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債券就等於把錢借給人家,既然是當債主、也就是債權人,是不能不知道想要借錢的公司(債券發行者),其信用程度是如何的。否則,你要人家的利,人家可是要你的本。問題是一般投資者,又如何去得知債券發行公司的信用程度呢?所以就有國際的信用評等機構,專門負責這些事。比較有名的信評公司有標準普爾(Standard and Poors)、穆迪(Moody’s ) 以及英商惠譽(Fitch)等。台灣也有中華信用評等公司。這些公司運用其專業,據以評定及公佈一家公司的信用等級(Credit Rating),讓所有投資者有所依據。
信用等級由AAA~D(如下圖),又可區分為「投資等級」及「非投資等級」兩大分類,AAA~BBB就稱為投資等級,BB/Ba(含)以下就是非投資等級。一般的高收益債券基金就是投資標的信用評等列為BB/Ba以下的公司所發行的債券。 到底有多少家會倒帳
知道這些信用評等是還不夠的,投資者真正想知道的是:到底倒帳風險有多大。假若已經知道一家公司的信用評等被列為BBB,那麼有多少機會可能違約?所謂違約就是繳不出利息,或者甚至於公司破產。這些資訊才是投資者真正想知道的。
其實這些信評公司除了當裁判,評定公司的信用等級之外,當然也得接受公審,看看這些公司的專業度是否足夠。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統計歷年來不同等級的實際違約率,這些資料可以參考:標準普爾的違約統計資料。這個統計資料敘述的非常詳細,就不再一一贅述,讀者可以自行參考。下圖是我整理過的,只採取5年的累計違約率,統計期間是1981~2009。
資料來源:Standard & Poor's Global Fixed Income Research and Standard & Poor's CreditPro®
從上圖就可以清楚知道,為何BBB以上的信用等級,稱為投資等級的公司債券,因為這些等級的違約率太小了。AAA或AA等級的公司債中,5年內違約率都小於0.4%,即便是BBB等級也只不過是2.53%。
再看看非投資等級債券(BBB以下),光是BB的信用等級,每100個公司債,5年以內就有9.5個公司會違約,更不用說CCC~C等級高達48%的違約率。想想看,若投資CCC~C級的公司債,每100的公司就有48個公司違約,即便是再高的報酬率,也抵不過這違約率。然而所謂的高收益債券,就是專門持有非投資等級的債券,也難怪其波動是非常巨大的。 債券型基金的標示
一般的投資者沒有辦法直接購買債券,那又為何要深入了解信用評等的意義呢?因為透過購買債券型基金,也是等同於持有許多的債券。所以說我們必須知道這些債券型基金,所持有的債券到底是何種信用等級?
通常基金公司的月報表,都會有說明每種信用評等的持有比例。我以聯博投顧所提供的月報表為例,下面兩個圖就是聯博的全球債券基金(截至 2010/12/31 止),以及高收益債券基金的投資組合配置。圖中可以清楚看出全球債券基金所持有的債券都是投資等級的,只有1%是BB等級的債券。
▼聯博-全球債券基金(AllianceBernstein-Global Bond Portfolio)
再看看相同基金公司聯博高收益債券,AAA只有4%,AA等級有1%,A等級有6%,BBB等級有16%,也就是投資等級通通加起來也不過是27%,其他73%都是屬於非投資等級的債券。
▼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AllianceBernstein-Global High Yield Portfol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