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每年冬至,南方人和北方人会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过节方式。 南方人纷纷走进小馆子寻觅甜甜的芝麻馅儿汤圆,北方人则走进饺子馆点几两咸香可口的猪肉大葱饺子。 再往前追溯,豆腐脑咸甜之争更是由来已久,这场斗争的硝烟弥漫了多年。后来甚至连粽子、月饼、豆浆和西红柿鸡蛋也无一幸免。 《舌尖上的中国》提到了潮州传统美食红糖熏鸭。鸭子经由红糖、五香粉、醋、盐混合调制成的特殊酱料腌制,用甘蔗屑烘烤。 红糖腌制入味的腌肉和渍入甜味的鸭皮,带着炭火气息的香味儿,红彤彤的颜色极大刺激了人的食欲,让甜党吃货垂涎欲滴。 峡山阿植的鸭脯店 | 《舌尖上的中国》视频截图 而咸党光是想到自己喜爱的鸭肉被红糖浸泡都觉得人生了无期待,一只好好的鸭子就这么被“糟蹋”了。 南北口味之差古已有之 接连不断的南北食物之争让各大社交平台硝烟弥漫,争论过后,“南甜北咸”的味觉模式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从中国的八大菜系可以直观看出南北方的咸甜差异。北方的鲁菜、徽菜偏咸,南方粤菜、苏菜、浙菜、闽菜偏甜,川菜和湘菜作为中部的两大菜系则以辣著称。 鲁菜作为八大菜系之首,主要特点就是咸鲜、脆嫩、味纯。 而齐鲁风味迎合了北部大部分地区人的饮食习惯,在山东北部、天津和河北一带盛行。我们熟知的宫保鸡丁、三鲜锅贴都是鲁菜的代表。 山东聊城美食宫保鸡丁 | 视觉中国 苏菜中的徐海风味还和鲁菜在口味上大体上相当,但越往南,到了无锡苏州一带,苏浙菜刀工精细、口味清淡,将糖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如西湖醋鱼、无锡排骨,除了基本的黄酒、茴香、酱油和盐,最后必须加入冰糖闷煮收汁。一道正宗的江浙菜才算完成,少了糖总会少几分风味。 苏州美食西湖醋鱼 | 视觉中国 一旦南北饮食出现碰撞,就是灾难现场。 在“重口味”北方人看来,苏浙等地的菜简直可怕,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的调味品里总少不了大量的糖。 去过江苏的北方人普遍对“江苏的小笼包竟然是甜的”感到震惊,常驻江苏的北方人月瘦10斤也是轻轻松松。 2017年10月26日,江苏淮安举办了2017洪泽湖大闸蟹蟹黄包全国制作邀请大赛。 | 视觉中国 而南方人来北方同样不适应。在蜜罐里养大的南方人,失去了糖的滋养,感受不到饭菜中的甜蜜,心情都阴郁了。 南方人也完全不懂为什么北方食堂里必备一大缸咸得让人窒息的咸菜,偏偏周围的小伙伴还吃得津津有味。 实际上,南甜北咸的格局也不是固有的。而是受到地理环境影响,随着历史的演变一步步发展而来。 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中国,北方人偏爱咸食、南方人偏爱甜食。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提到:“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可见宋代北方人喜爱甜食,鱼蟹都要加糖,情况和现在正好相反。 两宋之交,中原被金国攻陷,许多中原人跟随宋王朝移居江南。他们不仅将自己吃甜的习惯带到了江南,更让江南的经济有了飞速增长。 富裕起来江南人也开始学着北方移民吃起甜食,其中受北方移民影响最大的是太湖平原,即江浙一带。 在江南菜肴变甜的同时,长期战乱的北方积贫积弱、人口激增,吃糖也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 再加上耕地匮乏、气候寒冷,甘蔗的生产和种植受到很大限制。相比之下,更容易获得的食盐成为了调味的首选。 2017年12月10日,青岛码头外“甜晒”的面包鱼。不加糖不加盐,自然风干。 | 视觉中国 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中详细列举了北京正月内的80多种饮食名目:麻辣活兔、半翅鹖鸡、泠片羊尾等,以咸味居多。 明代韩奕撰写的饮食专书《易牙遗意》中记载的49种菜肴制作方法,明确提到用盐的达到33种,约占67.35%;用糖的只有7种,仅占14.29%。用盐调味的比例远大于糖。 至此,南甜北咸的格局形成,并成为一种饮食习惯,延续至今。 嗜咸嗜甜隐患大 到今天,糖和盐作为最重要的两种调味品,家家户户的厨房都少不了。 随着吃糖和吃盐不再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任何经济负担,人们从经济匮乏年代的少盐少糖走向了高盐高糖。 诸如“不想早死,就少吃盐”、“糖引发心脏病、糖尿病”之类的新闻时常爆出,让人每动一下筷子都感到一阵心惊肉跳。 2016年11月12日,浙江嘉兴,医护人员正在进行糖尿病饮食的宣传科普。 | 视觉中国 抛开剂量空谈危害都是耍流氓。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人的食盐和糖摄入量的确严重超标。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居民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2g。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的建议,每人每日5g食盐摄入较为健康。 世卫组织建议出台后,到2012年,6年过去,中国的数据仍然停留在10.3g的高剂量。 2015年6月,湖北宜昌出现“抢盐”现象,老包装的精制碘盐多家超市断货。 | 视觉中国 中国食盐摄入长期超标,和中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根据调查,中国人盐分摄入的来源中,盐占82. 8% ,酱油占10. 0% ,而酱类和其它调味品共占 7. 2% 。做菜盐放少了,可酱油和酱菜中的高盐会进行新一轮的食盐补充。 中国居民的食盐来源中,除了盐,酱油和酱也占了很大比例。 长期食盐摄入超标,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也纷纷找上门来。到2017年,中国高血压人数超过了2.7亿人,心血管疾病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杀手。 生活中另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就是糖。 蔗糖的甜味,不仅能为人类补充体能,更能在缺乏日照的寒冬里抚慰我们的心灵,为多个地方的美食提供了甜味的基础。 2011年12月30日,重庆华岩寺为了让“腊八粥”吃起来有甜味,厨房里准备了几盆“冬瓜糖”和“橘子糖”。| 视觉中国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每个月吃一点糖的人,比那些压抑自己,完全不吃糖的人活的更长。 但过量的糖也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将“控糖”二字写入核心建议。 《指南》建议居民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每天摄入不应该超过50g。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控制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 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欧盟的世界第3大食糖消费国。1961年,中国人均年食糖量仅1kg。到2012年变为10.03kg,增长了十倍。 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学者通过调查61万人后发现,糖的摄入量和心血管疾病的直接相关性。 所以2000年, 美国膳食指南就建议消费者“选择恰当的饮料与食物减少糖的摄入量”。 2005年,美国膳食指南进一步建议消费者“尽量选择和准备含添加糖或甜味剂较少的食品和饮料”。 此外,糖摄入过量会增加龋齿、超重肥胖以及II型糖尿病的风险。 2017年12月25日,广东佛山用5000片面包制成巧克力“圣诞树”,万名游客半小时啃完。 | 视觉中国 爱甜爱咸尽情吃 对“甜味”的追求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在特定自然环境的推助下,人类的这种本能得到强化,并渗透到日常餐饮中, 小时候父母为了让我们吃饭,会用糖果来吸引我们。小时无法拒绝糖果,长大了也依然喜爱甜食。 2016年4月30日,海南琼海老街开市,孩子们开心地抢开市糖果。 | 视觉中国 而盐更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饭菜少了盐吃起来就寡然无味。 其实,只要合理适当,无论咸甜,哪来好与不好之分呢?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固有的地域文化产生一种亲密关系,天然的认同感更会使人产生一种显著倾向。 在这种心理下,家乡美食成为参照的标准。就像在异国他乡听到熟悉的口音会感到亲切,家乡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同样承载着个人的思念。 其实,觅食除了饱腹,还得满足自己的味蕾。只要喜欢,又何来南北之界? 正如汪曾祺所言:“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1 23:18 , Processed in 0.16238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