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此番获得诺贝尔奖,年逾八旬的屠呦呦可能就会在孤寂单调的科研工作中一直寂寂无闻下去。直到现在,这位登上世界级荣誉殿堂的科学家,仍是一位「三无」人员,无留洋背景、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号称所谓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院士制度,却将中国第一位科学类诺奖获得者拒之门外,这真是给掌管科技工作的官老爷们一记响亮耳光。 一旦成名 锦上夺花 但官老爷们是不会脸红的。如今屠呦呦一朝成名天下知,「有关部门」第一时间赶到她家里表示祝贺。如同范进中举后的情形,「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譬如北京大学多个官方微信号就迫不及待「热烈祝贺北大校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宁波旧居马上成热门景点。可在此之前,他们何曾将这位老太太放在眼里。要不是因为年龄太大,估计各类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科协副主席、妇联常委等「红帽子」,也会排着队送到屠呦呦头上。屠呦呦成了奇货可居,各家衙门自然要疯抢一番,为自己的政绩贴金。 这让人想起了中国第一个网球大满贯冠军李娜。当年李娜「不服从」体育部门管理,执意单飞,几乎被官老爷们和愤青五毛的口水淹死,扣上了「个人主义出风头」、「背叛祖国的叛徒」等大帽子。然而当李娜一步步走上体坛巅峰时,官方又是庆功、又是颁奖,好像李娜的成功全靠他们一样。屠呦呦与李娜类似,她们的成功都是一种「孤独的胜利」。没成名时,不受官方待见;一旦成名,官方就锦上添花甚至是锦上夺花。 屠呦呦不是个案。二○○七年,七十一岁的资讯科技科学家李爱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而她和屠呦呦一样,几次被中国拒之于院士大门之外。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一句话:你赢得了世界,却输给了祖国。她们输给了僵化的官僚管理体制。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科学。且为人坦率耿直、不平则鸣、「不懂规矩」。这自然不会获得掌握人、财、物大权的「组织」的青睐,也就与院士无缘。 畸形体制 扼杀人才 反过来看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贪污几千万元而下台;中科院候选院士段振豪因贪污、包养情妇被查处;多位「校长院士」更是深陷抄袭、造假丑闻。当然,我们不能将院士制度一棍子打死,许多院士都是各领域的权威。但不可否认的是,现行的科技体制的确存在诸多弊端。 在党管一切、全能型政府的体制下,党政官僚职权无所不包,包括科研经费的分配、人才待遇的升降、工作条件的优劣等,也都与官位级别挂鈎。于是乎,无论是学物理、数学,还是研究医学、化学,最后大多数人都成了「政治学家」。科研抛在一边,或是带着几个学生堆砌数据、炮制论文,而将主要精力放在阿谀钻营上,削尖了脑袋挤进官僚队伍中,去争抢书记、校长、处长、科长等乌纱帽。恕笔者孤陋寡闻,实在不知道这些校长有甚么突出的科研成果。更有甚者,党政部门的司长、局长、书记、厅长,摇身一变到大学当党委书记,执掌人事行政大权。众多在一线实验室辛苦耕耘的研究者,却要处处仰其鼻息。这种体制,必然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畸形体制。一个成功的屠呦呦背后,很可能是成百上千个「屠呦呦」被扼杀。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包括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改革院士遴选体制等。但是,不打破行政主导、官僚垄断的体制,这种改革前景如何,似乎不难预估。只求官老爷此次别再借屠呦呦获奖来鼓吹社会主义优越性了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08:29 , Processed in 0.779007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