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6790|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危险的时候并没有过去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很多人以为这次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我在这里提醒大家,目前仅仅是长期衰退中的一次反弹而已,现在很多公司做的仅仅是在粉饰一下报表,北美和欧洲已经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最少10年的长期衰退!

就美元来讲,下半年或者明年还有一次大的升值过程,甚至不排斥美元兑加元会突破1.30。就现在的数据来分析根本不能说进入了长期贬值,那些根据美国大量发行货币来推导出美元即将贬值的逻辑是不正确的。

就原油和黄金来说,我本人是很看好它们的长期价格趋势,毕竟能有效的抵御通胀。但是买加拿大本地的公司的股票要谨慎,很多这面的公司负担太重,公司经营业绩不能反应市场价格。建议投资人自己审慎研究公司的基本面以后再确定是否投资。

滞涨的阴云将长期笼罩在北美的大地上。

谨慎投资,对自己的钱负责!买基金更加要审慎,多数的基金经理根本不会对你的钱负责任!

2#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引起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

1、 新的产业革命没有及时出现。 计算机及互联网带来的经济繁荣已经处于稳定期,全球经济缺乏新的技术引擎。

2、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廉价资源,全球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经济周期的正常运行。

3、西方国家的人口红利因素。

在这3点基本面没有改善之前,经济在未来10年里面不会有大的起色,甚至会长期陷入滞涨。

可喜的是,在未来10年里面,新的技术革命会大概率的诞生, 而且很大的可能是在新能源领域,更大的可能会诞生在中国。中国虽然在很多技术上不如美国、日本、德国,但是我有理由说在新能源领域,未来的中国将会走在世界的最前沿。在这个假设成立的基础上,人民币会伴随着成为世界主导货币。

顺便再说一下,为什么说美元不会长期贬值:

说美元贬值,总应该有一个匹配的对象,世界的主导货币就这么几种,欧元区、英国、日本的经济比美国更差,大家都在印钞票。 再说说属于商品货币的澳元和加元,加拿大经济的最大问题在于1、过分依赖出口 2、在国际商品期价指数的主要组成部分中,难以看到加拿大的优势商品,所以加元的汇率目前仅仅是箱体的运动,不会形成长期上升趋势。 澳元比加元要好一点。

以上为个人观点,引用需注明出处!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约20年前,我在国内开始学习投资,在上课的内容中,技术分析是我最喜欢的。 在投资的领域混了20年,对历史会重演、价格以趋势的方式衍变、市场行为包容一切这三条技术分析的基本前提渐渐的产生了怀疑。 现在,我越来越认为应该弄清公司的基本面,然后去投资。

拿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来打个比方, 基本面的研究犹如是练习内功, 研究的越是透彻,功力越强,最后就是返璞归真,大智若愚; 根据技术分析和技术指标操作,犹如武功的招式,练到上品,自然也是运用自如,多有斩获,可是练习到这个程度多难呢?需要对技术分析、技术指标、资金管理策略都要很熟悉才行。很多人没有练习到这个境界就被清盘了,起码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从亿万到0。

我很同意彼得·林奇的一个观点,投资人可以从自己的行业出发,从自己熟悉的行业中发掘基本面好的公司,进行研究,进行投资。 如果冒然的把资金委托给基金经理去操作,很大的可能是他的专业知识比你差很多,他发掘到的成长性公司比你晚很多。或者说如果你投资的钱是因为自己对公司的研究不透彻,赔了,起码自己知道亏损的原因;而交给一个陌生的基金经理,赔了,你能总结出什么原因呢?基金经理都是一句话,大势不好所致。这是原因吗?不是,原因只有一个,内外功都没有练好!

      比如,你是从事新能源的充电电池工作的, 自然会比较各种的充电电池的优劣差别,对行业前沿的锂电池的公司有所了解,你欠缺的仅仅是找一个合适的买入时机而已。同样的对于一个基金经理,要配置这个行业的股票,他要根据大量的研究报告才能锁定一批目标公司, 然后再去逐一研究,等到他很幸运的买到成长性好的公司的时,黄花菜都凉了!






以上为个人意见,引用请注明出处!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 by investsmart;2255330
To Michael2006

觉得您的一些观点值得探讨。
首先您关于技术分析的看法是片面的。作为一个合格的投资者,应该对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应该精通。是的,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要求有点过高。但是,这也是投资者必须面对的残酷的市场现实。彼得林奇、巴菲特等光运用基本分析就获得了很好的收益,这是要有一定的先决条件的。很难想象普通投资者能够有机会和实力去像他们那样对目标公司进行实地调查。而且大多数投资者对于财务报表不一定有所了解。更何况一些公司会把一些对于自己不利的消息以特殊表述方式表现在报表中。大多数投资者对于目标公司的了解是通过公开的信息得到的。如果您回顾下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时,有多少公司股票大涨时不是利好频传? 典型的就是北电,当它从100多跌到几块钱时投资者才开始从公共信息中了解到它在做假账!到那时已经晚了。
至于您说的,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本行业的公司。如果您是处于热点行业那当然是好。可是,如果您不出在热点行业怎么办?这只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技术分析的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历史会重演,但是,同时它也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前提:趋势到一定时候总会改变。因此,运用该方法进行投资的投资者应该有严格的纪律。如果有人问我投资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如果您能够严守纪律,就一定能够成功!运用技术分析对市场投资时,如果发现市场的趋势发生了变化就应该立刻顺应市场的变化,因为市场永远是对的(即使您自己认为市场疯狂的时候)。如果逆势而为,一定会受到市场的惩罚。运用技术分析对市场分析时,往往会远远早于技术分析发现市场趋势的变化。对于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市场发生了变化,有时往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发现趋势在变化。
您对于基金经理的看法更说明您不了解北美基金的运作方式。用中国国内股票市场‘庄家’运作的思路来解释这里的市场是要贻笑大方的。这里的基金经理一般控制着上亿的资金,一般是以长线思路来持有目标公司。不可能在发觉市场有变化就能够及时地将股票全部抛掉。而且大家都这样抛的话,那只能造成市场的崩溃。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在市场出现大幅下跌时也没有公司会全部空仓的。这里的每个基金在发行时都会有一个说明书(PROSPECTUS),会告诉投资者该基金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向。他们会在公布的投资方向中选择相应的上市公司。如果他们擅自持有大量空仓而踏空行情是要给投资者抛弃甚至问责的。至于您说的很大可能他们的水平比投资者的还差是对他们十分不公的评价。
我说这些并不是说投资者投资基金就没有办法应对市场的变化了。投资共同基金并不表示必须投资股票基金(equity fund), 也可以根据市场状况转换不同种类的基金(bond fund, fixed income等等)。因为不同种类的基金会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去年出现股市大跌的时候,本公司(INVESTORS GROUP)的全球债券基金就出现了20%的上涨。因此投资者应该自己或在合格的投资顾问的指导下对市场进行分析,在理性投资理念的指导下制定出正确的投资方案。
投资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但是,运用很简单的投资理念也能够获得不错的长线收益。希望投资者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有可喜的长线收益。

1 国内现在也不流行什么庄家的思路
2 我以前的2合伙人就在华尔街做基金经理,而且管理的20亿美元资产,混得很优秀
3 现在国内的基金也是动辄几十亿上百亿资产
4 我的意见就是一条,建议每个人有自己的盈利模式,不要轻易把资产交给基金经理做,因为不靠谱
5 可能会影响你的经纪业务表示歉意
6 我说了技术分析有道理,因为我以前就是靠这个吃饭的,也管理过大规模的基金。
7我见过很多这里的所谓经济学家和基金经理,水平很差
8 就是一个普通行业,一样有投资机会,钢铁行业中新的技术一样有。

讨论就不必要了,我不和经纪人讨论,我的目的是帮助投资人有正确的理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被经济复苏的假象所蒙蔽! 财务报表仅仅是数字的游戏!!


西方经济学的骨子里面没有“诚信”这两个字的。 来了这里,看到很多同胞赚钱真的不容易,别稀里糊涂的没有了,建议赎回大部分各种基金吧! 虽然拿现金有贬值的风险,但是未来一年里面,建议持有部分现金吧! 也许不用一年的时间,会出现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  

看见很多贴子说华人不上进,缺少修养,兜里穷。 很郁闷!
华人的勤劳比例在全世界各个民族里面应该是名列前茅的!
修养是因为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可以慢慢改正和养成的。
兜里穷好像也不正确,华人的储值意识多强啊!勤俭和兜里穷是两回事。 再说了, 比有钱,如果按照真实资产来排名,加拿大的前十位富豪有一半应该是大陆的移民吧! 国内朋友移民到这里的,资产几亿、几十亿的也不少啊,当然不会是贪污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6-6 23:01 , Processed in 0.053166 second(s), 3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