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户外活动的人出行时多会选择树木、草丛较多的阴凉处躲避太阳,但在外游玩或者进行农耕的户外活动时,要警惕一种可能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蜱虫。 今年 4 月份以来,南京鼓楼医院已经收治了 17 例遭蜱虫咬伤的患者,其中 2 例死亡。专家提醒,天气潮湿闷热,各类蛇虫出没,市民万一被咬伤,应谨慎对待,出现不舒服时需及时就医。 一家三人被蜱虫咬伤两人丧命 近日,家住江苏盱眙铁山寺附近的宋先生(化姓)一家可谓是祸不单行。先是 5 月底 6 月初,小舅子和岳母先后被蜱虫咬伤,造成多器官衰竭而病重不治,令全家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可谁知在宋先生为岳母处理丧事的过程中,他裸露在外的右小臂也不小心被蜱虫咬了一口,这让他也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提起自己的遭遇,宋先生现在感觉还有点后怕,他对记者说,6 月 9 日,他去铁山寺处理岳母的丧事,当时感觉右小臂被什么虫子咬了一口,后来到当地乡镇医院就医,因为不能肯定是被蜱虫咬伤的,就简单地进行了消毒处理。 由于家里人接连去世,宋先生心里有点担心,6 月 11 日他又到盱眙防保所做了检查,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正常。6 月 12 日下午,他开始发烧,头昏、浑身乏力。6 月 13 日,家人带他到南京鼓楼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蜱虫叮咬产生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宋先生的管床医生南京鼓楼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吴卫华介绍说,6 月 15 日,病人入院时情况非常危险,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并有咳血、血小板下降、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南京鼓楼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周文三对患者进行了抗病毒治疗,经过全力抢救和精心护理,宋先生才脱离了危险,于今日康复出院。 为什么蜱虫叮咬会生病呢? 被蜱虫叮咬为什么会致命呢?南京鼓楼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吴卫华解释说,蜱虫体内有一种病毒,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但并不是每个蜱虫都带毒,只有被携带病毒的蜱虫咬伤才会发病。" 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国内的流行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河北、辽宁等多个省份,当然,主要集中在以上省份的山区、丘陵和森林地带的农村地区,而发病的人群,主要是经常在户外劳动或热衷野外运动的人。 这个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呈现为季节性的发病,发病季节绝大多数在 5-11 月,5-7 月为主要高峰期,9 月份为次高峰期,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原因是蜱虫在这个季节范围里会大量生长、繁殖并在野外环境中活动,同样,人群也会在这个季节广泛地开展生产劳动以及户外活动有关。 如何辨别初期症状? 这个病初期有点像流感,病人会高烧不退,很容易被误诊,吴卫华说,除了发烧,还有个典型的表现,就是血常规检测发现有白细胞和血小板进行式下降。被蜱虫叮咬后,人可以在最短 2-3 天后发病,也有会在 1 个月左右起病,通常 1-2 周左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旦起病,最典型的病程可分为发热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期、恢复期三个主要的过程。 多数人会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一般在 38.0 ℃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早期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重症患者多合并神经、精神症状,预后较差。 吴卫华说," 这种病毒感染是全身的,基本上没有人对这种病毒感染有免疫力,一旦被感染非常危险,其病死率达 12.7%-32.6%,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有对症支持治疗。" 老年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者、治疗不及时往往病情偏重,预后较差。但大多数患者经早期、及时、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怎么防蜱虫叮咬? 记者从南京鼓楼医院了解到,4 月份至今,医院住院部收治了 17 位遭蜱虫咬伤的患者,有两例死亡。吴卫华告诉记者,应对蚊虫叮咬,预防是第一步: 首先,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虫爬上;针织衣物表面相对光滑,这样蜱虫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发现蜱虫后立即清除。必需在野外作业或露营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 DEET 的驱避剂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尿液、粪便、唾液中检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密切接触患者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导致感染。家人特别是陪护的家属要注意自我保护,接触患者时注意带防护设施,避免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或呕吐物等,因为,除了蜱虫叮咬可以感染病毒发病以外,正常人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呕吐物而感染,近年来,医院已经陆续发现并确诊了多例家人照顾病人而感染的的实例。 因此,和其它通过虫媒传播的疾病不一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可以人传人,了解这一点非常的重要,特别对已经患病者的家人来讲,需要提高警惕,防止照顾病人而感染发病。 发现蜱虫或一旦被蜱虫叮咬后应该如何处理呢? △蜱虫咬伤处理措施 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虫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虫,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虫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虫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即使未发现被蜱虫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对疫区的蜱虫传疾病保持警惕。 发现蜱虫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特别提醒,如果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应该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1 22:22 , Processed in 0.140873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