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2023索尼世界摄影大赛落下帷幕, 夺得创意组大奖的,是一副名叫《虚假记忆:电工》(PSEUDOMNESIA: The Electricia)的作品。 照片呈深褐色调,颗粒粗糙, 两个不同年纪的女性紧紧相依,令人不由想起上世纪40年代的肖像风格。 照片由52岁的德国摄影师Boris Eldagsen制作, 他从业30余年,作品丰富、经验老道,夺得大奖实至名归。 然而一周过后,Eldagsen却在个人网站上宣布,这是一张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而非传统照片。 因此,他拒绝接受这一奖项。 在Eldagsen看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因为AI图像第一次赢得了国际摄影大奖, 他由此发问:“你们中有多少人早就知道或者怀疑这张照片是人工智能生成的?这里面总有些东西让人感觉不对劲,不是吗?” 1989年,Eldagsen开启了自己的摄影生涯, 2000年过后他的角色逐渐转变,成为一名摄影媒体艺术家。 而到了现在,他将艺术重点转移至探索人工智能生成创作的可能。 《电工》便是由工程设计、图像修复、图像扩展等技术以及Eldagsen本人丰富的摄影知识糅合而成。 他采用同样的技术,制作出多套风格相同的复古作品,组成《虚假记忆》序列。 画如其名,这些记忆从来没有存在过,也从未被人拍摄过, 每一副都是由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器打磨了数十次的成果。 但Eldagsen此次参赛,并非为了浑水摸鱼,而是想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 “我厚着脸皮投了稿,想测试大赛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AI图像的准备,结果他们没有。 AI图像和摄影不应该在同一个奖项中相互竞争,它们属于不同的作品种类,人工智能不是摄影,因此我不会接受这个奖项。 摄影界需要一个公开的讨论,探索究竟哪些能够被视为摄影作品,哪些不能?以及摄影界的保护伞是否已经足够强大,能够将人工智能图像融入进来。 希望我的拒绝,能够加快这场辩论的发生。” 不过,对于Eldagsen“大赛没有准备好应对AI图像”的指责,主办方世界摄影组织倒是持不同的意见。 根据规定,创意组比赛的参赛者可以使用各种实验性图像制作方法,包括氰基照相术、射线照相术以及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实践。 在与Eldagsen沟通,并得到他本人的保证后, 主办方认定《电工》由Eldagsen与人工智能共同完成,符合标准,因而支持他参赛, 这张图像的诞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丰富的摄影知识。 世界摄影组织原本计划与Eldagsen合作举办一场问答会,对这一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但其随后发出的声明,却显示这一切都是有意而为,故意误导。 这让主办方非常失望,Eldagsen此前所做出的保证失效,双方也无法再进行建设性的谈话。 并且,根据Eldagsen本人的意愿,《电工》也已从比赛网站上移除。 人工智能将会对人类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是近年来最为火热的话题之一。 近些天来,川普被捕和教皇穿羽绒服的假照片四处疯传,又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担忧。 在“未来生命研究所”的一封公开信中,马斯克和其他100人振臂疾呼,请求暂停发展人工智能的“危险竞赛”,因为人类还不清楚推进这一技术究竟要涉及多少风险。 他们要求所有人工智能实验室在进行更多的风险评估之前,至少停止开发产品六个月。 因为一旦技术变得过于先进,AI就有可能不再需要人类干预,也不再听从人类的指令,从而带来无边的混乱。 不仅仅是绘画、摄影, 目前人工智能在聊天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歌曲创作以及药品开发等多个方面都展示出了长足的进步。 但在未来,人类究竟会受益于此,还是受制于此,仍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的未知数....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18 00:04 , Processed in 0.130049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