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周就要开学了,孩子们将是自3月新冠病毒肺炎爆发迫使学校关闭以来,首次重返课堂。但此次开学,和往年不太一样,要戴口罩上课,保持社交距离,课间要勤洗手等。即使这样,家长们还是很担心子女健康和安全。 作为有2个还在上小学孩子的母亲,渥太华儿童医院儿童传染病专家坦皮(Nisha Thampi)女士非常理解这种担心。坦皮对CBC表示,保障孩子校园健康安全,家长和整个社会都能发挥作用,如通过洗手歌这种简单方式,向孩子强调勤洗手的重要性。 家长责任 坦皮表示,证据显示,家里大人感染病毒的,孩子也很有可能感染。这意味着,家长感染后,孩子就会把病毒带到校园,就需要及时隔离、检测和接触人群跟踪等,为染疫孩子和教师提供支持,尽量将校园感染范围降至最低。 她建议,大人应在开学前几周,向孩子强调在校园无法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情况下,一定要戴口罩保护自己和他人。 有些政府规定,校园内所有人必须戴口罩。作为大人,从现在起就得培养孩子长时间戴口罩的习惯,让他们适应长时间戴口罩。此外,大人日常外出感染病毒概率较大,日常外出应注意,尽量降低社区传播风险。 校园防疫 坦皮说,校园防疫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防范,通过校园出入人员每日症状筛查,远程教学,及时隔离和检测出现症状的师生,密切配合卫生部门进行密接人士追踪等方式,尽量将校园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其它防范还包括保持教室良好通风,尽量户外上课,随时保持社交距离,拉开桌椅距离,无法保持社交距离情况下提供物理阻隔,限制小组人数,或小组内再细分,尽量将感染风险降至最低。 第二种是无论是校方还是家长,都应向孩子强调勤洗手重要性,教导孩子打喷嚏或咳嗽时正确做法等,在这些方面,学校应起主导作用。 坦皮认为,在师生出入症状筛查方面,学校可借鉴急性护理和养老院等行业现有做法。症状筛查做好了,不仅能有效防范新冠病毒,还能防范其它呼吸或胃肠道病毒,让学校远离各种传染病和疫情。 她认为,感染病毒的人中,发烧并非明显症状,尤其是孩子,校园人员每天出入查体温不一定有效。 教师监督 她认为,尽量小课堂教学,最好是15人小课堂教学,如此才能保证桌椅之间保持2米距离。课堂人数到底应该为多少,教育专家应帮助想办法,提供更好指导。 对于教师来说,时时提醒学生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和戴口罩,的确要面对挑战。一是进行教导低年级学生,需要耐心;二是教室内通常没有洗手池,低年级的孩子,教师可能得陪着孩子到卫生间监督;三是得随时提醒孩子戴好口罩,不要随便触摸口罩。 她说,持小课堂教学,教师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督促学生。开学后,肯定会有许多问题接踵而来,培养孩子日常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离等习惯,需要时间,家长和师生都应做好这方面心理准备。 学校支持 坦皮希望,开学后,学校能提供日常辅助支持,如增聘清洁卫生消毒人手和课堂辅导人员监督孩子日常卫生行为,为有健康问题的孩子提供支持确保其课堂安全,让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上和课堂互动上,让孩子既感觉安全,又有正常的课堂学习体验。 对于户外教学防疫效果,坦皮认为,户外环境的确能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夏季完全可以搭建账篷进行户外教学,但冬季情况就不一样了,安省可能不会是首个冬季户外教学的省。 日常防范 坦皮表示,她理解有些教师担心课堂教学自身染疫风险,就像医护人员担心病人携带病毒一样。但实际上,许多医护人员是在午餐或休息时间,摘下口罩和近距离接触时感染。因此,一定要注意日常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要保障校园内方方面面的安全防范措施。 她提醒,2岁以下儿童,有健康问题不能自己完成口罩佩戴和摘取行为的儿童均不宜戴口罩。 课间休息和午餐时间,孩子喜欢聚集,防范显得极其关键,教师如何监督?对此,坦皮看法是,最保险的办法是取消集体午餐时间,要么取消午餐,或要求孩子回家吃,但对于坐校巴上下学、离校远的孩子,这么做不现实。另一个办法是错开午餐时间,尽量减少同时段进餐人数,在桌上设置有机玻璃挡板。 课间休息时间,孩子多在户外活动,户外空气流通好,病毒感染风险低,教师担心相对较小。 家居防范 有人担心,师生课后回家后,是否有必要和家中老人和其他成员隔离。对此,坦皮认为,家中老人住养老院或其它城市的,没有这方面担心。家中多代同堂,无法单独居住隔离的,情况就复杂些。 她说,问题是,不仅孩子有可能将病毒带回家中,大人也有可能将病毒带回家。因此,日常外出活动中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如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注意打喷嚏和咳嗽礼节,家中所有成员都有责任。 她说,当前首要任务是尽量让学校返校,但一旦社交传播病例大幅上升,校园就有可能爆发疫情,此时就得准备暂停进入第三阶段开放,关闭所有高风险社交活动,尽量减少师生社区染疫概率。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2 06:12 , Processed in 0.130430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