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君说:世界杯如火如荼,很多触目惊心的新闻在世界杯的热潮下都没有翻出多少浪花,虽然每一个都足够让人害怕。 作案少年 2018年6月5日下午,山东临淄某地发生一起命案,初三学生秦某残忍地杀死了同班同学马某,只因为对方成绩优于自己。在口头威胁马某“这次考试不准超过我”无效之后,秦某调查清楚了马某的日常生活路线,在马某必经之地埋伏,当马某路过时突然冲出,连刺13刀将其杀害。 “杀了他,我就是班级第一。”这种通常只会在武侠小说中出现的情节就这样残酷地发生在两个15岁孩子身上,更多细节信息由于官方暂未公布目前我们无法获知。 无独有偶,6月14日下午,在海淀区某高校附近饭店内,发生一起持刀伤人事件,杀人者和被害人也是一对同学。死者系中科院研二学生,伤人者系死者高中同学。当年伤人者因沉迷网络游戏学业不佳,被害人得知后劝告其不要沉迷网络,努力发奋,伤人者对此怀恨在心长达两年之久。终于在今年找到机会,到北京以吃饭以吃饭为由约出了被害人,在餐厅将其杀害。 再想想当年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一方面敏感而又脆弱,另一方面在行动力上又如此雷厉风行,挡我者死?案件中的伤人者,都可以说是或者曾经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为何却拥有如此扭曲的心理? 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付出了无数心血的家庭,这样的新闻也最能牵动家长的心,我们的一位家长读者有感于此,给我们投来了一份稿件,给出了她的答案。 Jane浙江人,从事金融行业十余年。2015年举家移居澳大利亚,希望和大家分享在澳洲的生活和育儿体验。 这两天被几个热点新闻吓到了。 一个是山东有个中学生杀了他的同学,并且坦言动机是“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班级第一名!” 该案已被当地相关宣传部门“禁止宣传”,临淄公安分局除了一则相关谣言处理外目前暂无其他案情通报 一个是留学常春藤读博士的女生在与她的妈妈争执后跳楼自杀,女儿最后留给妈妈的话是:“我是不是永远没有办法让你满意?”妈妈给女儿的答复是:“你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了吗?”于是女儿转身跳下阳台。 只在外人面前炫耀,从不肯当面表扬,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这两个新闻都让我想起最近网上有个很火的视频,是一个女孩子在一个电视节目里吐槽她的妈妈总拿她和一个学霸孩子比较,总喜欢说“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击她,却看不到她的努力。 看视频时,我最难过的是小姑娘的妈妈根本没有觉得自己有问题,哪怕孩子已经声泪俱下喊出了“激将法对我没有用,只会让我很难过”这样的话,这位妈妈依然还在一二三的数落孩子的不足,就像那位常春藤博士的妈妈一样,这位妈妈在女儿的眼泪面前仍然一再指责女儿:“你做的够好了吗?”最后孩子崩溃的放弃了沟通。真是看得胆战心惊,因为我身上好像也有这样的影子。也许很多中国父母身上都有这样的影子。 但这些都是父母的错吗?为什么中国的父母这么在意孩子的排名,总是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然后问出:“你做得够好了吗”这样的话?孩子上学后,当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各种考的排名信息发给家长的时候,当每次测试后班里几个孩子100分几个孩子99分你家孩子才95分这样的信息发给家长的时候,这种环境下父母怎么能不焦虑呢? 家长变得不再重视孩子自身的进步,看不到学习的本质,只把眼光放在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谁会赢上,100分的卷子考99分也要问出那1分为什么丢掉,不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特别庆幸我带着孩子来了澳洲,在这里,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也让我学习怎么当一个赞美孩子鼓励孩子的妈妈。 这是孩子前几天单词测试的成绩。 那天接儿子放学,他兴高采烈的告诉我:“妈妈我今天单词测试了。” 作为一个中国妈妈,第一关心的当然是成绩:“是吗?你都做对了吗?” “没有,50个里我对了40个。” 我马上心里换算了一下,那不是才80分?忍不住问:“是不是单词特别难啊?有没有全对的小朋友?” 儿子回答:“好像有的,你知道吗?我还有个朋友对了49个呢,他们真厉害。”但是他马上把话题转回自己身上:“我对了40个,我很厉害吧。” 我拿过他装作业的文件夹,发现老师很贴心的把卷子夹在了两张作业中间,因为文件夹是透明的,这样别人就看不到了,成绩是孩子的隐私。我拿出卷子,看到老师在下面写了“Well done!”,还贴了一个小贴画作为奖励。我还能说什么呢? “有几个全对啊?”“对40个以上的多吗?”“为什么你才对了40个?”这样的话完全说不出口了。 我当然选择鼓励儿子:“真的很厉害了,你花了时间准备了对不对?” “是的,我抄了好几遍。” “很棒,你看努力了就会有收获的,下次多抄几遍一定可以对更多。” “嗯,老师给了我很多办法呢,写小故事,用彩虹笔抄写,还可以上电脑查字典,我最喜欢上电脑查字典,我喜欢玩电脑。” 感谢老师写给孩子的“Well done!”,感谢老师给了孩子这么多学习的办法,更感谢老师的做法让我把那些愚蠢的话咽回了肚子,这种鼓励让孩子觉得学习单词和测试都是愉快的事情。 这样的方法是一以贯之的。我的孩子不是学霸,而且他很好动所以遵守课堂纪律成了一件头疼的事情,一开始甚至不能好好坐着完成一项作业。一年级的时候还不明显,到了二年级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好好坐下来的时候,这个问题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一个学期结束后,孩子拿回来了一张奖状,是奖给班级里进步很大的孩子的,奖状里说,他现在可以努力的去做完一项作业了。 现在三年级了,孩子虽然进步了很多,但是仍然有这个问题。老师和我们沟通后,发现我们知道孩子做的不好后,总是用训斥和惩罚的办法,她很委婉的告诉我们,以她对孩子的了解,这样只会伤害孩子,让孩子放弃努力,她建议改成奖励。 如果孩子今天可以坐下来好好做完一个作业,或者没有严重的破坏课堂纪律,她就给小朋友的联系簿里贴一个星星,攒到一定数量,家长就配合老师给孩子一个说好的小奖励,比如一个play date,额外的游戏时间,去外面吃一顿他喜欢的。 这个办法坚持了半年了,一开始老师要求会比较低一些,但是一周也只能拿到两三颗星,到现在孩子几乎每天都能拿到星星,每次去接孩子,看到孩子仰着脸问老师“yes or no”时期待的眼神,看到老师捧着他的脸笑容满面说“yes”的时候,看到孩子因此欢呼雀跃的去贴星星的时候,我对老师这样有耐心的对待一个孩子充满了感激。 当然也有没有星星的时候,这时候老师一定会认真的告诉孩子为什么没有,但是没有责备,只是鼓励他明天努力。 我记得孩子在国内上幼儿园的时候也会被贴星星,但是是贴在教室的海报上,哪个孩子多哪个孩子少一目了然,于是最后还是变成一种比较和惩罚,做的不够好的孩子甚至会被打击自尊心,像我儿子这样比较敏感的孩子,就选择了逃避这件事情,甚至有点破罐子破摔,因为当他发现他怎么努力都比不上那些“好孩子”的时候,他索性放弃了努力,这样至少可以说“你看不是我做不好,是我根本不想做好啊”,以此挽回面子。 而这里老师的办法是给孩子的联系簿里贴,除了老师家长和孩子,没有别人知道这个事情,孩子每天只和自己比,今天做的不好也没有关系,明天仍然可以努力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做的好就会有看得见的赞美,孩子当然愿意改变了。我想这个办法一定不是针对我儿子一个孩子的,也许有别的孩子,也许别的孩子有别的办法,而老师从来没有让孩子之间互相比较,没有让差的孩子和好的孩子比,也没有让差的孩子之间比,她一直努力让孩子把进步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情,让孩子体会到努力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赢。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这些理念的落实 即使在竞争中,这里老师也是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总是告诉孩子只要努力做了,就值得骄傲。 有一天孩子带回家一个跑步第五名的小奖牌,他很开心的把奖牌挂到了墙上。遗传了我和先生两个体育渣渣的基因,儿子的运动能力向来不怎么好,这次居然得了奖牌,我当然要赶紧表扬他:“你跑步很厉害啊,得了第五名。”“是啊!”他欢快的回答,自从来了澳洲,孩子经常能在参加的活动里得个小鼓励,我发现孩子变得很自信,你表扬他的事情,他都真心实意的全盘接受。 但是这次的奖牌依然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接着和他聊了聊跑步的事情,没想到,这是体育课上的一个小游戏,儿子组就五个人,而他拿回了第五名的奖牌,也就是说,他跑了最后一名。那一刻我真的有点羞愧,我是因为看到奖牌才表扬孩子,如果一开始就知道只有五个人比赛,对跑了最后一名的孩子我会说些什么呢?而他的老师,那么慷慨的鼓励了一个体育差生,这里的孩子不需要做第一名,不需要做前三名,哪怕你是最后一名,你的努力也会被肯定,这中间的差距真的太大了。 这些鼓励教育,让孩子知道学习是开心的事情,自己每天变得更好才是值得骄傲的,即使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也可以开开心心的去做,因为不需要和做的很好的别人家的孩子比。也怪不得问儿子最喜欢上什么课时,这个遗传了我和先生两个艺术渣渣基因,完全没有画画天赋的孩子,说最喜欢的是上艺术课。儿子不是学霸,至少现在也看不出哪方面有天赋,但是我可以看到他正在慢慢的愉快的学习,没有被打击而放弃努力,没有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这大概就是很多育儿书里经常说的快乐地长大吧。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2 03:39 , Processed in 0.149413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