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343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话说加拿大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话说加拿大》系列(29):十月危机
维持英裔和法裔加拿大人之间关系的艰难妥协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崩溃。在通常情况下,尽管有时有些勉强,法裔加拿大人能够接受他们是加拿大国家的一部分,即使这样意味着他们不得不与占大多数的英裔加拿大人相处。在魁北克,一批受过良好教育且人口繁荣的人开始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即在总部安置在蒙特利尔的公司中获得更好的工作;在政府运行中使用自己的语言;假若渥太华联邦政府不允许那样的话,为何不成立自己的,一个只使用法语的政府?一个全新的民族主义,既不是加拿大的,也不是法裔加拿大的,而是魁北克(Québécois),一个新词应运而生。随着迈入20世纪60年代,这在魁北克吸引越来越多的说法语的人。
  正因为如此,20世纪60年代的魁北克社会分歧严重。许多魁北克人,无论法裔还是英裔,珍惜各自有特别拥有的,或期待加拿大和魁北克民主政治会变革一些现有的东西。一些英裔加拿大人开始意识到这种变革和协调来处理英裔与法裔关系的需要。时任首相Lester B. Pearson是其中之一,他寻求强大的法裔加拿大人来支持他的自由党选举。他成功了,在重新组建的国会席位中,一个富有智慧的蒙特利尔知识分子,Pierre Elliott Trudeau,1965年当选国会议员,并迅速提升为联邦司法部长。作为加拿大历史上最不寻常的政治变革之一,1968年自由党选举Trudeau成为Pearson的继任者,从而成为加拿大首相。
  由此,Trudeau不得不面对,可能是加拿大有史以来所遭遇到的最大危机。至1968年,魁北克分离主义被证明越来越有吸引力,特别是对全省范围内说法语的年轻且浮躁的那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正处于一个酝酿变革无处不在的时代,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对边缘群体显得十分有吸引力,因为他能对造成这种不幸的”体制”既能解释,又能提供解决方案。从1963年开始,一小攒恐怖分子在魁北克开始涌现,在军械库、在邮箱、或在蒙特利尔证券交易所引爆炸弹。上世纪60年代末,在蒙特利尔甚至发生骚乱。1968年8月,在国家电视台画面上,钢铁帮的Trudeau对视着暴徒,一大批魁北克人蜂拥而上支持他。

  1970年4月魁北克省选中,Robert Bourassa所领导的自由党大败分裂党派-魁人党,取得决定性胜利。尽管Bourassa年轻且经验不足,但他在魁北克议会中拥有多数并有强大的内阁支持,自然而然地,魁北克自由党政府能与Trudeau所领导的渥太华联邦自由党政府行动一致。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这一事实。一小批马克思主义革命分子自称为”魁北克解放阵线”(Quebec Liberation Front),制造了一些小型恐怖活动。尽管他们人数不多,但他们相信,一个惊人的革命行动能够吸引成千上万者加盟。在1970年那样紧张的年代,他们的想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在1970年10月初,魁北克解放阵线在蒙特利尔绑架了一个英国贸易代表。这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但并没有吸引暴徒走上街头或瘫痪政府。因此,魁北克解放阵线进而绑架了魁北克省劳工部长Pierre Laporte。这件事情引起了各方极大关注。蒙特利尔的学生们感到非常兴奋。支持者举行了聚会。魁北克的知名人士,有些是分裂主义者,有些不是,共同敦促民选政府下台,让步给能与魁北克解放阵线谈判的政府。
  这一切引起了Trudeau的关注。作为首相,将民主让给暴民统治,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魁北克省政府非常恐慌,请求联邦军队支持。联邦军队进驻。那时,Laporte已被杀害,联邦政府借用1914年的旧法-战争措施法(the War Measures Act),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数百名嫌疑人遭围捕和监禁,士兵在街上巡逻,同时禁止革命宣传。
  所有这一切Trudeau都选择了最恰当的时机。假若他们没有被逮捕的话,那些将要成为革命者的人只得悄悄藏起来。暴徒从此不再显现。魁北克社会震惊于Laporte被谋杀。绑架外交官的歹徒终于找到,英国人也被解救。杀害Laporte的凶手也被抓到,经审判之后定罪。
  十月危机终于结束了在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历经十年的革命暴力。尽管她没有结束分裂,但确实引导魁北克政治氛围返回民主和守法的道路。Trudeau充分捍卫法律的效用和民主政府,维护了加拿大的统一。魁北克省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再走向独立,即便要走向独立,那也将只能是一个民主进程。这些应该是20世纪70年代十月危机的教训。
《话说加拿大》系列(30):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起源
“当我能够在联合国谈及有关人权和人类安全的话题时,”一位经验丰富的加拿大外交官回忆说,”我(总是)能够获得一批非常尊敬的听众。”为什么呢?这位大使解释说:”在欢迎移民并让他们融入社会各个方面,没有谁比我们加拿大做得更好…,在国际社会上,这一点我们也得到了最好的认可。”
  ”多元文化”,换言之,世界各国最钦佩,也许是世界上最被认可和值得庆贺的加拿大公民身份。Aga Khan,全球伊斯玛仪穆斯林领袖宣称,加拿大在让不同种族、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的人类生活在一起做了最高尚的工作。

  最著名的城市思想家Richard Florida积极推崇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称赞她是”马赛克原则,即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原则的核心之一,”。《环球邮报》”国家”专栏作家John Ibbitson称我们国家所拥有的”强大的多元文化认同”是防止出现类似美国和西欧国家内的”产生一种下层阶层”的有力保障。
  当然,加拿大人很自豪地讲礼貌、通常相对宽容和无怨,这一切让加拿大可能成为最伟大的国家,并让多元文化这一艰难命题有效工作。当我们陶醉这一切时,当然,我们值得回忆蒙特利尔历史学家Desmond Morton所说的话,”在自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加拿大人也在为自己的传统奖牌而奋力拼搏。”
  但是,究竟什么是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她是如何产生的呢?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政治和文化议题集中于法裔和英裔加拿大人的关系上,迅速崛起的国家主义/魁北克的独立 (nationaliste / indépendantiste) 情绪导致联邦政府在1963年对于双语和二元文化建立起一个专门的皇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提供了一系列的主张,其中一些被政府有效采纳,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又出现了。其他族裔群体,特别是乌克兰裔加拿大人,开始担心当”两大创立族裔”试图处理他们的历史功绩时,自己难免会被遗忘。如此担忧很快促使皇家委员会考虑包含其他族裔对丰富加拿大文化的贡献。该委员会建议加拿大社会要融合(而不是同化)各族裔群体,他们能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以及平等参与加拿大各级政府事宜。换言之,加拿大不是类似美国式的大熔炉,将移民都融化成美国人。相反,加拿大是一个马赛克,像一个瓷砖铺的地面,每快瓷砖是独立的,但大家拼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有效整体。
  皇家委员会的建议导致一项有关多元文化政策在1971年10月诞生。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各族群保存自己的民族特色,同时克服各种障碍,充分参与加拿大社会各个阶层。也就是说,如果愿意,他们有权保留某些民族传统要素。事实上,多元文化政策旨在通过提供平等权利和机会给新移民(以及移民第二代或第三代),让他们融入社会;相对应,他们也应该接受统领加拿大的各种文化和规则。这样来看,多元文化应该有助于移民融入加拿大文化,通过共同语言(英语或法语),将自己的生活,以及他们下一代的机会与加拿大社会机构的各个方面相结合。在渥太华,联邦政府专门设立多元文化部,分拨款项,很快各式各样的项目计划涌现,并运行了许多项目。
  对于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我们还很需要新的思路。加拿大人大多是宽容的人,但种族主义或对暴力和对世界上特定区域移民的憎恨的行为也爆发过。黑人被不公平地对待,例如,对中国、日本和印度移民的偏见也一直盛行。曾经,努力将亚洲人排除在加拿大外还付诸法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满足公众要求日裔加拿大人被强行移出西海岸,赶入卑诗省内陆。事实上,也不仅仅是那些不同种族遭罪。在加拿大,犹太人曾遭遇歧视,政府在接待逃出希特勒迫害的欧洲难民时关上了大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乌克兰裔加拿大人遭受拘禁,只因为他们来自正在与加拿大交战的奥匈牙利帝国(Austro-Hungarian Empire),对于他们是否支持该帝国并不考虑。
  幸运的是,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加拿大决心改变她以往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再也不会去作让加拿大的新移民培养成为良好的Anglo或Franco加拿大人的努力。绝对不是大熔炉,试图去同化新移民。今天,每一个移民可以保持他或她的文化背景,加拿大政府将愿意协助移民做到这一点。对于变化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这能否行得通?”老”加拿大人能否接受这一切呢?这可能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
  Historian J.L. Granatstein is editor of “The Canadian Experience” and he writes on Canadian politics, foreign policy and defence.
《话说加拿大》系列(31):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起源 多元化与其衍生出的问题
2009年,加拿大公民、移民及多元文化部部长肯尼(Jason Kenney)宣布全国的母语计划告一段落。他告诉一位记者说,”我认为一位第十五代的加拿大籍乌克兰人会说乌克兰语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不过需要自己付学费。”
  一位国会的自由党成员Borys Wrzesnewskyj控诉肯尼,称其”从根本上违背他所负责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原则。”换句话来说,就像渥太华的专栏作家Andrew Cohen在文章中所说得那样,”鼓励人们融入一个国家常常被称为缺少宽容,甚至被称为种族歧视,因为这种话题是禁区。”
  换句话来说,多元文化主义是个热门话题。
  那些创立了1971年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人,是根据语言和文化来制定政策。但是,随着移民结构的改变,更多显现少数族裔人士来到加拿大,而诸如就业、住房、教育以及与种族歧视抗争等新的顾虑,促使加国必须在政策上作出改变。通过取消种族间的障碍来达到平等–成为了多元文化计划、种族关系政策与计划的重点,旨在减轻种族歧视。
  之后,在1982年,加拿大更改了宪法,将《加拿大人权自由宪章》加入其中,并且指出,”这一章程是为保护和提高加拿大人的多元文化遗产而添加的。”因此,多元文化主义如今成为了永久的、且难以更改的宪章。各种族大熔炉如今寿终正寝。
  与此同时,这一章程也宣布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且每个人都有权平等地接受法律所提供的保护和赋予的权利,而不受种族、国籍、原属种族、肤色、信仰、性别、年龄、心理或生理缺陷等方面的歧视。”歧视是犯法的。
  国会随即在1998年通过了《多元文化法案》。该法案将多元文化主义理解成加拿大社会的基本特性,理解并推动文化敏感性的变化。从而,该法案增加了少数族裔人士在加拿大政治和经济机构中的参与程度,他们在这些机构中的出现很自然和很正常。所有这些改变都是有益的,也是适当的。
  不过,该法案在实践中意味着为显现少数族裔人士和新移民在各类机构中有配额、各机构在招聘过程中要照顾显现少数族裔人士和新移民。这个变化是在优先聘用讲法语人士多年后,与女性在雇佣时得到特殊照顾一同开始的。可以这么说,有一部分人还维持着从以前就有的怨恨心理,他们感觉自己被政府所歧视。英裔白人尤其感到不悦,讲法语的加拿大人也担心移民会改变他们的文化。
  这些甚感不悦的加拿大人所担心的,是害怕政府不仅看不到整个国家所发生的变化,而且偏爱新移民,并给予他们优待政策。说英语的和说法语的加拿大白人,看到了加拿大人口结构快速的变化,并且担心加拿大未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从中国广东、菲律宾马尼、牙买加、印度旁遮普来的新移民有能力融入加拿大式的生活吗?那些选择在魁北克落户的移民会去学法语吗?新移民能理解加拿大历史,并接受决定加拿大政治面貌的民主思想吗?以前就生活在加拿大人需要改变多少?类似那样的问题仍然有人提出,显示出人们对1988年的文化多元化的目标存在许多顾虑。
  改革总是困难的,并且,害怕改革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对所有加拿大人、移民和那些已经扎根的移民来说, 如果2009-10年的经济衰退持续下去,去处理和接受它会变得更加困难。对所有人来说都清楚的是,加拿大想要,也需要移民,虽然加国存在种族歧视者,但几乎没有加拿大人会因为种族或信仰,想要把新移民拒之门外。
  因此,我们现在像谁呢?毋庸置疑的是,加拿大人在如今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而且还在变得更加多元化中,特别是在三大城市中: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温哥华。不过,他们相信多元文化主义吗?很大程度上来说,他们相信,虽然那是非常艰难的。除了在多伦多和温哥华,许多说英语的加拿大人担心多元文化主义会减弱他们已经摇摆不定的民族感,而且,除了蒙特利尔以外,大多数说法语的加拿大人似乎都害怕,多元文化主义会威胁他们来之不易的说法语的语言和文化。这些人认为,大多数新移民只是想要以索马里加拿大人或菲律宾加拿大人的身份被接受,而非纯正的加拿大人。
  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新老加拿大人都希望相信他们能让加拿大发展下去。加拿大在宽容度上的美誉,对大多数加拿大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并且加国也有意愿将它保持下去。不过,这并非易事。随着加拿大迈入二十一世纪,加拿大还将在这条道路上遇到许多磕磕绊绊的钉子。
《话说加拿大》系列(32):联邦
1841年以后,加拿大殖民地由加西和加东组成。加西基本上由讲英语的基督教徒所组成;而加东则基本上由讲法语的天主教徒所组成,只有少数人是讲英语的基督教徒。在1860年代早期,原本赋予加东和加西同等的权力的立法机构失了效,加拿大朝着分裂的方向迈进。加西渴望用吞并英属北美的西部地区,来确保它未来的经济发展。并且,加西地区英裔与法裔加拿大人的人口数量悬殊,也使加西在谈判中占尽优势。加拿大的法裔政客因为害怕法裔人地位不保,而反对这种改变。为打破这种毫无希望的政治僵局,把加拿大融合成一个更大的英属北美联盟–联邦,这一想法就出台了。

  同时,大西洋地区的英国殖民者,也在谈论关于他们自己的区域性联盟。1864年,在夏洛特顿市召开的会议上,一个加拿大代表团携带了足够的香槟酒,以及建立一条连接海洋三省到加拿大的铁轨的承诺,说服了主办方进行一项更大胆的计划。在魁北克省召开的第二次会议,讨论出了宪法上的具体内容。以”rep by pop”–即谁得票最多谁做代表为原则,选出全国国会代表,确保加西(以及他们在加东的商业同盟)实行庞大的联邦计划呼声强烈。由指定的参议院来代表各地区,帮助维护海洋三省的利益,避免由于加东、加西人口数量而造成四比一的投票结果。会议通过了一个联邦系统,主要为了缓和法裔加拿大人对陷入更大的英裔加拿大人的海洋而里不能自拔的恐惧。新建立的各省,包括自主的魁北克省,可以全然操控本地事务,主要包括语言和文化。
  当时,只有加西地区对联邦兴致盎然。在加东,势力庞大的少数英裔加拿大人对法裔统治的恐惧也由于有对少数族裔语言和宗教权利的保护而缓和。许多法裔加拿大人害怕魁北克在新的全国国会中,拥有较少的政治力量,不过,颇具影响力的罗马天主教会,对联邦制度有关宗教和文化的保证喜闻乐见。
  说服海洋三省殖民地进入联邦证明更难。加东与加西保留了对英国的忠诚,在这一点上与海洋三省大为不同。纽芬兰和埃德华王子岛甚至没有对是否加入联邦付诸表决。并且,反联邦人于1865年在新不伦瑞克的选举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以及新斯科舍省的政府撤出,使得联邦的美好梦想几乎幻灭。
  结果,外因对成立联邦起了决定性作用。面对美国由于在其内战中英国对南方英属联盟支持的报复的威胁让英国政府紧张。如果统一,各殖民地就需要进行集体防御,一但美国真的入侵,这就成为英国离开北美的一个体面的理由。1866年,爱尔兰籍美国人费尼安对新不伦瑞克发起的进攻造成了恐慌,这使新不伦瑞克明白全加共同防御计划的益处。最终,1866年,华盛顿发布公告,称将结束与英属北美签订的《互惠(自由贸易)协议》,这迫使海洋三省的民众只能指望用加拿大市场来代替他们所失去的美国市场。在一场新的选举中,新不伦瑞克人给加入联邦投了赞成票,而他们在一年前对加入联邦投的是反对票。由于受到临省–新不伦瑞克民众投票的鼓舞,新斯科舍也的立法会也同意加入联邦。
  最后,每个省都表决通过了《英属北美法》,正式成立”加拿大联盟”。此法迅速在英国国会通过,并从1867年7月1日开始实施。一些英署北美的民众本想用”加拿大王国”这一名称,但很多人担心它在美国人看来过于英式。联盟令人印象深刻的座右铭:从一个海岸到另一个海岸–充分说出了联邦的梦想和所要达到目的。
  在首次全国选举中,反对联邦的力量将除了在新斯科舍获得一个席位以外全军覆没。但是新联邦政府决定继续扩大联邦的地盘。渥太华和伦敦都考虑永久承认联邦,而反对联邦的人没过多久就淡出了。
  1870年,随着曼尼托巴省的加入,1871年碑诗省的加入,1873年埃德华王子岛省的加入,以及纽芬兰省最后在1949年加入联邦之后,加拿大终于实现了从海的一边到海的另一边的愿望。联邦制度虽然对联邦的奠基者们达成共识意义重大,但它在加拿大政府和省府间建立了持续的紧张气氛。而且,《英属北美法》未能保护魁北克以外讲法语的少数人群,给已经十分脆弱的民族团结雪上加霜。
的确,联邦是不得已才建立的,它是按照精英们、而非人民的意愿所建立的。建立加拿大需要极大的洞察力,并且要使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联邦巨大的成功要归功于这片殖民地上许许多多具有奉献精神的人们。不过,更要感谢那位与人为善、精明、不知疲倦、尽心尽力的麦克唐纳–加拿大这位不可多得的功臣。
《话说加拿大》(33):安省–联邦中的巨人
一首1960年代流行的歌曲是这样唱 的,安省,”一个人们站稳脚跟并成长的地方。”作为加拿大、最受欢迎的省份,以及大多数加拿大商业聚集的中心,这可以证明,对许多加拿大人来说,它是一个可以落脚,并且成长的地方–最近的人口统计,安省人口超过1,300万。但是,早期的安省情况比现在要差得多。

  安省坐落在岩石很多、被称为”加拿大板块”的土地上,只有其南部有一条很窄的可以耕作的肥沃土地。安省的北部多居住着热爱打猎的人,而南部由初次来到那里的欧洲人定居并成为农民。虽然安省受到那些想把第一民族变成基督徒的传教士们、毛皮商人与探险家们、以及那些想把这片土地被欧洲统治和行商的人青睐,但是,早期的安省对欧洲殖民来说者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在1780年代的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许多仍然忠于大不列颠的美国人,逃向北边,并在《英国北美法》的保护下过着舒坦的生活。这些号称”效忠派”的人作为难民,在大多数人都讲法语的魁北克省借宿。为了让原居在此的法国人与英国移民都满意,魁北克被分割成两个部分–把东边划为下加拿大,而西边为上加拿大。这给安省的成立打下了伏笔。
  安大略省– 或今还被称为上加拿大–最初人很少,而且居住分散,只有”效忠派”在安大略湖附近建立的几个乡镇。但是,这里肥沃的土地,和具有特殊英国特色的政府和文化,吸引了许许多多来自英属不列颠群岛的移民。到1851年,也就是安省成立60年之后,这里的人口数量多大近100万人,大多数移民都是从美国或英国来的。
  此时,安省的人口数量也超过了比魁北克。安省和魁省的关系,因历史和经济原因而统一,但却因语言而分离,这也是在1867年建立一个更大的英属北美联邦的动力之一。为寻求新的政治布局和一个更加一体化的经济系统,安省的政客们提倡建立联邦,并说服魁北克及海洋三省那些不情愿的政客同意加入联邦。对此,安省的政客们起了重要作用。在1867年,他们成功地让安省、魁北克、新不伦瑞克和新斯科舍加入了新的加拿大联盟当中。
  安省在人口方面一直领先于其他各省,并且持续吸引来自国外源源不断的移民。多伦多是当之无愧的、最大的中心城市。但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人们就选择在安省北部富饶的地带扎根。这就意味着第一民族的人口被取代。各种条约在安省的第一民族的地域建立起来,但近年来,人们对那些保留地的面积,以及条约内的内容出现了争执。
  多亏了宜人的气候和好的贸易政策,安省在早期就显现出了强劲的、整合良好的经济体系。安省比加拿大其他地区在农业上更多元,安省的农民不仅生产主要的粮食作物,如小麦和玉米,还成功地建起了果园,栽种蔬菜作物,建起了葡萄园和烟叶田。
  安省还从自然资源中获利良多。森林茂密的安省北部地区是加拿大纸浆和造纸业的重要来源;镍、铁和银矿在”加拿大板块”被发现并有利采探;水源也被用作水力发电。
  不过比安省的地理位置更加令人感到幸运的是–与它的气候和资源相比–安省从它的高关税壁垒中受益良多,即几十年来,安省成功地阻止加拿大其他地区购买美国商品,以及为鼓励本地贸易而制定的政策。因此,安省成为工业落脚的地方,而这吸引了人口,以及人们在安省的投资。在20世纪初,安省曾是加拿大的经济引擎,堆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它还在继续推动,尽管加拿大其他地区如今在经济上正赶超安省。
  安省的经济实力使得其政治实力也不容小觑。安省在国会中的议员数量高于其他省,并且这有时也会使得安省获得更多益处。安省拥有更多资金,这要归功于庞大的税源,以及安省持续成为吸引移民、工业、科技以、体育以及文化活动的目的地。加拿大其他地区都认为安省不该从联邦里获得如此多的好处。但是,对于人口超过1,200万的安省人来说,这里仍然是”一个人们站稳脚跟并成长的地方”。
《话说加拿大》(34):魁北克–加拿大法语地区的心脏
魁北克是加拿大最古老的省份。1608年,法国探险家查普兰在北美圣劳伦斯河岸地区,实现了第一次持续而长久的安家落户,建立了魁北克市的前身。这个地区之前已经有易洛魁族人、亚岗昆第一民族和再往北的因纽特人居住,但查普兰在此地安家使法国人得以占领了魁北克。
  真正掌控这片地域要比在土地上插上一面旗帜难得多。魁北克早期的欧洲人对商业很感兴趣–寻找黄金和通往中国的贸易航道,但更成功的是他们在北美与欧洲之间做皮毛生意。他们也对拯救灵魂饶有兴致,他们认为居住在魁北克的第一民族不信神,并因此认为他们需要基督教。但是,英国殖民者也迅速移民到北美,他们与法国人的兴趣完全一样,而这两个帝国为了控制这块大陆而陷入持久的较量。

  法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的战争在”七年战争”中结束。从1756到1763年,战火在这两个欧洲国家之间、他们的盟友和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之间展开,那是一场全球性的冲突。在北美,魁北克的法国人最初成功打败英国人,但是,最后他们在1759年魁北克市的亚伯拉罕平原战役(Plains of Abraham)中被击败。法国人的这次败仗在加拿大很出名,被称为征服。虽然此仗在”七年战争”中绝非重要,但它仍结束了法国人对魁北克的控制。
  虽然英国政府废除了法国的统治,但却让魁北克的仍作为法国人的殖民地-不同的是,该殖民地属于英国,而非法国。魁北克拥有庞大的农业经济。虽然许多社区集中在蒙特利尔和魁北克两大城市内,两市以商业、教育和金融而繁荣,但那多是由英国人占主导的地方。
  虽然大多数居民都是讲法语的人,但政治及工业精英则是讲英语的人组成,这种尴尬与不公在1830年引发一次小型且短暂的暴动。这次暴动也让英国人意识到,应该把魁北克与西部的上加拿大讲英语的居民统一起来,希望由此使法国人慢慢被同化,接受占主导地位的英国文化。
  这是个愚蠢的建议。统一法裔侨民和英裔侨民的想法没法实现。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将他们按原籍划分开来,分成魁北克和安大略省,并与其他英属北美的侨民统一起来,形成新的加拿大。
  魁北克的居民至今仍以讲法语的人为主。在魁北克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政治和文化的领袖们培养了法裔加拿大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时候,这意味着魁北克看起来十分狭隘,只关注自己省份内部发生的事,对整个加拿大的事不当一回事。表面上看来,在20世纪的上半叶,魁北克看起来仍是一个很乡下的、很传统的社会。在1960年代,前省长让o勒萨热(Jean Lesage)开始了一项重要的现代化计划–省府接管水力发电的输送,引进新的教育系统,振兴金融机构–并把这作为建立新的法裔加拿大人爱国主义情怀的一部分。作为人们逐渐认知的现代化的进程,”默默闹革命”把魁北克建成为加拿大的一个现代的讲法语的地区。
  但是,现代化对许多人来说还不够。在1960年代末期,从加拿大独立出来成了许多魁北克领导者的目标。在1976年,魁人党的创始人René Lévesque被选为加拿大第一位主张分裂的省长,他致力于探求让魁北克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可能性。
  继Lévesque之后,还出现过几任主张分裂的省长,但还没有一位成功地将魁北克从加拿大分离出去。1980年和1995年,魁北克举行了两次全民公投,询问魁北克人他们是否做好了独立的准备,而两次公投的回答都是”没有”–虽然1995年那次投”没有”的一方以微弱的优势取胜。。
  魁北克进行现代化的过程,有时要以居住在魁北克的其他人的权利和希望为代价。比如,法裔为了独立,常常与第一民族在土地问题上发生冲突。1990年发生在奥卡的冲突–即莫霍克民兵禁止非原著民使用高速公路穿过他们的领地–是魁北克与第一民族之间发生的最暴力的冲突之一。同样地,移民想要成为加拿大人而非魁北克人的目标,也常与魁北克政府的目标形成对立。
  就像魁北克的省长们怀揣着不同程度的独立狂热一样,加拿大各届总理,从皮尔逊到特鲁多,从马尔罗尼到克雷蒂安,都曾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奋战。在加拿大,从17世纪开始的法裔与英裔间的斗争,一直持续至今。
《史说加拿大》(35): 加拿大西部
    加拿大西部(加西)是指加拿大境内、安省以西(不包括安省)的广大区域。欧洲人殖民加拿大之前,大约3/4的原著民生活在加西。欧洲殖民者最开始落脚加东,他们当时对加西一无所知。
     到了18世纪晚期(late 1700s),大英帝国(加拿大当时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开始分两路向加西探险。英国两名航海家,库克(James Cook)和温哥华(George Vancouver),分别从海路登上北美洲西北海岸,他们宣称了英国对卑诗省(the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领域的拥有权。同时皮货商和传教士沿陆路从安省向西走进大草原(曼省、萨省和阿省一带)。当时的探险者对加西的潜力还是不太明了。
  另外,当时还有一些探险家前往北冰洋区域探险,希望在北冰洋区域发现一条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海路线,即所谓的西北通道。但是北冰洋上的广大冰山及其流动让他们徒努而返。当然这些是题外话了。
  从安省向大草原移民存在一个问题。1868年,即加拿大联邦成为自治领之后的第二年,当时安省和魁省的土地基本被分配完毕,新移民要获得土地需要前往大草原。但是当时大草原的土地所有权属于一家英国皮货公司,就是著名的哈得逊湾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当时该公司禁止向此地移民。为此,加拿大政商人士转向大英帝国施压,最终英国通过法律,强迫哈得逊湾公司把该土地所有权转让给加拿大。从此大草原门户洞开。
  1858年人们在卑诗省发现金块、随后又在育空地区发现金块。加西的价值首次被发掘出来。但是一夜暴富实属不易,因为富含金块的地区往往伴生着原住民的部落。开发者和原住民为争夺领地时常发生流血冲突。
  草原诸省中曼省率先于1870年加入联邦。当时曼省说法语的梅提斯人(Métis;原著民和欧洲人的混血后代)中的瑞尔(Louis Riel) 成立‘梅提斯人维权组织’并筹划了1869年红河反抗。曼省地区的英裔总督在此压力下加入加拿大联邦,并谋求大英帝国的武力帮助(英加联军于1870年平息了红河反抗)。卑诗省于1971年加入联邦,并许诺铺设泛加拿大铁路。当时的萨省和阿省还是人烟稀少的地区,这两个地区成为加拿大的省份是20世纪以后的事了。
  到了1880时代,泛加拿大铁路已经沿着南部国境从卑诗省贯通到了安省(安省是当时加拿大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这方便了人货流通。人们也发现了如何把大草原打造成小麦种植基地。涌入草原省的加东、美国和欧洲移民灭绝了水牛(buffalo),因此边缘化了赖水牛为生的原著民。草原省的移民除了种植小麦之外,还形成了畜牧业和矿业等经济基础。
  20世纪加西诸省吸收了大量的移民,其中卑诗省对沿太平洋国家的移民吸引力最大,现在卑诗省成为加拿大第三人口大省。加西各省中,卑诗省以渔业、森林业和矿业为经济支柱,草原诸省以种植业为主,其中阿省如今更是以石油工业成为加拿大最富有省份,而萨省的钾肥业全球领先。
  加西的政治版图从来不是铁板一块。萨省于1944年选出了北美的第一个左派社会主义政党执政,该政党就是平民合作联盟(Co-operative Commonwealth Federation)。而阿省历来倾向右派政党,如社会信用党(Social Credit party)。卑诗省则是在政治上忽左忽右。加西的政治贡献包括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那是在萨省由道格拉斯(Tommy Douglas)领导的‘平民合作联盟’提出的。近年来,加西在联邦政治中强大到与安省不遑想让。
投资、工业和技术正在不断推动着加西的发展。这些应当是20世纪初前往加西的先民所没有料想到的。回顾历史,不禁让人产生沧海桑田的感觉。
《史说加拿大》36:大西洋诸省
Newfoundland:遼闊的纽芬兰省
  Nova Scotia:新斯科舍省
  New Brunswick:纽布伦斯威克省
  Prince Edward Island:位于愛德華王子島的加拿大聯邦成立地點。
  大西洋诸省包括北一省(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和南三省(纽布伦斯威克省、新斯科舍省、和爱德华王子岛省)。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常被简称纽芬兰省。南三省又常被统称“滨海地区”(Maritime)。大西洋四省人口总数大约为2.5 百万。
  远古时期,贝奥图克(Beothuk)原著民生活在今天的纽芬兰省境内,马力希特(Maliseet)和米克马克(Mi’kmaq)原著民生活在今天的纽布伦斯威克省、和新斯科舍省内。一千年前,挪威人(即“北欧海盗”)曾经在纽芬兰省临时安营扎寨。
  历史上,大西洋沿岸渔业资源丰富。纽芬兰省大浅滩地区(Grand Banks)曾经是世界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临近14世纪,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西班牙渔民时常造访大浅滩。
  1610年代,法国人在“滨海地区”建立了一些临时殖民地。1630年代,英国天主教徒在纽芬兰建立了一些临时殖民地。
  18和19世纪,法国和英国开始在大西洋诸省所在的地区建立永久殖民地。随后,两国爆发许多轮的主权争夺战。在1756-1763年的 “七年战争”中英国击败法国,从此控制 “滨海地区”三殖民地省。英国还一直牢牢控制纽芬兰殖民地省,历史上从未让法国得以染指。
  1850年左右,大西洋地区形成今天的四省格局。纽芬兰省以渔民为主,兼为英国的殖民地前站(不得不说的是, ‘贝奥图克’原著民此间遭到灭绝)。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市是英国海军基地。纽布伦斯威克则省收留了一大批从美国退败过来的“保皇派”;“保皇派”是效忠英王的美国人(其中包括一些解放了的黑奴),“保皇派”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败北。爱德华王子岛省兼有农民和渔民。
  1850年左右的大西洋各殖民地省之间往来很少,各省都愿意和英国保持单线联系,但是当时大西洋诸省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各省因修省际铁路陷入亏本;各省需要联合起来防范美国的入侵;各省之间有加强贸易的需要等。
  1864年,“滨海地区”各殖民地省讨论结盟。这一意向引起了安大略和魁北克等省的关注。最终这一讨论导致了联邦的成立,加拿大从此成立一个自治领国家,作为大英帝国中的一部分。最初加入联邦的省份有纽布伦斯威克省、新斯科舍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随后爱德华王子岛省加入联邦,再之后,加西各省加入联邦。纽芬兰省一直反对加入联邦,直到后来才回心转意,最终于1949年加入加拿大。
  滨海诸省本想通过结盟解决他们的经济和防务问题,但是世间的事往往难以如愿。例如,19世纪晚期,滨海诸省希望联邦‘降低’关税,因为滨海诸省是原材料产地,需要低关税才能促进其原材料向美国的出口。而安省希望联邦‘抬高’关税,因为安省是制造业大省,需要提高关税来让美国制造业产品缺乏在加拿大市场上的竞争力。联邦最终采取向安省倾斜的政策,也就是‘抬高’关税,此举对 滨海诸省的经济利益不利。
  大西洋诸省在联邦中并非一无斩获。联邦政府成立伊始就接过去了滨海诸省的债务。1920年代,滨海诸省觉得在联邦中“受了委屈”,扬言要脱离联邦,联邦对滨海诸省给予经济补偿作为“安慰”。另外,过去的75年间,联邦实行的全国统一的失业保险计划和健康保险计划实质是“均贫富”。一般上讲安省、阿省等省算是富裕省份,大西洋算是欠富裕省份。所以联邦的各项社会计划是从安省、阿省等省收钱,给大西洋诸省补贴。
  一省的政治力量和该省的人口数量成正比。大西洋四省人口不多(如前所述,其人口数量约2.5 百万,相当于多伦多人口总量的一半),所以大西洋四省在联邦政治中力量不大。另外,自19世纪晚期以来,该地区渔业资源开始干涸,其旅游资源也一直缺乏吸引力。该地区的经济前景目前也没有被充分看好。
《史说加拿大》系列(37) : 联邦和省的宪法关系
加拿大有十个省和三个地区。这十个省就是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新斯科舍省、爱德华王子岛省、纽布伦斯威克省、魁省、安省、曼省、萨省、亚省、和卑诗省。三个地区是努纳武地区、西北地区、育空地区。加拿大第一部宪法《1867年英属北美法案》规定各省是宪法的签署方,和联邦之间是平行分权的关系。而三个地区则是联邦的从属机构。
  《1867年英属北美法案》力图清晰规定省和联邦之间权责界限。该宪法规定,联邦政府职责广泛,归纳起来说,则是确保加拿大的“和平、秩序和运行管理”,细分起来说,则包括29大方面,涉及国防、运输和贸易等。省政府职责包括教育、医疗、道路等更加接近当地民生的事务。《英属北美法案》的历史地位显要, 设立“七.一”国庆节的目的就包括了为庆祝这部宪法的诞生。
  历史上联邦和各省在解读《英属北美法案》上,有时会得出不同的见解,并因此产生宪法争论。世界历史上这种现象并不多见。而加拿大作为一个国家,就是在对宪法的不断争论中建立、维护和发展起来了。
  各省和联邦之间就《1867年英属北美法案》的争论,是在该宪法签署50年之后发生。那时各省意识到了该宪法中有些词句涵义模糊,可以产生歧义性理解。例如该宪法规定联邦管理全国的贸易和商业,但那个说法是否意味着联邦也应当管理某地某店的酒牌许可(即颁发酒类营业执照)、或者意味着联邦也应当管理某地某行业的保险金月保额?
  历史上遇到这类宪法权责界限问题时,如果大家意见无法统一,那么大家就会去最高法院讨说法。在1949年以前,加拿大的最高法院就是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 ,那也是英国的最高法院。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往往会修正《1867年英属北美法案》,赋予各省更多的权力。
  1949年加拿大成立了自己的最高法院。此后碰到这类宪法问题时,联邦的处理办法往往不是通过修宪,而是通过制定财政政策来解决。具体说,就是联邦因为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收税,所以要比各省政府有钱,因此可以通过拨款来影响各省事务。
  例如,宪法规定教育属于省责,但联邦可以通过拨发研究经费来影响大学的研究行为。联邦在染指省务时,往往低调行事,但各省对联邦的举措不会没有察觉。各省意识到有必要修宪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各省企图修宪,而加拿大联邦也企图从英国“迎回”独立制宪权。1950年代以后,加拿大人开始把这些问题放在一起,希望能够一揽子解决。英国方面很合作,只是希望加拿大联邦和各省首先拿出一个宪法草案。但这个草案却在加拿大“难产”,联邦和各省无法就一些宪法问题达成一致。
  例如,宪法应当规定修宪方法,那么,某条宪法的修改就需要一定数量省份的批准,问题是,倒是需要几个省?如果有一个省反对怎么办?为这些问题1950年代以后的一些总理,例如圣洛朗(St. Laurent)、蒂芬巴克(Diefenbaker)和皮尔逊(Pearson),都希望能够在任内得以解决,但结果是无功而返。
  1968年特鲁多当选总理,他决心解决这些问题,他和各省举行了两轮会谈,并最终和九省达成了意见统一(除了魁省)。在此基础上,1982年特鲁多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迎回”了独立制宪权,通过了今天的宪法,《1982年加拿大宪法》,其中包括《自由人权宪章》和一系列的修宪规程。此后各省不时希望动用修宪规程来解决省和联邦之间遇到的宪法权责问题。
  《1982年加拿大宪法》适用于魁省,但没有得到魁省的签署,这个问题的象征意义极大。来自魁省的马尔罗尼(Brian Mulroney)在1984年当选总理后一直力图使魁省签署该宪法。为此他召开了1984年米克湖会议(the Meech Lake Accord),和1992年夏洛特城会议(the Charlottetown Accord),结果都是无功而返。此后的联邦总理还在考虑该问题,但是没有付诸行动。
  目前各省-联邦的宪法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何让魁省签署宪法?如何摆平联邦-各省之间的权责分配,特别是经济权责分配?目前看来,就宪法和修宪问题,各方还会争论下去。这些或许就是未来人书写加拿大历史时要写进去的一部分。
《史说加拿大》系列(38):联邦和省的经济关系
加拿大第一部宪法、1867年《英属北美法案》规定加拿大为联邦制,各省是宪法的签署方,和联邦之间是平行分权的关系,联邦和各省各有自己的财政来源和经济责任。
  《英属北美法案》规定,在收入来源上,联邦政府不仅有征税权,还有不受限制的征赋权,可以立任意名目任意收钱;而省政府只有有限的征税权。《英属北美法案》还规定,在经济责任上,联邦负责“关系到所有人、要花大钱”的事务,包括国防、金融和商业等;而省负责“关系到当地人、不需要花大钱”的事务, 包括健康、教育和保险等。要知道,在19世纪末那个时期,健康、教育和保险等事物被认为是小事,因为那些属于私营业范畴,政府只需要提供管理而不要出钱提供服务。
  《英属北美法案》的原则没有任何歧义。但对《英属北美法案》的解读,有时却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联邦和各省还会因各自不同的解读而产生宪法争论,特别是在 ‘经济权责划分’方面。历史上这样的争论始终不断,有时还会相当尖锐。
  20世纪后联邦和省的经济变得争论有以下原因。一方面,当时的民众开始要求省级政府直接提供健康、教育和保险等服务,那势必导致省级政府增加开支。另一方面,省级政府的部分财政收入渠道在20世纪上半叶世界大战期间被联邦政府接管;例如,二战期间的联邦政府除了征收收入税以外,还征收了公司税和财产税,而就侵犯了省级政府传统财源领地,并导致省级政府收入不增反减。
  为处理那些被引发的争论,联邦政府往往以“退税”的方式进行二次分配调节,那一办法行之有效,但如论如何,联邦政府干涉了省级政府的经济自主权。
  二战的军费开支让联邦政府找到了一个把手伸进省级政府钱袋的好借口。二战结束后,联邦政府还是不愿放弃尝到了的甜头。省和联邦斗争的结果是,两级政府从此每五年举行一次会议,划分和界定各自的收税区间。这些年的历史显示,联邦政府处于强势地位,联邦政府继续侵入《英属北美法案》赋予的省政府领地,然后给各省二次分配。
  联邦和省级政府的经济矛盾不仅体现在“收钱”方面,更体现在“花钱”上。联邦财大气粗,往通过“花钱”来干涉省级事务。《英属北美法案》的规定医疗保健属于省管事务,但是,联邦对这一事务干涉极深。二战以后,加拿大开始借鉴一些欧洲国家的大政府模式,为民众提供广泛的社会福利。
  1948年起,联邦政府开始拨款给各省的医院建设、医生训练和公共健康设施。1957年蒂芬巴克(John Diefenbaker)联邦政府引入了“医院保险和诊断服务法案”( the Hospital Insurance and Diagnostic Services Act),开始为加拿大民众缴纳一定的诊治费用。到了1960年代初,蒂芬巴克联邦政府主导了“联邦-省协议”,让加拿大民众不分地域贫富加入全面统一的保险,享有医疗、保健、甚至药品等服务。
  1966年皮尔逊(Lester Pearson)联邦政府引入了“医疗法案”(Medical Care Act)。这一系列的法案规定联邦和省政府基本上平分医院和医生的费用(只适用于有限的、政府认可的疾病服务范围)。这些联邦介入一方面为民众提供了社会福利和保险,另一方面却“突破”了《英属北美法案》规定的联邦权责,干涉了省级事务。
  联邦和省级政府的宪法经济矛盾还体现在联邦这个大家长总想一碗水端平。1956年起,加拿大发现相对而言,有些省长期贫穷,而有些省长期富裕。联邦政府总想“劫富济贫”,让加拿大人不分地域地享受同等质量的公共服务。围绕这些问题,总有些人觉得被“亏待”了,也总有些人觉得被“欺负”了。
在联邦制度中,联邦政府和省级政府为了一个钱字总是摩擦不断。年年岁岁,大家反复争论同样的问题:税收区间如何划分? 哪里需要钱?谁需要更多的钱,为什么?岁岁年年,加拿大人认为这些协商和争论不仅仅是可接受的、甚至是所乐见的。这就是我们政府运行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史说加拿大》系列(39):英国的殖民地?不完全是
1897年,新任的总理拜会女皇。一年前就任加拿大总理的Wilfrid Laurier越过大西洋参加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登基六十周年庆典。她是权力,威望的象征,是大英帝国统治全球的基石。
  加拿大在1867年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维多利亚也是加拿大的女皇。加拿大的政府机构设置遵循了英国模式;百分之六十的加拿大人可以追溯他们的祖先于上世纪末来自英伦三岛。英国保留了对加拿大的外交和国内事务的广泛的权力。加拿大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在它建国后的许多年之内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
  当然,加拿大不仅仅是一个英国的复制版本。有很大一部分的加拿大人是说法语的,加拿大政府是建立在一个共识上- 讲法语的加拿大人和讲英语的加拿大人将通过一个联邦政府系统来解决问题。Laurier是第一个来自魁北克讲法语的首相:他的伟大政治目标是”使长期疏远的人民逐渐成为一个国家。”
  Laurier也是英国思想和制度的忠实崇拜者。在政治思想上,他以英国为方向,而不是法国,极少顾及他本身和其他讲法语加拿大人的利益。1897年,维多利亚女皇授予他爵士勋章,Wilfrid Laurier爵士则以对大英帝国的崇高赞誉作为回报。不过,他明确向英国表示,加拿大有它自身的国家利益和重点,他将尽可能地与英国合作,但这种合作是有限度的。
  对Laurier的忠诚度的第一次考验来自于1899年,当英国发动了南非战争,并期望得到加拿大的支持。讲英语的加拿大人想支持英国,但讲法语的加拿大人不愿支持。Laurier不愿意看到他的人民分成两派,仅仅是因为一场发生在遥远帝国角落的小战争。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 – 派出一支小部队去支援英国,但是每一个加拿大士兵都是志愿者。
  Laurier首相的平衡策略直到1911年他提出加强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前一直是成功的。在该年的竞选活动中,他被描绘成太亲美,却对英国及其皇室没有足够的忠诚。同时,他又因建立了用于支持英国的加拿大海军而被讲法语的加拿大人批评 – 魁北克方面批评他过于英国化。
  ”在魁北克我被标榜成一个帝国主义者” ,Laurier在1911年告诉选民, “在安大略我则是一个反帝国主义者。其实,我两者都不是,我是一个加拿大人。”
  没有足够多的选民相信他,他被完全击败,由亲大英帝国的保守党领袖Robert Borden接替他成为加拿大首相。
  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加拿大人决不妥协。英国,众多加拿大人的家园,受到了威胁。总理Borden和 Laurier,即现在的反对派领导人,领导他们的国家站在英国一边。加拿大,一个只有800万人口的小国,有60万男人被征军,而阵亡人数超过6万人。在战争的最后一年,加拿大的精壮部队发起了对敌人的最终进攻。
  在1914-1918年的战争中,渥太华政府一而再地给予大英帝国支持,但是有代价的。在Borden的要求下,加拿大获得了重要盟友的新地位 – 具有制定战争政策、参与和平谈判、以及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的会员资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减少了加拿大的殖民地色彩,但它也损害了讲英语加拿大人和讲法语加拿大人之间的微妙平衡。 1917年,Borden政府颁布强制入伍,或征兵政策。对于这场由讲英语的加拿大人主导的政府所发动的战争,讲法语的加拿大人被极大地疏远了。
  Laurier对征兵感到非常难过,这是与他的加拿大联合体信念的背道而驰。他拒绝了Borden加入联合政府的要求,但Laurier并没有背弃英国。他努力愈合国家内部的严重分歧.
  在领导了自由党30多年后,文雅而雄辩的Laurier死于1919年。他比任何人更懂得加拿大和英国之间的牢固纽带,以及加拿大的独立自主性的需求。
  
《史说加拿大》系列(40):加拿大的英国世界
1939年8月的一个深夜,加拿大总理WilliamLyonMackenzieKing正准备安睡。睡觉前,他打开了收音机。国际新闻充满了忧虑,首相知道这关系着一个和大英帝国紧密相连的国家。
  首相听到的消息令人惊讶:阿道夫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和敌对方苏联共产党签署了两国间的免战协议。臭名昭著的“纳粹-苏”条约为一个星期后希特勒进攻波兰扫清了障碍。
  针对希特勒侵略波兰,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开始。首相在得到了国会几乎全票通过后,加拿大于9月10日加入战争。
  加拿大人在1939年9月作出自己的选择,但如果英国没有率先宣战,他们或许不会参战。经历了75年的英属殖民地,加拿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北美国家,但是它对英国的感情和联系依然紧密。一半以上的加拿大人来自英国-英格兰、爱尔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移民居住在加拿大数以百万计的广阔土地上。英-加文化和经济联系是加拿大社会和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加拿大军队自认是英国部队。
  加拿大人也本能地知道,他们的英国属性抵消了来自美国这个加拿大的近邻、朋友和竞争对手的有力影响。King骄傲地称加拿大为西方的英国。他担心如果有一天加拿大失去了它的跨大西洋联盟,这个国家将变成美国的一个州。
  英国与加拿大的关系的重要性,生动地体现在1939年春末国王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女王访问加拿大所受到的热烈欢迎。
  皇家之旅在魁北克市开始,六万人在Abraham平原列队俯瞰St.Lawrence河,成千上万的儿童唱着Dieusauveleroi和加拿大国歌。国王和王后乘坐的银、蓝两色的专列,把他们从那里载到Trois-Rivières。虽然他们只呆了15分钟,但八万民众的掌声一浪接一浪。
  然后他们来到蒙特利尔,百万民众在入城处夹道欢迎。孩子们穿着英国国旗专用的红、白、蓝色服装,Viveleroi和Vivelareine的歌声此起彼伏。市长CamillienHoude盛宴招待皇室。饭后皇室夫妇来到面临Dominion广场的一个灯光通明的露台上,广场上十万民众等待着他们,人们大声欢呼,然后在短暂的沉默后,突然爆发出动情的歌声-上帝保佑国王。
  魁北克对国王和王后所表现出的崇敬对King来说是个好消息。他一直密切关注这个由庞大法语人口组成的省,传统上对效忠海外持怀疑态度。King的国会获得来自魁北克的大力支持,而他最亲密的政治盟友是讲法语的司法部长ErnestLapointe。
  King在1921年初登总理宝座的时候,就向加拿大人和魁北克人保证加拿大的未来将由他们作主。King领导的加拿大签署了自己的条约,建立了一个专业外交部门,并与美国、法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
  然而,King也私下向英国许诺,如果他们再次受到威胁,加拿大将站在他们一边,就好象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做的那样。当那一刻到来,Lapointe告诉国会和加拿大人:加拿大和英国的联系是那么的强,是不容忽视的。
  从1939年到1945年,加拿大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国,输送了超过一万名男、女军人组成的联盟军,和无数的金钱、弹药和食物支持。然而,这场让成千上万的加拿大人赶赴海外保护英国人的战争拉开了两国之间的距离。
  虽然加拿大人并不总是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加拿大和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个国家摆脱了矛盾的信心,统一,经济强大,并准备承担国际责任;同时其英国痕迹则明显的减弱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的英国世界慢慢消失。加拿大人获得自己的国籍,国旗,宪法,并开始把他们自己认作一个现代和进步的人民,远离他们的历史根源。
作者介绍:NormanHillmer是Carleton大学历史和国际事务教授。更多关于在这历史期间加拿大与英国关系的资料可以NormanHillmer和JLGranatstein所著的《帝国裁判:加拿大和世界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多伦多:汤姆森尼尔森,2007)中找到。
《史说加拿大》系列(41): 不设防边境的神秘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加拿大和美国边界的庆祝活动不胜枚举。自1812年战争结束后的一百年来,演说家们在两个国家的大型活动中欢呼加拿大和美国之间一个世纪的和平。这北美两国间的”不设防边境”成为世界的榜样。仿佛只有欧洲人可以像美国人和加拿大人那样,仿佛这一切都是真的。

  事实上,美国人和加拿大人自沦陷以来都没有停止过战争。从美洲殖民地来的英国冒险家在17世纪占领了魁北克城,法国士兵和原住民勇士则不停地袭击英国殖民者直到18世纪。即使在美国发表独立宣言前的1775年,大陆国会曾派出侵略军侵占了蒙特利尔,并试图占领魁北克。 1812年开始至1914年结束的那场战争,最终结束了这场血腥的僵局。
  随着加拿大1837年至1838年的起义,接着是那些号称要建立”自由”加拿大的美国”爱国者”袭击了英属加拿大。 1839年的Aroostock战争,是由于Maine省和 New Brunswick省之间的边界纠纷,可是双方在有机会进入冷静谈判之前就已经派兵征战了。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由于担心美国有可能继续向北延伸战果,英属的北美省份联合起来建立了加拿大主权国家。这些英国殖民地知道如果单打独斗,他们是没有机会的,只有联合起来他们才可能对付更大,更富有的美国。英国及其北美殖民地也似乎比Abraham Lincoln的联盟更同情南方,当同盟国军队自加拿大跨越美国边境,抢劫Vermont银行,再逃回到Montreal,法庭并没有追究他们偷来的钱。
  面对这样的挑衅,美国并没有还击。爱尔兰裔美国人Fenians期望通过攻击加拿大而使爱尔兰摆脱英国统治,因而在1866年至1871年间持续不断的从美国发动对魁北克,安大略省,新不伦瑞克省和马尼托巴省的袭击,大部分的袭击戏剧性成分多于战争。但1866年6月在加拿大上部的Ridgeway,发生了一场血腥战斗, Fenians在击败一支加拿大-英国联军后,越过边界,逃回美国。
  Fenian的袭击是最后的边境武装对抗,这是真的。但加拿大作为英国殖民地,从来不认为自身是安全的。每当美国和英国发生外交对抗,加拿大人的腿就开始颤抖 – 如果争端变成战争我们该怎麽办?这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1895年,一场在南美洲委内瑞拉和英属圭亚那边界的冲突,一直牵涉到华盛顿、伦敦和渥太华,并几乎导致英美战争。在让渥太华最终回复平静的和平双边协议产生前的很短一个时期,加拿大曾启动一个小规模的重整军备项目。
  问题的关键是几乎每个人都想要的和平总是受到威胁。总有一些在美国国会和报社的热门人物,认为北美都应该是美国的。他们说这是美国的”命运的表现”。这并不是说美国人不喜欢加拿大人,因为加拿大是英国殖民地,而反对美国人起义的英国的存在本身就是冒犯。对他们来说,除了那些每年数以万计移民到美国寻求机会的加拿大人,不停地受到来自南方的威胁。他们非常不喜欢那些加拿大人喜欢吹牛、炫耀Yankees,似乎他们做的所有一切都是正确的和恰当的。
  然而,在1917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拿大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它被迫要求刚刚进入战争的华盛顿的援助。有趣的是加拿大向美国请求的方式 – 当时的财政部长写信给他的美国同行说:”我们一直都是好邻居,偶尔的口角已经被抛到栅栏外面” Thomas White爵士说,”但是我们始终相互同情…在对宪法自由和所有社会问题的态度上,我们的人民是非常的相似和互相理解的,比今天世界上任何两个国家的人民更相互了解。”我们都是北美人,这个信息使White为加拿大争取到了需要的帮助。
这无论在过去的1917年或现在都是真的。但加拿大人不应该假设它总是如此。不设防的边境和1812年战争后一个世纪的和平是神话,不是事实。
《史说加拿大》系列(42): 就算是最好的朋友也会有问题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加拿大政治家在下议院说:”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不管我们喜欢与否。” 换句话说,加拿大人没有选择,只能靠近美国这个经济,军事和政治超级大国。
  这个结论可能不是那个政治家真正希望的,但他是正确的。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加拿大对美国的依赖不仅体现在国防、经济实力方面,还体现在文化方面。加拿大已摆脱了大量的英国背景,它现在是北美洲的一部分了。
  是战争使得这一点明朗化。1940年的5月和6月,当英国和法国在欧洲战场遭遇失败,加拿大突然发现自己是英国的主要盟友。如果英国败给德国,加拿大也将遭受德国人的攻击。显而易见的答案是:加拿大必须与仍然中立的美国建立防务联盟。在1940年8月,加拿大总理Mackenzie King和美国总统Franklin Roosevelt创建了国防部常设联合理事会。这是两国间第一个永久性的国防协议。不久,与日本开战的美国曾驻军加拿大,建设通往阿拉斯加的高速公路。
  然后在1941年,加拿大的战时经济陷入危机,必须从美国进口更多的商品来生产武器供应英国。但英国人却破产了,无法付款。加拿大总理Mackenzie King和美国总统Franklin Roosevelt再次会晤并达成一个经济协议:美国人会购买更多加拿大的产品,以平衡加拿大在美国的开支。这是一个伟大的慷慨,但现在加拿大的经济就像它的国防一样,被紧紧地和美国绑在一起。
  每个人都承认,战争要取得胜利,但很多人偏向于一个更英国化的加拿大,而较少依赖于美国。但是到了1945年的和平时期,英国多年的经济疲弱使其无法支付加拿大的货款。这一次,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以帮助重建欧洲民主国家和英国,而加拿大通过谈判,就其提供给盟友的商品,获得收取美元的权利。这又一次挽救了加拿大经济,但它也更加强了华盛顿和渥太华之间的纽带。
  国防方面也相同。1940年与美国签订的防务联盟协议,在1947年获得续约,并在苏联从盟友转向敌人时显示出其重要性。不久,美国和加拿大建立跨越加拿大的雷达线,以警告苏联轰炸机的攻击,一些美国军人也在加拿大担任要职。1957至1958年,两个国家的空军部队通过北美航空防卫协定进行合作。
  这一切都合乎情理,但许多加拿大人担心加拿大被华盛顿的全球野心拖累。当1958年Fidel Castro掌权古巴,并把这个加勒比海国家变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加拿大政府试图对哈瓦那保持开放。美国人显得比当时1962年苏联在岛上试验核导弹,而加拿大没有及时支持美国更不高兴。美国总统John Kennedy对John Diefenbaker总理拒绝空军全面戒备表示愤怒,从而导致1963年的加拿大大选中John Diefenbaker领导的保守党政府下台,Lester Pearson领导的自由党上台。
  皮尔逊政府虽然接受了美国的核武器,但也对美国的影响表示忧虑。大量的加拿大公司已经被美国公司收购,财政部长Walter Gordon在1963年宣布美国在加投资的限制预算。但在加拿大媒体、企业以及华盛顿的一片反对声中,几天之内,戈登不得不撤回预算的措施。
  加拿大在美国化道路上走得如此之快,如此之远,以至于大多数加拿大人甚至无法想像要恢复经济自主或国防独立。真的是别无选择。要独自捍卫加拿大辽阔的疆界,加拿大人将需要花费巨额资金,通过与美国合作,费用较少,而且联合保卫北美在军事上更具可行性。
  北美经济就好像它的国防一样,是联合的,加拿大可以能够将商品卖给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最有钱、而且是和大部分加拿大人一样讲英语的市场。共同市场使欧洲贸易向外界封闭,而亚洲还没有发展到足够的经济实力。事实上,没有其他的经济选择,加拿大人因此分享了北美经济的蓬勃发展。
他们所失去的是他们的独立性,这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得到的东西。加拿大已经从大英帝国的一部分,直接变成美国的”殖民地”。
《史说加拿大》系列(43) 反美高峰
Frank Underhill是半世纪前著名的加拿大历史学家,即使他现在几乎被人遗忘,但他说的一句话至今仍然正确。他说:加拿大人是第一个反美的,理想化的反美,反美到如同这是奉上帝的旨意。这句话在1968年以后是如此准确。
  在那一年,Pierre Trudeau出任总理。他是一个新型的领袖,一个衣着得体,约会漂亮女性的知识分子。但不同于大多数加拿大的领导人,他不懂得美国,他认为加拿大应该和美国保持距离,正如加-苏关系一样。他不得不与美国总统Richard Nixon周旋,这绝非易事,而Nixon在加拿大很不得人心。Trudeau不得不提升加拿大人的国家精神,他的政府还设立了外商投资审查机构来控制美国人购买加拿大公司。尽管Trudeau在任时,莫斯科正处于一个气势汹汹的阶段,他把派驻欧洲的加拿大部队减少了一半,并很快取消了加拿大的核武器。所有这一切都使美国不高兴。
  Trudeau在1984年离任,进步保守党的Brian Mulroney上台执政。Mulroney不是Trudeau – 他与美国总统Ronald Reagan做朋友,并宣布加拿大再次对商业实行开放政策。就这样,在Mulroney执政下,加拿大和美国于1988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这个巨大的贸易和经济协议中很多是19世纪50年代以来开创先河的条款。只要条件许可,Mulroney总是与美国领导人在外交和国防政策上密切合作。加拿大是一个小国,但Mulroney总理表明,一个总理是可以通过手腕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例如,对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统一,Mulroney功不可没。
  但是,许多加拿大人讨厌Mulroney似乎是在与美国人上床,当他1993年离任时,他毫不费力就成为加拿大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领袖。那一年经过大选,Jean Chrétien成为他的继任者,一个非常反美的自由党领袖。Jean Chrétien清楚地知道加拿大必须与美国很好地相处 – 加拿大经济是那么密切的联系着美国;但随着冷战结束,与美国国防的关系似乎不再那么重要。此外,他是和Bill Clinton总统合作,Clinton能干,聪明,平易近人,比Nixon 和 Reagan等总统更容易相处。因此Chrétien能够在公开场合谈论与美国保持距离,但私下里却和Clinton以朋友相称,一有机会就与Clinton打高尔夫球。
  然而,他的政府经常对华盛顿感到恼火。其中一个问题是由外交部长Lloyd Axworthy推动的关于禁止土地开采的一个国际公约;另一个问题是一个国际刑事法院审判战争罪犯的计划。两个都是好主意,但由于种种原因,美国拒绝支持; Lloyd Axworthy公开的反美言论并没能使获得美国的支持变得更容易。
  后来,当George W. Bush于2001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后,渥太华和华盛顿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困难。加拿大开放机场给在飞行途中袭击美国的基地组织的飞机,而Chrétien在对美国的损失表示同情时显得很酷。Chrétien确实提供一个步兵营以支持2002年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但他的政府断然拒绝参加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把部队撤回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他说美国人没有得到联合国批准发动反对Saddam Hussein政权的战争,这是真的。但是一个非常反战和反美的魁北克省正处于大选中,这和非常强烈的全国性的反布什情绪一样,可能有助于渥太华的选票。反美主义达到了高峰,而政府没有做任何检查。
  问题是,一个明智的加拿大在行事时必须始终考虑美国的感受。加拿大百分之八十的贸易来自于美国,如果在美国边境有所耽误,就会伤害到加拿大的经济。由于其国防依赖于美国的军事支持,加拿大需要知道美国是如何认识全球性威胁的。
  平衡是一切。加拿大人想独立,他们不是美国人,现在不是,永远不是。但是他们不能太过反美,他们的言行伤害了美国。Pierre Trudeau 和 Jean Chrétien的反美主义可能超越了可接受的界限,就像Brian Mulroney有时在另一个方向似乎走得太远了。同样,平衡就是一切,最成功的加拿大领导人必须始终明白,加拿大与美国必须维持良好的关系,但不是太过好。
《史说加拿大》系列(44): 加拿大的世界,皮尔逊的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摆脱了大英帝国的庇护,其外交政策带着Lester B. Pearson灿烂的笑容。Pearson的昵称是迈克,他孩子气的外表和活泼的个性宣告了一个热情、创新的独立国家的问世。
  1945年后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的顽强作风将永远与Mike Pearson联系在一起。Mike Pearson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任加拿大驻美国大使;从1946年到1957年间则先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长;并于1963年到1968年(加拿大国庆100周年)期间担任加拿大总理。
  在渥太华的Lester B. Pearson大楼的大堂,既加拿大外交部总部所在地,悬挂着Pearson 1957年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嘉奖他在化解苏伊士运河危机中以富有想象力的外交策略维护了联合国的和平使命。
  1939年之前的加拿大显得那么渺小。Mackenzie King的政府是大英帝国的好公民,谨小慎微,担心国际承诺会分裂加拿大人。除了英国,加拿大仅与三个主要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 – 加拿大的近邻和主要贸易伙伴;法国 – 讲法语的加拿大人的祖国;日本 – 代表着加拿大在太平洋的利益。除此以外的任何其他国家,加拿大大使的工作都由英国代理。
  10年后,Pearson的加拿大却截然不同:富裕,团结,自信,强大(当许多其他国家被第二次世界大战蹂躏时)。Pearson和他的外交官称加拿大为中等强国,在他们看来更接近强国行列,而非无足轻重的弱国。他们重视国际承诺,并以此来抵消美国的强势。
  加拿大政府是1947年签订的关贸总协定(GATT)的主要设计师之一,并对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1949年为防范苏联攻击而成立的西方安全联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加拿大向联合国派兵,并组织了一支先进的军队参与北约在欧洲的服务。
  加拿大的调解技能在摆脱垂死的大英帝国,建设一个多种族的富强国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加拿大锻造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并很快在亚洲、非洲和加勒比国家推出外国援助方案。
  Pearson领导的对外事务部,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年轻的加拿大人都希望自己像Mike Pearson一样,具有全球影响力。
  当Pierre Trudeau在1968年接替他担任首相的时候,Pearson的国际主义在渥太华过时了。Trudeau削减了加拿大对北约的承诺,并缩小对外事务部的规模。加拿大变成一个温和的国家,而不是中等强国了。
  Trudeau早期的外交政策强调把经济增长作为其首要目标。巨大的中国市场潜力是加拿大1970年在外交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动机。
  Trudeau很快回到了Pearson的轨迹上来。就好像20世纪70到80年代一样,北约、英联邦和新的法语国家组织等是Trudeau的国际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4-1993年的Brian Mulroney政府非常重视与美国的良好关系;同时也建设性地参与到多边机构中,成为受尊重的一员。加拿大在联合国和其他地方谴责对南非实行种族隔离政策;在冷战后加入第一次海湾战争联盟击败伊拉克;派遣了数千名维和人员在全球各地参加维和任务。
  总理Jean Chrétien(1993-2003)和他最重要的外交部长Lloyd Axworthy,继承Pearson的遗志,成功地推动了国际刑事法庭的成立和国际禁止地雷运动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末,Pearson又以另一种方式被人们记得。批评者说,加拿大的国力和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已日渐减弱。他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的领导者、Pearson的外交活动以及他所获得的令加拿大人感到骄傲的诺贝尔奖的抱怨,是多么惊人的反差。
当21世纪初Paul Martin和Stephen Harper总理表示将恢复加拿大的国际影响力,他们承诺要让世界倾听加拿大人,如同回到Pearson时代一样。Mike Pearson式的国际主义微笑比以前少了很多,但它仍然深深扎根在加拿大人心里,作为其世界地位的判断标准。
《史说加拿大》系列45 以实用主义为特征的外交政策
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外交政策很少具有连贯性。比较一下近来的几位总理(比如特鲁多、克雷蒂安和马田)的外交政策,你就会发现这一点。
  加拿大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历来以务实为要旨,没有美国政府所体现的正义感和原则性。在国际社会面前,加拿大政府显得身段灵活、忽左忽右。  
  加拿大政府推崇人权至上,但面对具体问题,加拿大政府还得兼顾实际利益、可行性和国际盟友的态度等现实条件。加拿大联邦政府制定外交政策时,往往要考虑以下几项具体因素。
  *世界格局
  加拿大地大人稀,南邻美国,和俄罗斯隔着北极遥相呼应。加拿大人烟稠密的地区大多离美国边境不到150公里,虽然这些地区的总面积只占加拿大国土总面积的2%。冷战时期,加拿大夹在美苏之间,加拿大政府首先要考虑如何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
  *美国
  美国是加拿大最好的朋友,也是天然的对手。加拿大的政治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反美、时而亲美。但有时会反美不成,反受其害。例如,1963年加拿大总理蒂芬巴赫(John Diefenbaker)在联邦改选中想通过打反美牌赢得选票,虽然他赢得了一部份民众的选票,但最后输掉了大选。
  *经济
  由于国内市场规模较小,加拿大严重依赖对外贸易。加拿大的出口量约占国民生产总量的40%,每三个工作中就有一个依赖于出口业。自1940年代以来,加拿大经济逐渐依赖美国。目前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之间存在极为重要的北美自由贸易协议(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其他盟国
  在一战和二战中,加拿大是英国的铁杆盟友。在冷战中,加拿大既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的成员,又是『北美防空组织』 (the 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ce Command)的成员。加拿大随盟友参加了朝鲜战争(1950-1953)、海湾战争(1991)、科索沃打击(1999)、和阿富汗战争(2001- )。加拿大在这些战争中往往唯美国马首是瞻。
  *移民来源国
  加拿大基本由移民组成。超过20%的加拿大人出生在国外(10%的美国人生在国外)。前总理马田说过:加拿大是世界的缩影。 2009年总理哈珀在出访印度和中国时,他明确地知道那里是数百万加拿大人的故乡。
  *各省政府
  加拿大的立国宪法- 1867年《英属北美法案》- 规定联邦和各省之间平等分权。为达成国内的意见一致,联邦政府常常向各省征求意见,特别是向好唱反调的法语魁省。例如2003年联邦政府在决定是否随美国出兵伊拉克时,就是因为考虑了魁省的反对,才回绝了美方的出兵请求。
  *国防
  联邦政府全权控制国家的陆海空军。历史上很少出现军人试图影响或威胁政府的情况。一个罕见的例外是,2005-2008年的加军最高统帅、国防参谋总长西利尔将军要求联邦政府增加军费。由于加拿大境内承平以久,联邦政府一般不予国防以优先考虑地位, 但是近年来北极出现了地缘争执,所以马田政府和哈珀政府开始转为重视国防问题。
  *国际组织
  加拿大所属的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八国集团(G-8)、二十国集团(G-20)、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法语国家联盟(la francophonie)和美洲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 。加拿大还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观察国(a partner with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加拿大在各国际组织中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加拿大有时会和美国唱反调,但多数情况时,加拿大还是围着美国转。  
加拿大的政治家在权衡各项因素时,一般是把加拿大的利益放在首位,然后再考虑邻近的国家,然后再考虑更远的国家。在纷呈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加拿大的外交政策往往是实用主义的、四平八稳的。其实那反映了加拿大人的性格。
《史说加拿大》系列46 一战中的加拿大
加拿大在1914年8月14日至1918年11月11日期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大英帝国的一个自治领自动参战。由于在战争中贡献巨大,加拿大战后国际地位显著升高。届时,加拿大出现了独立倾向。

  一战的敌对双方是:同盟国一方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主;协约国一方以英国、法国、俄罗斯等为主。英国于1914年8月14日向同盟国宣战的时候,加拿大总人口只不过7百80万人,没有空军,只有弱小的海军,以及3千现役陆军,外加6万后备役陆军。当时加拿大军队训练落后、装备陈旧。
     当时的加拿大总理是保守党的伯顿爵士(Sir Robert Laird Borden),他的参战意识极为强烈。1915年底,伯顿提议将加拿大军队增加到50万。考虑加拿大人口如此之少,伯顿的想法可谓野心勃勃。当时加拿大参战意识强烈出于两个原因:(一)为了帮助母国英国赢得战争;当时加拿大人大都是来自英国或是英国移民的第二、三代后裔,他们把英国人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二)当时加拿大经济陷入严重衰退,许多人没有工作,其中一部分人把参军作为一条出路。
  第一批加拿大军人于1914年10月渡洋赴英,然后赴欧陆战场。加拿大军人参加的第一场大型战役是’比利时伊普尔战役’(the Battle of Ypres, 1915年4月), 加军的职责是坚守伊普尔城的城北防线。他们成功抵抗了德军的重击(德军还使用了毒气)。在该战役的最初几天,加拿大第一师伤亡人数就超过6千。
  此后,加拿大部队源源不断增援比利时和法国,其总兵力曾高达10万人,编成了一个军(包括四个师)。1915年在费斯蒂贝尔(Festubert)和圣埃洛瓦(St. Eloi)、1916年在苏美(Somme),加军都打过惨烈的拉锯战。
  1917年,伯顿爵士赴英国参加大英帝国战争会议,他誓言加拿大将继续全力以赴。伯顿爵士看到加军面临伤亡惨重、内外交困的局面,于是在1917年4月提议实行’强制性征兵制’。伯顿爵士的提议受到了前总理自由党人劳瑞埃爵士(Sir Wilfrid Laurier)以及来自魁省的强烈反对。但是1917年8月联邦议会通过了该提议。自由党因此分裂。伯顿爵士和自由党的支持派组成联合党派,并于当年年底赢得了联邦改选。
  在一战中加拿大的海军贡献不大,但加拿大的空军飞行员却是战功赫赫。加拿大的飞行员分属英国皇家空军(the Royal Flying Corps)和英国皇家海军空战队序列。其中的佼佼者如毕晓普(W.A. “Billy” Bishop)、克林肖(Raymond Collishaw)和巴克(William Barker)等都是王牌飞行员,他们在空战中打下了几百架敌机。
  前线的加拿大陆军(如前述为四师编制)在法国维米岭(Vimy Ridge)战役中用了四天击溃敌军,于1917年复活节攻占维米岭。加军在该战役中计划得当、准备充分,并成功地运用了炮步协同战术。随着战争的延续,加军愈战愈勇。1917年6月大英帝国中将、加拿大人库里爵士(Lieutenant General Sir Arthur Currie)被任命为加军统帅。之后库里爵士指挥了两场消耗极大的拉锯战, 即帕斯尚尔战役(the Battle of Passchendaele, 1917年10月 )和阿米昂斯战役(the Battle of Amiens, 始于1918年8月8日)。
  阿米昂斯战役是大英帝国军队发动的一场关键性战役。英加澳联军彻底击垮了德国的最重要防线。一位著名的德军将军称此役为”德军史上的黑暗一页”。此战役历经约100天,英加澳联军获得惨胜,从此德军兵败如山倒,旋即投降。
  1918年11月11日一战停火协议生效。1919年6月28日一战和谈结束,《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签订,自此一战正式结束。
  加拿大在一战中贡献巨大,因此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一战加军参战总人数超过619,000,那几乎是加拿大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伯顿爵士最后代表加拿大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加拿大也获得了当时新成立的”国联”(the League of Nations)的成员国地位。1920年代,大英帝国开会,会上英国承认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几个自治领可以彻底独立。
六万加拿大军人在一战中阵亡, 17万2千加拿大军人在一战中受伤。
《史说加拿大》系列47 二战中的加拿大
二战中英法于1939年9月3日向德国宣战。随后的1939年9月10日,加拿大也向德国宣战。当时加拿大人口约为一千一百五十万人,主要由英裔和法裔组成,其中法裔存有反对二战的立场。考虑到法裔的立场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当时的金总理(William Lyon Mackenzie King)只希望有限度地参加二战。
  战争开始的时候,加拿大只愿意派遣一个加拿大师编入英军;此外,加拿大还承诺给英联邦国家的飞行员提供空军训练,并向同盟国提供食品和原材料等。
  金总理主持的联邦政府提议并在联邦议会得以通过了许多战时特殊法案:’战时法案’(the War Measures Act)和’国家资源动用法案’(the National Resources Mobilization Act)。那些法案让政府拥有战时特权。加拿大也因此成为同盟国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联邦政府属下的大量公司生产的军品种类繁多,从子弹到炸弹,不一而足。为了扩军,联邦政府再次祭出一战时通过的’强制性征兵制’。
  在1919年一战结束以后,加拿大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所以在二战开战时,加军队的状况相当不堪。加皇家海军只有几艘现代驱逐舰和不到2千的现役军人,外加4千缺乏训练的后备役军人。加皇家陆军没有坦克,缺少大炮和机关枪,有4千2百多现役军人,外加5万1千缺乏训练的后备役军人。加皇家有30架飓风式飞机还能工作,其他270架飞机作用不大,有3千多现役军人。
  加陆军第一步兵师(The 1st Canadian Infantry division)于1939年12月赴欧参战。到了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后,加拿大开始有更大的紧迫感。联邦政府决定派遣加拿大的第二步兵师赴欧参战,此后不断增兵。到了二战快结束时,加拿大派遣第三步兵师出战。最后加拿大在欧洲的总兵力达到:一个步兵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外加两个机械化独立营。在欧陆的加拿大的部队的总名称为加拿大第一集团军(First Canadian Army)。
  在二战中,加军打的头两个战役是1941年12月的’香港战役’(对日)、和1942年8月的’法国迪耶普(Dieppe)战役’ (对德),加军两仗皆墨,此后随着战争的发展则是愈战愈强。
  1943年7、8月加第一步兵师参加解放西西里的战役,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西西里解放后,加第一步兵师和英国和美国的军队攻上意大利本土。1943年底加军第一步兵师(he 1st Canadian Infantry Division)、加第五机械化师(5th Canadian Armoured Division)以及第一机械化旅(1st Canadian Armoured Brigade)等部在意大利汇合,并基本留守意大利。这支军队合称加拿大第一集团军第一军(I Canadian Corps)。
  加拿大第一集团军第二军的序列包括第二步兵师(2nd Canadian Infantry Division)、第三步兵师(3rd Canadian Infantry Division),第四机械化师(4th Canadian Armoured Division)、波兰第一机械化师(Polish 1st Armoured Division)、第二机械化旅(2nd Canadian Armoured Brigade)、第15苏格兰步兵旅(15th (Scottish) Infantry Division)、第二军部守备连(2nd Canadian Corps Defence Company)以及其他一些部队。第二军布置于英国和西北欧。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第二军是五大登陆方面军之一,其中抢滩部队为第二步兵师。之后,加拿大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参加了在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德国北部的许多战役。
  1945年春,加拿大第一集团军的第一军和第二军于荷兰胜利汇合,参加解放荷兰的战役,之后留守德国北部直到二战结束。
  加皇家空军在二战中贡献颇多。加拿大提供本土作为英联邦国家空军的训练基地,并训练了超过13万1千名飞行员。加拿大还向欧陆派遣了一个完整的轰炸机群,和19个战斗机中队(squadron;一个squadron的编制是12到24架飞机),属于盟军第二航空军(the 2nd Allied Tactical Air Force),掩护英加陆军的行动。加空军自不列颠空战(1940年6-9月)以后,飞过了欧洲战场大部分的上空,并轰炸了德国。加空军在欧洲之外执行任务的地区包括:阿拉斯加、北大西洋锡龙(今天的斯里兰卡)、以及缅甸。
  加皇家海军在二战中也贡献颇多。加驱逐舰在欧洲沿岸以及英吉利海峡和德国海军战斗。加护卫舰的护卫范围北至苏联、南至加勒比海。加皇家海军最重要的任务是护卫北大西洋上的货船,对德国潜艇进行反潜。加皇家空军给予了大量的配合,其他盟军也给予了有限的配合。在二战中,加皇家海军击沉了52架德国潜艇。
加拿大为二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百一十万军人以各种形式参战,其中42,042名军人阵亡,54,414名军人受伤。
《史说加拿大》系列48 朝鲜战争中的加拿大
二战结束后,一百一十万加拿大军人解甲归田、娶妻生子、过着平静的生活。那时候,绝大多数加拿大人对朝鲜一无所知。
  二战后日本退出朝鲜。朝鲜以北纬38度线为界,被分为两个国家,北边为共产党国家北朝鲜,受苏军控制,南边为民主国家南朝鲜(韩国),受美军扶植。在苏占期间,北朝鲜获得了苏联提供的坦克、飞机和军事顾问等。当苏、美退出朝鲜后,北朝鲜的领袖金日成在得到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支持后,于1950年6月25日向南朝鲜发起了突然袭击。
  
  北朝鲜军迅速占领了汉城(现在稱为’首尔’),然后南下,占领了朝鲜半岛的绝大部分,只剩朝鲜半岛东南端的港市釜山及其周边地区没被占领。
  联合国召开大会讨论如何应对朝鲜局势。美国提议组成联合国军对抗北朝鲜军,各国纷纷同意,大会得以通过美国的提议。苏联缺席这次会议,所以没有投反对票。联合国通过的最后决议包括:谴责北朝鲜,邀请各国派军加入联合国军,去恢复朝鲜半岛的秩序。当时联合国军的统帅是美国的将军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

加拿大当时的总理是圣劳伦(Louis St. Laurent)。他对是否出兵朝鲜战争感到犹豫,但是他的内阁外交部长皮尔逊(Lester B. Pearson)则是坚决的主战派。皮尔逊认为不能对来自共产党的挑战坐视不管。皮尔逊的理由是,当时刚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就是为了对抗共产党。现在共产党真的打来了,没有理由不去应战。

  皮尔逊和其他一些内阁部长,会同来自各方面的力量(美国、英国、联合国组织、以及普通加拿大大众),向圣劳伦总理施加影响。最终圣劳伦总理同意先派遣三艘海军舰艇,然后再派遣一个空军运输机中队,最后又加派一个由5000名军人组成的新编加拿大步兵旅。该新编旅后来被命名为”加拿大第二十五步兵旅”。
  第二十五步兵旅主要由招募的二战老兵构成,其装备为二战留下的英军武器。该旅于1950年下本年赴美国华盛顿州刘易斯渡口(Fort Lewis)接受训练,然后于1951年春天开拔朝鲜。
  加军第二十五旅的编制三个步兵营和两个机械化营。以及其他一些独立的单位,其中的”帕屈西公主轻步兵团第二营”(2nd Battalion, Princess Patricia’s Canadian Light Infantry;随后简称为帕团二营)参加过一战和二战,战功赫赫。”帕团二营”由斯通中校(Lieutenant Colonel Jim Stone)为营长,首先出征。当该营于1950年12月18日到达朝鲜时,朝鲜局势已经因来自中共的大量的”志愿军”的加入而改观,联合国军节节后退。
  麦克阿瑟希望将”帕团二营”派上前线。但斯通中校坚持认为该营训练不够,还需在朝鲜集训两个月熟悉战情。最后该营留在釜山地区接受训练,然后于1951年2月17日开赴前线。他们和其他联合国军一起发动了一起重大攻势(即,里奇微主持的”杀手”反攻计划),共军因此退回”38线”以北。
  1951年4月,共军发动一场大战役(中共军史称之为”第五次战役”),美韩联军被迫后退,当时联合国军是否能守住汉城取决于加澳联军能否固守加平(Kap’yong)山谷。在夜战中,”帕团二营”被中共军隊包围,虽然中共志愿军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但是”帕团二营”守住了阵地,最终汉城转危为安。
  此后加军第二十五旅的其它各部也进入朝鲜。该旅和英军、澳军和新西兰军合成 “英联邦第一师”。该师一直在第一线作战,直到1953年7月27日停火协议得以签署。
加军在朝鲜战争中参战两年半。加拿大前后派遣了两万七千多军人参战。加拿大军队的伤亡总数达到1,588人,其中516人阵亡。南朝鲜得到了保护,并在后来发展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民主国家。
《话说加拿大系列》(49)加拿大:一个国际维和大国?
加拿大曾经是世界上最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国家之一。事实上,令加拿大人感到骄傲的是,从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他们的士兵们并没有在战场上真正作战,而是参与联合国蓝盔部队,帮助苦受战争创伤的国家从战场交战转向和平谈判。这一故事的缘由还要追溯至1956年10月,当年英国、法国结盟以色列,联合攻打埃及。
  
  英国和法国希望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区,因为两国曾在19世纪80年代为此付出了一笔费用。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Gamal Abdul Nasser)提前几个月重新接管苏伊士运河。他想向世人证明,埃及是一个自主而独立的国家,不能容忍欧洲国家占领自己的领土,同时也想表明自己有能力运营苏伊士运河。
  以色列参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报复埃及,当年占领加沙地带时,游击队曾经从加沙地带袭击以色列。另一个原因是,以色列希望获得英法两国的支持,追讨西奈半岛(the Sinai Peninsula)。
  在那个时候,美国和前苏联强烈反对英法以三国联合攻击,当然反对的理由各不相同。美国不希望欧洲国家在非洲、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拥有殖民地;而前苏联也反对这样做,就是希望埃及在中东成为它的潜在的强大盟友。
  加拿大也反对这一入侵,那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加拿大依赖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进行防务,特别是防止前苏联找到进攻西欧的借口。在欧洲,加拿大部署了自己的军队和战机,并将自己的大部分海军舰艇部队也安排在北约布防。渥太华非常担心北约分裂,因为北约成员国美国非常反对同样是成员国英法两国的行动。时任加拿大外交部长莱斯特-皮尔逊(Lester B. Pearson)先生努力寻找结束本次战斗,让英、法、以三国撤军,同时积极修补北约。
  皮尔逊建议联合国组建自己的军事部队,由成员国派遣组成。联合国部队取代英、法两国部队,让他们撤出苏伊士运河,并让以色列部队撤出加沙和西奈半岛。这一部队名称为联合国紧急部队分(UNEF) – 第一支大型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加拿大志愿派遣部队服务,但在最初埃及拒绝参与。加拿大派遣的部队穿着与当时英国部队制服非常类似的服装,同时,加拿大派往埃及的部队名称(即The Queen’s Own Rifles of Canada)似乎也表明加拿大也是英国盟友,因此埃及根本不能接受。但是,当后勤部队前往时,这个问题就立马解决了。
  这第一支维和部队持续了10年。直至1967年5月,联合国紧急部队监督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停火协议,并负责在西奈半岛的尖端,即加沙地带,以及西奈半岛和沙姆沙伊赫(Sharm EI Sheikh)地区的巡逻。但在1967年5月,联合国紧急部队受令撤离,因为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派兵以色列边境,并扬言出兵以色列。六日战争就是指发生在1967年6月5-10日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以色列再次占据加沙地带及整个西奈半岛。从那时起,联合国紧急部队(II)受命组建,并在以色列和埃及之间全新的停火线巡逻。
  由于莱斯特-皮尔逊在创建联合国紧急部队中的功绩,他为此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同时,在整个冷战时期加拿大大部分士兵无需参与维和部队。相反,加拿大与北约成员国一道,特别是美国、北大西洋以及西欧,共同参与北美防御。但大多数加拿大人并不知道,在扞卫世界自由中加拿大所起的作用,因为政府和媒体都关注在加拿大维和功效上。直至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参加了几乎所有的联合国紧急部队及由联合国主导的其他维和行动。为此,加拿大由于积极参与维和行动而闻名世界。加拿大人也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北约,以及参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争和朝鲜战争(1950-1953年)中的作用。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曾出兵前南斯拉夫(Yugoslavia),参与维和。当年南斯拉夫内战爆发时,斯洛文尼亚(Slovenia)、克罗地亚(Croatia)、波黑-塞尔维亚(Bosnia-Herzegovina)等都先后脱离色比亚(Serbia)。内战主要集中在波黑-塞尔维亚,尤其在其首都萨拉热窝(Sarayevo)。加拿大士兵发现,在冲突中自己遭到来自各方的袭击,由此认识到,联合国根本无法领导世界维和行动。今天,加拿大只派遣极少数士兵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但是,认为加拿大是一个热心参与世界维和行动的观点仍然被加拿大人广为共知。
《话说加拿大》(50): 独特的单一军种国家
加拿大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唯一拥有单一军种来取代海、陆、空三军。这个统一命名为”加拿大武装部队(Canadian Armed Forces)”于1968年2月1日建立,取代当时独立存在的加拿大陆军(Canadian Army)、皇家加拿大海军(Royal Canadian Navy)和皇家加拿大空军(Royal Canadian Air Force)。目前,加拿大武装部队几乎总是被称为加拿大军队或简称为CF。
      
  促成加拿大军种统一的主要人物是保罗-赫利尔(Paul Hellyer),他在1963至1968年担任国防部长。其实,早在40年代末,赫利尔就关注到前任部长们趋势,即用单一军种来取代三个不同部分。早期最好的尝试之一,在一些部队,部队医疗服务就是针对所有三军的。这些统一的尝试就是追求提高服务效率,同时避免浪费金钱。
  在进入政界之前,赫利尔曾参加过加拿大皇家空军,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此之前,他已经开始相信统一三军可以节约开支,将所节约的部分开支可以用于购买更好的设备。同时,他也希望单一军种能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他相信,由单一行政指挥,即国防部长,可以结束来自海、陆、空三军的游说与争吵,以便得到更多的资金。正是由于这些接连不断的竞争使得政府难以管理国防预算,进而难以确定国家的真正威胁来自哪里,难以决定国家的主要防御义务在哪一方面。
  赫利尔还认为,加拿大武装部队应该转变成类似于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即能够同时进行海、陆、空作战。这样的话,下设的三个部门能够允许大家在一起训练和战斗,甚至所购置的设备也能共三个部门一起使用。为此他认为,这种单一兵种一定会提升加拿大武装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这一合并进程始于1965年,当时加拿大陆军更名为机动司令部(Force Mobile Command, FMC)。在新的部门中,军衔、结构和任务设置基本上与加拿大陆军完全一致,主要是满足北约在西欧防务上的部分维和行动。但是,FMC还包括部分加拿大皇家空军,他们是为部队提供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和运输机。这个方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陆军和空军一同培训,并肩作战。
  那一部分空军,即分配到定期与海军训练(如果必要时,共同参与战斗),是由隶属于加拿大皇家海军的新的海军指挥部管理。这就意味着,新的海军指挥部可能包括所有军舰以及海军训练设施,包括诸如定翼反潜飞机和通常只有空军所有的舰载直升机。
  在1957-58年,加拿大和美国签订北美防空协议(North American Air Defence Agreement, NORAD)后,一个全新的防空司令部用来负责其中的大陆防空任务。航空运输部负责提供给加拿大武装部队远程运输和货运服务。训练部可以招募和培训来自加拿大军队的三个部门,即海、陆、空三军的成员,然后派送其他部门工作。物质部承担所有材料储存和供应工作。这两个部门,即 FMC和新的海军指挥部,从渥太华分配搬到圣-休伯特(魁北克省)和哈利法克斯。但支持部门,以及行政指挥官及其工作人员仍留在渥太华的国防部总部。全新的加拿大武装部队所有人员从一开始就采用绿色迷彩制服和自己的军衔。
  在前十年,这种统一运行良好。 1975年,一个空军部门在温尼伯创立,从加拿大武装部队收回并整合所有相关的空军资产。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在海军和空军中恢复传统制服。其实,海军军衔已在此之前恢复。
  在1995-96年,加拿大大幅削减国防预算,迫使设在温尼伯、圣休伯特和哈利法克斯部队总部关闭,全部搬迁至渥太华。今天,三军还保持着统一,尽管内部扯皮还在继续。一个全新的统一指挥体系在境内和海外(或远征)部队中投入运行。最初被称为加拿大司令官(Canada Command)或CANADACOM,而最大的远征部队被称为加拿大远征部队司令部(Canadian Expeditionary Forces Command,即CEFCOM)。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盟国没有一个遵循我们。
  本文作者诺曼.希尔默(Norman Hillmer)是卡尔顿大学的历史学和国际事务学教授。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4:51 | 只看该作者

话说加拿大

《话说加拿大》系列(1): 前言
  我们加拿大人是一个相对独特的群体--通常状况下自信且平和,但有时也会显得躁动不安且好喧闹。初次来到加拿大的外国人常常觉得加拿大人难以琢磨,尽管这个多元文化国度的人们一直将英法双语作为自己的官方语言。那么,加拿大又是如何发展成为一个英法双语、土著与众多族裔交融的社会的呢?在历史上,哪一些重要事件和制度促使形成如今的加拿大的呢?另外,加拿大人又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国家?包括诸如认知加拿大人自己、政府系统运作办法以及如何面对每年近25万新移民的来临等方面。
  按计划,《话说加拿大》系列将连续出版52篇小文章,这些文章均由加拿大著名历史学家执笔。这个系列将透切分析作为加拿大人,即我们到底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往何处走?也就是说,这个系列能够客观定位我们加拿大人,不仅歌颂引以自豪的优点,而且理所当然地指出自己的不足。事实上,自我批评是我们加拿大人的又一个良好习惯!因此,每一部分内容一定会是生动有趣而且知识性很强。对于每一个新、老加拿大人来说,大家对会从中获益匪浅。
  《话说加拿大》系列由介绍加国地理和气候开始。众所周知,加拿大非常寒冷!接着,本系列将详细介绍加国的政府机构组成。比方说,什么是加拿大总督?为什么某人能被女王指定(甚至为何加拿大至今还有一女王存在?),成为加拿大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像加拿大这样一个自由民主国家,为何至今还存在有一个通过任命的参议院?选举是如何进行的?法庭是如何工作的?公共服务又是如何有效运作的?等等。
  之后,《话说加拿大》系列将介绍所有政治团体,即包括现存党派,如保守派、自由党、新民主党以及魁人党等。本系列也会介绍魁北克人是如何将国家分裂主义者送选为国家议员?何种国家可以允许国家分裂主义者在国会上致力于破坏加拿大的国家统一?至于其答案,即最引以自豪的,那就是因为加拿大是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在此之后,还将重点介绍加拿大历史上最伟大的几位首相,如John A. Macdonald ,Wilfrid Laurier,William Lyon Mackenzie King和Lester ('Mike') Pearson等等。

  其次,《话说加拿大》系列将转而关注普通加拿大人。按照先到为尊的原则,土著人介绍将排在第一位,因为他们是加拿大历史上的最初居民。紧随之后,我们将一一介绍法国人、英国人及其他族裔人士。这些不同群体在加拿大安居之后,曾经就法定语言、宗教和政治力量等话题彼此争论不休。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在过去 50 年,由于大量移民来自中国、印度、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等地,加拿大的人口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正如有人所说,加拿大已经由一个纯而又纯的"白种人"国度变成了一个"众多种族、肤色混合"的国度。也就是说,加拿大拥抱了来自世界任意一个角落的居民。这也是为何加拿大议会明确说明加拿大一个多元文化之国,其实,这是对现实的最好认识。
  然后,《话说加拿大》系列将一一介绍全国所有的省和地区,以及渥太华联邦政府如何与地方政府协调合作。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是加拿大政府构成里面最为重要的部分。当一些省由于快速成长而有效积累财富时,另外的省就有可能失去人才和财富。为此,加拿大是当今世界上几个少数国家之一,能够通过联邦政府协调,尽可能将全国所有财富,相对比较均等地返回各个地方政府的发展,从而达到一种粗略的平衡。当然联邦政府的管理和操作谈不上完美,但究竟我们政府一直在努力尝试。
  接着,《话说加拿大》系列将介绍加拿大和英国政府如何处理双方的关系。在加拿大早期殖民地历史上,伦敦是世界的中心。但是,渥太华在将英联邦帝国转换为英联邦共和国国家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加拿大在1931完全独立于英联邦共和国的话,那么加拿大将与美国分享北美大陆,从而迫使加拿大独自面临美国这一巨人的压力。对于加拿大人来说,这是很不容易的。因此,一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一个反美国家。由此,加拿大如何与萨姆大叔相处是我们长期以来最为关注的。
  最后,《话说加拿大》系列以较大篇幅介绍加拿大军事历史作为结束语。一部分加拿大人一直认为自己的国家曾经是,并仍然是世界上的最好的维和国家;但事实上,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国际维和也是同时为加拿大自身生存而做的。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超过 115,000 名加拿大人为民主和自由而牺牲;1950年的朝鲜战争,以及今天加拿大人在阿富汗与塔利班集团的斗争,也是为保护我们的民主与自由。当然,加拿大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维和国家,而且是当年创建联合国的参与者之一,长期以来是世界许多维和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我们可以加拿大的光荣历史而自豪。因为加拿大从来没有为其自身的利益而侵略另一个国家,也因为加拿大也没有参与过一场侵略战争。加拿大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自由民主之邦,当然我们坚持国家利益,但更珍爱国家价值。为此,加拿大一直在尝试通过和平手段来制订国内国际政策。热诚欢迎您阅读《话说加拿大》系列!
《话说加拿大》系列(2):加拿大地理概貌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国家,比整个欧洲还要大,有关加拿大的地理数字非常显眼。加拿大领土面积很大,跨越六个时区,从南至北长4,600公里,而从东至西宽5,500公里,陆地面积超过9,000,000平方公里,另外还有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加拿大海岸线长244,000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接壤三大海洋。加拿大内陆地区包含无边无际的山脉、草原和森林,还有北极冻土区。有位首相曾经抱怨加拿大领土太大,尽管经历多年之后,有一小部分人认同这一点。但是,辽阔的领土加上生活在她上面的人们,一直是加拿大最宝贵的资源。

  显而易见,加拿大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加拿大境内,超过二百万个大小湖泊及巨大的冰川里,散布着世界淡水资源总数的7%。当然也不要误解这种淡水资源的丰富,究竟其中近三分之二淡水储藏在北极冻层,远离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心。事实上,在加拿大南部,人类和工业用水匮乏在近几年变得日益严重。另外,在加拿大,淡水资源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多,同时,环保方面至关重要的沼泽地面积也在继续减少。
  在土地广袤的同时,加拿大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在寒武纪层,即最古老岩石中间,矿物质品种众多且含量丰富,包括金、银、铁、镍和铀等。除了矿产资源之外,北方针叶林及温带森林给我们创造了林业产业。尽管目前开采环保成本较高,阿尔伯达北部蕴藏的以大面积油砂矿形式存在的世界最大的石油资源也是我们的宝藏。当然,加拿大水力发电潜力巨大且无穷尽。
  尽管农业是加拿大的主要产业,但只有8%的陆地面积适于耕作或放牧。谷物生产来自最大的农耕区,包括阿尔伯达南部,萨斯喀彻温省和 Manitoba省的平原区。事实上,土壤肥力最好的农耕地位于卑诗省和安大略省南部。遗憾的是,这些土壤肥力最好的区域的土地由于城市拓展而挪作它用。另外,由于过度捕捞及气候变化影响,东西海岸丰富的渔业资源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加拿大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受到地理条件很大的制约,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加拿大的历史。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不同区域的开发、人口居留及经济发展均有所区别,进而分化成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完全不同的省或地区。在18世纪和19世纪,即以毛皮贸易为主的年代,通过控制由东至西几条水路要塞,这才让当时的英国人能够保持独立,而没有让美国兼并。
  气候和地理往往是孪生姐妹。加拿大气候变化很大,从南部的温带地区转至寒冷的北极带。对于外来者来说,加拿大通常被描绘成"一年里十个月是冬天,剩下两个月就是整理雪橇的日子。"事实上,除西海岸之外,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几个月的寒冬期。不过,值得自豪的是,尽管存在严寒,但加拿大人也没有太多抱怨地越冬。带来的好处是,精于铲雪也成为加拿大人所掌握的生活技能。毫无疑义地说,渥太华是世界上最寒冷的首都城市之一。因此,世界上没有人像加拿大人一样,惊喜于春天的解冻或夏天炎热的阳光。长期以来,在加拿大人眼里,征服恶劣气候条件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因为我们知道,要与恶劣气候条件作战,也就等同于与我们不可变更的地理条件作战,所以,忍受这一不足可能是能够达到的成功。正因为如此,好的忍耐能力,特别是对逆境的耐心,也成为我们加拿大人最核心的优点。
  在我们加拿大人心里,北极圈与其他一个普通的地方没有两样。在加拿大整个人口中,72%的人居住在离美国不到150公里的范围内,同时8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但即使在21世纪初,大部分加拿大人还是爱好原野生活。尽管生活在大都会,人们也能够快速前往荒无人烟的地方去筏舟、远足、露营或钓鱼。事实上,大部分加拿大人基本上没有接近北极所在的大片土地,除了乘飞机前往欧洲时,在机舱窗口一瞥。即便如此,正是由于北极所在区域的领土-作家和画家眼中的"大片孤地"-将加拿大国度和生活的人民与其他区分开来。正如国歌歌词中所述-"真正的北方,强大而自由(the true north, strong and free)"-用以提醒加拿大人,因为我们住在拥有辽阔北极的国家。
当然,加拿大北极冻土区的地理条件也决定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那就是无情的全球变暖对北极脆弱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冰圈与永久冻土带熔化,导致大量冰块消失。当经历数十年的演变之后,北极圈将可能成为一个适于航行的北部海洋。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属于加拿大国土的大量群岛与内陆水域的所有权将可能会受到其他国家的挑战。
《史说加拿大》系列(3):加拿大总督
类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魁北克公民投票是否独立于加拿大的政治危机,在 2008 年 12 月,时任总督 Michaelle  Jean不得不决定是否解散哈珀(Stephen Harper)政府。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加拿大总督成为加拿大政治生活的主角。
  这是一场没有迹象的政治危机!在圣诞节前夕,渥太华联邦政府正在准备关门休假。也就是一个月前,首相哈珀再次赢得2008度的联邦选举。但是在国会,哈珀所在保守党尽管领先于其他任何党派,但没有能够占有绝大多数座位。当时看起来,首相哈珀下一阶段执政应该相对容易。
  事实上,首相哈珀看走眼了!对于震撼加拿大人的世界经济衰退,首相哈珀似乎缺乏正确的认识。再加上当时政府宣布了有关终结公众支持不同政党的决议,直接攻击国会中的其他反对党。首相哈珀对此行动的影响似乎也缺乏认识。
  这个时候,自由党和新民主党声称他们将联合魁人党,打败保守党在国会中的多数。进而在获取魁人党的支持下,由自由党-新民主党联合执政。因为在当时,自由党党魁 Stephane Dion,新民主党党魁Jack Layton,再加上魁人党党魁 Gilles Duceppe所领导的三大党派,在国会中占有163席位,大大超过哈珀保守党所拥有的143个席位。
  面对国会所面临的危机,首相哈珀前往拜见总督Michaelle  Jean ,请求她让国会暂时休会。那就是说,让国会下议院休整一段时间,几个星期之后才开始开会。这样的话,首相哈珀就可以利用这些事件,找到挽救政府的策略。
  总督Michaelle  Jean同意首相哈珀的建议,即哈珀政府能够保存至2009年1月,也就是国会休会结束之后。利用这段时间,首相哈珀炮制了一个赢得国会下议院支持的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联合执政的协议也就如当时创立一样,迅速寿终正寝。
  在当时,总督Michaelle  Jean也可以拒绝首相哈珀的请求。假如那样的话,首相哈珀就只有重新返回国会,政府解体就不可避免。在那种情况下,首相哈珀就可能再次拜见总督Michaelle  Jean,请求举行新一轮联邦选举。当然,总督在此时还可以拒绝这一动议,也放弃两党联合执政的办法,却可以委任自由党党魁 Stephane Dion组建一个全新的政府。
  通常情况下,总督一般不会违反首相的建议。但是在民主进程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受到质疑时,总督有权利拒绝首相的请求。正如一名理论研究专家Frank MacKinnon 所说,总督的职责类似于在突发火灾中所使用的灭火器。尽管灭火器不常被使用,但这并不说明灭火器就变得无用。
  在 1867 年,我们的祖辈以君主政体形式创建加拿大。在创国之初,加拿大同意保留与英帝国女王Victoria的关系,为此,总督就成为英女王在加拿大的代表。加拿大第一首相,John  A. Macdonald建议总督应该是"被全体加拿大人认可的国家元首"。在我们邻国,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因此当美国总统陷入困境时,美国本身就意味着陷入困境。加拿大总督独立于各个党派。
  在建国早期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加拿大总督只能由英国贵族担任。1952 年,作为完全独立于英联邦的加拿大,时任首相Louis St. Laurent 选择文森特•马斯(Vincent Massey)成为第一个加拿大本土出生的总督。1984年,Jeanne Sauve 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督。1999 年,Adrienne Clarkson被任命为总督,之后,Michaelle Jean,一个来自移民家庭的孩子,成为她的继任者。
  通常,大多数加拿大人在想到总督时,他们都会联想到重要场合的大会发言、仪式剪彩或植树现场,国外使节祝贺或主持重大事件,如国会新张等场合。
  事实上,总督的职责远超出公众场合和仪式出席。总督负责签署议会所通过的各款条例、法律。只有在总督签字之后,这些条款才能有法律效力。总督授权派送不同国家的加拿大外交官,颁发国家荣誉奖励,如加拿大奖章(the Order of Canada)。同时,总督也是加拿大军队名义上的总司令。事实上,总督不能控制加拿大陆海空三军,但是在加拿大主要军事活动中要定期列席。
  采用总督制度,也就是以个人的名义来把持国家的运行,这不仅是加拿大民主自由的象征,而且也是民主自由的保护伞。正如 2008 年的政治危机所显示,总督也是确保加拿大政府有效管理的重要部分。
《史说加拿大》系列(4):下议院
1979 年 12 月 11 日,新任财政部长 John Crosbie穿着来自他故乡纽芬兰省的灰黑相间的海豹皮靴走进国会。遵从财政部的老传统,他穿着新靴来做政府预算报告。这是 Crosbie首次预算报告,但也是他的最后一次。

  在预算案中,Crosbie 承诺提高能源价格,同时增加税率。通常,这些均是很棘手的政策,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受到欢迎,但是 Crosbie 和时任首相克拉克(Joe Clark)似乎信心十足。那也难怪,当时保守党在几个月前赢得联邦大选,赶走了自由党党魁Trudeau。同时, Trudeau也已经宣布他会很快放弃自由党党魁一职,因而也没有多大兴趣来领导反对党在国会中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在该次联邦大选中,新民主党和魁北克 Creditistes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打伤元气,两党均丢失了下议院中的好多席位。
  对于Crosbie 的预算案,媒体和商业人士对此反映还比较积极。当时正是圣诞前夕,传统长假即将来临。在这种情况下,投票顺利通过预算案应该是相当合理的。
  但是,首相克拉克在下议院中拥有的席位,少于282位中的半数。也就是说,在投票表决时,他还需要获得其他党派的支持,预算案方可通过。新民主党,对于在预算案中增加征收每升四分的汽油税非常反感,提出动议否决时任政府。此时,自由党转过来支持新民主党,而魁北克 Creditistes 党也没有支持保守党,而选择弃权。
  因此,两党联合就足够了,成功将保守党赶下台。在动议投票中,克拉克以六票告输。在下议院中惨遭失败之后,克拉克立即请求总督解散国会,重新选举。在 1980 年 2 月,选民将克拉克赶下台, Trudeau再次当选为加拿大首相。
  在这次失败中,保守党忽略了加拿大国会民主中最基本的原则。没有国会议员绝大多数的支持,首相是很难成功开展工作的。这时克拉克的弱点所在,因为当时保守党尚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支持他管理政府。
  下议院由许多议员组成,而每一个议员是在加拿大全国境内的各个省和特区,根据居民人口数量选举产生的。首相与几乎所有内阁成员均来自下议院。管理国家各个部门的不同官员并非与政府结构完全分开,这一点可能与美国政府的构成不一样。
  在政治意识或事务优先权存在冲突时,下议院可以发动全国性辨论。在这时,政府官员坐在议会大厅的一边,在演讲者的右手边,下议院议员作为仲裁坐在那里。正反两派相对而坐,中间仅有几米的距离。有的时候,辩论是非常强烈的,最激烈时还可能发生不该发生的错误行为,当然,合理辩论与客观论证在下议院是非常鼓励的。
  当国会没有休会时,答问时间(Question Period)几乎每天举行,并通过电视广泛宣传。在这个过程中,反对党有机会要求执政党回答一些非常尖锐的问题。通常,现场是十分杂乱无序,甚至使用肮脏的话语,而且常常没有能够提供正确的答案。事实上,答问时间要求首相和他所属党派来证实他们的行动或政策是正当的。在英国国会中,即加拿大国会的原始模式,首相可以提前得到所有提问,并且这种答问时间每周只有一次。但加拿大不一样,那就是首相及其内阁成员定期出席答问时间,并且对他们即将被问到的问题一无所知。
  没有下议院的认可,法律无法制订,税率无法改变。因此,下议院是加拿大的立法机构。然而,所有国会议员一般都会遵从他们在下议院中的党派头领。假若违反这一点的话,该位议员将可能受到党内严肃处理。
  独立国会议员可以通过委员会工作或某一政党来发声,通常,他们很难鹤立鸡群或让公众熟知。正如首相Trudeau在第一任期间曾刻薄地说,当独立国会议员转身一离开国会,他们的作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首相Trudeau 开始,任期较长首相通常能够平衡各种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政治评论员通常将他们与美国总统比较。确实,与美国总统不一样,加拿大首相能够控制国家立法机关,可以委任上议院议员和最高法院法官。因此,铁腕首相有时被描绘成被选民推举出的暴君。
  但是,下议院是属于人民的立法机构,能够真正反映、代表和表达大众的需求和见解。在有些情况下,下议院的作用可能更大,比方说当没有哪一个党派在下议院中有绝对优势的时候。
  对于这一点的感受,莫过于问问克拉克首相和Crosbie财政部长。

《史说加拿大》系列(5):加拿大参议院
参议员赛吉.乔伊尔(Serge Joyal)很喜欢加拿大参议院,但是他发现不少加拿大人并不认同他的观点。当他于1997年被任命为参议员后,发现参议院是加拿大政治机构中"最不受尊重、最不受注意"的地方。大多数加拿大人认为参议院是"无用的老古董"。媒体对之冷漠,大众对之反感,民选议员对之尊重有限,甚至学术界对之也不感兴趣。

  公众注意到参议院時,几乎总是负面的信息。比如,又有一批参议员被任命来花费数百万元的联邦税收;某参议员显耀自己高人一等;社会丑闻(包括一名曾居住在墨西哥的参议员);总理任命自己的亲信当参议员以方便通过自己的立法;或者参议院有意阻挠送交来的议会立法等。
  这样的参议院与加拿大奠基者的设想大相径庭。按原始设想,参议院和下議院及总督构成加拿大议会体系。参议院一方面要向总理和内阁建言,另一方面要确保立法的严谨性  -  任何法律不经下議院、参议院、总督三方共同签署不得生效。
  加拿大首位总理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爵士(Sir John A. Macdonald)把参议院的职责视为既重要又卑微;参议院一方面有权否决下議院的不恰当立法,另一方面又一定不能冒犯民众(通过民选议员)明确表达的意愿。
  1867年商讨成立联邦时,参议院起到了关键作用。按照国会总议席根据人口比例分配给各省的原则,当时的加拿大中部省(即安省和魁省)注定主导下議院。设置参议院可以平衡联邦中的政治力量,保护人口小省的联邦权利和民意表达;另外,永久确定法裔魁省在联邦参议院的议席数。可以说没有参议院,各省就不会就联邦达成共识,也就不会有加拿大。
  加拿大奠基者们设想参议院是清静之地,参议员的工作稳定、独立又保守,对联邦的各项事务做出监督。参议员由总理提名,总督任命,实行终身制。代表某省的参议员必须在该省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
  联邦成立后不久的一些年间,人们对参议院日渐不满:参议员的任命一般是政治回报;由于终身制,参议院出现了两位年逾 百岁的参议员。另外,人口小省或地区发现有事找内阁和法院帮助更有效果。人们渐渐形成共识:应当废除参议院,至少要按加拿大民众的意愿对参议院实施改革。
  历史上有一位叱咤风云的内阁部长在转任参议员时曾说过,"今天我为自己的政治生涯了结书签了字。"
  今天参议院有105议席,分配给七大地区:安省24席,魁省24席,大海洋省份合起来有24席,西部省份合起来有24席,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6席,北方各地区合起来有3席。1930年始见女参议员。1965年立法规定,参议员的强制性退休年龄为75岁。
  参议院权力比国会权力弱,但非常重要。有一份研究说明了参议院的重要性。研究者法兰克斯(C. E. S. Franks)是加拿大议会方面的专家。他分析了参议院近年来的工作。法兰克斯的发现包括:其下的各专项委员会能够改进完善国会立法,参议院不只是代表特权。例如,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不仅为大企业家、大工业家的利益着想,他们同样关注消费者的利益。
  法兰克斯论断,"我一再惊讶地意识到,周密性、社会公平、和深谋远虑广泛存在于参议院之中。参议院审视联邦立法,并广泛关注着国家中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等问题。"
  法兰克斯仔细区别了参议院的公众印象和参议院的实际工作。前者是负面的;而后者是高效的、负责性的、并且超越党派利益的。
宪法稳定难撼,所以宪法确立的参议院将长久于加拿大民众共存。参议员乔伊尔一直坚持这样的想法  -  参议员们不会辜负加拿大缔造者对他们的期许,会严肃履行他们的工作职责。工作记录显示,比起参议院批评家的观点,乔尔参议员的想法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史说加拿大》系列(6):加拿大的立宪
  1867年,英国北美殖民地省把结盟成加拿大国家的要求上报英国议会,英国议会表示同意,并签署《英属北美法案》作为加拿大的宪法。该宪法根本框定了加拿大的政府和法律,并明确表示加拿大是自治领,加拿大的宪法是英国宪法的一个部分,换句话說,英国是加拿大的母国。

  虽然《英属北美法案》这部宪法是由英国议会同意的,可是这部宪法是由加拿大人起草的。这些加拿大的創建者借鉴了前不久美国爆发的惨烈内战,认为美国那种过于分治的局面不够理想,愿意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各省闹矛盾时能够有力量维持秩序和协调领导。
  在起草宪法过程中,加拿大首位总理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爵士(Sir John A. Macdonald)更倾向于建立中央政府,权力凌驾于各省之上,但各省倾向于各自保留一部分权力。大家最终达成妥协。《英属北美法案》规定加拿大采取联邦制,联邦政府和省政府之间既分权又合作。
  按《英属北美法案》规定,联邦政府职责广泛,归纳起来说,联邦政府确保加拿大作为一个国家机构的"和平、秩序和运行管理",细分起来则有29大方面,涉及国防、运输和贸易等等。省政府职责包括:教育、医疗、道路等更加接近当地民生的事务。
  《英属北美法案》所定义的加拿大国家制度,按麦克唐纳的概括说法是,"能关系到所有人的事务由联邦立法管理;只关系到当地人的事务由当地立法管理。"
  《英属北美法案》的制宪者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需要对《英属北美法案》作出修正。为了推动本省的利益,各省领导人往往不愿被《英属北美法案》的定义所局限。当他们发现他们需要违宪时,他们就向母国的最高法院 - 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 - 提出上诉,英国的法官往往批准修宪,让加拿大各省拥有更大的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各省就享有的健康和教育权责也进一步扩大,渐渐地,各省对加拿大当地民众的影响变得日益重要。
  联邦的职责也是水涨船高,特别是历经战争或经济萧条。当事务涉及所有加拿大人时,联邦方面责无旁贷。这渐渐形成一些不成文的宪法条款,即联邦和各省的关系既复杂又平衡,需要大家不断通过磋商完善。
  加拿大和英国的关系也是这样一种既复杂又平衡、需要磋商完善的关系。一方面,加拿大人为自己和大英帝国的紧密关系而感到无限骄傲和舒适,另一方面,加拿大人也想行使自己的意志、走自己的道路。加拿大的国家制度,在经过建国后几十年演变之后,包括了如下法律:《英属北美法案》、加拿大和英国法律、和一些不成文法。渐渐地,加拿大和英国在国家特点上开始出现更多的差异。
  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加拿大准备大幅度修宪。此前,加拿大作为母国英国的一个自治领,加拿大的法律其实是英国法律,加拿大起草,英国立法机构可以批准,也有权否决。否决的事确有发生。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赋予加拿大独立立法权利。按当时加拿大总理贝内特(R. B. Bennett)的话就是,加拿大从此不再是英国的自治领。
  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仍然遗留下两个问题无法让加拿大完全独立。一个是,加拿大没有自己的最高法院,所以仍然奉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作为自己的最高立法机关。1949年加拿大建立最高法院后,这一问题才得到解决。
  另一个问题是,当时加拿大联邦和各省无法就如何制定独立宪法达成统一, 所以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仍然把英国法律《英属北美法案》作为加拿大宪法统领加拿大各项法律。此后的许多年间,加拿大到了因发展要求修宪时,还是走老路:加拿大先提议,英国再批准,往《英属北美法案》附加宪法修正案。
  到了《威斯敏斯特法案》签订约半世纪后的1982年,加拿大才通过了自己的独立宪法。那就是1982年《加拿大宪法》包括了一套宪法修正规程、和《加拿大自由与人权宪章》。届时《英属北美法案》才在礼典中正式"回归"该法律的所有国英国。
这是一段长时间的等待。
《史说加拿大》系列(7): 1982年《加拿大宪法》

1982年4月,在渥太华国会山,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Pierre Trudeau)在公共礼典中一起签署了1982年《加拿大宪法》。这标志着一段独特的加拿大宪法历史的完结。加拿大正式从英国"迎回"了自己的立宪权。
  加拿大1867年建国伊始就有宪法,即《英属北美法案》,但那不是加拿大的法律,而是英国的法律。英国议会于1867年批准《英属北美法案》作为加拿大的宪法;没有英国议会的同意,加拿大无法更改。
  特鲁多坚信,加拿大如果不能制定自己的宪法,就无法完全从大英帝国里独立出来。而加拿大自己的宪法,首先需要加拿大联邦和加拿大各省的认同。作为联邦国家,加拿大联邦政府与省政府分享政权,而不是前者领导后者。大约用了50年,就如何制定自己的宪法,各任联邦总理不断设法和各省寻找共识。在70年代特鲁多尝试多次,但无法和各省达成共识。
  1980年后,特鲁多决定不惜一切要从英国迎回了自己的立宪权。1980年9月特鲁多在渥太华召开立宪会议,但很快发现各省围绕本省利益无法和联邦达成共识。特鲁多警告说,他也会要求英国议会绕过加拿大各省意见直接收回《英属北美法案》。特鲁多还要求,他要往宪法中加入有关人权和自由的宪章。
  特鲁多向各省直言,"我告诉你们,联邦政府将不再征求各省的同意,直接和英国方面磋商。"
对此加拿大联邦最高法院裁决道,从法律上讲特鲁多有权这么做,但是联邦最高法院也警告特鲁多,如果这么做将有违加拿大的历史和习惯。而英国则表示,英国希望加拿大的联邦动议得到加拿大各省的支持。

  特鲁多因此决定联邦再次和各省磋商。1981年11月在渥太华,特鲁多再次召开立宪会议。此时他知道加拿大10个省中有8位省长联合起来反对他的建议,这8位省长被称作 "八人帮",其中包括特鲁多的长期反对者、魁省分离主义省长拉维克(René Lévesque)。
  特鲁多和拉维克冲突的焦点是1980年魁省独立公民投票表决。虽然那次公决最终是魁省联邦主义者高票击败分离主义者,但是特鲁多深受刺激。在那次公决前,特鲁多表示,如果魁省民众能保证投票维护加拿大的统一,他保证一定通过加拿大的新宪法。
  1981年11月的立宪会议中,随着会议的进行,"八人帮"分裂,拉维克被孤立。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早晨,拉维克还不知道联邦政府和其他九省绕开他,在之前开了一天一夜的會議并达成协议。拉维克黯然离开渥太华,感觉自己人被击败、背叛和羞辱了。
  魁省政府和省议会当时不同意这部独立宪法,到今天还是不同意。随后又有两次和魁省的商谈,即密切湖会议和夏洛特城会议(Meech Lake and Charlottetown Accords),但都以失败告终。
  1982年《加拿大宪法》是以《英属北美法案》修正版为基础。其间随着加拿大的成长和发展, 1867年版《英属北美法案》已被修正过几回。1982年《加拿大宪法》与《英属北美法案》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新宪法纳入了一套宪法修正规程、《自由与人权宪章》、以及赋予各省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更大的权力。
  1982年《加拿大宪法》宪法稳定难撼。许多条款要改动其中任何一条,都必须得到(一)囯会以及10省中的7省同意,(二)同意修宪的所有省份中的总人口不得少于加拿大人口的50%。
  至于想修改的宪法条款涉及到了女王、总督、国会、最高法院和英法两种官方语言,难度将会更大。那将需要联邦议会和所有10省议会都同意才行。举例说,如果有提议修宪解除加拿大和英国王室的关系,只要有一个议会提出反对,那条提议就会被否决。
  1982年《加拿大宪法》是特鲁多最伟大的胜利,特别是考虑到加拿大历史上有许多政治家想修宪却都无功而返。1982年《加拿大宪法》使得加拿大真正从大英帝国中独立出来。美中不足的是,这部宪法还没有得到魁省的认同。
政治家们仍在考虑这一问题。
《史说加拿大》系列(8):加拿大自由与人权宪章
  20世纪50年代的早期,在历经沧桑的加拿大国会大厦东翼办公楼里,皮埃尔•特鲁多(Pierre Trudeau)开始了几乎贯穿他一生的加拿大制宪工作。30年后,在加拿大总理任上,特鲁多完成了加拿大宪法,并在其中明确加入了保证公民自由与人权的条款。这就是1982年《加拿大宪法》及其《权利和自由宪章》。这部现行宪法规定了当今加拿大的一切管理和法律制度。
  二战后曝光的对人权践踏,让世界开始使用法律保护人权。加拿大人约翰•汉弗雷(John Humphrey)起草的《人权宣言》于1948年被联合国采纳,该《人权宣言》申明人人享有天赋人权。萨斯喀彻温省率先在加拿大设立人权法律,随后其他加拿大省份也设立了类似的法律。
  加拿大囯会于1960年发布了《权利法案》来指导囯会、法院和联邦政府,但是,这部《权利法案》没有被各省纳入。但这部《权利法案》为特鲁多的《自由与人权宪章》作了铺垫。


  特鲁多采纳了所谓的二战后世界人权革命中的一些想法。他将联合国人权宣言的精神引入加拿大,与"加拿大公民自由联合会"组织合作,并反对天主教会在魁省的统治。他坚信公正社会必须确保和推动个人自由。
  特鲁多也考虑到了个人自由不能无限大,那样会伤害到社会秩序。《自由与人权宪章》中的要害问题,是如何平衡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自由与人权宪章》捍卫公民自由,同时考虑到群体的权利,还兼顾国家的利益。《自由与人权宪章》第一节阐述个人权利和自由有一定的合理范围。
  《自由与人权宪章》不是特鲁多一个人的创造。一些组织和个人向联邦政府和议会表达了他们的观点。最终产生了男女平等、多元文化和保护原著民权利等条款。
  加拿大自由与人权宪章保护:根本自由(思想、言论、宗教、和平结社);公民民主权(投票权);迁徙权(进入、留居、或迁离加拿大或任何一省);法律权(假定无辜、公正审判);平等权(不得歧视种族、国籍、民族、肤色、宗教、性别、年龄、精神或身体残疾状况);正式语言权(联邦和新不伦斯威克省的政府和议会使用英法双语;在英语人口占主体的省份的民众有权自行选择英语教育,法语亦然)
  《自由与人权宪章》第33节比较特殊。该节允许任何一省或联邦的议会可以通过临时法律凌驾于《自由与人权宪章》保护的权利(但不得凌驾于民主权、迁徙权、正式语言权)。临时法律有效期为五年,五年后重新审议。特鲁多不喜欢这一节,但为获各省支持,他最后只能就此向各省妥协。联邦和各省议会极少使用《自由与人权宪章》第33节。
  《自由与人权宪章》生效以后推动了大量、复杂的人权法律的产生。联邦最高法院也对数百起不服人权案件作出他们的解释。在2006年"Multani v. Commission scolaire Marguerite-Bourgeoys"案件中,联邦最高法院引用《自由与人权宪章》对宗教自由的保护条款,判决一名年轻的锡克族男子有权带有宗教象征意义的錫克匕首上学。
  在1982年的巴特勒(Butler)案件中,联邦最高法院裁决,出版发行色情内容不在《自由与人权宪章》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之列。在这个案例里,法律向保护加拿大社会的价值观方面倾斜。
  加拿大首席法官麦克拉克林(Beverley McLachlin)用巴特勒案件阐述了加拿大民众在解释人权法律方面与美国民众的区别。她指出,加拿大法律保护语言、宗教、原住民社区和公众福祉,而美国法律认为"个体权利高于一切"。
  有批评家抱怨《自由与人权宪章》赋予法官过大的权力,而且法官又不受囯会或民众的监督。但是总体上讲,《自由与人权宪章》很受加拿大民众欢迎。麦克拉克林法官精辟指出,《自由与人权宪章》是加拿大在国际社会中的象征与标志,《自由与人权宪章》体现了"加拿大独特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宽容、多极、个人和政府在行使权利和责任方面的自觉意识"。
《史说加拿大》(9) 民主在加拿大:选举与投票
  加拿大的第一次联邦选举并不怎么民主。在1867年,投票权只局限于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民众,并且必须是英国后裔。当时既没有不记名投票、也没有法律来控制候选人接受竞选捐款的数目。那些有资格投票的人大概也没见过、或者听过党派候选人的演讲(当时既无法通过广播,也没法通过电视进行竞选辩论)。而且,那时也没有民意调查告诉选民,他们所拥护的党派在全国竞选中的境况如何。选举的结果要几天之后才公之于众,而报刊也只能在那之后才能做详尽报道。
  

  加拿大民主的进程分为几个阶段。1874年的《加拿大选举法》(Dominion Elections Act)首次引入不记名投票制度。女性和非英裔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有权投票。总选举事务主任 (Chief Electoral Officer)一职是负责监管选举过程及保障其合法性的个人,直到1920年才设立。从1970年开始,法定选举年龄由21岁降低至18岁。
  1997年,《全国选民登记》(National Register of Electors,一个永久性选民花名册)正式建立。根据各党派在选举中得票多少,而给以多少政府补贴的做法从2003年开始。2007年,大公司和工会向政党捐款的行为彻底禁止。
  如今,加拿大的选举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国范围内一共有65,000个投票点,分布在学校和教会。大选通常持续36天,加拿大选举局在此期间会临时雇佣超过19万名工作人员组织和管理选举。
  选举期间,政府的办公速度较慢,政府也不会有重要的政策在此期间出台。平常对政治漠不关心的加拿大人这时也开始对一些话题上心。这时的各项民意调查和各种媒体文章在民众的生活中变得非常重要。
  选民可以到投票站进行投票(选举当天,投票站连续12小时接受投票),也可以在选举日前提前投票,或者在特殊情况下,通过邮局投票。流动投票站(Mobile polls)是为了让那些住在慢性病房的选民也参与到选举过程中来。
  电视将直播政党领袖的竞选辩论会。在竞选期间,电视台和电台通常会免费或收费安排时间,让各个政党进行自我宣传。
  尽管从1867年后很多竞选政策已改变,但加拿大选举和投票的关键步骤--「領先者當選制」(FPTF:First-Past-the-Post System)却未曾改变过。在联邦选举中,308个选区中任何一个选区的候选人,不管他/她在该选区所得选票有否超过半数,只要他/她所得到的选票最多,他/她就是该选区的胜者,并在下议院中获得一个席位。这种计票方式带来的结果是:组成多数党政府的政党,有时全民支持率远不足50%。
  「領先者當選制」的确存在不足。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1993年,进步保守党在选举中赢得16%的选票,但只赢得下议院295个席位中的两席;相比之下,魁人党虽然仅得13.5%的选票,却在下议院中拿到了54个席位。投给魁人党的选票主要来自于魁省;而保守党的投票却来自全加拿大。
  既然出现了这样的投票结果,加拿大人对「領先者當選制」有争议就不足为怪。有人主张按得票率分配下议院的席位--如果一个党派得到15%的选票,就应该获得15%的席位,这更能代表整个国家选民的意愿。反对者则称,那将会导致加拿大永远是少数政府执政,而这样的政府总是要特殊利益团体妥协,并且在国家大事上无法制定长期政策。
  虽然改革竞选规则的辩论和政治辩论通常很激烈,但是选民前去投票的数量在近二十年里有所下降。上世纪九十年代,选民名单中有75%的人参与投票是很正常的事。但在2004年,仅有61%的选民参与投票,在2006年,投票的选民不足65%。很过政策分析家担心,投票比率持续下降将会侵蚀加拿大民主的合法性。
  有选民提出解决选民投票人数下降的方法,是采取强制投票政策(mandatory voting),效仿澳大利亚目前的做法。反对者则称,强迫投票只会让更多不懂政治的民众对加拿大未来的大事做出决定。他们认为改善公共教育才能治本。此外不少人建议用网络投票来提高投票人数。
  
虽然加拿大人常常对目前的选举制度不满,但按照国际标准来看,加国的选举制度目前还是全世界最完善的制度之一。从1980年开始,加拿大选举局就如何民主治国为一百多个国家提供了咨询。与此同时,选举舞弊在加拿大也非常少见。
《话说加拿大》系列(10) 做个"加拿大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加拿大的第一位正式公民是总理威廉-利昂-麦肯锡-金。直到1947年,已经72岁的他才正式成为加拿大公民。在1867到1946年间,所谓加拿大公民这一说,还不存在。按照法律规定,加拿大人就是住在加拿大的英国人。
二战期间,一件大事让加拿大人对于国家的独立身份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那就是由金总理发起、制定并参与贯彻执行的《加拿大公民法》。
  
  如今的《公民法》是经过两次大修改后的版本。在1977年,修改的部分去掉了所有加拿大人是英国人附属的有关内容。在新法中也重新定义了原来大家普遍理解的公民的含义。第一版《公民法》的作者将加拿大公民视为一种特权,只对部分人可以享受。而三十年后,任何人只要符合条件,均可用成为公民。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加拿大成为率先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之一。所谓双国籍就是一个人同时拥有加拿大公民身份和另外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份--这是在修订《公民法》后规定的。
  2009年,《公民法》再次被修订。这次修订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限制那些非加国出生公民的孙儿/女成为加国公民的条款。换句话说,政府暗示要成为加拿大人,要成为加拿大人,不仅仅是享受公民权利。而且,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在2009年对公民指南做出了很大改动--要求新公民对公民指南进行学习,并参加公民考试--更进一步强调了,作为加拿大公民,既享有公民权利又要尽公民义务。
  总理金在1947年1月3日进行了公民宣誓。63年以来,已有650万人次经过宣誓成为了加拿大公民。所有这些人都重复过和金总理一样的誓词:
  我发誓:
  我将忠实地效忠加拿大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陛下及她的后嗣和继任者;我将切实遵守加拿大的法律,履行作为加拿大公民的责任。
  尽管加拿大与英国君主的关系逐渐疏远,但就像誓词中叙述的那样,英国对加拿大立国的影响仍然反映在现代加国公民的事务中。
  最近的一次争议发生在1999年。当时,加拿大名人康拉德o布莱克被任命为英国上议院中的一员,而当时的总理克雷蒂安是布莱克的死对头,他行使了一项令人费解的下议院决议,要求外国政府停止授予加拿大公民任何政府的荣誉头衔。
  拥有加拿大和大不列颠双重国籍的布莱克被告知他有两个选择:保留或放弃加拿大公民身份。布莱克最终选择了放弃做加拿大人。
  2005年,当保罗o马丁总理选中米歇尔o让作为加拿大总督时,双重国籍的议题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让拥有双重国籍--加拿大国籍,以及在她嫁给了在法国出生的让o皮埃尔o拉丰之后又拥有了法国国籍。
  Issues of dual citizenship re-entered the public eye in 2005 when Prime Minister Paul Martin selected Micha?lle Jean to be governor general. Jean had become a dual citizen - Canadian and French - after she married the French-born Jean-Pierre Lafond.
  虽然法国并未拒绝她的新身份,许多加拿大人表示出对允许总督--这位加拿大军队的总指挥官--宣誓对另一国家效忠所引发的担忧。让的决定是宣布放弃她的法国公民身份,以证明她对加拿大的忠心耿耿。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1984年,当约翰o特纳在短暂任职总理的期间,他的双重国籍(加拿大和英国)并未遭到反对。不过,二十年后,前自由党领袖史蒂芬o狄安却因感到压力而不得不放弃了他的法国国籍。
  到目前为止,围绕双重国籍展开的最具争议的辩论发生在2006年夏天,在一场发生在黎巴嫩的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派之间的暴力对峙当中,加拿大政府将约15,000名黎巴嫩加拿大人疏散回国。他们之中很多人在黎巴嫩居住了多年,而且接近半数的人在那次争端之后返回了黎巴嫩。
  疏散他们所花的钱约5千万到1亿元,这让一些加拿大人感到震惊,并强烈反对,因为他们发现不住在加拿大的(并且没给政府交过税的)加籍人,也能得到渥太华政府像对待加国纳税人一样的待遇。
  加拿大人是否会彻底失去他们拥有双重国籍的权利,这还是个未知数。至少在现在看来,双重国籍是加拿大公民的骄傲和特权。在2006年,85%的符合标准的移民成为了加国公民,而且这种接纳公民的模式暂时不会改变。
《话说加拿大》系列(11) 政府官僚所造成的噩梦:政府公务员与加拿大的未来
  当分析家把加拿大称作一个行政国时,他们通常指的是加拿大政府所提供服务的规模与结构。从十九世纪开始,加拿大政府从一个主要靠行政命令进行人事任命的小机构,演变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雇主。
  没错,加拿大政府的规模的确很大。但是,对此持反对态度人常常夸大政府公务员的规模,他们把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与政府公务员混为一谈--3百多万的加拿大人为非政府机构,但却属于大众服务的机构工作,这些机构的运作资金来某级政府或各级政府。。

  政府公务员指的是为联邦政府部门所雇用的25万加拿大人。这些公务员受聘于联邦政府的"公务员委员会",并被分配到联邦政府的各个部门和组织工作。

  这些加拿大人肩负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建立和执行政策,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分析和评估政府的各个项目的执行情况,向加拿大人传达政府的意向,以及保护身在国内和异国他乡的加拿大人。
  "公务员委员会"于1908年建立,为的是确保有能力的公务员得以聘用,而不是因为他/她有个有权有势的朋友或者在上届大选中投谁一票而被雇用。
  今天,委员会还致力于建立一个反映加拿大人口的多元文化特点的公务员队伍。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委员会的招聘重点是增加公务员中会说法语的人数。而今,女性、显现少数族裔、加拿大原住民和加拿大残障人士都成为招聘对象并被优先雇用。
  一个世纪以来,政府一直指望公务员们在为政府工作时不带有政治立场,但20世纪的以后,好几任总理们对公务员们留有戒心。
  比如说,John Diefenbaker总理曾认为他前任留下来的那些外交部的公务员都是"皮尔森"的嫡系,因为他认为这些外交官们的胳膊肘尽往自由党领袖皮尔森那里拐。皮尔森自己是外交官出身,而且是前外交部长。Diefenbaker后来改变了看法,他对大部分公务员的专业素养和效忠很是满意。不过,他对公务员看法的改变并没能在他的接班人身上延续下去。
  在20世纪70年代,特鲁多总理断定公务员的势力过大,不太听使唤,因此他对公务员的雇佣方式做了巨大的调整。他开始将手下最资深的那些公务员--那些担任副部长职务多年,非常熟悉自己部门业务的人,每隔一两年就对调工作,结果使得他们很难在自己管辖的部门积累知识和经验,难以制定有效的政策。
  到了80年代,这种做法进一步甚嚣尘上,使得资深公务员的角色发生改变。这些公务员从当初的政策顾问变成了各个部的经理,从帮助政府策划对国家有利的政策变成了组织各类研究小组的专家,他们的工作成了协调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按照他们的政治主子的眼色行事。
  当公务员的开支变得越来越大,保留这批人越来越昂贵时,公务员们同时也变成一个政府在削减经费时的首选目标。另外,虽然政府多次努力来减小政府部门的规模,但公务员的队伍还是在不停地扩大。
  老百姓对于公务员队伍的不断扩大怨声载道。但是,自1966年以来,政府每次裁员都会遇到公务员工会-"加拿大公务员联盟"-加国最大并且最势力的工会之一的抵制。有几个涉及公务员违反职业操守的事件使得公务员们直不起腰来。这些事件的发生也很不是时候。即多数身兼要职的资深公务员很快就要退休,而填补这些职位的空白无疑又将是一大挑战。
  除此之外,政客们在公务员问题上也没起什么好作用。过去,如果哪个部出了纰漏,该部的部长要对此承担责任。现在,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公务员身上推-而不是部长。在其他情况下,政府已经禁止他们的下属官员们在公开场合随便讲话,这让加拿大公务员十分沮丧和恼火。
这么干的结果就是公务员的未来让人担忧。面临各种挑战的加拿大政府要求政府要负起更多的责任,更好地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并且在政府和政府下面的各个官员之间建立更可靠的合作。要实现这些目标,政府需要一批有能力,对自己工作尽责以及同他们的政治上司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公务员队伍。不过事实是,政府越来越难吸引和留住这样的加拿大人。
《话说加拿大》系列(12):加拿大的法律和秩序:法庭

  对于外行人来说,加拿大司法系统的结构,就像它每天面对的法律案件一样复杂。1867年的《英属北美法案》(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赋予联邦政府以实施刑法的权利,但却让各省政府负责司法系统的管理。结果是联邦法庭由省政府运作,但那些法庭中的法官还是由联邦政府委任。


  还有让人困惑的就是,各省府仍有他们自己的法庭,这些法庭的法官就是由省府就自己委任了。
  加拿大的最终上诉法庭是最高法院。1949年,它取代了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
加拿大的委任法官的政策把我们和美国彻底区分开来--法官在美国大多是民选举产生的。反对这种做法的人认为挑选法官的过程不够民主。在美国,法官们喜欢辩论,并要对老百姓负责。而在加拿大,法官们欠政治精英一个人情。

  支持加拿大司法系统的人认为委任方式更佳。首先,政治精英们推荐的人选要听从法律专家们的建议,这就确保了加拿大人法律面前以最公正的方式被处理。第二,他们发现这种长期指派的方式会让法官更好地理解法律,他们在判案时不会因为害怕得罪了大众而让自己的法官头衔在下次大选中丢掉。
  加拿大的法律还规定法官需得到较高的工资,以此来防止法官被贿赂或用其他方式来影响他们的判案决定。
  加拿大法庭的权利和声望在1982年有了显著的提升。随着《人权与自由宪章》的制订,政客们解读法律条文的工作交给了法官。换句话来说,加拿大的法律仍由国会制定,但政府和国会议员只需要时时铭记《人权与自由宪章》,只有法庭才有权决定一个人是否违法。
  The power and prominence of the courts in Canada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1982. By creating the 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 and putting it in the constitution, the elected politicians transferred significant responsibilities for interpreting the law into the hands of the judges. In other words, Parliament still makes law in Canada, but governments and members of parliament need to keep the Charter in mind at all times, and it's up to the courts to decide if they have.
  必须承认的是,《人权与自由宪章》包括"尽管如此"的条款。该条款允许联邦或省议会有权暂时把法庭撇到一边,但很少有人动用这一条款。
  反对派抱怨《人权与自由宪章》减弱了加拿大民主,这些非选举产生的法官可以驳回那些由公众选举出来的众议院成员的意愿。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司法系统从未要求搞一个《人权与自由宪章》。是国会议员们作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在1982年他们修改《宪法》时,把宪法从英国手中拿回家,并把《人权与自由宪章》纳入《宪法》。
  法庭在加拿大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在1995年魁北克全民公决后不久就变得格外重要了。当时,魁北克选民被要求做出决定他们是否希望留在加拿大,同意将魁北克留在加拿大的人以微弱的优势取胜。1996年,加拿大总检察长要求最高法院针对魁北克省企图单方面与加拿大分离的法律含义做出解释。
  高等法庭裁决魁北克无权自己宣布独立。但是,法庭又说,如果绝大多数魁北克人都支持独立,加拿大政府就有义务与其进行交涉。结果,联邦府开始想办法澄清这些问题。
  2000年通过的《清晰法案》明确了什么情况下魁北克才可以同加拿大商讨分离的条件。这是民主选举出的立法机构与委任的司法系统在加拿大公共政策发展中进入到一个新的合作高度的例证。
  与此同时,加拿大北部努纳维特特地的建立给司法系统添上了一笔不同的色彩。加拿大其他的省和特区法庭只审理基本案件,不审理上诉案件。但怒纳维特法庭即审理基本案件,同时还审理上诉案件。
  另一个近期加入加拿大法庭系统的新生事物是量刑小组。在一些土著的社区中,量刑小组给法官就那些已经被定罪的土著该如何量刑提出建议。
  加拿大司法系统中最后一个,也是加拿大的更为广博的法庭系统中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就是行政法庭。这些机构可以处理富有争议的问题,比如违反人权的指控(尽管他们的决定有可能会被法庭复审)。这类人权行政法庭引起加拿大人的激烈争论,他们要问,政府究竟有多大权力来干预个人的言论自由。
加拿大的法庭从1867年建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漫长的旅程。如今,在加拿大法庭设立接近150年之际,加拿大的法庭仍然为了适应新形势而不断地演变。
《话说加拿大》系列(13):保守党

  在加拿大,先有政客,才有党派,最后才有国家的形成。保守党是加拿大最早成立的党派之一,始于19世纪四十年代。直到1848年,大家才理解并接受这一事实,任何团体都能够在殖民地立法机关中成为多数,从而来管理该区域,或在议会中形成多数,从而来管理整个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下,政客们才开始走到一块,确保自身的权利。殖民地政客自然而然地仿照英国党派形成模式,即组建了保守党和自由党。在上加拿大地区(Upper Canada),当时的领袖,John A. MacDonald自我标榜为保守党,但当MacDonald与自由党联盟组建联邦
政府之后,导致保守-自由党就诞生了。

  显而易见,保守-自由党是一个全国性党派。它支持加拿大各省同盟,因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相应地,保守党(当时,自由党的影响在漫漫消退)在国家发展重大项目上,尤其是在横贯大陆的铁路建设和对进口征收高关税等决策上有绝对的影响力。MacDonald确实是一个天赋的领袖,其魅力和强权能轻而易举地让他的追随者不致越雷池一步;更为重要的是,MacDonald能够在多次选举中取胜。当时,MacDonald并不讳言,假若某人或某公司希望从政府获得好处,它就必须投票支持当政保守党。那些曾经支持过保守党的个人或公司确实能获得政府的支持。MacDonald曾在1873年的竞选中失败,但赢得了往后的大选。事实上,MacDonald曾经连续赢得四届大选,即在1878、1882、1887和1891年。这一记录仍然没有人打破!
  可以说,MacDonald为加拿大政客如何赢得大选创造了一整套有效程序。一个成功的政党必须同时吸引说法语和说英语的所有加拿大人,MacDonald始终能够在魁北克赢得投票和席位。MacDonald并不是意识形态主义者,即如果他的对手做一件事情,Macdonald一定会对着干,但是他的管理技巧是如此的高超,以至于选民并不大关注他的竞选纲领。
  非常遗憾的是,保守党的魅力在1891年随着MacDonald的逝世而消失。尽管在那个时候,保守党还当权,在五年间曾经也选出过四位首相。但在1896年,保守党告败。1900年后,保守党党魁Robert Borden竟然很难找到一种竞选成功的模式。最终,在1911年,Borden成功使用一种策略,即在法语区使用一套政纲,而在英语区使用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政纲。尽管Borden成功领导加拿大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在这期间,他不得不采用强制征兵办法的政策。这件事深深地损害了保守党,特别在魁北克区,长达40年之久。因此,Borden丢失了法语区;而他的继任者,Arthur Meighen,丢失了加拿大西部。从1921至1953年间的选举,中间有数位首相上台,但保守党始终据守在安大略省南部。
  仅仅只在1930年,保守党成功获取足够席位组建政府,但是当时的党魁,R. B. Bennett,一位明智的领袖,曾成功地带领加拿大走过二十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在1935年也被反对党拉下台来。
  直到1957年,保守党(当时名叫改革保守派)在John Diefenbaker的领导下,重新执政。Diefenbaker是一名绝妙的演说者,但并不是一个好的党派领袖。在1957年和1958年赢取选举后,保守党在1963年败北。魁北克,曾在1958年投票保守派,但是在后来的20年,这种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然而,Diefenbaker在西部区域取得很大成功,因此,从1962年开始,西部成为保守党的据点。
  二十世纪60、70和80年代,保守党与其对手自由党的政纲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广义来说,当时的两个党派承诺建立一个在西方盟国中以加拿大最为突出的福利国家,同时确保私有企业和国有引导企业在国家经济优惠政策上的平衡。1979年Joe Clark领导的改革保守党在组建自己的少数派政府时根本没有时间来建立自己特色的领导模式,因为在1980年的选举中再次败北。但是下一任改革保守党首相Brian Mulroney取得超越的成功,在1984年取得非凡胜利。Mulroney执政有力,革新税务系统,并强化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并在1987年与美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但是Mulroney未能成功"修补"加拿大宪法,同时有些自大于自己的政绩。由于支持魁北克,Mulroney触犯了西部,同时由于制宪失败,他触犯了魁北克人。正是由于同时失去魁北克与西部的支持,在1993年,保守党通失两个席位。
  Mulroney的错误行动导致一批西部政客组建改革党,在若干选区内直接与保守党竞争。这种局面维持至2003年,在Stephen Harper的领导下,改革党和保守党结合成一个党派。Harper所领导的保守党提出了与其对手自由党完全不同的政纲,因而在2006年和2008年的选举中连续获胜。然而,在两次选举中Harper均没有突破少数派执政的状况,因此他执政如履薄冰,非常谨慎。至于保守党和Harper将来如何发展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保守党将会继续成为普通加拿大人生活中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之一。
《话说加拿大》系列(14):自由党
  加拿大自由党的存在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30年代在大英帝国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斗争。"自由"一词最初专指欧洲专制皇权的反对派,因而英国指定殖民地政府的反对派(或改革派)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一词。当19世纪40年代民主政府最终在北美殖民地建立的时候,改革家或自由党支持提倡机会平等,反对给予特权阶层的特别权利。在下加拿大地区(Lower Canada,即后面所形成的魁北克),这些主张与天主教相左,所以也成为选举成功的一个障碍。除了魁北克之外,19世纪40年代的自由变革成为19世纪60年代的政治共识,所以自由党和对手保守党之间的实际差异变得微弱。政治集团演变成一个"场内"与"场外"的竞技,所以每一个政党都在摸索自己相对独特的政纲。
  
  在加拿大组建联邦之后,自由党曾在19世纪70年代短期参与执政,但是经常被富有领导才能的保守党党魁John A. Macdonald玩弄于股掌之间。幸运的是,1887年自由党选择一位有非凡口才并具超凡魅力的魁北克政治家Wilfrid Laurier作为党魁。这是一种大胆的选择,因为当时说英语的加拿大人,占总人口的大多数,仍倾向于担心和不信任说法语的同胞及其所信仰的天主教。
  在Laurier领导下的自由党便利赢取1896年的选举,并连续掌权至1911年。Laurier政府调整和扩充大部分保守派所实施的财政政策,正逢世界经济旺盛期,他们能够启动修筑铁路,并大大增加接收移民数量的计划。Laurier本人不太爱好国际外交,但由于当时的特定情况,促使他成为第一任往海外派遣加拿大军队的首相,参与南非战争(1899-1902)中的英方军队。究竟,Laurier还不能像大多数说英语的加拿大人一样亲近大英帝国;但具讽刺意味地是,他被许多说法语的加拿大人认为是地地道道的亲英派。1911年Laurier在选举中失败,尽管在英语区也失败,但远不如在魁北克严重。之后,Laurier和自由党在英语区仍然是最强大和可靠政治力量。
  尽管Laurier支持加拿大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由于反对政府所提出的部队征召政策, 1917年被迫举行联邦改选。当时,自由党在加拿大的支持分裂严重,在英语区损失惨重,但在魁北克取得超前胜利,进而隔离了保守党和法语区民族主义者。自由党在1917年选举前部长之一William Lyon Mackenzie King担任党魁,直至Laurier在1919年逝世后,顺利继任。
  事实证明,King是加拿大历史上最成功的政治家。King曾担任首相22年,即从1921至1948年。King领导加拿大成功走过世界经济大萧条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那段时间内,King赢取了七次选举中的六次胜利。King特别培养强有力且称职的不同部长,并为自由党培养了很好的接班人Louis St. Laurent。虽然不是一名老练的政治家,St. Laurent得益于前任首相King所提供的一个强有力政府和当时繁荣的经济的支持而成功执政。在1957年,St. Laurent在选举中告输。但由于保守党无能维持一个稳定的政府,在Lester B. Pearson的带领下,自由党在1963年再次重新执政。
  Pearson所领导的自由党政府凭借加拿大的繁荣经济,创造并筹资建立一个复杂的社会福利系统,尤其是医疗保险方面。与此同时,Pearson政府尝试处理30年来困扰加拿大的危机,即魁北克分裂主义运动。Pearson培养来自魁北克,富有超高能力的部长,让他们与分裂主义者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Pierre Elliott Trudeau,一名来自蒙特利尔的知识分子。
  按照惯例,Trudeau在1968年险胜,成为自由党党魁。
  尽管是一名没有多少经验的政客,历史证明Turdeau是一名具超凡魅力的领袖,他成功赢取了1968、1972、1974和1980年的选举,这期间仅在1979年落选。1976年,当由分裂主义者领导的魁北克政府选举获胜时,Trudeau领导联邦政府予以反击,并在1980年魁北克省公民投票中成功挫败分裂主义者。Trudeau修正宪法,首次创见用于修订加拿大宪法一整套办法,同时通过受到地方政府抵制的"人权自由宪章"。但是,Trudeau没有能够改善自由党在西部的状况,并由于他敢于对抗的风格树敌过多,在1984年John Turner继任之后,自由党惨遭失败。
虽然自由党在1988年选举时,反对与美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并由此在选举中失败。但当Jean Chrétien带领自由党重返联邦时,自由党接受与美国的自由贸易政策。Chrétien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相当保守,同时在外交上也并不愿意冒险。Chrétien往阿富汗派遣加拿大军队,但是抵制参与并不被大众接受的伊拉克战争。在Chrétien执政末期,自由党内产生了痛苦的派别斗争,因而他的继任者Paul Martin在2006年选举中失败。自那以后,自由党尝试选取两名领导,但至今尚没有将他们成功送上首相的宝座。
《话说加拿大》系列(15):合作联邦同盟及其衍生而成的新民主党
加拿大的社会民主左派表現在两个连续政治团体,即从1932年到1961年的合作联邦同盟 (CCF),以及从1961年产生,并维持至今的新民主党(NDP)。
  加拿大,与其他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类似,在20世纪交替时,产生过一系列激进的社会政治运动,这些运动通常与工会相关或甚至表現其中。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传统的社会政治运动来源于加拿大的新教教堂。这两类社会政治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交融一起,形成反战和抗议社会与经济状况不公。在 1921年社会左派分离,产生了加拿大共产党,其政策和领袖完全由当时苏联莫斯科决定。但倾向于民主政治的一部分左派分子拒绝加入共产党,1932年他们在卡尔加里召开大会,形成一个全新的政治团体,笨拙地命名为"合作联邦同盟",即更为大家熟知的CCF。1933年合作联邦同盟在Regina举行会议,生产一份类似宣言,或平台的东西,要求各个州政府接管几乎所有工业和银行系统,实现计划经济。(加拿大加中网)
  虽然世界经济大萧条促使CCF的诞生,但大多数加拿大人还是偏好主要政党,即自由党和保守党的安全性。在1935年和1940年的联邦选举中,CCF仅获得少于10%的投票率,在国会席位也没有超过9个。令人惊奇的是,在第二个世界大战期间,加拿大实施了计划经济,就业有保证,农产品价格高,这些给CCF造就了好的机会。大多数加拿大人表面看来,喜欢上了战时的经济安全,并希望有长久的和平保障。这一切,CCF似乎能够提供,因此在 1943年和1944年,CCF有明显的政治突破。那就是,在安大略省成为最大的反对党,而在萨省,由富有激情的Tommy Douglas领导的CCF组建了省政府。(加拿大加中网)
  CCF的成功,就意味着自由党的失败。时任首相William Lyon Mackenzie King感觉到了这种危险,因此将自由党的政纲适当往左倾斜。在全国范围内看,M.J. Coldwell所领导的CCF当时也只占有少数席位。繁荣经济帮助了自由党,让大多数加拿大看起来,他们没有必要需要CCF的激烈经济规划。在1956 年温尼伯举行的大会上,CCF摒弃社会主义,尽管摒弃得不是非常彻底。在1958年的联邦选举中,CCF惨败,这是自从1935年参加选举以来最为糟糕的一次。尽管如此,CCF在萨省仍保留是执政党,并在1960年颁布实施一项全面的、强制的公共卫生保险计划。尽管由于医务人员罢工,1964年CCF在萨省失去执政权力,但这项医疗保险计划至今保存。(加拿大加中网)
为大大拓展自己,1961年CCF资助新党在渥太华大会上成立新民主党(NDP)。从此以后,NDP不再呼吁大规模的国有化计划,取而代之,大力推广扩大社会保障。但是在当时,20世纪40年代,由于自由党通过了一项国家医疗保险计划(即医疗保险),并提高公益金,因此在Tommy Douglas领导下的新民主党的改革计划在摇篮中就扼杀掉了。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新民主党仍是边缘党派,尽管他们在卑诗省、萨省、曼尼托巴省和安大略省取得了一些成功。而且令人惊奇的是,1990年新民主党在安大略省获得多数,组建政府。但在这几年,经济环境对新民主党很不利,即面对一个非常明显且相当漫长的经济衰退,可是他们所采用的政策,事实上与由保守党或自由党执政的其他省份,没有根本的区别。(加拿大加中网)
  NDP的主要对手一直是自由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自由党在NDP执政的人口众多安省和卑诗省处于低潮,在那时,NDP就希望完全打败自由党,并成功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之间的位置。但这一理想在1988年的选举遭遇挫败。应该说,1988年的选举可以成为NDP最成功年(即占有43个座位,并获得20%的投票支持率),但是由Ed Broadbent领导的NDP仍落后于自由党。此外,还是自由党,在接下的联邦选举时,将保守党打得落花流水,并将NDP的席位减少至9个和投票支持率减少至7%。对于NDP的惨败,部分可归属于NDP在卑师省和安省的执政失败。所以,这两个省份也随着联邦同党的失败而失败。尽管后来NDP在联邦席位中有所恢复,但至今仍然没有达到原来的水平。即便在2006次和2008年的联邦选举中,自由党受损不少,但NDP的发展也没有重大的突破。
NDP,如同CCF,仍然是候选中的一个党派,可以说是即从一种政纲变换到另一种政纲。从目前看来,我们仍然很难看到NDP有可能通过哪一次竞选,成功登上加拿大执政党位置。
《话说加拿大》系列(16):魁人党(Bloc Québécois)
集团魁北克人(简称魁人党,BQ)是一个基于特定省份的联邦党派,致力于建设独立自主,以法语为母语的魁北克国家。虽然在联邦议会中以前也出现过分裂主义者,但是他们大多没有得到有组织的政党支持。魁人党起源于Rene Levesque所提议的Parti Québécois,曾在1976年上台并成功执政,尽管如此,在1980年在魁北克省独立公民复决中投票失败。
魁人党的直接起源可以追踪至1984年的两大政治事件。当时进步保守党党魁Brian Mulroney是魁北克人,决定在魁北克省大力招募支持保守党的前分裂主义者。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保守党需要得到广泛的支持。当时在魁北克,由于反复遭受到当时主要党派自由党的痛击,大家都非常讨厌时任自由党党魁Pierre Trudeau。Mulroney希望所招募的人士,更强烈地去反对Trudeau政党,反而接受一个统一的加拿大。反过来,被招募者希望通过支持Mulroney,从而换取保守党的支持,促进产生一个更松弛的加拿大。
  在1984年的另一个事件是,在争夺自由党党魁的斗争中,John Turner成功打败Jean Chrétien。这是Jean Chrétien拥护者与John Turner拥护者之间斗争的开始,至于战场就是时任首相Mulroney所提倡的一系列的加拿大宪法变革,即所谓的1987年Meech湖协议。其变革的关键,就是给予魁北克和其他地方省更多的权利。这样一来,由一名有独立倾向的自由党Robert Bourassa执政的魁北克当时有机会要求获得更多的权利。与其他省长一样,John Turner狂热地接受Meech湖协议。可是要让Meech湖协议变成法律,它必须在三年内接受各个省立法机关的认可。也就是说,必须在1990年6月获得通过。
  正是由于纽芬兰省自由党政府的拒绝,新不伦瑞克自由党政府的拖延,以及曼里托巴省反对党自由党的反对,由已经退休的Pierre Trudeau领导了一场抵抗运动,Meech湖协议胎死腹中。同时,自由党也选择了一名新的领导人。在魁北克省,反对Trudeau的自由党力量获得Paul Martin的支持,进而支持Meech湖协议,而Trudeau的粉丝都支持Jean Chrétien。当Chrétien获胜时,一些魁北克自由党员愤然出走,并申称Chrétien是一个叛徒。这些人中包括两名国会议员,脱离了自由党。同时,在Mulroney内阁,最为明显的前分裂主义者Lucien Bouchard,请辞内阁并宣布加拿大是不成功的;然后,1991年,Lucien Bouchard在国会下议院中联合8个前自由党和前保守党成员,宣称自己为魁人党。这一行动得到了当时魁省总理Bourassa的默许,因为他将魁人党作为自己与联邦讨价还价的砝码。
  在1993年联邦选举中,有超凡魅力的Bouchard领到自己的新党夺得魁北克省75个席位中的54个,出人意外地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领袖。Chrétien所领导的自由党组建政府,但是新首相所面临的处境是,在魁北克,Bouchard比他名气要大得多。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魁北克省的新分裂主义省长Jackques Parizeau,希望利用这一独特的机会,即Chrétien的劣势和魁北克公众的想法,相信能成功将魁北克独立。所以,在1995年10与Parizeau组织了公民复决投票,没想到,对分裂主义的支持远没有他想象的多。无奈地,Parizeau必须请教Bouchard,因为后者的政治才能远高于他自己。他们几乎赢得公民复决投票 – 但最后还是输了。这样,Parizeau只得走人,而Bouchard取而代之,成为魁北克省长。
  就某种意义上来说,魁人党遭到了渥太华的放逐。其实质,即分裂主义,被无限地推迟。终于,魁人党有了一名稳定的领袖Gilles Duceppe,但他在1997年和2000年的选举中输给Chrétien不少。但在2004年的选举中,Duceppe从自由党党魁Paul Martin夺回了不少。在2006年和2008年联邦选举中,由于哈勃所领导的保守党在魁北克不灵巧的备战,Duceppe大大地强化了反对党的位置。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魁人党面临生存的困境。由于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促进魁北克分裂独立,而加拿大所拥有的民主宪法在魁北克又是全盘被接受,并充分利用。魁人党派的议员都参与国会下议院中的争论和投票,有时还非常有效地,甚至建设性地参与,同时他们也认可联邦法律的合法性。魁人党派的议员缴纳联邦税,并负责收集联邦养老金和其他补助金。一些魁人党的议员,时不时舍弃魁人党,而加入其他党派。在原则上,无论喜欢与否,在事实上,魁人党隶属于联邦系统,包括联邦党派系统。具有讽刺意味地,魁人党的存在也已成为加拿大的一个标志。
《话说加拿大》系列(17):加拿大第一任首相Sir John A. MacDonald
加拿大第一任首相,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来自移民家庭。
  1815年John Alexander MacDonald出生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Glasgow)。1820年,他随着自己的父母移民到上加拿大(Upper Canada)的Kingston地区(今属于安省)。MacDonald的父亲是一位店主和磨房主。在新法人战胜之后,苏格兰移民在上、下加拿大区占有绝大多数,因此他们在构建国家机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长大之后,MacDonald成为了一名律师,同时也是一名保守党政客。他在党内提升很快,不久就成为党魁。1867年创建加拿大时,他是联邦创始者的主要负责人。正是由于他的伟绩,MacDonald得到维多利亚女王受封,成为Sir John MacDonald。1867年7月1日,即加拿大建国日,MacDonald正式成为国家的创始首相。除1874-1878年之外 (即他所在党蒙受丘闻时),他一直担任首相,至1891年逝世。

  MacDonald将自己终生的使命就是构筑加拿大这一国家。在联邦时期,他极力提倡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而地方省份权力相对较弱的国家。1867年后,他渴望增加更多的省份和地区,因为建国时省份仅包括安大略、魁北克、新不伦瑞克和Nova Scotia。MacDonald通过获取安大略湖与洛基山脉之间,属于Hundson’s Bay公司的所有领土,来扩大加拿大领土。Manitoba和卑诗省在1981年并入加拿大,而爱德华王子岛在1873年也顺利并入加拿大。
  MacDonald始终担心加拿大被美国吞并。为此,他认为在加拿大境内通过一条铁路来连接所有省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想到,在试图修建加拿大第一条洲际铁路时,出现了加拿大前所未有的最糟糕的丘闻,后来证明MacDonald为换取选举经费,而将合同承包给一位蒙特利尔的富人企业家。为此,MacDonald只得蒙羞辞职,同时,在1874年选举中他所在党派输给了由Alexander Mackenzie领导下的自由党。
  在1878年选举中(当时处于经济严重衰退期),MacDonald重新掌权。在这个时候,MacDonald找到一个新公司资助,在1885年完成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设,就像是用一条钢铁纽带将加拿大紧密连接起来。MacDonald 政府在欧洲做广告,尝试吸引移民在西部安居。在1885年,他的政策在萨省遭到由杰出混血儿(一半法国血统,一半印度血统)政治家Rouis Riel所领导的反对派的严重反抗。另外,卑诗省的白人也拒绝接收更多的亚洲移民,因为他们担心象铁路华工的存在会导致时薪的永久下调。
  MacDonald政府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尝试刺激加拿大的国内生产。这项国家政策,按政府所说,将有助于加拿大东部地区建设工厂,提供好的工作给加拿大人。但是,东部城市的高昂生活费用让许多来自乡村的加拿大人离开,前往美国开创生活。
  MacDonald经常需要与致力于削弱加拿大国家成分的省份、地区或族群作斗争。为此,他致力满足各个方面的折中需求,包括说英语和说法语的加拿大人之间,新教徒和古罗马天主教之间,不同省份对权力的渴望之间。所以,这一模式被后来的首相所追随,也就是说,加拿大政治家最为重要的政策的就是需要找到一个妥协点来平衡不同兴趣团体的要求。当然,这种模式并不是100%成功。比方说,在1885年,MacDonald 以叛国罪处决Louis Riel,为此在魁北克创造了持久的怨恨(在魁北克,Riel 被认为是一个疯子。),并为未来的保守党政客埋下了重重困难。
  许多加拿大史学家都将MacDonald 看成为加拿大国家的创建者,类同于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因而成为最为伟大的首相之一。但另外一些历史学家认为, Macdonald 在工作方法上,尤其是将政府职位尽可能由保守派担任,将政府合同交给献金保守党的利益集团这一习惯,鼓励了加拿大公务员中腐败的滋生,以至这一现象从来没有杜绝过。
  几乎所有历史学家都认可,MacDonald完全将自己献身给了加拿大,同时他是一个诚实、聪明和友好的人。这一点连与他政见完全不同的人也不否认。当喝酒盛行的时候,他也是一个酒徒,但他所取得的成就远大于他的缺点。根据他的自由党对手之一所描绘,MacDonald 曾经解释说,加拿大人较喜欢一个好酒客,而不是冷静的乔治•布朗。这应该是真的!
《话说加拿大》系列(18):口才极佳首相Wilfrid Laurier
100 年前,在加拿大担任首相是相当容易的事。在 1910 年,移民不断涌入加拿大西部,国家贸易也在飞速增长;新跨大陆铁路正在构建;纵横加拿大北部,金矿、银矿和其它矿产资源不断被发掘。短短10年时间,加拿大人口增加近 40%,1905年两个新省,即阿尔伯达和萨斯喀彻温省在草原区正式创建。
  难怪自从1896年担任首相Wilfrid Sir Laurier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连任。在其中一次竞选中,他的名言就是,”20 世纪将属于加拿大。”

  在两方面,Laurier是非同寻常的。首先,他是第一个说法语加拿大人执掌国家最高权力。1841年,Laurier出生在魁北克郊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祖籍在此已经耕耘两个世纪。法语是他的母语,同时他是一名罗马天主教徒。其次, Laurier 是一名自由党,自从 1867 年加拿大组建联邦政府以来,自由党是国会中唯一的反对党。Laurier 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让自由党在20世纪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成为加拿大最大政党。
  Laurier 成功的秘密就是他能够吸引不同背景和信念的加拿大人。他毕业于蒙特利尔在 McGill 大学,英法双语流利。作为魁北克的一名年轻律师和政治家,试图反对罗马天主教神职人员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格局。1887年成为自由党党魁之后, Laurier 认识到他必须采用类似于Sir John A. MacDonald所领导的保守派的政策。Laurier自由党政策赞成保护关税的”国家政策”,以刺激加拿大工业,鼓励和开发西部地区,同时在英语区和法语区,新教徒和天主教之间采取折衷态度。
  1896 年成为首相之后, Laurier以雄辩著称。这一点是因为他在国会下议院和在选举期间所做的精致演讲。他是一名英俊,受欢迎的领袖,并很快引起外国,特别是英国的注意,作为大英联邦中一个最有希望国家的领导人。Laurier 也是一个谨慎小心的人,所以没有让加拿大与大英联邦走得太近。他希望加拿大最终会成为有自己独特外交政策的完全独立国家。
  在Laurier领导期间,大草原的农耕机会以及铁路建设与伐木工厂的职位,吸引了几百万移民前往加拿大。这些移民中,大部分来自英国和美国,但也有一批来自乌克兰和其他欧洲中部及东部地区。作为 Laurier 时代精力充沛的移民部长,Sir Clifford Sifton声称加拿大会乐意欢迎任何愿意努力工作的移民,甚至包括”穿戴羊皮外套的”来自远古的亚洲人。一些批评家开始批判这些移民是否容易真正融入加拿大。因此,国家政策规定加拿大不适于非洲或者亚洲后裔移民。
  尽管他在四次全国大选中为自由党赢得多数, 但由于他无法在许多分歧的观点上找到有效的中间路线,Laurier 逐步失去支持。比方说,当时政府支持加拿大志愿军在南非与英国部队并肩作战,反对布尔移民者的决定(即所谓的布尔战争, 1899-1902年)就在魁北克很不受欢迎。而另外一些有关教育和其它方面政策的中间路线也在加拿大其他地区不受欢迎。
  由于大部分加拿大人希望双边贸易自由,正确处理加拿大与美国的关系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911 年,自由党与美国谈判一项贸易协议,建议逐渐降低关税。自由党将此问题在当年的联邦竞选中作为重要内容予以宣传。可是,由Robert Borden 领导的保守党宣称与美国的自由贸易会疏远加拿大与英国的关系,这一思想获得魁北克省Laurier 对手支持,因而赢得当年的大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Laurier 继续领导着议会中的反对党自由党。在1917年艰苦的竞选中,Laurier反对Borden征募加拿大人参与欧洲战争,但这一提议竟遭到大部分自由党弃权。直到1919 年去世,Laurier担任自由党党魁长达 32 年, 其中担任加拿大首相15 年。
  Laurier 始终为自己在加拿大政治生涯中成功寻求一条中间路线的尝试感到自豪。
  ”在魁北克,我被认作法语区的叛徒,而在安大略省,我又被认为是英语区的一个叛徒…,”他在有名的1911年演讲中如是说。”其实,我都不是。我是一名加拿大人。加拿大是我奋斗的源泉。”   
  Laurier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就是加拿大的内涵,加拿大人包括我们每个人,法国人、英国人及其他欧洲人,只要他们愿意来到加拿大,在这个新世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在这种意义上,他有时称自己为第一代加拿大人。毫无疑义,Laurier是自由党最重要的设计师。
Further Reading:  Right Honourable Men: The Descent of Canadian Politics from Macdonald to Chrétien, by Michael Bliss; Laurier, the First Canadian, by Joseph Schull.
《话说加拿大》系列(19):永远的总理:麦肯齐•金
威廉•莱昂•麦肯齐•金的祖父是一位反叛分子,如果他没有逃到美国的话,大概就被施以绞刑了。而麦肯齐•金本人却成了加拿大在任最久,也是加拿大最好的一位总理。1921-194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由金总理和自由党在治理加拿大。在此期间,金总理最傲人的成绩是带领加拿大度过二战,以及引进了最主要的社会福利政策。

金总理的祖父是一个急躁的苏格兰移民。他曾于1837年领导过一次短暂的反对不列颠统治上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运动。1874年,他的女儿伊莎贝尔•金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却拥有与他的祖父截然不同的性格。金有抱负、聪明并接受过多伦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和伦敦经济学院的高等教育。
  他随后成为了劳资关系方面的专家,并被威尔弗里德•劳雷尔爵士政府任命为加拿大首任劳工部长。1919年,金在党内击败劳雷尔,成为自由党党魁。1921年的联邦大选之后,金当选为总理,领导着一个少数政府。他在1925年和1926年的联邦大选中,以一位大多数政府的领导人脱颖而出(当时他与加拿大总督拜恩男爵就宪法问题发生严重分歧)。

  那时,金总理并不是个引入注目,也不是那种非常受欢迎的政客,但他在实施那些迎合大多数加拿大人的政策时十分有耐心。这些加拿大人政治上不那么极端。像在他之前的加拿大总理的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爵士和威尔弗里德•劳雷尔爵士那样,金总理也希望将加拿大统一而非分裂。在经济繁荣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加拿大并不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国家。在1929年大萧条发生之后,金政府与选民之间距离加大,并且在1930年被理查德•贝德福德•贝内特领导的保守党赶下台。贝内特未能扭转大萧条的所带来的经济问题,于是,金又于1935年上台,并从此稳坐总理宝座。
  随着欧洲出现大战的迹象越来越明显,金总理小心翼翼地在那些想让加拿大远离欧洲事务的人,和那些认为支持英国的政策为己任的人之间周旋。1939年,当英国加入那场反抗希特勒的德国的战争中时,加拿大也宣布开战。在那以后的6年当中,金政府组织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参战,包括征募110万加拿大人加入陆军、海军和空军。超过四万加拿大在战争中丧命。加拿大的工业全部用来生产军火和其他军用品。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向她的祖国伸出援手,加拿大政府给英国大笔贷款,。
  加拿大人在如何军队如何发展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法裔加拿大人强烈反对让加拿大士兵在海外服役。经过许久的踌躇不定,金抛出了一个将国家分裂的可能性减小到最小程度的征兵政策。
  对于将日籍加拿大人从加国的太平洋沿岸地区迁出的政策,只有少数反对意见,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人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把日籍加拿大人安置在卑诗省内陆地区集中营的政策让加拿大在历史上的染上一大污点。同样,加拿大愿意接受来自德国纳粹犹太难民的政策,也遭到了普遍的谴责。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加拿大政府逐渐放弃排斥其他人种的政策,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变得更加积极。加拿大是联合国的创办会员国。
  加拿大人在大萧条时期经历的困境使金总理认识到,国家的社会福利计划应该在政治上切实可行之后开始推行。1940年,金政府制定了加拿大失业保险的基础系统,并在1944年推行了儿童津贴(又称:婴幼津贴补助)来帮助穷困的家庭。金总理还通过法律条款赋予劳工工会以重要权力,以及首次推行养老金计划。
  金总理退休时,他也成为了历史上英属国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他领导下的自由党十分完善,在他成功的光辉下,也让自由党的路易斯•斯蒂芬•圣劳伦特在之后的两届联邦大选中取胜,连组两届政府。
  在1950年金总理过世之后,人们才知道他一生都孤自一人,他敬重的是他母亲和他的一只狗,有时候他还咨询巫师和算命师。他坚持写内容详尽的日记,这些日记内容中不免有些令人尴尬的章节。但是,他的日记也显示了金总理对于加拿大的政策和公共议题都如数家珍。警觉和谨慎,有时候行为缓慢,在金总理执政的那些年来,他可能是历届总理中,为加拿大和他的自由党取得成就最高的总理。
虽然他从没被加拿大人,甚至不被他所在的自由党中的大多数人爱戴,但是金总理却一直备受尊重。这对一个叛逆者的孙子来说可是个不算太差的成就。
《话说加拿大》系列(20):莱斯特•皮尔逊:诺贝尔奖得主和枫叶旗
莱斯特•”麦克”•皮尔逊(1897-1972)是加拿大最杰出的外交家和唯一一个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加拿大人。他也因为这些殊荣而成为自由党领导人,并从1963年到1986年担任加拿大总理的职务。在他领导下的政府获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不过这些成就都来之不易。许多加拿大人都爱戴和欣赏皮尔逊总理。另一些人认为,他所做的好事是在他当选总理之前完成的。

  皮尔逊是一位卫理公会牧师的儿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多伦多大学教了一段时间的历史课程。之后,他加入了加拿大涉外事务部(即如今的外交部)。他很快就被提拔为外交官,作为加拿大派驻英国和美国的首席代表。皮尔逊于1948年参政,并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就是冷战的初期担任外交部部长一职。1956年,当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因苏伊士运河的争端而攻打埃及时,皮尔逊在联合国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帮忙安排了临时协议的签订。这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得奖原因包括早期大量部署包括加拿大部队在内的维和部队。
  加拿大人对皮尔逊的丰功伟绩和他开朗的性格印象深刻。他轻而易举地顶替了路易斯•圣劳伦特,在1958年成为了自由党领导人。而对他来说更难的是取代当时非常受欢迎的保守党总理乔治•迪芬贝克。皮尔逊不得不重新建立自由党,并采纳针对加拿大都市年轻人的新政策。他还支持在加拿大部署核武器,这一有争议的承诺(迪芬贝克曾对此表示反对),这个决定帮助自由党在1963年大选中获胜。
  皮尔逊的少数政府最为人所知的是引进重要的社会福利项目,其中最著名的是加拿大退休金计划和人人有份的健康保险或公费医疗保险系统。在上世纪60年代,也就是加拿大的繁荣昌盛的那些年间,最具象征性的是1967年庆祝加拿大百年诞辰。一场盛大的、在蒙特利尔举办的67年世界博览会是一次巨大的成功。皮尔逊在国会中突破重重阻力,通过了独树一格的加拿大国旗–雪白的底色衬着红色的枫叶,这面旗帜在加拿大建国100周年之日诞生。
  皮尔逊在国际事务中并不那么成功。在冷战的高峰时期,像加拿大这样中等大小的国家逐渐被几个超级大国撇在一边。当皮尔逊发表公众讲话,反对美国在越南打仗时,美国总统詹森•约翰逊对他很反感。皮尔逊政府将加拿大的陆军、海军和空军联合起来成为加拿大军队,并尝试推崇维和以此作为加拿大的特别任务。他还增加了对外援助,并开始让更多的非欧洲移民移居加拿大。
  当魁北克省法裔加拿大人的民族主义升级,并且开始称自己希望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时,国家统一成为皮尔逊的一个难题。面对在魁北克恐怖分子的炸弹,以及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在加拿大事务中的干预,皮尔逊试着寻找一个中间路线,包括强调加拿大双语种和双文化。为了让联邦政府强而有力,他尝试吸引有名的法裔加拿大人到渥太华来工作。这些手段的主要结果是特鲁多在1968年继任他的职位,继续抗拒分裂主义者。
  皮尔逊政府在国会中始终无法取得多数席位,并常常要应付前总理迪芬贝尔的攻击下,特别是在国旗的问题上。另外,皮尔逊政府的几个小绯闻却被媒体搞得纷纷扬扬。甚至一些自由党人认为,皮尔逊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不强。
许多加拿大人认为皮尔逊最杰出的功绩是在他当总理前的多年里做出的。那时,加拿大看起来是世界舞台上的重要一员。不管他是否是一个杰出的总理,皮尔逊是世界名人,他是加国以及加国价值的代言人。他的诺贝尔奖的确让人印象深刻-虽然该奖没有让长期的和平落到中东头上。在上世纪60年代和那之后的若干年里,加国的男女老幼都把枫叶旗作为加国告别殖民传统的象征而自豪。
《话说加拿大》系列(21):皮埃尔.特鲁多–好斗的加拿大总理
皮埃尔o特鲁多(Pierre Elliott Trudeau)是魁北克人,他为了阻止魁北克的独立而从政。特鲁多于1968-1979年和1980-1984年间担任自由党政府总理,在此期间,他维持了加拿大的完整,并永久地改变了这个国家。特鲁多为加拿大建立了新的宪章,其中包括《人权与自由宪章》(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以及为多元文化提供了保障。并且,他的政府让加拿大正式成为双语制国家。

  与其他总理相信政治是相互妥协的一个途径的观点不同,特鲁多觉得他应该对抗并击败他的敌人。他不会在他所坚持的原则上作妥协。他的政府曾犯了许多错误,特鲁多也非常不受欢迎,但是大多数加拿大人还是钦佩他的坚定和能力。
  特鲁多的父亲是法裔加拿大人,母亲是苏格兰裔加拿大人。特鲁多的家庭很富有。特鲁多出生于1919年,他在三个国家里接受过最好的大学教育,之后定居于蒙特利尔,并身兼律师和政治评论员的工作。在上世纪60年代早期,他断定加拿大会反对魁北克不断增加的分裂主义运动,并且认为当时的世界对法裔加拿大人来说是灾难性的。他在1965年开始参加联邦竞选,帮助莱斯特o皮尔逊的自由党政府抵制魁北克省的要求。三年后,他在自由党内部竞选党魁中取胜,接了皮尔逊的班并当上了总理。
  特鲁多是一位充满智慧并且风度翩翩的知识分子,他喜爱美女和跑车。他是一个天主教徒,但同时又是皮尔逊政府的司法部部长,他支持将控制生育、同性恋和人工流产合法化,并提倡离婚简化。在上世纪60年代时,他成为了许多理想主义和年轻的加拿大青年心目中的偶像,甚至掀起了一股”特鲁多狂热”。1968年大选对这位加拿大名人式的总理来说,取得胜利几乎是轻而易举的。
  特鲁多坚信法裔加拿大人的祖国并不只是魁北克,而是整个加拿大。并且他认为法裔加拿大人应该有权在加拿大的任何地方使用法语。这奠定了后来官方的双语政策的基础。特鲁多还坚信加拿大政府不应该只支持任何单一族裔群体的文化,而应该成为正式的多元文化国家。 在特鲁多执政期间的加拿大曾接受了来自许多不同种族和宗教的移民,他们中许多人都为加拿大欢迎文化多样性而欣喜。  
  在1970年10月,魁北克的分裂恐怖分子劫持政客,这使得特鲁多政府向魁省派出了武装部队,并且暂时限制公民自由权。大多数加拿大人对特鲁多的坚决态度给予支持。不过,6年后,魁北克选出了自己的第一任分裂主义政府,即René Lévesque带领的魁人党。1980年,魁省政府为了将魁北克变成一个独立且平等于加拿大的国家,发起了第一次全民公投。特鲁多带领反对独立的势力,许诺会修改宪法来保护所有加拿大人的权益。
  在与各个省政府,特别是魁北克政府的艰苦斗争后,特鲁多政府于1981年把修改加拿大宪法的权力从英国政府手中移交给加拿大联邦政府。除了象征性的君主制之外,英国不再对加拿大事务拥有任何干涉权。一个新的《权利与自由宪章》明确规定了加拿大的基本权利,包括共同拥有的多元文化。
  特鲁多对宪法的修改是他最大的成就。在他1984年卸任总理以后,他曾两次重回政坛,让马尔罗尼政府下放更多权力给魁北克及其他省府的企图泡汤。
  特鲁多政府不得不努力解决由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持续上升的健保开销和其他社会福利项目所引发的问题。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开始逐渐扩大。联邦政府试图用”国家能源计划”与各省争夺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所带来的收入,这使得加拿大西部对此气愤不已。特鲁多在某些团体中不受爱戴,他被当作是一位傲慢的、挥霍无度的总理。他的政府的对外政策,包括支持发展中国家和试图缓解冷战都没有取得太大成功。他的政党在1979年的大选中失利。就在他的政治职业生涯似乎走到头的时候,保守党总理克拉克却无法让他的少数政府活下去,结果,特鲁多获得了第二次重返政坛的机会。
加拿大人和其他国家的人都曾对特鲁多的生活方式产生而着迷。他曾有一任迷人的妻子–马格利特,以及三个英俊的儿子,一次广为人知的失败婚姻,和与众多美女的花边新闻。他对待他的敌人和媒体都有着蔑视对方的习惯。民意调查显示,在加拿大历届总理中,特鲁多是最受爱戴的,同时也是最被憎恶的一位。即使如此,当他于2000年去世时,仍有大量的加拿大人们对他表示敬意和爱戴。甚至是他的对手们,也承认他是加拿大最具影响力的总理之一。
《话说加拿大》系列(22):马尔罗尼成功的故事
马尔罗尼出生于魁北克郊区拜科莫的一个爱尔兰裔加拿大工人阶级家庭。他曾是加拿大最成功的保守党总理之一,担任了两任、历时9年的加拿大总理。在马尔罗尼退休时,他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特别是在与美国协商自由贸易这一点。但是,他仍需就他的重大失误做出解释,以及为他的个人诚信问题进行辩解。

  作为一个年轻的魁北克人(出生于1939年),马尔罗尼学会了说法语并说得和他的英语一样流利。他毕业于拉瓦尔大学法律学院,并在蒙特利尔法律和商业圈中名声卓着。他非常努力地尝试在魁北克建立进步保守党,过去该党派在魁北克省一直处于弱势。1983年,他在当选保守党领袖之后,他的拥护者们希望保守党从魁北克省赢得的席位要比克拉克在阿尔伯塔省赢得的席位更多。

  马尔罗尼做到了。在1984年的大选上,进步保守党赢得了国会中282个席位中的211个,这也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成功。在特鲁多的自由党隐退多年之后,加拿大似乎步入了保守党路线。
  马尔罗尼总理为增进加拿大与美国的关系做出了很多努力。在此之前,加美两国关系曾在特鲁多执政期间有所恶化。他也尝试让加拿大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个优秀成员国。他为了维系与加拿大西部的关系,取消了自由党的国家能源政策,并将一些政府拥有的公司私有化,因此赢得了商业界的支持。除了这些以外,他还用协商修改宪法,强化他对魁北克的支持,要求给于魁北克和其他省更多的权力。1987年《米奇湖协议》的签订,最初被看作是马尔罗尼的巨大成功,但却由于曼尼托巴省和纽芬兰省的反对,致使协议内容从未正式实施。第二个宪法改革的计划是《沙洛特条约》,它在1992年的国内全民公投中泡汤。
  马尔罗尼在1998年与美国签订《加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表现更为成功。协议取消了多数关税和其他有碍两国贸易往来的障碍。这是在实行了100多年的关税保护政策之后,加拿大(和美国)政策上的一次根本性变化。这个协定曾在1988年大选期间争论不休。由于马尔罗尼以多数政府连任,该协议得以在国会通过。后来,该协定进而演变成为了如今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它同时也在墨西哥适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加拿大的经济体制永远与美国挂钩,并大幅增加了加美之间的贸易往来。
  马尔罗尼政府希望削减特鲁多时期遗留下来的联邦高额赤字,却在削减社会福利项目和支出方面遇到强大的阻力。马尔罗尼政府企图让加拿大的税收系统更加适应现代环境,他引进了商品和劳务税(GST)–一项面对几乎所有商品征收7%的税。这项税收令加拿大人深恶痛绝。
  加拿大西部对于马尔罗尼纵容魁北克省的不满情绪,导致了保守党内部的政治叛乱。普雷斯顿o曼宁的父亲是前阿尔伯塔总理,他建立了改革党,而这个党派也吸引了不少加拿大西部的前进步保守党成员。
  在1993年,马尔罗尼政府在民意调查中不受好评。马尔罗尼没有参与第三次大选,而选择了辞职。接替他的,是加拿大的第一任女总理金o坎贝尔–她使得进步保守党经历了加拿大政治历史上最惨的一次失败–在1993年的选举中,进步保守党仅获两席。不过很难明白当时选民的不满到底是针对坎贝尔、马尔罗尼、GST、经济衰退、还是宪法未能通过。此后的十年中,加拿大保守党呈现出四分五裂的局面,同时势力微弱。
  在马尔罗尼当政期间曾传出过一些绯闻,之后也一直有关于总理的流言蜚语,说他与挥霍无度的政治说客之间关系似乎过于友好,目的是以此获得政府合约。这些问题在马尔罗尼退休以后常常困扰着他;他不得不承认,在退位后不久,他便从那位声名狼藉的欧洲公司的说客–卡尔海因茨o施莱博手里拿到了一大笔钱;这也使得加拿大司法部门介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
马尔罗尼自己对他的政府做出的成就十分自豪,马尔罗尼和他的友人一直想恢复他的名誉,让他作为一位影响力很大的总理而流芳百世。他一直以来对他的家庭和他的支持者都忠贞不二;他的朋友遍布世界。虽然不是所有的加拿大人都喜爱他爱尔兰式的奉承,但是,对马尔罗尼在加拿大历史中的地位问题,人们将永远面红耳赤地争论下去。
《话说加拿大》(23)让克雷蒂安-幸运的总理
让克雷蒂安(Jean Chretien,又译克里田或克里靖)是一个雄心勃勃,勤奋工作,好运连连的人。虽然他的英语不太地道,但那不妨碍他成为成果丰硕的加拿大政治家。
  克雷蒂安出生在魁北克舍维宁根(Shawinigan)的一个造纸技师家庭。在这个拥有19个孩子的大家庭里,他排行第十八,他的十九个兄弟姐妹中只有九个存活下来。1963年克雷蒂安29岁时,第一次当选国会议员,那时他还完全不会说英语。此后他努力学英语,并和许多自由党人成为朋友。到1967年,他成为联邦自由党皮尔逊政府中的一名内阁部长。

  克雷蒂安是皮埃尔.特鲁多( Pierre Elliott Trudeau)的坚定支持者。特鲁多也非常器重克雷蒂安,让克雷蒂安在联邦政府中历任了几乎所有的重要部门。1981年到1982年,特鲁多的修改宪法工作进入最后关键阶段,那时克雷蒂安是该工作的主要协调人之一;在其中他和纵联横,恩威并重,赢得了「硬家伙」(tough guy)的称誉。
  自由党有一个传统:该党领导人由法裔和英裔加拿大人轮流坐庄。特鲁多(法裔)退休后,特纳(John Turner)(英裔)继任自由党党魁,但特纳连输两场联邦大选,时光到了1990年,克雷蒂安上任自由党党魁。令克雷蒂安尴尬的是,届时加拿大民众已经把他视为过时人物了。
  没想到克雷蒂安从此好运连连。九十年代初期,进步保守党(即今天保守党的前身)自我分裂。1993年联邦大选中自由党击败金宝尔(Kim Campbell)保守党之后主政。在1997年和2000年的联邦大选中,自由党连续轻松获得国会多数党地位。那时的克雷蒂安自由党天下无敌。
  似乎政局不稳,治国就会不易。1995年加拿大发生魁省第二次独立公投,当时魁独主义声势浩大,因此克雷蒂安的政治生涯几乎命悬一线。但是魁独运动最终被击败(魁独离离获胜只差数千票),克雷蒂安的政治生涯因此有惊无险。此后在魁省联邦倾向逐渐抬头,特别是到了21世纪之后,分离思想逐渐消退。
  克雷蒂安执政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 7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积累了庞大赤字。到90年代中期克雷蒂安不得不几次巨幅开支削减。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国家积重难返,加拿大民众竟然支持克雷蒂安的巨幅减支。到90年代末期,联邦政府出现财政盈余,并有能力减税增支。民众认为那要感谢克雷蒂安,特别是其财政部长马田(Paul Martin),理财有方,并最终把马田选为总理,但那是后话了。
  克雷蒂安乐见民众视他为一名来自魁北克舍维宁根的平民政治家。民众友善地开他的玩笑,说他说英语时像法国人、说法语时像英国人。在普通加拿大人以及新移民心中,克雷蒂自由党政府的形象是友善、好说话,到20世纪末,在国际社会中,加拿大的形象是热爱和平、繁荣、多元文化、国际大家庭中的好成员。克雷蒂安还组织加拿大的商团访问了中国等国家。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大量前往美国的飞机被迫转停加东各机场。随后,加拿大表示同情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立场,但也希望美国不要限制加拿大人(特别是加拿大穆斯林)前往美国进行正常旅游和贸易。到2003年,美国施压加拿大参加对伊拉克战争,克雷蒂安政府不从。许多专家惊讶于加拿大敢就此问题不听从美国,但民意调查显示,加拿大民众强烈支持克雷蒂安政府的立场。
  到了21世纪初,自由党到了权力交接的时候了,显然自由党的下一名领导是马田,自由党人们乐见权力能够顺利交接,但是,克雷蒂安和马田互不喜欢,导致自由党发生长时间痛苦的内部纷争,并最终导致克雷蒂安于2003年辞职。马田总理领导的自由党显得虚弱、分裂并深陷在魁省发生的丑闻之中。而与此同时的保守党在斯蒂芬?哈珀主掌帅旗之后焕发活力。2006年初的联邦大选中,自由党最终败给了保守党。
  退休之后的克雷蒂安身体健康、活力不减,他自认为他对自由党问心无愧。在长达40年的政治生涯中,克雷蒂安维护了加拿大的统一完整,并获得了惊人的成绩。在加拿大历史中罕有政治家能像他那样历经高位、大权在握、成果丰硕。
《话说加拿大》(24)第一民族:从欧洲探险时代到今天
科学家认为加拿大原着民的祖先曾经是亚洲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大约一万五千年到两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从西伯利亚经白令海峡迁移而来。公元1000年左右,因纽特人(原着民的一支)开始定居北极高地,到那时,加拿大全境出现人踪。约500年前,北欧海盗(Vikings)曾出没于加拿大大西洋沿岸。1534年,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在寻找中国的探险途中不意抵达圣劳伦斯湾,从而翻开了欧洲人定居加拿大新的历史一页。
  早期的英法探险家和殖民者看到加拿大原着民以家族为基础组成氏族;社会、文化和经济活动相似的氏族组成部落。部落大多以狩猎为生,生存环境相对恶劣。但有一些部落开始了锄耕农业,其中最强大的是休伦部落同盟,他们定居在五大湖区、由易洛魁部落(Iroquois)和温达特部落(Wendat)结盟构成。还有一些居住在太平洋沿岸的部落以捕鱼为业。从政治和军事角度讲,休伦部落同盟远远强过其他部落。

  早期的殖民进展缓慢,殖民者和原着民之间的交往主要集中在毛皮贸易方面(特别是昂贵的海狸皮)。这些贸易激发了殖民者和原着民的经济互动和文化交流。原着民渐渐对贸易产生依赖,并得上了欧洲人的传染病。为了稳定毛皮供货源,殖民者与原着民相处较好,前者并鼓励后者按传统的方式生活。
  17世纪到19世纪早期,英法在欧洲争夺霸权,英法殖民者同时在加东爆发战争。本来就不时发生部落间冲突的原着民,到那时又卷入了英法殖民者之间战争。原着民有的部落支持英裔、有的部落支持法英裔。其中易洛魁部落曾结盟英国殖民者,先重击过法国殖民者、后重击过美国人。1814年后加拿大进入相对和平时期,殖民者开始放弃毛皮贸易业转向农业,同时发现原着民的价值大大降低。观念上,原着民认为人民属于土地,欧洲人认为人民拥有土地;不管观念如何,英国殖民者开始如潮水般涌入上加拿大(即安省南部地区),并强迫原着民放弃领地。
  早先欧洲人和原着民签署过一些协议。但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力量增强导致殖民者要求改变一些协定的条约,例如取消了原着民的主权、强迫原着民退进小范围的自治区(reserves)。当时统治主义和种族主义蔓延,殖民者把一些原着民送进政府监护单位(例如,「寄宿学校」系统)并让后者接受教堂提供的教育。那些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悲剧。
  19世纪末,殖民大潮继续向西、向北发展。上述的情况也在各地重复发生。各地原着民基本上认定历史的大变局无法避免,只有少数原着民进行了有组织反抗,例如1885年西北反抗(1885 North-West Rebellion)。加拿大的成长是否体现出了一个国家应当具有的高贵精神?从殖民者与原着民在历史上签署的协定中看,联邦政府的表现往往让人难以释怀。
  尽管两次世界大战中原着民为加拿大付出了爱国者应有的牺牲,加拿大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进一步边缘化了第一民族(译者注:法律上讲,第一民族特指印地安人,原着民包括印地安人、因纽特人、及欧洲人和印地安人的混血后代梅地斯人;但原文作者似乎特意对这些概念不加区别)。原着民的人口也在不断减少。近几十年情况出现了变化:加拿大民众逐渐从邪恶的种族主义中觉醒、原着民自身出现人口增长、各地原着民就权利和文化形成共识并要求社会认同。20世纪60年代,原着民正式获得完整的公民权。
  1969年加拿大出现提议,要求改革法律,消除原着民保留区等特权,让原着民和普通加拿大人平权。但印地安活动者创立了自己的组织,就是今天的『第一民族议会』,要求加拿大的议会和政府:维护、扩张原着民自治区土地以促进经济自治,承认历史协议和原着民权等。相应地,1982年《加拿大宪法》特设条款保护原着民权利;1999年联邦政府特设因纽特-努纳武特行政区, 2007年联邦政府就「寄宿学校」事件向原着民道歉并赔偿。
  今天,原着民(包括梅蒂斯人)大约占加拿大总人口的5%,他们正一步步融入了加拿大社会生活。但许多原着民仍然贫困、多病、前景黯淡、生活在孤立的自治区里、或以边缘化的方式生活在城市之中。
  原着民争取全面平等权的斗争仍在进行之中。
《史说加拿大》(25) :开拓加拿大
 1608年尚普兰(Samuel de Champlain)创立了新法兰西,即今天的魁省。到50年后,新法兰西的殖民人数接近到了3千,新法兰西大地上出现了一些皮毛贸易集市。
  当时新法兰西的母国法国正深陷欧战,对新法兰西无暇关顾。殖民者在新法兰西采用中世纪封建城堡体系,来防范易洛魁部落原着民的侵扰以及野兽的攻击,然后随着逐渐步入和平,殖民者采用普通的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新法兰西的殖民者往往喜欢大家庭、喜欢多子多孙,所以新法兰西90%的人口更迭得以依靠新法兰西自己的居民完成。

  最初来新法兰西的殖民者主要是欧洲来的合同工或从商者,他们习惯了当地的生活后就定居下来。当时法国来了一位合同工名叫艾铁尼?特鲁多(Etienne Trudeau),他就是未来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的祖先。
  渐渐的,新法兰西的人口增长到1万。他们的目标包括冒险生财、获得土地、满足温饱、躲避迫害等等。到1760年,新法兰西被英国占领时,该地区的人口增加到了接近7万人。那时的法裔就产生了强烈维护自己文化的意识。
  1791年,英国人在安大略湖和埃利湖北岸开辟了一块英属北美殖民地「上加拿大」,就是后来的安省。英国人用这块来殖民地来安置在美国革命中败北的美国保皇党人。最初保皇党人大约有8千人,其中包括一些获得自由的黑奴和易洛魁部落原住民。
  英国人让他们无偿拥有土地和发放一定量的现金补贴,帮助他们定居下来。许多美国人发现效忠英王能无偿拥有土地,便纷纷移居上加拿大,他们 被称为迟来的保皇党人。最初的几十年,英国人在上加拿大照搬英国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但是并不能为所有人接受。1812年爆发了美国入侵上加拿大的战 争。那场战争激发了后来加拿大的反美主义。
  1812年,美加战争以美国失败而告终。之后一段时间里英伦诸岛的人民大量殖民北美,到19世纪上半叶末就有大约一百万人殖民北美,其中一部分人定居上加拿大。他们前来北美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动荡、1940年代爱尔兰大饥荒。其他因素还有摆脱贫困、霍乱(cholera)、伤寒(typhoid fever),逃避政治迫害等。
  上加拿大殖民者的生活极其艰辛,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伐木烧炭,从丛林中开辟耕地。穆迪(Susannah Moodie)写了一本书《丛林余生》(Roughing It in the Bush)就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艰辛的生活不能阻挡英伦诸岛人民前往上加拿大的步伐。1815年,上加拿大还只有9万5千人,等到19 50年代,上加拿大人口超过了50万,成为大英帝国的小麦种植基地。
  1862年北美各英属殖民地联邦成立加拿大自治领。加拿大联邦政府希望打通东西海岸之间的广袤土地,扩大并巩固大英帝国的粮仓。其成功与 否部分取决于对草原省份的开发。联邦政府希望效仿美国开发西部的模式 ,打通铁路和免费发放土地 ,鼓励移民大量前往草原省份。但直到19世纪末,这一殖民政策成效不大。
  20世纪初始见移民草原省份的大趋势。加拿大东部居民、美国人、英国人和欧陆人纷纷前往西部草原。当时有几个因素:世界小麦价格提高;人 们找到了适合干冷平原农耕小麦的方法;美国停止免费发放土地;联邦成功的宣传,把「寒冷」和「降雪」分别说成「凛冽的坚强」(invigorating) 和「有用的降水」(precipitation),人们视草原省份为 「最后、最好的西部」。加拿大还开始接受东欧移民,欢迎那些「穿羊皮袄的天生庄稼壮汉」前往草原省份。最终加拿大向所有够条件的欧洲人敞开国门。
  受免费土地和更自由美好生活的感召,人们纷纷移民草原省份。1897年草原省份只有1万户人家;到了1914年,萨省一省就有了15万户。当时草原省份人口的构成情况是:71万英裔,14万德国移民,14万4千斯拉夫移民,7万8千北欧移民。
  当时加拿大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而不是实行今天的多元文化主义,所以在草原省份讲英语。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加拿大暂时关上移民的大门。但是免费发放土地和种植小麦的丰厚利润让草原省份几乎一夜建成。
《史说加拿大》(26):移民铸造加拿大
让我先陈述一个事实:多伦多中小学宣称,他们学生的族裔成分之多元,举世无双。举例说,多伦多东区的桑克力夫公共学校(Thorncliffe Park Public School)的1,913名学生所讲语言就有54种!显而易见,今天的加拿大是由移民构成的。
  实际上,加拿大一直就是移民国家。每一名加拿大人在追溯自己家族历史时,都会说到一个加拿大境外的地方。加拿大原住民来自亚洲。加拿大的欧洲移民最初来自法国,随后来自美国,即美国革命中败北后退进加拿大的美国保皇者。定居新科舍省、新布伦斯威克省、安省和魁省的美国保皇者大部分是英裔,他们尊崇大英帝国和英王乔治三世。当然,保皇者还包括德裔、荷兰裔等欧洲裔、以及黑人奴隶。此后的两百年,加拿大人主要由上述族裔构成。

  再说一下我个人对加拿大社会的观察。我生于1939年,在我两岁那年,加拿大作了「1941年全国人口普查」。那时加拿大约有1150万人,50%为英裔,30%为法裔,20%为少数族裔。其中的少数族裔主要是德裔、乌克兰裔、北欧裔和荷兰裔,还有极少数黑人、华人、日本人和南亚人。那时加拿大人几乎全部是白人。
  1941年加拿大人口大多数信仰基督教,还有几十万人信仰犹太教或其他宗教。英裔主导加拿大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即使在法裔人口占多数的魁省,情况也是那样。
  英裔在加拿大建国初期打造了这个联邦国家,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历史上的加拿大照搬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加拿大人是大英帝国公民;英王是加拿大元首;加拿大的国旗和军队名都带有英国的特征。历史上的加拿大政府有意让移民具有英国人式的公民。1947年通过的《加拿大公民法》切断了加拿大公民和英国公民的等同关系。
  2006年加拿大作出最近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间显然改变了加拿大:加拿大有3100万人,200个种族,其中华人有135万,印度人接近100万,菲律宾人接近44万。每6名加拿大人中就有1名是可识别少数民族。基督徒占加拿大总人口的70%(1951年为96%);具体说,天主教徒占40%,新教徒占30%。穆斯林人口接近100万,远多于犹太教徒。六分之一的加拿大人没有宗教信仰。
  2006年大多伦多地区大约有510万人,其中一半是移民。2006年的移民总人口比2001年增加了27%。大多地区的43%人口是可识别少数民族,其中主要是华人、南亚人和黑人。现在加拿大一年大约接受25万移民,其中约40%定居在多伦多。移民主要来源国是印度和中国。
  今天的移民为加拿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些移民成为了议员。国家军队的参谋总长来自乌克兰,加拿大前任总督伍冰枝(Adrienne Clarkson)是华人。加拿大前任总督庄美楷(Michaelle Jean)来自海地。最高法院的九名大法官中有三名是犹太人,一名牙买加人,华人的后裔向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扩建做出巨额捐款;一群意大利富豪不甘示弱,他们向安大略美术馆新建做出相同数额的捐款。许多移民进入公共服务界。跨种族婚姻在大城市中也开始多见。一些家庭去海外、特别是中国和非洲领养儿童,这样加拿大出现了一些多种族构成的家庭。
无疑移民成功的故事是加拿大成功的故事,移民继续改变着加拿大。到了2050年加拿大会是什么样?好像现在无人能知。但是当我看到今天的情况和自己儿时的印象已经沧海桑田,我不禁感慨人生如梦、往事如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8-1 21:34 | 只看该作者
Guoming:你怎么知道他是中国人?你看了他的护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8-2 13:57 | 只看该作者
根据什么判断文章作者是中国人?
再没有比那种只有立场,没有观点,哭了半天不知谁死了的人更可怜,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8-6 21:53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后来居上;2928501
根据什么判断文章作者是中国人?
再没有比那种只有立场,没有观点,哭了半天不知谁死了的人更可怜,唉!

哭了半天不知谁死了怎么啦?谁死了,鲁迅死了,谁又在乎他了?鲁迅有观点了,不就是封建社会吃人么?可中国人家长到现代了还老封建,怎么又不吃人了,吃的好,还吃。。。。。。
金石镂空,了了蝈笼。资成新风,皓月无梦。 学圆堂主人胡文仲题 lychonantiques.or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8-7 04:13 | 只看该作者

One cannot transf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8-7 11:07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xhu;2931664
哭了半天不知谁死了怎么啦?


怎么啦? 可怜,可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5-29 21:14 , Processed in 0.077428 second(s), 3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