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有网友曝光了一张普渡科技内部微信聊天群的记录,普渡科技CEO张涛发红包给员工,请求他们给自己发的视频点赞,结果领取红包的人比视频点赞还多,气的张涛喊他们退回红包。 对于普渡科技,小雷略有了解,这家企业的主要业务是研发和销售各类智能机器人,包括回收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现在机器人行业确实非常红火,但产品并不为普通大众熟知。 再加上短视频文化繁荣昌盛,普渡科技自然也想通过视频为自己打响名气。然而智能机器人本来就不算热门话题,浏览人数大概率不多,前期需要点赞和评论积累人气,才会得到更多推送。 作为公司的CEO,张涛发红包请求员工帮忙点赞,已经把姿态放得很低了,某些清高的人不愿意收费点赞,不领红包情有可原,但领了红包却不干活,就真的有些说不过去了。 不过这些员工敢收钱不干活,看来公司的气氛应该不错,至少可以说明CEO张涛没什么架子。最后气的张涛想对照领取红包和点赞清单,要求他们退回红包。说句实在话,治理公司要恩威并施,只有恩没有威,老板就可能失去威信和号召力,只有威没有恩,那员工肯定不堪重负,心里想着跳槽了。 图源:pixabay 需要注意的是,恩一定要大于威,提升员工的工作环境,才能提高他们的效率。尤其是在佛系文化日益昌盛的今天,年轻人普遍不愿承受太重的压力,如果威大于恩,那员工还是会想着跳槽,去待遇更高的公司。 从普渡科技CEO张涛的话来看,他要求员工退回红包应该只是气话,大概率不会去一个个对照。毕竟普渡科技有那么多员工,视频发出去之后,还会有路人点赞,对照名单需要太长时间。 为视频点赞并不是没有获益,CEO都亲自发了红包,如果领取了红包,肯定还是点赞为好。至于张涛,这下真有够惨的,虽说够接地气,能够与员工打成一片,但威信和号召力也要想办法树立起来啊。 领红包不点赞被骂,不回群消息被罚款……打工人错了吗? 三言财经此前曾分析过“职场中微信社交礼仪的必要性”问题,即回复领导“嗯”是否有错?在《回领导“嗯”被批,我错了吗?微信社交礼仪有必要吗?》这篇文章中,三言财经认为,网络交流本质上仍然属于各种社会沟通渠道中的一种,必然也要有一定的规则。所以,回复任何人“嗯”或者“哦”、“啊”等会被排斥。 最近,又发生了两起类似事件,再一次引发大家对职场网络沟通社交礼仪这个问题的关注。 首先是今天职场博主@王落北发布一则网友投稿爆料称,普渡CEO张涛在公司群里发布一条产品宣传视频,并且同时发了一个红包。要求员工领取红包后点赞。但是没想到领红包的员工很多,但是给视频点赞的人却很少。 这种情况引发了普渡CEO大为不满,便在群里“破口大骂”,说领红包不点赞的员工是傻x。 根据爆料人提供的截图显示,普渡CEO张涛直言,“所以领了红包也不点赞的是傻x吗?点赞视频的人数和领红包的人数差的蛮多的。”他强调红包说的很清楚,既然不想点赞,就不要领红包。 从群聊语气可以看出,张涛用词非常激烈,说明他的确很生气。还强调如果员工觉得点赞丢人,不以公司产品和自己工作为傲,那么为何领红包。还要求大家把红包退回,“你清高,我也较劲”。 此外,普渡CEO张涛还被曝曾经因员工去友商面试,他也在群里公开贬损过竞争对手。 另一件事则更加离谱,一家公司因全员未回复群消息,直接惩罚全体员工200元。 近日,根据网传截图显示,广东广东中智华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发布一条行政处罚消息称,鉴于2022年1月10日17时56分在公司群内发布放假通知后,全员2小时内无回复,即违反企业微信使用管理办法,公司将进行惩罚,全员罚取200元。 该消息曝光后,引发网友热议。随后涉事公司回应称,这是根据公司规章制度进行的处理。 网友怎么看? 普渡CEO怒骂员工, 有网友称其“格局小了” 有网友称“不给红包也应该点赞” 对于普渡CEO怒喷员工领红包却不点赞,大部分网友认为这位CEO实在是“活久见”,格局太小了。 有网友评论称普渡CEO这样的格局竟然也能当领导; 还有很多网友认为,即使员工有义务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作为领导也不应该咄咄逼人。大家觉得普渡CEO出言不逊的行为非常不好。 也有网友认为普渡CEO的行为没有错,既然要求了领红包并且点赞,就应该领红包并且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还有网友称自己公司的产品,即使不给红包也应该支持。 不回消息被罚200元 网友:打工人何必为难打工人 而对于公司因全员未回复群消息,罚款员工200元一事,大部分网友也都表示无法理解。 有网友调侃称,钱这么好赚,发个信息就行;还有网友表示,既然不回消息要罚款,那么回消息能不能全体奖励200元?也有网友感叹,如果回复消息了会不会被说上班玩手机?打工人何苦为难打工人? 有网友认为,有时候企业群消息员工并非故意不回,随便罚款欠妥; 还有网友称,放假通知写“收到回复”了吗? 也有网友称公司也有公司的难处,让员工享受到人性化的关爱是根本。 总而言之,大部分网友都认为公司这个规定莫名其妙,因为不回复放假通知就罚款,那么如果员工不回复“罚款通知”,是不是还要继续罚?如此循环往复赚钱就行了。 管理者言:发红包是手段不是目的 员工是否收到消息很重要 大部分网友从“打工人”角度十分反对普渡CEO与广东这家公司的这种行为,那么,公司管理层又是如何看待用发红包“诱导”员工完成某项任务和强制要求员工回复消息这两种行为的呢? 三言财经同几位就职于不同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聊了聊这个问题。 关于发红包不点赞 首先,在工作关系中,红包有至少两种形式。一是逢年过节这种“福利向”的红包,属于给员工的一种奖励,这样的红包自然不需要员工特地完成什么任务或者目标; 而第二种,就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完成指定任务、目标而发的红包,也就是让“普渡CEO”发火的这种。一般情况下,在给员工发这种红包时,会明确给出希望员工完成的任务或者目标。例如给视频点赞、转发一些信息等。 所以,如果员工明确知道上级的预期,还只领红包却“不办事”,那么作为管理者,即使不生气,失望是肯定的。这种红包本身的目的就是一种激励措施,而不单纯只是机械的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从这个角度,普渡CEO生气是能够理解的。 当然,员工没有按照领导预期做事,直接在大群开骂也不合适。无论如何,使用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过激言语都是不妥的。在这件事当中,普渡CEO也应当反思自己用词,应当维护好同事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关于不回复罚款问题 在三言财经本次沟通过程中,所有管理者都表示不会因为员工不回消息就作出扣工资这种惩罚;但大家也一致认为不回消息的确会影响工作进度。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经常需要与员工实时沟通,如果是线下,则可以直接与大家面对面交流;可是如果是线上,那么员工能否及时回复就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特殊情况有紧急任务这种条件下,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回复,甚至可能会耽误工作进度。 大部分管理者,在日常工作沟通中,均会在群消息末加一句“收到回复”,以确保员工收到消息。有管理者告诉三言财经,自己遇见过员工觉得“收到回复”很形式主义,接到活做好就完了,何必非要挨个回复一个“收到”呢? 实际上要求员工回复“收到”,并不意味着员工必须立刻“秒回”;这个行为只是确定员工收到消息。尤其是疫情爆发以后,大部分公司都开始实施远程办公,那么信息传递是否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广东这家公司显然做的有些“过头”,日常工作讯息本可以“收到回复”来确定员工接收到,但不仅将此用惩罚的方式强制执行,甚至连放假通知不回复都要扣钱,有些没必要。管理中,讲究奖惩分明,那么如果不回复消息要罚款,是不是回复消息了应当予以奖励呢? 发红包不点赞是红包问题 还是企业文化、员工认同感问题? 三言财经认为,领导发红包要求员工完成指定任务,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如果员工领了奖励却不完成任务,哪怕该任务并非本职工作要求,在情理上惹得领导生气也属正常情况。 另一方面,公司用这种方式刺激员工点赞或者转发宣传信息,其本身无可厚非。但这本身也反映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非要认为只有红包才能让员工有动力做这些事呢? 这其实是员工是否对公司有认同感、对企业文化有代入感的问题。在普渡CEO发火事件中,从他口中可知大部分员工完全不想点赞,哪怕领了红包也不愿意。这其实有员工对公司没有认同感、对企业文化等方面因素没有代入感的原因。 所以,普渡CEO在生完员工的气后,应当反思公司管理上尤其是企业文化建设上是否出了问题,导致员工目标与公司不一致,没有强烈的自主性想去和公司共同成长,帮助公司发展的动力。 关于员工不回复被扣钱,一位律师表示,公司不是行政执法机关,没有罚款权限,在“员工没回消息被罚”这个案例中,公司实际上是不合规的。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只有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每月扣除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如果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工资。 在“员工不回复被扣工资”案例中,达不到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情形;同时,罚款数200元,被罚款人为全体员工,也超出了必要限度,并不合规。 不过,虽然公司不应以“不回复消息”就扣工资惩罚员工,但是在工作中,尤其是远程线上办公,员工也确实应当做到及时沟通。一句“收到”并不是刻板的形式主义,而是确保自己与管理者的信息交流时刻处于最新状态,这样能够更好的完成工作,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将这两件事与此前“回复领导嗯”被批结合起来看,在职场中,一些普通的社交行为其实更具有目的性,和普通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动方式大有不同。因此,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当注意职场社交中的特定规则,这也有助于在职场中更好地发展。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5 11:09 , Processed in 0.138959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