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姓氏源流调查 “你贵姓?”“我姓——”这大概是中国古今最为传统和最为流行的社交语言。但是,在大家都知道自己姓什么的背后,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姓氏的源流密码? 在早期,“姓”,表示一个人的血统来源,说明是哪个老祖母的后代;“氏”,则是姓的细分和发展,是老祖母不同子孙间的代码,根本作用是“别婚姻”。南宋《通志·氏族略》称, 三代之时“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就是这个意思。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姓和氏也被“统一”了,两者变成了一个意思,姓即氏,氏乃姓。 在几千年发展变化中,姓氏的内容从简单走向复杂,意义从单纯变得世俗,分出了贵贱,出现了大小,被赋予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功能,产生出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在贵族,姓是身份 的象征;在民间,姓则是“寻根”的线索,家家有本家谱…… 人为何要有姓?区别贵贱和婚姻的需要 姓氏之现象,历代学者都在研究。 姓氏是由“姓”和“氏”组成,现在是一个意思,但在先秦时,两者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作。“姓”和“氏”之间,如果讲究先后的话,那是“姓”在前,“氏”在后。 “姓”何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这样说的:“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清马骕《绎史》引《三坟》所作的解释则相对好理解:“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 许慎和马骕所说的,大概意思是,“姓”的产生最早与女人生子现象有关。无数个女性繁衍后代,再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为了把从同一个老祖母传下来的人加以区别,这样便产生了“姓”。 因为这个原因,上古时的“姓”,直接写作“生”,如《尚书·舜典》中所谓“帝座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其中的“生”就是“姓”。此外,“姓”还写作写作“X(生下自)”、“X(人+生 )”等。 图:甲骨文“姓” 这些不同的写法,说明了“姓”在早期的发展情况。以“X”来说,此字上下结构,由“生”和“自”两部分组成。为何用“自”字?因为“自”在早期代表“鼻”,有“初”、“始”之意。《方言》释“鼻”时便说,“梁益之间,谓鼻为初。” “氏”则是“姓”的下级代码。“姓”表示一个人的血统来源的符号,说明是哪个老祖母的后代,“氏”则是姓的分支和发展,是老祖母不同子孙的代码。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称,三代之时“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就是这意思。 早期为什么要将“姓”和“氏”区别得这么清楚?东汉班固《白虎通义》的解释是,“姓”的作用,“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氏”的功能则是,“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 也。” 简单地说来,“姓”和“氏”区分那么清楚,就是区分男女(别男女)、区分贵贱(别贵贱)、区分婚姻(别婚姻)的需要。 其中的“别婚姻”,或许是姓氏产生第一原始动机。早期中国人就知道相同血缘的男女结婚后,所生的子女可能 不健康,“其生不蕃”,出于后代孙子昌盛、家族繁荣的考虑,便要求“同姓不婚”。在具体择偶时,如果“氏”同而“姓”不同的,可以婚配;如果“姓”同,而“氏”不同的,则禁婚,因为他们来自同一老祖母,曾是“一家人”。 但是,到“礼崩乐坏”春秋时期,“姓”和“氏”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姓”和“氏”出现合一的趋势。到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后,“姓”和“氏”也被“统一”了,变成一个意思。清顾炎武即此观点,其在《日知录》中称:“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司马迁)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这种“姓”、“氏”不分,当然不是司马迁个人所为,应是当时社会现象和风气的反映。 中国到底有多少姓?《中国姓氏大辞典》收23813个 中国到底有多少个姓氏?历代学者也都在研究,但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这不只因为人口众多,统计手段达不到,仅就姓氏本身来说,也有一个复杂的“合并”过程,影响到姓氏数量的统计口径。 在先秦时,就有学者对姓氏作过专门的研究。由史官修撰的《世本》就是当时的姓氏记录,也可以看成是中国早期的“家谱”。《世本》中共收入18个姓、875个氏。现今大部分在使用的姓氏,都能在其中查到。换句话说,先秦时的大部分姓氏一直使用到今天。 秦汉时期是中国姓氏数量大增第一波。西汉元帝(前48年-前33年)时黄门令史游编的儿童启蒙读物《急就篇》中,就已出现了130个姓,其中单姓127个,复姓3个。为什么有这么多姓?大概就是当年姓氏不分导致的。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1 23:57 , Processed in 0.156162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