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亲友聚会,酒成了宴席上少不了的主角,推杯换盏间,仿佛必须喝到“喝多了”才算尽兴。 虽然喝了这么多年酒,但是我敢说,你对酒精一定还不够了解! 酒量大小取决于基因, 喝再多也练不出来 每个人的基因不同,对酒精的耐受程度也是不同的。 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分解。酒精,也就是乙醇,在体内的代谢分三步走: 乙醇被代谢成乙醛 乙醛被代谢成乙酸 乙酸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在这三步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肝脏中的两种酶,分别是“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 通常人体都存在第一种酶,也就是乙醇脱氢酶,且数量基本相等。但缺少第二种酶——乙醛脱氢酶的人就不少了。 尤其是我们亚洲人,是常见的缺乏第二种酶的人群,乙醛无法分解代谢,于是在体内蓄积。乙醛对人体有很大的毒性,使人产生恶心、呕吐、头痛甚至昏迷等醉酒症状。 相反,如果两种酶的活性较高,酒精快就会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了,就会“千杯不倒”。 所以说,酒量是酶决定的,而酶又是基因产生的,因此,问题的核心在于基因。我们无法改变基因,当然就无法改变酒量。 患者问 那究竟酒量能不能“练”呢? 答案是不能的。身体也许可以逐渐耐受喝酒所带来的各种不适的反应,但我们的器官所遭受酒精和乙醛的破坏是无法适应和改变的。 所以,酒量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 喝酒脸红的人 比普通人喝酒风险更高 在酒桌上,常看到许多人一喝酒就会脸红,俗称“上脸”。 这就是乙醛在体内堆积的表现,因为它可以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造成“脸红”。而乙醛对人体的毒性较大,它的代谢需要“乙醛脱氢酶”催化。 不幸的是,我们很多中国人都有这个基因的变异,因此无法迅速代谢乙醛,所以才一喝酒就脸红脖子粗。 因此,如果作为一个乙醛脱氢酶不活跃的人类,还不服气,非要挑战酒量的话,那么随之而来的后果,不仅是肝功能损伤,还会面对高肿瘤发病率的风险,比如食管癌、头颈部癌、肝癌和乳腺癌等。 所以喝酒脸红的人就别再喝了。 不要空腹喝酒和连续喝酒 空腹喝酒 ,酒精不仅会导致肝脏问题,而且是直接对胃肠道有刺激,大量的烈性酒可以导致消化道的损伤,轻则发炎,重则大出血。 所以,喝酒一定不要空腹喝,空腹喝会直接刺激胃肠道,导致胃炎、胃溃疡、胃出血。 而且,空腹喝酒很容易就被血液吸收,很容易醉,所以参加酒局一开始就先吃个半饱吧! 在饮酒过程中随时吃点东西喝点水,也可以促进酒精从体内的排出。 此外,也不要连续喝酒。 每天都喝酒,肝脏会没有恢复期。如果常期饮酒,就算每天只喝二两酒,持续三十年,也可能会得酒精性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 如果昨天刚喝完,今天就别再喝了。 还要注意,不要一次大量地喝很多酒。醉一次酒,就是对肝脏的一次巨大打击,相当于是一个急性肝炎的过程。 酒精对人体和肝脏的损伤是剂量决定的,喝的量越多,危害也就越大。所以能喝低度酒就不喝高度酒,能少喝就少喝。 “解酒药”根本不存在 刚刚讲到,酒量实际上在我们一出生,就由基因决定了。 代谢酒精的关键武器是“乙醛脱氢酶”。而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无法通过外部摄入来补充。这吃进去的蛋白质,还没等发挥解酒作用呢,就先被身体分解了。 患者问 那市面上热销的诸多“解酒神药”,又是啥东西呢? 在查阅了各种资料和研究了它们的各种成份后,发现大部分所谓“解酒药”的功效都在护肝和保护胃粘膜的功能上。 其功效也就等同于酒前一杯酸奶,甚至大部分都不如多喝水呢。 看来,多喝热水,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句空话。 患者问 那么,喝酒时真正的解药是什么呢? ● 少喝,微醺即可; ● 多吃,让酒精吸收得慢点。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2 00:03 , Processed in 0.143269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