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家长大多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然而,激烈的竞争让越来越多家庭成为补习大军的一员。明明自己小时候能在玩中成长,为何这一代的孩子大多选择补习?“一直玩”与“一直补习”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下文展示了3个家庭不同的选择,看看他们是如何拿捏其中之“度”的。 最近,知乎上有个问题引发很多网友的关注:“一直在玩的孩子”和“不停上培训班的孩子”,以后会有什么不同? 说实话,问题挺难回答的。准确的对照样本怎么可能找到呢?什么叫“一直在玩”?,什么叫“不停在上培训班”(请定义多高频率叫“不停”)。反正,这种讨论就不能太认真,科学性是谈不上的。 不过,做爸爸妈妈的,看到这个问题,还是会“心有戚戚焉”。让我们纠结的不是要不要上培训班,要不要玩,而是在“玩”和“培训——学”之间如何拿捏“度”。 大家知道,这样的问题,是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所以,今天来分享三个关于在“玩”和“培训班”拿捏“度”的故事,看看不同的角度。 我宁愿把上培训班的钱, 带他去看世界、买乐高! 这段故事,是在知乎上提问题的那位网友分享的。 是的,我觉得我们在玩上真的蛮拼的! 我不是全职,要上月薪三千的班轻松看报纸,能陪孩子的时间我尽量都在陪他,说真的,我好想睡个囫囵觉啊! 具体讲下我们都在玩些什么: 天气好不冷的时候,差不多一半时间在楼下和小朋友玩,另一半时间在家玩儿, 在家的一半时候拼乐高,剩下的用各种材料画画(水彩、彩铅、水彩笔、丙烯甚至剃须泡沫)玩儿粘土、有选择性的看动画片真人秀。 每天晚上睡觉前会讲各种绘本,最近讲的多的是这本登月,字数并不少,当然前几次读我会讲一句英文,百度翻译一遍中文。 今年刚好是登月50周年,准备下个月发了三千工资,把乐高新出的登月舱和之前的土星五号拿下给他玩儿,顺便继续讲讲我能了解到的相关知识。 这张画是我们唯一上的课外班的本周作业,碰巧也是太空主题,最下边一节银色的物体,孩子说这是脱落的二级火箭。对此,我认为自己这书没白讲! 5岁的孩子虽然技法并不成熟,但我也是画插画出身,我认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合作介质和材料的应用,还有最棒的想象力,要比技法更重要! 我会带他看很多电影,特别喜欢的还会二刷!最近看了《海蒂和爷爷》《玩具总动员》《阿波罗13》还有戏剧。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分别看了《音乐之声》音乐剧和儿艺的《鹬蚌鱼》,很期待11月的音乐剧《玛蒂尔达》。 每年,我和他爸爸都会带他出行一两次,开始选择是海岛,慢慢加入更多的内容。 去年去了冲绳的水族馆,住了农场,近距离接触了可爱温顺的动物,今年一起去了我和他都喜欢的音乐之声的故乡,住了特拉普一家曾经住过的房子,看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科技博物馆,能讲解的我都尽量给他讲解了! 爬了高射炮塔动物园,在蝴蝶屋看了蝴蝶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游了湖在夏夫山顶住了一晚看日出和日落看高山植物野兔子和野山羊。在乐高乐园尽情撒欢儿然后回家。 自然历史博物馆呀,回来后他也开心的看了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纪录片。 夏夫山顶的一夜,玩儿了雪看到了野山羊和野兔子,看了高山植物白头翁、报春、岩镜、款冬、欧洲金莲花好多好多。 在《音乐之声》的故乡特拉普一家的别墅走进他们的故事。 最后在乐高乐园撒欢儿释放体力,放飞自我! 隔壁家小孩5岁从两三岁开始参加各种培训机构英语、体能、游泳、舞蹈、唱歌、钢琴、古筝、平衡车、马术、思维、绘画等等…… 真的这只是不完全统计!是一个孩子上的!今天看到她妈妈发朋友圈最近在学硬笔书法觉得一手漂亮的字是入学前必备技能。 而我们也是5岁上免费公立幼儿园除了背背古诗做做思维训练什么都不教,我们平时除了从读绘本就开始听英文绘本,上了个不教技法的画画班(主要是思维拓展)周末学学游泳以外,什么都没学。 不知道上那么多课外班需要花多少钱,但我宁愿把这些钱带他去看世界,买一套又一套的乐高。 存在即合理, 报班是无奈却最优的选择 这段故事,来自知乎网友@沈世钧(软件架构师)的高赞回答。 叔本华说,我们的人生必须面对两个根本矛盾:匮乏和无聊。针对家长,我重点说“匮乏”吧。 这两个矛盾的解决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幸福程度。 童年的时候,因为受家长庇护,孩子天然对世界充满好奇。所以,除非特别极端,童年既没有匮乏之苦,又不会感到无聊。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就我们的一生来说,童年往往是最幸福的时光(现在很难说了)。 到了青年,初入社会,面临就业、买房、婚姻等人生大事。无论是买房,还是结婚,如果想要占据有利位置,一般都需要强力的经济支持。而就业好坏的首要指标对大部分人来说,就是看收入多少。 但要找到一个好工作,就目前看,对普通人来说,至少在前几份工作中,学历还是第一因素。而学历好坏的第一指标就是名校,而要考上名校的主要途径就是高考。 因为名校的资源是有限的,高考只能是选拔考试,而不是资格考试。所以这就注定了,所谓学习的好坏没有绝对指标,关键是要比别人好。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必然会出现一个趋势,家庭和个人会最大限度的投入财力和时间到学习中去,直到穷尽。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家长要给孩子报各种文化课辅导班,而孩子要几乎把所有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在当前制度下,要通过竞争来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 还有家长提出,难道只有报文化课辅导班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吗?难道家长的辅导不行吗?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家长要思考几个问题:
教育也是一个专业领域,虽然当前很多家长的学历并不低,单从知识传授上来说,辅导孩子的功课并不成问题。 但知识是生冷的,要把家长的知识传授给孩子这个过程是需要技巧的。而且知识点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也是分着轻重缓急的,有就是说有重心的。 所以,从教育专业技巧来说,大部分家长的能力都赶不上教育机构。否则的话,教育机构就没有了生存空间。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家长既有知识、又有技巧,自己完全可以辅导了孩子。 但是,对孩子功课的辅导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说今天回家早了,抽出2个小时辅导下孩子的功课,明天忙了就又打鱼了。这样是不行的。 因此,如果要高质量的、系统的辅导孩子的功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 而在当今职场上,压力巨大,自由时间短缺(想想996)。所以家长如果决定把孩子功课的辅导完全承担下来,一定会大大贬损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 而且,即使有某个家长可以不报辅导班,自己来辅导,而且完全不用付出任何机会成本。但是这样做,对孩子来说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是把在辅导班的学习换到了家里而已。孩子真的不见得就比辅导班更快乐。 所以说,辅导班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选拔机制。家长们的做法实在是当前的教育制度下,接近于最优的选择。 但无论如何,这种做法带来的负面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一个是家庭付出的巨大财务成本,另一个是家长和孩子的焦虑。但最严重的后果,是孩子童年的快乐基本被剥夺了。 但是,人生最应该,也可能的快乐时光就是童年的时候。之后,青年时有奋斗,中老年有衰弱和病痛。 这样算下来,人的一生大概也就只剩下苦了。那么童年的时候,付出的金钱和艰辛又有什么价值呢? 然而,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又非一个家庭应该冒头出来挣扎的。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家长决定在孩子的童年的时候,把上辅导班的时间用来自由的玩耍。虽然不敢说绝对,但大概率的,就考试成绩来说,要比那些上辅导班的孩子要差。那么在高考的选拔机制下,孩子就难以考上好的大学,好的专业。 而当前,我们的财富分配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极度不平衡,甚至是冰火两重天。 例如,名校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年薪能达几十万,而有些专业(例如化工、机械)年薪十万都要烧高香了。更别说,普通学校的普通专业毕业即失业的情况。 而且,即使家长在童年的时候,安下心准备让自己的孩子之后就过一个平凡人的生活,例如所谓的“佛性”生活。但仔细想下,这种生活很容易获得吗? 因为在当前的社会下,非热门工作的收入几乎等同于匮乏。不信你就看看现在的房价,再看一下统计局发布的的各行各业的平均收入情况。 所以说,现在的家长为孩子报文化课辅导班,并不都说无脑跟风。是为了适应社会现状而做出的无奈(最优)的选择。至少也是被裹挟的。 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孩子在青年的时候能有一个好工作,从而避免人生匮乏之苦。 培训班是这一代孩子的经历 得失成败,让我们从容以对 这段故事,来自网友@自然的孩子的真心话,好恰如其分,还能唤起童年回忆。 玩和学不对立吧?一直玩的孩子也不都是傻玩儿,上培训班的孩子也不见得就真学进去。玩和培训班其实也不冲突,毋须对立。 不过,想想小时候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的娃,还真是勾起一波回忆杀。不妨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我小时候没上过培训班,因为没有。闲暇课余,就剩下玩了。读书是玩,跟同学打口袋是玩,上房揭瓦都是玩。 那时候大家都一样,考大学不是唯一出路,有同学初高中就去读职高和技校,可能是因为不是学习的料,也可能是家庭原因,真的供不起,需要他她提早工作为家庭分忧…… 他们比我们一直读书的人早早就进入社会,如今也有自己的事业家庭,生活的也是其乐融融。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算是主业,没有什么培训班,学专业的大概就会一门心思走专业,就是很单纯的学习。 补课班,无。玩儿是个副业,也没有太物质的玩儿的手段,算是学习的补充。 父母不会动辄斥巨资去旅行,也没有太多玩具,上学以后,玩具自制的居多。要不就是整一些高流通的玩具,比如打个piaji,弹个玻璃球,这类游戏靠技巧可以成为大赢家,也可能秒变穷光蛋。 糖纸啊,火花啊,不知哪里捡到些彩色碎玻璃,都会攒起来,埋在学校花坛的某个隐秘地点,和小朋友做个“花窖”。 夏天摔泥娃娃。就是抠块黄泥,在水泥地儿上,摔出个窟窿的玩儿法,窟窿需要对手手里的黄泥去补,有玩儿过的吗?举手示意下。 冬天打雪仗,堆雪人,在干涸的人工湖里捡小鱼干烤着玩儿。 家附近的公园假山上,小伙伴儿们一起讲鬼故事,小广场上,一台自行车,十几个孩子轮流骑,就这么不知不觉学会了…… 简单的复杂的DIY的玩儿法比比皆是。想来真是幸福啊。想想这是玩儿带来的幸福感,肯定比补课开心啊。 我这不补课的,就这么一路跟着学校的节奏走过来,也没特别好,也没特别差,高考志愿也是自己填的,知道自己想干啥,也努力了,争取到一些,可能也失去过一些,我这一代人谁不是这样呢? 但似乎好景不长,不对应该说是家长觉悟也有精力和财力了,楼上一个小弟弟大概小个三两岁吧,每天练钢琴,挺辛苦。弹得也挺好,我听着没觉得太烦,也挺享受的。 挺庆幸自己没被逼着学什么乐器,比较自在地活着,写写画画的,自得其乐,吹拉弹唱都是半吊子,因为我那一代孩子,如果不是走艺术类的也没有特专业的,能肆无忌惮的生长和伸展,和被逼着学习的孩子比,那真是人生的幸事…… 我妈只鸡过我一次,其实谈不上鸡,是因为初二贪玩儿成绩下降的厉害,我妈给我谈得痛哭流涕,我也就拨乱反正了。高中以后,完全自由,学习全是自己的事儿。 高中老师不让死学习,每天七节正课,第八节大课,必须出去玩儿,整天苦口婆心的教育我们7+1>8的道理。所以,我现在也不许孩子死学习,甚至会挡在孩子前面做个护卫玩耍的老母鸡。 读书最后也是要工作的,要生活。能好好地生活,知冷暖,知热爱,有理想有动力有趣味的生活不就是好的生活吗?我特别怕我的孩子失去这些,不知这些,盲目痴傻地活着。 一直上培训班有这样的风险……时间有限,都被培训和补习占用,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学又为何吗?连思考都没有地被动灌输,很容易培养出个北京烤鸭,不明所以浑噩地活着,直到老去。无聊无趣。 可是培训班是这一代孩子的经历,逃不掉的。这是他们的生活,有大致相同的生活轨迹。 丫头现在初三了。回首她的成长,我得说,她的玩乐要比我们小时候物质得多,也孤单得多,掺杂了太多父母的身影。不光是她,大概零零后的孩子都是如此。 从小就被带着四处旅行,长见识,家里就像个游乐场似的,大的小的玩具到处都是,小朋友都是约的,动不动就搞个派对,小的们自顾自玩,老的们一旁聊天茶歇,说实话碰到话语相投三观一致的还好,否则真是尬聊无味。 所以,约着约着,大概也就三五好友,一俩知己,再看孩子,三岁以里凑在一起的孩子,根本不会俩个人玩,各玩各的,大人倒是聊得火热。再大一点儿,就会不时断官司。孩子们在玩具的簇拥下,越来越孤单。 可能跟个性也有关系,我家这个丫头属于内向生长,只有在真正热爱的时候会外向延伸,朋友不多,但留下的确实是真朋友,真热爱,心心念念。如今玩到一处的朋友,家庭间也十分契合。 好玩儿的是,约会时,娃会一起讨论数学题,还真是让人刮目相看,这学习劲头儿热情和兴趣还真是甩当年的我几条街去。 于是,我也就琢磨,这是培训班的功劳呢,还是学习压力的结果呢? 孩子这么好学是因为啥呢?她真这么好学吗?这会儿,她写完作业,捧着IPAD,写小酸文呢。我时不时抬起眼睛瞭她一下,很专注。玩儿得时候很专注,学得时候也是。 初三之前,弹了六年钢琴,一年吉他,六年乒乓球,两年书法。学得时候挺认真的。抻开来,八年时间。除了钢琴被我急功近利地挤兑了些。其他都是自得其乐。 爱画画,没学,就是喜欢。现在钢琴十级过了之后再没碰过,自己说要初三毕业后再捡起来,吉他打算换个老师,乒乓球实在没时间打了…… 然后,从初一下学期正式进入培训班,一年加一门,如今数学物理化学的补课班就成了周末时间绞肉机,两天三门课,就剩半天写作业。我吐槽的时候,她拍拍我的肩膀说,妈,我们同学有九堂课的呢,我,可以了。 她知道,这不是她一个人的生活,是很多同学的生活,但她可能没想到,这是一代人的生活。至于我,我这个老母鸡就别一厢情愿替人鸣不平,做好后勤就好。 娘俩或爷俩,或者一家三口,常常会在周末晚饭后去散步,谈各自碰到的有趣事,是放松,也是三观统一研讨会,生活目标明确会,偶尔实施一些旁敲侧击的项目。 她若有所思的样子,很好看。 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会玩儿是生活很重要的一项技能,在玩儿中学习,也享受人生。上培训班兴趣班补课班,培养喜爱的兴趣,提升水平,玩儿得好,才会体味出真趣味。 学习也是如此,两个娃在研究数学题的时候,有说有笑,写写画画,还真是一道好看的风景,闪着光带着笑的学习,这培训补习也就值得了,是吧。 我庆幸我没搞出太多补习班培训班压在她身上,她有空间和时间伸展自己,她可以主动规划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给她最可宝贵的自由。 我真的觉得这个时代和我们所处的教育氛围,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和焦虑,剥夺了许多童真与活力,但是他们躲不掉也逃不开,他们身在其中。 大多数人都做的事,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事。坚持自我,有自己的节奏是一件需要内心强大的事。我试着给她创造一点自由的空间,试着帮她陶铸强大的内心。算是一种助力吧。 她们这一代注定是这样的生活,时代的错与对,得与失,成功与失败,需要一代人去承其重,然后交与后人评说。 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的生活是上一代,孩子们正当时,会怎样,真还不晓得。 每一代人也各有高下,也不过是各自的人生,但幸福始终是一种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但究竟怎样是幸福,各人标准也不同吧。 我要求不高,惟愿她能好好地生活,知冷暖,知热爱,不盲目,有理想,有动力,有趣味地开心生活。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1 20:36 , Processed in 0.150297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