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标榜移民第二代可在这片土地上取得与其他加拿大人一样的经济成就。但最新研究显示,本地出生的少数族裔薪资不及相同资格的白人,且双方差距从70年代开始愈来愈大。专家认为除了种族歧视外,少数族裔第二代无法从父执辈继承高薪人脉也是主要因素。
加拿大引以为傲的多元文化政策向来标榜移民第二代可透过自身努力,与其他加拿大人一样取得的经济上的成功。但自从1960年代加拿大采取开放的移民政策,大量吸纳移民以来,不少移民为少数族裔,且不少移民的第二代已步入中年,并在本地职场上工作多年。
少数族裔男性 薪资比白人低18%
但西门菲沙大学(SFU)经济学家潘达可(Krishna Pendakur)的研究显示,本地出生或从小移民,并取得大学学位的少数族裔,薪资较其他少数族裔更高,但与相同资格的白人比较,他们的薪资明显较低。
本地出生的少数族裔男性,薪资较同等学经历的白人低18%,女性的薪资差距较小,只有3%。
对于这种现象潘达可认为少数族裔应是「感同身受」,事实上加拿大职场一些高薪工作机会对白人与少数族裔而言,原本就存在不平等。
他说双方的薪资差距从1970年以来愈来愈大,但吊诡的是加拿大社会这段期间对多元文化的自我形象也愈来愈能接受。
对于这种职场不公平现象,学者葛拉迪(Patrick Grady)曾出书表达忧心,并认为移民第二代的表现是加拿大未来的「大问题」(the big question)。
他说目前职场上普遍存在少数族裔薪资差异(discount),未来可能造成社会紧张,外界不能指望一个在本地出生、受教育的少数族裔,会一直忍受与他来自同样学校的白人领取更高薪资。
现年42岁的ING Direct资深品牌经理韩德生(Rakhi Henderson)四岁时与父母从印度移民加拿大,她说父亲是一名地质学家,经常抱怨他的薪资比本地人差,且多次升迁机会都与他无缘。
尽管她所面对的情况与父亲不同,但自己也多次经历薪资比同样资格的白人同事低,或是升迁机会莫名其妙的不见。
至于为何会有这样的薪资差异,潘达可认为除了种族歧视外,少数族裔第二代无法从身为移民的父执辈继承高薪工作的人脉也是主要因素。
他说有学者的调查显示,学经历几乎相同的求职者中,姓氏拼法看起来像白人的应征信函,获得面试的机会较华裔或印裔姓氏高出40%。
有趣的是不同少数族裔移民第二代与白人的薪资差异也不同,华裔薪资差异最少,仅8%;印裔为13%,非洲裔则高达19%。
专家建议将《平等法》扩大至私企
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第一代移民的社交关系网络不够广泛和深入,令第二代的子女也无法从中受益,施展能力的空间也受到限制;第二个原因是社会中仍然存在有歧视。
对于上述研究结论,华裔社区人士陈荫庭深表赞同。他表示,虽然理论上来说无论是什么族裔都应该是同工同酬,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微妙的因素,令平等难以实现。他举例称,华人打高尔夫球和冰球的比率较白人低。其他人在谈论这两项运动时,不但第一代移民插不上嘴,一些土生土长的华裔也进不了这个圈子,也就错失认识某些关键人物或高官的机会;而将来出现升职和提薪的时机时,也可能就抓不住。
本地金融机构ING Direct的部门经理、42岁的亨德森女士(Rakhi Henderson)则回顾,自己4岁的时候移民加拿大,她的父亲在印度是一名地质学者。然而,父亲来到加拿大后一直没有满意的工作,并总是抱怨自己和白人同事之间的收入差异,以及得不到工作机会。作为第二代移民,她的总体情况比父亲要好,收入也已达到了6位数,但是她周围的同资历的白人同事仍然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此外,她还表示自己曾“微妙地”丢失了几次提升的机会。在她所从事的行业中,总能见到有人飞快地提升,但是他们却没有什么特殊的资历 (additional qualifications)。这些人往往都是老资格的白人员工。
报告的作者潘德克教授则评论,自己原以为时间可以减少、消除族裔之间的收入差异,但是研究结果并非如此。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本不愿政府通过政策介入劳工市场,但是现在看来只有通过政府出面、将《平等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私企,才能有效地填平这一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