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120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十年前来到加拿大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2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73年五月的一天,九个中国年轻人在渥太华走下飞机。他们是1949年后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用当时参与接待他们的艾拉.贝森(Ira Basen)的话说,昏昏欲睡的渥太华和动乱中的中国,两个世界就此相遇。

1973年,渥太华最流行的歌曲是《老橡树上的黄丝带》。盘点一下当时在中国大陆流行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肯定要算一首。那一年在中国文革还没结束,中美还没有建交。而渥太华是个宁静的小城,除了春天的郁金香和冬天的运河溜冰场以外没有多少消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九个中国年轻人被送到渥太华卡尔顿大学留学。

贝森当时是卡尔顿大学的本科生,主修历史和政治学。他回忆说,他那年夏天找暑期工,看到学校登广告找人帮助接待中国留学生。他去应征,就这样认识了这些中国人。他们中有后来的驻加拿大大使卢树民,先后担任驻比利时和驻新西兰大使的张援远,还有涂卫中和马慧云等人。文革后期,中国外交部从全国各地选拔出一批年轻人,经过短期培训后送到国外留学。洪晃在她的《纽约空降红小兵》里描写过这些直接从文革中走出来的留学生的国外生活。这九个中国人来到渥太华,比她去美国还要早一年。

他们走出渥太华机场海关,和迎接他们的加拿大人会合时,《渥太华公民报》的记者拍下了这个重要的时刻。除了他们的灰蓝色中山装以外,加拿大人注意到的另一个细节是,他们的箱子几乎是空的。涂卫中回忆说,他们的箱子里就一本英汉词典和两三套衣服。在她的记忆里,那时候整个北京就一家商店。初到渥太华,他们觉得这个城市非常干净漂亮,但就是街上的行人实在太少了一点。马慧云第一次看到留长头发的男人,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在大使馆度过最初的几个星期以后,分头住进了加拿大人的家里。道尔顿.麦金蒂是其中一个接待家庭的孩子,那一年他17岁,家里有父母,九个弟弟妹妹和几条狗。三个中国人住进了这个大家庭。麦金蒂记得是一个男生和两个女生,他们穿着一模一样的灰上衣和灰长裤,非常拘谨,英语还在学习阶段。叫“建成”的男生住进了麦金蒂的房间。他在床头放了一本毛主席语录,晚上会打开来读。麦金蒂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生活中学,因此把他的中国朋友带去参加学校的舞会。一起跳舞的年轻男女身体如此靠近,让他们看得目瞪口呆。而他们的反应也让麦金蒂觉得新鲜。

另一个接待家庭的女主人凯莉回忆说,她家里住了两个中国留学生。这在邻里间是件大事。孩子们的朋友听说他们家里住了两个“共产党”,都想来看,结果是到了吃饭的时候经常要多准备几副刀叉。

那时候中国留学生和加拿大人的交往并不完全自由。麦金蒂觉得似乎有一堵无法穿越的墙把他和中国留学生隔开。他也看得出来他们被管得很严。中国大使馆的官员三次到他家拜访。他虽然听不懂中文,但还是感觉得到,高中舞会这类西方影响并不受官方欢迎。

涂卫中回国后先是在外交部礼宾司工作,后来转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在已经退休。她说,在加拿大学习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她有一次被邀请去参加一个文化活动的开幕式,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是演讲人之一。他和其他演讲人并排站在那里,让翘首等待他前呼后拥出场的涂卫中半天没有看见他。她由此体会到加拿大人的平等观念。

从东欧历史到现代艺术,这几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收获良多。但是对当年和他们有过接触的加拿大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麦金蒂后来成为安大略省总理(2003年10月到2013年2月)。在他任职期间,不论是竞选还是去中国访问,他总要提起当年他家接待中国留学生的事。这固然有拉选票和吸引投资的考虑在内,但是在少年时代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交往,也确实是对他有很大影响的经历。

至于贝森,他后来当了加拿大广播公司的记者。四十年后的今天,他设法找到了中加两地的当事人,请他们各自话当年,因此才有了这样一篇报道。

摘自:Radio Canada International 网络版
2#
发表于 2013-5-19 19:29 | 只看该作者

往事

记得1973年,“为了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 ,当时中国破天荒地从全国的高中生中挑选一小批“符合条件的”学生送出国学习。除了政治条件和学习成绩有相应的要求外,还对被挑选对象的外观提出了要求:身材中上、五官端正、口齿伶俐。卸任外交部长杨洁篪和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章启月就是当时送往美国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5-19 20:13 | 只看该作者
当时外交部长乔冠华的继女洪晃也在那个时期被送往美国,可惜这孩子后来没成事儿,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整天骂前夫陈凯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5-20 08:50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了解下。。。。。。。。
金石镂空,了了蝈笼。资成新风,皓月无梦。 学圆堂主人胡文仲题 lychonantiques.or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6-25 07:36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jj;3246206
记得1973年,“为了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 ,当时中国破天荒地从全国的高中生中挑选一小批“符合条件的”学生送出国学习。除了政治条件和学习成绩有相应的要求外,还对被挑选对象的外观提出了要求:身材中上、五官端正、口齿伶俐。卸任外交部长杨洁篪和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章启月就是当时送往美国学习的。
洪晃当年也是十几岁就送到美国的,在美国期间,乔冠华去联合国开会之际,乔冠华告诉洪晃他可能要出事了,让她做好思想准备。之后,乔冠华回国不久就被打成了反革命。从此洪晃由宫里的格格变成了民女。(这些洪晃都有自述记载)

如果不是万恶的文化大革命,照着今天红二代接班的阵势,洪晃应该是当今的中国外交部部长!她骂的不应该是陈凯歌,而是文化大革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4 05:27 , Processed in 0.047916 second(s), 3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