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产能过剩」突然成为舆论热点,见诸各媒体报端和网络。众所周知,凡市场经济,必然一定程度存在商品、劳动力或者技术的「过剩」,否则国际贸易就成了空中楼阁。但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真如某些国家政客所说,过剩到「威胁他国产业发展,冲击世界经济」吗? 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个问题:产量高就是「产能过剩」?特斯拉新能源汽车产量的一半诞生于上海工厂,出口量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近30%。如果产量高、出口多是「原罪」,特斯拉岂不是成了「罪魁」? 一国产业发展要尽量满足国民需求,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中国拥有14 亿多人口、4 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巨大的内需潜力没有国内产能支撑,只靠进口是满足不了的。在供给方面,2023 年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88%由本国消费者购买使用。在需求方面,不仅发展中国家,发达经济体同样迫切需要质优价廉的清洁产品,以推动其本国经济转向绿色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和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分别是2022 年的4.5倍和4倍。当前产能远不能满足市场实实在在的需求,又何谈过剩? 第二个问题:政府补贴就是「不公平竞争」?现代经济体要发展自身重要产业,初始都有一定的政府补贴。美国通过《芯片和科学法案》拨付高达520 多亿美元的补贴,欧洲多国从公司税收到个人购置等方面普遍对电动汽车产业实施补贴措施,并非哪一国独有。政府补贴的目的在于鼓励企业投入研发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锻造比较优势,以满足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刚刚闭幕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吸引了全球1500 多家企业参展。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既有特斯拉、福特这样的美国企业,也有上汽等转型发展的中国传统车企,还有蔚来、小米等「造车新势力」。事实上,中国2023 年起已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正是通过充分市场竞争,使技术加速迭代、车型推陈出新,塑造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第三个问题:价格低就是「扰乱市场」?一个国家在全球形成优势产业,取决于成本、效率、可持续性等要素,说到底是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工业体系和丰富人力资源,赋予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可及性的空间。 中国新能源产业之所以在国际市场受欢迎,靠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极致的效率改进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淬炼。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十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制造能够享誉全球,受到普遍欢迎,自有其市场逻辑。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始终坚持开放和共享,与世界各国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促进了全球产业链优化升级,为全球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为「中国制造」贴上「产能过剩」的标签,扼杀自由贸易的多元性,营造「中国威胁」的恐慌感,损害的是全球化链条上每一位普通劳动者、消费者的利益,牺牲的是由世界各族人民共享的环境和生态。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充满期待,不会因为他国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轨卫星等领域处于领先位置,就千方百计找理由去指责批评、去打压遏制,而是真心实意学习和借鉴,在互学互鉴中共同为人类科技进步作贡献。一个可持续发展、更加开放的中国必将为全球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唯有世界各国携手并进,才能唱响人类共同发展的和美乐章。 文: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杨舒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1 20:47 , Processed in 0.152281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