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深部的痰需要用纤支镜来吸,减少气管插管造成的排痰不畅。受访者供图 一例左肺完全变白的疑似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经过连续两天纤支镜清洗后,CT显示左肺已接近正常。 3月4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蔡开琳教授在朋友圈发布了上述消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刘良在转发时称,这是一则“令人激动不已的振奋人心的消息”,引发关注。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完成此项工作的系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张建初教授、贺新良、马燕玲等组成的内镜清肺小组,该小组重点针对由于痰栓、黏液栓导致治疗困难、病情加重的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展开诊疗。 张建初指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恶化,不单是因为痰的问题,还有休克、感染、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肝肾、心肺功能,头部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对于痰栓、黏液栓导致治疗困难,病情加重的患者,内镜清肺小组的成立确实很有价值。 感染风险高 深入肺部支气管清理痰栓 “该病例是一位82岁的老人,于2月24日入院,出现呼吸衰竭和神志不清等症状,”张建初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病毒核酸检测呈阴性,CT影响显示左肺已完全变白,呈新冠肺炎感染特征,同时他还并发脑梗塞。” “拍了片子以后,我们就怀疑左肺的病灶是被痰堵了,所以就做纤支镜发现他左肺确实有很多痰,经过两次清理之后,左肺已接近恢复正常状态。”张建初说。 纤支镜,全名纤维支气管镜。资料显示,纤支镜适用于做肺叶、段及亚段支气管病变的观察,活检采样,细菌学、细胞学检查、配合TV系统可进行摄影,示教和动态记录。该支气管镜附有活检取样解构,能帮助发现早期病变,能开展息肉摘除等体内外科手术,对于支气管、肺疾病研究,术后检查等是一种良好的精密仪器。 纤维支气管镜发明后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如果是普通的肺炎,我们可以很顺利地做这个诊疗,但现在面临的新型冠状病毒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上了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整个呼吸道是开放的,”张建初介绍说:“而纤支镜是深入病患肺部支气管做清理,一次清理就需用时半个小时,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会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感染风险。” 武汉医院成立清肺小组:肺部完全变白患者清洗两天后接近正常,法医刘良称激动不已振奋人心 蔡开琳教授朋友圈 “按照刘良教授的尸检报告,新冠肺炎死者肺部肺泡都有破坏,里面有很多黏液,很难清理,”蔡开琳说:“但医院很多病人是刚刚出现重症,这个过程我们内镜清肺小组尝试通过纤支镜把一些分泌物,尽量清除,而且多次重复做。” “之前张建初教授团队常规通过纤支镜给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做支气管镜诊疗,但是给新冠肺炎病人做,受到条件限制,”蔡开琳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此次因为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正压头套等配套到位,医护人员可以在自身有效防护情况下为患者做肺部痰栓清理,成效显著,“大家都很有干劲,索性成立了内镜清肺小组”。 为什么要用气管镜祛痰?减少气管插管造成的排痰不畅 2月25日,《法医学杂志》发布了世界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报告。该报告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刘良团队,对一例85岁男性新冠肺炎患者遗体完成解剖手术并观察研究的成果。 新华社在报道种引用报告称,死者肺部损伤明显,炎性病变(灰白色病灶)以左肺为重,肺肉眼观呈斑片状,可见灰白色病灶及暗红色出血,触之质韧,失去肺固有的海绵感。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考虑影像学所见磨玻璃状影与肉眼所见肺泡灰白色病灶对应,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 报道称,刘良团队发现,从这例逝者的肺部切面上,能看到有黏液性的分泌物。刘良打了个比方:肺泡是前线阵地,黏液破坏了交通,氧气就送不上去,前沿阵地就容易失守。目前,道路打通是关键,但现在道路被堵。 刘良称,尸检并不能指导医护人员干预所有病例,但是对肺部黏液问题,只需稀释肺泡黏液,比如翻身拍背、运用化痰药物,就能改观。 对此,张建初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实际上翻身拍背、运用化痰药物,对于我们呼吸内科来说,都是常规的诊疗手段”,但对于上了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的病人来说,人体正常的排痰功能受到限制,这时候就会运用到吸痰管,但是吸痰管只能到达大气道,“深部的痰就需要用纤支镜来吸,减少气管插管造成的排痰不畅,帮助气管插管的病人恢复”。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恶化,不单单是因为痰的问题,肯定还有别的问题,比如还有休克、感染、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肝肾、心肺功能,头部等多方面的影响,”张建初称:“但对于痰栓、黏液栓导致治疗困难,病情加重的患者,内镜清肺小组的成立确实很有价值。”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11-2 13:26 , Processed in 0.14319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