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楼主: FUJ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給想學毉的家長參考一下。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09:07 | 只看该作者
说说我儿子医学院的情景面试( MMI Multiple-Mini Interview) 经历 zt



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母亲写女儿如何迈进医学院大门的文章,还看到了一位父亲写的漫长而艰辛----儿子美国学医记,这两篇文章都写得非常真切,资料也相当全面,可以看出父母对儿女事业的关切,同时这也是给予儿女要学医的家长们的很好参考资料。

通读这两篇文章后,发现其中关于面试部分(最后部分)与我儿子进的医学院有些不同之处,即他们都是进行的传统面试,而我儿子的医学院进行的是情景面试。为了让大家获得一个全面的了解,特此把我儿子经历的情景面试过程写出来,以供需要的人参考。特别是,我儿子说虽然他的医学院是第一次实行情景面试,但这是以后美国和加拿大所有医学院面试的方向,

原先,被医学院录取一般由六个部分的成绩组成:第一部分是GPA成绩,第二部分是MCAT(医学院入学考试);以上两项是硬指标。第三部分是三封推荐信以及在医院做义务工作的证明或记录。第四部分是填好入学申请表格,写好自我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第五、六部分是两个传统面试。

起初我儿子觉得很有把握,因为他的GPA成绩和MCAT这两项硬指标都已达到美国顶级医学院哈佛医学院的录取标准;而推荐信,由于他工作努力刻苦,自认为会写得不错(一封是医院义工负责人写的,另一封由于他在Ph.D期间与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合作过,故请这位医生写的,还有一封便是他自己的Ph.D导师写的)。第四部分是自我陈述,他构思了很长时间,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最后出钱专门叫一个公司帮助润色,结果令他很满意。

按照原来计划,剩下的就是两个传统面试了,但后来学生们被告知改成情景面试了。不过他还是信心满怀,志在必得,面试的几个月前,他就在网上查询大量资料,了解有关美国和加拿大的医疗状况和以后的方向,阅读有关医疗道德的资料以及大量的社会信息……这些内容需反复阅读,认真理解。父母在电视里或报上看到重大新闻、医疗消息也都及时告知他。面试范围广且量大,绝对不会比其它部分少花时间。

这次面试是他进医学院的最后冲刺,为此他经常挑灯熬夜,随着时间的推进,他心中对面试踏实了不少。之后便是挑选西装、衬衫、领带和皮鞋。就在面试前半个月,突然获知这次情景面试是录取分的50% 。加上传统面试占整个录取分的10%。这样整个面试部分就要占了60% ,也就是说这次面试是决定你是否给医学院录取的关键。如果按照以前的六个部分分成,那么两个传统面试最多只占40%。如前所说,我儿子的GPA 以及MCAT等四个部分都很有把握,故如按传统标准,虽不能说三个手指捏田螺—稳操胜券,但至少也可以说两个手指捏田螺—小有胜算。然而新的分数比例则使他很感棘手,我们也开始为他耽心起来,不知从何下手。这次儿子觉得没有象前面几项那么心中有底,而且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这次他只申请了一个最中意的医学院,无其他垫底,这下风险马上就显现出来。这种情景面试第一次实行就轮到了我们头上,当时对我们可是个新鲜事物。后在Google上一查,居然情景面试的例子还不少,中国大陆就有许多地方采用。儿子回来说以后医学院基本都要实行情景面试了,这是方向,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作准备。首先要了解情景面试的形式和过程。从网上了解到,每个情景都是由演员来表演的,然后由几个评分员进行评分。我们假设了许多情景面试的题目,并且在地下室的房间里演习了起来。连续5-6个晚上,孩子的母亲一会儿扮演患者,一会儿扮演心理问题患者(我太太以前干过文艺小分队,为了儿子,她尽量发挥表演才能),儿子则是西装领带,认真彩排。母亲不断地提出早就准备好的疑难问题,让儿子一一解答……这种演习一直做到面试前一天才停止。说实在的,我们也不知道这样做对否,有效果否,不过这确实在心理上支持了儿子一把,给他增加了一些底气。

面试那天,医学院把面试者分成上午和下午两拨人,这两拨人不能接触,即上午那一批人还没有离开面试点,下午那一批人却已经到达面试点集中,等待面试了(估计上下午题目是一样的)。在面试点,有不少上一届的医学生来做管理工作。面试点共设九个情景考试,外加一个传统面试,传统面试占整个录取分的10%。每个面试室有一个不同的场景,如果你进去看到的是演员,则评分员就在单向玻璃后面观察(就象警察局里看小偷和犯人的那种),如果房间里是面试执行者,那么他同时就是评分员。每个面试为10分钟,最初2 分钟让考生在面试室门口读题,铃响后进入房间,有8 分钟答题和参与情景,再次铃响表示面试结束,考生得到下一个面试室门口,如此这般完成了九个mini-interviews 后,才去接受最后一场传统面试。对这样的情景面试要小心应付,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评分员时刻都在观察着你的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以及你对医疗道德、社会问题、宗教问题的理解和态度,同时还在观察着你的仪表、举止、气质……总之,应试者最好把自己代入一个医生的角色,展视自己成熟,冷静,细心为他人着想,遵守职业规范等医生应有的优秀品质。


下面就来谈谈两个情景面试的实例:
1.情景面试题目:如何做好眼镜店销售员?
进入一个房间,里面有一名要求修理眼镜的顾客(由一名女演员担任)。当顾客得知她的眼镜坏得不能再修理,而换一副新的眼镜需要500元时,就提出:她四天前刚失业,且家中又有生病的孩子,希望店里能通融一下,在收据上注上失业前的日期,享受原先的保险费购买新眼镜……
这个题目主要是测试你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即是否既坚持原则又满足顾客购买眼镜的需要,使被服务方满意。
2.情景面试题目:如何做好倾诉电话的义工。
进入一个房间,里面只有一台电话机,不一会儿电话铃响了(估计是玻璃后面的考官打来的),对方说自己有事情要诉说,问这电话是否保密,当得知是保密的,且接话员也不问打电话者的姓名电话号码时,对方就说开了:一天晚上他去酒吧喝酒,结果他醉了,给一位男士载回家中,他们在同一个床上睡了一夜,醒来回家后觉得心里不舒服,他问这样是否算同性恋,他是不是一个同性恋者。因为他家里所有的人都不赞成同性恋,所以他心中很苦闷……

这个电话测试的是你的语言沟通能力、你的服务态度,还要你熟知有关保密条例,同时要求你坚守职业规范,对不知道的,不属于你职责范围的内容不能越位,不能凭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回答问题,你只有倾听的权利。

实际上通过情景面试,我们认为辛苦准备传统面试的力气也没白花,因为经阅读大量的医疗规范和医患关系的文章和资料,经搜索有关医疗和医学道德的法律案件知识,经了解北美各社会的医疗系统和改革状况,应试者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使自己在千变万化的情景面试中,能够冷静应对,立于不败之地。

儿子面试结束后回到家中,尽管说想好好休息,不谈面试之事,但说着说着又说到了面试的事,并尽量地回忆着。他告诉我们每个面试场景的题目和如何应对(表演)的过程,我们一会儿说他答得对,一会儿又说对某个题目的回答不够全面,一会又紧张西西地说:那个女演员把头发撩起来,露出脸上的伤痕,那是提醒你别忽视……儿子比我们更急,通宵回忆每个mini-interview的情景,然后统统写下来,分析对比。第二天一大早,他很有信心地告诉我们:他的情景面试应该是顺利通过了。我们是将信将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他的发榜日。

两个星期之后的一天,在我们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太太的手机响了,接到儿子被录取的喜讯,我的眼睛顿时湿润起来,儿子终于被他心仪的、也是他唯一申请的医学院录取了。这里面包含着他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坚持不懈啊!

姜文主演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你爱一个人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你恨一个人也带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我觉得应该改一改:你爱一个人叫他去从医,你恨一个人也叫他从医。可见做医生是光环和艰辛并存的,每个人都应想好了才走这条路,我儿子喜欢这个职业,我们父母只能别无选择地支持他。

最后祝有志者,心想事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7-13 20:21 | 只看该作者
zt:我为什么不鼓励孩子学医?                   2010-05-24  14:46:47                                                                                                                                                                                           让孩子上医学院是很多中国家长的理想。网上有很多谈论怎么考医学院的文章,有
兴 趣的人很多。医生工作稳定,收入高,受人尊重,是很多家长鼓励孩子学医的主
要原因。学医真的有那么好吗?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和孩子是在真正了解了学 医的艰
辛以后作出的决定。我自己作为医生家属,以我对在美国当医生过程的了解,医生
工作对自己对家人的影响,我不鼓励孩子学医。在我周围 的医生朋友里,大部分人
也不鼓励孩子学医。
这种文章最好由医生们来写,可一直没有看见那个医生出来写。他们都很忙,就像
我下面会 谈到的,很少有时间可来写这种东西。作为一个医生的先生,见证了自己
老婆和其他朋友在美国考board exams,  找住院医生位置,做住院医生,以及最后做
医生的过程。体会到了这个过程对家庭的巨大影响。这里说说我对学医的一些了解,
希望对有送孩子学 医的家长有些参考作用。
做医生的好处,网上谈论的很多了。现在我来说说学医的其他不怎么好的方面。
第一,学医经济上负担重。
医 学院4年,学费昂贵,大部分美国学生都是贷款读医学院。二十几万的贷款,毕业
以后要还很多年才能还清。中国家长不是大包大揽就是支持大部分,孩子 贷款小部
分。对中国人来说,可能不算很大问题。有关谈论很多,不多述。
第二,学医过程时间长,强度大。
我熟悉的人都是中国 医学院毕业的,或自己来美留学,或F2陪读来美。然后考board,
做住院医生。对怎么考美国医学院和在医学院的学习不清楚,网上这方面的文章 很
多。我要强调的是,考上医学院是不容易的。大学本科4年,成绩必须很优秀,才能
进医学院。然后4年医学院你得保持好成绩,那么多课,要 记的东西那么多,不下苦
功是不行的。接下来要考Board, 一共三部分,也不容易。找到住院医后,要做3-5年,
看你是什么科。每周 80小时的工作,强度大,责任重。住院医生这个名字就告诉了
你,你就是住在医院里,就是不回家的医生。其实是可以回家的,不过时间短,就
只 有睡觉的时间。和在旅馆睡觉差不多。而且还有24小时班,一口气上24小时(原来
是36小时)才能下班。住院医生下了班最大的愿望就是睡觉,每天 的感觉就是累。
从18岁进大学,4年本科,4年医学院,3-5年的住院医,你就是29-31岁了。如果要
做专科大夫,你还得去做 fellow。比如想做肠道专科, 就是给人检查胃镜的那种专
科医生,先得做3年普通内科住院医,再做三年肠道fellow才能做肠道专科医生, 出
来32岁了。如果想做脑外科医生,先得做5年普通外科住院医,然后再做3年脑外科
fellow,出来是34岁了。这些都是一切顺利的情 况,如若有什么不顺,比如生病或
有事休学,或找不到喜欢的住院医,做了一两年再换方向的话,出来的时间将更晚。
做完住院医生,刚刚 出来做正式医生,你还需要几年来熟悉你的工作,建立你的病
人群。这与过去当住院医不一样,那时是有人带你,现在你是独立做,责任更大。
对 于内科之类,你还要慢慢地积累你的病人,这需要时间。没有病人愿意找你看病,
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医生。这样下来你就是40岁左右了。
第 三,要到大龄男,大龄女才能谈恋爱
很多家长们可能没有考虑到,你的孩子在做完住院医生之前是难去谈恋爱的。医学
生读书,功课重,压力大, 时间不多。做住院医时,就更加忙,每周80个小时大强
度的工作以后,是不可能谈恋爱的,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就是你愿意谈,美国长
大的孩 子,很少有人会愿意与一个医学生谈恋爱。一个星期见不到人是常事。偶尔
一见,也是无精打采,匆匆而来,忙忙而去,不可能浪漫。更不可能去加勒比 海,
夏威夷度假了。有极少数男住院医生找到老婆结婚的,一般这样妻子就待在家里,
照顾老公,或生儿育女。住院医生4-5万年薪,很多人还 有贷款没有还,生活是很苦
的。女住院医就更难了,没有几个有男朋友的。中国过来的医学生,因为大家早就
结婚了。配偶是老夫老妻,加上中国 的传统观念,没有办法,只能支持。但是配偶
的工作和事业就大受影响,一个人如果没有爷爷奶奶们的支持是不可能又工作又带
孩子的。很多人最 后就只能回家带孩子了。
即使做完了住院医,仍然很忙。每周60小时的工作是很常见的。出去相亲谈恋爱的
时间也不多,男的很多就找护士。工 作中常见面,相互了解。但女的没有几个男护
士可找的,只能找男医生,或在外面找。一个女生30多岁才能谈恋爱,社会上优秀
男人三十几还没 有结婚的很少了,选择余地很小,找到一个如意郎君难度很大。找
到了以后,还得马上结婚生孩子,不然就太晚了。
第四,收入并没有那么 高
如果背了二十万美元的贷款,你得还。内科医生刚出来时的薪水只有9万美元左右,
交了税,扣了保险什么的,可能就只有5万多。扣除房子, 车子,保险,日常开销,
每年你能还多少?你要多少年才还清。你已经30多了,你原来的同学没有什么负债,
只读了4年就工作了。你却多花4 年医学院,至少3年,可能5年住院医。人家工作7-9年
了,工资也可能从3万多涨到5-6万了,平均每年存1万,也有7万了。而你还是负20万。
差 距就是27万。你要多少年才能赶上呢?
内科工资低,那我做工资高的。做麻醉,外科,妇产科工资高,但住院医也长些(麻
醉4年,外科5 年)。挣钱的时间来得更晚。因为风险大,医疗事故保险费很高。7,
8年前,宾州的保险赔偿上不封顶,赔了几个大事故后,保险公司就大涨保费。费城
有 一个妇产科大夫,三十年从来没有出过医疗事故,但他的保险费涨到了每年10万。
他只好关门了。当时,费城一带的妇产科医生不是离开了,就是关门 了。据说妇产
科病人只能去别的州看病。最后好像是州议会通过了保费可以封顶的法律,保险公
司才将保费降下来。但是保费仍然是一笔大钱。
麻 醉听起来工资高,但他们的工作时间大多是每周60小时,就是相当于一个半人的
工作量。如果22万一年(平均大致就这么高),就相当与每周工作40 小时的人拿15万
一年的工资。而且配偶常常不能工作,家庭总收入并不比两口子都工作的高多少。
第五,工作辛苦,责任大
保费 为什么高?因为麻醉,外科,妇产科可能要死人。所以这种工作压力很大。比
如麻醉,人们觉得好像没有什么难的。其实不然。麻醉师得先于外科大夫之前 来到
手术室,做好准备工作。只有病人麻醉好了,外科大夫才可能做手术。手术中你要
观测病人情况,随时调整用药剂量。手术完了,外科大夫就 可以走了,但麻醉师不
能走,他还得观察病人,稳定了才能离开。对于麻醉医生,不像外科大夫,他可以
用X光,CT扫描,红外,NMR来看病 灶部位,切开后,他看得到那个肿瘤,或骨折之
处。麻醉是什么也看不到,你只能根据病人的体重,年龄,性别,来估算剂量。但
即使完全相同条 件的人,因为人对药物的敏感度不同,同样的剂量对一个人可能不
够,对另外一个人可能就多了。就连病人的肥胖都有影响。瘦的人部位好找,胖的
人 就难多了。比如病人很胖,皮下脂肪很厚,针要推进很深才行,你只能靠经验,
手感。如果没有打到地方是很危险的。美国每年有几万起因为麻药不够,病 人在手
术中醒过来了的事故。所以麻醉师上班都很紧张。有时一个人加一个住院医管两台
手术,责任就更大了。
手术成功了,病人容易感 谢外科大夫,但常常不知道谢谢麻醉师。所以很多人觉得
做麻醉没有成就感,没有被承认。对了理所应当,错了却有责任。所以很长一段时
间,美 国医学生愿意学麻醉的不多,才造成了近十几年来,麻醉师稀缺,工资上涨。
像麻醉和外科,虽然不上班,你有24小时班和on call,  情况紧急时你可能得去医院。
这种工作照看孩子不行,甚至接孩子都不行,因为你不知道几点回。这也是造成配
偶很难工作的原因。
内科 医生虽然没有死人的问题。但要看很多病人,paper work很多。尤其是晚上回
家常有病人打电话来,询问病情,问是不是要去急症室等问题,很 难安安静静地休
息好。刚刚出来的新医生,要很多年才能有积累足够自己开诊所的病人。如果不自
己开诊所,收入就不可能高。
医生就像 是工作机器。读计算机时,老师解释CPU与其他构件的关系时说,CPU就像
一个医生,其他构件就像护士,助理,秘书,财会人员,目的就是不浪费医 生的时
间,让医生时刻运转。
第六,专业方向不由己,工作地点不由人
医学有不错的专业方向。比如皮肤科,眼科,病理,理疗 科。比较轻松,没有急症,
不用上夜班,医疗事故少。尤其皮肤科收入还很高。你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按时上
下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既然这么 好,想去的人就多,但是这些科要人不多,所
以很难进。成绩必须很好,而且可能还得有点关系吧。我知道的中国医生中,指在
中国读了医学院, 来美考的board的那些医生,没有皮肤科医生。有眼科,理疗的。
大多中国人做内科,麻醉是因为美国人不太愿意做,好进,所以做的比较多。现在
学 麻醉的人又多起来了,已经不容易进了。
你想学那个科,进不进得去是一个问题。每年招多少住院医生是有限制的,这样保
证出来的住院医生都找 得到工作。
不但专业方向不是你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地方也不是你想去哪里就可以去的。
大多数人不想去边缘地区,想进大城市,中等城市的 和其郊区。所以大地方医院挤
破头,小地方没有人去。你如果不想去小地方,你找工作就难,找到了工资也低。
小地方工作好找,工资也高(因为 没有人去,提高工资以增加吸引力)。为什么很多
人不愿去小地方呢?年轻人喜欢热闹,也有一个找对象的问题。越小的地方选择越
少。有家室 的,一个几万人口的小城镇,是不可能有什么工作机会的,配偶找工作
就是问题。学校也会差一些,孩子上学可能也是问题。加上小地方娱乐活动少,生
活 单调。你处于两难境地。
最近医学生找住院医生很困难,据说是近年来医学院为了赚钱,扩大招生。但是住
院医生的有名额还是限制的,所以很多 人就找不到住院医的位置了。不做住院医,
就当不了医生。当然可以找大学,公司的研究工作。不过现在到处在裁人,找到的
可能性也很小。而且 孩子是不是喜欢做研究工作呢?花怎么多钱去读医学院,出来
做研究工作,经济上不划算。
结束语 -
以上说了学医和做医生的艰 辛。我过去也不知道,鼓励老婆去考医生的。但如果让
我重新选择,我决不会那么做。
大家留意没有,虽然医生多次被评为美国收入最高职业的前 几名,但从来没有进入
过美国最受欢迎的职业前十名。
我不鼓励并不等于反对孩子学医。毕竟医生在美国是一个比较赚钱的职业,也受人
尊 重。学医还是看兴趣。外科大夫很累,但美国做外科大夫人就是喜爱做手术,他
们enjoy做手术,哪怕加班晚上做他们也愿意,他们乐在其中。有这种 心态,那就是
一个做医生的料。不过你想让孩子学医赚大钱,你可能会失望的。比起金融来,医
生的收入算不上很赚钱。孩子,尤其女孩,要知道 学医会是一个什么过程,有多么
艰难。有没有30多岁以后才谈恋爱的思想准备。让他/她自己做决定,而不是你。你
的孩子如果是很富创造性, 不愿墨守成规,最好不要学医。因为医学学起来比较灵
活,但用起来很死板,自己发挥的地方不多。为了少出事故,和减少责任,医生常
常依赖大 量的检验,没有什么可以自己发挥分析判断的地方。你循规蹈矩,错了,
不是你的责任。如果你按自己的处理,对了,理所应当;出了问题,就是你的责 任。
(说明:我不是医生,所写的东西大多是看来和听来的。错误肯定不少,只能作为
参考。你如果有疑问的地方,请咨询你的医生或做医 生的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2:07 | 只看该作者
学做医生的缺点是很多:

先说两点:大家可以补充。

1医生的工资都要上税,给国家拿去了。
2
一闻到医院的味道就恶心,更不用说病人的脏东西......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7-21 13:20 | 只看该作者
看来,在加拿大当医生跟在中国掏粪差不多了。
不过呢,你的孩子他就是不争气,只会傻读书,成绩只能上麦大,还鬼迷心窍地一门心思想上医学院,你不是也只能恨铁不成钢吗?
要说经济负担重,那完全是骗人的。魁省跟美国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学费少到你都没有感觉,交过了就忘了。
功课压力,那是有的,但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考试前夕,学生们真的是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要算计的,一旦有空就是上face book骂人。但考试一过,一个个就南飞放松去了。这边长大的孩子,语言上没有障碍,读书不会输给小魁瓜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21:00 | 只看该作者
我不鼓励孩子去做美国总统和加拿大总理。
太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0:32 | 只看该作者
从炸鱼店老板到医生的自强之路 zt

英国人罗伯特·李初中辍学,名下仅有几门很差劲的中学学科成绩,现在却成了一名医生。

罗伯特下一个目标是成为整形外科医生

离开中学后,罗伯特开始学习烹饪,后来自己攒钱在英格兰中部地区开了一家炸鱼店。
但他心里清楚,这并不是他最终的人生目标,有朝一日他要重返课堂,实现自己的医生梦。
现在,经过过去8年的苦学,罗伯特在今年7月完成了全部医学课程并成功通过了所有严格的考试,成为一名医生。
得知这一消息后,罗伯特和一直支持他的家人不禁喜极而泣。

历尽艰辛
现年33岁的罗伯特说,他在干炸鱼店的同时开始重读初中课程,在再接再厉又完成了高中课程并获得了很好成绩之后,他报考了门槛很高的普利茅斯大学的半岛医学院。
在进入半岛医学院的头两年里,罗伯特没有奖学金。作为全职学生的他只能白天上课,晚上去铁路上打工挣学费。
罗伯特说,让他感到难过的不是劳累,而是自己和身边那些来自优越家庭的同学之间的差距。
他说,每当假期来临,他都要思索着到哪里去打工挣钱,因为他家中还有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女儿。可他的同学们却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机票和钱,飞到意大利和别的国家去度假。
所有这些都激励着罗伯特更加努力学习,最终跳过龙门,成为一名医生。
但罗伯特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已经为自己设立了下一个目标:成为一名整形外科医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3:44 | 只看该作者
光环下面的辛酸!谈我在加拿大做医生的经历 zt


多伦多信息港 http://www.torontoservice.com 2008-10-30 6:01:00 Bay客论坛

【多伦多信息港】从中国移民来的父母大多数都对孩子寄托了巨大的期望,希望用他们自身的牺牲换来子女在这一片新天地有一个美好和光荣的未来。在加拿大这片土地上,这无非意味着成为一名成功人士,也就是晋升与我们所认可的三大行业:医生,会计师,及律师。在此中,医生普遍被认为是最崇高的行业,道理很简单,比起相同等级的行业,做医生乃以救人扶伤为本,道德高尚,受人崇拜;其次,加拿大医学院门槛高,有幸录取者少有,则物以稀为贵。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不少于我相同背景的医学生,他们的父母都以她们为荣,收到录取信当天如同鲤鱼越过龙门一样,身价百倍,父母的脸上如同贴了金一般。

我们的故事都很相似,大家都是移民来家,家境并不富裕,靠努力读书换来出人头地的机会。有一点相同的是,我们的父母们都对我们有着莫大的期望,也是因为这种压力,间接地造就了我们的成功。聚在一起时,大家时常提起当年考取医学院的艰辛,在希望渺茫的环境下做出最大的努力,面对挫折的彷徨,还有对梦想成真的渴望;仿佛只要走进了医学院,我们就完成了我们的使命,人生也就会产生巨大变化。

如今的我,已基本上完成了实习生涯,对医学这门行业也有了更实际的了解。回头看,当年的我如果假如把父母的寄托当成做医生的动机,不仅是十分幼稚的,而且会造就我一辈子的遗憾。我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同学,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放弃了自我的梦想,如今不仅怨恨父母,还对医学感到厌烦。所以我想把我的真实故事写出来,让那些徘徊在大学门槛的学子们了解做这行所得到的收获和相对要付出的代价。我认为报考医学院这个决定具有深远影响;除非家境富裕,时间充沛,不然耗上三-六年换来可能只有无限的遗憾。

做医生的好处我想不用作太多解释。年薪高,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这些长处我向大家都很清楚。可是做医生要付出的代价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光芒的背后有埋藏了多少的辛酸和痛苦?一位医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在你决定走上这条路时,你的动机是什么?有什么让你兴奋?什么是你一生中不可舍弃的?假如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认为你具备了这些条件,那么恭喜你,你将会成为一名很好的医生。如果你觉得你不适合,那么你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选一门适合你的行业。如果你还是徘徊不定,那么你应该利用时间去发展你的兴趣爱好,从而找到你所适合的行业。

很多人问我,申请医学院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有些人认为读本科的专业很重要,有些人认为大学成绩很重要,有些人说要做大量义工,有某些专长或拿到过特殊的荣耀(比如多大就有一名多伦多华裔小姐),有些人说是看你的课外活动多不多,推荐信写得好不好,面试好不好等等。这些条件没有一项是最重要的,可以说都很重要。从一个评审人的角度看(我去年担任过这个角色),最重要的是综合指数,也就是说这个人适不适合做一名医生。我这么说好像很含糊,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每个评审人的背景不同,评审的角度也相对不同。所以我认为,只要你对这行有足够的了解,相信自己绝对胜任,那么我相信你的决心一定能够打动你的评审官。

做医生要读很多书,几乎是众所皆晓,很多时候要读到凌晨3-4点,也有彻夜不眠的;这些很多学生在本科也有体会,不过多数是考试前一个礼拜。读医很辛苦,有时实习完了还要复习第二天的课。即使成为了医生,还要不断进修,维持知识的更新。我想有能力考医学院的学子都是读书的尖子,所以我不认为这是最难的。

做医生要花很多年的时间。从大学本科开始读3-4年,医学院3-4年,实习2-6年,有时在进入医学院之前还需要进修2-5,加起来就是8-19年的光阴。最年轻的医生正式执照是一般最年轻是25岁,平均年轻是30岁,中等33-35岁,也就是说,在这以前你不能独立开业,收取所谓的高薪,只能拿entry level 的工资,估计5-6万。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此同时,你的大学,高中同学陆陆续续地进入轨道,收入比你高,建立他们的家庭。而你却在书本和病患中度过你的青春,背着重债,没时间组织家庭。试问如果你不热衷你的事业,你如何为它付出这么多?

讲到收入,很多人被医生的高薪所吸引,殊不知,要赚钱其实有比作医生更好的职业,为钱做医生是最不值得的。医生的薪水和读书的时间基本有相对的关系,所以你要早点执业就要准备较低的收入。我很少看到有人专门为钱读医因为能进医学院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辈,所以不管在任何一行都能有一番作为,可以在他行更快更轻松地赚到钱。再说,医学院的学费大约在18-2万左右(本地学生,外地要5万以上),几年下来就是6-8万,还不记住宿和书本等其他,一般一年需要3.5万左右。毕业生平均负债10万,可起薪(住院医生)却只有4.5;如果等到执业时还债,加上利息就是12万。同样时间里,你在金融业的同学可能已经达到10万年薪,住好房开好车。我朋友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上次有人提到医生的高收入,认为这是吸引学子们绞尽脑汁挤入医学院的一项重要因素。不可否认,医生的收入是可观的,但我认为这要付出相对代价的。简单介绍一下所谓的高收入。一位家庭医生(百分六十左右的医学院毕业生会加入这行)的年均统收入(gross income)估计在20-25万左右;假如打入成本,即办公室租金(具体不清楚,大约6-10万/年),秘书人工(6-7万/年),+/-护士人工(7-9万/年),保险(2万/年),杂物费(不详),各项医学协会会员费(2万/年),会计(2万/年),其它(不详),最后减去收入所得税(40-50%,即3-5万),这样如此推算下来医生能拿到手的也所剩无几,大概7-9万,可能也就比普通人好一点。不过边远地区的医生由政府补贴,提供无成本经营(zero overhead)的最好,能提高净收入3-5万;但是要签合同,在同地区服务5年以上才符合条件。有人会说,这么好的条件我当然愿意去,不过你得考虑,这些地区着实远,离大城市(如多伦多)约5-8小时,有的地方还得搭飞机,那里贫困,没有大城市的繁华,更没有好吃的中餐,你即使有了钱也没地方花;你会和朋友失去联络,你的伴侣可能找不到心仪执业;所以即使政府不断提高福利,还是没有足够的医生提供服务。

公平的说,医生也有富裕的。医学界有的行业工资相对高,但是住院位子少,竞争非常激烈,不亚于医学院竞争,这些包括皮肤科,眼科,心内科,泌尿科等;安省每年只提供20-30座。他们年收入最高可达百万,净收入不晓,不过要纳30-50万收入税;不过据说压力很大,比如眼科据说有很高的忧郁症和自杀率。专科医生平均收入在30万左右,净收入相对高,有15-20万的。

好处说完了,现在来看这些钱是怎么来的。加国医生多数属于fee-for-service,即每看一位病人,收一份钱,率由政府所定。效率高的医生和草率的医生能看多人,收入相对就高。我们的工作时间比正常人要多出许多,还要在晚上和周末值班,有时病人有时会在不适当的时候找你,你还得耐心帮他们解决问题,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工作时间数内科最少,早8晚5,加班每星期2-4次,加起来每周60-80小时,比起常人的40小时可见差距。外科最忙,早8晚不定,有时一天工作12小时,加起来每周80-100小时。所以医生的钱并不好赚,还得纳50%税。还有,医生数自顾,没有失业保险,没工作就没收入,开销照常。医生责任重大,一有医疗事故便麻烦重重,虽然有保险赔钱,还是有很多会要开,上法庭等等;这些足以降低营业时间,减少收入。

讲了这么多无非是想揭晓华丽的面纱,把我们真实的工作环境表达出来,让大家知道我们不是白拿钱的有些人会说我们生在福中不知福,比起很多人已经不知好了多少;也有人会抱怨他们的医生只顾拿钱,不负责任等。我只想说,我们的压力无法用文字表达,只有尝试过的人才有权评论,希望大家能体谅。我也知道医生当中也有不合格的黑马,但是这些人需要广大群众站出来指出,不要在这些医生面前畏畏缩缩,出了诊所再描黑所有医生。医疗系统的质量需要人民的反馈来不断改善。

这是我们的故事,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讲到做医生的不容易,不得不提我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从医学院的最后两年开始直到完成住院医生,整整7年时间(不算家庭医生)我们每一天都是这样兢兢业业地为广大民众服务。医生就像消防员一样,需要提供全天24小时服务,因为病人不可能选定时间来看病。除了正常的上班时间以外,夜晚及周末多数由housestaff(也就是住院医生和实习医生)包班。最忙的数急症,内科和外科。

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的时间相同(多大除外)。在内科,我们周日8am 上班至下午5pm, 当日如果值班,便继续由5pm工作到中午12pm,加起来便是28小时一个班。周末早上8/9am 到次日8/9am在外科,我们从上午6am 到晚上6-7pm, 值班相同,也是到次日12pm (连续30小时)初级医生值班次数多,每四日一次。假设你周一值班,那么周一上午8点报到,周二12点回家,周三8-5点,周四8-5点,周五再次值班到周六,如此推算。我们这些实习医生刚开始都很不习惯,因为值班彻夜不眠,打乱了我们的生物钟。很多时候,我们忙到了凌晨4-5点钟的时候眼皮就开始打架,但是还要继续工作。有的时候,我们有幸抽出1-2小时睡一个短觉,不过在极度疲劳的状况下总觉得睡了比没谁要更累。最不容易的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还要继续读书补充知识。有些同学在晚上不敢睡,怕睡得太熟听不见传呼机叫他们起来工作,这样的事情十分常见。

住院医生相对比实习医生要辛苦很多,因为他们不仅要见急症室的新病人,还要处理病房病人的种种问题。他们的传呼机几乎每半小时会响一次,护士找他们的理由五花八门,往往都是开一些止痛药或安眠药什么的。内科医生还要处理紧急情况,比如病人突然呼吸/心跳停止(code blue)。高级住院医生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们要接所有急症室的会症,根据病情决定要不要收,再分配给手下的初级住院医生及实习医生。他们是整个值班小组的头,承担一切责任,压力很大。外科医生也是非常繁忙的,若有急症病人要开刀,他们可能一整晚都困在手术室。

外科医生的耐力十分令人敬佩。他们的工作时间很长,每天基本要工作10来小时。有时碰到困难的案例,手术可能会拖很长时间。我曾试过一天8小时站在手术台前帮医生开刀,其间只有20分钟吃午餐加上厕所。我们有的同学不幸在开刀前忘了吃早餐,搞得差点在手术台上晕倒。在手术台上,我们的职责是帮助主刀医生,也就意味着retracting (用器具把障碍物移开)。试想一下,长时间维持一个姿势不动,手要用力往外拉,肚子饿了要挨着,尿急了要忍着,腿麻了也不能坐下,这种种没有一定的耐力是做不到的。还有,外科主治医生晚上值班不论什么时间,只要需要开刀都必须亲自主刀,不能让手下的住院医生代替

人不能没有情感生活。医生也是人,虽然他们肩负着救死扶伤的责任,他们也离不开爱人的嘘寒问暖。可惜的是,在这门行业,很多事情往往都身不由己。

60年代到80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清楚,大学里爱的难舍难分的情侣们到了毕业分配是多数要分道扬镳,少有人能承受两地相思的痛苦。如今中国开放了,再也没有当年的牛郎织女,恋爱自由已经不是一种奢侈。这种体会在我们年轻一辈不容易被理解,可是在医学的行业确是屡见不鲜。爱情,几乎是作为一名医生所需要牺牲的条件之一

我建议想读医学院的同学不妨读一读Dr. Vicent Lam写的书Bloodletting and Miraculous Cures,” 里面很确切地讲到一名华裔女大学生为了完成父母的意愿读医学院,逼迫自己在大学本科期间不谈恋爱,最后考进了离家较远的医大又要坚决放弃大学的爱人。这本书把医学生的爱情生活描写得十分生动,加上题材与作者皆是华裔,读之觉得分外贴切。

读医最困难的一点就是要远离家乡- 当然,如果你有幸能在当地的城市被入取,那么便是万幸中的大幸。可是,医学院竞争激烈,在没有众多选择的情况下,学生们往往以进入为首,饥不择食,有哪所收就去哪所,所以很多学生在这个事业的转折点上还要经历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在搬到一个新城市的同时,你要放弃你以前的生活,不得已于以往的朋友疏远,有令一半的人也有可能要两地分居。这些条件对那些已婚,伴侣工作灵活的人倒不算什么,可对于双方都在读书的人就不容易了。我认识的许多同学都不能维持两地分居,最后都以分道扬镳收场。这里的酸甜苦辣只有当局者最清楚。

有些乐观的人会提出在医学院内重新找一个伴侣。这种情况也很普遍。不过相同的问题又会再一次发生。医学院毕业后要申请住院位子,最后结果取决于申请人和多申请的双方的共同协议。具体不容易解释,总的来说,申请者报了支援和所愿地区后要到最后一刻才会知道自己的去向,而且一旦结果公布便产生法律效应,不得更改,也就和当年国内的分配工作差不多。在医学院内建起的感情往往在此刻受到挑战,也有一部分人因不能接受两地分居而分手。

同样的,在23,到5年的住院医生完毕后要根据工作的地点再次面临迁居。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移动下,没有一个能配合的伴侣是最大的问题,也是单身医生不敢草率建立感情的原因之一。可惜时光不等人,这几大转折点都是谈恋爱和组合家庭的最好年龄(20-22本科毕业,23-26医学院毕业,28-32完成住院)。这样的条件对女性医生尤为苛刻,加上女医生本来就不好找对象,所以想报读医学院的女生需要格外警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8-24 18:17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FUJJJ;2634258
我不鼓励孩子去做美国总统和加拿大总理。
太累了......。
做爱更累。
有可能的话,帮帮同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0:35 | 只看该作者
在美国没本事的人不敢学医    zt


【多伦多信息港】现任北京维世达诊所总经理的刘常平曾获美国卫生管理和金融学MBA学位,并在美国和香港从事过多年的医院管理工作。对于中美医界及两国医生间的巨大差异,他有着强烈的个人感受与太多的感慨。在西方,良好的医德传统和整个社会对医生的尊重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正是我们目前所极其匮乏的。为此,记者日前走访了刘常平先生,请他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这个话题。以下是访谈的主要内容。

  我们的医生知识面太窄

  在美国,一般学生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再进医科学院学习4年,其中3年是基础课,1年是临床课程,拿到了证书,有了医学博士学位,然后根据选择的专业再做36年的住院医师,前后学习实践710年时间,这还不包括他以前学的大学本科或医学预科(相当于大学本科)。我们**医学院的8年学制,就是从建校早期西方的学制延续下来的。

  国内学生高中毕业就可以报考医学院校,女性比较多。医学是个比较有特点、相对狭窄的一个行业,有很多学生不喜欢文科,也不喜欢理科,最后选择了做医生。对医生的理解一般是,有一颗温良恭俭让的心就可以了。像我朋友的女儿,高中毕业了,文理科都不喜欢,数学也不好,学医吧,于是她就学医了。不少学生是这样上医学院的,生源质量一般,并非应届考生中的尖子,录取标准也不高,而且高中毕业就上医学院。医学院多数是5年制,像**医学院这样学6年、7年、8 年的不多。

  我们培养医生的时间太短,知识面太窄,社会实践不够,不注意也不善于与人沟通。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很单一的,需要学好的功课,就是三大部分:基础理论、应用基础、临床课。缺少科学门类基础,缺少数理基础,更没有人文方面的教育。有些医学院开始注意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学生的知识太单一,不能是学医的就只学医,除了专业知识其他都不懂。现在很多医学院开始和综合类大学合并,原因之一就是已经意识到这样下去,路子会越走越窄。

  在美国,没本事的人不敢学医

  美国对选择医学院的学生是非常严格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报考。医学院招收学生除了基础和专业知识外,要看学生知识的全面性,还对学生有人文学科方面的要求。学生的来源要有配比,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医学预科生外,还有学理工的,学文科的,学生物的。他们要求生源知识的全面和多样。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有一个相互学习多种知识的环境,以及训练未来的医生与各种背景的人的互动交流、切磋提高。

  我有一个同学在杜克大学做了好几年教授,觉得缺乏挑战性,又重新回到医学院学医。他过去学生理学时,成绩很好,经常比同修一门课的医科学生考得更好。他认为:既然我比他们出色,我为什么不做医生!后来他成了一个了不起的胸外科医生,很有建树,挣的钱自然更多了。可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和多样化是人材成长非常重要的条件,美国医学院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交融造就了很多全面性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日后在美国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是很高的,而这又进一步促成了报考医学院的激烈竞争。在美国,没有本事的人是不敢考医学院校的。

  国内医生的后代不愿当医生

  医生这一职业在西方是非常崇高、非常令人仰慕的,在社会上的地位非常高。他们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也是非常高的,医生(Doctor)就是博士。

  在美国选拔医生是很严格的,挑出来的人的素质不错,所以他们能够得到社会尊重,与之俱来的是经济上的地位也很高。选择做医生的人,多有爱心,天性善解人意。他们的职业是建立在与人沟通和合作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冲突和敌对(例如警察)的基础上。通常他们都很自尊。作为医生,他们也很自信。

  医生被患者送上法庭,成为被告,是很尴尬和痛苦的。他成了被告,专业能力受到怀疑,赖以生存的职业基础被人家否定了,这种心态是很难受的。所以我更多地强调对医生的理解。现在社会上有一股风气,动不动就告医生,告医院。我觉得我们特别需要理解和肯定我们中国医生。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很低的,跟国外的同行比较差太远了,可是他们对于整个社会的贡献并不比国外的同行差哪儿去!还很辛苦!

  今年4月国内召开的庆祝医师法三周年大会,一时成了医生们的诉苦会,医生被打、被杀、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典型例子就不说了。与会报告的一项调查表明:医生的后代愿意从事父母职业的,不足两成,绝大多数不愿继承父母的职业做医生。这种状况再持续下去,会影响到我们医学界后继人才的素质。而在美国则反过来,估计八成的医生后代愿意做医生,只是他们的孩子可能会说:我没有我父亲那样的本事,进不了医学院。在西方医生最受人尊重,又能挣大钱,谁不想做啊!

  美国医生个个是社会活动家

  美国医学院培养医生首要的一点就是医生要善于与人沟通,要有同情心和合作精神,特别注重和患者的沟通。

  这里讲一个有关西方医生的笑话:在一所精神病院里,一个病人拿一本厚厚的书给他的主治医生看,说:“Doctor,我的剧本终于出版了。那位Doctor亲切地对他说:恭喜你,只是你剧本中出场的人物是不是太多了点?

  如果是中国医生,他可能就会很严肃地说:你快把那本电话簿给我放回去!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很能证明西方医生的睿智与幽默,他们非常善于与人沟通。

  医生的工作基础就是和患者沟通和合作。不是你手中的刀子(手术刀),不是你手中的处方权,那只是直接的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你具备与患者沟通、赢得患者配合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这些经验从哪里来?是从你的学识、从你所受的训练中来。美国培养医生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医生与社会的交际和合作能力。

  中国的住院医生和美国的住院医生相比,成熟性和工作能力相差甚远。当了医生什么事还得向领导请示,诸如此类的事在我们医院屡见不鲜。你把美国医生叫来,个个都是社会活动家,能侃能吹,而且思维非常严谨。他们做人也很严谨,人品一般都不错。

  你是**的博士又怎样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医生是非常受人尊重的。可是现在医生越来越不受尊重。为什么?经济地位低了,没有人瞧得起你。说直白一点,你挣不到几个钱哪!**的博士又怎样?

  我认识一个卖药的人,文化程度不高,以前是维修医疗设备的工人。他下海了,卖药,现在成了一家什么医药公司的中国总代理,挣了很多钱,有几个跟班,几部车,一二十个伙计。现在这种例子太多了。你**的博士在他眼里算老几呀?照这样发展下去,今后谁也不愿意学医,谁学医谁就是傻瓜了。

  有很多本来很有前途的医生,为了钱放弃自己的职业,跑去卖医疗仪器设备,做医药代表了,很可惜。关键是社会导向有问题。医生的社会、经济待遇太低。有些医生吃回扣,收红包,其实这些医生本来是有职业准则的,但是在卖药的比行医的挣钱更多、更受羡慕的环境中,有些医生的心态自然失衡,偏离了医德准则,其实他们心里是明白的。

  我曾经和一个大医院的主任一块吃饭,他接到一个医药代表的电话:张主任啊,这个药你下个月一定要用到20……”你让一个大夫用20箱药,这是一个什么指标啊?这位主任最后有没有用到20箱,我不知道,但我不乐观。如果是这样,结果无疑是很糟糕的,既浪费个人、国家的钱财,又让患者受到伤害。
 靠硬性条文逼人就范是不行的

  我们要给医生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正道在哪儿?需要给他们指出来。他们也想进步,也想发展。一些做小生意的人都慢慢富裕起来了,他们也应该富裕起来。他们很多是硕士、博士,国家培养了他们那么多年,花了那么多年去学习,他们不能没有机会进步,没有机会先富裕起来。你首先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大的政策环境,在关心、爱护、支持的基础上严格要求。

  比如在医疗事故的举证倒置问题上,我们要求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上首先从患者的利益出发,但同时对医生也要有公正的支持和保护。这样才能有基础被他们接受啊。如果他们没有把规范化为行动,自觉形成一种自律行为,那规范岂不就是一纸空文?医疗行业还是我们国家少数几个还没有完全放开的行业,对于99%的医务工作者来讲,还没有选择去不同性质机构工作的可能性(比如外资企业、公司)。既无发展,也不能流动,很无奈!

  医生的待遇应该提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医疗管理、业务水平提上去,没有这一点,光靠一些硬性的条文来约束他们,逼他们就范,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现状。

  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文化

  在西方大家都愿意做医生,首先是经济上的动因。美国医生属于最高收入阶层。一个普通医生一年挣十几万美元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好一些的医生,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小菜儿!收入高达几十万的也有。在美国一般家庭平均收入还不到4万美金的情况下,这是很高、很诱人的。美国社会对医生尊重,是认为他们的学识是一般人达不到的,所以给予他们很高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他们生活上十分优越,感觉上很好,所以他们十分自律,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经常做有益的事情,热衷于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Doctor是很有威信的人,有些事情只要Doctor说句话,别人就会听。在美国,医生还是个特权阶层,比如某个机构、某个办公室,一般不让人进,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你是Doctor某某某,他很可能就让你进去了。久而久之,形成了较好的医德传统和整个社会对医生极其尊重这样一种文化。有些人甚至将医生视为美国社会行为规范的楷模。








多伦多信息港】20054月至10月,我随山东省中青年干部赴美培训团到美国康涅狄格州中央州立大学接受了为期半年的行政与经济管理培训,并担任培训团的团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半年的课堂学习、社会考察和在美国政府部门的跟班实习,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接近和深入考察美国的机会,而且促使我更多地不断地去思考所看到和所经历的一切,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体验美国、感悟美国。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改革和发展,既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又必须立足本国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照抄,不脱离实际,坚持走自己的路,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美国先进的经验,也应一分为二,有些虽然很适合美国,但不一定适合中国;对于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能够知己知彼,占据主动。这半年间,我在感受到中国与美国多方面差距的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在许多方面的独特优势,或曰比较优势,使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充满信心。

  本文既不是要否定美国的成功,也不是要批美,只是变换一个角度,提醒世人美国同样也存有他自身的问题,因为本部文稿的大前提就是我所看到的美国发达与繁荣的另一面

  美国的社会阶层

  富人穷人都好过,中产阶级最艰辛

  美国的财富游戏规则就是让大多数人永远富不起来。目前美国1%的超级富豪占有全国财富总数的40%,而20%的最低收入者仅占全国财产的5%左右。与美国的富人相比,穷人的日子虽然相对贫寒一些,但由于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穷人只要有合法身份,即使不工作也可以维持日常生计。所以,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在美国日子最艰辛、生活压力最大的并不是穷人,而是占美国总人口80%左右的中产阶级。目前,中产阶级的贫困化日益引起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美国,根据家庭收入的高低,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阶层: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一般将年收入在3万到几十万美元之间的家庭视为中产阶级,低于3万美元的为穷人阶级。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在美国日子最艰辛、生活压力最大的并不是穷人,而是占美国总人口80%左右的中产阶级。目前,中产阶级的贫困化日益引起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

  美国是世界上富豪最多的国家,的确是富人们的天堂和乐园。一位超级富豪一年的收入可能是美国总统几百年的收入,更可能是一个职工几千年的收入。目前美国1%的超级富豪占有全国财富总数的40%,而20%的最低收入者仅占全国财产的5%左右。普通美国人一般不易见到这些超级富豪,但却很容易感到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实在惊人。超级富豪一般都拥有多处超级豪宅,他们中的许多人买下了一座山、一个岛屿,在风光秀丽的景区和美丽的海滨都能看到富人们连片的豪宅和山庄。他们都雇有私人保镖和别墅警卫,常常一到周末就一家人开着豪华游艇或私人飞机去旅游度假,生活上随心所欲,极尽豪奢。有意思的是,与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富人们也爱过负债生活。仅2001年一年,富人家庭所借的债务总额就高达3460亿美元。但与普通人负债原因不同,这些富人欠债是为了挣更多的钱,他们大多把这部分资金投入到了房地产、债券、期货、股票等容易使自己坐庄操控的领域。

  美国富翁的另一个特点是热衷于社会捐赠,他们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2002年美国人捐赠金额达1900亿美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1%。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将财富的60%捐给了慈善机构;世界第二号富豪巴菲特只留200万美元给儿子,其余的300多亿美元全部捐给了社会。这除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外,更因为美国的税法通过社会公益捐赠给富人提供了一个合法避税的机会。如果富人把大量遗产作社会公益捐赠,可为后人省下一大笔遗产税,这也是美国富人热衷慈善与社会公益捐赠的原因之一。美国是世界上遗产税最严格的国家,并实行超额累进税率,遗产数额越大,税率就越高,最低税率为18%,最高可达50%。如果一个人要继承一笔1000万美元的遗产,要先期缴纳500万美元的遗产税,然后才能合法继承1000万美元的遗产。很多人由于先期拿不起如此巨额的税款,所以就干脆把财产捐赠给社会了。

  美国也并非处处都是美丽的花园,各地既有豪宅林立的富人区,也有陈旧破烂的穷人区。目前美国大约有3700万穷人,占总人口的12.7%,他们大部分是少数族裔,受教育程度低,从事一些低收入行业。与美国的富人相比,穷人的日子虽然相对贫寒一些,但由于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穷人只要有合法身份,即使不工作也可以维持日常生计。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贫穷应该是缺吃少穿、没有基本住所的人,但实际上处于这种状态的穷人在美国很少。美国人口普查局定义的3700穷人中展示的却是另一种景观:他们不仅有足够的食品,还拥有汽车、彩电、冰箱、洗衣机、电烤箱等。根据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穷人每月可领到生活补助,孩子上公立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可免费学习、免费就餐,婴儿可免费得到婴儿食品等等,可以说穷人基本上就是靠政府养活。有位领取福利金的穷人朋友告诉我,他一家三口每月可获得800多美元的房屋补助、300多美元的现金和食品券,冬天还有暖气补贴,电话费又不用花钱,各项加起来有1000多美元,可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销。如果再多生几个孩子,还可以多得一些补助。美国富人可以买豪华车,穷人则买二手车,一两千美元也可以买辆说的过去的轿车。富人们住山庄别墅,穷人们则住廉价的出租屋。穷人住的公寓和小区脏、乱、差,一看就知道是穷人住的地方。穷人们如果自己动手做饭,吃饭也不是太昂贵。如果不讲究,也可以买一些大清仓甩卖的电器和家具。在马路边捡来一些虽然旧但是还能用的家用电器之类。然而,光靠给穷人撒钱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满足。享受高福利政策待遇的穷人是对美国政府抱怨最多、对现实最不满的群体之一,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生活只能说是过得去,孩子也难以享受高等教育。人们也总是抨击美国的福利制度正在制造懒人经济,高福利政策已是越来越难走下去了。

  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市民社会,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80%左右。有人说,中产阶层是美国社会的脊梁,若这根脊梁被折断,美国社会将走向毁灭。根据美国数所大学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在1969年美国中产阶级劳动力为56%,但30年后这一比率下降到39%。美国学者认为,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当代美国庞大的中产阶级已经分裂为三股:第一股是在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期间出生,在美国有史以来经济最繁荣的黄金年代成长成家,亲身经历了美国梦,现已垂垂老矣的传统中产阶级;第二股是他们的子女,这些人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在越战闹得最厉害的60年代成年,大多数仍秉持旧式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第三股是现在才成年的艰辛焦虑的一代,他们比上两代人更难找到以及保住好的工作,他们发现自己可能是第一代生活比不上父辈的美国人。如果说最初的中产阶级是搭乘火车一路平安无事地抵达目的地的话,那么新的中产阶级似乎是被困在巴士上,在同一条路线上辛苦地来回奔波。中产阶级的贫困化正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复兴中产阶级你想想,假如你处于这样的地位,自然也会有自律要求。这绝对不像国内一些小医院或乡级卫生院的医生,衣冠不整,工作服肮脏不堪,对患者的态度是:你爱看不看。或者一遇到什么事就找领导,不大懂得与外界沟通,碰到官司就更无奈,造成了不少医患矛盾的激化。

  在国内,医生被患者打骂或成为被告,医生的权威性被否定,经济和社会地位不高,对自己赖以生存的职业失去信心,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异化,以敌对的态度来面对患者……这是很可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10:33 | 只看该作者
在国内,医生也是不错的职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10 09:55 , Processed in 0.077553 second(s), 3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