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tag 标签: 魁北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活动 魁北克设计师品牌年度特卖会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1 0 1069 Admin5 2014-10-21 14:39
活动 第33届蒙特利尔阿比蒂彼-特米斯卡明国际影节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7 0 828 Admin5 2014-10-27 16:46
求贤:愿意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老师 学在蒙城 aurore_liang 2014-11-17 0 676 aurore_liang 2014-11-17 01:14
南岸国际之家2014-2015年冬季免费法语课注册评估 学在蒙城 国际之家 2014-11-17 0 1174 国际之家 2014-11-17 17:38
魁北克城 attach_img 摄影美术 大国泱泱 2014-11-17 1 2078 newhand 2014-11-18 19:08
转卖冠军种子5个月大的小德牧,已打防疫针 attach_img 宠物. 乐器. 古玩. 体育. 摄影 cindyhoho 2014-12-2 4 1747 stephenliu 2014-12-7 23:20
寻伴游圣诞假期游魁北克城 交友联谊 Along 2014-12-9 0 2543 Along 2014-12-9 06:17
这周四开车去魁北克当日来回,还有3个位置 同行拼车 pierre2012 2014-12-16 1 384 pierre2012 2014-12-21 13:19
有偿请人周日晚上送我去魁北克城。 同行拼车 WKY1995 2014-12-19 0 575 WKY1995 2014-12-19 19:15
12月23-25日任何一天从蒙特利尔搭车去魁北克城玩,求搭车... 同行拼车 winterwang 2014-12-20 3 841 winterwang 2014-12-21 12:54
1.31 魁北克一日游 票券转让 suregood09 2015-1-20 0 805 suregood09 2015-1-20 13:16
1月24日“魁北克北京同乡会”春节晚会圆满成功! attach_img 交友联谊 北京同乡会 2015-1-26 1 5070 来自山东 2015-1-27 00:26
Carnaval du Quebec魁北克嘉年华 的门票,10$张 票券转让 emily2008 2015-2-2 1 565 emily2008 2015-2-2 11:44
求3月3日魁北克城到蒙特利尔的车 同行拼车 bravotino 2015-3-2 0 950 bravotino 2015-3-2 01:40
魁北克人高速公路上这样撒盐 蒙城车事 officefriend 2015-3-2 0 848 officefriend 2015-3-2 12:26
求搭车3月13出发,15回,蒙特利尔到魁北克城!!! 同行拼车 阿狸0613 2015-3-7 0 1496 阿狸0613 2015-3-7 23:01
魁北克台灣工商文化協會舉辦“保險專題講座”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QTBCA_Montreal 2015-3-11 0 933 QTBCA_Montreal 2015-3-11 11:48
成立公司,知道得不要太多! 网际说法 律政江湖 2015-3-17 0 4544 律政江湖 2015-3-17 08:51
31号,蒙特利尔,魁北克往返 同行拼车 0505xxx 2015-3-18 11 1143 0505xxx 2015-3-22 14:48

相关日志

分享 魁北克的小村庄-诺顿
news1 2015-4-9 22:04
魁北克的小村庄-诺顿
魁北克的小村庄-诺顿 文/Paige 周末的清晨,广播里正在采访一个魁北克的小村庄, 诺顿(Knowlton), 这个曾被评为魁北克最美丽的小村庄, 当天晚上将迎来一年一次的”疯狂到午夜”的节日。 蒙特利尔和诺顿, 往返200多公里, 可行。 我们决定晚上去疯狂一下。 一路上,车逐渐稀少,路也变地窄起来。我们开始犯嘀咕,大半夜的,最好不要迷了路。好在,有一辆车固执地跟在我们后面, 这也给我们吃了定心丸,没准儿这也是去参加午夜疯狂的吧。 至少,我们是往有人烟的方向去。这辆车跟了很长一段儿,地上的双黄线刚一消失,这车就一溜烟越过我们,蒸发在黑夜里,不见了踪影。原来,人家一直是苦于无法超车啊。 老公打趣到: 这车估计也在犯嘀咕,冰天雪地的,怎么还会有外地人到村儿里来?也是,这毕竟是一个村子的活动, 天寒地冻的, 除了村民, 有谁会大老远的从别的城市赶来? 这让我想起,有一年夏天, 我们在一个很偏远的国家公园露营,晚上从一个小镇返回营地的途中, 经过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村子, 汽车一不小心就会转回原点。当时,车子就像在一个黑洞里, 茫然地跟着车灯走,其实,完全找不到方向。这次, 不会又重来了吧. 应该不会. 倘若”午夜疯狂”到一片漆黑, 那将是什么境界. 果不其然, 柳岸花明。 竟然连停车位都不好找. 整个小村子,在五彩的橱窗地映衬下,即使在雪夜,却感觉暖暖的. 人们都在这里啊。每一个小店里,都备有招待客人的红酒,或是热的苹果酒,还有各式的小饼干。在街上走,也有风景:有姑娘在自家的甜点店前炒栗子。也有女孩子卖一元一个的棉花糖沾巧克力酱。一根细棍儿顶着白白的棉花糖,在浓浓的巧克力酱里滚一下,吃在嘴里,又软又暖。街边还有火堆。背靠着火堆,欣赏着小屋里老人演奏团的圣诞音乐表演。过节的气氛和那巧克力酱一样浓。 几乎所有的小店都由老人经营,即使是这样,这个小村庄,仍然有它特殊的活力。很让我意外,这个嵌在魁北克某个旮旯的小地方,居然是一个英法双语村。英裔的确要活跃很多。事实上,由于这里决大多数人讲英文的缘故,给我一种在欧洲小镇旅游的错觉。 在最个性的小店里,我买了一顶皮质的雷锋帽。与其说这是个小商店,倒不如说是个展览厅得当。一进门,是一套以黑色为主体带白色和浅灰线条的高椅小桌,高雅不在话下。屋角日本的玩偶,丝质的鞋,和日本瓷器。另一角,是欧洲的风格。法国的披肩,一小竹筐各式的帽子和围巾。旁边码着一排衣服和连身的裙装。再有一角,是旧书,还有项链和各种饰品。屋子的中央,一套现代风格的低矮的白色方桌和方凳,边缘几条别色的线条点缀。店里所有的东西,几乎都由主人设计,包括门边挂着的衣服夹子,被漆成了各式精致的图案。小店主人是一位留着灰白短发的妇人,递过两杯红酒,和我们聊起来,个性开朗。店里除了客人,还有一对可爱的银发“模特”,两位老人穿着同样款式的天蓝色套头毛衣,一高一矮坐着,估计是店主人的一对夫妻朋友,悠闲地和小店主人聊着天儿。听说我们从蒙特利尔来,午夜过后打算折回去,倒觉得我们新奇。 经营甜点的小店不少。有一个小女孩,在柜台里,笑的妩媚,俨然就是一个少女。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走向繁盛的加拿大华文文学
远山的南 2015-3-27 20:10
走向繁盛的加拿大华文文学
走向繁盛的加拿大华文文学 加拿大魁北克作家协会举办 2015 年度 年会 3 月 22 日上午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在蒙特利尔三佳中文学校举办本年度年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特利尔总领馆领事单承林先生到会祝贺并发言;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拿大华人文学研究领先学者赵庆庆女士出席会议,发表了主题为《走向繁盛的加拿大华文文学》的演讲。 当天天气晴冷。屋外寒风凛冽,屋内温暖如春。会员们带来了自己精心制作的美味佳肴和礼品进行交流。协会主席郑南川先生首先对过去一年来协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他说,过去的一年里,在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协会共出版了《太阳雪》(小说集)《皮娜的小木屋》(散文集)和 《一根线的早晨》(加中二十人英中双语诗歌选)。这些在加拿大出版的作品已经出现在耶鲁、剑桥等著名学府和东南亚以及中国两岸三地的知名学府、研究机构和图书馆;中国华文文学研究杂志多次登载魁华文学有关论文和介绍。与此同时,协会的官方网站,以全新的面貌出与读者见面,博客和协会会员交流文学月刊“电子月刊”等也深受欢迎。会员们创作旺盛,苏凤的《自由的灵魂》、申丽珠的《海外金婚》和柳轶的《漂洋过海记西行》也在去年出版。 蒙特利尔领事馆 一直关注和支持作协的工作。单承林领事在发言中说,魁北克的华人文学是在英、法文的夹缝中发展的。在不同文化的地域,靠着丰富的精神追求,协会这些生活很骨感的草根作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他们今后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作协。 专攻加拿大华人文学研究的赵庆庆女士在发言中说,加拿大华人文学已经形成了以温哥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三大地区为特征的格局,代表了加拿大整体的华人文学,并各有不同特点。魁北克更具备文学的群体性,草根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几天来,她通过和会员们的交流,对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和会员们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将她的了解概括出了八个字:“勇气、才气、大气、和气。”并一一做了解释。她的演讲博得了会员们的热烈掌声。 年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经过民主投票,作协理事会新的成员是:郑南川、刘爱丽、陈丽霞、朱九如、杨延颖、陆蔚青、高世红、彭均铮和卢玉葵。(扬格供稿)
个人分类: 述评,随笔|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水火交融的Jean-Paul Riopelle广场
Accophoto 2015-3-26 14:22
水火交融的Jean-Paul Riopelle广场
在蒙特利尔唐人街附近,会展中心后面,有一个能够喷火的广场,这就是我们现在要为大家介绍的Jean-Paul Riopelle广场。 这个广场的北面是Saint Antoine西街和27层城堡风格洲际宾馆(InterContinental Hotel),东面是Bleury街和蒙特利尔会展中心( Palais des congrès de Montréal),东面是CDP CapitalCentre,南面是Viger街。 这个广场最早建于2004年,此前这里曾经是Ville-Marie告诉公路和CDP Capital Centre。广场的名称来自魁北克著名的艺术家Jean-Paul Riopelle。广场建成之后,这位与术家的群雕La Joute从蒙特利尔奥运公园迁移到这里,成为广场景观的一部分。 因为广场不是很大,群雕也在最显眼的位置,所以,人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组群雕。群雕位与一个水池内,使持的中心是一个间歇喷发的喷泉,喷泉周围有一圈喷火系统,在夏天的晚上,游客可以在那里参观水火相激的壮观场面。这个系统罪在于1976年安装在奥运公园内。 艺术家Jean-Paul Riopelle本人的雕像树立在广场南部的林间空地上,是后来的雕塑家Roseline Granet 2003年的作品。 在这个广场上,有88课不同种类的树木,其中包括糖枫树、山核桃等。在这些大树里面植入了一组电脑芯片和照明系统,在深夜,这个系统会打出“La Joute”字样的光束。 希望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访问: http://www.accophoto.com/#!blog-community/cna8
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值得关注的魁北克华人作家和写作者
热度 1 远山的南 2015-3-7 01:25
值得关注的魁北克华人作家和写作者
值得关注的魁北克华人作家和写作者 (记忆加拿大魁北克华文文学之二) 从 1990 年代开始,加拿大的文学开始出现了魁北克华人的写作印记。 最有成就的就是用法语写作的应晨(( YingChen )女士。复旦大学法语专业毕业后移居蒙特利尔,她是魁北克最具代表的移民作家。自 1992 年起,她用法语出版了《水的记忆》、《忘恩负义》、《磐石一般》、《食人者》等 8 本小说和 1 本题为《黄山四千仞,一个中国梦》的文论集,荣膺魁北克-巴黎联合文学奖和魁北克书商奖,以及总督奖、法国费米纳奖( FéminaPrize )和爱尔兰读者奖等多项提名,其作被译成英、意、西、德等多种文字。据《加拿大百科全书》介绍: “ 应晨是新生代小说家之一,以其对社会和个人的细致阐释和深入剖析而独树一格。 ” 不仅如此,她还被录进了加拿大文学资深学者威廉 • 赫伯特 • 纽主编的《加拿大文学百科全书》( WilliamHerbertNew )。 2002 年,其代表作《忘恩负义》的中文版以《再见,妈妈》为名,在华出版。应晨的小说是以写人的普遍性为特征,她更关注个人的差别,而不是所谓文化上的差别;她的作品跨越了时空和地域,也跨越了生死和身份,写在人性的共同意义上。 张裕禾( Zhang yuho ),是位同时用中文和法文写作和跨越文学、社会学和历史的三栖学者。 1990 年拉瓦尔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魁北克北方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二十世纪魁北克小说中的家庭和文化身份》 (Famille et identit é dans le roman qu é b é cois du XXe si è cle) 一书。该书运用魁北克小说家所创造的一百多个人物形像,来研究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和家庭体制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演变。 2004 年,他出版了《文化身份与移民融合》( Identit é s culturelles et int é gration des immigr é s )的专著。 1980-1984 年间,积极著文介绍法国战后文学状况,介绍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新小说及其理论,率先在中国介绍魁北克的法语作家和著作,是用法文研究应晨文学的领先学者,同时参与《巴尔扎克全集》的翻译工作。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是写作群的重要代表。郑南川( zheng nanchuan ), 2012 年由他和邵云( Shao Yun )主编了《岁月在漂泊》( Nos années au Canada ),是魁省首部在加拿大本土正式出版的华文文学作品集。该书收集了 60 多位来自加拿大,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华语作家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和评论,逾 700 页,超 40 万字。他的个人诗集 《一只鞋的偶然》 ( The Fortuities of a Shoe ) (英中文双语版。陶志健翻译) 2013 年在蒙特利尔正式出版。 2014 年由他主编,陈丽霞 ( chen lixia ) ,陆蔚青 ( lu weiqing ) 副主编的《太阳雪》( La Neige sous le soleil )(华文短篇小说选),和由他主编,刘爱丽 ( liu aili ) ,邵云 ( shao yun ) 副主编的《皮娜的小木屋》( Le Cabanon de Pina )(华文散文选),在加拿大出版蒙特利尔出版发行。两本著作用写作者们在加拿大生活十年二十年以后全新的视角,述说对这块神奇土地的感受。作品在文字和语言表达上,显示出更加成熟,更加真切和更具备文学的风格。 2015 年他主编,陶志健翻译的《一根线的早晨》( A Line at Dawn )(英中文双语诗歌选),也同时在加拿大出版。英中文双语加拿大中国二十人诗歌选,展示了不同国度,相同语言诗人的不同风格。 陶志健( Tao zhijian ) 成为魁北克华文文学翻译的重要领先翻译家。 张芷美( Zhang Zhi Mei ), 1992 年 张芷美根据自身经历写出关于一个女子的小说《狐狸》 ( Foxspirit )在蒙特利尔出版 , 1997 年在欧洲出版了德文译本 Hundert Blumen (《百花》) 其法语版 MaVieenRouge (《我的红色生活》) 2008 年在蒙特利尔出版,获魁北克法语文学促进会奖,有效增进了加拿大法语人士对华人和中国的了解。 陆蔚青( lu weiqing ),她的短篇小说集《漂泊的温柔》,收集了她近年在各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她的小说直击移民现实生活,写移民在加拿大生活中遇到的坎坷经历,讲述在矛盾和困惑中思考,内容迂回精彩,故事曲折,文字精炼,耐人回味。 白墨( bai mo ),诗人。他在蒙特利尔《华侨新报》开设诗词专栏十五年,和文友创作诗词一万两千三百余首,创全球华人发表诗词数量的奇迹。 1999 年 11 月 6 日创办加拿大中华诗词研究会。 薛忆沩( xue yi wei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遗弃》《出租车司机》《白求恩的孩子们》等,  残雪评价薛忆沩的小说时曾这样写道:“读他的书,你会感到,这是一个永远生活在精神的前沿,对于世俗不屑一顾的真正的作家。” 马新云( ma xinyun ),出版《女人一枝花》和《紫云诗卷》,以一个女作家的情怀,书写魁北克女性生活的风采,她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女诗人。 枫子( Feng zi ),她出版的《那一城,枫红枫绿》, 是一本“文化类”的记实专著,她写蒙特利尔的文化,写法兰西的精神,落笔深入,谈的风趣,收尽亮点。她是用生活感受加上文学来写,是报告文学式的,是了解魁北克文化现象的好读本。 这几年“魁北克华文写作群”的书稿出版丰盛,已故作家协会会长高嘉贺( Gao jiahe )先生的《故土情缘》《爱满天下》,张巽根( Zhang xungen )的《睛圆集》,风儿( Feng er )的《月光草垛》,孙丽珠( Sun lizhu )《海外金婚》,柳轶的《越洋过海记西行》,苏凤( Su feng )的《自由的灵魂》, 张廷华( Zhang tinghua )的《岁月牧歌》,周宝玲的( Zhou baoling )《纵然迷失》,蒋楚宋( Jiang chusong )的《折腾》,林炎平( Lin yanping )的《奥林匹克的启示》等等,用诗歌,散文,小说,自传和政论的不同形式,书写了魁北克的文化和魁北克的华人社会与生活。还有长期坚持写作专栏的杨格,绿萍,高高,九如,穆彦,雷门,虫,斯眉,飘尘永魂,冯捷,张建春,酈敏,也行,周善铸,索菲,云涛,腾新华,婉冰等,和所有的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会员。 二零一三年江苏社会科学院学术杂志“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发表了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庆庆的专论“法兰西文化中的魁北克华人文学”,评述了魁北克华文作家的成长和文学活动轨迹。第一次把魁北克华人文学,一个新地域成长的文学群,介绍给了中国。 ( 图片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部分会员出版书物。)
个人分类: 述评,随笔|27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送别北行故人
热度 1 蒙城文苑 2015-2-27 19:18
送别北行故人
送别北行故人 文/锦帆天涯 朋友一家要离开蒙城,北上狼河市安家落户了。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楞了片刻,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吗?我们的朋友要到那样寒冷、荒僻的地方去开拓新的生活吗? 狼河,在我的概念里,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一个地图上的圆点,至多,只是一个观鲸的旅游景点。也许是由于那个“狼”字,这个地名带上了几分野性、荒蛮的气息,每次在报纸上看到la rivière du loup, 心中总是会漫过一种辽远的、莫名的、乡愁般的感觉。我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偏远、寂寞的地方,竟会成为朋友人生中的重要驿站。 朋友一家是新移民,来到加拿大只有四个月。虽然在国内时我们是亲密无间的挚友,虽然盼他们来热切地盼了三年,可是当朋友一家终于在蒙城落脚之后,我们却仅仅聚会过一次:那一次是我们为他们一家接风洗尘。然后,我们便奔忙在各自的生活中,虽然心里常常彼此怀着想念,但除了通通电话,却也并不着急见面。是啊,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天空下,还不愁没机会见面吗?急什么呢?等到圣诞新年长假吧……可是,还没等到圣诞节,就得到了他们一家找到工作,将要北上浪河的消息。 这一次,是朋友请我们到他们租住的简陋的公寓,做告别的聚会。 这样的聚会,心情真的好复杂,一方面,觉得万分不舍,另一方面,又为朋友感到高兴。他们夫妻俩到加拿大不过短短数月,就双双找到了待遇优厚的专业工作,这在新移民里可真是为数不多的。我也由衷地佩服朋友的果决和勇气。 许多新移民登陆之初,往往会在迷惑和彷徨中浪费许多时日,先观望几个月,再到学校混loan和bursary,不管是不是自己想学的专业,先混上一年半载再说,要么就是到工厂、超市打labour工,过一天是一天,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许多移民来了好几年,仍不知所归……可是我的朋友夫妻俩完全不同,他们法语不错、专业能力也比较强,从落脚蒙城的那一刻,就抱定了尽力找工作的信念,积极投递简历,而且搜索的目标并不局限于蒙城,而是投向整个魁北克辽阔的土地。他们说,蒙特利尔能人太多,竞争太激烈,我们还是别去碰钉子了。他们的话里有着理智,更有着勇气,因为,选择离开蒙特利到小城镇生活,真的需要很大勇气。 我在朋友的眼中也看到了那份复杂:那一抹淡淡的离愁,交织着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他们向我们讲诉着狼河,这个距离蒙特利尔将近6个小时车程,冬天比蒙城平均气温要低5度的小镇;这个市中心面积不超过2平方公里、没有繁华闹市的小镇;这个只有两万人口、几乎看不到华人面孔的小镇;这个没有一家中国超市,只有唯一一家中餐馆的小镇……听他们商量着,在匆匆打点的行装里,要装进多少瓶酱油陈醋,多少袋香菇木耳,看他们盘算着,什么时候能回到蒙特利尔,与我们一家再度聚首……淡淡的离愁就这样在寒夜里悄然弥漫开来…… 朋友一家刚刚告别了亲朋好友来到蒙城,背井离乡的哀愁尚未淡却,如今又要走得更远,走到看不见华人的地方去,走到异乡中的异乡去,真令我无限感慨,那一刻,我在心中回味着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句:“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但是,离别的哀怨总会被新生活的渴望所代替。举起酒杯,我真心地祝福我的朋友。我相信,他们会以不畏困难的锐气和勇毅,去开拓一片暂新的生活天地;我相信,那块看似寂寞的土地上也会有独好的风景和心灵的港湾;我更相信,当那几张我所熟悉和亲爱的黄色脸孔出现在当地众多白色脸孔之中时,会是多么新鲜、生动和美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亲爱的朋友,别那么感伤,你们不会失去旧友,你们也一定能再结新朋,只要我们的心像生活一样宽广。离别的时候,让我们把盏共吟: “劝君更尽一杯酒,北上浪河天地宽。”
3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送别北行故人
news1 2015-2-27 19:15
送别北行故人
送别北行故人 文/锦帆天涯 朋友一家要离开蒙城,北上狼河市安家落户了。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楞了片刻,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吗?我们的朋友要到那样寒冷、荒僻的地方去开拓新的生活吗? 狼河,在我的概念里,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一个地图上的圆点,至多,只是一个观鲸的旅游景点。也许是由于那个“狼”字,这个地名带上了几分野性、荒蛮的气息,每次在报纸上看到la rivière du loup, 心中总是会漫过一种辽远的、莫名的、乡愁般的感觉。我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偏远、寂寞的地方,竟会成为朋友人生中的重要驿站。 朋友一家是新移民,来到加拿大只有四个月。虽然在国内时我们是亲密无间的挚友,虽然盼他们来热切地盼了三年,可是当朋友一家终于在蒙城落脚之后,我们却仅仅聚会过一次:那一次是我们为他们一家接风洗尘。然后,我们便奔忙在各自的生活中,虽然心里常常彼此怀着想念,但除了通通电话,却也并不着急见面。是啊,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天空下,还不愁没机会见面吗?急什么呢?等到圣诞新年长假吧……可是,还没等到圣诞节,就得到了他们一家找到工作,将要北上浪河的消息。 这一次,是朋友请我们到他们租住的简陋的公寓,做告别的聚会。 这样的聚会,心情真的好复杂,一方面,觉得万分不舍,另一方面,又为朋友感到高兴。他们夫妻俩到加拿大不过短短数月,就双双找到了待遇优厚的专业工作,这在新移民里可真是为数不多的。我也由衷地佩服朋友的果决和勇气。 许多新移民登陆之初,往往会在迷惑和彷徨中浪费许多时日,先观望几个月,再到学校混loan和bursary,不管是不是自己想学的专业,先混上一年半载再说,要么就是到工厂、超市打labour工,过一天是一天,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许多移民来了好几年,仍不知所归……可是我的朋友夫妻俩完全不同,他们法语不错、专业能力也比较强,从落脚蒙城的那一刻,就抱定了尽力找工作的信念,积极投递简历,而且搜索的目标并不局限于蒙城,而是投向整个魁北克辽阔的土地。他们说,蒙特利尔能人太多,竞争太激烈,我们还是别去碰钉子了。他们的话里有着理智,更有着勇气,因为,选择离开蒙特利到小城镇生活,真的需要很大勇气。 我在朋友的眼中也看到了那份复杂:那一抹淡淡的离愁,交织着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他们向我们讲诉着狼河,这个距离蒙特利尔将近6个小时车程,冬天比蒙城平均气温要低5度的小镇;这个市中心面积不超过2平方公里、没有繁华闹市的小镇;这个只有两万人口、几乎看不到华人面孔的小镇;这个没有一家中国超市,只有唯一一家中餐馆的小镇……听他们商量着,在匆匆打点的行装里,要装进多少瓶酱油陈醋,多少袋香菇木耳,看他们盘算着,什么时候能回到蒙特利尔,与我们一家再度聚首……淡淡的离愁就这样在寒夜里悄然弥漫开来…… 朋友一家刚刚告别了亲朋好友来到蒙城,背井离乡的哀愁尚未淡却,如今又要走得更远,走到看不见华人的地方去,走到异乡中的异乡去,真令我无限感慨,那一刻,我在心中回味着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句:“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但是,离别的哀怨总会被新生活的渴望所代替。举起酒杯,我真心地祝福我的朋友。我相信,他们会以不畏困难的锐气和勇毅,去开拓一片暂新的生活天地;我相信,那块看似寂寞的土地上也会有独好的风景和心灵的港湾;我更相信,当那几张我所熟悉和亲爱的黄色脸孔出现在当地众多白色脸孔之中时,会是多么新鲜、生动和美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亲爱的朋友,别那么感伤,你们不会失去旧友,你们也一定能再结新朋,只要我们的心像生活一样宽广。离别的时候,让我们把盏共吟: “劝君更尽一杯酒,北上浪河天地宽。”
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的拉萨尔(LaSalle)
亚媒博客 2015-2-18 18:22
作为蒙特利尔行政辖区之一的LaSalle区位于Lachine区东面,Verdun区西南面,东面与西南区的Ville-Émard相邻,北面与NDG区相连。这个区被10号高速公路和Lachine运河分成两个小区。整个行政区人口大约七万五千人,英语与法语居民各占四成。 历史 LaSalle区的历史与Lachine区的情况很相似,最早的领主是探险家Robert René Cavelier de La Salle(1643年生于法国Rouen,1687年死于德克萨斯)。1845年,LaSalle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1912年升级为城镇。LaSalle的历史与Lachine Rapids密切相关。Lachine Rapids是若干处激流滩的合称,虽然名称为Lachine激流滩,实际上却位于LaSalle区的管辖之下。正因为这些个激流滩,使得一些大型船只很难逆圣劳伦斯河往上行驶,所以才成就了蒙特利尔港稳坐加拿大第一大内河港口的地位。后来, Lachine运河开凿通航,险滩才得以绕过,航程才得以继续逆流延长。 教育 LaSalle的中小学教育很发达。在众多的学校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École secondaire Cavelier-de-LaSalle。这家中学不仅教学质量无可挑剔,而且在才艺教育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表现。尤其在舞蹈和音乐领域,这所学校的地位被公认为前加拿大第一。 LaSalle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也是很有名的一所公立学校,虽然建校时间不是很长,但教育质量并不逊色于其它名校,尤其在人文领域。除了中学,这里还有四所小学,分别是:Orchard Elementary School、Allion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s World Elementary School、Saint Lawrence academy。如果您上过魁北克省移民部办的法语培训班(以前称为Cofi),您一定知道Cégep André-Laurendeau。这是一个综合高等技术专科学院,在医疗卫生、科技人文、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着非常优秀的师资和设施。 美丽的社区 LaSalle区濒临圣劳伦斯河,区内还有两条运河(Lachine Canal 与Canal de l'Aqueduc),有一个八角形图书馆,有全岛最好玩的Parc Angrignon公园,有Île aux Hérons,是全岛条件最好的候鸟栖息地之一。另外,LaSalle还有很多名胜古迹,如激流公园(Rapides Park)、大风车(Fleming windmill)。在体育方面,这里有全岛最好的橄榄球协会(Warriors)、冰球协会(Cougars)、足球协会(Lasalle Rapids)等。LaSalle区人杰地灵,有很多本地社会名流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其中包括流行乐手Marie-Élaine Thibert、摇滚歌手Régine Chassagne、前LaSalle市市长等。 房地产 LaSalle区平均房价大约三十万加元,比全省大约二十万加元的平均房价高很多。这里的房屋类型大多数为两层多户型房屋,所以房东比较倾向于往外出租,租客占全部房屋数量的六成左右。就业与西岛很多社区不同的是,LaSalle区的经济很发达,就业机会很多。仅制造业一项,就为本地创造了将近六千个就业岗位,占全区总就业人数的百分之二十。零售商业为将近五千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占全部就业人数的百分之十八。从2001年到2006年,LaSalle区的就业总共增长了4.4%,新增就业岗位一千多个。 经商 LaSalle区是商户最理想的根据地之一。2009年,共计有大约一千五百个商家在这里落户。这些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其中四个员工以下的企业占一半,两百人以上员工的企业占1.2%。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商家是蒙特利尔交通公司(Societé de transport de Montréal),其次是Brasserie Labatt。如果您想在这里开店或者设厂,可以先到LaSalle区经济开发局(Développement économique LaSalle)咨询,看是否能在资金等方面获得政府的帮助。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为本地个体经营者和企业提供服务。如果您希望获得更详细的信息,请登陆该机构的网站: http://www.dellasalle.ca 。 希望了解更多魁北克人文地理知识?欢迎访问亚媒魁北克掠影博客( http://www.accophoto.com/#!/cna8/Page/8 )
2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取消地税?
热度 2 亚媒博客 2015-2-13 00:58
取消地税(municipal tax, property tax, millage tax),意味着老百姓居住方面的负担会减轻一些,这一点,不论对房东和房客都有着同样的意义。最近,一家名为社会经济信息研究所(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informations socio-économiques (IRIS))的研究人员建议:加拿大应该取消地税,因为这种税的计算方式是非常不合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地税的计算方式中,并没有考虑纳税人的实际支付能力,而只考虑物业的价值。社会经济信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指出,一些不动产业主的财务状况并不是很好,面对同一区域统一的地税税率,让低收入的房屋业主与高收入的邻居按照相同的税率缴纳地税,对他们很不公平。 该机构的研究员Eve-Lyne Couturier说,问题就在于在征收地税的时候,市民的支付能力并没有得到考虑。譬如,一套物业在2001年至2011年期间价值上涨了53.3%,而主在这套物业里面的人的收入,却仅仅增长了12.1%,纳税人到哪里去找因为物业增值而必须向市政部门支付上涨幅度如此之高的地税呢? 有些人所拥有的物业,在最近几年了价值增长了很多。 对于一些退休人士而言,这个问题尤其难以理解。1960年,他们用来计算地税的房屋价值只有100 000加元,而现在,这个基数却已经上涨到了300 000加元,地税也随之成熟倍增长。 社会经济信息研究所还引述了一些欧洲国家的经验。瑞典、芬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都已经取消了地税,将这一部分赋税整合到了收入税里面。至于匈牙利,则将市政税整合到物业交易税里面,这样,业主在出售增值的房屋的时候,从其增值部分里面多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补贴市政费用。 科研人员建议,加拿大应该逐步取消地税,并且将地税合并到收入税里面。根据社会经济信息研究所的观点,这样的策略对纳税人来说,比较公平。 2012年,魁北克各地的纳税人总共支付了110亿加元的地税,占他们全部收入的56.3%。 欢迎转载,欢迎分享,请注明来源:亚媒博客之魁北克掠影( http://www.accophoto.com/#!/cna8/Page/1 )
8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诗人说,春天真的来了 写给魁北克的华人朋友们-------
远山的南 2015-2-6 23:05
诗人说,春天真的来了        写给魁北克的华人朋友们-------
( 图片 :手机自拍。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新年吃杀猪饭。) 春天来了,魁北克的春天飘着雪也来了!我们的心和春节一起欢唱了!望着大雪飘然 诗人说,春天真的来了 站在冰天雪地里,诗人问 看到春天走来了吗 我说,看到了寒冷的白雪 你难道没有感到春天在涌动 在大地的灵魂深处 过了冬季,就是春天 噢,我感到了冬天的诗人 真的感到了 他已经想象出一个春天的时节 和为它歌唱
个人分类: 文学,诗歌|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产阶级之家——科特圣吕克(Côte Saint-Luc)
亚媒博客 2015-2-3 13:35
科特圣吕克坐落于蒙特利尔岛上,是蒙特利尔的城中之城,为蒙特利尔岛上第三大城市。 早在1903年,科特圣吕克就成立了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1958年,往日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城镇。现在,这里的居民主要是犹太人,是蒙特利尔岛上中产阶级最热衷于购屋置业的地方。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个社区的发展开始加快,很多原来居住在蒙特利尔市的居民将他们的家搬到这里。其中,大多数为原居住地为德国、苏格兰、英格兰等地的犹太移民及其后代。1935年,这里的人口达到了5000人。这个社区的发展比较缓慢,主要依赖铁路的建设,工业区逐渐迁移到了社区的北部。 2002年1月1日,与蒙特利尔岛上很多原来独立的行政单位一起,科特圣吕克也并入蒙特利尔市。但是,2004年,科特圣吕克又迎来了一次分离的机会。加入蒙特利尔市的四年期间,这个社区交出了一部分市政服务,如消防等。加入蒙特利尔市之后,科特圣吕克与临近的Hampstead、Montreal West等合并成立Côte-Saint-Luc—Hampstead—Montréal-Ouest区。2004年6月20日,科特圣吕克以87%赞同票,高票通过了分离公投,2006年1月1日,科特圣吕克重新成立了市镇机构。 被誉为中产阶级之家的科特圣吕克有近三十个公园、近二十所中小学校、十来家民间服务机构、十几家大众媒体、二十家医疗卫生机构、九家敬老院。 就公共服务而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科特圣吕克有着自己独立的紧急救护体系,现在,这个名为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机构成为蒙特利尔唯一市民志愿运作的应急系统,每年接听三千多次求助电话。EMS反应非常迅捷,从接到电话到人员出动到达现场,总共只有三分钟的时间,在官方医疗机构的急救车来到之前,民间志愿者先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急救服务,稳定伤者的情况。2008年9月,蒙特利尔市消防局将服务扩展到全岛,科特圣吕克的EMS面临着被替代的命运。但是,社区居民及行政当局强烈要求保留EMS。 科特圣吕克还有一个被称为“公共安全服务局(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的全日制机构,以强化本地治安。2006年,还成立了民间志愿者巡逻队(Volunteer Citizens on Patrol (vCOP)),允许居民帮助消除刑事犯罪。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科特圣吕克的基础设施非常雄厚,其中名气最大的是Eleanor London Côte Saint-Luc Public Library。这家图书馆以本地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市民化推广者Eleanor London的名字命名,自成立以来,这家图书馆一直坚持每天开放,是北美地区为数不多的每日都开放的图书馆之一。 科特圣吕克市民百分之七十以英语为家庭语言,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市民在家里说法语,其余居民的家庭语言为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波斯语、朝鲜语、汉语等。 今年9月15日,小编和家人专门去这座城市游玩。从At Water市场附近出发向西行驶,也没有上高速公路,只用了一刻钟时间就到了目的地。我们先在一个居民小区看了看古朴典雅的街道,然后又在附近的社区小公园(Nathan Suster Park)跑了跑,接下来去Quartier Cavendish购物中心逛了逛,最后到Beth Israel Beth Aaron Congregation of Cote St-Luc前面的Pierre Elliott Trudeau Park看了两场棒球赛。小编个人是比较喜欢这座城市的,觉得这里同时具备西岛的安逸和市中心的浪漫与繁华,而且距离蒙特利尔市中心又如此近便。这里的人们很注重细节,衣着整齐,谈吐文雅。社区公园林木茂密,充满神秘感,而且总有惊喜。街道非常布局自然而整洁,房前屋后花团锦簇,每个路口都充满艺术气息,就连最普通的路牌都制作得那么精致。 希望了解更多?欢迎访问:亚媒社区博客( http://www.accophoto.com/#!/cna8/Page/5 )
1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大都市里的同性恋社区——Gay Village
亚媒博客 2015-1-29 08:14
同性恋村 蒙特利尔的每个社区,都如同一部戏曲,演绎着世态之变迁,人情之冷暖。我们前面介绍过凄婉的Griffintown,挣扎的红灯区,热闹的唐人街,以及富庶的Westmont等。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是这座浪漫的北美大都市里的同性恋社区——Gay Village。 Gay Village主要是两条大街:Saint Catherine 东大街位于St-Hubert街De Lorimier街之间的一段和Amherst大街位于Sherbrooke街和René Lévesque街之间的一段。这个社区以Beaudry地铁站为中心,向周围扩展大约两公里,是北美最大、形状最规则的文化社区之一。 以前,这里是比较贫穷的工人阶级聚居地社区,位于旧城区中心偏南方向。Gay和Lesbian曾经一度高度集中在这里,并且带动同性恋相关的生意红火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来,因为政府的大力投资整顿,同性恋社区本来的面目逐渐为所谓的“高端化”替代。今天的社区已经不完全属于同性恋者了。虽然保留了Gay Village的名称,但也只是这座城市施政者旅游业开发策略中的一枚棋子而已。 尽管如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当时的政府对这个社区的发展还是提供了大量的支持。联邦、魁省、蒙特利尔市三级政府将这个社区向外界进行了强有力的宣传和推销。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全魁北克省对同性恋价值观的宽容;同时,这些非主流人群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也成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在认同这个社区对整个城市的潜在贡献之后,蒙特利尔市Ville-Marie区在议会大厅悬挂了一面彩虹旗帜,并且用彩虹图案装饰了Beaudry地铁站的数根大柱。而且,在官方的城市地图中,这里还甚至被标注为“Le Village”,明确同性恋村的地位。 历史 同性恋村存在最早的标志性事件是蒙特利尔市民Moise Tellier 1869年在当时的Craig Street (今天的Saint Antoine Street)街上开张的苹果和蛋糕店。后来,以同性恋者为主要客户的商铺虽然呈现增加的趋势,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两家商铺。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两家商铺成为同性恋者自己的生意。同性恋者以商铺的形式集中起来,与蒙特利尔以语言区别为标志的形成的社区交相辉映,成为本地一大特色之一。后来,此类商铺又进而发展成了两个小社区:“西端(West End)”和“主街(The Main)”. “西端(West End)”主要指是中心向西延伸的一部分市区,主要的标志是Sanley街和Drummond街上的酒吧,以及Guy 街西面上的Shaughnessy Village上的住宅区。事实上,这里曾经是英语同性恋者的乐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Dominion Square(今天的Dorchester Quare)曾经是男性同性恋者最常去的地方,他们大多数说英语。Dominion Square Tavern餐馆时男性同性恋者相会的最主要场所。这家餐馆今天还在那里经营,但是已经很少再有同性恋者将这里作为约会的唯一选择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同性恋者的活动仍然主要集中在这里的几家酒吧和餐厅进行。当时,也只有这几家商铺能够接纳同性恋者,为他们提供服务。在这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很多商家都为同性恋者所有,或者为服务同性恋者而开,从而使这里这座城市最大的同性恋集中之地。今天,这类生意仍然悄悄地进行着,但是主要的业务已经集中成为男性同性恋者的舞蹈俱乐部。 “主街(The Main)”,也就是圣-劳伦斯大街和Saint Catherine大街交汇的一段。这一带同时又是著名的红灯区所在,有很多情趣用品商店。这条街东面商铺的客户主要说法语。 “东头”和“主街”的商家中有不少从事非法正规的经营,尤其是在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和1976年奥运会之前。为了所谓的“净化市容”,前市长Jean Drapeau先生成立了“公共道德委员会(Comité de moralité publique)”,负责这些不为主流社会所包容的社区的清除工作。1975年2月,Sauna Aquarius被关闭;紧接着,1976年1月23日,Les Bains Clubs被关闭,同年2月11日,Sauna Cristal被关闭,1987年3月中旬,Sauna Neptune、 Taureau d'Or、Studio 1、Club Stork、le Jilly's等一大批服务同性恋者的商家都被迫关闭,很多店铺甚至遭遇“莫须有”的罪名不得不关门。其间,还有不少商家和客户被逮捕入狱。 同性恋村的复兴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是中心偏南一带,沿着Berri 街和Papineau街之间的一段Saint-Catherine大街上开了一些酒吧。随之,新一代的同性恋者进驻这个社区,其中既有法语人士,也有英语人士。很多人是从魁北克省其它地区搬来这里居住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到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UQAM)新校区而建的“拉丁区”的鼓舞。 有一位从美国纽约来的同性恋者意图在这一带创建一个类似纽约East Village那样的社区,此公购买了K.O.K.酒吧,并且搭起了“Le Village de l'Est”的广告。稍后,“Le Village de l'Est”便成为一个专指这个新社区的符号,以区别于传统的“西端(West End)”。接下来,同性恋者们干脆把这个名称简化为“Le Village”,并将此作为自己所在社区的名称。他们的独立最终促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同性恋者居住、工作和经商最为集中的地方。同时,同性恋生意在这里的巨大成功,也正好反衬出中心西部同类生意的没落。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The Village”进一步扩张,其势力范围扩展到Amherst Street。许多古玩店迁出,让位给同性恋者所有或者经营的商铺。同时,同性恋者也越来越为大众所容忍和接纳。通过艰苦的努力,同性恋市民们翻新和装修了很多房屋,使得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的条件都得以提升。现在,几乎全蒙特利尔同性恋者的生意都集中在这一带。 尽管很多同性恋者在蒙特利尔其它城区也经常出现,但是, Gay Village仍然是全城同性恋服务业的中心,以及同性恋者最大的社区。每年5月到9月,在Sainte-Catherine Street街上“Village”的核心地段,都会有同性恋者的大型集会和游行。这些游行对很多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成为蒙特利尔众多节庆盛典的最重要项目之一,与蒙特利尔国际艺术节(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Montréal en Arts)、Fierté Montreal Pride、Divers-Cité's Festival等活动齐名。 希望了解更多?欢迎访问:亚媒社区介绍博客( http://www.accophoto.com/#!/cna8/Page/4 )
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依赖于地方报业发展的魁北克华文文学
远山的南 2015-1-23 21:56
依赖于地方报业发展的魁北克华文文学
依赖于地方报业发展的魁北克华文文学 (记忆魁北克华人文学之一) 一九八零年代末到九零年代,加拿大一个悄然被外界开始注意的国度。大陆移民步着香港移民的后尘,开始走入到这个最为民主,自由的国家。从这个年代开始的移民路,已经把最穷的学生和最有智慧的中国人,带到了另外一个文化与历史的战场。中国人脚踩着东西方的两个极板,用勇气和坚韧来书写一段从未走过的路。 魁北克,是这块土地上被称为法兰西文化的地方,也是北美唯一块使用法语的地方。魁北克同样生活着很多来自中国的华人,他们讲起了法语,接受着法兰西文化的精神。魁北克华人作家正是用这种新加拿大文化精神,寻找魁北克华人文学的特征。在魁北克,已经出现了像应晨这样用法语写作,并获得极大成就的加拿大乃至欧美最著名的华裔作家。魁北克华文写作同样面临挑战,他们坚守自己的“草根性”写作,逐步形成了“魁北克华文写作群”,又写出魁北克特色的华文作品,以“新加拿大人文学” 写作的姿态,在加拿大本土出版自己的文学书物。 魁北克作为“确定性”移民文学的开始,起步比之英语区的温哥华和多伦多都晚,在一九九零年代以前的移民文学,几乎是很零星的和个人的“碎片式”写作。由于加拿大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过去一段时间很少关注华文文学,研究华人文学更很少重视,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一九九零年年代开始,魁北克华人文学以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 l’Association des Écrivains chinois du Québec au Canada )的出现,开始显示出它的存在和发展,代表了魁北克华人文学的特征。从当时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的会员组成结构可以看出,与温哥华和多伦多的华人作家协会团体不同,显得更为“年轻”,更不成熟。原因:一是魁北克是北美唯一讲法语的地方,因为语言关系,大多数移民放弃了这里。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很多著名作家,诗人和学者,都留在了英语区,为他们文学后来的发展客观上创造了条件;二是协会会员基本上以大陆的学生和部分交流学者为主,香港和台湾参与者很少(在温哥华和多伦多有大量的香港,台湾移民参与)。 从文学创作来说,基本上是刚刚开始,加之大多经济条件较差,写作自然也带来了相对的不稳定性。当然,新生活的洗礼,对新的年轻的移民来说,有着巨大“诱惑力”,他们可以写出全新的东西,有激情和渴望,是写作的希望。这是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后来大发展,而且一直向上走的原因。 一九九七年三月七日正式注册,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宣告成立,参加会员近三十余人。从成立之日,就明确宣布了协会的宗旨:“以文会友,磋商文学”,并确定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 协会成立后,立刻与蒙特利尔最大的华文报《路比华讯》商议签订协议,创办文学专版“笔缘”,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主办,报社参加编辑,每周出版一期,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日,“笔缘”创刊号出版。出版发刊词中写到:“以文会友,与‘笔’结‘缘’,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唯一的宗旨。定期出版‘笔缘’,将为广大同仁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笔缘”是加拿大最大的华文周报《路比华讯》的文学版,从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创刊,已经出版了九百期。《路比华讯》是“笔缘”真正的友人,社长张亚一的全力支持和帮助。他对办好“笔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些包括:移民生活的写作是移民文化报业重要的方块,他们将始终如一地支持“笔缘”专栏的长期存在;发表文稿的原则,以移民生活为主,讲移民生活中的辛酸苦辣,讲移民的创业和成长的经历等等;作为报业的支持,保持支付“笔缘”作者写作的稿酬。这就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文友写作的价值。 二零零二年四月五日,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第二个文学园地《红叶》(文学版),在蒙特利尔《蒙城华人报》创刊,“红叶”是一片“发生”在加国的季节性景色,即是浪漫,又是国家的象征,更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度的情怀。在这里,有更多的“文化性”文学作品参与,文字优雅,注重质量。《红叶》就是以这样的风格特色,展示了魁华作协创作的另一种风采。至今,《红叶》已经出版一百二十五期,另外有九期特刊,专门选登了各类文学奖获奖作品。 把写作和文学依附于地方中文报业,开设文学专栏,这是魁北克华人文学得以立足和发展的“先天”条件。魁北克华人报业发达,仅蒙特利尔就有七家,大小报纸都欢迎选登文学作品,除了上述几家属于支付稿酬以外的,有的作者还从事着非稿酬的写作。这样的条件和写作环境,在整个加拿大也是得天独厚的,魁北克的写作者是幸运的,他们只要想发言,就会有一个“讲台”。 二零零八年五月开始,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电子月刊》正式向会员见面,成为协会的专业“会刊”,每月一期,到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共出八十五期,大约五十万字。《电子月刊》以内部交流形式,通过邮件发送所有会员。内容包括:文学信息的交流。诸如,征文,讲座,会员作品选登,文学评论,创作情况通报,会员新出版物和长篇小说完成情况,名家作品欣赏,创作体会谈等;另外,还有协会有关信息。诸如,新会员入会消息,新老会员来信,会员心声和意见。《电子月刊》受到了会员们的欢迎,成了大家不可缺少的“信息带”。博客“文萃”(作家协会)也在同年创办,成了文友作品的展示平台。二零一四年,协会的官方网页正式开通。 作为一个文学团体,在海外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在一九八零年代末到九零年代,移民海外的大多是来自大陆的学生,国内发展还没像今天这样富有,大多数移民没有足够的生活来源,读书,打工加上不同文化的冲击,他们要真正用心写作是极不容易的,这就造成了作家协会成长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协会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团体,会员是松散的关系,因为工作就业和迁徙,常常出现会员人数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文学团体是非牟利组织,没有任何经费,所有活动开支,都必须协会自己想办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坚持一份热爱,坚持一份写作,都是需要勇气的。当然,协会之所以能走到到今天,也有着它生存发展的必然原因。一是,面对一种全新生活的冲击,移民的心灵需要拯救,人们要回答站在两个极板上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我们是什么人?加拿大人么,中国人?这是一种被推到极点上面对的现实。二是,生活的漂泊,把孤独,思念和爱,凝聚成一种话语,我们需要说话,是情不自禁的。那些年,团体虽然是松散的,但是协会从来没有丢失了组织;写作虽然是零星的,但是会员也从来丢失了写作。三是,我们的组织不仅仅只是写作人的团体,面对漂泊的生活,协会多年来坚持以人为本,使组织变成了一个充满纯洁和爱心的地方。协会没有是非,不搞个人利益和互相争斗,会员们感到的是阳光和欢乐。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新一代移民的到来,给协会注入了新的力量,同时出现了一些独立写作者,成为魁北克华人文学的组成部分。由于生活和经济的改善,写作群的稳定性变的更高了,会员的年轻化更显突出,作品的多样性也是创作的另一个特征。同时出现与协会没有关系的独立写作者,他们也成为魁北克华人文学行列中得一员。到了二零一四年,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已经发展成近六十人的文学团体,用会员的话说,是协会最兴旺,也最有活力的时期。我们不仅有了热爱文学的友人,而且,有了思想活跃,写作精深的作家。
个人分类: 述评,随笔|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们在魁北克写作
热度 1 远山的南 2015-1-23 21:38
我们在魁北克写作
“世界日报“ 文学版 ”华章“ 今天发表本人撰文 我们在魁北克写作
个人分类: 述评,随笔|2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吸毒死,法院判劳保局赔偿三十万
亚媒博客 2015-1-23 12:17
2015年1月5日,魁北克法院判决:2011年因为服用麻醉剂过量而死亡的伤残工人遗孀及孩子们总共可以获得魁省劳保局(CSST)三十万加元的赔偿。 Pierre Giguère生前曾经是CSL海运公司的员工,当过多年的水手。2006年,在一次货物转运操作事故中,他失去了一支手臂。 之后,手术和吃药成为Pierre Giguère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因为身体伤残, Pierre Giguère没有能够再次工作。因为剧烈而长期的疼痛,Pierre Giguère不得不服用高强度的麻醉剂来缓解疼痛。 在那次事故之后第五年的一天,Pierre Giguère服用了大量的麻醉药物,永远地睡了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Pierre Giguère遗孀Véronique Comeau雇请的律师Marc Bellemare说:“是不是因为死者生前经历了更剧烈的疼痛?是不是他自己愿意结束这一切?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知道,Pierre Giguère的确是在伤残事故发生之后才开始服用麻醉剂的,而且,劳保局也为这些药物报销了费用。他的死亡还是与那次事故有着很必然的因果关系。” 1月5日,法官Jean-Luc Rivard得出结论,将Pierre Giguère的死亡与2006年4月25日发生的那次工伤事故联系起来,认为Pierre Giguère的死亡正是那次事故所造成的后果。 作为家属,Véronique Comeau将与三个孩子一起得到劳保局三十万加元的赔偿。 希望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访问 亚媒社区网站
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杂货店里走出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亚媒博客 2015-1-15 08:32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乌克兰小伙子来加拿大做农场临时工。在此期间,这位姓Altman的前苏联小伙子遇到了比他早来纪念的波兰姑娘,于是,一对年轻人谈起了恋爱,并且组成了家庭。 成家之后,成为女主人的那位波兰姑娘去附近的纺织工厂里打工,乌克兰小伙子则在一家杂货店里当杂工。过了几年,这一对夫妇努力开起了自己的杂货店。 1939年5月7日, Altman夫妇生了一个男婴,他们给这个新的家庭成员取名为Sidney Altman。 Altman一家居住的社区是Ville-Émard,也就是今天的蒙特利尔市西南区Monk、Jolicoeur地铁站一带。当时,Ville-Émard是全蒙特利尔西南部几大工人社区之一,每一家的生活都不是很安逸的。 与社区小伙伴们一道,在成长的过程中,Sidney Altman总是帮助父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艰苦的生活中,Sidney从父辈身上继承了吃苦耐劳的人生价值观。多年之后,已经成名的Sidney Altman公开说:“从父母亲的身上,我懂得了笨鸟先飞的道理,哪怕只是为了非常很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值得尽全力去达成。” 在很多华人朋友开来,成语“笨鸟先飞”中的“笨”着重强调一个人内在素质中相对处于弱势的一些特点。而在实际生活中,在笔者的理解中,这个“笨”更侧重相对处于劣势的生活环境。因为自身并不属于当今中国大陆流行语 “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中所指的一些外部环境相对比较优越的群体,不可能有强有力的后勤支持,平民百姓孩子的“笨”并不在于其内在潜质,而在于相对艰苦的生存环境。 好在加拿大一直没有战乱。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同时代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能够拥有比较完整的童年生活,也使得这个大社区大部分家庭财务状况都逐渐得到改善。 成年之后,Altman家的经济状况已经足以供应Sidney 接受大学阶段的教育了。这个移民家庭儿子通过勤奋努力,顺利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学习,物理。在这所北美名校,Sidney Altman并不是一个书呆子,来自冰雪之乡的Sidney参加了学校的冰球队。1960年,Sidney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学士学位,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攻读了18个月的研究生课程。遗憾的是,因为没有机会与其它研究生一起参与实验室工作,Sidney Altman并没有哥大完成研究生学业。中断哥大的学业数月之后,Sidney Altman以研究生的身份进入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医院,参与吖啶(acridine)与T4 DNA细菌工程相关的研究。1967年,Sidney Altman获得了科罗拉多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科学领域逐步站稳脚跟的同时,Sidney Altman也收获了爱情。1972年,著名英国哲学家Stephan Körner的女儿Sidney Altman爱上这位来自蒙特利尔的年轻科学家。1972年,Sidney Altman与Sidney Altman成婚,之后,他们又成为两个孩子(Daniel和Leah)的父母亲。 有了家庭这个后盾,Sidney Altman的科学研究工作更加有条不紊地往前推进着。Sidney Altman的研究方向始终围绕着T4 DNA的合成与分裂培育,先后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们合作,逐渐成为科学研究团队的领导者。 有道是,“科学无国界”,顶尖的科学家们都不是单打独斗的,都和全球同行中的佼佼者们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Sidney Altman的研究也不例外。得益于英国分子生物学家John Derek Smith(曾经参与建设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等同行的支持和帮助下,Sidney Altman开始带领他的团队通过艰苦卓绝的研究,终于发现了核糖核酸酶P(RNase P),同时对该酶的RNA亚基酶的性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9年,因为在发现核糖核酸酶P及其相关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桂冠落到了Sidney Altman的头上。 现年75岁的Sidney Altman现在虽然已经不住在蒙特利尔,但是这并不妨碍蒙特利尔普通百姓以他为光荣。不论生活中出现多大的挑战,这座北美大都市的市民都会想起Sidney Altman的忠告:“Don’t worry if things change. Just do what you do best.” 如今,Sidney Altman先生的故乡——蒙特利尔市西南区的Ville-Émard社区,仍然保持着半个多世纪以前的风貌。整洁的街道、美丽的教堂、温馨的街边小店、以及相对较为低廉的房屋租售价格,使得这里成为蒙特利尔市民(尤其是新移民)最喜欢居住的社区之一。在这里,大家的工作,也许不能获得相当于诺贝尔奖那么高的荣誉,但是,只要能够自食其力,只要足以养家糊口,谁敢断言他们的孩子不会成为下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让我们为这些如Sidney Altman先生的父母亲那样辛勤工作的蒙特利尔普通市民致以最真诚的敬意和祝福吧! 原创博客文章,欢迎转载,欢迎分享,请注明来源: 亚媒社区
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日历末处是新年
蒙城文苑 2014-12-18 20:50
日历末处是新年
日历末处是新年 作者:秦月 周末的早晨总是异常的宁静。透过客厅宽大的玻璃窗,看见外边的大地已经覆盖上了厚厚的白雪,它反射着魁北克冬日里的亮丽阳光,耀眼无比。蓝天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更是显得碧空如洗,从远处天边有一抹淡淡的白云,笔直的划过天空,就好像画师在蔚蓝的画布上挥洒了重重的一笔。但是,与这看似温暖的美丽景色相伴的,却是室外滴水成冰的寒冷。这就是典型的魁北克冬季的景象。 从窗户进来的阳光,不仅在地板上投下了大片光影,而且再折射到雪白的墙壁,折射到头顶的天花板,这样一来,整个房间仿佛充满阳光而温暖了许多。窗前花盆中的几只瘦竹尤其显得分外碧绿,而新发的竹笋直直地刺向空中,充满了新生命所惯有的勃勃生机。墙角的蟹爪蓝正鲜花盛开,一簇簇红花将一节节绿枝拽着逐层垂向地面,花盆已完全被一层层的绿叶红花覆盖,整个一个花团锦簇。这些和室内其它“高矮胖瘦”的花卉一起,和窗外的雪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高高挂在墙上最醒目处的中式挂历,已经撕得只剩下最后一张——它视乎在告诉我,新年就要来了! 国外生活这么多年中,每年的挂历妻子是一定要张罗的,而且还必须是中式的。我倒是喜欢西式挂历,爱那一个个方框的简洁。每一次问她,为什么一定要中式挂历,“我要看阴历!”她总是说。“你又不种地,看阴历做什么?”我免不了要调侃她一下。 一年到头,在她的心中,有好多重要的events,那是必须要按阴历的节气走的,丝毫马虎不得。比如说,腊八节她一定要熬粥——还得是“八宝粥”;冬至她必定要做饺子;端午节她肯定要包粽子,正月十五就少不了包元宵,那春节晚上的年夜饭,就更是要大操大办……忙忙碌碌,不一而足。她不光做,还都有说道儿,诸如什么冬至不吃饺子要冻耳朵啦,什么正月十五不吃元宵就会不团圆啦等等等等……从瑞士到北美,一直如此。 其实,我知道,这些可能都是她内心深处的念想,是她心理上与中华文化的联系。妻子因为是在城市里生长大的,当年在国内时,我的记忆中倒也没见她如此重视中华传统的节日。这自然是与我们漂泊万里海外,远离故土亲人的生活环境有关,虽然我并没有更进一步的向她证实。 看着墙上已显单薄的那一页日历,不知为什么,它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几十年,在我孩童时乡下的家里,藏着一本不同寻常的日历。它被用一层发黄了的油纸包着,在外边又包了一层红布,通常是深藏在塞满换洗旧衣服的木箱子的底部,再将箱子高高的架在土炕上方的木梁上。待到要用时,先要关好大门,房子里要有人看着大门“放风”,这才敢将其取出。 那是一本“解放前”民国时期的历书。线装的封皮已经变成了黑褐色,而且残缺不全,仅依稀可见民国某某年的字样。翻开后前边十二页是日历,当然,已经早就“过期”而不能用了,接着是一幅幅绘画以及下面相应文字解释的“二十四孝”,再后边是叫做“六十四课金钱卦”,每一页上方是手绘的一组组六个铜钱的图案,其下的方框中有解卦的文字。 用时要先洗手,然后从油纸和红布之间取出六枚已经磨得发亮的铜钱,人要跪在炕上,将铜钱放在合起的双掌中,一边不停的摇晃铜钱,一边嘴里要不断的念叨着“求神佛保佑”,直到觉得铜钱已充分摇散了,在一个一个的从上到下摆出来,再按照铜钱的图案,在历书上寻找相应的卦文。卦文都是七言的,半文半白,所以常常免不了要来回琢磨,以求得其“真意”。 要知道在当时,这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封建迷信”,早就应该在诸如“大破四旧”等运动中付之一炬。保存已是“犯法”,使用更是严重,一旦让人逮住,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因而每次求卦,都免不了胆战心惊。但是,时局纷乱,民不聊生,不得不求神问卜,只希望能避灾躲祸,能使家小平安…… 时过境迁,乡下老家的旧土房在我八十年代回国时,已被扒倒重盖成两层的水泥楼房,后来,弟弟妹妹陆续上学并在城里工作,父母也早已被接到了城里居住,老家大门紧锁已过二十几年,院中也是草长莺飞,树木参天。 那一本旧历书早已无从寻找。现在国内新年的年夜饭已是通过微信实时“播报”,欢快不已的新年时节,又有谁还要记起那些陈年旧事呢?…… 日历末处是新年。妻子已经依据日历开始了一如既往的“按图索骥”,按部就班的节日准备,她可是要过三个节日的---圣诞节,阳历年和最重要的阴历年。而这也是她退休后的第一个新年。 我瞅了一眼日历,“就等着享受新年吧!”我在心里对我说。 原载:《蒙城华人报》第620期
1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加拿大的医患关系
热度 4 金刚锤 2014-11-6 13:31
加拿大的医患关系
加拿大的医患关系 四川人民医院的美女医生 朋友老张, 来到加拿大之后做起废品回收的工作,跑到大城市周边的小镇,把人家垃圾分类后的铜、铝等金属材料,作为废品低价买来, 然后用集装箱运去中国,卖给金属加工厂,从中挣钱。几年下来净得好几百万加币, 在市中心富人区买了豪宅。 前年,例行检查时身体发现个问题,于是住院做手术。 老张 的邻床是个老黑人, 他们之间由一个布帘隔开。每天早晨, 医院男护理(白人)一来,这位老黑人就会发出嘎嘎的笑声,令老张莫名其妙,甚至毛骨悚然。老张好奇地悄悄问那位男护理,那个黑人朋友为何老笑啊?护理员笑着说,老人有痒痒肉,我一给他擦身,他就嘎嘎笑个不停! 老张手术后的第一天早晨,不能翻身,不能上厕所,也无需去,因为也不能吃饭。早晨来了个男护理员,带着毛巾,水盆,水盆里盛满热水,他心想,照顾真周到啊,送来了洗脸用具,就不用下床了。我示意他递给我毛巾,沾水擦擦干燥肮脏的脸。护理员微笑说,你什么都不要做,我来!他用毛巾沾水,给老张认真擦洗,第一遍是擦水,第二遍是擦涂香皂,他边涂边说,“这是杀菌香皂,对你有好处”。第三遍是继续擦水,擦除香皂沫。第四遍是干毛巾擦干。动作麻利,轻柔,专业,不碰伤口,而他的擦洗,是从头到脚,全身擦遍,包括私处,都认真擦拭,此时此刻,老张真的感到自己在加拿大竟然享受“中国的高干”待遇啊!而且这一切都是免费的!老张对医院的护理员充满敬意,他要走时便送他一个小礼物,他很高兴,但拒绝接受,说那样不好,擦洗工作是他的职责而已! 几天后, 老张与同室的老黑人渐渐认识了。老张问他,你嘎嘎笑什么啊?老人说,我来自非洲喀麦隆穷乡,我们那里很少洗澡,更没有人会给我这个穷人擦身洗澡,我们那里有这个待遇的恐怕只有部落酋长!没有想到,我来加拿大,享受到大酋长的待遇,加拿大真是好地方啊!说完又嘎嘎大笑起来! 老张的故事让我想起那年 夏天, 我在四川灾区搞抗震救灾时到成都四川人民医院做胆囊结石去除手术,三人一个房间,墙面不太干净,医院的护士只管打针,不管护理,好像还管催款,“你卡上的钱不够了,赶快去交费“。有时走廊里也住满了病人,吵吵嚷嚷,让人难以休息。我自己出钱雇了一个男护工,他扶我去洗手间、帮我去食堂打饭、帮我把床头摇起来。我病房的楼上那层就是干部病房, 没有进去过, 不知那里面服务如何?2009年那次在四川人民医院做手术,多亏在抗震救灾期间认识该医院一位中层干部,帮助楼上楼下跑,住院费与药房还是人家先垫交的,否则我会更尴尬,因为没有亲人在身边。考察在外,最怕生大病。 中国的医患关系很紧张,而在加拿大却不是这样,其原因不难找出, 那就是是否有较完善的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
个人分类: 小议政治|391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在魁北克租客如何应对房主的清退住房通知?
热度 54 SQmedia 2014-10-29 18:00
在魁北克租客如何应对房主的清退住房通知?
房屋租赁是牵扯到房东和房屋承租人双方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双方都会履行租约,相安无事,但有时候,承租人会主动要求搬走;也有的时候,房东想要收回住房而给承租人发出清退住房通知(eviction notice,也称驱逐通知)。寄送和接收清退住房通知,可能会需要律师的专业服务。作为房屋租赁双方,房东和承租人都有某些权利,如果有专业人士提供法律建议,那么这些权利就更容易让人理解,就可以发挥最大的效力。 在魁省,一位房东不能无缘无故地收回出租房产。根据租约上的条款,只要承租人每月按时缴纳房租,并且遵守租约中的规定,那么这位承租人有权利居住在自己租住的住房之中,不管他或她想要居住多久。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房东也有权利来收他自己的房产。这几种情况分别是: 房东希望收回房屋自己居住; 房东希望收回房屋让自己的子女或父母居住; 房东希望收回房屋让自己的家庭成员或姻亲关系成员(岳父母、公婆、女婿、儿媳等),对这些人来说,房东是为其提供财政支持的主要来源; 房东希望收回房屋让自己的前配偶居住,因为房东是为其提供财政支持的主要来源。 房东想要收回出租住房,应当办理何种手续? 作为房产的主人,房东必须要想房屋承租人提交一份书面的“请退住房通知”。在这份通知中,房东要将其打算收回住房的意向通知给承租人。一般情况下,房东收回出租住房的日期,是在租约到期的当日,当房东必须要在通知中提及收回日期。除此之外,房东还必须要把即将居住在这处房屋中的一位或几位住客的全名,以及他们与房东之间的关系,在清退住房通知中一一写明。 关于清退住房通知有何规定? 房东想要收回出租住房,必须要提前6个月向房屋承租人发出通知,除非房屋租约的期限短于6个月。在接到清退住房通知的一个月之内,房屋承租人必须要向房东做出答复,否则将被认为房屋承租人拒绝搬离其所承租的住房。 房屋承租人不回复怎么办? 如果房屋承租人不对房东的清退住房通知做出答复,将被视为拒绝搬离其所承租的住房。在这种情况下,房主可以向法庭提出申诉,同时在精通这类案件的律师的帮助下,向法庭提供证据,证明房东收回自己房屋的合法性。换句话说,房东和律师必须要证明,驱逐房客收回房屋,并不是为了在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借口。如果是这样的话,房屋未来的承租人必须要在法庭听证中作证。不过,法庭可以要求房东赔偿承租人搬家的费用。 如果发现房东撒谎怎么办? 如果,前房屋承租人在搬出其所租住的住房之后又了解到,后来居住在这处出租住房中的人既不是房东本人,也不是其家庭成员,那么前承租人可以向法律求助。前承租人与他的律师必须要向法庭提交证据,证明房东确实撒谎了。法庭要求的是可靠的证据,比如刊登在报纸上的房屋租赁广告,或是周围邻居的证词。在种情况下,前房屋承租人可以因其所遭受的损失而要求房东支付赔偿金和利息。
800 次阅读|52 个评论
分享 魁北克体验冬季乘坐热气球
SQmedia 2014-10-28 13:58
魁北克体验冬季乘坐热气球
魁北克体验冬季乘坐热气球 作者:《蒙城华人报》记者 绿卿 选自《蒙城华人报》 能够在冬天乘坐热气球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点勇气,还需要一种对热气球运动的疯狂。要知道,热气球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令人难忘的,充满原始气息的活动。加上冬天银装素裹的景色,一定是一次完美的令人回味无穷的体验。在魁北克省,冬季的热气球之旅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热气球的升空地点一般都选在蒙特利尔南岸 Saint-Jean-surRichelieu 的机场,这里每年夏天都会举行热气球节。因为场地开阔,吸引了许多热气球爱好者在这里放飞气球。飞行一般持续一个小时左右(从准备工作到降落一共 3 小时左右),最终会降落在空旷的田地里,后勤车辆会拖着各种装备等在降落点(他们全程都会跟随热气球),他们会准备好气泡酒、热气球飞行证书、飞行纪念品迎接大家,并最终把游客们送回到停车场。网站: www.baladair.ca Balad’Air 的创始人兼总裁 Marc Bégin 解释说,因为冬天的气候给热气球升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像夏季时,为了避开太阳温热的气流,热气球只能够选择清晨或傍晚这种日出和日落的时候起飞。而在冬季,整个白天的时间内,热气球都可以随意起飞,不用担心气流的问题。 不过,不论是夏季还是冬季,热气球的行程还是不变的,飞行线路和时间基本上还是一样。当然,具体情况还是视当天的气温而定。如果天气好的话,即使是在冬季升空,乘坐热气球的乘客也不需要穿得太多,一般滑雪或走雪鞋时穿的衣服就足够了。 但是,也有可能从乘客的住宅附近起飞,只要该住宅前的空场够大,能够放下车辆、设备和摊开的热气球。感兴趣的游客可以打电话让技术人员前往家门前的空地试飞。不过,热气球被带过去的时候可没有飞起来看着那么壮观。它只是铺平装在车里,和一般的放了气的大气球没什么两样。但是,放飞的准备工作却很有意思。 游客们可以参与到热气球放飞的准备工作当中,因为想要把所有的装备都组装起来可是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的。其次,给气球充气更是一项技术活。如果作为外行人帮不上忙的话也没有关系,您可以担起摄影师的重任,全程拍摄下这一神奇的时刻。 而当热气球逐渐被充满,慢慢立起来的时候,一定要迅速进到篮子里去。一开始,热气球只能缓缓的一点点的离开地面,而乘客们此时也是又激动又害怕的。但是慢慢地,随着热气球不断升高,恐惧的感觉渐渐消失,不少人就会勇敢的探出头来,鸟瞰整座美丽的城市。如果错过了如此神奇的冒险是多么的可惜。 这击败恐惧后的俯视,将会成为一生都难忘的经历。而冬天特有的景致,也将成回忆中永远的亮点。空中,除了火焰燃烧的声音以外便只剩下寂静。冷风偶尔刺痛面颊,眼下是方圆几百公里的城市雪景(冬天的空气比较干净,温度和湿度都适宜的情况下,能见度不止几百公里)。 热气球利用加热的空气或某些气体比如氢气或氦气的密度低于气球外的空气密度以产生浮力飞行。热气球主要通过自带的机载加热器来调整气囊中空气的温度,从而达到控制气球升降的目的。 热气球的唯一飞行动力是风。对于环球飞行的热气球来说, 必须选择速度和方向都合适的高空气流,并随之运动,才能高效地完成飞行。就象作环球旅行时需要不停地换飞机一样,热气球需要搭乘不同的气流, “ 换气流 ” 时飞行员所要作的就是调整高度,热气球的高度通常要达到十几千米。 热气球,更严格的讲应叫做密封热气球,由球囊、吊篮和加热装置三部分构成。球皮是由强化尼龙制成的(有的热气球是由涤纶制成的)。尽管它的质量很轻,但却极结实,球囊是不透气的。吊篮由藤条编制而成,着陆时能起到缓和冲击的作用。吊篮四角放置 4 个热气球专用液化气瓶,置计量器,吊篮 内还装有温度表、高度表、升降表等飞行仪表。 请不要把乘坐热气球与极限运动混为一谈。热气球只是一段悠闲的空中漫步而已。是一项老少咸宜,温馨浪漫又不失新意的活动。一定会给您留下一段终身难忘的回忆。
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在魁北克无证出租度假屋:小心罚款!
SQmedia 2014-10-26 08:54
在魁北克无证出租度假屋:小心罚款!
“湖畔木屋,钓鱼爱好者的乐园”,“田园小房,在群山中度过一个完美的假期”……每当春季来临,类似的广告语在出租度假屋的网站上随处可见。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您希望将自己的第二套住房向他人出租,您必须满足一系列的法规,否则您很有可能会收到不止一张的罚单。在租用度假屋的时候必须要符合相关的法规,否则有可能会为您带来一系列的罚单。 首先,您需要为您的度假屋申请一张由魁北克旅游行业协会(Corporation de l’industrie touristique du Québec )颁发的分级证书(每年需交纳250加元,每2年重新申请一次)。这张证书使您有权利将自己的度假屋短期出租(少于31天),您可以选择以周为单位或者以月为单位出租。魁省旅游行业协会将会派出一名评级专家前来检查您的度假屋,并以1星到5星的标准为其评级。一旦颁发了证书,魁北克官方旅游网站BonjourQuébec.com将会把您的度假屋的信息张贴在其网站上。 如果您在没有该证书的前提下出租您的度假屋,魁北克旅游局将有权向您发出一张巨额罚单,罚单金额为每个营业日750加元到2250加元,罚单的上限是7750加元。该罚款只针对重犯,对于初次违规的业主,魁北克旅游局不会对其做出任何经济上的处罚,而是留给该业主一个改正的机会。 然而,根据魁北克旅游局的条例,如果您只是在偶尔的情况下出租您的第二套住宅,比如说租给您的亲戚等,则没有必要申请分级证书。但是,魁北克旅游局并没有对“偶尔”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也就是说,一年内到底可以出租多少次,每次出租的时长是多少,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因此,如果您在没有分级证书的情况下希望出租自己的度假屋,最好的办法是提前联系魁省旅游局以得到最准确的信息。如果您出租自己的第二套房屋并得到收入,您必须在每年报税的时候将这笔收入上报魁省税务局和加拿大联邦税务局。魁省税务局新闻发言人Geneviève Laurier解释说,省级政府和联邦政府将根据一系列的标准来决定您出租房屋的行为是否属于商业行为,这些标准包括该房屋的出租潜力、您关于出租度假屋方面的了解程度、房屋的租金、您为了出租自己房屋所采取的广告手段以及房屋出租的时长等。 如果税务局认定您出租自己房屋的行为属于商业行为,那么您必须为这笔收入报税。在报税时,您可以减去一些出租房屋时产生的费用,包括房屋保险费用、电费以及房屋维修费等。这些费用对省税和联邦税都适用。 在魁省,有很多负责帮助业主管理房屋出租业务的中介公司,这些公司将负责接受游客的预定、对度假屋进行清扫和维护等。通常来讲,中介公司会向业主索要每笔租金的18%作为中介费,有些公司的中介费会更高一些。 相比上面的条款,下面的这条规定则显得有些复杂:据Geneviève Laurier介绍,如果一名业主决定将自己个人所拥有的房屋转作度假屋专门用于商业出租只用,将被视为对该房屋的类型进行了更改。如果您希望将自己个人使用的房屋转变为商业出租用房,那么将被视为您将该房屋以个人用房的名义出售,并以同样的价格作为商业出租房将其重新买入。这个规定到底对业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简单地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您当初作为个人用房买进这栋房子的价格为20万加元,而如今您希望将其转为度假屋用于商业出租,而如今该房屋的市场价值涨到了30万加元,那么您必须在将该房屋转化为商业用途之后申报10万加元的资本收益。在某些情况下,您可以得到一定的豁免金额而不必为这笔“收入”全额报税,有些时候您却不得不上缴不菲的个人所得税。为了更好的分析自己的情况,您应该咨询一名经验丰富的会计师。 目前,魁北克旅游局没有任何的法规用于规范出租屋的预定和租金的支付。所以,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权益并尽可能的避免冲突,您应该在游客预定时打印出一份详细的合同,包括租金明细、付款方式、最早入住时间、最晚离开时间、出租屋的具体使用规则、出现损坏情况的罚款金额等等。如果不幸遇到了赖账的租客,那么您唯一可以维权的地方是小额法庭。当然,您的索赔金额不得超过7千加元。 总结: 在决定将您的第二套住房用于商业短租(最多31天)之前,您需要: ◆从魁北克旅游行业协会(Corporation de l’industrie touristique du Québec )申请一张分级证书 ◆在魁北克税务局(Revenu Québec)注册在案,并得到与出租房屋相关的省税和联邦税的征税细节(如果您的出租房的年收入超过3万加元,这一步将是强制性的)以及地区旅游推广税的征税细节(如果您的房屋是商业出租房,这一步将是强制性的) ◆提前联系您的保险公司。加拿大保险管理局的新闻发言人Julie Bellemare表示,保险公司将会重新评估您的房屋。根据该房屋的状况,保险公司有可能会拒绝以同样的条款为您提供房屋保险。 ◆通知您的抵押贷款的债权人。房贷公司Multi-Prêts的人才及公共关系部经理Denis Doucet解释说,在每份房贷合同中,债权人都会明确指出,一旦该房屋的用途被更改,业主必须通知债权人。
1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5-8 18:05 , Processed in 0.053861 second(s), 35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