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中国人每天要消耗掉至少200万吨粮食。 这些粮食如果用中型货车(以载重12吨,车长6米计算)运输,一辆辆头尾相接,大概要排成一条长达1200公里的车龙,这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或是从纽约到芝加哥。 但这些粮食中的大部分其实并非直接被人们食用,而是作为饲料喂给了猪牛羊鸡鸭鱼。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关于支持饲料节粮及优化原料进口配额的提案》中指出,饲料是粮食消费的最大主力,2021年饲料用粮占比48%,达到口粮消费的1.5倍,且每年增速达7%。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危机依然客观存在,饲粮安全已成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且随着居民消费进一步升级,饲料粮短缺问题未来或许会愈发凸显。 “肉蛋奶得靠粮食换” 当前,我国已经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工作底限要求被牢牢守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这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也是连续十九年获得丰收。 然而在取得丰收佳绩的同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并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 一边是“十九连丰”,一边却是“增产节粮”,这说明我国粮食产业仍然存在待解决的问题。2022年9月,农业农村部召开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工作推进视频会,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突出矛盾在饲料粮。 当前,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需求正从过去的“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丰富”“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加速转型,食物消费呈现口粮消费下降、肉蛋奶等非口粮食物消费快速刚性增长的变动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人对肉蛋奶的需求量快速提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肉类产量达到8989.99万吨,与1980年相比增长6倍以上;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为3408.81万吨和3682.7万吨,与40年前相比分别翻了3倍和32倍。 而生产这么多的动物蛋白,就需要有相应数量的饲料。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胡小松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举例,生产1公斤的牛肉,需要7-9公斤的粮食去转化,生产1公斤的鸡肉,需要2.7-3.7公斤的饲料(粮食)去喂养,而1公斤鸡蛋,需要有不少于1.7公斤的粮食去喂鸡。简而言之,“肉蛋奶都要用粮食去换。” 中国老百姓对肉蛋奶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饲料粮的需求量迅速提升。 布瑞克农业大数据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介绍,2015年我国饲料产量刚突破2亿吨,2022年就突破3亿吨达到3.022亿吨。这七年间,除了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饲料产量出现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出现大幅增加。他预测,到2025年中国饲料产量可能会达到3.5亿吨甚至更高。 从饲料产品结构来看,猪饲料、肉禽饲料是主要品种。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猪饲料产量13597.5万吨,增长4.0%,占44.99%;肉禽饲料产量8925.4万吨,增长0.2%,占29.5%。 饲料已成粮食消费大头 人不吃饲料,饲料粮如何能威胁到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内动物生产产业主要以玉米作为能量饲料、大豆豆粕为蛋白饲料。其中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通常一斤大豆产出0.8斤豆粕。“在豆粕替代方案出台前,玉米在饲料中的占比为60%-65%,豆粕占比则在20%左右。” 以非洲猪瘟发生前的2018年为例,当年我国生猪出栏量6.9亿头。通常来说,一头长到250斤左右出栏的肥猪,一生至少需要650斤饲料喂养。若按一斤饲料用到0.6斤玉米和0.2斤豆粕计算,一头猪一生就要消耗掉390斤玉米和130斤豆粕,那么6.9亿头猪就需要消耗掉1.35亿吨玉米和4485万吨豆粕。 同年,中国玉米产量为2.57亿吨,也就是说中国一半的玉米被用来喂猪了。而大豆当年产量仅为1600万吨左右,即使全部加工为豆粕去喂猪,依然存在超过3000万吨的豆粕缺口。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饲料消费约3.8亿吨,约占粮食消费总量的48%,其中,玉米仍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而大豆产需缺口则有所扩大。 这就导致饲料粮对进口的依存度较高。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粮食进口量1.4687亿吨,其中大豆和玉米居前两位,分别达到9108万吨和2062万吨,合计占比高达76%。 随着玉米和大豆需求量的飙升,二者的价格也持续水涨船高。刘永好表示,过去一年粮食价格上涨明显。由于俄乌冲突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导致粮食供应和运输受到较大影响,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价格上涨超过25%。 而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又会推高生猪养殖成本,并进一步带动猪价上涨。据新希望六和接受投资者调研披露的数据,猪料每吨均价从年初到年末价格上涨600元—700元。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居民的消费负担。 饲料粮持续短缺,还可能会导致“人畜争粮”矛盾加剧。林国发指出,饲料粮价格攀升将驱动口粮作物转饲用消费。过去两年,一些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采购稻谷和小麦替代玉米做饲料。 去年发生的“青贮小麦”事件就从侧面反映出国内口粮与饲料粮边界存在被“打穿”的可能。 我国小麦以冬小麦为主,以华北地区为主要产区,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去年5月,就在小麦即将收获之际,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被爆有农民在小麦未成熟时,连同青秸秆一起收割卖给收购商或养殖场,最终作为青贮饲料喂养牛羊。 由于小麦的种植与收割事关主粮安全,这一事件在互联网传播之下引起巨大反响,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化解饲料粮难题 肉类消费刚性增长,饲料粮保障面临空前压力,如何化解饲料粮难题? 朱增勇认为,要么通过育种提升效率,要么从饲料本身着手。“如果每头母猪能够繁育更多有效仔猪,那么就能减少对母猪的需求,进而减少对饲料的需求。同时提升饲料饲喂效率,并且充分利用一些农作物副产物和可替代饲料原料,在不影响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替代一部分高价饲料原料。” 早在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2021年,全国养殖业消耗的饲料中豆粕占比降到15.3%,节约豆粕1100万吨,折合大豆1400万吨,相当于1亿亩以上耕地产出。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不止提及粮食,针对饲料安全也下了足够笔墨: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 保障饲料安全,除了“开源”外,更要“节流”。 在刘永好看来,在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节粮减损等同于增产。 以2020年为例,当年我国粮食产量6.7亿吨,种粮地17.5亿亩,平均亩产0.38吨。新希望作为国内最大的用粮饲企,年用粮0.3亿吨,产饲料近0.3亿吨,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4%,对应用地7700万亩。 “如果我们能从优化育种、饲料配方、优化养殖这三个维度入手降低饲料用粮和提高饲料的转化率,每年就能提升1%的饲料综合使用效率,也就是节约77万亩耕地资源。如果连续坚持五年,就可以累计节约粮食约150万吨,可节约三四百万亩良田,相当于浙江省的总耕地量。如果全国用粮企业都行动起来,这将对绿色发展、土地节约产生巨大贡献。”刘永好表示。 当前饲料节粮还存在一些障碍问题。刘永好指出,一是饲料粮转化链条上存在一系列技术“卡脖子”问题,如育种基因编辑技术、饲料发酵合成生物学技术等;二是饲料科技联合攻关及创新能力不足,比如替代玉米豆粕的新配方技术及推广、数字化技术研发及应用等。此外,民营饲料企业的进口原料配额政策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为此,他提议,支持企业牵头开展饲料节粮科技创新联合行动;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进口粮食的政策通道;优化原料进口配额管理制度,从原料端保障饲料用粮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在接受农民日报采访时指出,节约饲料粮最根本的措施是要适度规模化。适度规模养殖有很多好处,一个家庭农场养三五百头猪,既解决了经济效益问题,又留住了农村劳动力,猪粪当做有机肥料使用,种植业也受益。此外,可以在周围田地种一些有利于母猪生长的胡萝卜、青菜等饲料原料,既省粮食,猪还长得健康,这是今后减少饲料粮使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4 01:56 , Processed in 0.165679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