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DarkOrchid"] 轉載 - 中秋節
================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
中秋節的主角則是高掛天空的一輪明月 。
原本,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禮記》上說:「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在酷熱的夏天過後,天朗氣清,
萬里無雲的秋夜天空,正足突顯出月皎潔的光華。
因此,每到秋天,天子總要到國都西郊的月壇去祭月。
上古祭月的禮儀,很可能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於《周禮》:
所謂中秋,是因為八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為月中,
所以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或稱「八月半」。
雖然祭月的習俗來源年代則無法確定。
就現有文字資料看來,漢代枚乘(逝於西元前一四一)的《七發》中說:
「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濤於廣陵之曲江」。
這或許是後世於中秋後觀錢塘潮風俗的起源。
大約到了魏晉,就有秋夜賞月之舉。
《晉書》「袁宏傳」:
「謝尚時鎮牛渚,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江」。
但成書於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並無中秋習俗的記載。
直到唐代,才有許許多多的文人雅士相約於中秋夜賞月。
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卷下:
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
詩人歐陽詹(七八五─八二七左右在世)甚至在《玩月詩序》當中提出種種理由,
來證實中秋節是最適宜賞月的時候。
他說:
「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有之中。
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
況埃瓂不流,太空悠悠,嬋娟徘徊,桂花上浮,
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
唐人還將中秋月取了個名字叫「端正月」。
韓愈(七六八─八二四)的《和崔舍人永月詩》:
「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
詩中的「端正月」,指的就是中秋月。
唐人中秋望月的習俗日漸普及,到了未朝,
中秋己成了個重要的節日,有著多采多姿的日習俗。
====================================
中秋節相關的詩詞…
嫦娥詩 /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倪莊中秋 / 元好問
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谿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月下獨酌 /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影,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需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水調歌頭 /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