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又是一年除夕夜。每年这个时候,吐槽央视春晚都会变成一场全民狂欢。明星假唱、小品不好笑、网络流行语太老……春晚越来越难看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据央视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有7.5亿观众收看春晚,2014年观众规模达7.04亿人,去年看春晚的观众也有6.9亿人。不难看出,即便春晚的观众人数逐年降低,但其仍然是年度关注度最高,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节目。为什么春晚越来越难看,却依然能吸引六七亿人收看? 春晚的兴盛,和电视业的繁荣是分不开的。春晚始于1983年,在那个内容和平台都很稀缺的特殊年代里,人们娱乐方式单一,观看春晚,似乎是除夕夜唯一算得上时髦的娱乐方式了。而如今,随着卫视春晚和网络春晚的兴起,央视春晚一家独大的格局逐渐改变。今年,不仅卫视春晚各出奇招,大牌云集,网络春晚发力更明显。两个90后女生雷阿敏和刘媛媛准备办一场网上直播的“互联网春晚”,杭州一家短视频公司正在做国内首档“90后手机春晚”……内容和平台多元化趋势明显,央视春晚的霸主地位显然受到了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表面上春晚观看人数依然很多,但实际观看人数却并不多。很多时候春晚只是个背景声而已,并没有人认真看。原来那一套内容已经无法满足观众了,即使春晚刻意迎合年轻人口味,请来韩星和TF-BOYS,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它受到许多局限,又要调和各种口味,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中庸的东西往往不易出错,但也成不了精品。更何况,“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人都能轻易找到“私人定制”的专属节目,何必要看大杂烩般的春晚? 但春晚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取消。极端地说,即使春晚节目再糟糕,再没人看,它依然会办下去。因为它的文化内涵早已发生了变异,它从一台单纯的春节联欢晚会变成了一种春节文化现象。它早已固化成春节的一部分,成了一个仪式化的“习俗”。老一辈需要它烘托年味,年轻人要用它吐槽,久未谋面的亲戚们甚至更加需要春晚,因为它可以给大家带来公共话题,缓解尴尬。 从客观上来看,春晚每年能吸引六七亿人观看,和央视的垄断也分不开。除夕夜几乎所有的卫视都在转播春晚,你不看春晚看什么?如果同一时段所有的卫视都放自家的春晚,央视春晚还能独占鳌头吗?我看未必。 国人难以改变的心理习惯,再加上春晚《新闻联播》般的霸屏,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央视春晚的“虚假繁荣”:表面上收视喜人,热热闹闹,其实内里早已“不合时宜”,被人抛弃。人们看中的不是它的内容,而是它带来的附加值。所以那么多艺人即使不要报酬也要上春晚。比如小沈阳、刘谦,依靠春晚一炮走红,王菲借助春晚舞台成功复出。所以今年郭富城为了宣传新片《三打白骨精》,费尽心机炒作想上猴年春晚。春晚是没多少人看了,可它的热度依然很高。对于商家而言,从早期单纯的插播广告,到今年支付宝花费2.68亿元打败微信,成为央视春晚独家互动平台,看中的都是春晚带来的“注意力经济”,其终极目的都是瓜分市场蛋糕。 反过来,艺人们为了上春晚使尽招数,商家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砸下重金,这些新闻从另一方面也炒热了逐渐衰落的春晚。相比较春晚节目的质量,人们更关注艺人的八卦和商家的红包之争。可以说是娱乐八卦、段子手和商家红包拯救了节目乏味的春晚。 所以,即使春晚越来越难看,观看人数依然能达到六七亿。从1983年到2016年,人们的注意力从未离开春晚。只是,原来吸引人眼球的是精彩的节目,如今吸引人眼球的则是层出不穷的八卦、吐槽和春晚现场的“红包口令”。 王雅莉/文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11-4 23:51 , Processed in 0.125890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