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前绝后”的一代独生子女,在美国完成了求学、就业,甚至成家、生子,开始为大洋彼岸日渐老去的父母感到焦虑。 江汉对他儿子这一代旧金山湾区新移民感到骄傲:与早期华人移民潮不同,这一代大都是名校毕业,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在国内属于中产。 为了陪在儿子身边,江汉退休,也移民到加州开起了Uber,每天随着叫车订单漫游过湾区一座座小城,接送不同肤色的乘客。 一次和年轻乘客互相确认姓名,脱口竟都是标准的普通话。 海外遇同胞,总不免攀谈故乡来历。江汉聊起几年前从国内退休,为了定居美国的孩子移居湾区。妻子在国内还没有退休,“工作也很体面”。湾区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他所在城市的华人社团每次组织文艺活动,都有上百人的规模。 年轻人也有几分高兴:这样真好,我希望我爸妈以后来这里,也能过的开开心心的。 江汉继续聊下去,仿佛想解释什么。他到了湾区之后,有语言障碍,很难再从事专业性强的工作。也不能老在家里待着,就出来开Uber。但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这毕竟是为他人服务,是服务业。 他话中苦涩终于泛了上来:“就算你不觉得什么,我自己心里其实过不去。” 这不仅仅是江汉的苦涩,也是新一代留美华人的父母的苦涩。 圈子里流传着“父母在送子女出国的那一刻,就已经失去了他们”,又或是“我钦佩一种父母,他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的养育哲学,但是陪伴、养老等现实并不能让选择这么轻松。 独生子女也站在左右为难的关口。出国潮中最早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奔向了“四十不惑”。他们在美国完成了求学、就业,甚至成家、生子,开始为大洋彼岸日渐老去的父母感到焦虑。有人恐惧工作与照顾父母无法两全,有人烦恼被独生子女的身份“绑架”,也有人义无反顾地“海归”。 海外“双独夫妻”困境 中国有“空前绝后”的独生子女一代,从童年起独享父母全部的精力和心血,花费数十万到上百万元送他们出国留学,接受“独立自主”的西方文化教育,又把异国变成了新家。 自2009年起,中国是美国国际留学生的第一大来源国。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与美国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年度报告,在2017至2018年度,共有超过36万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他们的美国同龄人大多还要自己负担巨额学生贷款,父母也没有帮他们成家立业、买房买车的文化。 但等到独生子女们在硅谷或是美国其他地区定居后,开始焦虑一个“无解”的问题,甚至前去论坛上发帖求助: “一想这个问题我就很恐惧,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把一个老人带在身边就等于把四个老人带在身边,以后再加上两个孩子,四个老人相处肯定有矛盾,让老人自己独处又没有在美国独自生活的能力,经济压力也非常大。目前老人还可以自己在国内独立生活,等到了无自理能力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 一些独生子女从最初就做好了海归的计划——父母为我付出所有,我为父母义无反顾。他们在美国工作几年只是为了积累资历,早晚有一天要回国,不管去几线城市都能够给父母最好的生活。 决定在美国定居的独生子女只剩下两种选择,把父母接来一起生活,或是留在国内托付给亲戚和养老社区。 如果走接来美国的道路,他们担心自己的经济能力、医疗养老、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矛盾。有人说医疗算什么,关键是语言。父母在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巨大的美国生活,离开受人尊重呼朋唤友的国内圈子,也会有巨大的落差。由于语言障碍,一些父母无法独自出门,每一天都仿佛坐监。当地的华人圈子无法替代国内亲友关系,而老年从头再学英语,对很多父母来说也并不现实。 一部分人认为,回国只有一二线城市有工作机会,如果父母不在这些城市居住,不能朝夕相见,回国的意义也不大。这不如在国内找良好的养老社区和护工照顾父母。但再高端的老年疗养院,也比不上儿女在手边递一碗汤的温暖。 有人把独生子女视为“被绑架”的一代,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成长“受益”也好,养老“为难”也罢,从小就被这个身份捆绑,长大也没有选择的权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驳斥“养儿报恩论”,认为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反对者随即嘲讽:那等到你自己有了孩子,养他们到18岁放手不管,自己老年去住老人院。 “留守”父母心 有不少父母最终选择“留守”在国内。 子女出国后,大多数父母就在“照顾”和“分离”这两种情况间摇摆。儿女在美国的父母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容易形成一个小圈子。父母们在国内推杯换盏的聚会上都会相互叮嘱,对已婚的小辈说,我孩子就是你在美国的娘家人。又或是对朋友说,我儿子又抽中了工作签证,请你孩子帮他留心介绍女朋友。 他们去书店买回几本英语书,拾起考完职称英语就再没碰过的技能,开始硬着头皮学英语。他们比自己的孩子更关心湾区的房价和学区,断断续续给孩子“蚂蚁搬家”式转账,帮他们备好美国买第一套房子的首付。等到孙辈出生,他们和亲家商量好轮流前往美国帮助带娃,在机场交接班。 毕竟不是每对父母都能像江汉他们一样,选择在晚年远离故土,前往硅谷开始新的人生,只为了陪孩子再走一程。他们心里更希望孩子能选择回来。 王浩在国内一所医科大学任教。女儿第一次出国时还没有微信。智能手机方兴未艾,有限的移动网络带宽还不支持随时随地语音视频。每一条信用卡信息就像一条平安消息,两人用来了解孩子的行踪。女儿在国外每刷一次信用卡,就知道她在什么地方,是否安全。 王浩当年的导师已经年过七旬,还在过着中国工作半年,美国看女儿半年的“候鸟”生活。所以尽管支持女儿出国学习,但他一直反对孩子留在国外发展。 有一年在旅行团中,他们甚至与早年移民德国的华人展开了一场辩论,坚持要求独生女回国。华人夫妻惊呼:你们这是扼杀孩子的发展、害了孩子。 这句话困扰了他们一段时间,“召回”女儿四年之后,他们允许她再度前往美国。 现在他们告诉自己的孩子:好好追求你的人生和事业,我们还年富力强。这二十年还可以两边飞。医疗最终是个问题,我们可能还是要回中国养老。但那时你的孩子也长大了,或许你可以回来陪陪我们。 也有父母认为在海外定居的儿女们抛弃了自己,责骂他们是“白眼狼”,威逼他们回国。 在海外独生子女讨论父母养老的帖子里,甚至出现了一名独生子女母亲的独白: “我作为一个母亲也在考虑未来和独生女一起生活的问题。我想,现在过的再潇洒,也有动不了的一天。我希望晚年能在女儿身边,最好住在她隔壁,想她的时候,她能很容易过来看我一眼,而不是漂洋过海很难见面。现在我努力接受新鲜事物,争取跟女儿有更多交集。在女儿的指点下,我下载了知乎,昨天又注册了论坛帐号,发了3个帖,得到了女儿的大表扬。她跟我说论坛上很多表述我可能不懂,让我随时问她。” 技术乐观派 纽约三月的路上还有积雪,但没什么能阻挡中国妈妈们跳广场舞的热情。张俪在纽约度过了退休后的第一个长假。她与其他中国“候鸟”父母一起学习英文,练习用英语预定餐厅座位、点餐、买单。课后和其他父母学着孩子们美式Party一样聚餐。她告诉硅星人,儿子本科出国超过十年了,回国已经是不太现实的选择。 湾区的老华人也正在迎来更多的新华人移民。一位在美国生活40余年的华人告诉硅星人,这几年她家四周每搬空一所住宅,搬进来的都是中国人,“中国人把喜欢清静的本地人都赶出了湾区”。 华人在旧金山跳广场舞 图片来源:YouTube 这些刚刚退休的父母已经过起了往返中美的候鸟生活。在国内,他们有走亲访友、游山玩水的自由与风光。到了国外,他们也能和孩子一起开车穿越国家公园,组成夕阳红旅游团占领各大景点,拗出各种夕阳红艺术感造型。 到了飞不动的时候,父母与独生子女都必须做出选择。 一名移居海外多年的华人告诉硅星人,她和身边的朋友是来美国读书后工作定居,好在都不是独生子女,家中长辈还有兄弟姐妹可以作伴。 “有了下一代,我们受的是中国式的教育,子女则是美式教育。中间形成的代沟以及文化背景不相同,造成家庭冲击。另外因为离开自己原生的土地,丢下了父母,在美生根,无法丢下在美的家庭。但是父母的年纪又越来越大,需要陪伴与照顾,取舍之间真的很难。” 许多老一代华人移民经历过生活的降级。“我自从来了美国,人生是走下坡路的。”另一名老华人这样告诉硅星人,他在国内一线城市市中心有房产,彼时有受人尊重的职业。到了美国因为语言障碍,一度考虑去华人餐馆后厨传菜,还被要求先学广东话,才能与厨师交流。“中国城是肯定不会去的,还不如回国。” 但独生子女们希望能给父母晚年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不会孤单寂寞的环境,消除语言障碍,提供医疗养老条件。他们不愿自己和父母经历上一代移民的困苦。 硅谷的技术宅们把希望押在科技进步上。钢铁侠马斯克已经提出点对点的火箭发射旅行,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可以到达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价格与经济舱机票大致相同。尽管火箭旅行仍旧遭到重重质疑,但当下的科技放在20年前来看,许多也都是未曾设想的突破。 论坛上也有人对沮丧的留美精英们振臂一呼,要打破这种设定: “做个技术乐观派,畅想一下……其实远程工作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多,Wework这样的形式也是在快速发展。我相信资本家也不想用那么高的成本把公司搞在湾区……鉴于中国是基建狂魔,很多3-4线城市甚至县城都有很好的网络覆盖和高铁。拿个低一点的湾区low包,回去3线城市也是高收入了。其实kaggle上面排名靠前的大佬们,就做free lancing data scientist,就在自己家做,不要太潇洒。 PS:我今年30,也被这个问题困扰。真的现在的设定下,这个问题是无解的。那么只有寄希望于打破这种设定了!“ ”你们来科技企业只是为了高薪吗?说好的一起用科技改变世界的,你们怎么了?!”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11:14 , Processed in 0.135432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