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篇文章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的一天中,有多少时间被手机所占据?我的手机屏幕显示每天大概要使用5-6个小时,而这刚好和201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吻合:中国手机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5.69小时。很难想像,除去睡觉8小时,工作8小时,剩下8小时大家几乎都在玩手机。 当我们愈来愈沉迷手机不可自拔,早前一位美国导演干了件事——邀请来Facebook、Twitter前开发人员,揭露社交媒体是如何让人上瘾。在这部Netflix高分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中,社交媒体千方百计拉你入坑的心思,真比你想像的可怕多了。 连业内人士都会上瘾的网络产品 主角哈里斯曾是Goolge的设计伦理学家,被称为Goolge勉强有良心的人。片中召集了像哈里斯这样各大科技巨头的前雇员,其中不乏Facebook“喜欢” 按钮的联合发明者,Pinterest的前总裁。这些前职员原本有机会呆在硅谷享受高职位、高薪,却没干几年纷纷跳槽离开。在他们眼中,不加管制的社交媒体和“毒品”没有区别。哈里斯就曾供职于Goolge的Gmail团队,同事们干活都非常卖力,软件的设计会打磨到每一个细节。 但时间久了,他却发现自己开始沉迷Gmail,会不停地查看邮件,更让他无法理解的是,公司没有任何人想过如何给让这项功能安上“刹车”——防止上瘾。他尝试写一份使用报告发到同事们的邮箱,许多人同事都感同身受,纷纷发出响应。但很快这件事就失去声音,Goolge没有做任何改变。 不止是哈里斯,Pinterest的前总裁蒂姆也对社交媒体上瘾。连他自己都觉得讽刺,“白天我在上班打造连自己都成沉迷的东西”。到了晚上下班回家,他抓着手机,连在储藏室都要写邮件。他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却根本没办法关怀和注意到孩子的需求。 蒂姆不是没有做过努力——他曾经想要靠意志力,回家前把手机丢在车上;一天内上千次提醒自己,绝对不要把手机带去卧室。但不管使用什么方式,到最后全部无效,他一拿起手机,时间就开始一点点流逝了…… 让人崩溃。 斯丹福大学的成瘾专家安娜,也一直在担心自己孩子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得不发生争吵。孩子坚称每天只玩了一个多小时间手机,但事实上监测到的是每天近四个小时,连孩子自己都难以相信。 看到以上画面,是不是觉得有些眼熟,这不就是日常沉迷手机网络的我们吗?令人觉得可怕的是,哪怕这些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甚至自己开发软件的人,都无法控制自己和周边人不去深陷其中。 社交媒体为何如此让人上瘾 想要社交媒体是如何让人一步步成瘾的?就得先知道Facebook、Google、Twitter三大巨头。很多人眼里或许Google只是一个搜索引擎、Facebook是关注朋友的社交软件,但这些软件背后却在厮杀流量,互相抢夺我们的时间。 过去10年里,Goolge一直靠出卖客户资料盈利。他们拿资料干什么?建立模型。一旦建模后,根据以往的习惯,就会预测到我们要做的事情。在网上, 我们做过的事、点击过的地方、看过的影片、按赞的内容,都会成为模型的一部分,重新回过来建立更精准的模型。 例如有人浏览的界面总是停留在血腥、暴力的页面上,那么系统就会判定他是一个激进主义者。之后他就会一直接收到类似的信息,但这些“奶嘴乐”绝不会是免费,再下一次推送广告产品可能就是一把枪、一只刀。 正如哈里斯所说, “如果产品是免费的,那么你就是产品”。像用户喜好监测、智能讯息推送、个性化广告推荐这些应用目的皆是如此。它们看似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其实正在掌握着我们思考,把潜意识送进我们的脑子,影响我们做决定,最后将我们“卖给”广告客户。 哈里斯还提到一门课程——黑客成长。这门课程可以将工程师们变成半个心理专家,破解人类心理,达到改变人行为的作用。拿微博、抖音上常用的上下滑动这个动作来说,心理专业术语叫做间歇正增强,其实就是利用人们寻求刺激的赌徒心理,不断“下注”。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手机屏幕发亮,弹出推送,拿起手机的动作就会传递到我们脑子里,接着就是划开手机。而如果你微博上收到一个讯息提示,你有朋友刚刚@到你,那么你毫无疑问又会点击进去。 成瘾专家安娜解释道,跟别人社交的过程,会释放愉快的多巴胺。这种群居和繁衍的习性,早在几百年前就刻进了我们的基因。上瘾后造成的大脑多巴胺缺乏,会导致人们不停地使用手机,整个行为过程可能完全是无意识的,但却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此。 来自开发者们的担忧和恐惧 随着哈里斯将社交成瘾的秘密揭露出来,他也提出了更大的担心——“奶嘴乐”正在削弱我们独立思考、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更可怕的是,资本为获取更大的了利益,正在进一步改变、控制我们眼前看到的世界。当一个人不断被灌输单一讯息,就会相信它是真的。在推特上假新闻就比真新闻传播快6倍。这一类的社交系统简直是假消息天然的发酵池。 今年也是我们经历过的假新闻、神反转最多的一年。无论是疫情期间的各种谣言、阴谋论,还是各种女性议题,都引发过朋友圈刷屏。系统背后,那些原本我们觉得反智、土味、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都会精准地推送到对应人群面前。 值得关注的是,社交媒体中也在进一步控制儿童的自我价值和认同感。诸如美图秀秀、朋友圈点赞等。这些是连大人都无法避免的“圈套”,会通过他人塑造公认的标准来改变、伤害自己。那如果孩子们使用,又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1996年出生的孩子,即所谓的z时代,这些孩子是历史上进入中学就使用社交媒体的一代。面对没有阀门的各种讯息、社交冲击,整个Z时代的孩子变得更加焦虑脆弱、抑郁和不敢冒险。据数据统计,在2005年-2015年间,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群体愈发向低龄化方向发展,青少年抑郁症频发。中国青少年抑郁接近全球1.3%的患病率,所有的数据都指向了社群媒体软件的出现。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过于频繁地滑手机,不仅会干扰人的正常生活节奏,导致睡眠紊乱,还会让别人影响了对自己的认知,陷入低落、抱怨的情绪。 与男孩和年轻男性相比,这种伤害对女孩和年轻女性更为严重。在患有抑郁症的14岁女孩中,多达四分之三的人自尊心不强,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并且每晚睡眠时间不超过7个小时。所以当我们看到生活中、网络上一个又一个年轻生命殒命,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她们在手机背后经历过什么。 关于抵抗手机成瘾的建议 虽然科技给我们带来无数困境,但包括哈里斯在内的科技人员并没有一味抨击科技。除了政府监管,社交媒体问题还是在于商业模式。企业努力挣钱没有问题,但系统不能没有刹车和保障。而科学技术作为工具,更像一把双刃剑。就像点赞本意是想传播正能量和爱,却没想到造成人们攀比和虚荣的困境,对手机过度依赖也是如此。 关于手机成瘾,专业的科技从业者给了我们一些实用建议:1.删掉你不需要的程序软件,浪费时间的全部删掉,包括社交软件、新闻软件等;2.把通知推送提醒功能关闭,不要让急迫行或者当前不重要的资讯,一直让手机震动;3.尽量使用不会储存搜寻记录的搜索引擎。Goolge有很多扩充功能,可以移除推荐功能;4. 不要直接收看任何推送到你眼前的短片,而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自己去选、去搜索。这也是对抗资本主义监视的一种方式;5.转贴新闻时要多做核实、评估来源是否可靠,多搜集一下,如果看起来像是在挑动你的情绪,那就需要警惕了;6.不要点击具有诱导性的标题文章,那样会给幕后的算法工程师猜测到你的喜爱,从而会进一步推送更多内容给你;7.一定要有多种消息的来源,融入你的生活,关注和你意见不同的观点,防止陷入己见。 另外,纪录片中科技从业人员都提出来重要一点:不要让孩子使用社交媒体,不要小孩子使用手机。这是他们的家庭规则:8.每天晚上固定时间禁止带任何电子产品进房间,不管什么时间,睡前半小时,都禁止使用任何电子产品;9.上高中以后才能使用社群媒体,最好是16岁之后才使用;10.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好使用电子产品的合理时间。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4 21:16 , Processed in 0.138267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