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事小Z在闲聊中跟我分享了一则小事: 周末她和邻居带孩子去游乐场玩,正玩得好好的,突然两个孩子哭着跑来。儿子说,滑梯上面有个哥哥踢他的脸,很痛。邻居家的小女孩虽没被踢,但也吓哭了。 原来滑梯上有个大孩子,一直把经过的小朋友往滑梯下推。儿子看到滑梯下面还有小朋友,就坐在上面等,大孩子推不动,就用脚踹,还踹到了脸。儿子和邻居小女孩都吓哭了。 同事瞬间暴怒,去找那个大孩子,看他还在滑梯上,正在推别的小孩。让他下来,不理;问谁是家长,没人应。同事急了,冲上滑梯,居高临下对着游乐场里的人吼:谁是这孩子的家长? 下面一群家长呆住上看。不一会儿有人应声了——原来大孩子的爸爸就站在滑梯下,看着儿子欺负别人居然不管,看家长找来了就装傻,闹到不可收拾才出声。 同事冲下去跟那个熊爹交涉,全程怒吼,一点儿不给面子。“我要的不是他道歉,我就是要他成为众人的焦点,要他难堪”,同事直言,“让他们家孩子下一次又想踹别人时,想想今天的后果!” “我也要让儿子看到,有大孩子欺负你,我会替你出头,别怕!” 当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负,我该不该教他打回去?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从孩子进入幼儿园校门的那一刻,就难免会和同龄人发生摩擦,甚至被人欺凌。 现实中爸妈们的处理方法一般有两个: 不知各位觉得哪一类家长是大多数。这样的话题我们之前讨论过多次,目前看来,呼声最高、最为政治正确的答案就是“告诉孩子打回去!” 但是,很多情况下,单单说一句“打回去啊”就完事了吗? 要知道,孩子的性格各有千秋,有的人天生胆怯、不愿争执,即使这一次老师、家长替他讨回公道,当这两个保护神离开视线之外,被惩罚者再次恶意报复并言语威胁呢?替他出头的保护者反倒成了变相加害者。 除了性格问题,实力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有的孩子比同龄人又高又壮,有的孩子瘦弱无力,而通常受欺负的外形看起来都不占优势,如果你让他还手,他有心也无力,能怎么办呢? 所以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出现了:一些家长并不是特别通晓上面两种情况,大多数情况下,“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可是孩子心里的阴影却挥之不去,甚至会伴随一生,成为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芥蒂。 普遍意义上,我们不提倡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但是,当你的孩子遇到上述难题,家长一味的教他“打回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此时此刻,站出来替孩子解围出头,你责无旁贷。 知乎上有一个同类情况下的高赞回答,作者用曾经的校园欺凌事件替受害者发声: 初中时,他因为不小心往混混的桌子上滴了一滴水,下了晚自习被拉出去扇耳光; 高中时,因为两次坐在后桌的混混要把书桌往前面挪,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按到桌子上捶脑袋; 下晚自习被堵在校门口,当着门卫和来往的同学与家长,被甩棍扇脸、被一帮叫来的地痞围着拳打脚踢,不仅眼睛坏了,还乌了一只眼睛,流了血。 他的父母是怎样处理的呢? 初中第一次被打,他恼了,回家准备拿东西和混混拼到底,而父母却拉住了他劝了很久,大意是混混命贱,自己儿子命贵,拼出个好歹来承受不起,然后教给一些小儿科的掀书桌放狠话一类的报复方法,班主任也只是教育了一下双方就撒手不管; 高中被打后,父亲带着他去了学校保卫部,写了前因后果,混混承认错误,就再也没有然后。 回家路上,他指着校门口的血迹告诉父亲,这是他的血,可是父亲仍然说着人家命贱他命贵的话,拼出来个好歹受不起的理论,自此再无后话。 时至今日,作为成年人的他依然气愤不已,对混混、父母、老师的行为气得发抖。 然则最生气的,并不是坏人没有被惩罚,而是那些你从小被教育着,出了事就要找他们的人,那些被你寄予希望,应该保护你的人,都没有出面保护他,为他讨回公道,以至于丧失了对于安全感的信心。 而另一位网友的回答则堪称教科书式的应对策略——一位朴实的父亲用实际行动为女儿讨回公道: 班里的一位女生家里贫困但是非常漂亮,被一个同校混混纠缠,后来教导主任发现,便把两个人都训了一顿。女生性子直,宁死不肯认错,结果被请家长。 大家都知道是教导主任在欺负人,女生的父亲是一个淳朴憨厚的人,但也是直性子,死活不认为是女儿的错,此时教导主任给出了一句经典的理由—— “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为什么不找别人,偏找你家姑娘?” 听到这句话,女生的父亲想反驳,但是嘴巴笨,支支吾吾的说不出来什么。 就在教导主任露出满意微笑之时,这位父亲仿佛下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抬起手打了那个混混一个耳光,不知从哪来的勇气问:“你说,响不响?” 那个男生当场就懵了,教导主任也愣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欺负他的女儿。 以前我很怵“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因为总觉得不知该怎么自证清白,相信很多经历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但这位父亲用一个巴掌破了困局。 原来,很多孩子根本无需困惑怎么自证清白,他们本来就不用证明自己的清白;一旦明白这个道理,便再也不会陷入“受害者也有错,需要自责检讨”的圈套了,难道我们有理由去责怪一位女孩太漂亮吗? 所以你看,两个真实的故事,两位家长截然不同的做法,两位孩子截然不同的待遇,产生了天差地别的影响。 很多时候,一些看起来政治正确的话,在现实中一戳就破,比如:忍一时风平浪静、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这样的奇怪逻辑只会让受害人陷入无限的自责里。当孩子遭遇社交暴力,像第一位父亲那样的袖手旁观是大错特错。为人父母,我们应该是问题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问题的一部分。 影片《美国狙击手》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人——羊、牧羊犬、狼。 羊温顺天真,在危险来临时只会逃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狼天性凶残,恃强凌弱;牧羊犬善良聪慧,既懂得自卫又适当的保护弱者。 所以在孩子面对欺凌时,作为家长,首先教给孩子保护自己,要像牧羊犬一样,面对侵害时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这杆秤让他们懂得权衡利弊、懂得分析形式,在保全自我的基础上,做出最合理的回应。 而当他们应付不来时,为了孩子的心理与生理健康,父母有义务出面讨回公道,但并不是像狼一样以暴制暴,也要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现身说法,我们还可以侧面灌输给孩子两点”丛林法则”: 希望每个孩子既拥有在文明中好好生活的能力,也拥有在丛林中好好生存的实力。而为人父母,我们更要学会及时沟通,审时度势,必要时亲自出马救火。要知道,你是孩子最后的庇护所。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11-5 01:48 , Processed in 0.125520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