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传奇有注解,那一定有关于靳羽西对人生的精彩解读。 这个连续二十年就坐于央视春晚前排的座位上,在镜头的特写里留下一抹明丽笑容的女子,不仅见证了中国的沧桑巨变,也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时代风起云涌的大潮中,投入到波澜壮阔的命运瀚海里。 她因制作并主持《看东方》《世界各地》等节目,被美国媒体盛赞为 " 当代的马可 · 波罗 ",并成为了 " 中国最有名的女人。" 同时,她是化妆品 " 羽西 " 品牌的创始人,将 " 优雅 "" 自信 " 等审美与自我意识引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 此外,她的 " 中美时尚慈善夜 " 更是将各界名流荟萃一堂,为慈善助力,她也因而被奉为 " 时尚界的鼻祖 "。 她在中美的媒体界与社交界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被评为 " 全球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世纪女性 "。 一个致力于让世界看到中国,也让中国看到世界的女人,在云卷云舒的人生长卷中,落笔生辉,书写了自己锦绣万端的美丽乾坤。 靳羽西,出生于钟灵毓秀的广西桂林,父亲择 " 广西 " 中的 " 西 " 字,又希望女儿的未来有一双翱翔天际的羽翼,所以给她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羽西。 1949 年,她刚刚三岁,随家人搬迁到香港定居。 父亲靳永年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极高的艺术修养。靳羽西传承了父亲的艺术因子,孩童时代便展现出了较高的艺术天分。 当其他孩子的家长将注意力投注到孩子的学习上,靳羽西的父母却请了最好的钢琴老师教她弹钢琴。 虽然当时家里并不富裕,但父母并没有因此折断女儿学艺的翅膀。 父亲曾告诉她:" 永远不要做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因为人们只记得第一个,没人记得第二个 …… 想做什么就去做,即使是没人做过的事情,你都可以去做,因为你要做第一个。" 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和父亲的这次对话,成为靳羽西不断在生命的疆域突破重围的精神支撑。 羽西与父亲靳永年 有人说,家风是最好的风水。当年,父亲每创作一幅作品时,都会花费很长时间,如果没有达成最佳效果,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忍痛割爱,把画作撕掉重来。 父亲对极致卓越的追求,让靳羽西耳濡目染,也培养了她后来在事业上精益求精的态度。而母亲不同凡响的理财观,也深深影响了靳羽西。 全家移民香港后,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房子。 " 我刚到香港时,受到的是二等公民的待遇。" 可是没过几年,全家就在母亲一次次眼光独具的精准投资下,获益颇丰,跃升到了中产阶级。 16 岁时,靳羽西远赴美国求学。母亲卖掉了曾经投资的一处房产,很轻松地就支付了靳羽西的留学费用。 靳羽西曾在书里多次提到:" 拥有不动产无疑是个好靠山 …… 当我有足够的钱来付首付时,我就立刻买下了自己的公寓。那时我只是二十多岁,这是我做过的最明智的事情之一。" 出国留学,让靳羽西看到了另一个国度的风土人情,也让她发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她来自博大深沉的东方,又一脚迈进了前卫开放的西方,东方千年的文化礼仪让她拥有了绝佳的气质和形象,西方的时尚元素又帮助她打开了宽阔的眼界。 两种文化思维在她的身上并没有产生矛盾冲撞,反而彼此融汇,相得益彰。 当她畅快地呼吸着来自异国他乡的空气时,她也在不断思考,自己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怎样拥有不虚此行的人生。 在美国留学期间,靳羽西参加了当地华侨举办的选美大赛,被冠以 " 中国水仙花公主 " 称号。 " 这是一场洗礼。机会难得,却是孤独的。在后台,每个女孩子都有一个换衣区域,所有女孩的父母、姐妹都在那儿,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自己帮自己换衣服,就这样学会独立。" 这次比赛对她的人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让她对 " 美丽 " 有了全新的认知:追逐美好不该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一个致力于让自己变得富有魅力的人,才能不断创造自信、快乐的源泉。 从那时起,她开始尝试化妆。但当时,她并不知道,在未来的美丽新世界,她成为了那个 " 敢为人先的开山者 "。 几年后,靳羽西从夏威夷的杨伯翰大学获得了音乐硕士学位,但她深知," 鲁宾斯坦第二 " 是她难以触摸到的天花板: " 既然你无法成为最好的,为什么还要去做它呢?" 于是,她毅然放弃了走音乐之路。 后来,她回到了香港,在一家酒店做公关。但这份工作也没有留住她。不久,她便递交了离职书。 1973 年,重新回到了美国的靳羽西和妹妹靳羽珊决定创办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主营国内的一些特色产品,但经营了几年,效益都不佳。 但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她发现在西方人的认知里,中国人仍停留在那个蒙昧的年代:梳长辫子,骑马上街。 对于想象中的东方,他们既觉得不可思议,又格外兴致盎然。 这份猎奇心理,被极具洞察力的靳羽西捕捉到,于是,她萌生出通过电视媒介将中国展现给世界的想法。 后来,她在曼哈顿的一家电视台做起了记者和主持人,为东西方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 当她手执话筒,侃侃而谈,将那块孕育了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的神秘面纱揭下时,西方世界罕有地对中国啧啧称奇。 1978 年,靳羽西成立了 " 靳羽西电视制作公司 ",她的第一个 " 重型武器 ",就是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由她制作的王牌节目《看东方》。 此前,她拉不到赞助,也没有广告,为了这个 " 我想拿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我就要用我的生命去干 " 的节目,靳羽西倾囊而出,抵押上了自己的全部积蓄。 为了让节目呈现最好的效果,从策划、拍摄、编导到播出,她全程跟踪,亲力亲为,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 最终,她仪态万方的形象一次次出现在方寸的镜头里,出现在一片灰白色调的荧屏上。 有时,她走在在乡村牧羊人的身边;有时,她置身于 " 小桥流水人家 " 的江南;有时,她站在逶迤起伏的长城边;有时,她则一脸兴奋地向人们介绍着气势磅礴的紫禁城 …… 看东方,看见了东方历史的悠久,也看见了东方今天的活力;看见了东方的博大精深,也看见了东方的传奇魅力,人们透过镜头,也看见了一个东方女人的美丽与睿智。 《纽约时报》评价靳羽西:" 很少有人能够把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融为一体,而靳羽西小姐凭她的智慧和风度做到了。" 美国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迈克 华莱士说:" 靳羽西的《看东方》系列片给有线电视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荣誉 "。 《波瑞》杂志称她为 " 全世界拥有最多观众的电视记者 "。 《看东方》好评如潮,靳羽西一战成名。这档节目整整做了 12 年,成为中西方传媒历史上的一座独具意义的里程碑。 因为《看东方》的巨大成功,靳羽西成功转型为著名的主持人和制片人。 《看东方》不仅让西方人看见了东方,也让国内媒体看到了她在西方传媒的影响力。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5 周年庆典,靳羽西受邀以主持人的身份,在美国公共电视网全程直播中国国庆大典。 因为有靳羽西精彩生动的解说,美国第一次见识到了中国日益崛起的实力。 第二年,她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制作《世界各地》栏目。 但这个大型栏目的诞生并不顺利,因为 " 坚持用一流的摄影师、一流的制片、一流的团队 ",又取材 25 个国家和地区的名山大川,经费时常捉襟见肘。 这时,靳羽西就动用了自己多年累积的人脉关系,拉来一些品牌赞助,以解决经费问题。 而她自己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语言问题。她会广东话,但普通话并不流利;虽然长期生活在西方,但访谈时有些专业术语也非她所长。 于是她请来最专业的团队,一位是英语谈话专家,另两位是普通话老师,以此提高她语言的规范性表述能力,塑造她更为权威的媒体人形象。 在她个人的学习笔记上,在她采访主持的脚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谈话技巧、发音要领、每个国家的历史渊源、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 羽西采访中国农民 每一个程序落实到位,每个细节一丝不苟。 所以《世界各地》每一期节目推出的背后,都是她不遗余力的付出。 1986 年,央视播出了《世界各地》。 当年,无数观众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跟随靳羽西的脚步去探寻,去了解地球另一端的奇妙多姿。 这部片子每周一集,播放了 4 年,拥有高达 3.4 亿的观众。 " 在中西方隔阂近 30 年之后,靳羽西不仅推开了中国人看世界的第一扇窗子,也是推动了美国人重新发现中国的先行者之一。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靳羽西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沟通中西,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第一人。" 由于在中美文化传播中做出的突出贡献,靳羽西获得了联合国和美国国会在内的各项组织机构颁发的二十余个奖项,包括 " 终生成就奖 "、" 杰出妇女奖 "、 " 国际媒介交流奖 " 等。 在中国,她更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极具文化传媒影响力的人物,所以,央视春晚予她以第一排观众席的嘉宾座位,正是源于对她的充分认可与褒奖。 于是,在长达二十年春晚的镜头里,总会出现一位优雅时尚的女性,梳着她标志性的 " 童花头 ",妆容精致,向世人展示与传递着关于美的讯息。 那些年,靳羽西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看到了九十年代的中国颜色太过单一,在黑、灰、白的色调里,她嗅到了事业第二春的气息。 当靳羽西决定进军美妆领域时,就像她曾经转型从事媒体事业一样,显然是冒着巨大的风险的,因为 " 如果说做电视的难度是一百,那么做商业的难度是一万。" 更何况,当时中国的商业环境尚未完善。与其涉险其中,不如求得安稳地继续做知名主持人。 但靳羽西并不打算 " 偏安一隅 ":" 我做了几千几万期节目,什么奖都拿过了,什么人都采访过了,我需要挑战一下自己。" 她从来都不是甘于现状的人,她通过多年做电视节目,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贫乏与封闭,鲜有人去勇于尝试与释放自己的魅力。 在她看来,美,本来就应是构成这个大千世界的核心元素,而追求美、展示美的过程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与生命的原动力,但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与保守的观念压抑了女性爱美的天性。 其实,美好的心灵和美丽的妆容可以交相辉映,两者并不相悖。 因此,帮助亚洲女性建立起她们对美的独一无二的自信,成为她崭新的人生目标。 1992 年,她推出了 " 羽西 " 系列化妆品,旋即引发了国内化妆的热潮,销量居高不下。 此前,她的先生马明斯很不理解她的创举:" 全中国都没有女人用化妆品,你为什么要做?" 靳羽西态度很坚决:" 就因为没有人用。能用小小的工具把脸上不满意的地方改掉,那还有什么不能改变的呢?中国女人可以更美。" 为了研制出适合中国人的化妆品,靳羽西首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为此,她脸上、手上的皮肤没少被烧焦过,有时甚至烧出很多水泡,但她毫不气馁,不断尝试。 其后,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大街上,因为靳羽西,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靓丽色彩,她也成为了中国女性的 " 美丽启蒙人 "。 外媒称她:" 用一只口红改变了中国的形象。" 面对众多采访的镜头,靳羽西说: " 我觉得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自己的看法,我们是可以改变自己的。" 此外,她还举办讲座,出版书籍,普及化妆技巧、色彩知识,普及女性的基本礼仪和社交规范,并总结提炼出了一系列针对亚洲人变美的小诀窍: " 黄皮肤穿红色衣服最好看 " " 耳饰是最重要的首饰 " " 口红是生活的必需品 " …… 对靳羽西而言,从事美妆行业绝不单纯是为了追逐财富,她更乐见美丽带给广大女性由外及内的巨大改变。 同时,她还通过举办选美大赛,来进一步消除人们对美丽的偏见,并进军时尚界。 后来,她举办了多届 " 中美时尚慈善夜 ",让美丽、财富、艺术汇聚一堂。 很多人都愿意参加她的宴会,有人来寻找商机,有人来寻觅良缘,有人则通过募捐释放爱心。 她利用这样的宴会发展了自己的人际圈,也帮助前来参加的人建立了新的关系,像知名主持人杨澜,和她的丈夫就是在靳羽西的宴会上认识的。 杨澜与老公吴征 遂己之愿,亦成他人之美,这是靳羽西多年来不断跨界,并积攒下众多优秀人脉的最大法宝。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14:21 , Processed in 0.150960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