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国内教育,很多父母都会抱怨“太苦了、太卷了”。孩子们之间分数咬得很紧,中高考淘汰率也高,几乎没有能歇口气的时候。 不少中产父母为了带孩子逃离这种高压的环境,选择“走出去”。今天文章中的这位妈妈,就决定放弃北京户口,带着孩子去香港。 本以为会给孩子带来更自由自在的童年,没想到却卷入了另一场残酷的厮杀。 这篇是她的真实经历,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 2019年,我家的独生子女在香港最有名的私立医院诞生了。 之所以说她是独生子女,因为我很早就预判我不会生二胎甚至三胎。我的能力达不到,精力和经济都不行。 因此从一开始我就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决定对家里这棵独苗孤注一掷。 可以看赛马的香港私立医院 孩子小时候在北京长大。三岁面临上幼儿园,拥有香港身份证的她没有自己的选择权,一切选择在我。 先生是香港人,年长我三岁,我俩结婚十年老来得子,当然是希望她获得更好的教育。 留在北京还是回到香港?我想都不想选择了后者。 当初选择在香港生孩子,也是因为众所周知的香港教育资源好,只是我忽略了一点,“更好”就意味着“更卷”。 香港的择校难度远超想象。砸钱、鸡娃、混圈,似乎是香港中产以上家庭的常态。 趁着赴港潮前来的内地家长,如果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可能到头来会发现,费了大力气拿香港身份变成了“瞎折腾”。 香港教育的卷 是卷在起跑线上 你很难想象,在香港,多数的家长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着手为孩子安排教育之路,这点要比内地家长提早了很多年。 记得当时我怀孕,先生跟同事们报喜,同事恭喜过后问道: “你们找好学校了吗?” 我先生一头雾水: “学校?什么学校?孩子还没出生啊!” 即使先生作为本地人,也完全没有预见如今的香港教育会卷到何种程度。 像我现在这样,孩子三岁半开始物色心仪小学,照着人家的入学考试题开始练已经算是晚的。 后知后觉,原来香港人从怀孕开始就在为教育做计划,只为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 香港出生的孩子都会有出生纸 都说海淀顺义妈妈卷,但是考小学在北京也不是三岁半孩子应该面对的事。 到了香港我被迫要快速融入这边的教育节奏,发现香港本地的家长为了子女教育,早早就剑拔弩张,力求让孩子在学业上登峰造极。 内地家长跟香港家长比起来简直是佛,太佛了。 香港许多教育中介都会开办“考小面试班”,收费动辄几万元。 第一次听说我觉得天方夜谭,考小学还要面试班,又不是考公务员!然而这在香港就像家常便饭。 想当年我三岁半的时候,半个大字不识,更不知考试为何物。 犹记考入那所与首都同名的小学时,老师问我最难的问题是:“一个桌子4个角,切掉1个角,还剩几个角?” 我答:“3个角。”4-1=3,这就是六岁的我的水平。 后来才知道这世界上的事情不止有唯一答案。切掉1个角,除了3个角,还可以有5个角。就好像现在我们拥有的选择似乎更多了,去这里读书,去那里上学。 而香港的小学入学考什么呢?六岁入学,五岁考试,比我那会儿还早了一年。 其中一项内容是阅读中、英文短句。这就需要有大量的中英文词汇量,仅中文来讲,不认识2000来个常用汉字恐怕难以顺利通过。 当然学校是不会有那么多时间教的,靠的还是父母和课外补习。 根据我们内地的教学大纲,小学毕业需要识字3000个左右。五岁的孩子就让他认识2000个字,不是达不到,而是太累了。 幼儿园第一学期结束,学校召开家长会。 孩子的班主任平时跟我挺聊得来,因为自打我回到香港,为了自己和孩子尽快融入,平时我就抓住一切机会跟她聊天。 幼儿园出去郊游,我去当义工,巴士上抓着她聊;接孩子放学,只要孩子不催,我正反都要跟她聊两句。 家长会结束后,我向班主任咨询了几个有意向的学校,顺便想偷偷打听打听班里其他孩子升小学的志愿。 老师靠近我表情神秘地说: “他们不会说的,大家都是竞争关系,最后去了哪个学校,只有收到录取通知才会告诉你。” 一下子,我仿佛看到这些父母脸上的“竞争”二字,昭然若揭。 而且,还是暗着争,在一切有结果之前,你看到的都是一片祥和、父慈子孝。 网上看到的那些中年父母携子女赴港读书看似轻而易举,背后有多少人在强撑,夫妻为此背后吵了多少顿架,只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前一阵子来港的大黄鸭 朋友看我在香港住的地方附近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学校,一年前就苦口婆心地劝我赶紧搬家,当时听到这个提议我还觉得大可不必。 在家附近找个学校上不就可以?我们小的时候也是家在哪,学校就在哪。 一年后的我理解了,香港好的学校有多难进,连夜卷着铺盖搬到学校附近才是王道。 现在的孩子,学校在哪,家往哪搬。 因此孟母三迁,在香港是家常便饭。从幼儿园就拥有耀眼简历的背后,竟是每一个普通孩子的常态。 接纳香港“一条龙”式升学体系 复杂程度远超内地 在香港三岁上幼儿园的孩子,是要两岁参加面试的。两岁的孩子似乎除了语言能力也没有别的好展示。 女儿两岁时参加了幼儿园面试,好在她语言有那么一丢丢天赋,报名了几家学校都顺利录取。 我心想这也不难?谁知,这才是刚开始。 香港学校体系之繁杂,让我这个内地老母亲花了很长时间都感到无所适从。 我就像买新电器时拿到了一本厚厚的说明书,但是电器说明书可以扔,子女教育说明书怎么都得硬着头皮读下去。 决定来香港前,我就知道香港奉行的是15年义务教育(包括3年幼儿园6年小学6年中学),构想着逃离海淀顺义妈妈的卷,愉快地去香港躺平。 没想到我研究了香港的教育体系之后,再回头看这个15年义务教育,有一种“中计了”的感觉。 香港学校按办学方式分为以下5类: ① 官立学校(免费) ② 津贴学校(免费) ③ 直资学校(交学费) ④ 私立学校(交学费) ⑤ 国际学校(交学费) 先不说国际学校,单看香港的本地学校,从中学开始就按总体学习成绩分为Band1、Band2、Band3,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二三类校。 二类校的大学升学率只有8-20%,三类就更别提了。 如果上二三类校,倒不如在内地踏踏实实参加高考。 因此来香港读书的孩子,一般就是奔着本地一类校和国际学校这两条路走。 一类校目前在全港有48间左右,只有8间直资(交学费)的学校,其他都是免费的津贴学校和官立学校。 学习成绩好,又不收学费,听着不错吧!但是,竞争也相当激烈! 香港本地的一类校非常难进,根据学校在官网、facebook上公布的数据,好的学校每年报名人数超过7000人,录取就录取120人。 这是一个五岁孩子应该参与的竞争吗? 在香港,是的。 香港热门小学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比例 况且本地一类校虽好,但多是粤语教学,学生以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为主。 我们在内地学校学的是简体字,到了香港后即便是中文课程用的也都是繁体字,如果想从内地半路插班到香港读书,很多孩子需要用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先攻克语言关。 香港的国际学校也不是有钱就能上。 香港有钱人太多,想进好的国际学校难度堪比上清北,拼的不只是孩子的成绩,更是家长的财力,这个我后面会说到。 扪心自问,我自己都考不上清北,我让孩子考这种难度的国际学校我居心何在? 两种学校今后的出路也是大相径庭。 香港本地学校的毕业生参加的是“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即DSE)”,类似我们的高考。考生可以用这个成绩申请国内大学。 我先生的妹妹当年就是以14分的DSE成绩被北京语言大学录取的,实现了学渣的华丽逆袭。 当然DSE成绩也可以申请海外大学,但分数要求比较高。一旦没达到,就要上一两年预备校,留学成本成倍增加。 而且对内地孩子来说,上香港本地DSE学校先要过粤语关,再过英语关,因此选DSE留学多少有点人为制造困难了。 所以一开始就想送孩子留学的家庭,都会选择国际学校,尽早适应。 再说香港知名的国际学校,多数都是IB课程,中国学生不能用IB成绩申请国内的大学,所以学生毕业后多出国深造。 如果读了国际学校后不想出国的学生就非常吃亏了,本地大学一般只预留三成左右学位给这类考生,而且要和重考生、自修生等一起抢这三成学位,竞争非常激烈。 简言之,如果你想让孩子以香港做跳板,回内地读大学,最好让孩子读香港的本地学校,咬牙过语言关,参加DSE的考试。如果你想让孩子将来出国深造,那就送去国际学校。 为什么我一个幼儿园孩子的家长会考虑孩子上大学的问题? 因为香港很多学校是一条龙形式的。这是在香港读书的必备常识,实在拿不准的学校,打开官网,就知道学校开了多少学部。 想让孩子读这个中学,就要读它的小学;想要上它的小学,就要进它的幼儿园甚至学前班。说实话,像我这样孩子三岁才开始规划,已经有点晚了。 对于我家这个粤语不过关、一嘴北京腔的独生子女来说,国际学校似乎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香港本地学校讲的是粤语,严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1 22:17 , Processed in 0.142791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