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楼主: jhao31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 个 COLLEGE 该选哪一个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61#
发表于 2009-4-6 09: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那要学和医相关的专业, 如PHARMACIST, 也要很高的分数吗?
除了McGill, 其他大学有医学方面好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09-4-6 11:23 | 只看该作者
Pharmacy要求也很高,仅次于医生,而且只有蒙大才有,魁省有四所医学院,不过Mcgill是英语的,大家都想让孩子学英语,所以Mcgill竞争最激烈,理论上来讲,学法语的相对容易进医学院,因为法语医学院多,但好学生少一些,而且把学英语的好学生几乎都排除在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09-4-6 15:52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好学生? 相对于不好的学生呢?
Post by Icmbian;2202549
Pharmacy要求也很高,仅次于医生,而且只有蒙大才有,魁省有四所医学院,不过Mcgill是英语的,大家都想让孩子学英语,所以Mcgill竞争最激烈,理论上来讲,学法语的相对容易进医学院,因为法语医学院多,但好学生少一些,而且把学英语的好学生几乎都排除在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09-4-6 16:43 | 只看该作者
将来要想进McGill医科,成绩优秀是一方面,还要考核其综合素质能力,即要求全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09-4-9 09:03 | 只看该作者

能进McGill医科的都是很优秀的

大家努力吧。


还过几天McGill医科就要对COLLEGE的学生面试了。大家可以去关心一下,以后

可能轮到你们的孩子,也可有一些准备。

本科申请的,7日已经发榜了。


祝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09-4-10 14:23 | 只看该作者

4月14日

有COLLEGE的学生面试名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09-4-14 09:31 | 只看该作者

网上的文章,给想学医的参考。 有些乱,但还能看。

介绍一下在美国读医学院做医生 (ZT)
介绍一下在美国读医学院做医生 (ZT)  
文章来源: withheld保留 于 2004-07-29 08:03:23  



我看到前面有人谈起在美国读医学院做医生的可能和得失, 所以把去年写的这篇贴子加  
补完整一些再贴出来。 我弟弟在一所TOP-15的医学院就读,自己也见过一些pre-med的学  
生, 加上其他人的补充, 希望对于医学院有兴趣的人有所帮助。  

(0)每年报考的学生中,只有约1/3如愿,亦即2/3任何一间都考不到 -- 在这个资源条件  
很丰富的社会, 这是很惊人的纪录。 现在经济萧条, 可能更多人有此倾向了。  

(1)他本科在Ivy-League拿了一文一理两个学位, 结果报了30多所医学院,只被1/3授予自  
费的面试, 最后被6,7间学校录取。  
2/3认为根本不必见面谈了,甚至有好几间连second-application -- 那是处于任何人都  
可以索取填写的first-application与面试的一个中间阶段 -- 都没给他。考上以后也几  
乎不可能得到资助, 他一年的费用是5万5。  

举个例子: 2001年哥伦比亚 Med-School的报考:面试率是10:1,  
然后的面试:录取率是8:1(8000多份申请表中最后收了一百来人)。
可以想象凡是费这份  
劲来报考的就已经不是混混, 因为那种费心不是一个觉得可有可无的人愿意付出的。当然  
Columbia本来就是很好的学校,但很少专业的竞争如此激烈。  

(2)报考者的书写和口语都必须很出色 -- MCAT保证前者, 面试保证后者。 这不是苦背  
一年能过关的。 我大三的室友在本校面试时,一阵寒暄后突然被问到"我的亲人刚死在你  
的手术台上了,你一出来面对焦急的我如何交代?" 然后的谈话涉及深远的医学伦理,社  
会道德(帮助病人自杀, 医疗资源的取舍分配, 堕胎毒品的合法化等等)。 所以除了表达  
能力,对美国的社会文化也必须有深入的了解甚至见解 -- 毕竟医生提供的就是最亲密的  
对人的服务。 这个对社会的深入了解是全面的,不是停留在表面的pop culture比如体育  
/影视/音乐上。  

(我个人认为这是非美国长大的人考取医学院最大的客观障碍,其他都是a distant  
second了。 而且医三以后的很多课就是跟着一位医生做几个星期的rotations, 没有什么  
书面的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这位医生共事交谈时给他留下的印象,所以表达能  
力就更重要了.)  

我那位室友,报考时的GPA是系里的TOP-5%,占有身为本州子弟的地利人和, 大三整个暑  
假免费去本校医学院干了四个月的research -- 这类(即使是装模作样的)社区服务是必不  
可少的 -- 换来了应该是很好的推荐信。
他最后的结果是waiting-list. 欢天喜地过后  
几个星期他通过内线知道他是waiting-list上的近第100位, 而如果有超过10位的被录取  
生不来就已经是非常非常的反常。他最后去了本州内的在全国排40多的学院,仍是心觉侥  
幸。  

(3)你一切可被查阅的纪录,都应该是很清白的 -- 他们非常注重可以反映人品性格的事  
件。 我在大学fraternity parties时都能见到一些学生一见到有拿照相机的人进来,立  
即放下手中的啤酒罐子,正襟危坐作亲善状。 这些不用问就是打算报医学院(或法学院)  
的学生。
大二时我的另一位有意于med-school的同学,平时一个careless playboy, 有  
一次因为under-21手持啤酒吃了一张ticket, 回到宿舍后眼泪直在打转。  

(4)他们有个很奇怪 -- 可能也是很合理 -- 的逻辑:读医学院做了医生的,无疑是best  
of the best, 可是你又绝不可流露出这种心态。
因为将来你面对的人,很可能是你很看  
不起的(而且是有充份理由看不起的, 甚至根本就是妓女或刚用了毒品倒在你面前的人)  
,但你仍须提供最尽心的服务 -- 可能还须额外费心。 举个相关的例子: 我那位大二的  
同学,一次聚会时被问及将来想做哪个specialty,我们笑曰"当然是妇科啦,名正言顺地  
吃豆腐!" 他苦笑地说我们这是旁观者站着说话不腰疼,绝大多数上门的都不是十七八岁  
的花姑娘,是一般情况下令他扭头作呕的中老年妇人,而正是对这些病人他必须做更细心  
的检查更详尽的谈话。  

OK, 扯远了。 做医生的优越感, 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众)表现出来。 一旦在言行举止  
中流露出这种condescending的心态,他们不会要的。 单单读申请表可能难以判断,但面  
对面地谈一天他们是绝对看得出来的。 我知道好几例这样的anecdotes,恕难细表。  

(5)进去之后也非常艰苦, 不是其他的研究生院可比。 二年级后就再没有任何假期,身上  
带着beeper随时on-call (连在一个周末的我的PhD 毕业典礼,我弟弟也是最后一刻才被  
获准前来,总共在我那个城市呆了不到36小时).  
毕业后再做一般不少于四年的intern/residency(有些专科甚至可以double), 期间连续  
在医院待上40个小时不回家是常事, 一般年薪是三万五左右。 前一段 “Newsweek”杂志  
有篇报道,探索AMA的规矩是不是太不把实习医生当人看了,但他们认为这就是“吃得苦  
中苦”,不爱来就甭来。  
一位读者来信,说她的先生正在做residency,一次在医院on-call了几天后回家是给太太  
买了一束花以表歉意。 她刚刚把花放进花瓶里转过身来,他已经在椅子上睡着了。 你真  
的得问问你和你的家人是否愿意和能够承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包  
括本人在内。  

(6)所以,如无特殊好运气,一个人要先花大约两年时间准备: 即使修课已经完成,还须  
做过社区服务(绝不可少),得到真实的有份量的推荐信。 2004年秋季的入学,  
最迟在2003年夏初就该考MCAT了。 医学院只有秋季入学,没有中途插入/转学分的政策;  
我弟弟那一届第一年有两人退出,以后就是(X-2)人齐上了. 而且你的生物/化学知识一定  
得用英文也能得心应手,读写说都是,不然进去了也是白搭。加上极为辛苦的八年,等到  
可以自己开业行医 -- 假定不中途而废而且通过board exam (一共有三个steps) -- 已经  
是十年后的事了。  

(好几次见到有人问在美国境外的医学院取得了学位, 是否也可以在美国执照行医? 他如  
果过了AMA的三关考试, 然后按部就班做了实习/住院医生, 是可以的。 但是在matching  
的过程中 -- “matching”是全美各医院根据医学院毕业生们的成绩/专科意向与自己本  
院的位置招实习医生 - - 这种人会被排到非常后, 甚至有一说是只有在所有美国的毕业  
生都找到位置后, 剩下的才再来和这些人matching. 我不是绝对肯定这个细节,但他们的  
确是很吃亏的。)  
在美国没有绿卡的,MATCH时必需有STEP3的成绩,否则不予考虑.另外,很少医院可以发H  
签证。发H签证的医院都是连第9流都不如的医院。  

医学院的报考和毕业后的matching, 都是非常非常的照顾本州的居民, 即使那个医学院和  
附属于它的医院是私立性质的都是如此(社区医院就更加是了)。 所以如果居住在加州或  
纽约, 或者在有两三个不错的医学院但又人口稀少的州, 像Michigan, 机会就比别人多。  

“甚至有一说是只有在所有美国的毕业生都找到位置后,  
剩下的才再来和这些人matching. 我不是绝对肯定这个细节,但他们的确是很吃亏的。)  
”  

这点我部分同意,问题是,美国医学院迫於医生协会的强大压力,多年来医学院招生人数  
受到严格控制。但是美国医院提供的住院医生的位置持续增长,这部分的差额有外国医学  
院毕业生填补。  

其实,在美国的医生中,29%左右是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在纽约州和NJ州,这一比例为50%  
.  

美国人为了当医生,进不了美国医学院,就去Carribean的医学院,回来在考Board. 中间  
花费巨额。有些外国医学院,美国政府向美国学生提供联邦学生贷款。记得80年代初,有  
一南美小国格林纳达内乱,本来不干美国的事,但那一国家有一医学院,中有800多美国  
学生,美  
国政府为了保护美国公民,出兵该国,结果改变的了该国的政治格局。  

对於北美已有绿卡的中国同胞们,个人认为回国学医是一捷径。美国学医, 回国学医?  

回国学医是一捷径,花钱少,易进医学院。  
但考 board 难,难 match,将来工作受很大各方面限制,有钱但生活不一定好。最重要的  
是,国内医学院教学很多不一样,且不说很多药不一样,很多学科,Psychiatry, social  
issue related it, like drug abuse etc. 都不一样。
国内医学院和台湾医学院,美国  
医学院很不一样。即使国内医学院毕业,如能考的进美国医学院,如经济上可以的, 还  
是值得上4年美国医学院,终生受益远大于投资。  
国内的医学院需要5年,如果你愿意和你侄子一样大的人学5年,就回去 -美国只有4年  
,在中国,很多事情是灵活的,应该三年就搞定, 有生物化学背景的,可以去学医学硕士,  
三年可以,也是MD学位。要学本科的,很多基础课可以免,用不了5年。  
再说,这儿的同胞大多有美国的硕士或以上学位,在国内的医学院做有些课的老师都够格  
,学个学位当然好说话,不会沦落到和国内高中毕业生一样的程度。和侄子一起上课也没  
什么,想想你将来是要来美国做医生的。你有在美国的深厚基础,和你的同班同学不可同  
日而语.  


另外美国医学院的四年和中国的五年绝不可比,美国医学院只需四年,但在申请之前,需  
要修一大堆必修课,物理,化学,生物的。有的医学院明确规定这些课必须是专业系所开  
的课。举例说,学了为护士专业准备的化学课,这是不算的。必须学为化学专业所开的化  
学课。
另外GPA要求很高,一般至少3.5.  

所有,光准备这些必修课,就得至少一至两年。另外,顾忌要好的GPA,一下子不能多选  
,要慢慢来,时间更长。如果以前GPA不好,有些课要重修,有要多修课提高整体GPA,中  
间很可能要2-3年。  

还要花至少半年准备MCAT考试,如果考得不好,还得重考。  

美国医学院还要求你要有在医院VOLUNTARY的经历。好了,每周腾出一天去医院VOLUNTEER  
,这样至少持续一年。  

最后还有推荐信问题,为找好的推荐人,很多人去医学院教授实验室做义工,这样又一年  
每周至少白干两天。  

当这些条件满足后,申请需要提前一年,这中间的一年又在等待中度过。  

反之,国内医学院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在整个准备和申请时间上,至少要节省三年以上。  

(7)九十年代中期有过一个统计,在所有职业中(可能体育界和娱乐圈除外, 因为实在很  
难对那两个行业做全面真实的调查), 医生在酗酒率,吸毒率,离婚率,和自杀率,都独  
占鳌头, 压力太大了。 有多少人能忍受自己的配偶半夜两点被叫走,几天后再见面呢?  


有人可能听说可以选择比较轻松的specialty,报酬和稳定性仍远高于其他行业。 确实如  
此。 我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远亲是药剂医师(anesthesiology), 每天只是在大手术  
前(大约早上八点)把手术所需的药物调配好,就可回家;然后可能下午再回来转一圈。很  
正常的时间表,但工资是一般EE/CS PhD的两倍有多,当然也没有裁员的风吹雨打。  

我两年前问我弟弟何不选之为他的专科得了,言语中很有惋惜之意。 他给了我一个上文  
提到的那种不可有的condescending 微笑, 说做医生就是要见病人,面对面地听他说话,  
对他说话,亲手治他,看着他好转或恶化, 那才是最欣慰的补偿和最巨大的激励。 就象  
平时练球就是要比赛上场,尽管那很有可能当众出丑和严重受伤。 一开始就是图着高报  
酬/低风险的, 也就大多不会最初选择成为和最后成功成为医生了。 我没有美化他的企  
图,这是他的原话。我弟弟最近开始申请matching了, 我旧话重提, 他说当这种医生不在  
场时, 他们甚至会被同事们称做”Surgeon’s bitch”, 因为他们服服贴贴地听从主治医  
生的指示; 而与他来往的同学中,还不知道有谁选这个专科的。 我知道现在这么远距离  
地看, 不少人会说”只要保证我有安稳的高薪工作, 下了班可以有自己的好日子, 管他人  
如何说呢?” 呵呵, 绝对不是这样的。 谁真的媳妇熬成婆,快做医生了,恐怕想法也和  
他差不多了。  

(8)不少人提到产生念医学院的念头与现在的职位 太“boring”有关, 那可真是班门弄斧  
了。 医生的工作才真是最机械最平淡的,每一步都严格地按书本上文献里已经证实了的  
例子来做。 “发明”, “创新”, “巧妙” 这些理科工科商科梦寐以求的赞美对医生几  
乎都不适用,除非是出来以后在实验室里跟着何大一这样的人做尖端研究的极少数。  

“No thinking, man. You just read and react.” 他说。  

不但boring, 而且真正的depressed. 他做internal medicine的rotation时,来的大多是  
比较富裕的五六十岁的人。
他说他看到的症状都很相似, 而他想说的建议也是千篇一律  
的:“我的唯一治疗方法是你戒烟, 戒酒, 等等 - - 从三十五年前你第一次听到医生这么  
说的那个时候做起!!” 当然他又绝对不能这么说。这才真是job depression呢。  

(9)与普遍的观念相反, 医生的行情也多少受到供求甚至outsourcing的影响。一个专  
科如果连续几年很多人进入,整个圈子的报酬也就暂时低下来了
Outsourcing 也不是  
空穴来风, “Newsweek”和"New York Times” 都报道过这个倾向:
凡是能够等一等而又  
不是最尖端复杂的步骤, 大可到墨西哥甚至亚洲去做。另外近来不断的malpractice  
lawsuits也使得医生们必须担负越来越沉重的insurance premium.
Y医生们的报酬也可以  
相差很大, 取决于他们的专科, 所在的地点, 和他们投入的工作量(很多情况下他们可以  
有此选择).  

(10)我无意只强调医学院/医生的负面,当然回报也是巨大的:
高工资;不太受经济起伏  
的影响;自行开业的医生的退休年龄是自己定的,比领他人支票过日子的可以晚很多年
;  
而且一提起是medical doctor, 在主流社会中一般也其他学科的PhD更受敬重
律师, 商  
人, 政客都无情地被取笑,医生却很少。 还有:  

** 如果被录取了,拿到贷款不会是问题,银行很愿意做这样的几乎没有风险的投资。不  
过你可能要有相当一部分是un-subsidized, 也就是说立即开始算利息加到本钱上。 一般  
美国的教育贷款在学生在校期间都由政府付了利息,学生离校六个月后这个责任才转给他  
本人。
我从没见过考上了(好)医学院但因为钱而放弃的, 本科我倒是见过。  

** Most importantly, 不要被一些嘲笑你的人改变你的心态。 有人认为这不现实冷嘲热  
讽,如果真的是身份限制,可以理解,如果不是,那是他自己窝囊的人在做窝囊的事。  
在美国做了几份职业后再去读医学院的,大有人在
。 我弟弟那一届,刚入学时像他这样  
本科刚毕业就来的只占一半; 平均年龄已经是28岁
在Wall Street和在Peace Corp做过  
的都有 -- 那可是美国社会中的最保守和最自由, 最现实主义和最理想主义的两个极端
。  
有意者应该从中得到鼓励。  

** 不过呢,因为美国的物质和机会都远比中国丰富,孩子们从小就放得开。 一两个选择  
再糟糕,也不大可能就没有回头路而毁了他的一生。
所以也才有成年后40岁了突然又有  
抛开本职跑回去念医学院的灵感,
配偶和家人也能理解甚至支持。这种长期养成的心态  
,而不是一个人的绝对年龄, 身份, 现状,才是做读不读医学院这样重大决定的最关键。  
Anyway, 医学院就是先苦后甜
,要你极其艰难地学一套本事,但学成之后就是一辈子了,  
再不要你开拓创新,一切都有先例可循,
几乎是越老越吃香(即使是外科的,到一定年龄  
就不能再执刀,但在一旁做指导仍是比几乎其他所有职业更well-compensated)
。  

但医生在持照开业前的那些年头实在是极为艰苦,开业后代价也不小, 所以不走这条路对  
绝大多数人也是正确的。  
A lot of Americans go to medical school in late 30s, 40s. Especially  
Osteomedicine Schools, they like old applicants.  

Average salary for primary care physician is 150K, and this is not competitive  
and only requires 3-year residency.  

As the US medical school seats is strictly controlled and have not been  
increased in decades, and while the residency positions increase each year,  
the large deficiency is filled out by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 In fact, it  
is not rare there are residency positions that could not be filled out.  

A lot of Indian doctors pass the board in India, then they find residency and  
get H1/J1 visa for this.  

The fact is: As long as you pass the board, as long as the medical school you  
graduate from is recognized in US, (more than 130 Chinese medical schools are  
recognized in US), and as long as you have GC and good English, it is of high  
probability that you will get an internal medicine/family practice residency  
match.  

I am not talking about sub-specialties like surgeons, dermatologists, or even  
anesthesiologists. If you are competitive plus lucky enough to get a general  
surgeon residency, you spend longer time before you get your license, but you  
make more than 300K after that. It is even better if you get some  
sub-specialty in surgeon, like cardio-surgeon, maybe you need to do  
fellowship, but you can easily make more than 600K a year later. Of course,  
most of these sub-specialties are taken by US medical school graduates.  

-------------  
Hope it help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09-4-24 06:31 | 只看该作者

妙手仁心 华裔医生在美国 zt

妙手仁心 华裔医生在美国
妙手仁心 华裔医生在美国
2005年5月31日

俗语说得好“医者父母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生是一个特殊而高尚的职业,是人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在他们的关切治疗下,有的人解除了病痛,有的人生命得到了延续。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对医生的第一印象或许是中医、针灸等。在美国这个以白人为主的社会群体中,近几年来,华裔医师的身影不断涌现。他们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让许多美国主流社会的医生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众所周知,美国医学界对外国人行医资格的审批是非常严格的,而华裔医生们不畏艰难,以智能和毅力得到了主流社会的认同和敬佩。美国华人医师会——在美国的家 美国华人医师会(ACAP)自1995年创办以来,吸引了数百名优秀华裔医生入会。不同于其它早期成立的医师协会,ACAP多数会员有着相同的医学背景——
他们年轻、有经验、多数人拥有双博士MD、PHD学位,更主要的是大部分会员都来自中国大陆。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同在美国学医、行医,这些年轻的医生们通过“华人医师会”找到了家的感觉。一位刚刚从中国大陆来攻读医学博士的刘先生今年在ACAP十周年的庆祝活动上告诉记者:“通过这个协会,我认识了很多同行,从他们身上我得到了非常宝贵的信息和经验,对我将来的医学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美国华人医师会”的现任会长魏华臣医生说,希望ACAP能够给在美国的所有华人医生们提供一个平台,让这些精英们互相交流经验,成为一个网络群体,让华人医生在美国能够得到更多主流社会的重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为华人社区服务。李乃曦医生是“美国华人医师会”的执行主任,他的一席话道出了华人医生在美国的艰辛。他说:“别看医生们穿着白大褂给人看病,看上去很潇洒,可我们所经走过的痛苦经历和忍受的压力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尤其是华人在美国这个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国家行医,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值得庆幸的是,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一直不断提高,商界、政界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华人的身影。而医学界也不例外,每年在美国乃至世界上所召开的医学研讨会上都少不了华裔医生的参与,而很多华裔医生更是在临床和科研等项目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为华人在美国主流医学界的地位更添新高。成立于1995年12月的“美国华人医师会”5月在纽约法拉盛的皇后医院庆祝了协会十周年年庆,到会的医生来自全美各地。在连续两天的讲座上,医生们各抒己见,分享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魏华臣会长表示,今年的年会创下了历史新高。首先,来参加年会的会员将近400余人。其次,来自纽约侨界、商界和政界都派出代表出席,证明“华人医师协会”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地位已经奠定。而本次来参加年会的各大赞助商云集,让本来偌大的会议场地显得非常拥挤。魏会长说:“这一次来的赞助商太多了,我们实在没有更大的地方,有的赞助商只能明年再来。”看来,医师协会的年会并不仅仅是一次医生的聚会,它所带给社区以及主流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想象。魏华臣——华人医师会发起人 魏华臣医生的名字在华人社区鼎鼎有名。在皮肤科医生紧缺的纽约,魏医生不管多忙,每天从医院下班后5点至8点,和周六都在自己的诊所为华裔病人看病。他说:“我的时间要再多一些就好了。” 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随后进入北京医科大学取得公共卫生学硕士,1987年来到美国的魏医生攻读生物学和医学药学博士学位,1991年他在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取得生物化学和环境学科博士学位。在阿拉巴马州大学的医学院成为助理教授后,魏医生回到纽约,被西奈山医学院皮肤科聘为终身教授,并兼任皮肤病研究室主任和皇后区中心医院皮肤科门诊部主任。魏医生先后4次荣获美国皮肤科学院、皮肤研究基金会及大西洋皮肤协会杰出贡献奖。魏医生并没有就此满足,作为“美国华人医师会”的创办人之一,他希望这个协会能够在主流社会有所影响,让华裔医师这个群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回忆起当年组织协会的情形,魏医生说:“1995年的时候我们十几个医生聚在一起,想想如何能够把跟我们有着相似背景的华人医生们团结起来,创立一个医学平台,让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医学技术、实践经验及科研心得,帮助刚刚来到美国的中国医科学生适应环境、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本着这样的思想,十几个医师们经过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终于在1995年12月正式成立了“美国华人医师会”。除了提供给华人医师们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经验的领域,医师协会也想借助华人医生的力量为在美国的华人病患提供直接、高质量的服务。近几年来中国大陆的医学和医药科技发展大大加迅速,这些华裔医生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组织与中国搭起桥梁,从医药管理、临床技术和经验等方面进行交流,同时也能够更多的与中国的中医们交流,在美国推广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魏医生说,当时协会刚刚创办,得到了全美各地医生的积极响应,数百名医生报名申请会员,他们都说:“这里好像自己的家一样。” 像魏医师这样的华裔医生在美国很多,他们大多在中国受过专业的医学教育,有的在大医院里做过医生,也都是本着要进一步研究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这些年轻的精英们来到美国继续深造。据了解,在“美国华人医师会”中的会员中,30%以上的医生都拥有MD和PHD的医学、哲学双博士学位。换句话说,也就是每3个华裔医生里,就有一个是双料博士,远远超过韩裔、印度裔和俄裔医生等其它族裔的医师群体比例。而在美国医学协会中,也仅仅大约有5%的医生拥有双博士学位。魏医生说:“我们中国人来到美国,付出的努力要比其它人多一倍,甚至好几倍才能够融入这个社会。现在华人医生越来越多,美国主流社会的人都对我们是刮目相看,他们觉得华人医生的素质非常高,绝对不比美国医生差。”魏医师认为,这些华人医生不仅医学素质高,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很好的科研思维,可以在医生实践过程中,同时进行科研工作,可谓齐头并进,一举两得。从一个懵懂的留学生开始,到成为具有权威性的皮肤科专家,魏医生走过的路漫长而艰辛。他告知所有在美国学医的留学生们:“当医生的路很辛苦,我们需要下很大的决心,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个使命。我希望这个医师协会能够及时给予这些年轻人鼓励,希望他们能够从前辈那里学习经验,而有经验的医生也应该多多支持年青一代迅速成材。” 在美国医院里做住院医生对于任何一个外国人来说都很艰难。除了最基本的语言关之外,中国和美国医疗、医院系统的不同机制让每一个华裔医生头疼。有的新医生甚至形容刚开始做住院医生为下“地狱”。虽然他们这些人过去在中国有着丰富的经验,或许是人人尊敬的医生,可在美国的实践阶段,他们是学生,一切从底层做起。在美国,医生所需要承担的医疗责任非常大,这也让很多华裔医生感到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甚至要放弃。遇到这样问题,很多年轻医生都会请教医师会,协会资深医生们也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教导他们如何减压,如何在美国医院工作,如何做得更好。 “美国华人医师会”成立后,坚持每年开年会,举办研究讲座。然而在2000-2002年曾经一度面临解散的危机。当时协会的活动较少,很多会员提出协会是否要继续存在下去。魏医生连同鲁兵、陈治年等几个医生坚持自己的信念,认为“美国华人医师会”的会员们有着独特背景,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魏医生说:“成立一个协会很容易,但朝着正确的方向坚持下去却很难。今年是我们十周年庆,我希望能有第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一百周年庆。我们也相信,下一代的华裔医生将会更有所作为。” 展望将来,魏医生很有信心。目前“美国华人医师会”已经在主流组织“美国医学会”注册,是该会的一个少数族裔分支。而“美国华人医师会”也开辟了医学教育学分课程,每年举行两次有关医学实践及病理、职业生涯的研讨会和一次年会,为医生们不断更新医学知识作贡献。据了解,“美国华人医师会”要求注册医生每年完成一定的教育学分,以保证医生们不断吸取专业知识,而防止停滞不前。与此同时,“美国华人医师会”也积极与中国大陆各大医学院、医院联手,横向纵向发展医学研究视野,吸引中国的医学人员。就像魏会长所说的,“美国华人医师协会”是一个桥梁,它不仅连接着在美国华裔医生、医学院学生们,同时也起着与美国主流社会搭桥的作用。李乃曦:过文化关最重要 除多数拥有双博士学位的医生之外,“美国华人医师会”还有一些会员拥有第三个学位如工商管理、公共医学健康等硕士学位。协会的执行部主任李乃曦医生打趣地说,当很多美国医生听说他有双博士学位后,都觉得很惊奇,因为这在美国医生群体里也是非常少见的。可中国医生却说“没什么大不了,因为我们大家都是。”就像他自己讲的那样,这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能够体会。李医生是北京人,医学院毕业后在北京的天坛医院神经科做医生,之后来到纽约进行细胞生物学和解剖学的研究。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在纽约大学布鲁克林分校医学院做实习住院医生,接着从爱因斯坦医学院麻醉科毕业。现任Lawrence医院麻醉师。从1997年开始在美国专攻医学,到现在已经8年,从学习、考试到实践,李医生深深感受到外国医生在美国从医的艰难。他说,语言对医生来说,应该是可以克服的困难,而文化关却是最难过的。每个来到美国的外国人刚开始都会多多少少经过一些“文化震荡”。从医生的角度来讲,这个文化震荡非常之大。李医生举例说,大部分华人医生除了在华裔聚集地为华人看病之外,大部分的病人还是以老外为主。在中国,假如一个病人长了肿瘤,医生们对病患进行“意念保护”,俗话说就是尽量不让病人知道病情,让病人心情保持良好状态的情况下进行医治。而在美国,医疗体系的不同造成很大的文化差别。美国的病人无论得了什么病,病人是第一个知道病情的人,而病人也有权告诉医生,有没有必要让他的家人知道病情。了解另外一种文化,一种医疗体系是中国医科学生最痛苦和艰难的过程,而这些东西根本不能从书本上学到,除了医生本身的洞察之外,与社会、病患的接触更重要些。李医生还举例说,在中国实习的环境与美国不同,中国讲究一对一式的带徒方式,学生的个人水平相差较大。而在美国,实习医生在同样环境下接受批量式教育,所以平均水平相差不多,但很难突出某个学生的水平。“想要拔尖,当然要自己努力。我们华人很多都在中国当过医生,临床经验相对美国学生更丰富,这也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除了本身是“美国华人医师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乃曦医生还是“华人麻醉师协会”的创办人之一。在美国虽然有很多华人医生从事不同医学专科行业,其中病理科和麻醉科是华人选择最多的专业。“华人麻醉师协会”虽然在组织关系上不隶属于“美国华人医师会”,但他们有着共同协议,双方可以交换会员。在“华人医师会”的大部分会员都很年轻,年纪在35至45岁左右。他们热爱科学研究,刚刚来美国的时候从事科研工作,而当他们知道还可以同时学医,将来当医生时,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继续从医,一边做医生,一边做科研。虽然这是一条S型的路,但华人医生走的即稳当,又从容。通过“美国华人医会”,联手其它华人专业组织如金融、经济、法律、科研等,华人医生们能够了解到华人在美国各个领域的动向。李医生说:“这个协会一直在不断扩大,向新的层面发展。”而大多数在美国行医的华裔医生们也都有这个意愿联合起来,参与社区,乃至***,凸现华人力量。在大陆SARS期间,“美国华人医师会”带头组织11个华人团体为中国募捐,得到各界好评。更为重要的是协会组织优秀医生研究对策,同时携手中国卫生部做传染病研究,探讨如何加强传染病在中国的防范。很多“美国华人医师会”的医生们都说:“除了要服务美国的华人社区,我们也要服务自己的祖国,这样才是真正的华人医师。” 没有自己时间的张泳医生 张泳医生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说:“我是华人,我为华人大众服务,作为一个从中国大陆来美国行医的人,我为自己的华人背景骄傲。”在纽约大学医学院得到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博士学位的张医生目前是西奈山医院病理科的医生,同时也在该医院有一个自己的研究实验室,专门研究分子病理学。喜欢为华人服务,张泳医师同时在法拉盛美东痛症复建中心为华裔病人解除痛苦。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周只有一天休息,张医生很少有自己的时间,但他从没说过苦。“真正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做一个让人尊敬的医生,给病人看病让我觉得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他说。 据了解,大多数从中国大陆来美国攻读医学博士的留学生都有着医学背景。张医生也一样,当年来美国想从事医学研究工作,想学新的技术。当他开始做研究后,发现医学和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有着很大关系,而有着医学背景的他想要重新再拿一个医学博士学位当医生。当医生并不像很多人想象那样只要上医学院就可以,当医生需要通过一个个严格的考试,在医院里当住院医生一段时间后,才可以有资格做医生。据张医生介绍,通常医学院的学生要经过5到8年的时间才能够做一个真正的“白衣天使”。 首先,医学院的学生们需要通过无数次考试。第一步,基础科学考试,第二步,临床科学考试。平均每个考试需要学生一年左右的时间复习和准备。通过这两门考试之后需要进入医院做住院医生,根据所学的专业不同,需要实习的时间也有差别,通常是3至5年,也有的医生需要进一步通过专科的考试。做够了住院医生,还需要通过第三门考试——综合考试,拿到行医执照,最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张医生说,当初刚来美国的时候,语言是最难克服的困难之一。他说,在医院实习的时候,老师说给某某病人用药,很多中国学生都不太明白。他们并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他们在中国所学的药品是化学名称,而在美国很多药品都是以厂家品牌命名的。美国和中国的医疗系统不同也造成了这些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病例的书写方法、检查项目的次序等等都与中国学的完全不同。他也曾经动摇过:“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第一年的时候都不想再继续学了。”每次遇到困难,张医生总是告诫自己,这一份职业是他自己选择的,而要比常人付出双倍、甚至多倍的努力,只要能够成功,他认为值得。目前他是“美国华人医师会”研究部门的主任,张医生专门负责带领会员做科研和开发的项目。在他自己的研究室里,已经有20多个科研项目先后被开发出来,其中几项获得了国际专利,有的也已经卖给生物制药公司,加工成产品了。张医生表示,同时在医院做教授和医生,开拓了不少科研思路,而正是这样,他成功地争取到了更多的政府科研基金,可以进一步地研究医学科学,为人类造福。张医生希望能够通过“美国华人医师会”在华人社区中提高华人健康水平。很多华人喜欢看华人医生,除了可以说中文之外,他们也觉得亲切。他说:“比起美国人来说,华人对健康保健的知识相对知道的比较少,希望更多的华人医生能为自己的病人多做一些事情。”除了服务社区,张医生也希望“美国华人医师会”能够带动更多的医生、律师和各个专业组织,建立起华人在主流社会中的形象。他说:“只要有群体就有力量,华人在美国的势力并不小,团结起来就更有力量。”(来源/美洲时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09-4-24 06:52 | 只看该作者
医生收入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01:56 | 只看该作者

要搬家了

很久没来了,多谢大家帮助和关心.
Jean-de-Brebeuf那里,我女儿已经退掉了,肯定会有一个幸运儿填上这个位置.
因为女儿要到Marianopolis college上学,所以我们决定搬家去MONTREAL市区.
有意COPY我女儿成长之路的家长,可以给我电话514-8124088或E-mail:jianhao@sympatico.ca,但是有一个前提,要搬家到我住的公寓。

我女儿的学校就是大家传说的南岸国际中学http://eei.csp.qc.ca/
以前位于南岸Saint-hubert,现在位于720, rue Morin
McMasterville (Qc)  J3G 1H1。隶属于
Commission scolaire des Patriotes(http://www.csp.qc.ca/index.asp)教育局。

该校教学质量,校风(软件)和校施非常好,教学楼很新,地方很大,有一个难以想象的巨大的操场。
该校2006年魁省中学排名第一,公立中学第一http://www.itacc.org/elite/library/2006schoolranking-yc.pdf
注意排在另外两所国际中学之前,laval and westmount.
2007年魁省中学排名第八,公立中学第一http://www.itacc.org/elite/library/2007SchoolRanking-yingcai.pdf
2008年魁省中学排名十五,公立中学第三,退步了:confused:http://www.itacc.org/elite/library/2008SchoolRanking-yingcai.pdf
我女儿二年级开始插班进入该学校,在几十名候选学生中取前五名,非常难考。
但是后来学校可能因为生源问题,数次招生,条件非常宽松。
我家这个城市是属于这个校区而离MONTREAL市区最近的地区,开车到JACQUES-CARTIER和CHAMPLAIN桥均15分钟左右。校区所属城市可参考附属地图。
从家里8:20出门,两分钟到校车站,约9:10到校,实际车程约12分钟(校车需绕路)。
能上好的公立学校,为何还要上私立学校,教学质量一样名列前茅,一样可以考上Marianopolis college医科专业,几年下来省下好几万刀,干点什么不好
有希望孩子上这所学校的家长,可以和我联系!

CCI20090427_00000.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2635)

CCI20090427_0000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7 23:14 , Processed in 0.058012 second(s), 3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