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伍胥山公所坐落在Hasting大街上,这是一座古老的大楼,历经百年沧桑,四周不时有流浪汉出没。听温哥华伍胥山公所84岁的老人伍侠儒介绍,这是温哥华现存最古老的侨团之一。 在这里,我读到一部斑驳的历史。 1886年,广东台山、中山、开平一带沿海的民众,开始漂洋过海,移居美国及加拿大,向往在新大陆可以寻觅到新的生活和出路。当时,华人在北美大多从事一些开矿、垦殖、拓荒、伐木、筑铁路、洗衣、家庭工、小生意等中下层活计,在西人社会中深受歧视,生存环境恶劣。侨民刚登陆时,为了节省开支,常以宗亲为号召齐聚,集体租住在一个地方,形如集体宿舍。公所日常的行政功能有祭拜先祖、编族谱、纾困解难、调解争执、寻医治病、失业救济,殡葬服务、发放奖学金等等慈善公益。侨民想回唐山,公所还会赞助2元船票钱。记录的历历在目。宗亲会租住的场所也让侨民有了一个和国内亲人联络的通讯地址。 伍氏宗亲,刚开始在温哥华唐人街租住过简陋的铁皮小屋。后来多次搬迁,名称有胥山房、安定房、到后来称为“胥山堂”。最后,一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有人用与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众筹办法集资,发动各位宗亲入股,每股十元,用9750元购买下这栋位于Hasting389号的三层物业。这就是今天看到的伍胥山公所的所在地。 伍侠儒老人告诉我,当年新移民才登陆温哥华或失业没了收入,公所只收很少的租费,让侨民可以暂时居住。没钱也能在一本欠租本上登记后先住着,等找到工作后才还钱。那时还没电灯、没有冰箱、没有暖气,冬天要靠噼柴生火才能取暖。从1920年至1970年间,每天最多时有二、三十个人床挤着床,如轮船的大通铺,一起住在这样一个黑漆漆的集体宿舍中。在后期,BC省政府说唐人居住的环境恶劣、骯脏,有床蚤。伍胥山公所不得已,把床板通通搬出去烧掉。唯留下吱呀作响的楼板成为百年辛酸史的见证。 先侨们在遭受种族歧视之恶劣环境下,以血汗、泪水苦捱着日子,勤俭节省,在很艰难的条件下,还从牙缝里省出些钱,汇往中国故土家乡,买田地、建铁路、捐助医院、照顾老家的亲人。 中下层人民对于改朝换代、改变命运有着极度的渴望。革命党人在推翻清朝的统治过程中,在中国大陆公开筹钱是不可能的。于是,只有远赴海外,通过不断地发表演说,筹募武装起义的经费。孙中山曾经三次来温哥华募款。“1911年,孙中山在加拿大共募得义款约77000余元,占“三二九”起义全部经费15 万元的一半”。孙中山筹款时亲笔签名打了许多5元的中英文借条,承诺革命一旦成功后,会加倍偿还,奉以10元。很多矿工把自己的工钱拿了出来,至今还有完整的借条保存在伍胥山公所。 致公党的前身就是洪门。1911年2月14日,孙中山在加拿大组建“洪门筹饷局”。为了支持孙中山推翻清朝政府闹革命,温哥华洪门将当时的公所公产,拿去抵押了1.2万元,借给孙中山以充军饷。可一直等到孙中山做了临时大总统,他还是身无分文。老华侨体谅孙中山财政艰难,几百个打工仔一起发动,大家凑钱,最后把楼赎回。伍胥山公所二楼的墙上还挂着一张当年赎楼的凭证。 致公堂属于下层社会帮会组织,而同盟会是由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构成,以前互相都看不顺眼;然而大家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抛弃成见联合在了一起,革命党人如孙中山、陶成章等都曾想方设法利用帮会。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美国、加拿大的致公堂前往大陆,他们要求在中国国内发展,要合法化。但是孙中山不同意,根据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理念,这种秘密帮会显然是不符合章程的,可又不好直接回答,就让他们去找陈炯明、胡汉民,互相之间踢皮球。致公堂存有怨恨之心,等到孙中山和陈炯明闹翻时,就去拥护陈炯明,这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百年历史就像一张树叶,布满了斑驳的光影。2015年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P(Canadian Pacific Railway,简称CPR)竣工130周年,也是加中文化年。如果有时间,到访到伍胥山公所,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的印痕:南北议和的代表伍庭芳,革命成功后,作为大使到访美国、加拿大。当时有头有脸的华侨都出来欢迎、支持他,同今日的国侨办主任出访的阵仗大致相同;当年的会员费收据、账本、救国公债、老华侨开会纪录、伍氏宗亲中的名流达人的介绍,逾百年前的登陆纸、人头税单、身分证、签证、婚书、卖身契等等,都能在此找到历史渊源。特别要指出的是,伍胥山公所现在将底层的门面出租给花店的商家,收到的租金及每月的行政开支(水、电、煤气、垃圾袋、送花圈)、财政收支表、银行存款结余统统张贴在墙上,账目干净清楚,也值得今日的新侨团借鉴学习。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11:47 , Processed in 0.138776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