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自己的心理问题无论对哪个族裔的人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华裔以及其他亚裔移民来说,面临的障碍更多,其中最不容易跨越障碍的是我们的一些固有观念,例如重视身体健康但忽略精神健康,例如把“吃苦”视为正常的生活经历甚至美德,当然还有“家丑不可外扬”。 CBC上个星期在几个加拿大城市组织“直面族裔讨论会”。其中在温哥华举行的一场的主题是亚裔移民在面对心理问题和寻求治疗时如何受到族裔和文化的影响。 来自维多利亚市的林小姐(Sally Lin)是嘉宾之一。她八岁那年随父母从中国移民到加拿大。像大多数新移民一样,一家人刚到的时候生活忙碌辛苦。 林小姐回忆说,父母常把“吃苦”挂在嘴边。无论是因为她不爱吃某种食物,或是遇到真正需要刻苦努力的事,父母总是教育她要能吃苦以后才会有“甜”。 她一直到最近才意识到这种教育对她的影响。 林小姐说,中国人非常重视身体健康。如果她在刮风降温的天气里出门,她母亲一定会提醒她戴上帽子,小心着凉。 但是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至少在她的家里,是从来不提的。 讨论会主持人Piya Chattopadhyay 说,她的一些东亚裔朋友的父母认为,白人才会有心理问题,我们没有这种东西。 即使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心理确实出了问题,他们也会嘱咐:不要到外面去说,别给我们家丢人。 三位嘉宾都是华裔,他们显然对这两种反应都不陌生。温哥华中侨互助会的CEO周潘坤玲说,家里人会认为你在瞎扯,甚至会反对你去看心理医生,因为这是不可外扬的家丑。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系教授莫礼康说,文化因素对患者如何觉察、看待自己的精神问题以及如何求医有极大的影响。 除了不了解,不承认和怕丢人以外,莫教授还补充说,华人崇尚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为心理问题求医会被视为软弱。 还有一个问题是费用,在加拿大看心理医生并不便宜,而且不包括在公共医疗保险内。 林小姐说,她所受的家庭教育是钱要攒起来,或是用来孝敬父母,帮助家人。在自己身上花这么大一笔钱让她觉得自己很自私。 她给母亲打电话报告了此事,得到首肯后才安心了些。但是她到底没敢告诉母亲具体要花多少钱。 下决心求助的华人还会面临新的族裔障碍 林小姐上大学时选修了一门心理学基础课。在那以前,她从来没有听说过“抑郁”、“焦虑”这些字眼,但是对它们的症状却并不陌生。 在大学里,她平生第一次去做了心理咨询。她形容说,对一个从小被教育要吃苦的人,心理咨询则像是让你把这么多年咽下去的“苦”都吐出来。 这是她求助的开始。但是她对她见过的心理医生并不太满意。最大的问题还是族裔。 她的心理问题和她的华裔血统及文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心理医生大多选择视而不见,她把这种治疗方法称作“色盲治疗”,并认为这样做的医生多半说不到点子上。 周潘坤玲补充说,另一个障碍是语言。她曾经帮助过越南船民。他们历尽艰险来到加拿大,许多人失去了亲人。 但是面对心理医生,他们却无法说出内心的痛苦和感受。周潘坤玲说,他们是“没有表述能力的一群”。在今天的华裔及其他亚裔移民当中,许多人仍然面临同样的问题。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11:38 , Processed in 0.138106 second(s), 2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