制和约束的组织结构、隶属关系,协调工作极其困难。其中,戴高乐派和法国共产党是抵抗运动中拥有最强武装力量也对民众影响最大的两个派别。戴高乐创立的自由法国是法国最早的抵抗组织。1940年6月贝当投降,7月在维希成立与德国合作的伪政权。维希政权还未成立,戴高乐就在伦敦发表了著名的“6.18”广播讲话,号召法国人民抵抗,并创立了“自由法国运动”,从伦敦领导法国的抵抗运动,使法国刚被占领,有组织的国内抵抗运动就出现了。此时,作为共产国际法国支部的法共没有参加反对德国的斗争。直到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后,法共才加入反对德国人的抵抗运动。共产党极强的组织纪律性给抵抗运动带来了最有战斗力的队伍,经过三年努力,法共影响迅速扩大。两大派别除了在反对德国占领上是共同的,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基础,政治目标上更是相互敌对,而法共一直与莫斯科保持着联系并接受莫斯科指示也加深了对立。由对付德国占领所掩盖的双方矛盾,在法国临近解放之际便尖锐起来。
双方都希望及早解放巴黎,都想通过解放巴黎这一政治行动确立自己对未来法国的领导权,都清楚没有盟军力量配合的起义代价惨重。戴高乐要求盟军最高统帅部改变计划提前进攻巴黎的努力没有结果,命令国内代表务必防止在盟军兵临城下前举行起义。而巴黎的共产党已经得到上级领导机构命令,决心不计代价——用起义策动者的话说,“巴黎值得死二十万人”——造成共产党领导起义的既成事实。危机一触即发。8月18日,戴高乐派地下组织法国总部发往伦敦的电报叙述了巴黎的紧张局势:“任何抵抗组织稍有不耐所引起的局部事件都足以导致严重麻烦,德军似已决定并集中必要手段进行血腥报复……您有必要向盟军交涉,要求迅速攻占巴黎。通过英国广播公司以最尖锐最明确语言正式警告居民避免华沙事件重演。”就在这一天,在一个受法共控制的秘密会议上强行通过决议,决定第二天举行起义。整个起义计划中重要的一点是把戴高乐派领导人蒙在鼓里,使其无法制止起义。
在起义已经无法阻止的情况下,法共巴黎小组和已获知起义即将发生的戴高乐派在8月19日清晨先后举事,这场必须避免的起义终于未能避免。
(二)巴黎危机
起义开头似乎进展顺利,很快蔓延全城。然而巴黎是希特勒不计代价要保卫的。在与德军坦克发生遭遇战后,起义行动当天就陷于困境。受命死守、守不住就把巴黎夷为平地的巴黎城防司令冯·肖尔铁茨已经决定次日天明时对起义实施空中和地面打击。一旦实施这一不可挽回的步骤,巴黎毁灭在即!
然而,这座世界城市的命运对于当事或不当事的各方,都是一个格外沉重的问题。就连一贯奉命行事的德国将军冯·肖尔铁茨也变得犹豫不决。瑞典总领事的严肃警告——“夷平巴黎,会犯下一桩历史永远不会宽恕的罪行”,使他不得不考虑自己承不承担得起毁灭巴黎的罪责。他接受了总领事提议,实行暂时停火,如果停火生效,可以推迟原定的进攻。由德军主动提出的停火对于戴高乐派来说是一个拯救巴黎、控制他们无法防止的起义的意外机会。他们竭尽全力争取在全市实行停火。巴黎起义和停火消息传到伦敦总部,柯尼希将军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向巴黎人民发出警告:“对于巴黎市来说,没有比居民听从起义的号召造成更大的危险了。”
但不惜代价发动起义的一方谴责停火是叛国行为,采取一切措施破坏停火,在全城恢复起义势头——虽然这一政治行动的代价可能是二十万条性命和一个世界名城的毁灭。
尽管这样,停火还是在不断发生战斗的情况下勉强维持了两天。这两天给各方都提供了避免最不幸局面出现的时间。国内部队戴高乐派和冯·肖尔铁茨利用这个喘息机会接触、周旋,想要避免或拖延不可挽回的冲突。与此同时,抵抗运动各派都在向盟军呼吁援助。戴高乐派呼吁盟军火速开进巴黎;法共也呼吁盟军支援,但不是要盟军支援兵力而是要盟军在全城大规模空投武器。
这段时间,希特勒派来埋设地雷和炸药的爆破专家已经到了巴黎;冯·肖尔铁茨收到的一个比一个疯狂的希特勒命令也已经到了无法再拖延执行的地步;来向巴黎实行无情惩罚的德军增援部队即将开赴巴黎……
一封21日发给戴高乐的紧急电报中描述了巴黎的危局:“起义星期六发动,靠停火抑制两天……但无法再拖过今晚。似乎可以肯定,明天巴黎将发生战斗,双方力量悬殊,后果悲惨。”

(三)巴黎得救
巴黎已经很难逃脱华沙命运,得救的惟一希望是盟军立即进攻巴黎。
戴高乐亲自出马要求艾森豪威尔向巴黎进军,他失败了。艾森豪威尔关心的是作战进度,拒绝为适应戴高乐的政治需要改变计划。
奉法共上司指派前往盟军总部要武器的使者知道武器救不了巴黎,也呼吁盟军进军巴黎,可是在巴顿将军那里就碰了壁。这位职业军人答复很干脆:盟军是在“歼灭德军,不是收复首都”,抵抗运动未接命令擅自发动起义,现在“得承担后果”。
但使者仍在努力,法国部队驻美军联络官也在努力,并写了个人呼吁:“如果美国军队眼见巴黎发生起义而坐视不救,这将是法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掉的过失。”22日,在可怕命运就要落到巴黎和巴黎人民头上之际,艾森豪威尔不容更改的军事计划更改了。执行进军巴黎任务的是美国第十二集团军下属的法军第二装甲师。集团军首脑布雷德莱将军不容许因战事使巴黎遭受严重损坏,对装甲师师长提出“巴黎决不许有任何重大战斗”的要求。这个美国军人在他的第二十一号战地命令中更明确规定:“向巴黎进军决不能用重大战斗来完成。我们只要能避免,不希望在该市进行任何轰炸或炮击。”第二装甲师的直接上级则在派美军第四步兵师支援装甲师的同时,抽掉了装甲师两营炮兵,为的是“我不希望他们以为一遇上一支机枪挡道就可以用迫击炮还击,而毁掉巴黎”〔7〕。
23日一早双方战斗全面恢复。如果军队一两天内赶不到巴黎,一场可怕的大屠杀在所难免。就在起义者弹尽粮绝、毫无希望之时,第二装甲师已经于头天晚上日夜兼程向巴黎进发,二十四小时后第四步兵师在倾盆大雨中向巴黎挺进。24日,当几个执行报复的党卫军师正赶赴巴黎时,法军第二装甲师和美军第四步兵师先后到了巴黎。
巴黎得救了。
8月25日,狂欢的巴黎沸腾了。此时,在先于巴黎十八天起义的华沙,孤立无援的起义者正在做无望的战斗。
三、两场起义不同命运背后
华沙起义和巴黎起义的不同结局令人深思。
从抵抗运动内部情况看,以华沙为领导中心的波兰抵抗运动团结、统一,不似法国派系重重、互相争斗和牵制。在时间选择上,华沙起义说得上适时:一方面有援助的承诺;另一方面,再三呼吁华沙总起义并承诺援助的苏联,其军队已经兵临城下,不致在该进行援助时鞭长莫及。巴黎起义则不仅没有外部力量不断催促,反而是盟军采取措施要坚决防止的,对这要防止发生的起义,盟军当然不会作援助承诺。
如果对两场起义作预测,华沙起义因抵抗运动内部的团结统一和起义时机选在可以履行驰援承诺的军队已近在眼前,它应是一场胜券在握的起义——事实上,起义一开始就显示了胜利势头。德国将军冯·梅林津后来承认,华沙起义对德军构成很大威胁。他以为是俄军没能与起义者接上头,才使德军面临的“紧张形势有所缓和”。缺乏这两大条件,在既定政治目标支配下一意孤行发动的巴黎起义,其逻辑结局如果不是惨败,至少也是必将付出不可承受之重代价的“惨胜”。然而,实际的结局恰恰相反。华沙罹难了,巴黎解放了。
华沙血战了六十三天,遇难的地下军战士和平民达二十余万之多,独立抵抗运动就此被彻底消灭,城市则被炸成了一片废墟。巴黎从起事到解放,总共六天,中间还有两三天不稳定停火,城市基本完好无损,没有大的人员伤亡。从双方全面恢复交火到25日晨德军最后一个据点投降,其间四十八小时战斗中,约两万德军被俘,伤亡三千二百人。第二装甲师在赶到巴黎投入战斗的一天中,死四十二人,伤七十七人;平民死一百二十七人,伤七百一十四人。虽然每一伤亡对承受它的个体都是不可挽回的不幸,但对于一场准备付出死二十万人代价的起义来说,能以不大的人员伤亡实现解放,又实在太幸运。
华沙蒙难于斯大林的背信弃义。背信弃义背后,是这个大国首脑控制整个东欧的计划。要想对任何国家进行有效控制,关键是一个完全受其操纵的政权。关于二战后东欧除南斯拉夫之外各国政权的性质,有人说它们是红军用行李车运送给各国的,此话大致不错。但运送来的政权在波兰是难以立足的。历史上,沙俄屡次瓜分波兰并且曾把她作为一个省来统治,沙俄统治者深知波兰的反抗传统。苏俄领导人斯大林也清楚了解这一点,而且目睹了整个二战期间波兰抵抗运动的有组织性和团结统一,以及抵抗力量在人民中的声望和号召力。此外还有关键的一点:作为抵抗运动中坚的地下军忠于在伦敦的流亡政府,且对苏联与德国合谋入侵和残害波兰记忆犹新,有着强烈的反苏情绪。他很清楚,他们日后必将对苏联的控制构成最严重的挑战。可以说,起义者落入了借德军力量为苏式政权清扫障碍、为今后一劳永逸地消除反对派的算计之中。不仅借刀杀人,据克里斯托弗·安德鲁《克格勃全史》,起义被德国军队镇压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立即派出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去扫除地下军残余
而对于预测一场起义的结局来说,背信弃义、阴谋诡计以及老谋深算的背后目标(通过扶持傀儡政权对一个国家进行牢固控制),它们不在正常思维之内。
巴黎起义是一意孤行的产物。巴黎得免于难,有赖于多种与导致华沙蒙难结局相反的非预测性因素。
在美英苏三大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期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深刻分歧使美英与苏联之间既合作又防范,双方都有基于地缘政治目的的考虑,都极力要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在这些方面,双方没有多少区别。基于反对法西斯危险的共同需要,美英给成为盟国的苏联提供了大量武器和其他物质援助,但又警惕着共产主义向西方国家蔓延,所以在给欧洲各沦陷国家的抵抗运动空投武器时,武器尽可能不投往抵抗运动由共产党控制的地区。然而,欧美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和对自由的珍视使这些国家的民选领袖在精神和行为方式上,毕竟与受专制传统浸润、经由“秘密活动+暴力”的公式和途径获得最高权力的终身领袖判然有别。在这方面,丘吉尔很有代表性。希特勒进攻英国遭挫败后,转而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进攻苏联。正如他进攻波兰之前作了一个错误判断,以为西方国家不会对这个小国履行援救义务,这次又作了错误判断:指望对共产党苏联的进攻会得到美英资本家和右翼的同情。然而,强烈反共的丘吉尔的态度是:“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打倒希特勒……如果希特勒攻打地狱,我至少也会在下院为魔鬼说几句好话。”尽管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条约和秘密协定,对二战的爆发难辞其咎,之后又坐视一个个欧洲国家沦陷,对孤军作战的英国似乎将面临的毁灭幸灾乐祸,对德国每打一个胜仗都给以祝贺,并源源不断把大批重要原料送到德国。但希特勒于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丘吉尔当晚就发表广播讲话:“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它的悲剧,都已经一闪而过了。我眼前看到的是,俄国的士兵们站在他们故乡的门旁……捍卫着他们的家园,母亲和妻子们在家乡祈祷……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8〕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英国不断给苏联以武器援助,其中大量武器和军需物质是把美国援助英国的调拨给了苏联。美国更是给了最多的援助〔9〕。
当巴黎起义引发危机后,解决危机所寄望的盟军总部作的抉择与丘吉尔颇为类似。盟军最高统帅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立场,但一个古老城市和这个城市两百万居民的安全重于意识形态考虑。所以,戴高乐强调的尽快进军以防止共产党控制法国的理由没有说动不喜欢共产主义的艾森豪威尔改变计划,但巴黎和巴黎人即将遭遇的灭顶之灾迫使他改变了计划。无论是他还是最高统帅部其他人都不能因为巴黎人不听劝阻举行起义而心安理得任由其承担后果,不能为了已拟定的战略计划而置巴黎于不顾。对作战计划所作的不情愿改变乃巴黎得救的决定性因素。
当伦敦收到共产党要求空投武器的无线电呼吁后,法国国内部队首脑柯尼希在决定是否空投武器时也作过同样性质的抉择。他是竭力要防止这场起义的人。当起义已经发生且惟一拯救巴黎的停火机会又被彻底破坏,使艾森豪威尔改变计划提前进军巴黎似乎也不可能,而且这位实际上是戴高乐派的将军知道空投的武器大多会落到法共手中。但他不能眼看同胞用手枪和老式步枪同德国坦克作战,宁可不顾使共产党人得到武器和控制政权的政治后果,决定向巴黎空投武器。只是由于最高统帅部终于决定进军巴黎,武器空投计划才未付诸实施。
还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派往盟军总部的代表违背其法共上级要武器不要士兵的命令,自行决定说服盟军出兵,并且成功地实现了这一戴高乐也未能实现的目标。二是驻守巴黎的那位德国将军面对毁灭巴黎这一疯狂任务时有对历史罪责的顾忌,所以要竭力避免与起义者全面交火,甚至希望美国军队赶在增援的德军之前到达巴黎。
巴黎最大的幸运在于:它求救的对象在作重大决定时有道义上的考量。如果求救对象除了政治功利的考虑而不在乎别的,巴黎就只有充当政治棋盘上一颗棋子的份,存亡莫卜;如果求救对象道义上无所遵循无所顾忌,正好不必承担责任而让一意孤行发动起义的派别自食其果,哪怕会有很多平民为此陪葬。这种精神素质与制度安排相互凭借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灾难。相反,极权制在本性上就无节制无道德顾忌,而它的权力斗争规律也与此相应:最有机会胜出的是在选择手段上最无顾忌的人。体制性的无节制与最高权力的无顾忌,使得为了既定目的而不惮于放手制造任何灾难,同样具规律性。六十年前两场起义的不同际遇为此提供了最鲜明的对照,这种对照在之后的六十年间更是不断以不同方式或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10-4-24 21:1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鹰派曝俄罗斯惊人内幕 中国大感震惊!

不言而喻,自近世迄今的国际力量结构大体保持不变是这些规律成立的前提。所谓“大体不变”是指几个主体国家(如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版图不发生被大规模改观的情况。在比如美国未崛起前,俄罗斯的战略极限可伸至阿拉斯加,但当美国崛起后,它被迫只能收缩到白令海峡以西;当日本崛起后,俄罗斯又进一步向西面和北面收缩。版图是国家战略能力的物质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政治遵循合力原则。那么,俄罗斯国家兴衰都有哪些规律可循呢?本文从地缘政治与历史分析的视角试图能找出其中的些许规律。

  一、俄罗斯国家力量的三级底线及其分布规律

  俄罗斯民族从蒙古人那里汲取了巨大的扩张能量并因此赢得了世界最大的国家版图,这个版图曾从波罗地海沿岸直抵阿拉斯加,横跨东经20度到西经145 度之间。但也正是由于这过于巨大的国家版图使俄罗斯人在历史上不堪重负,以至从19世纪60年代后开始一次次后退收缩。收缩总是较多地发生在离其政治中心 ——莫斯科——较远的远东部分。俄罗斯比较自觉的因而也是和平的收缩发生在1867年3月30日,俄罗斯和美国以720万美元成交正式签订了向美国出售阿拉斯加的协议。

  在当时的俄罗斯看来,出售阿拉斯加既赚了些钱,又赢得了与美国基于共同反英立场的友谊。在此之后,俄国便出现了被迫因而也是流血的收缩。先是 1905年败于日本并被迫在与日本签订的《朴次茅斯和约》中让出其在朝鲜和中国的特权,并将北纬50度以南的库页岛割让日本。

  1917年沙俄帝国解体,从1918年初至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在国内出现了分裂以及有外国武装势力支持的割据叛乱:南方有克拉斯诺夫和邓尼金的叛乱,在西北有尤登尼奇的叛乱,同时德国军队继续盘踞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一带,东线还有“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叛乱。从1919年始,协约国又先后组织了三次以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为代理人,从东、南、西三面对苏俄中心莫斯科进攻的大规模武装干涉。

  结果这些叛乱和干涉均被苏维埃政权领导的苏联红军所击败。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对这次持续两年的大规模叛乱和干涉斗争中取得的胜利,显示并证明了俄罗斯国家力量有其可以保得住且极难撼动的“基线(baseline)”,即其范围大体就是从三个波罗的海国家以东到乌拉尔山以西,南至高加索以北。具体说就是东经28度至60度,北纬40以北的范围。笔者把这个基线称做一级底线。俄罗斯国家的扩张只是在这个基线上的伸展,其战略收缩的终极底线则不会低于这个基线。这部分是其国家不可撼动的主权底线,也是国家政治的生存基础。

  1920年4月6日,在列宁的倡议下,苏俄政府在贝加尔湖以东成立了西伯利亚远东共和国。这说明当时的俄罗斯国家力量已不足以对贝加湖以东形成绝对控制。但是,“国破山河在”,对俄罗斯人来说,只要能保住乌拉尔以西的战略基线(即一级底线),其国家力量就可能伸展到中西伯利亚地区,继而就能威慑并由此守住东西伯利亚。换言之,俄国版图中的东西伯利亚,由于其与位于欧洲部分的经济政治中心太远,与原子核最外围的电子一样,属最不稳定的部分,因而它的稳定是靠俄国的威慑力量而存在的。

  如果我们将这部分称做俄罗斯国家力量的三级底线,那么,在乌拉尔以东,东西伯利亚以西的区域(即西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则属于俄罗斯国家力量能守得住的二级底线。历史上的俄国衰落总是从边缘的三级底线——远东表现出来;而西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地区则是靠欧洲部分的国家实力辐射作用而保存的—— 这与西藏、新疆之于中国东部中心地带的联系特点十分相似。这就是说,与俄国欧洲部分的特点正好相反,俄国国家战略能力在远东部分并不具有可持续的攻势,这正如1962年中国在西南地区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中不具备可持续的攻势因而必须速战速决的道理一样。

  历史研究表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是整个国家的基础;失去这部分,俄罗斯国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正是俄罗斯拥有中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的广阔空间,这使其有了广阔的战略纵深,这反而增加了俄国人的反攻力量并抵消了敌国(比如拿破仑法国、希特勒德国以及二战前的日本)从西东两面击垮俄罗斯的难度。

  另一方面,我们对俄罗斯人所拥有的这个“战略纵深”的意义也不可夸大。斯大林明白这一点:当希特勒大兵压至莫斯科时,斯大林曾考虑的“避难”地点并不是像亚历山大一世那样选在远东,而是选在印度。 因为他知道,他所处的时代已与19世纪初反拿破仑时的亚历山大一世所面临的形势不同,20世纪的苏联如果失去欧洲,且在日本已经崛起的情况下,他也就不可能不失去远东。这也大概是他不可能在对德战争中仿效库图佐夫用大踏步后退赢得战争,而是必须在莫斯科至斯大林格勒一线坚持抵抗到底的原因所在。

  二、俄罗斯的扩张极限伸展规律

  俄罗斯国家的扩张能力基本为其巨大的版图所销蚀,其国家扩张能力的极限大体与其国家版图一致。从表面上看,俄罗斯人在16~19世纪初由西向东的扩张,这几乎是蒙古人由东向西扩张的反弹和复制,但蒙古人扩张的方向和区域是农业文明发达且人口密集的地区,而俄罗斯人的向东扩张则地区基本是人烟稀少的地区,因此俄国人在这个东进的过程中也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并由此迅速完成了对这些地区的兼并。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俄国人完成了位于东经90度的叶尼塞河至位于西经150度的阿拉斯加基奈半岛的兼并。

  但在这一时期,俄罗斯人所扩张的版图与支撑这个版图的人口数量却极不匹配:尽管在19世纪初,俄国沙皇将乌拉尔以东的共计划1 200万平方公里的整个西伯利亚地区人口提升到了100万,但与同期中国东北及蒙古地区人口达660多万相比,其数量明显不足。 人口数量的不足大大削弱了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控制力,致使19世纪的俄罗斯成为在当时世界大国中唯一的其扩张极限在版图内收缩的国家,有时这种收缩还如此急迫以致需要用行贿的方式来出让俄国的领土,例如,1867年俄国人主动贿赂美国人让其以720万美元购买了属于俄国的阿拉斯加。

  此后,俄国人(不管是沙皇俄国还是苏联的版图)基本就在我们目前看到的版图边界内外徘徊,其目标都是为了获得暖港出海口。但不管其如何冲撞,几百年来,俄国的领土范围迄今也没有在向西方向走出过波罗的海,向南方向走出黑海和阿富汗,向东方向也未伸入西太平洋的东海,尽管俄罗斯人在这些通往大海的道路上曾与自己的对手国家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绞肉战式的反复拉锯和争斗。

  斯大林明白这一点,当丘吉尔在“百分比协议” 中向他提出在希腊有90%的控制权时,斯大林则满口答应,因为他明白,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人根本就没有冲出过黑海海峡,而就在此前两年即1942年5至6 月,苏军还在黑海北岸遭到德军的攻,损失惨重,迫使苏军实行战略撤退。

  因而,斯大林明白,黑海以南——遑论希腊——是他力所不及的地方。希特勒和罗斯福曾将印度丢给斯大林, 他则笑而不接。因为斯大林也明白,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人的力量根本就没有冲出过阿富汗,因而印度对他而言更是一道可望不可及的“天边彩虹”。一些史书将斯大林描写为世界扩张主义者,而对这一观点做出具有源头意义“贡献”的则是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和1947年7月凯南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的那篇导致半个世纪冷战的着名论文《苏联行为的根源》。 笔者认为,斯大林在俄罗斯历史上其实是一位少有的谨慎之人。在整个二战期间,他使用武力的范围始终不出苏联国境线太远。事实上,整个二战中,他只是对入侵者德国真正用兵(笔者认为1945年的对日作战算不上真正的战争)。

  二战结束后,他对出海口的诉求也只是希望通过南斯拉夫和中国分别在地中海和太平洋间接地获得出海口。尽管没有达到目的,但他即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他也始终回避由苏联直接出兵去实现俄国获取出海口的战略目标。分析俄罗斯人自彼得大帝之后为出海口搏杀的历史,斯大林知道,出海口虽事关俄罗斯的命运,但它是处于俄国战略能力极限之外因而是只能看得着却是摸不着的。尽管没有实现进入地中海和太平洋出海口的目标,但在其治下的苏联却得到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相反,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却将手越伸越远:为了牵制拉美,赫鲁晓夫曾将手伸向古巴——这与2008年美国总统小布什越洋介入格鲁吉亚并遭俄罗斯反击的表现相似——即遭挫折后迅速收回。当时苏联尽管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失去了“面子”,但它没有失去“里子”;正是这份古巴的经验又使赫鲁晓夫对越南问题采取了谨慎的不直接介入政策。为了进入印度洋,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将越南、印度及北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国家拉入“社会主义大家庭”后,终于在1979年直接出兵阿富汗,并试图以此敲开通往印度洋之门。其结果是,即使在家门口动手,勃列日涅夫苏联在阿富汗并没有得到任何便宜,阿富汗战场似乎演成另外一场 “越战”,这又最终使苏联国力透支并由此于1991年底全面解体。至此,俄罗斯人再次失去曾由彼得大帝和斯大林为俄罗斯争取到的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是俄罗斯人的扩张之手在历史上伸得最远的时期。但它不像赫鲁晓夫那样没有章法,勃列日涅夫为突入印度洋做了极为充分的长期准备:他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印度洋两侧,目的是为其最后一击(即打通印度洋之路)做好铺垫。他用间接即培养“代理人”的方式与美国展开全球争霸,但其重点却是印度洋。例如,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支持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以及1972年印度肢解东巴基斯坦(即孟加拉)的行动。当这些工作铺展开来以后,勃列日列夫便在阿富汗开始了俄罗斯人梦寐以求的打通印度洋之途的战争。这是除出兵即可斯洛伐克以外,苏联在自家门口发动的一场针对美国——当然还有中国——的战争,即使做了这么多准备,即使战争地点也不远,但由于其背后的对手是美国和中国,因而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便成了苏联的“滑铁卢”。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1856年)、俄国与日本争夺远东霸权战争的失败(1905年)、斯大林在朝鲜战争中的失算、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退让、勃列日涅夫在阿富汗的失败以及这些失败给俄罗斯人带来的苏联解体等后果,均证明这样一个与西方“马太效应” 不符,而与东方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哲理相合的规律,即俄罗斯的扩张能力基本为其巨大的版图所销蚀,其国家扩张能力的极限大体与其国家版图相吻合。在这个规律下,俄罗斯国家版图与其扩张能力正好成负相关的关系,即俄罗斯的扩张因其巨大的国家版图而不堪一击,而大版图又使俄罗斯人的自卫即守土能力坚如磐石。

  通过阅读历史,我们不能不注意俄罗斯人的所有扩张攻势几乎都是尝试性的,一旦决心实战,其结果要么是俄罗斯人的退缩,要么是俄罗斯国家的灾难:沙皇帝国崩溃的引线点燃于1905年的对马海峡,引爆于1914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斯大林帝国的崩溃的引线点燃于1953年的朝鲜半岛,引爆于1979年的阿富汗战场。勃列日涅夫时期对阿富汗的入侵是俄罗斯国家扩张历史中力度最大的一次,其结果也是最惨的一次。如果说,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的惨败可以在对空旷的远东的征服中得以补偿,并使俄国得以延续半个世纪,那么在中国开始崛起,苏联因此在远东没有任何扩张余地的时候,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入侵阿富汗则使其在此后只延续了十多年便轰然解体。

  三、俄罗斯国家的绝对目标及其悖论

  俄罗斯人似乎是当年蒙古人的再造。不同的只是俄罗斯民族国家诞生的地方正是蒙古帝国结束即蒙古人扩张极限的地方。由于西面对手的强大,俄国诞生的起点即底线(基线)也不幸地成为了俄罗斯向西继续扩张的极限,这似乎是对俄罗斯在蒙古统治下所经历的苦难的有意补偿,蒙古人衰落后在东方留下的巨大的几乎没有对手的政治真空地带,又为俄罗斯折头向东的国家扩张运动提供了现成且无需太多苦战就可得到的巨大空间。

  然而,俄罗斯民族毕竟不是中世纪的蒙古部族,它是与欧洲工业文明同步成长起来的近代民族。彼得大帝在俄国最接近进入波罗的海的地方建起了彼得堡,这意味着俄罗斯人决意不走蒙古人的陆上帝国的道路,而要走英法式的海上帝国道路。

  与明治大帝给后来的日本戴上一顶看似“正确”却让日本人顶不起的以“大东亚”为目标的帽子的后果一样,彼得大帝这一目标选择也在俄罗斯人面前降下一块无力推开且必须终生顶着的巨石,并使他身后的俄罗斯人陷入终不能解脱的“西绪福斯”悖论之中。

  行百里而半九十,功亏一篑,是西绪福斯的天定命运,这似乎也是俄罗斯人的天定命运。俄罗斯的版图如此深远地嵌入内陆以至每当俄罗斯人接近其海洋目标时,他们也就耗尽了力量。

  俄罗斯在诞生之初就面对着一个空旷的东方,而彼得大帝给俄罗斯又定下了一个必须进入大海的目标。这与美国诞生之初的形势既相似又不相似:美国独立之初就面临着一个空旷的西部地区,但美国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完成西部扩张之后,尤其是完成了南北统一之后,美国也就获得了在北美洲的主体地缘政治板块位势。

  也就是说,此后的北美洲大陆没有一个能与美国构成同级别对称较量的国家。面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漫长海岸线又使美国天然成为一个海洋国家。俄罗斯国家在打通西进大西洋和南进地中海、印度洋的道路上受到了英法等强国强有力的拦截,这迫使俄罗斯国家向着太平洋奋力扩张并由此形成过于巨大的陆上版图。由于俄国陆地版图过于巨大,以至它必须应付的对手过多,战线过长且地域分布广泛,这就反倒对俄罗斯容易形成巨大的且广泛的力量牵制,并使俄罗斯与西绪福斯一样,有了越扩张就越脆弱的特征。特别是扩张至其极限的俄罗斯最易受到来自边缘地带的强国攻击。

  对于俄罗斯国家来说,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悖论:为了弥补其本身的脆弱并避免外来攻击,俄罗斯国家只能尽力扩张其版图,而越扩张其对手就越多,因此产生的力量消耗也就越大。

  俄罗斯面临的欧亚大陆与美国面临的北美大陆不同,欧亚大陆对俄罗斯来说几乎是无限大因而也是不可能完全控制得了的大陆。马汉说:“在俄国境内,只有距离本身以及自然环境带来的阻碍可以限制力量运动的自由与充分程度。” 过大的版图——与过胖的道理一样——恰恰成了俄国自由调动自身力量的包袱。为了弥补其地缘政治上以“有限对无限”的天然缺陷,俄罗斯国家只有用帝国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代理人的方式,辅之以均势的方法实现其战略意图。

  但帝国体制也有其不可克服的“西绪福斯”缺陷,即不能让属国坐大,因为属国坐大意味着霸主国家将对其失去控制;但属国不强大,霸主国家又不能实现自己的扩张目标——这与美国要称霸世界面临的既要控制世界又无力控制世界的尴尬处境一样,这样便出现这样一种带有规律性现象,即欧亚大陆国家的大小与距离俄罗斯中心远近成反比:离俄罗斯国家中心的距离越远的国家版图就越大并对俄罗斯越具离心倾向,比如西面的法国、西南面的土耳其、南斯拉夫(甚至阿尔巴尼亚)以及东南面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

  正是上述近乎天体物理力学的规律,致使俄罗斯从彼得大帝以来迄今面对近在眼前的出海口,只能徒唤无奈。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俄罗斯人从上帝那里得到了太多的土地,那它便不可能从上帝那要到太多的海洋。

  俄罗斯人注定与大海无缘。在此,需要提前预警的是,鉴于“北极冰盖在最近30年以每年15%~20%的速度缩减”以及“北极冰盖迅速变薄缩小,日益减少的海冰增加了北极航运和资源开采的可行性”等现实变化, 作为“北极航道”主体并横亘于漫长的俄罗斯北方边境的“北方海航道” 将在世界物流运输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2004年11月,第四届北极理事会推出《北极气候影响评估》报告指出,北极冰盖在最近30年来以每年 15%~20%的速度缩减,在中心区甚至达到40%。报告估计到21世纪末,北极夏季将出现无冰现象。

  如果这一预计成为事实,那么,这与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北美加利福尼亚的金矿发现曾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一样,将再次动摇现有的世界地缘政治的力学结构并对俄罗斯地缘政治特点及建立其上的国家安全环境产生重大压力。与澳大利亚南方没有工业大国存在的地缘政治条件不同,沿北极航线的均是欧美工业大国,因而北极气候变暖在使俄罗斯直通大洋的暖港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必然引起英美国家与俄罗斯在北极航线控制权及沿线资源开采权上的冲突增多。

  正如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必然引起英法国家与俄罗斯在地中海的争夺与冲突一样,北极航线的解冻将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破天荒地不得不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安全压力并因此大大改变俄罗斯的国防结构,这与曾为中国安全提供绝对保障的东海在被拥有蒸汽动力和远航技术西方人征服后所引起的中国安全“后院起火”及中国海军由此出现的情形非常相似。鉴于俄罗斯人口增长速度过于缓慢以及北方边境的过于漫长,这种新产生安全压力对未来俄罗斯来说——与中国相比——将是难以承受的。鉴于这些变化目前尚属未来学意义上的推算,因此,笔者在此只是提出上述问题,并没有将这些问题纳入本文的研究主题。

  四、俄罗斯兴衰的地缘政治路线图

  俄罗斯国家历史迄今经历了沙皇俄国时代和苏联时代的两次从崛起、到帝国形成,再到帝国解体的过程。这两次从崛起到解体大体遵循着同一路径。

  具体说来就是俄罗斯的命运为海而兴也为海而衰。为了进入大海,彼得大帝在距波罗的海出海口最近的地方建立了彼得堡,为此,波罗的海东岸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命运就成了俄罗斯国家命运的一部分。为了进入波罗的海,俄罗斯人就必须征服和控制芬兰湾南北两岸的芬兰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1721年,俄国占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815年,俄国借拿破仑战败之机兼并立陶宛;1809年,俄国吞并芬兰,这种征服的完成也使俄罗斯人具有了初步崛起的条件。

  但是,仅波罗的海还不足以使俄国自由地进入大西洋,因为大西洋是世界海上强国——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面过于寒冻因而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北冰洋使俄罗斯向南扩张中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俄国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优点,但这一优点又带来因版图过大而使俄罗斯国家对外扩张能力过小的缺点。与征服波罗的海三国的结局一样,从彼得大帝之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发动的十多次为夺取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地区的“俄土战争” 的失败证明,征服黑海北岸后的俄罗斯国家扩张力已释放殆尽,并无力进一步打破英法的围堵而自由地进入地中海。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俄罗斯人为打通地中海通道所做的几乎是国家总体战规模的尝试。俄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使俄国真正明白了黑海海峡是位于俄国国力极限之外即力所不及的地方。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的入海目标进一步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

  从1846年到1907年间,俄国和英国的折冲战场从地中海北岸转移到印度洋北岸——这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中亚政策相似。从克里米亚战败后,沙俄在其他方向采取战略收缩——为此曾于1867年将阿拉斯加出售给美国——的同时,俄国在中亚地区与英国的争夺由守势转入攻势。

  1838年,英国入侵阿富汗。同年8月英军攻陷喀布尔。在俄国的暗中支持下,阿富汗人展开游击战争,迫使英国于1841年12月签订撤军条约;1842年英军复克喀布尔,再遭重创后彻底退出阿富汗。1873年,沙皇大举进攻并占领希瓦汗国。

  英国则立即跟近,于1878年11月,第二次出兵阿富汗。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支持塔利班反对苏联入侵的情形相似,在俄国暗中支持下,阿富汗人民起义并开展游击战争,迫使英军于1881年退出阿富汗。俄国针锋相对,于1884年占领阿富汗边境很近的莫夫,1885年占领旁吉德村,与阿富汗发生军事冲突,俄英战争一触即发。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向议会提出拨款1 100万英镑的要求,并计划由黑海进攻俄国。俄国政府闻讯迅速做出反应并获得了德奥及法国的支持,迫使英国妥协。

  1885年5月,英国占领朝鲜巨文岛,准备一旦俄国向印度洋突进并由此引发英俄在中亚的冲突,英国就在远东地区牵制俄国——这一策略后来为1902 年1月30日英国和日本签订的同盟条约所代替。1885年9月,俄国和英国妥协,双方签订《伦敦议定书》,在牺牲阿富汗的基础上达成了划分阿富汗边界的原则。1887年俄国与阿富汗签订条约,确定俄国和阿富汗的边界,暂时缓和了英俄两国在中亚的矛盾——大概也是由于对这半个世纪的历史教训的熟知,当希特勒和罗斯福将印度放在斯大林面前时,斯大林才没有动容。

  中亚冲刺受挫后,俄国加速向远东进军,试图从太平洋打开入海出口。俄国决定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铁路全长9 000多公里,东达俄罗斯远东日本海之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从1891年起,俄国从东西两端同时开工,于1905年建成通车,但是,当年俄国却在俄日战争中败北。

  远东的碰壁又使俄国回头向西借第一次大战再次向巴尔干进军。但此时的俄国国力已严重透支。1905年,俄国国内发生了带有暴力对抗性质的工人游行,1917年国内发生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随之而来的是沙俄帝国的大解体。以往被兼并的民族和国家纷纷独立。似乎是上帝的有意安排,沙俄帝国从哪里来的又回到了那里去:沙俄帝国崛起的起点是波罗的海三国,现在又成了沙俄帝国命运结束的终点。1918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宣布独立,由此便拉开了沙俄帝国大解体的序幕。同年,苏维埃俄国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这标志着此时的俄国已失去了冲击海洋的能力和愿望。而失去了海洋意愿的俄国,也就失去了建立帝国的动力。历史表明:波罗的海对俄罗斯来说,这是其向外进行海洋扩张时所能够获得的所有的海。

  如果俄国以彼得大帝1721年兼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为崛起起点,到1905年俄国在远东对日战争失败——这标志着沙俄帝国的松动,其间有184 年;然而,从1905年到1918年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开始的帝国解体,其间只有13年的时间。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第一次兴衰轮回的路线图:彼得大帝俄国从波罗的海崛起,沿东欧向南欧、中亚划半弧直到远东;此后,沙俄帝国便在日俄战争后发生了松动,再从远东返回至南欧,俄国随即回到它崛起的起点波罗的海三国并在此解体。 在波罗的海西岸,俄罗斯人完成了经典的起点和终点的合二而一。

  此后,俄罗斯国家以“苏联”的名义开始了第二次命运的轮回,再次沿着同一路径经历了重生与毁灭的过程。

  1918年1月23日,全俄苏维埃共和国成立。随即而来的是从1917年开始的三年国内外武装破坏和干涉。1922年苏联成立。苏联在建立的过程中,有些国家是自愿与苏俄联盟的,也有些国家是由于战时需要被苏联强力兼并入盟的。苏联从联盟国家形态向帝国形态的国家转变,而其中的关键点就是1940 年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与彼得大帝不同的只是这次兼并还包括了波兹南以东的波兰领土。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解放了东欧诸国的同时,也就实现了对东欧及东南欧国家的控制。1944年10月,英国首相丘吉尔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签订的“百分比协议”使苏联在英俄历史上首次在谈判桌上实现了比“克里米亚战争”前后得到的更多的利益,但仍没能获得进入地中海的通道。

  与沙皇俄国追逐大海的路径相同,“百分比协议”和苏南冲突后,苏联认识到进入地中海无望,便将其进攻的目标转向中亚。1945年12月15~16 日,苏联支持在伊朗的库尔德人建立“库尔德人民政府”,在伊朗苏占区成立了“阿塞拜疆民族政府”,并阻止前去镇压的伊朗政府军。美英两国以苏联违背 1942年美、英、苏为保护其战略交通线派军进驻伊朗时所达成的战后6个月撤出伊朗的承诺,对苏联施加巨大的舆论压力,并迫使苏联于1946年4月4日与伊朗达成协定并被迫撤军,伊朗政府军队于1946年年底迅速镇压了这两场在苏联支持下的独立运动。 斯大林的这次行动只不过是19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国家为进入印度洋而分别与英国和美国在阿富汗较量的试探,不同的只是斯大林在中亚的这次试探步子更小、更为谨慎罢了。

  与沙俄时期一样,中亚的失败使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再次将出海目标锁定在远东。此时与苏联出海口有关系的中国和朝鲜正处于内战之中。苏联经过美国、英国及蒋介石政府认可后获得了在中国辽东半岛的旅顺港驻军的权利, 蒋介石政府的随后倒台以及新中国对苏联在中长铁路 管理和旅顺港驻军等权利的收回,迫使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再次重复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但比尼古拉二世更为谨慎——的进军朝鲜半岛的路径,即支持朝鲜北方政权的统一战争。不料战争双方在朝鲜半岛三八线附近停战的结果,又使斯大林从朝鲜半岛借中朝之手获得出海口的目标化为泡影。好在不是苏联直接参战,但这次发生在朝鲜半岛的近三年的战争尽管没有伤着苏联的元气,却伤了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底气,苏联从此失去了对中国东三省的实际控制力,这使苏联通过蒙古独立而获得的对华地缘战略优势大为贬值。

  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远东失败后又调头南欧巴尔干的路径一样,苏联在朝鲜半岛“失手”后又调头转向南欧,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政府在与南斯拉夫和解后又于1956年出兵平息了波兰和匈牙利试图摆脱苏联的运动。勃列日涅夫政府上台后,于1968年直接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了那里的“自由化”运动。随之而来的是在美国深陷越南期间,勃列日列夫政府向美国的世界霸权“叫板”,为冲刺印度洋而全面布阵。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并随之深陷其泥潭,并由此一蹶不振。1985年,戈尔巴乔夫政府上台,但这时的苏联已处于山雨欲来的前夕,尽管戈尔巴乔夫试图收缩已被勃列日涅夫绷得很紧且远超出极限的国力“皮筋”,但因操作过急,直接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经济上的“休克”计划、“百天”改革计划一个比一个激进,最终导致了1991年底苏联的解体,解体的起始起点恰好又回归到波罗的海三国。有意思的是,与沙皇帝国从1905年远东战败到1918年解体的时间一样,从阿富汗战争到苏联解体,相距时间也是13 年。这如果不是历史的巧合,那就是规律的显现。

  望洋兴叹,似乎就是俄罗斯国家的命运。苏联为了打通海上目标而开展的上述“波罗的海三国→中东欧→巴尔干→中亚→东北亚→巴尔干→中东欧→波罗的海三国”折冲路径,与沙皇时代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它们始终都没有实现打通出海口的目的;不同的是:沙皇用了近200年的时间以流血战争的方式走完了兴衰周期,在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它更多地是在谈判桌上完成的。 不管形式如何不同,但两次帝国兴衰的路径却是有规律可循,甚至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也正好说明这条不变的弧线(从波罗的海东岸经中东欧南到巴尔干、中亚,再东驰东北亚),同时也是俄罗斯国家扩张能力极限所在,而在这条线上的任何一个节点,都是俄罗斯国家的“命门”所在。

  五、俄罗斯国家的兴衰规律对中国的影响

  俄罗斯国家与中国的真正关系缘起于俄国自17世纪以来的三百多年间的向远东扩张。其特点是由西向南继而向东扩张,其所受到的阻力依次递减。向远东扩张面临的阻力是最小的,因而其速度也最快。这是由于西伯利亚地区不宜于农耕的自然条件使这一地区空旷人稀,加之北冰洋的不利于人生存的高寒条件,又使俄罗斯避免了其他国家——比如、法国、中国、美国等都不得不面对的南北夹击的安全压力;如果考虑当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衰落这一因素,已进入工业文明的俄罗斯人的扩张在远东获得了远比欧洲英法扩张更为广阔的陆地空间:俄罗斯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成为了世界上陆地版图最大的国家,这与已进入工业文明的英国人向东方扩张使其成为世界海上领土最多国家的道理一样。

  受这种世纪性的东方征服影响最大的是农业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几个东方大国。大概由于中国处于欧亚大陆东方尽头的缘故,再加上中国人特殊的哲学天赋,中华帝国有幸成为这种农业文明衰落进程中继埃及、印度之后最后倒下因而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文明古国。与埃及、印度不同的是,这次倒下的农业文明大国中,只有中国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保住了作为大国的基本版图。黑格尔注意到这一点,他在对四大文明古国比较后说:“假如我们从上述各国的国运来比较它们,那末,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惟一持久的国家。”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安全环境也曾有过相当不错的记录。当人类处于没有蒸汽动力因而还不能征服大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并无南顾之忧。但当人类历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并因此征服了大海之后,曾经让中国人最放心的南方反成了其领导者最忧心的地方,沙俄东进来到远东后,中国就开始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安全形势,这种形势迫使中国不能全力以赴应对来自北陆俄国和来自南方海上(西方国家主要在海上进军远东)对中国的威胁。这从南北两个方向都给中国带来安全的压力,甚至在19世纪末 以及20世纪40年代末曾险些造成中国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分裂,只是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才使这些分裂中国的图谋没有得逞。但中国毕竟遇到了更为强大的国家从南北两向施加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与俄罗斯人的命运相似,中国人保住了自己的基本国土,但同时也失去了曾经含括东亚大陆的中华大帝国。

  中华帝国在西方列强南北冲击下的解体使中国南北两面被剥离出大片破碎小国。在南方就是从缅甸到越南的那些位于中南半岛的国家脱离中华帝国转而落入西方海上殖民帝国主义列强之手;在北方除大片中国领土为俄国直接占领外,还出现了包括外蒙古在内的一系列小国独立。蒙古的独立是对中国安全负面影响最大的一着:它从中国正北方部位深深切入,俄国人直进可直逼中国首都北京,通过中长铁路可直插辽东半岛,控制旅顺基地。考虑到太平洋战争结束后苏联在中国新疆和东北已有相当的控制力,在此条件下,从蒙古侧击两翼则随时可促成中国东北和新疆从“民族区域自治”滑向变相“独立”。斯大林肯定明白,要想得到中国的旅顺基地,就必须保证西伯利亚铁路的安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控制中国塞北或长江以北,而蒙古独立则是达到上述目的的关键步骤。

  然而,在逻辑与力量间建立合适的比例关系,即使是对斯大林这样的大政治家来说也是一个极难把握的问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府促使中国参战,而参战的结果却使曾搬起“雅尔塔”石头砸向中国的苏联与美国一道遭到了中国胜利的反弹:战争结束后,美国退到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南,苏联也由此失去了对中国东北的实际控制。斯大林去世后,中国东北地区也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影响。如果再考虑到兰州至新疆的铁路线建成后中国对新疆控制力的加深这一因素,由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府促成的蒙古的独立对中国造成的上述负面影响已大为弱化。

  “抗美援朝”战争后,中国的实际控制力全面北进直达黑龙江,这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地缘政治条件及由此形成的安全环境。这一成就使得中国力量自20世纪 20年代北伐战争之后再次大幅扩展。但是值得说明的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不仅有赖于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高超的战略谋划,还有赖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同时,在地缘政治上,也有日本衰落后中国东北地区离苏联的欧洲中心过于遥远,又离美国海上战略利益线遥远,因而美国不愿投入过多力量等多种原因。如果联系起20世纪30~40年代初日本成功将苏联逼退东北亚、1939年日本在蒙古边界诺门坎对苏联作战的惨败以及1969年3月中国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的胜利和1969年8月中国军队在新疆铁列克堤的失利,我们又可以发现,苏联在远东地区,具体说就是西伯利亚地区的控制力是由西向东逐步递减的。但苏联这种由西向东逐次递减并表现出(在远东)的脆弱性,又由中国从东到西控制力逐次递减(直至中国的新疆地区)的特性得到了补偿。斯大林认识到这一点,并因此选择蒙古而不是东北达到了从中国北方蒙古独立的目的。这一近乎物理力学的原因使得历史上的俄罗斯国家宁可让其重心在东部的中国控制新疆?——比如支持中国清朝时期的左宗棠消灭为患十年阿古柏伪政权——也不能让伊斯兰地方势力集团在此地区结成政治板块。这也就是历史上“藏独”、“疆独”等分裂中国的势力从来没有在中国境内成功过的重要原因。

  最后,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俄罗斯国家与中国这种东西两极力量对应性递减的势能在中间地带会有一定的中和。也就是说,在俄罗斯国家力量强势时,这一地区的中间力量(比如蒙古等)就会对其南方的中国形成一定的压力;相反,在俄罗斯国家力量衰落后,这些中间力量为了自己的安全,它即使没有也会自己主动退出中间地带,使之成为与远东大国的缓冲地带。比如,1920年4月6日,苏俄在中西伯利亚成立的“远东共和国”就是主动与远东暂时隔离的防御性措施。在中苏友好期间以及苏联解体后,不仅蒙古,而且目前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中亚五国都是俄罗斯在衰落的时期主动在俄中两国间推出的缓冲地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10-4-29 20:53 | 只看该作者

冼岩来稿:胡攻江守,大势几定

万维网友冼岩来稿:任期制为中国政治带来新的课题,那就是怎么处理两代以上“核心”共存的难题?后权威时代江、胡两代“核心”的共处并存,为此提供了初步的研究资料。

之所以说是初步,而非全面,是因为江胡关系具有特殊性:胡的继位,是由太上邓隔代指定,并非其前任江一手选定、培养;江胡之隔阂,至少是不能同心,由此已种因由。如果这种“隔代指定”模式可一直延续,则“江胡模型”具有标本示范意义。但现在看来,这种模式很可能变动。

胡上任之初,显然江强胡弱。胡虽提出了自己的执政思路,但在大的利益问题上,必须服从江的意志。胡通过早期顺从,赢得了积累力量的时间和空间。守稳后才反攻,这是胡的风格。胡反攻的标志是陈良宇案。陈落马,固然有恃宠而骄,树敌过多,被胡联手同僚加以整治的因素,但也深刻体现了“在不在位”的重大差别。江不在位,不能事事躬亲,只有在事态上升到“重大”时,才有理由介入;而“重大”都是由细微构成,在“重大”前,胡可从容布局,做好各种铺垫,使江最后难“说话”,只能接受某种安排。除非江把胡架空。显然,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江虽事先有所布局,但还达不到架空胡的程度。撇开必要性不说,仅就可能性而言,如果江有能力架空胡,也就有能力“换储”----与其架空,何如换储?

由此可见,在权力拉锯战中,在位一方具有重大优势。除非不在位一方拥有邓那种绝对权威,否则,在位一方初时虽势弱,必可凭这种重大优势步步走高,变弱为强。所谓“绝对权威”有两个含义:一是对军队的绝对掌控力,二是撤换前台的能力。邓在时,可于幕后轻易撤换胡(耀邦)、赵,而人们很难想象江有能力撤换胡(锦涛)。既然没有这种煞手可恃,胡与江对抗,风险已降至可接受程度;对抗既已成可选项,又有“在位”的优势加持,胡强江弱的转化已不可避免,只争早晚而已。

当然,陈良宇案毕竟是胡首发反攻之声,不可能不付出代价。合理猜测是,此时胡再次向江表达了“甘居第二”之意;江得到确认后,才放手陈良宇案----毕竟,有陈希同案在先,此举也可视为对前台的必要支持。此时,江的主要心思在布局十七大、效法邓隔代指定“储君”。胡做出的软姿态,有利于江布局。

因此,十七大江是最大胜利者,也是其权力最后巅峰时刻,此后盛极而衰。江多年积蓄的力量,在十七大定储问题上一举用尽,又面对一个有“在位”优势加持,势力不断增强的对手,强弱转换势难避免。即使在江大胜的十七大上,胡的意志也凸显;李克强入常,就是胡不屈、不服的表征。

邓曾经公开秘诀,称“一个核心”是中共能够在危机、风险中保持统一、稳定和高效率的关键。邓将这一原则,尽可能地贯彻到了他能够笼罩的身后。江、胡都是按此标准培养的。邓为江,不惜拿下护翼多年、既有功劳又有苦劳的“杨家将”;对胡的栽培,更使他在资历上一枝独秀、鹤立鸡群。现在习、李同时入常,显然使邓“一个核心”铁则面临危险。但是,这种破局并没有产生多少震撼。因为江、胡两代“核心”并存,实际上已使中国进入“双核”时代,“一个核心”早已名存实亡。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必要还顾忌于形式、抱残守缺呢?

“一个核心”原则的破坏,邓本人其实是始作俑者。既掌权又居幕后,为后来者开先河;隔代定储,更使后二代易生隔隙。二代不能同心,不但“一个核心”沦为空谈,权力拉锯也使体制的效率优势被虚耗。邓种种做法,在当时必有其理由;但从长期而言,有碍制度建设。当然,在既定体制下的可选项本来不多;相较于“终身最高”,邓的做法已是“次优”。

“一个核心”原则在胡时代名存实亡,但后果似乎并没有邓警示的那么恐怖。中共的执政地位依然稳固,国家也日益强大。虽然体制效率明显降低,虽然借助了邓时代的种种积累,但毕竟面对更复杂的内外情势,胡时代在很多方面的表现,其实并不弱于邓时代。可见,邓的预言受限于经验,只是一个时代的原则。在战争年代、改革年代或特殊危机时刻,“一个核心”优势明显;但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是当自然形成的政治权威已经不再时,与其东施效颦,人为地强行培植权威,不如不要权威,变“单核”为“多头”,多头之间,以规则程序为权威。正如一些观察家指出的,胡时代的政治决策和权力分配,具有明显的规则化趋向。这种规则化,是失去“一个核心”之唯一仲裁者后的必然。初期,可能是前任对现任的限制与制衡,势弱的现任也借此保护自己;后期,则成为一种权力分割定式。这种具有西方“贵族民主”影子的变化,颇令一些人欣喜,因为其中确有可能滋生民主化、法治化的萌芽。但是,在中国具体情境下,此中也暗含了一种更大的危险。

日渐强大的胡,当然不会甘心接受十七大定下的未来权力分配方案。毕竟,实力是一切政治游戏的基础;当力量对比已发生变化时,利益格局必然要作出反映。胡实力和态度的趋强,最终凝固为去年中央全会上习不能如期进军委,令接班平生变数。现在情势是,李风头日高,行情看涨,在胡的看护下,俨然有在十八上总理位置的基础上只须虑进、无须虑退的局面;而习则步步有险,四面皆危。最近,江的曝光率骤然升高,不甘之意明显。但这种频频出镜,并非如海外媒体所说的是进击,而只是试图维护十七大成果而已。形势比人强,在胡强江弱、胡攻江守的大势下,习顺利接班的可能性已小于四成;江到时很可能只能交换其他利益。毕竟,储君一说不但不见于明文,作为规则也尚未稳固,只存在于潜规则层面的默契中;而潜规则的总规则是“力强者说了算”。

江的曝光骤多及其连锁反应,说明江既非全无还手之力(否则不会多此一举,都是老江湖了),也非甘于淡泊、没有还手之意。围绕储君的较量,仍将纠缠几个回合。虽然结局多半还是“换储”,但在另一方不愿放弃的情况下,换上来的也未必是李。李已站在台前,目标太大,已成另一方的主要狙击点,胡操作的难度和成本都高。不管储君最后花落谁家,胡无疑都是最有决定权的人。因此,在十八大鹘点最终揭开之前,各路诸侯竞相“科学发展”的演绎将不绝。

最能说明当下权力格局的案例,是最近发生在新疆、湖南的地方权力更替。本来只是调整新疆的治理环境,但在胡主导下,不但团派大将周强轻松上位,抵定了至少是十八大政治局的席位(这一点只要算算十八大时,政治局有多少人年龄到点必须退下,又有多少人具接任资历即知),而且让李小鹏迟早发生的“转正”加速浮出水面。这种布局,并不像海外媒体所说的是团派与太子党两大体系间进行权力分配,而更像胡李之间的交易。作为第三代领导班子的第二号人物,李鹏的积累可想而知。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李与江不同,没有也不可能有操纵十八大的雄心。李的主要心思,都在其家族后代,所以可做交易。通过交易,胡可极大分化江方资源,为十八大尤其是“变储”奠定更多胜算。而“李小鹏主湘”消息提早见诸网络,或许也是出于不乐见此者的巧妙运筹。

就在很多人期盼中国开动这样那样改革时,殊不知当国者的心思主要在几年后的权力更替。这不奇怪,因为那是他们的最大利益所在。也因此,至少在2013年以前,中国不可能启动实质性改革,尤其是那种有损于特殊利益集团的改革----都在争相拉来为己助力,没有谁会在此关键时刻得罪人,把资源推向另一方。从这个角度看,胡立意“换储”,或许也有“建功立业”方面的考量:他自己深受隔代指定之苦,10年任期基本陷在权力拉锯中,难有大的动作,更不用说对特殊利益集团伤筋动骨;真正建树的机会,或许只能是交班以后,前提是交给合意的接班人,两相同心,自己全力支持他,干一番事业。

不管胡心中是否作此想,但这确实是有效制衡特殊利益集团的唯一机会,也是决定这个体制能否持续的关键性机会。否则,十八大后前任和现任(甚至可能加上前前任)再次陷入拉锯,特殊利益集团势必趁机坐大,他们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直至无人能制。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但可攫取更多利益,而且可能成为党内游戏规则的操纵者,通过规则程序,左右权力和利益的分配,而执政者则沦为傀儡。

这,也是自胡时代开始的政治游戏规则化之最大危险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10-8-9 10:54 | 只看该作者

为应对中国威胁 东南亚国家纷纷出手

近年来,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强自己的军事建设,以创纪录的速度购买潜艇、喷气式战斗机等军事设备,并不断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关系。据美国媒体报道,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应对中国的崛起,并对抗中国关于对南海拥有主权的说法。
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今年发布的数据,东南亚国家在2005至2009年间购买武器的数量相较于之前的5年几乎翻了一番,并且这股购买潮还有延续的趋势。越南、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近期纷纷表示将会购买更多的武器。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西蒙•维泽曼说:“东南亚国家中的部分国家是出于对该地区可能有的威胁考虑才购买武器的,中国正是威胁所在。”
  文章称,多年以来,一直有国外专家预测称随着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及经济的增长,中国将会有实力控制东南亚地区。2009年,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起了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者多数认为在东南亚地区最有威胁的国家不是朝鲜,而是中国。
  美国专家一致认为,在东南亚各国中,越南的军事建设对中国的制衡力量最强,“因为越南的各项军事建设看起来是专门针对中国的”,此前美国与越南已经签署了一份核能合作协议,可能为美国公司帮助越南建造核电站铺平道路。
联系电话:514-576-0923;Email: [EMAIL=\"chinesebroker@hotmail.ca\"]chinesebroker@hotmail.ca[/EMAIL] 鼓吹大汉民族意识,反思中华传统文化。大汉天声,关山万千重,沧海寄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10-8-19 20:00 | 只看该作者

天朝六十编年简史 zz

高人之作,其名不详

高祖武帝开国元年 49
二月,王师入京,吏民欣喜。北土悉平。帝遣六军征南朝,号百万。
四月,六军涉江,灭南朝。迁九鼎于京。江南诸道初定。
十月,帝登基于天安门。入太庙,誓,立政,改元“开国”。周文正王相。封六辅政亲王。王曰:“华夏诸民今日立也!”
十一月,大将军刘明昭,西路招抚使邓希贤统王师六十万入蜀,前朝残兵败将九十万望风披靡,蜀、滇、黔传徼而定。邓平公封西南节度使,坐镇西南以图吐蕃。
十二月,南朝思帝蒋氏遁,入海,据澎湖夷洲以抗圣化。
是年,西戎美利坚使归国述职;帝下《别了,司徒雷登》等三诏赐之。史称“三诏去西戎”。

高祖武帝开国二年 50
二月,北狄苏联遣使来朝,盟,世世代代约为兄弟之邦。
三月,大将军陈赓侯入越,指挥北越兵大破西戎法兰西。
五月,定南大将军林平定琼州,前朝残兵望海而逃。前朝思帝令弃守舟山定海。
六月,高丽内乱。帝诏命停战,不听。同月,西戎美利坚犯澎湖夷洲,助前朝以抗王师。
七月,西戎美利坚纠合西戎十数番国侵朝鲜,号“联合国军”。
八月,高丽北朝困南朝于海滨孤城。
九月,美番麦帅督师登陆于仁川,高丽北朝溃。
十月,王师破吐蕃军于康西,偏师深入吐蕃。同月,美番之师次于鸭绿江。帝封平西大将军彭桓公为东征抚远大将军,太子岸英为行军教授,统精锐二十万入高丽,战于长津、临津,历时三月,美番败绩,精锐铁骑覆灭,遗尸数万,山林溪涧边,虏血几洒遍。彭桓公大悦,通令加先锋军为“万岁军”。
惜太子阵亡。
是年,征西上将军王震统兵入西域,设西域都护府,立生产建设兵团。西域归王化。
同岁,前朝余孽二百六十余万作乱。帝怒,下诏平乱。

高祖武帝开国三年 51
十一月,行“三反”。
是年,王师美番战于朝鲜。美番惧,求和;庶几再作乱。吐蕃归王化。
自是,海内几一统。

高祖武帝开国四年 52
一月,行“五反”。
八月,帝下“削藩令”,令东北节度使高岗王(开国辅政六亲王之一),华东节度使饶石公,西南节度使邓平公,中南节度使邓恢公,西北节度使习勋公进京。时人谓之:“五马进京,一马当先。”
是年,王师美番再战于朝鲜。王师据上甘岭,敌纠兵数万以攻,终败。

高祖武帝开国五年 53
一月,行“新三反”,“一五计划”开始。
三月,苏狄沙皇斯大林殁。(注:狄王殁不曰崩。)
五月,与俄狄再立盟约。
六月,始料民,口六亿又一百九十又三万八千又三十又五。为前所未有之盛世。
七月,彭桓公迫美番乞和于高丽。高丽中分,北为朝鲜,南为韩国。

高祖武帝开国六年 54
帝使周文正王使日内瓦,越南中分。
五月,故东北节度使高岗王自杀于北京,天下震惊。谥“幽”,“动祭乱常曰幽”。
八月,江淮大水,平地汹涌不见寸土。
九月,行布票。天下币制革新由是而始。
十二月,御史劾故东北王高,华东王饶怀不臣之心阴谋乱上。帝谕有司查办。
是年,立宪。

高祖武帝开国七年 55
五月,帝使周文正王盟诸王于万隆。
七月,行“肃反”。帝下《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诏。北越来朝,赐贝八亿朋。
十月,帝下《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阶级斗争》诏。
是年,帝大封开国诸将,计元帅十,大将十,上将若干。满朝文武,人才济济。

高祖武帝开国八年 56
五月,帝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右党扰乱朝纲自是起。
七月,帝曰:“美帝国主义是个纸老虎。”
是年,大会群臣于京,天齐亲王刘、首相周亲王、太子太师元帅朱万岁王、右相陈国公、元帅林国公、邓平公皆封亲王、御前重臣,邓平王加太子太傅。
同岁,埃及来宾,匈奴来盟。八方万国,皆慕我中华圣化。

高祖武帝开国九年 高祖反右元年 57
五月,帝逐右党。改元:反右。
十月,帝曰:“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十一月,帝西巡苏狄,曰:“东风压倒西风。”

高祖武帝反右二年 58
二月,诰告天下,命灭“四害”。“四害”者,蚊、蝇、鼠、雀也。
六月,左丞相薄作《两年超过英国》上疏,帝大悦,嘉之。
七月,苏狄沙皇赫鲁晓夫来朝。
八月,美番阴谋夷洲裂土分疆;高祖谕令万炮轰金门;前朝思帝闻讯大悦。
九月,桂人来告田可亩产十三万余斤者。
十月,高祖下诏《告台湾同胞书》,劝化夷洲臣民及前朝君臣降服。谕令福建提督单日炮击;若美番舟师来金门,乱炮轰之。
十一月,滇民有饥色。
是年“大跃进”,万民炼钢,“卫星”纷飞。东征大军自高丽还。

高祖武帝反右三年 59
一月,帝下《“反瞒产私分”》诏,令天下百姓不得隐瞒粮食。
二月,诸侯朝王于郑。
三月,吐蕃叛,帝命征之。王师势如破竹,吐蕃大和尚逃往天竺。吐蕃乃定。
七月,帝大会诸侯于庐山。彭桓公上《万言书》,以军人干政事。帝怒。
八月,革彭桓公太子太保之职,降为武英殿大学士;革军机大臣大将军黄诚侯、御史大夫张闻侯、湖南巡抚周,尽逐右党。野有“功高震主,鸟尽弓藏”之议。
十月,苏狄沙皇赫鲁晓夫来朝,不欢而散。
是年,民有饥色。

高祖武帝反右四年 60
民大饥,赤地千里,野有饿殍,豫桂尤甚。赈饥民。
四月,帝命周文正王巡信阳。帝不食肉。
六月,帝至沪上。
七月,苏狄背盟。
十一月,诏令九军将士“两忆三查”。“两忆三查”者,“忆阶级苦、忆民族苦、查立
场、查斗志、查工作”也。

高祖武帝反右五年 61
大饥。赈饥民。帝以“天道不常”传位于刘哀宗。哀宗始摄政,未改元。
是年,高祖再会诸侯于庐山。

哀宗反右六年 62
民饥。
四月,伊犁饥民乱;苏狄用间,使饥民逃国。
六月,彭桓公谏以《八万言书》;帝怒,不形于色。
七月,诸侯朝高祖于北戴河,高祖曰:“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是年,天竺再犯吐蕃,炽愈甚。十月,王师伐天竺,大败之。天朝声威远播。

哀宗反右七年 63
二月,在京。高祖曰:“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三月,高祖大诰天下曰:“向雷锋同志学习”。
九月,锡兰来宾。
十二月,周文正王出巡亚非拉十四国。天下万国,竞相慕我中华上国之风采。
是年,天朝石油自给。

哀宗反右八年 64
五月,《高祖语录》始颁行。
六月,行“样板戏”。京津沪,民有奇装异服者。
十月,原子弹爆。
十二月,行“四清”。
是年,加开国元帅贺公为太子太尉,赐剑履上殿,传令九军习武,嘉“郭兴福教学法”。美番兴兵入南越。

哀宗反右九年 65
一月,高祖颁《二十三条》。
七月,前朝代宗李宗仁自海外归降。高祖携帝慰之。
十月,高祖曰:“不要怕造反。”
九月,结晶牛胰岛素成。
十一月,翰林姚作《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革”初始。
十二月,革京兆尹彭、军机大臣大将军罗侯、御史中丞陆、中书令杨尚侯。
是年,王师密入北越。

哀宗反右十年 高祖文革元年 66
改元:文革。
三月,邢台地震。
五月,“文革”始行。罢科举。
七月,高祖泅水于江,遂至于京师。
八月,百万红卫兵朝王于天安门。天下始大乱。
是年,太子太保元帅林庄王请高祖加尊号。同年,罢黜贺公;“三五计划”夭折。

高祖武帝文革二年 67
一月,高祖废哀宗;哀宗请骸骨,帝不许。高祖重秉政,颁《公安六条》《六军支左》。
二月,“二月逆流”。
三月,黜左丞相薄。
五月,天下始行“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语录歌”、“语录操”。
八月,英夷使馆火。
是年,颁《高祖语录》八千六百余万。

高祖武帝文革三年 68
黜哀宗刘、太傅邓平王、军机大臣杨成侯、空军监军余、九门提督傅。
是年,吐蕃,西域革委会成立。

高祖武帝文革四年 69
林庄公赞曰:“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要靠毛泽东思想!”
三月,王师败苏狄于黑水珍宝岛。
四月,九大,封林庄王为九千岁并肩亲王,加九锡,赐天子旌旗仪仗,出入免跪拜。
十一月,哀宗殁于开封禁所。其卒不赴告。
是年,贺公于圈禁中病殁于诊所。同岁,诏令红卫兵屯田九边。

高祖武帝文革五年 70
四月,卫星上天,红旗未落地。
八月,高祖会诸侯于庐山。林庄亲王欲上帝尊号,高祖不悦。
十二月,高祖会夷人斯诺。周文正王主持修建葛洲坝。

高祖武帝文革六年 71
八月,帝南巡。
九月,林庄亲王叛。欲弑帝;帝觉;林庄亲王乃北奔,死于漠北。谥“庄”,谥法曰:“死于原野曰庄”。臣而作乱,贬爵号为伯,厥死不言薨。

高祖武帝文革七年 72
一月,陈懿公薨,帝往悼之,曰:“陈毅是位好同志。”加封王,谥“懿”,法曰:“温柔贤善曰懿”。
美番,倭夷来盟。

高祖武帝文革八年 73
一月,美番撤出南越。
三月,重起用邓平王为右丞相军机大臣,加太子太尉。
七月,皇侄松江督护远新封张铁生“白卷英雄”。
十二月,帝令九军八大都督对调。

高祖武帝文革九年 74
二月。赞比亚国王来朝。帝提出三个世界之划分。
十一月,元帅彭桓公薨。谥“桓”,谥法曰:“辟土服远曰桓。”。
是年,发秦始皇陵。

高祖武帝文革十年 75
是年,前朝思帝殁于东海夷洲。谥法曰:“追悔前过曰思”。王而失国,厥死不言崩。
四月,北越灭南越。
五月,暹逻易帜,美番败走中南半岛。

高祖武帝文革十一年 76
帝病,道扬末命于公子华,曰:“你办事,我放心。”,公子华嗣训。
一月,周文正王薨。谥法曰:“慈惠爱民曰文”,“刚直不阿曰正”。国人悲之,执手泣别。
四月,国人益悲,集于天安门。同月,革邓平王。
七月,开国元帅、太子太师朱武万岁王薨。谥法曰:“刚强直理曰武”。
是月,唐山地大震,死伤无数,丧丁二十八万余口,帝惊。
九月,帝崩。天崩地坼,万民震恸,如丧考妣。谥武。谥法曰:“克定祸乱曰武”。公子华立,是为惠帝。惠帝命“两个凡是”,改元:凡是。
十月,江贵太妃、军政督师张、太子少傅少保王、翰林御史姚四凶作乱,叶定公与锦衣
卫使汪执四
凶。

惠帝凡是元年 77
八月,“文革”罢,天下初定。重开科举取士。南斯拉夫王铁托来朝。
是年,邓平王复出。惠帝畏之。

惠帝凡是二年 78
一月,越南背盟。
十一月,废弃两个凡是,改元改革;邓平王加摄政亲王。
十二月,摄政邓亲王游美番。
是年,拨乱反正。

惠帝改革元年 79
二月,越南犯境,摄政邓亲王命六师伐之。
三月,镇南诸师班师。
四月,摄政邓亲王始行“一胎化计划生育”。

惠帝改革二年80
五月,葬刘哀帝。谥法曰:“恭仁短折曰哀”。摄政邓亲王悼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永垂不朽。”
十一月,摄政邓亲王与诸大臣共废惠帝;胡德公亲政;邓王加为皇父王。
是年,诸将帅会于京西,大将军冠军侯粟坚辞陈请变革军制。

皇父摄政改革三年 81
五月,开国女亲王宋薨。
是年,维新立王,率巡大卞,用变和天下。
同岁,大理寺判决四凶,搋夺尊号,囚于秦城。
同年秋,皇父摄政王邓会禁军都督狩猎于张北,军威大振。

皇父摄政改革四年 德宗耀邦元年82
七月,料民,口十亿。
是年,胡德公立,是为德宗。同岁,再立宪法,四川巡抚、川藏监军赵封王拜相。

德宗耀邦二年 83
是年,设六师行署于京师。

德宗耀邦三年 84
王师肆伐越南。是年,美番单于里根来朝。

德宗耀邦四年 85
是年,裁甲士四分一。

德宗耀邦五年 86
叶定公薨。谥法曰:“安民大虑曰定”。
十二月,众翰林、国子监生上书斥污吏。

德宗耀邦六年 仁宗紫阳元年87
一月,众御史参德宗,以为德亲王。立郡王首相赵,是为仁宗。改元:紫阳。
是年,加皇父摄政王邓为太上皇。

仁宗紫阳二年 88
是年,物价飞涨。王舟破越南于南海。新军衔制颁行。

仁宗紫阳三年 整顿元年89
二月,美番来宾。
三月,吐蕃乱。
四月,德亲王耀邦薨,谥法曰:“绥柔士民曰德”。京师大乱,暴民起于萧墙,波及天下。唯两江总督江治沪上,安民伐乱,一时东南平定,万民悦服。
五月,苏狄沙皇锅巴轿夫来朝。两江总督江入京。
六月乙酉,国人暴动,李丞相奉上皇旨平京师乱,废仁宗。壬辰,立两江总督江为帝,
改元:整顿。
九月,太上始退而不朝。
是年,东欧剧变。

孝帝整顿二年 90
九月,亚运会于京师,越南元帅武氏来朝。
是年,改革军衔,设立警衔。

孝帝整顿三年 91
春,京师解严。
八月,苏狄内乱。
十二月,苏狄解体,沙皇锅巴轿夫逊位;叶利钦即俄狄沙皇位。

孝帝整顿四年 市场元年92
二月,太上舜巡,百越南海诸民迎之,吏民欢欣,太上喜,下南巡旨,乃改元:市场。

孝帝市场二年 93
是年,南疆扫雷。

孝帝市场三年 94
是年,改革国营,工匠多有下岗者。同岁,料民约十三亿口。

孝帝市场四年 95
革京兆尹陈,副郡守王,王自缢以谢罪,陈交部议处。天下万民喜而奔走。

孝帝市场五年 96
帝观兵于台湾海峡。百万将士山呼万岁,足为一时之观。有西戎兵临东海窥之,帝镇定不为动,密遣水师出洋,戎乃去。

孝帝市场六年 97
二月,太上崩,天下举哀七日,谥号宣帝。谥法曰:“圣善周闻曰宣”。
七月,逐英夷于九龙香港。

孝帝市场七年 98
三月,以熔基为丞相。是年夏,洪甚,湖广,两江受其害,嘉鱼平地水深一丈。广州,金陵,济南各府均出兵数万解万民于倒悬。军民鱼水,堪为千古佳话。各地大开官仓赈灾。上诏免灾地三年钱粮。
是年,仓廪实,民生无碍。

孝帝市场八年 99
元月,帝登京师世纪坛。
五月,美番炸我驻南使馆。帝斥之;美番惶恐,献布帛钱粮若干。太学生群起于宫门。
帝诏曰:不为己甚。
十二月,逐葡夷于澳门。自是逐尽洋夷。唯前朝余孽尚据澎湖夷洲以抗圣化;另有夷洲乱臣贼子勾结倭夷,谋叛国自立。
是年,再裁甲士50万。

孝帝市场九年  三个代表元年 00
二月,帝巡幸高州,始行“三个代表”,乃改元“三个代表”四月,有邪教FLG造乱于宫门。
七月,帝下诏除之。
是年,帝锐意吏治,诛广西巡抚、加大学士成克杰,江西布政使胡长清。厦门大贾赖昌星贿乱朝纲,闽浙官员,多有暗通者。值御史劾之,乃命有司稽查。赖惧,遁于西戎。党羽多被查办。吏治为之一振。

孝帝三个代表二年 德治元年 01
正月,帝再登兰吞,下诏,以德为治国之本,乃改元:德治。是月,乱民自焚于宫门。
二月,京师西五十里地震,大风沙。
三月,江西乡校爆炸,士民震怖。未及,大盗龚某作乱于石家庄,人心惴惴。
四月,西番名美利坚者遣兵窥境,尽为我所擒。乃昭谕夷使,严词责备,番酋布殊大惧,顿首泣血而
为书,谢罪殿前。上宽仁,念彼番兵家小亦有倚门之苦,皆予开释,令其团聚。八方万国,由是遍赞中华上邦之厚德。
五月,京师再地震。国子监亦不免。太学生惶惶。
七月,上派重臣赴沙俄展示实力,大获全胜迎奥运归,举国欢颜。

孝帝德治二年 恭帝科学发展元年 02
三月,港首朝帝述职,港人讥之。龙颜怒,斥曰:“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世人乃悉上通诗书礼乐余得明阳之吼,文武之道,张弛并举,天下骚然。
十一月,百官入觐,孝帝阐位。初,上皇废仁宗,立两江总督江,是为孝帝,孝帝龙行虎步,太平天子真命,即位一十有三年矣。法曰:“慈惠爱亲曰孝”;“德象天地曰帝”、“德合天者曰帝”。
丁亥,胡亲王登基,改元“科学发展”,封八辅政亲王,凡吴国公、温宝公、贾林公、曾红公、黄菊公、吴正公、李春公、罗干公,出入免跪拜。
十二月,帝遣使使于蒙特卡洛,夷具惶恐,世博事乃成。

恭帝 科学发展 二年 03
一月,帝率上书房诸大臣巡幸西柏坡,下《牢记“两个务必”》诏,嘱万民承高祖之遗风。
年初,瘟疫盛行。至三月,京师人心惶惶。四月,帝令削顺天府尹孟、上皇御医张职。
越数月,疫魔始降。
三月,拜温宝亲王为相,曾红亲王为镇国公,加封九锡。
十月,“神舟”五号升空,帝大悦,赏“航天英雄”杨戴双眼花翎。
本年,南朝余孽阿丨扁再行独祸,帝下旨斥之。

恭帝 科学发展三年 04
五月,天道无常,川赣湘等道大旱。至七月,赣湘及两广大水。
九月,四中全会,上皇孝帝始退而不朝。
是年,“空壳奶粉”、“嘉禾”事出,上不悦。

恭帝 科学发展四年 05
一月,帝诏告天下,永免农业税,万民抚额称善,赞胡温亲民简赋,史称“胡温新政”。
废帝仁宗殂。辅政亲王贾林公、内务府总管王刚等往八宝山悼之。先是,仁宗谋黜太上,谕乱民曰:“我们都老了……”,太上与诸大臣共废之。上下旨行士大夫保先教育。
三月,香港都护董奉旨入京,任谏议大夫。
四月,南朝国党魁连战、亲党魁宋瑜、新党魁郁明来朝。
九月,帝盟诸王于纽约,曰:“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四夷咸服。

恭帝 科学发展五年 和谐元年 06
三月,帝作“八荣八耻”诏,万民争诵之。
六月,大旱,民生幸无碍。
七月,修铁道直通吐蕃,举国欢悦。
八月,《孝帝文选》颁行天下,万民课之。
十月,高丽国行核爆,美夷磨刀欲伐之,帝令三军移驻鸭绿,美夷惧之,乃去。
六中全会,帝下《构建和谐社会》诏,乃改元“和谐”。

恭帝 和谐 二年 07
四月,上书房下诏,节能减排
同月,温相巡东夷、高丽,宣我国威。
十月,行十七大盛会,百官入朝。

恭帝 和谐三年 08
三月,南国雨雪成灾。
三月,吐蕃作乱,帝除之,并下诏斥乱酋大和尚。
五月,蜀地大震,死伤十万余。帝遣亲王宝相为钦差大臣,赐尚方宝剑,总督四川。后,灾情甚重,
帝御驾亲临,总督川蜀。
八月,行奥运盛会,万国来朝,我朝金牌夺冠,唯蹴鞠一败涂地,国人不悦,上乃罢教头谢氏亚龙
九月,三鹿荼毒我华夏儿女,同月,股指大跌,创万国之冠。
十月,嫦娥奔月。

恭帝 和谐四年 09
一月,天朝水师,远跨亚丁,始兴护航。
四月,万国来华,聚青岛而演水师。
五月,大祭国丧,三日不乐。
七月,日食现,同月,前朝新帝登基,号曰:英九。
十月,开国六十载,大庆,举国同欢!



附:亚克西元年 10
二月,冬雷震震,万国灾难四起,民曰:2012前兆也。
三月,江南五省大旱,云贵川三地尤重。帝遣亲王宝相,代天巡牧,赐尚方宝剑,提调云贵一切事物,总督云贵。
同月,山西疫苗事出。
同月,华西沙暴四起,兼有洪灾。
四月,玉树大震,帝、相率众亲临抚赈之。月末,行SB(世博)会,20酋长来朝,是夜,火树银花,皆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联系电话:514-576-0923;Email: [EMAIL=\"chinesebroker@hotmail.ca\"]chinesebroker@hotmail.ca[/EMAIL] 鼓吹大汉民族意识,反思中华传统文化。大汉天声,关山万千重,沧海寄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10-8-19 20:03 | 只看该作者

北狄苏联简史

列宁:太祖 明皇帝

(照临四方曰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犹如长夜之烛光及隆冬之艳阳照耀全球,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谥以“明”恰如其分)。

斯大林:太宗 威烈皇帝

(猛以彊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约瑟夫大叔以雷霆手段富国强兵,歼灭强寇,扬国威于全球。至今俄国民众依然怀念其功,故谥之以“威烈”)。

马林科夫:顺皇帝

(柔贤慈惠曰顺。马林科夫本意欲改善民众生活,以补斯大林之过失。奈何性格软弱,最终被赫鲁晓夫所驱逐,故谥之以“顺”)。

赫鲁晓夫:隐皇帝

(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赫鲁晓夫本欲改革弊政,无奈大事未成,竟被保守派官僚强令退休,故谥之以“隐”。且赫及其后继者之功绩均未有资格享有庙号)。

勃列日涅夫:定皇帝

(安民法古曰定。勃总执政后取消前任之改革措施,沿用斯大林模式维护官僚阶层之利益,国家迎来18年稳定时期,故谥之以“定”)。

安德罗波夫:孝皇帝

(协时肇享曰孝。安总执政期间审时度势,试图改革,开了个好头,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故谥之以“孝”)。

契尔年科:安皇帝

(好和不争曰安。契总在任期间无所作为,与“老近卫军”之官僚一团和气,故谥之以“安”)。

戈尔巴乔夫:缪皇帝

(名与实爽曰缪。戈氏以“改革家”面目上台,但其一系列施政却令国家灰飞湮灭,名与实严重不符。故以恶谥“缪”赠之)。
联系电话:514-576-0923;Email: [EMAIL=\"chinesebroker@hotmail.ca\"]chinesebroker@hotmail.ca[/EMAIL] 鼓吹大汉民族意识,反思中华传统文化。大汉天声,关山万千重,沧海寄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10-8-19 20:06 | 只看该作者

太祖武皇帝本纪

红朝太祖武皇帝,姓M讳ZD字RZ,湖南湘潭人也。其寿诞之日为大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若以西历西时记,此日为西夷之圣诞日。

  帝少有大志。未冠之时即作咏蛙诗,以述其志。及少壮,游学长沙,师从杨昌济,后入京,供职于京师太学藏书阁,问学于鸿儒陈仲甫、胡适之、李守常等。适之昔日留学于美夷,恃才傲物,因帝未忝科名,甚轻之。适之门生傅斯年、罗家纶之辈亦甚轻帝。后帝一统天下,欲灭群儒,盖因此三人故耳。
    
  帝受仲甫命,返湘结党,得仲甫提携,得以拜见于前朝太祖,官侍读学士。前朝太祖崩,时,前朝武厉帝为大司马大将军,阴结其党,欲灭帝党人。帝谏以兵击之,仲甫不许 ,武厉得以蓄积羽翼,民朝十六年武厉于凇沪,前朝摄政王汪公于江夏,大杀帝党人。八月帝与诸党人会于汉口议事,帝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众皆异之,后受命返湘,策反南军卢德铭部,九月九日兴兵起事,围长沙,不克,败走江西。
    
  军次三弯,帝重编余部,至队官皆有帝之党人监军。帝据井岗,与朱武胜公所部合兵,屡败官军,威名远扬,号朱毛军。武厉怒,令江西巡府鲁涤平统兵十万进剿,帝诱敌深入,引兵击之,涤平败,帝擒官军先锋总兵张辉瓒。武厉闻信,令兵部尚书何应钦统兵二十万进剿,帝大败之。武厉益恐,统兵三十万再战,又败于帝。
    
   一载余,武厉又率五十万劲旅进剿。时帝因党争,被削兵权,虚职赋闲。官军犯境,红朝震恐,朱武胜公与周文正公掌兵权,问计于帝,帝授奇计再破官军。武厉败绩,再整旗鼓,以西夷番将参赞军机,以百万之众犯境。时,自俄狄归国之儒生博古辈摄政,番将李德与周文正公参赞军机,博古一儒生耳,挟俄狄酋斯大林之威,夺帝兵权,唯俄狄之命是从,事无巨细,皆听命于李德。
    
  李德辈纸上谈兵,屡战屡败。引兵西走,兵渡湘水,不足三万,众将皆恶李德,兵次遵义,诸将议政,帝之威众人咸服,周文正、朱武胜公皆附之,夺博古、李德兵权,帝得以再统雄兵。帝帅余部,转战滇、黔、川诸省。过雪山,与张国焘部合兵,国焘忌帝之官居其右,欲害帝,大将军叶剑英闻信,间道驰告帝,帝得脱。
    
  国焘部将陈昌浩欲引兵击帝,大将军徐向前拍案而起,国焘、昌浩乃罢。民朝二十四年入陕,据陕北以抗官军。官军进剿屡败帝。帝令徐向前率所部西征,败于西北回军,丧师数万,向前等仅以身脱。丙子双十二,帝策反满洲王张学良、陕西镇守使杨虎城兵谏,囚武厉,帝使周文正公谒武厉,晓以大义,武厉罢兵。
    
  民朝二十六年夏,倭寇兵临幽州寻衅,幽州节度使宋哲元与寇战,不克,节度副使佟麟阁、总兵赵登禹殉国,哲元败走保定,倭寇陷幽燕。帝令周文正公再谒武厉,武厉许以招安,北军三万余,朱、彭为帅,辖三镇兵马,林彪、贺龙、刘伯诚为总兵。南军两万余,叶 、项为帅,陈毅等为统制。两军均受帝节制。合官军与倭寇血战八年,民朝三十四年倭寇败降,帝与周文正赴陪都谒武厉,共商国事。
    
  民朝三十六年兵火再起,官军伐帝。帝令大将军林彪、罗荣桓取满洲,世祖与大将军刘伯诚取中原,大将军陈毅、粟裕取华东,大将军彭德怀取西北,大将军聂荣臻取幽云。帝与周文正公自帅御林军转战陕北。诸军屡败官军。

  民朝三十七年大将军林、罗与官军战于满洲,大破之,尽占满洲地。世祖、大将军刘与陈、粟部合兵大破官军于徐蚌,陈兵长江,民朝京师震恐。林、罗入关与大将军聂合兵,合围幽州,幽州节度使傅作义降。大将军彭横扫西北,兵临西域。帝移驾幽州,以之为都,改称北京,北方遂定。
    
  民朝乞和,帝不许,令世祖与刘、陈、粟诸将合百万众,渡长江,取金陵。以陈、粟取华东,林、罗取华中,世祖与刘将军取西南。诸军势如破竹,官军尽溃不成军。帝以世祖为西南节度使,坐镇成都,以图吐蕃。
    
  武厉败走东海夷州,据澎湖以抗王化。民朝三十八年,太祖武帝开国元年,帝登天安门,诏告天下曰:华夏诸民今日立也!帝定鼎,君临八方。初,倭寇败降,西夷美利坚助武厉以军资,以抗帝军,帝怒,斥之曰: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开国元年作《别了,司徒雷登》以示美夷,夷使司徒雷登惭去。
    
  开国二年,高丽内乱,南高丽乞师西夷,美夷纠合西夷十五部落进兵北高丽,势如破竹,北高丽溃不成军。酋帅麦克阿瑟狂言饮马鸭绿水。北高丽酋长金日成乞师天朝,帝令西北王彭德怀为东征元帅,太子岸英监军。统兵二十五万,以将军邓华为先行,满洲王高岗为后合。东征高丽。彭公与美夷战,大破之。开国三年,太子阵亡,帝大怒,令彭公进兵,美夷乞和,帝不许,彭公再战,五战五捷,阵斩酋帅沃克,天下皆慑于帝之威。开国五年,彭公平美夷于高丽,班师还朝。
    
  开国初年,帝与周文正公巡幸北狄俄罗斯,与狄酋王斯大林盟,约为兄弟之邦。国经战乱,百废待兴,帝以刘殇公为太师摄政王,周文正公为相国,免天下钱粮。世祖平定西南,传檄吐蕃,吐蕃降。征西将军王震,进兵西域,前朝西域都护陶峙岳降。帝令官军平寇,前朝余孽星散。行三反、五反,斩天津知府刘青山、河北布政使张子善等以清吏治,天下安定。

  开国九年行反右,帝定奇计曰:引蛇出洞。初令天下无论军民妇孺皆可谏国事,言政弊。后将直言者尽数收监,交有司论罪。天下儒生遂不敢以古讽今,枉谈国事。

  开国十年行大跃进,民不聊生,饿殍千里,三年饿毙两千余万口。俄狄发难,帝令翰林作文与俄狄论战。后会诸侯于庐山,大司马兵部尚书彭德怀谏万言书,帝怒,黜彭公,以林幽公代之。野有功高震主,鸟尽弓藏之议。吐蕃达赖阴兵起事,帝令军平之,达赖间道天竺。吐蕃遂定。天竺、俄狄入寇,帝大破之,天下无不慑于帝之天威。
    
  开国十二年,天下饥荒,帝与群臣皆不食肉,以示与民共苦。会诸侯于京,曰七千人大会,帝下罪己诏。储君刘殇公曰: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帝甚不悦,始有废储之意。   
    
  开国十七年,江后令大学士姚文元作《评海瑞罢官》,帝曰: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开国十八年,太祖武皇帝文革元年,天下大乱,帝于五月十六日下诏,改元文革。文革始起。林庄幽公赞太祖曰:大海航行靠舵手,太祖一句顶一万句。令天下无论妇孺老幼皆习帝之语录,舞忠字舞。每日晨起为帝作三忠于、四无限。各家均供奉帝之像,各地为帝立生祠。有卑鄙之人作歌曰:爹亲娘亲不如太祖亲。帝大喜,遂立林公为储君,封摄政王,出入免跪拜。百万红卫于天安门拜谒帝,自林庄幽公、周相国等皆顿首叩拜,山呼万岁。
    
  帝下挟书律,妖言令,罢科举,焚诸子书,禁百家言。以共产之学为国学,以愚黔首。臣民偶语诗书、以古讽今者,或弃市,或收监,或黥为城旦。帝名为文革,实为灭功臣之意。开国初,帝以高岗为东北王,饶漱石为华东王,刘伯承为西南王,林彪为中南王,彭德怀为西北王,诸王势力,人莫能及。
    
  帝行削藩策,废高、饶,以林、彭、刘等主军机,因功臣俱在,帝甚忌之,故先废高、饶,再废彭公,又以文革为名,阴使江后与林庄幽公结党戮功臣,摄政王刘殇公请乞骸骨,帝不许,后杀刘殇公于开封,密不发丧。
    
   十年大乱,计杀功臣名将贺、彭等无算。京师大兴县灭四类分子,满门抄斩数十户。广西民杀逆党,人相食。红色恐怖,人皆股栗。走五七道路,行上山下乡,使万民妻离子散,荒废学业,此皆太祖之大罪也。
    
  文革六年,再会诸侯于庐山,林公令大学士陈伯达谏,欲加帝尊号,帝不许。有废储之意。摄政王林庄幽公不得已谋叛,欲弑帝。帝令周文正公平叛,林公北逃,与王妃叶群、王世子立果均身死漠北。帝诏上海知府王洪文入京,加王爵。欲立为储君,因周相国、朱太师等勋臣力谏乃罢。后王洪文与江后、左丞相张春桥、大学士姚文元等结党,或受帝命,或矫诏陷害忠良。朝野共恶此四人,称之为四人帮。
    
  文革十一年,相国周文正公薨,天下悲泣,京师万民送葬。十里长街,哭不绝声。是年四月,京师百姓进言,请加周相国尊号,配享太庙。江后不许,引发清明京师民变,江后与皇侄远新进谗言。帝以为世祖所谋,黜世祖。七月,太师朱武胜公薨,未几,地大震于唐山,丧丁二十余万口。
    
  帝自林庄幽公之乱后,龙体日衰。文革十一年,天降星雨于吉林,地大震于唐山,民以为上将归天,人心惶惶。帝废世祖职,以右丞相华国锋为储君,赐遗诏曰:你办事,我放心。以大司马兵部尚书叶剑英为辅政王,仿刘蜀主托孤之意,委政于叶公。
    
  九月九日帝崩于寝宫,寿八十三岁,天下色变,亿万臣民俱悲,如丧考妣。国锋即位,是为废帝,新君葬太祖于天安门前,号曰:至圣革命真龙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太祖武皇帝。太祖文韬武略,历代帝王所不及也。太祖文传于《太祖选集》及《太祖语录》中,诗存于《太祖诗词选》,皆官修定稿。
    
  太祖后三人,杨后开慧,为太祖结发妻,因太祖起事,亡于前朝。贺后子珍,因不敬之罪,贬为庶民。李后云鹤又称江青,因阴结其党,欲废新君华国锋,效武则天事,为大司马辅政王叶公所废,后自缢于室。帝之嫔妃无数,因共产之道学定曰:帝王不得多嫔妃。故帝晚年所幸之张妃玉凤等人皆未得以正名加封。
    
  太子岸英,公子岸青,岸龙为杨后所生,公主李敏为贺后所生,公主李讷为李后所生。太子岸英阵亡,岸龙早夭,起事之时,又有子女数人,失于乱中,不知所终。诸嫔妃或有生子女者,皆不得知也。公子岸青,公主李讷、李敏均为闲官,皇孙新宇,举进士,入翰林,供职太学。
    
  未名野人论曰:吾本燕园卑微一书生,诚惶诚恐,效董狐作良史,太史公作史记,斗胆为太祖作传。才疏学浅,无生花之笔。鄙陋之文难登大雅,故现于网络。太祖与前朝思宗武厉皇帝共逐倭奴,雪中华百年之耻。后太祖一统大业,击退美夷,沙俄、天竺、南越诸国,扬我大汉之威。奈何太祖行事尤效汉高、明祖,除异己、戮功臣。兴文字狱,使民不聊生,天下再乱。功首罪魁非两人,流芳遗臭本一身!帝之功过尽在民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10-9-13 09:22 | 只看该作者

撞船事件真相:美欧联合出手围剿中国

撞船事件真相:美欧联合出手围剿中国米尔军情网    2010-09-13 06:07:20  最近日本拘留了中国内地渔船,并把非法捕鱼的船长判刑拘留十天。于是,网上等愤青又一片喊打喊杀声,我们的专家、央视等也一脸严肃地分析“外交部4天3次抗议”的严重性,昨天戴委员竟然“连夜从床上爬起抗议”,像演戏给国内屁民看一样。
  而日本一点都不“漏”你,防卫厅、国土厅和外交大臣轮流说,“东海不存在领土问题”、“中国渔政船掉头回去了”等等,有意“火上浇油”。
 日本的这次判刑事件,等于宣告钓鱼台在法律上属于日本,为之后驻军设下前提。
  其实,这次事件是美欧围剿中国的战略中一个战术动作。美欧把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包括军事和金融等方面,其亚太地区的战略伙伴有当白脸和红脸的,韩日不断正面刺激中国,台湾却与内地“勾肩搭背”地打得火热,相信最终这三者都被扶植为亚太地区小龙头(澳大利亚更倾向欧洲)。
  日本类似“保卫领土”事件早就屡见不鲜。
  2007年2月4日,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船东方红2号,在钓鱼岛以西100海里海域,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厅多艘舰艇围堵阻挠,日本还向中国提出无理强烈抗议。
  2008年12月8日,中国海监船海监46号和海监51号,在钓鱼岛周边海域进行巡航活动,遭日本还派巡视舰进行骚扰,日本又向中国提出强烈抗议。
  日本海上保安厅从2009年2月1日起加强对钓鱼岛列屿及其海域的“警备体制”,并开始在钓鱼岛列屿海域常驻可搭载直升机的PLH型巡视舰,“目的是防范中国海洋调查船的入侵。”
  这是日本首次派遣高机动性多用途大型巡视舰,常驻钓鱼岛列屿海域,加强所谓“实际控制”。
  对此事,外交部发言人姜瑜2月5日表示坚决反对,郑重指出,日方任何加强对钓鱼岛海域“实际控制”的举动,都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应立即停止。10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奉命向日本驻华使馆官员提出严正交涉,表示强烈关切,郑重警告,如果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升级举动,中方将不得不做出强烈反应,日方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之后日方也没有停止任何行动,仅仅日本国内媒体不大肆炒作了,中国国内媒体更销声匿迹。
  之后或许中方想用经济手段绑架、化解此事,中国开始向日本大量进口,令日本贸易呈顺差增长趋势,直到目前。
  问题是,日方并未领情。
  2010年8月17日日本《产经新闻》在头版头条的位置报道,美日共同宣言中有意载入的内容是“共同认识到中国威胁”及“调整军事合作”,它将以今年2月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及2005年10月的《美日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二加二文件》为基础。《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已将中国列为美国向东北亚投入战力阻止的重点防范对象.
  这份宣言将在今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脑会议时发表。
  还报道了具体针对中国的措施,包括提升海上自卫队巡哨机的探测能力、扩充卫星通讯来增加海上自卫舰作为情报中枢舰的功能、构筑日美情报共享的速度便于指挥的通讯系统、在日本的卫星上增设能把握中国潜艇出动时的情报收集能力等(此即以前我说过的“卫星反潜技术”,仅美俄拥有此技术)。
  最近刚刚发生的渔船被拘留事件,日本有意大肆炒作、刺激中国高层,国内媒体报道也不封锁了(反日情绪是我们内地人从小就教育、具备的)。其实9月1日韩国也撞沉我们的渔船、造成渔民死亡,内地媒体有过多少报道?
  前期国内被韩美折腾了一阵,最近又有所减弱,这是一次目的打击朝鲜前夕、对中国的“火力侦察”,我们决策层混乱出现。
  这次日本拘留渔船事件,可以进一步加剧高层观点分化,产生分歧的自乱,而我们现在也没有绝对的权威人物,都一群混日子的“近视眼”、还说在下很大很大的棋。
  表面看日本做法有目前国内政治需要,但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美战略的影子。
  前期美又宣布12月份韩美再举行演习吗,到时难说是否来真的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不过中国也做了些战略准备,如今年11月起全国实行无线电管制、丹东等多地举行人群防空疏散演习等。
  正在举行的上合组织军事演习,是例行演习。对中国而言,针对近期形势严峻的内蒙的。
  台湾也是美战略上极其重要的棋子,与中国内地接触时又充当了另一种角色,小马哥在努力实现其远大理想,实现前辈没有完成的目标。
  不声不响地,台湾投资新台币3000亿的导弹防御系统已逐步完成部署和建构,除了爱国者导弹和远程预警雷达等反导弹系统外,台湾的导弹防御网也将包括足以让台湾承受第一波打击的被动防御能力。
  前不久奥巴马正府继续售台的军备,只是再度更新、强化其进攻能力,而不是已完成的防御能力(目前能力约7分钟预警水平)。
  目前网上反日非常热闹,群情激昂的,也难说会有几个毛头跑到领事馆等门口大喊大叫一番,正府也需要此“民意”,但爱国者肯定不会砸掉自己的索尼、松下产品的(砸人家的肯定违法),就像08年反法时跑到家乐福门口闹事一样。
  我们管理层能做的,只能是继续人民币快速、大幅升值,既让美国满意,也缩小日本贸易的顺差以“惩罚”它。
  但经济上制裁日本是很难的。
  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最近在日本《呼声》月刊上发表文章,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只要仔细分析中国的实态,我还是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
  长谷川庆太郎的文章写道,中国经济发展受制于日本,主要因为两点:一是日本企业能向中国提供中国产业不可缺少的高质量的产品;二是日本拥有优秀的技术实力和为确保技术优势而对研究开发的巨大投资。
  文章说,如今在中国空前的建筑热潮中,建筑机械的年均使用时间高达3000小时,只有日本造的机械才能经得起如此消耗。中国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年均工作时间也高达3500小时,只有日本生产的机床能保证连续5年性能不变。“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
  文章还以钢材为例说明中国对日本的依赖。日本生产的汽车用钢板质量世界第一,不用这种钢板的汽车就根本没有销路;“没有日本钢铁的支持,中国的汽车厂家就没法生存”;建筑用H钢的对华出口价比日本国内高20%,但中方却不得不买,“因为没有这种钢,中国的建筑公司就无法保障高层建筑骨架的安全”。
  文章指出,据2001年统计,日本每年的专利出口1.1万亿日元。“那些没有这些技术的国家,不购买日本的技术,就无法实现经济增长”。
  此文一出,震惊国人,引来一片骂声。但我们也需要仔细思考,其所言依据是真的、还是虚构的。
  估计我们的主流媒体、主流专家教授会出来说,要韬光养晦,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言仅军事方面,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还包括金融。亚太地区金融操纵痕迹味道较浓了,值得注意。
联系电话:514-576-0923;Email: [EMAIL=\"chinesebroker@hotmail.ca\"]chinesebroker@hotmail.ca[/EMAIL] 鼓吹大汉民族意识,反思中华传统文化。大汉天声,关山万千重,沧海寄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0-9-15 18:26 | 只看该作者

钓鱼岛之争 – 谁打我,我骂谁

美国说:我想打谁就打谁
英国说:美国打谁我打谁
日本说:谁打我,美国打谁
苏联说:谁打我,我打谁
中国说:谁打我,我骂谁” :mad:
联系电话:514-576-0923;Email: [EMAIL=\"chinesebroker@hotmail.ca\"]chinesebroker@hotmail.ca[/EMAIL] 鼓吹大汉民族意识,反思中华传统文化。大汉天声,关山万千重,沧海寄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7 18:47 , Processed in 0.067934 second(s), 3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