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官方试点发现,静安区39座环卫公厕如果全部免费提供手纸,一年的资金需求在70万元-80万元之间。但部分地区过度使用仍严重,有时候一卷手纸刚刚放进去就被拿走了,免费试行没多久就取消了。 提供免费手纸的公厕将卷筒纸上锁并放置在公共区域/晨报记者郁文艳 对如厕者来说,公共厕所能免费提供手纸当然是件受欢迎的事。记者获悉,相关部门正在考虑在全市2600多座环卫公厕免费提供手纸。为此,静安区一个公厕已在试点免费提供手纸,半年多试点下来,如厕者每次如厕使用的卷筒纸长度平均为1.6米。 公厕免费供应手纸试点报告 试点目的 1、测算需要多少资金 2、免费提供手纸可能产生的问题、该如何加强管理试点时间已持续半年多 试点地点延安中路840号 试点过程 ●取用手纸擦鞋者不少 记者看到,公厕提供的是卷筒纸,被安放在进门右手边的墙上,如厕者可以自行取用。记者观察了10位如厕者,发现6位拉的卷筒纸长度在20厘米至六七十厘米左右,其余4人拉的长度超过1米,最长的估计有2米。 保洁员告诉记者,这些如厕者还算是比较文明的,有一部分如厕者洗完手还会拉一点用来擦手,有些还会拉些用来擦皮鞋,特别是下雨天,有的如厕者会拉很多来擦皮鞋。一纸多用的情况也不少,“有一次,一位男同志还拉了很多手纸擦裤子上的污渍,我说了他,他才收手不拉”。 ●手纸从厕间移到公共区 负责这个公厕保洁的上海悦民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经理曾湘荣告诉记者,这个公厕免费提供手纸之初,卷筒纸是被安放在每个厕间里的,这样做容易导致如厕者过度取用,以及作它用或者整卷拿走,因此产生的浪费很大。 “后来,我们就把手纸放在了公共区域,并且安装了锁具防止整卷被偷,这样如厕者互相可以监督,保洁员也能看到,有些如厕者就不好意思拉很多了。” ●其他地方试点曾中途夭折 除了静安区,虹口区则已在全区环卫公厕试行免费提供手纸。不过,与静安区将手纸放在公共区域自行拿取不同,虹口区公厕的手纸是放在公厕管理员的服务台,有些可以自行拿取,有些需要向管理员索取。 记者还了解到,上海动物园的厕所也曾经试点过免费提供手纸,结果过度使用较为严重,有时候一卷手纸刚刚放进去就被拿走了。所以,试行免费没多久就取消了。 试点发现 半年多试点下来,平均每个使用手纸的如厕者(男性小便不需要手纸)每次如厕使用的卷筒纸长度为1.6米,该长度卷筒纸价格约为0.084元,按照静安区39座环卫公厕,每天如厕人数总量在2.3万-2.4万之间计算,若39座环卫公厕全部免费提供手纸,一年的资金需求在70万元-80万元之间。 虹口区环卫公厕提供的是相对便宜的平板纸。全区87座环卫公厕,一年手纸的费用约为30万元,政府提供专项资金。 试点总结 曾湘荣认为,撇开政府是否能保证这笔资金不说,单从文明如厕的角度来说,现在可以开始推行公厕免费提供手纸了。“10年前我管公厕的时候,曾经试着在男厕所小便池上面放过烟缸,方便男性吸烟者掐灭烟蒂,结果烟缸放上去一会就被拿走了,这个烟缸才1元,所以,那时免费提供手纸是不可想象的,被拿走的情况肯定很多。现在,虽然也有人拿,但毕竟少了很多。从延安中路840号试行的情况来看,一开始过度取用、整卷拿走的情况都发生过,后来改变了管理方式,加上一些文明习惯逐渐培养,过度取用的情况逐步减少。” 试点备注 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表示,他们正考虑在全市2600多座环卫公厕(即归属于市绿化市容局管辖的公厕)推行免费提供手纸,但也希望通过试点公厕以及其他渠道多听听市民的意见:是不是要免费提供?怎么提供,是放在每个隔间里还是公厕管理员服务员或者公共区域? 靠信用卡度日的80后90后 怎能理解偷厕纸的父母 1 1 如厕妇女拽出的手纸长有几米(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保洁员每补充一卷手纸都要及时登记,而剩下的纸芯也要回收(图片来源于《北京晚报》) 我们现在认可的城市文明,就是以建立良好“公共秩序”为目的,尊重个人权益,每一个“个人”在一种契约精神下联合起来,捍卫这来之不易的“公共利益”。 《北京晚报》摄影记者突袭天坛公园的公厕,发现很多老年人在如厕或装作如厕的时候,会顺便多拿点手纸回家。天坛公园按照景区旅游星级厕所打造的公厕,陷入了尴尬境地,公园每天早晨6点半开园,至晚上9点闭园,各个卫生间一天的用纸数量多的达30余卷,要知道,一卷厚厚的卫生纸,长达数百米。 这些老人,有的“半小时上几次厕所”,有的“一天来好几次”。很明显,这并不是吃多了的外地游客所为,而是住在附近的北京居民。这些人多半有房,住着几百万一套的房子,却要从厕所拿纸补贴家用,真是匪夷所思。 此事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发生在北京。首都的文明程度不是应该很高吗?一些北京本地的微博大号在讨论此事,对这些老年人批评最激烈的,是北京年轻人。他们平常经常鄙视外地人素质差,配不上首都,如今却发现自己父母辈的行为如此丢人。 从地域角度讨论这个问题,很容易误入歧途。其实,在上海,这样的事情也同样存在。2015年初,上海在一些公厕试点免费提供手纸,4月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前去探访,发现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甚至有人整卷全部拿走。到11月份,上海本地媒体《新闻晨报》再次探访,发现情况已经大为好转。 上海被视为中国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尚且存在这样的现象,北京老人多拿些卫生纸回去,也就再正常不过了。至于别的城市,还很少试点免费提供手纸呢。上海市容部门没有因为最初的浪费而停掉试点,天坛公园的保洁总是和气地把卫生纸补上,都是正确的做法。假以时日,这样的行为应该可以得到改善。 很多人都注意到,多拿卫生纸的都是老年人。如果我们按60岁来算的话,他们多出生在50年代,他们的童年,经历了中国城市最匮乏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是普遍现象,这种童年经历很有可能在他们生命中投下重重的阴影。我们的父辈大多如此,平常非常节约,非常热衷储蓄。他们信奉活命哲学,内心总有一种预感,那种苦难的日子还会重来。 这对靠信用卡度日的80后90后们来说,当然难以理解,但这就是那一代人的局限。他们的生命,总是处于“回头看”的态势,他们的人生经验,已经很难解释当下的现实,这就让他们的心灵更为封闭,常常让试图说服他们的年轻人悻悻而归。 从公共厕所里拿卫生纸回去,就是最典型的事件。“公共”两个字,已经明确了这些卫生纸的属性,他们为什么还要据为私有?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公共”两个字,他们能理解的是“公家”。 60岁左右的人,成长在一个绝对公有制的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自己的,因此,他们也很难形成公私分明的观念。他们深谙公有制的奥秘,多拿一点,根本不是事儿。公有制下,最后兜底的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公家”,每个人都会设法往自己家里拿一些。“公家”是抽象的,但是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却是具体的。 既然他们一路走来,都是“靠公家”,这“公家的”卫生纸为什么不可以多拿一些呢?在他们成长岁月中,当然也目睹了大规模盗用或者贪污“公家”财务而受到处罚的事情,但是却很少有人因为“贪小便宜”而受到处分。“贪小便宜”当然是一种习惯,但他们也知道,这样做没什么风险,不占白不占。 老年人观念中的“公家”,和年轻人说的“公共”是两码事。“公共”是指每个人都让人自己一部分利益,组成一个大家都可以受益的公共领域,这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你多拿了卫生纸,意味着别人就要少用一些。但是在老年人看来,“公家”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这种观念的差别,在城市新型小区体现得特别明显。贷款买房的年轻人,他们把自己当做业主,往往会注重保护社区的“公共利益”。那些在老家属院住惯了的老年人,却习惯“多吃多占”,因为他们一直是这样过来的。年轻一代有利益纠纷,会诉诸法律,而老一辈则更倾向于到社区评理,社区在他们心中就是过去的“公家”。 我们现在认可的城市文明,就是以建立良好“公共秩序”为目的,尊重个人权益,每一个“个人”在一种契约精神下联合起来,捍卫这来之不易的“公共利益”。年轻人觉得多用卫生纸是浪费,就是“纳税人”思维,一卷卫生纸值不了几块钱,但却有他们自己的一滴血汗呢。 公厕的卫生纸当然是小事情,但人们反弹如此大,说明这种占小便宜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 有的幼儿园搞活动,活动结束后,那些气球甚至塑料板,都会被小朋友的爷爷奶奶拿走。在超市,如果有免费提供的塑料袋,老年人也会拿走不谢。我甚至看到有些老年人从超市的冰柜中,拿走大量冰块。 这不仅是两代人的观念问题,也是社会转型期的大问题。如何从“公家”转为“公共”?中国社会转型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此。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4 10:34 , Processed in 0.149092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