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湾一名电视台摄影记者在公司厕所倒下猝死,死后送验确诊染疫。自台湾发生疫情以来,已有多例猝死事件发生。医师指出,新冠猝死跟心脏有关,有几种原因会造成心因性猝死。 新冠患者猝死有5原因 缺氧影响最大 在最早爆发疫情的中国,曾传出许多路倒的录像,有的人本来在路上正常行走,突然就倒下不动,并很快死亡。当疫情在全球扩散,确诊者突然倒地、到医院前心脏停止(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的情况在各地越来越常见。且社区感染越严重,这类猝死病例就越多。 新冠患者的猝死现象,主要原因是缺氧影响心脏,造成心因性猝死。林口长庚小儿急诊科医师吴昌腾表示,依美国心脏学会统计,很多患者发作前体内缺氧加剧,出现心肌梗塞、心肌炎、致命性心律不整,结果在院内或院外死亡。 致命性心律不整包括心跳太慢、太快和心室颤动。当心跳低于60、血压下降,或是心跳超过180,结合心肺功能受影响,都会危及生命。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致命性心律不整,会使患者很快失去意识。 总体来说,新冠患者猝死、路倒的原因包括: 1. 隐形缺氧 又称“沉默缺氧”。许多新冠患者在血氧大幅下降时,并不会感到呼吸困难,因此错过抢救时机。目前学者怀疑,隐形缺氧的原因是人体的呼吸侦测机转遭病毒破坏而出问题。隐形缺氧会造成心因性猝死。 2. 肺栓塞 新冠病毒会改变血液的黏稠度,容易形成血栓。血栓随着血流进入肺动脉,堵住肺脏血管,就可能产生急性或慢性肺栓塞的症状。患者出现低血氧,进而影响到正常呼吸、换气、气体交换及心脏功能。 3. 细胞因子风暴 沉默缺氧、肺栓塞皆会使患者出现窒息性的缺氧加剧,影响心脏,还会引发全身性炎症,增加体内细胞激素 IL-6 (Interleukin-6) 产生,造成细胞因子风暴(免疫风暴)。吴昌腾指出,细胞因子风暴是全身性免疫反应过度,损伤多种组织器官,进而造成猝死。 4. 电解质异常 新冠病毒感染可造成电解质异常,引发致命性的心律不整。 5. 药物影响 早期曾用红霉素搭配羟氯奎宁治疗新冠肺炎,发现会诱发致命性心律不整。目前已不再使用。 提早发现可救命 建议用血氧饱和浓度侦测仪 新冠引起的肺栓塞、细胞因子风暴很难预防,但在生活中做到3点,可提早发现隐形缺氧、预防电解质异常。 1. 留意自觉症状 突然有胸痛、胸闷、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甚至是皮肤或嘴唇或指甲床发绀等症状,要快就医。 吴昌腾提醒,在这些症状出现前,患者的血氧可能早已下降几个小时。因此症状出现后,就必须赶快给予氧气。那些OHCA的病人若能尽早接受氧气治疗,也许救得回来。 2. 定期使用血氧饱和浓度监测仪 使用血氧仪可在患者感受到不适之前,提早发现血氧下降。正常血氧值≥95%,若低于95%则为异常,低于92%要快就医。 “在病情变化之前,病人唯一可以用来监测身体状况的方法,或许只有血氧监测仪”,吴昌腾说。在他的医院,曾有患者被门诊医生发现出现喘的迹象,但病人不觉得喘,转到急诊量血氧,发现血氧已降到70%至80%。4个小时后,病人就被送入加护病房插管。 6分钟步行测试也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检测方法,病人以正常速度步行6分钟,前后各用血氧仪测一次。若步行后血氧下降4%,就要小心。因为新冠患者运动后,会发生无知觉的血氧下降。 在社区感染严重的地区,一般民众也可自备血氧仪,定期监测。因为有些病例是猝死后,才被发现确诊。 如果缺乏血氧仪,也许可试着量脉搏。正常心跳每分钟可维持70至80下,当心脏的搏动发生异常时,脉搏也会随之变化,当脉搏跳动高于120以上或低于60,要特别警觉并就医。 但是,莫名心跳加快不一定是新冠肺炎的特征。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部分民众因为焦虑、恐慌而感到喘、心跳变快。吴昌腾强调,使用血氧仪仍是国际上认为最客观的监测方式。他提醒,网路上有教人按手指,观察指甲从粉红、变白到恢复粉色的方式来判断血氧浓度,但那是错误方法,不要听信。 血氧饱和度应在95%至100%之间,低于95%就属低血氧 ,中共肺炎患者常见血氧降低。 (Photo by Sean Gallup/Getty Images) 定期使用血氧仪,可提早发现隐形缺氧。 (Photo by Sean Gallup/Getty Images) 3. 规律生活、适当走动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记得补充水分、睡眠充足、按时用餐、营养均衡,让身体保持良好状态以对抗病毒,也有助预防电解质异常。 适当的走动也很重要。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医学重症监护病房医学主任马修•埃克林 (Matthew Exline)指出,许多人因居家隔离,活动大幅减少,增加血栓风险。他表示,炎症和固定的姿势,容易造成腿部和肺部的血栓。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5 02:16 , Processed in 0.160689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