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人民日报》发权威人士的谈话,财经江湖登时一片沸沸扬扬,因为靠观察经济现象谋生的人群,通常对此较为敏感。现在有迹象表明,这或许就是中财办的某位大佬,看看下面: 谁是《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 5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及2版要闻版几乎整版,刊发"权威访谈"文章《五问中国经济》,文中以与"权威人士"问答形式解答中国经济热点话题。这种形式对人民日报而言,较为罕见;而"权威访谈"全文未出现受访者任职单位和具体署名,也不常见。 该文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为:《本报独家专访权威人士,解析当前我国经济大势:正视困难保持定力前景光明》。 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号"侠客岛"26日深夜发表题为《谁是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的文章称,我们不能忘记革命战争年代时为何使用"权威人士"。 用这个词,事实上可视为一种斗争策略。他们出现的基本语境是,这件事很重要,需要由高级别领导人来发表看法,但又不方便挑明了说。 如今呢?这两篇人民日报文章,说白了是在定调子、给信心、找方向。许多网站的解读大致没错,这是在向外界传递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为何这样做? 其实文章里说得很清楚,国际上,全球供求格局变化了;国内,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业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文章里还说,经济运行中"几家欢乐几家愁"。 文章表示,也许你在媒体上会看到,经济学家、评论员们会用更为尖锐的措辞来形容当前形势,但所有这些说法,指向的其实是一样的紧迫感——到了必须有人站出来说经济形势的时候了,而且必须是高级别领导。 旁白:中央主管财经工作的高级领导,应该就是中财办主任,可能就是刘鹤。之所以让他出来表态,很大程度上,在于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之大超乎市场预期。他说一季度经济增速达7%,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问题是,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真到7%?别扯了。当然,形势也没坏到崩盘的地步。话说,二季度经济转暖的迹象也越来越多。看看下面: 4月份工业企业利润见底回升 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3%。其中,4月份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改变了一季度利润负增长的局面。 4月份工业利润增长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工业生产、销售稳中略升,对企业利润增速回升有积极作用。 二是部分行业投资收益对利润增长影响较大。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加120.3亿元,其中,投资收益同比增加116.1亿元。 三是降息、降费政策逐渐发挥作用。4月份,企业利息支出增长1.5%,增速比一季度低1.5个百分点。 四是电力、酒饮料和化工等少数行业利润增长明显加快。三个行业合计使4月份利润增速比3月份加快3.5个百分点。 旁白:当然,这里面可吹嘘的地方也不多,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炒股、降息赚点小钱,另外也就那么几个行业利润像点样子,其他都不行。 但这也算是一抹亮光啦,大家好歹对未来有点信心。大领导表态完,下面是部门出章程: 发改委全面放开企业债发行 5月27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正式发布《关于充分发挥企业债券融资功能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通知》,文件鼓励优质企业发债用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融资,鼓励企业发债用于特许经营等PPP项目建设。 募集资金用于七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六大领域消费工程项目融资,不受发债企业数量指标的限制。四类专项债也将不再受到发债企业数量指标的限制。 此外,发改委将城投类企业和一般生产经营类企业需提供担保措施的资产负债率要求分别放宽至65%和75%;主体评级AA+的,相应资产负债率要求放宽至70%和80%;主体评级AAA的,相应资产负债率要求进一步放宽至75%和85%。 发改委还适度提高区域经济和债券风险迹象预警线,对符合国发[2014]43号文件精神,偿债保障措施完善的企业发行债券,不与地方政府债务率和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挂钩;将本区域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余额一般不超过上年度GDP8%的预警线提高到12%。 旁白:这基本是放开企业债市场管制了,只要是参与PPP项目的企业,估计发债,都会一路绿灯。地方债不是发行有难度吗? 企业接着上嘛,反正都是搞基建,谁搞不是搞?都是要用钱的啊。问题是,这基建规模可不是一般的大,看看下面: 张高丽:规划六大经济走廊建设 亚欧互联互通产业对话会27日在重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张高丽指出,中国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积极规划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 旁白:到目前为止,各个省份已经出台与"一带一路"在内的各项规划配套的子规划。这要是算下来,规模到底有多大? 《人民日报》里面的"权威人士"表示要"保持定力",真正底气其实就在这里。 企业创新创业,最终结果谁也不知道,而万亿规模基建项目一旦落实到位,中国经济想下去都很难。但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靠基建是保底,真正还是靠产业升级,现在其实已经是亮点多多: 今年一季度中国每周诞生一个亿万富翁 5月26日,招商银行联合贝恩管理顾问公司发布《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同日,瑞银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也联合面向全球发布2015年亿万富豪报告。 瑞银报告指出,在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几乎每个星期就有一名新的亿万富豪诞生。 招行报告也指出,2014年末,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1千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已超过100万人,相较2012年增长了33万人,而相较2010年已经翻番。高净值人群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32万亿元。 报告还显示,亚洲有近20%的白手起家亿万富豪来自于消费品行业,平均拥有的财富值为32亿美元。来自于房地产行业的白手起家亿万富豪数量位居第二(12.9%),平均拥有27亿美元的财富。 中国亿万富豪的行业分布特点与亚洲区相似,更多是在制造业、消费品和房地产业。 但是,这样的格局近年来也在发生转变,美国亿万富豪更多产生在金融和高科技行业。 招行报告指出,中国鼓励行业创新的政策激发了财富活力,催生了许多基于互联网技术或平台的新型致富模式和"新富人群"的涌现——他们大部分从事互联网等信息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创新型行业,近80%年龄在三十到五十岁之间,75%新富人群的可投资资产处于一千万到五千万之间,处于高净值人士的入门级别。 "他们大部分处于中青年阶段,站在技术进步和行业变革的潮头,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项安达如此为新富人群画像。 旁白:这当然都是大牛市催生出来的新富阶层。亮点不是他们身家多少,而是这些新富阶层所属的行业都是创新性行业,牛市是财富放大器,将他们的创新创业的结果给放大贴现了。 当然,捧他们场的资金,都是国内股民,国际大资金进来,还是要买权重大蓝筹: 英国富时将A股纳入全球基准指数 英国指数公司富时集团(FTSE)今天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启动将中国A股纳入全球基准的过渡计划,富时的2个新兴市场指数都将纳入中国A股。彭博称,A股将被纳入富时罗素(FTSERussell)指数。 富时称,A股在新指数中的初始权重约为5%。国际投资者可全面进入A股后,权重将增至32%。富时称,A股在指数中的权重将与R/QFII的总额度挂钩。 新的指数是过渡性指数,当A股完全满足FTSE对于新兴市场分类的标准时,这两个包含A股的指数将与标准的富时新兴市场指数进行无缝对接。 除了富时,美国的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也正在积极酝酿将A股纳入其指数。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本月发表声明称,该公司将于纽约时间6月9日17点(北京时间6月10日5点)过后不久在其网站上公布是否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决定。 旁白:分析人士毛估算一下,大致来个几百亿美元的资金是没问题的。考虑中国A股市场一天近两万亿成交量的规模。这点钱,其实真不算什么。 但这个真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放弃资本账户管制,彻底对外开放,这意义多大,看看下面: IMF副总裁:人民币现在未被低估 5月26日下午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大卫-利普顿(DavidLipton)今日表示,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速将达6.8%,与中国政府7%的预测和IMF此前的判断相一致。 他同时称,人民币在过去一年里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当前币值不再被低估,加入SDR只是时间问题。 旁白:所以今年底,就热闹了,如果人民币没被纳入SDR篮子里,那么中国干脆让人民币与金银挂钩,绕开IMF,自己玩得了。 别以为人民币加入SDR,就一定是好事,因为这看似是人家给人民币背书,其实也是中国拿雄厚经济实力给欧元美元日元背书! 看看下面,大家就会明白,人民币如果不被纳入SDR,全球金融体系将会损失多大: 人口老龄化可能让全球未来的债务增长失控 高盛资产管理欧洲、中东以及非洲地区首席执行官AndrewWilson警告称,全球堆积如山的债务形成了对经济最大的威胁。因为消除债务需要持续有人来创造经济增长,但事实上人口结构正在老龄化,政策制定者们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人口结构在多数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是个重大挑战——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还清巨大的债务负担。" Wilson对英国《每日电讯报》表示,"随着预期寿命快速上升,我们不再拥有那么多年轻的劳动人群,"债务驱动的经济模型很难延续。例如日本的债务/GDP比值已经超过200%,Wilson认为这是人口老龄化带来影响的实例,"日本模式显然在长期是无法持续的。"他表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日本模式同样也发出了类似的警告。还机构称,如果日本不进行改革,到2040年债务/GDP比值将超过400%。 OECD秘书长AngelGurria表示,只有货币刺激措施和强劲的成长不足以协助经济摆脱20年来的低迷。"日本的未来展望仰赖确保长期财政可持续性,在预算赤字占GDP约8%下,负债比预料会进一步攀升至未知领域。但Wilson表示,高负债国家仍有希望。 "人口结构的改变意味着,我们必须在移民和扩大劳动力等方面寻求更有创意的政策,找出方法削减债务。像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推动扩大妇女劳动参与率,以及透过刺激通膨的政策。" 每日综述:全球社会都变老啦,而且生产率都下来了,债务日复一日的膨胀下来,尤其是各国政府债务,资产负债表简直让人胆战心惊。 再加上各国央行花样翻新的QE,未来即使不出现全球性货币危机,滞胀前景那是情理中事。所以人民币不加入SDR,未尝不是件好事。 中国经济决策层,也就是所谓"权威人士",也认识到短期波动不可惧,可惧的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而同时货币宽松刺激又过了火,结果就是和欧美日其他国家一起掉进滞胀陷阱。 这才是中国经济最恐怖的结局,而非大家所臆测的那样由地产崩盘导致经济硬着陆。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1 22:25 , Processed in 0.148540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