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执导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的时候,魁北克导演泽维尔-多兰只有19岁,影片青涩中爆发的情感力量和不羁的电影语言表达让电影界惊叹不已,在一片赞誉中被捧上“天才导演”的神坛。在《我杀了我妈妈》之后,尽管多兰又多次入围戛纳和威尼斯等电影节,三部长片却有重复自己的嫌疑,去年威尼斯时《农场上的汤姆》也出现了“自恋”“小情小爱”的评论声音。这让所有人对今年三级跳进入主竞赛单元与达内兄弟、迈克李等同台竞技的多兰很是犹疑观望,毕竟从以前的片子来看多兰更适合在“导演双周”和“一种关注”这样的平台再打磨几年。能进入主竞赛,是否因为“戛纳嫡系”出身?作品质量是否真的能与大师们相提并论? 结果,多兰用一个和《我杀了我妈妈》主题完全相同的影片回答了全世界:五年一轮回,天才依旧,成熟质跃。曾经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咆哮宣泄、恣意张扬的少年,终于在小情调里走出了大格局。与前辈大师们的作品相比,《妈咪》不见半点逊色,相反因为多了一份肆无忌惮的生气,而让这几天被“大师班”中规中矩正常发挥搞得疲软的媒体和记者彻底兴奋起来。 这部被誉为多兰最好作品的影片再次回到其处女作中表现的母子关系。患有狂躁症的少年史蒂夫和同样脾气暴躁的母亲蒂安常常为小事吵闹爆粗口,这些冲撞摩擦中有一种母子间无法割舍的亲密,又贱又温暖。与《我杀了我妈妈》中任性的口无遮拦相比,多兰对母子关系的反思与重塑显得成熟而真挚。第三方的加入则增强了戏剧张力,将一段两人对峙却又彼此牵连的关系拓展成三人微妙的依存,更见结构与人物把控能力。 一直在影片里想象力爆棚、自信又张扬的多兰并没有因为成熟失去他的犀利,依然非常自我的选择那些他喜欢的服装和音乐,就算被人抨击是MV,也坚持用诗意的慢镜头和流行音乐,构成他影片的独特节奏。 另外在影像上,之前就知道《妈咪》会用1:1画幅,引起各种猜测讨论。看片的时候,视觉上其实没有什么不适,非要说变革,那可能是用惯Instagram的八零九零后对常规电影语言耍的一点小心机。多兰的真实目的是用这种更为狭窄的画幅强迫观众将视线集中在人物身上,更加不被干扰的发现人物间微妙的情感和细节。 至于缺陷自然还是存在,比如剪辑,就有影评人说本片可以有更好的剪辑版本。是天才而不是神的多兰几乎每次都身兼编导演服化道音乐剪辑字幕各种工作,这曾一度让一些评论称其“极度自恋”,但多兰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解答,却表明了他对电影的另一种理解和态度,“其实在拍摄之前我脑中就已经有了大概成型的影片,我知道,我剪的不会是最好的版本,如果让另一个人来剪辑可能更好些,不过,它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他是多兰的。”。 当大师们还在保持风格与寻找突破中犹豫不决的时候,多兰已经在1:1的窄屏上,带着他的音乐和自我表达信马由缰了。活了二十多岁,就用二十多岁的阅历和方式做能做到的最好表达,曾经的多兰做的很好。如今,他将生命的日渐成熟映射到作品中,让超越年纪和阅历的更多观众接受他的表达,则是一次华丽的蜕变。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5 06:55 , Processed in 0.035855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