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两年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渐增,世界各国的网友们也开始通过媒体密切关注中国。
不仅关注中国如今发生了什么,也关心起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
但是可能由于中国文化历史过于深厚复杂,
所以,外媒报道传播的时候,也可能会因为理解不到位而出错。
最近,BBC一则关于中国古代后宫嫔妃侍寝制度的报道,
就引来了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略略有点尴尬的误会… 事情是这样的,
前几天BBC出了一个新闻,介绍数学在中国古代的应用。
作者认为,数学在嫔妃侍寝方面的重要性不可小视。
因为中国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众多,皇帝要以15天为一个周期,轮流临幸121名嫔妃,就很需要数学逻辑。”
为了说明侍寝制度中的数学逻辑,BBC报道中还引用了《周礼》的文献:
对于这段文献,BBC的解释是这样的:
是不是看完这个解释还有点晕?
再说直白一点,BBC报道对嫔妃侍寝的理解是:
看黄历(和月亮),越是适合行房的日子,等级越高的妃子就越能侍寝;
皇后只有1个,可以独享皇帝一晚;
次一级有3位妃子,可以共享皇帝一晚;
再次一级,有9位妃子,又可以共享皇帝一晚;
再再次一级,有27位妃子,可以共享皇帝3晚;
最后一级,有81位妃子,可以共享皇帝9晚;
这样一圈轮下来,皇帝就能在15天里,雨露均沾地和121位有编制的嫔妃们都行房一遍…
结尾作者还感慨一句,
为了给帝国尽可能地创造优秀的继承人,中国古代的天子也的确是“很需要耐力”了!
这个报道一出来,很快就被一部分网络媒体引用,传播到更多的国家去。
而网友们的关注点在这些转发中渐渐跑偏了:
相对于感慨中国古代人在数学方面的智慧,
大家更多是感慨中国皇帝的辛苦:
15天,121个妃子,每个都要照顾到,雨露均沾…
这得多辛苦啊….
然而,这新闻在中国读者看来,可能会觉得BBC的说法好像哪里怪怪的:
不对啊,这事儿好像不是这么理解的!
首先,就算是按照《周礼》中的这个侍寝制度,也不是说皇帝真的要在15天里把121位妃子都宠幸一遍。
而是说,在规定的日子里,皇帝应该由相对应的那个等级的妃子侍寝。
可能是从中选一名,而不是全都...
其次,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后宫制度都不完全一致,不同的皇帝对待后宫的态度也千差万别。
有的皇帝,如晋武帝司马炎,就开创了后宫万人的历史记录。
他想要宠幸谁,也不可能是按照《周礼》记载的礼法来...
有的皇帝,如明孝宗朱佑樘,就只有张皇后这样一个妻子。
在明孝宗和晋武帝之间,还有无数个皇帝,他们的后宫规模也大小不一。
有的后宫佳丽不止三千,可以几年侍寝都不重样;
有的也会独宠一人,几十年里只喜欢某个妃子。
如果真的按照《周礼》上说的来,有的皇帝可能要累死,有的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无聊透顶…
(明孝宗)
最后,就算不论皇帝个人喜好,单说由于不同朝代的礼法差别,后宫就有不同的侍寝规则。
比如,明朝时候,到了晚上妃子们的宫门前都会挂起红灯笼,皇帝在宫中游走时,想要宠幸谁就进入谁的宫门。
被选中的妃子的红灯笼随后就会摘下,表示皇帝已经选好地方睡觉了。
于是,负责巡夜的宦官就会传令让其他妃子们早点休息,卸下灯笼,明天再挂、再继续等。
到了清朝时候,皇帝就不是亲自登门留宿,而是翻牌子、让宦官们把选中的妃子扛到皇帝的寝宫来。
这在影视作品中算是非常常见的情节。
据说是由于清朝皇帝戒备心很重,担心妃子中混入刺客。
所以把妃子脱光了用红被子裹上扛到皇帝住处,比皇帝直接去妃子处更安全。
BBC这次对所谓的后宫侍寝制度的描述,是有点片面,让人容易误解。
但在英国历史上,国王就算有很多情人,表面上还是要遵循一夫一妻制度,所以在宫廷中也没有那么复杂的侍寝制度。
所以,想要让英语读者理解中国古代宫廷中的侍寝制度、妃嫔等级、宫斗逻辑等,需要介绍的基本概念也很多。
这个过程中,真的容易一不小心就想歪了...
不过,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生误解是很正常的事情。消除误解的方式也很简单:
这次理解错了,再多多交流一下,下次就能理解正确了。
希望中国文化产业能够继续蓬勃发展,有更多优秀的古装剧、历史剧能走出国门。
就像英国宫廷剧承载着英伦文化在全世界传播那样,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带给更多的世界观众!
今后,就能全世界的小伙伴一起追剧、一起为中国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揪心欢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