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tag 标签: 北极

相关日志

分享 加拿大北极村民宅冰屋的保温原理,竟难倒科学界!
热度 1 kiwaho 2019-7-8 10:44
时值盛夏,令我不禁念叨:若是能有个冰屋避暑该多凉爽。 加拿大北极圈生活着一族地球上最耐冻的--Eskimo爱斯基摩人。当然那是过去的称谓,现在流行政治正确,改称为:Inuit,中译为因纽特人。 先见识一下千多年前当地人的房屋: 这类房屋,英语有个名词指代:igloo。看起来很酷冷,但保温效果与中纬度地区的一般房屋,其实不差上下,甚至还要好些。 随着科技发展,如今冰屋也用上电了: 在长年零下几十度的北极,只要全球气候不再升温,这样的冰屋经年住下去是没问题的。 不像我们把+25度,当作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当地人觉得室内温度+15度,才是最棒的。 那么问题来了,零度以上化冰是常识,为何igloo的室内温度远超 熔点 或融点,仍安然无恙呢? 没错,违反常识,但却事实:冰屋内空气温度可以全天候+15摄氏度,就看你经济实力能否承受当地昂贵的能源:一度电可能高达$1.3。 要是不奇妙到让读者怀疑人生,不值得写这么多文字,对吧? 正如一杯开水放冰箱冷冻室内,比同时放入的对照凉水先结冰一样,不可思议的姆潘巴现象,但却事实!科学的进步,经常从突破常识开始。 别景仰科学家们既可上九天揽月,也可下五洋捉鳖,其实,官科至今仍很尴尬,无法给出理论界一致认可的科学解释。 实践出真知,存在即合理。因纽特人即便不懂科学,但求生的本能,迫使他们经过长期实践,终于探索出来这个独特的住宅保温方法。 形势比人强。在那样极寒的地方,就算知道温带地区砖瓦构造的民宅,也无法本地化生产砖瓦。甚至我们习以为常的土,都冻得比钢还硬,根本没法大量挖来用。唯一可用的建筑材料,就是当地随手可得的冰块和积雪。 这种谜一般存在的保温法,也应证了一个哲理: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 求生欲 ,凭直觉勇敢闯一闯,总会找到上天留给人类的一条生路。 别抱怨科学家了,他们也是人,这宇宙辣么复杂,哪能啥都懂,况且他们也不生活在那样的极寒地区。难道没有科学家给出解释,遇到大自然的磨难就坐以待毙? 顺便嘚瑟一下,据人类学家研究,因纽特人有可能来自几千年以前的古中国。嘿嘿,果若如此,这将再次应证: 厉害了,我的中华民族 ! 看似简单的水,实则复杂得 相态百出 ,人类至今都没有完全搞懂跟水有关的雷电、降雨等现象。所以,以后形容某人水平差,不要随便用词“ 水货 ”,那是极大的奉承哟,上善若水嘛! 尽管酱紫,还是有些睿智的科学家,大胆给出了解释 -- PeTa效应。虽说并未得到学界一致认同,抑或被贬为“水货”民科,但至少我认为该解释是靠谱的。 以色列科学家Mark E. Perel'man,和法国工程师Vitali A. Tatartchenko,早在30多年前就发现了一种现象:在实验室特定条件下,水蒸气相变为液态水时,可释放大量近红外至远红外的光子。这一研究成果,经同行评审后,早已联名发表。 近年来,前述共同研究者之一的法国人,摘取两人姓氏各两字母,定义了专有术语PeTa效应,尝试用其解释了igloo的保温原理: 室内15度下,人体辐射光子在冰墙面内来回反射,也有少部分光子被墙面吸收,但能量不足以融化冰面;外墙面温度零下几十度,大温差虽可将光子热量传出去,但室内人体呼出的水蒸气,碰到墙面就会凝华,这个相变过程会释放大量热红外光子,抵消了冰墙耗散出去的热量。所以,冰屋保温效果相当好,前提是室内要么有人在,要么放一盆水,且家具或人与墙面要保持一定距离。 这个解释的关键是:冰墙将附近水蒸气凝华时,没有或者仅少量以凝结潜热被传导到室外,大部分以光子形式回馈室内! 大跨度的 学科交 叉总是具有挑战性, 热力学 原教旨,和经典 光学 参合到一块,目前官科思维尚未准备好。但这个客观物理现象,偏偏仅从基于熵焓的热力学无法诠释,而辅以光学解释,则似乎很完美。大伙儿觉得这个解释可信吗?反正我是信了,而且我还触类旁通,用别的例子作旁证: 我记得在几十年前冰箱刚入百姓家时,蒸发器表面常常有一层霜甚至冰疙瘩,未出现这个现象之前,冰箱冷藏冷冻效果很好,之后放进去的食物,温度始终降不下去。找商家给个说法,人家说没毛病,找个铲子将霜或冰刮下来就好了。回家一试果然灵验,所以之后经常不得不手动除霜了。若干年后,电冰箱自动除霜功能成了标配。 脑洞大些、大些、再大些:要是将那个老式冰箱做得房子那么大,等蒸发器表面结冰了,搬进去住下来是不是爽歪歪?哈哈! 其实,我的旁证跟igloo的保温原理本质上一致。只不过,我的例子有一个前置过渡阶段,这期间食物蒸发的水汽,凝结或凝华到铜/铝质蒸发器表面时,没有或很少释放光子,大部分潜热被内部流动的氟利昂直接带出去了,因为金属材料散热效果极好,光子外射没必要。一旦霜或冰层累积足够厚度后,冰层的热传导率比金属陡降百倍以上,相变潜热的释放就得改道--光子辐射。而在密闭空间,这就相当于能量回馈,所以保温效果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题外话 同理,天上的积雨云里,压根就不存在一大块金属冷凝板,可人家雨还是哗啦啦往下落。咋回事?潜热去哪啦?答案也在PeTa效应里,大部分潜热以光子的 物质形式 ,沉入浩渺太空,永不回头,从而冷却地球。顺便感恩大自然,“故意”留出了 大气窗口 ,使得波长8至13微米潜热光子,有了通往宇宙的外泄口。 地面每平方米的水面,年平均消耗太阳能功率115瓦特用于蒸发,对应稍微滞后的深空光子冷却功率40瓦特。这段表述中的功率,其实应是“热率”,只因后者尚无经典定义而借用前者。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看看闹得人心惶惶的极端天气频发和全球变暖,原来是现代工业化造的孽,使得全球湖泊、河流、湿地大幅减少,光子冷却显著下降。据有关研究报告,百年来减少的面积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6%以上。而中国的经济崛起,这个锐减百分比更高,黄河流域的大面积萎缩更是惊人。 对策 有啦: 1、如果你住在有院子的地方,建议你把院子改造成几寸深的浅水池,灌满水让老天爷蒸发。如果所在地降雨量与蒸发量大体相等,一般只灌一次水就够;如果太旱,可打井抽水或用自来水经常灌一灌。 2、尽快推广我的 突破性发明 :“基于大面积 伪湿地 的太阳能--盐差渗透能联动新能源”。一举多得的创新项目,既帮地球降了温,又可收获渴求的清洁能量:30度电/平方米池面/年。甚至可辟出一部分池面,用太阳蒸馏获取可饮用水;或在类似哈尔滨那样较冷的地区,在采收渗透能量的同时,获取天然清洁冰。 3、如果你不满足于 大院子 拿来灌水做公益,可以一箭双雕,考虑我前述的太阳能--渗透能联动新能源方案。此时,浅池里不再灌淡水,而是比海水还要咸几倍的卤水,注意池底及周墙防漏,以防土地盐碱化。 这里再用大白话简介联动原理: 在盐差渗透单元,井里来的淡水,隔着膜,强力挤进卤水一侧的活塞空间,在活塞吃力(Retardation)时,即便数百大气压仍能推得动。在发电的同时,卤水逐渐变成“稀溂霖”乏液;没劲后倒入大水池,让太阳“克霖炖”按天然节奏浓缩。达致平衡时,发电后变稀的池液,在不停的蒸发下变浓,从而基本维持恒定浓度。 若天气不给力,只要池面蓄液足够多,且活塞后级配备 自动无级变速箱 ,这个池子就可发挥大规模能量储存功能,比任何电化学电池储能经济得多。就算太阳“休假”很长时间,没准用几天电后,池液浓度降低几倍,变速箱还能稳定应付。 就算太阳不露面,只要空气相对湿度没达到100%,水面随时随地都在蒸发,只不过蒸发速率不同而已。所以,能量的采收基本上全天候不间断。 本质上,太阳能只不过被“ 走私 ”到盐差再生里去罢了。 保守估计,一亩地的池子,年平均可发电12000多度电,虽比光伏少些许,但低成本优势凸现,同时还帮地球散掉大量的热,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这比抛荒或拿去种庄稼强的多。 收了,来句口号撂笔: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参考文献: 1、PeTa effect: M. E. Perel’man and V. A. Tatartchenko, “Phase Transitions of the First Kind as Radiation Processes,” Physics Letters A, Vol. 372, No. 14, 2008, pp. 2480-2483. http://dx.doi.org/10.1016/j.physleta.2007.11.056 2、 Cloud Power - Centro Fermi 3、盐差“发条”发动机有望研制成功—我的新战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39914-1102002.html 4、中国社会科学院: 爱斯基摩起源之谜及其考古学研究 5、爱斯基摩人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8%B1%E6%96%AF%E5%9F%BA%E6%91%A9%E4%BA%BA/187090 6、我的配套无级变速箱发明介绍: 老司机判: 自动波手动波,哪个波肉,哪个波劲?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魏焱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39914-1188300.html
8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围绕《人民日报》李学江记者的讨论
热度 2 金刚锤 2014-11-11 20:50
围绕《人民日报》李学江记者的讨论
去年,加拿大总理的新闻发布会排斥中国记者,或许他们把哈哈珀北方视察看成是国内政治,不希望国内人民看到中国虎视眈眈加拿大北方辽阔土地上的矿产资源。 《人民日报》李学江记者的提问正好就是关于外国到加拿大投资开采矿产的, 故总理新闻办不愿意这样的消息出现在国内报纸与新闻媒体上,这样不利于哈珀的政治正确。后来,李牧与李学江两人公开较劲,现转录他们的讨论,读者自有评判。 李学江帮了谁的忙? 2013年08月28日14:53 新闻专栏 作者: 李牧    加拿大总理哈珀本18日—23日到北极地区视察,在访问最后一日的记者会上,两名中国随行记者之一的人民日报记者李学江与总理办新闻室一位女秘书发生了“推拉事件”,加拿大总理发言人随后要求李学江道歉。   事件轰动一时,媒体推波助澜。非常罕见的是,一向对中国政府特别是中国党媒极不友好的加拿大媒体,不仅在事前积极主动促成李学江提问,事后还站在他一边声讨哈珀总理。阵营易位,颇有看点。   中国记者李学江得到加拿大同行支持的行业背景是,现总理哈珀风格铁腕,即使在第一任期少数执政时,也严格控制政府言论,与媒体关系紧张。加拿大执政的保守党内阁部长未经允许,不得擅自接受采访,甚至有收走保守党议会党团话筒的先例。有评论说哈珀在对待新闻方面更象东方官员,相当属实。   加拿大媒体有制约政府批评政要的传统。加拿大记者们从不放过与总理过不去的机会,何况是对媒体不友善的总理。如果产生冲突的是外国记者有新闻点,就更要大做文章不停爆料,甚至推动升级。   更大的背景,是李学江的提问本身。中国记者与加拿大总理办公室冲突的问题是“外国国有企业在加投资”,地点是魁北克镍矿,时间是总理哈珀发表清洁能源讲话前。“中国国企到处搜购、中国人浪费资源、中国人耗尽世界矿产、中国人污染环境”……这些负面话题是西方政界和主流媒体的最爱,此时此地由中国记者引爆此话题,这就是抡圆了打中国政府脸。   中国资本海外并购阻力重重,此前在加拿大收购资源型企业多次受挫,几年前中国五矿在加拿大收购矿业惨败。今年初,中海油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Nexen公司成功,是在加总理哈珀支持下进行的,并购成功后哈珀公开宣布“这是最后一桩跨国石油并购”。   加拿大是资源型国家,矿产是这个三千万人口的命脉,被外国政府收购是极刺激的话题,这个问题由中国记者而非加拿大记者提出,份量完全不同。这也是总理办公室提出由加拿大记者提此问题的原因,在场的媒体人士包括李学江都是沙场老将,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推动中国记者提问的是阻止中国国企并购主力的加国媒体,建议最力的是《环球邮报》记者,这张加国第一大报以保守著称。总理记者团的加拿大记者都是老手,绝非初出道的小白,总理办公室对媒体什么样他们心里没数?外国记者加入是破例他们不懂?6天行程中国记者未获提问机会他们不知道?由中国记者捅那个问题多敏感他们不明白?只能说,一帮加拿大老油条装枪,李学江毫不犹豫的放了炮。   李学江提问前后的细节,可以印证以上分析。CBC电台的一位老记者问他可有什么问题要问,得知他的问题是“总理一路上强调开发北极资源,但一直没讲钱从何来;是否请哈珀总理澄清一下政府对外国国有企业投资的政策与法规。”加拿大记者们都说这个问题很好,很重要,于是将李学江的问题纳入到了提问名单。《环球邮报》的记者对李学江说,此次随行你也是付了钱的,理当有提问的机会,否则就不公平。这时加拿大“太阳传媒”集团的一位记者表示愿意放弃提问,将机会留给中国记者。甚至事后,在李学江还不知道最新进展时,一位加拿大记者高声宣布总理办公室对此事的最新反应。   可以说,这次事件的每个环节,都有加拿大记者推动,惟恐李学江漏掉信息。加拿大记者可谓前所未有的对中国同行示好。事后的迅速报道扩散,加国主流媒体更是不遗余力。不了解情况的可能认为加国媒体很赞成中国资本进入加国,事实上完全相反,阻止中国国企并购的阻力始终是CBC、《环球邮报》为代表的加拿大主流媒体。   加拿大总理哈珀是来自中部草原省份的保守党人,第一任期几乎是建交以来与中国关系最差的加总理,曾发生过两国元首在亚太首脑会议期间会晤,哈珀丢尽颜面的事情。哈珀第二任期转而推动两国关系,多次访华,促成熊猫之旅,推动能源合作,又几乎成了为中加关系做最多实事的总理。   记者当然不是友谊使者,可也不是搅局者,至少搞明白谁和谁是一伙的吧,别硬制造敌人。从阴谋论角度,不得不认为,李学江对哈珀促成中海油收购非常不满。   中国政府会允许外国记者在习近平记者会上想问什么问什么吗?任何主权国元首新闻发布会,都严格掌控,让谁提问、提问什么,绝无商量余地,这是基本的国际贯例。退一步,在任何国家,不服从警方命令后果均是很严重的,加拿大警察对李学江已经很客气了。    李学江:中国记者李学江答加国华人网友质疑 2013-09-06 16:58 环球华报 总理议会秘书朱莉·沃在试图和李学江沟通时双方发生了冲突 近日网上出现一位加拿大华人(即 李牧)的文章,对记者向坚持向总理提问提出指责。本人特写此文回答质疑,澄清误解,以正视听。 中国驻加记者李学江在与加拿大总理办新闻室发生争论与冲突的事件,在加拿大被广为报道,在报道所引发的评论与跟帖中,95%以上的人对总理办新闻室违背即定民主程序,强行剥夺记者提问的傲慢表示愤慨;记者本人也收到了大量慰问电话与电邮,表示同情与支持。 不能否认,在加拿大也都有极少数个别人,对记者不肯放弃提问权而提出质疑,一位旅加华人竟然旁敲侧击地这样质问:中国政府会让记者向中国领导人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吗?任何国家元首的新闻发布会都严格掌控,让谁提问,提什么问题,绝无商量余地。还说,在任何国家不服从警方命令后果均是很严重的,加拿大警察对李学江已经算是很客气的了。 为此本人不得不向读者们澄清如下几点: 一、首先各国国情不同,对记者如何提问的行规当然也会不尽相同,这是正常的,生硬类比,并不合理。西谚有云“入罗马就象罗马人那样行事”,中国民间说的是“入乡随俗”,中国政府则要求中国公民出国时要遵守当地的法律与习俗。而本记者的提问方式正是按加拿大方式行事的,完全符合当地新闻界的既成行规,并无违法越规之处。否则中国记者如何能赢得加拿大同行与民众的同情?还不得被扣上“中国记者蛮横无理”的帽子! 二、在不同的场合,记者们提问的方式更是大有不同。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是只能由会议主持人点名提问的,不可自由抢问。但在其他场合则未必如此,人们不是常常看到,记者们紧追领导人,争相提问的场景么? 人们多会记得,中国领导人在会见香港特首时,香港记者不是想提什么问题就提什么吗?多年前江泽民主席与香港记者的问答不是广为人知的么?中国政府什么时候仅仅因为一位外国记者要提问而动用警察将一位外国记者拉走过呢?当拉走记者的皇家骑警听说本人是记者只是要提问时,他们意识到不妥,所以马上就放记者回到了前面,前后不过两、三分钟的时间。 三、加拿大总理出访时,总理办与随行记者团有多年约定俗成的惯例,那就是:总理办只限定所提问题的数量(大选期间只限提4个问题,此次则限定5个);而不能指定由何人提问,提什么问题。这后两项权力是由随行记者团集体决定。所以,主持人,总理办新闻室副主任斯蒂芬事先并不知道记者们和李学江将提出什么问题,哈珀总理当然更无从知晓。所以事件的发生与李学江所要提的问题本身毫无关系。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总理办新闻室究竟出于何种原因,坚持要剥夺李学江的提问权呢?这个问题至今得不到总理办的回答。当记者们乘总理专机回到渥太华后,李学江和总理新闻发言人,即总理办新闻室主任安得鲁·麦克杜克尔通过邮件再度交锋。李学江在邮件中要求他:我只要求你回答一个极简单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你们要剥夺本人提问权的?李学江指出:澄清这个问题极为重要,因为它是引发这场不幸事件的根本起因。但麦克杜克尔始终避而不答。 李学江在接下来的电邮中告诉他:如果你不澄清这个问题,那么你就无法打消人们的怀疑——你们是否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是排外心理,所以排斥并歧视中国记者的。麦克杜克尔回电邮对此否认。于是李学江在电邮中问:那么请你解释,为何在哈珀总理的6天行程中,一些重要的活动,你们都将两位中国记者排除在外?为何在向总理提出的30个问题中,连一次提问机会都不肯给中国记者?麦克杜格尔对此又不肯作答。于是他在电邮中挂起了勉战牌,表示将不再与记者辩论下去。 事实上,麦克杜克尔至今也未如他所称的那样将事件提交给议会记者中心来讨论。而议会记者中心的主席就是此次随行记者团中的一员,他对事件的起因是了如指掌的。在8月29日下午举行的“哈珀总理出席G-20峰会记者吹风会”上,李学江欣然出席,并未遭到总理新闻发言人,主持人麦克杜格尔的阻碍。会后,当李学江同新华社记者张大成走进议会记者中心办公室时,还受到了工作人员的欢迎:“Ah,very popular man!”。 此外,这位华人作者还指责记者的提问意在搅局,竟然认为记者是要表示对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不满。这真是欲加之罪!我想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得出这样一个荒谬绝伦的结论。建议此人读一读本人发在人民网上的四篇随行报道;记者采访了加拿大育空地区和西北地区两位总理。他们均对记者表示,两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但资金不足。他们去年都参加了加拿大省长代表团,前往中国吸引投资。他们都明确向本记者表示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前来投资。记者的报道认为,这就如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欢迎外资一样,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中国企业,同样可以为加拿大的北部大开发作出自己的贡献。 然而,自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后,加拿大联邦政府对外资投资与收购的政策与法规却一直模糊不清。这是连加拿大主流媒体与记者们都不甚清楚的问题。而这正是妨碍外国来加投资的一个因素。所以即使是加拿大主流媒体的记者们(不论是反对,还是支持中国投资与并购)也都想借此机会了解政府的底线在哪里。而外国投资者,如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国有油企,包括中资企业,在前来加拿大投资时,也都想对此有个清楚的了解。这就是为什么加拿大主流记者们宁肯放弃自已的问题,而愿意保留李学江所提问题的原因所在。而这位作者同胞竟自作聪明地指出:加拿大记者装了枪,李学江就毫不犹豫放了炮。真有想象力! 其实,作者是陷入了近年颇为流行的“阴谋论”之中:无论什么样个别的、偶发性事件,都会被他们解释为是事前精心策划好的一个阴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轰动,才有看点。这位作者将在此事上秉持公平、公正的加拿大记者们归为阴险狡诈之徒;而中国记者李学江则不过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大傻瓜罢了。在这位作者看来,加拿大公众和主流记者们同情李学江是件极其古怪的事,只有他们都对李学江这位中国记者群起而攻之那才是正常合理的现象。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对加拿大人民,或是人类社会普遍公义感的一种侮辱。当然,记者承认,多年受压的加拿大媒体多少有借此事件抒口怨气的动机。但是,如果中国记者真的蛮横无理,违法违规,它们支持这样一位中国记者岂不是要引发众怒,自取其辱?他们为一个中国记者冒朝野之大不违,值得么?所为何来? 李学江也并不是非要提问不可。但这里有个两个原则问题,首先是:本人是随行记者团集体选定的一个提问人,代表的是随行记者的整体。而按约定俗成的行规,总理办是没有权力插手和剥夺的,尤其是在没有同记者团商议并作出解释的情况下,突然现场剥夺一位记者代表的提问权,这是对记者团的不尊重,是对即定民主程序的违背。 其次,先是不让中国记者采加重要活动,后又突然剥夺中国记者的提问权,又给不出任何理由,这只能解释为是对中国记者的排斥与歧视行为。整个行程的采访安排完全体现并印证了这一点。这就事关中国记者的荣誉与尊严了。作为中国记者,李学江就不能不进行坚决的抗争。 本人最后想顺便提醒这位华人作者:仅仅因为一位记者想要提问而动用警力,这在任何国家,尤其是民主国家,是违规的。本记者没有起诉警方是记者对警方的客气,而不是如你所称是警方对记者的客气。 这位作者最好是先搞搞清楚自己的屁股究竟是坐在了哪一边 ,不要总以为“世人皆醉我独醒”;更不必为“标新立异”而罔顾事实,违背公论,只有依据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才能令人心服口服。 (作者为人民日报驻加拿大记者) 都市报木然专栏:“抢话筒门”之我见 ​ ​ 发布 : 2013-08-30 06:21:51 | 来源 : 加拿大都市报 | 字体: 中国《人民日报》驻加国首席记者李学江,近日随总理哈珀第8次北方之旅,为获得向总理提问权而与总理办公室的新闻秘书发生肢体冲突,并疑因抢夺麦克风,被三名皇家骑警制服并带离现场。事后李学江展现了他疑被皇家骑警拉扯留在胳膊上的淤青伤痕,而哈珀的发言人麦杜高就透过社交网站推特(Twitter)指,就算李学江不满活动的提问安排,也绝不应该和政府人员发生肢体碰撞,李学江应就事件立即道歉。 对于麦杜高的“道歉说”,李学江反提出5大理由要求总理办道歉以示对抗。简略来说,这5大理由分别是:将李学江加入提问名单是随行记者团的集体决定,总理办没有尊重记者团的集体决定;按加拿大的既定惯例和程序,总理办无权决定由哪位记者提问,和提什么问题;李学江所提问题属于总理办限定内;未经记者团和李学江同意,总理办突然改变计划和撤换中国记者提问,是对记者排挤和歧视。 对于李学江欲向总理提问疑遭到野蛮对待,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事情既怪总理办,也怪李学江。 先说总理办的不是。哈珀视察北部,包括李学江在内的10名记者是付款随行,怎么说也该让付了钱的记者发问一个问题吧?况且李学江还是来自中国的第一官媒,人民日报在中国多牛你哈珀知道吗?光读者数目就多过你加拿大全国人口,况且李记者还为你写出6篇相应报道和发表了十多幅照片,光看这些文章的题目就知道是主旋律的好文,你总理办再无知霸道,也不应封中国第一大报记者的口。就算不让李记者提问,也该耐心解释,动辄叫皇家骑警赶人,确实愧对“民主国家”这个称号。 至于李记者,我想说,从网上看到要求总理办道歉的5条理由,我衹能用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那句名言来评论,就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李记者瞭解联邦保守党对待传媒的一贯做法,就不会感觉到被歧视。事实上,哈珀自2006年上台以来,就对媒体实施限制性政策,总理办规定凡想采访总理的记者,必须事先将拟定的问题和记者名单交给政府有关部门,然后再让哈珀从中“选择性地回答”,记者们为此还闹出集体离席、将总理一个人“晾”在新闻发佈会的尴尬场面。哈珀经过这次“羞辱”后,对媒体变得更加变本加厉,所以,李学江的待遇也曾是加国记者的遭遇,说总理办排挤是存在的,歧视却是不存在的。相反,我倒认为是李记者歧视我们加拿大总理,认为他好欺负,不给提问非要提问,不让发言就抢话筒,我不知道李记者面对中国总理办的人员,还有没这胆量。 再有,在西方国家,记者固然具有无可置疑的提问权利,但那衹是相对而言,因为被提问者同样具有无可置疑的拒绝权利,包括拒绝回答,以及拒绝提问。前者经常被政客所使用,后者经常被官衙所使用。这当然是他们的自由,传媒若然不服,大可以透过法律告他们,却切勿以争夺话筒、高声表愤怒与之对抗。 光从相片上看,李记者在采访现场一脸怒气,据理力争,给我的感觉是苦大仇深的样子,还摆出副叶问咏春的手势,如此场景,我认为最终惹来皇家骑警并非惊讶的事情,事情最不幸的是,不知好歹的总理办官员(大概在中国也就是处级干部),很不给《人民日报》记者面子,最终让李记者委屈了,哈珀,快道歉吧! 木然 rmu@singtao.ca
个人分类: 小议政治|215 次阅读|2 个评论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1 21:35 , Processed in 0.032673 second(s), 17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