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佳能(Canon)一族
高手心声:
产品印象:
Canon数码相机的高低端区分相当明显,G系列与S系列代表着两个方向。不过,这两者之间的区分标志并非是像素级别,而且综合成像品质、手动功能、光圈快门功能等。从经典的G1到如今如火如荼的G3,Canon一贯采用的F2.0最大光圈受到不少用户的称赞。照片的亮度是由吸收光线的面积(光圈)和吸收光线的时间(快门速度)来决定的。因此,配备大光圈的相机可以使用更快的快门速度,所以即使在稍微昏暗的场所或者快速移动下摄影时也不易由于抖动而使照片发虚。大光圈的好处可谓一言难尽,但是只有使用过的用户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在众多品牌的DC中,Canon的成像质量相当不俗,色彩表现较为真实,基本上没有偏红或者偏蓝的现象。此外,凭借ISO50的感光度,照片的细腻度十分出色。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部分Canon DC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紫边现象,特别是G1,一旦在强烈的阳光下拍摄高反差的影像时,有时紫边几乎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
通过拨动转盘可以快速切换各种拍摄模式
在易用性方面,Canon一直为初学者考虑,其拨动转盘设计甚至逐渐被其它厂商效仿。拨动转盘上内置的多种拍摄模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应用范围。若想使拍摄主体看起来清晰,而背景模糊,可以使用人像模式。使用风景模式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表现出更丰富的色彩,并且曝光更为精确。通过这一功能,即使普通用户也能轻易地拍摄出理想的人物照片、风景照片、夜景照片等。
作为一款移动数码产品,电池性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Canon在这方面的设计可谓让人欢喜让人忧。尽管BP系列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十分大,而且寿命完全能够令人满意,但是再大的电池也会耗尽。由于Canon数码相机缺乏对普通5号电池支持,因此用户无法在户外购买干电池以补充供电,更不能使用高性价比的镍氢电池。Canon的存储介质一直让用户十分满意。尽管CF卡的速度不如SD与SONY记忆棒,但是成本上的优势相当明显,如今买512MB的CF卡也不是难事。或许CF卡的不足便是在动态拍摄时速度不够以及相对较大的耗电量,但是权衡利弊,大多数用户都对Canon的这一设计持肯定态度。
锂电池的容量和使用寿命都比较理想。
旋转式LCD一直是Canon G系列的招牌特色,而体验过这一设计的用户也对此赞不绝口。在某些拍摄环境下,我们不可能保证相机处于水平状态,而一旦LCD取景器严重倾斜,取景时的视差会令拍摄十分不便,甚至造成取景失误。或许旋转式LCD并没有什么太高的技术含量,但是厂商这一贴心的设计无疑大大方便了用户。
对于中低端产品,Canon并没有简单地抹杀一些手动功能,这令不少用户感到相当受用。Canon认为,即便是面向消费级市场的普及产品,也应该具备基本的专业级功能。一旦用户的拍摄水平逐渐提高,他就会对产品的功能与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简单易用的基础上做到功能强大才是最重要的。以S系列为例,高速快门、手动三点对焦、微距拍摄、自定义白平衡模式与曝光补偿都被保留下来。
就机论事:
从历代产品来看,Canon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早先的Canon S10/S20可谓饱受批评,拙劣的白平衡表现以及恼人的噪点让人懊丧不已。而在光学变焦、外观设计、便携性等方面,S10/20也表现得较为一般,与同类产品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从我个人使用过的3部G1来看,产品之间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的。在噪点控制、紫边现象等方面,似乎不同渠道的产品存在微妙的不同!当然,与PowerShot G1同时代的Pro90IS却是我非常喜爱,我甚至宁愿使用Pro90IS,也不喜欢PowerShot G3。道理很简单,Pro90IS具备10倍光学变焦,而且配备了光学防颤抖,保证长焦模式下图象依旧清晰稳定。
给我的感觉来说,后续的G2以及G3更像是G1的改进版,它们将G1所存在的诸多缺陷一一弥补,特别是紫边现象和噪点。当然,功能上的进步也是不能忽视的,但是还不够明显。相对而言,Canon在中低端市场上的努力更应该被认可。当初在测评S30时,这款中档产品让我十分惊讶,虽说没有明显的亮点,但是它也几乎没有明显的缺点,而且在同类产品中,S30所具备的准专业功能也不少。至于外形设计以及便携性,S30/40更是我所推崇备至的。
采用定焦设计的PowerShotA200尽管失去了多项实用的手动设置功能,但却有不俗的成像质量以及颇具诱惑力的价格。
些许遗憾:
当然,Canon数码相机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让不少Canon拥护者一直略有遗憾。使用过高倍光学变焦产品的用户都会印象非常深刻,毕竟长焦在很多拍摄模式下太重要了。然而遗憾的是,除了已经有些年头的200万像素Pro90IS,Canon似乎对长焦一直有所顾忌。
不错,广角设计确实是Canon的亮点,而引入长焦会造成视角的损失。但是对于大多数用户,特别是喜欢拍摄风景照以及部分商业用户而言,长焦的诱惑力似乎更为巨大。作为一个产品线齐全的厂商,应该提供给用户选择的机会。与同档次的美能达D7i、富士S602Z、SONY F717等相比,Canon旗舰级的G3只提供4倍光学变焦能力,让不少用户有些失望。
撇开便携性问题不谈,G系列的色调似乎显得不够时尚,而给人更多的是稳重的印象。与某些厂商鲜明的“时尚”以及颇具品味的“专业”相比,Canon的外形设计未免让人感觉略显单薄。
索尼(SONY)一族
高手心声
产品印象:
很多人对于SONY的数码相机产品都青睐有佳,也有不少人对于SONY数码相机存在意见。总结了一下,SONY的优点有三:相机价格实惠、外形设计前卫而不失档次、拍摄质量表现较好。引起消费者不满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相机存在偏色问题和配件价格较高导致。
MemoryStick,这种条形存储介质在SONY电子产品中被广泛应用,它结构坚固、安全耐用。
相对业界竞争对手的产品而言,SONY数码相机产品的市场价格定位还是比较实惠的。举例而言,500万像素标准的顶级机型F717的含税价格为7450元,这个价格相对于业界同类竞争对手而言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市场现有竞争对手的同档机型价格都在9000元左右;而普及型的P系列产品价格也控制得相对适中,较长的产品线以及拉开的价格差都让消费者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超小型的U系列产品在价格上也比较有吸引力,含税2450元的价格相对于业界竞争对手虽然高出一些,但是在性能和外形的设计上目前业界无出其右。广泛的产品线和出色的性价比优势,就是SONY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从实际的拍摄感受来看,SONY全系列数码相机产品的表现都可以用中规中矩来形容;从成像质量而言高端机型的表现已经可以代表业界的家用顶尖标准,而低端机型的成像质量相对业界同类产品也并不逊色多少。整体而言,SONY产品的成像质量不错,相片艳丽度较高、色彩饱和度佳、锐利度效果也相当出色,这也体现了SONY在数码相机核心技术方面的优势。不过在部分型号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譬如说P系列和U系列在微距拍摄中比较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中间部分清晰细腻,周边却出现一些细微的模糊。面对这样的问题最好使用手动模式拍摄,使用较小的光圈扩大景深,如果相机没有光圈优先的功能,那么可以试着提高环境的亮度,让相机自动选择较小的光圈或者使用闪光灯拍摄,这样对于改善具体拍摄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就机论事:
很多人都说SONY的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色彩比较夸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我们并不能说SONY数码相机产品在色彩反映上存在什么问题,色彩出现偏红偏蓝的问题并不是相机本身的缺陷,只能说是SONY相机在自动白平衡方面不够完美,譬如说F707/F717系列可能出现的偏红,S系列和P系列可能出现的偏蓝问题,都只是自动感应白平衡上的问题。笔者在实际使用中也发现,SONY相机在室内环境采用自动白平衡设置拍摄照片的确会出现偏蓝的问题,P系列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而相对高端的F系列和S系列产品则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面对这样的问题其实不用担心,用户只需要在白平衡设定上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一下适当的调节就可以让相机的色彩效果趋于正常。大家在使用数码相机的时候都应该养成手动调整白平衡的习惯,这样拍摄出来的相片在色彩方面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些许遗憾:
SONY现有数码相机产品所存在的缺点有三:一是配件价格昂贵,虽然说在相机整体价格上并不高贵,但是在相机周边上消费者可能付出的不少,包括专用电池、相机皮套、MemoryStick以及读卡器的价格都相对业界其他产品高出一筹;二是存储容量有限,SONY现有的数码相机产品只能采用MemoryStick存储,最大容量128MB标准,虽然未来的MemoryStick Pro容量可达1GB,但是在现在看来随着像素的增大,用户对存储容量的要求已经增大,128MB标配已经是共识;三是部分产品存在一定不足,例如P系列产品的通病是在开关机镜头伸缩过程中噪音过大,耗电量较高。对于上面的一些缺点,SONY在即将推出的新产品中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改进,其中包括增大存储容量设计的MemoryStick Pro设计。
柯达(Kodak)一族
高手心声:
产品印象:
毫无疑问,柯达在传统影像业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把数码相机从商用引向民用的进程中,柯达公司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无人能及。1995年,柯达公司推出了民用消费型数码相机DC40,这款产品被认为是数码相机市场成型的开始,实际上国内接触数码相机较早的用户都是从柯达DC240、DC265等产品开始认识数码相机的。在1999年7月,柯达DCS330成为首先达到300万像素的机种,柯达又于次年推出了震惊业界的1600万像素的CCD,成为CCD制造技术上的一个里程碑,在2001年柯达正式推出独具创新的EasyShare系统,现在这已经是柯达消费级数码相机的标志性特色。
现在谈柯达的数码相机就应该关注一下刚才提到到的EasyShare系统,该系统由一个相机底座和匹配数码相机组成。该底座解决了困扰数码相机的两大问题:复杂的连接和电池高耗电问题。当您将相机放入底座之后,数码照片会自动下载到计算机中,与此同时该底座还会自动给相机的电池组充电。EasyShare数码摄影系统还包括一套软件,它可将数码影像直接连接到 Internet ,以方便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照片或进行打印。
就机论事:
笔者使用的第一部数码相机就是在1998年接触到的柯达DC265,目前消费级数码相机已经很难看到类似DC265这样的笨重设计,不过当时笔者对这种类似传统相机的重量和手感还是感到很满意的,柯达之后推出的数码相机在体积和便携式方面都有了进步,比如随后的DC4800以及EasyShare系列产品。随着外观设计的改善,柯达数码相机在操控性能方面的表现更加突出。
以柯达LS443为例,这款数码相机是目前柯达的消费级中的旗舰型产品,它具有的中文提示功能显得非常体贴国内用户,每一种拍摄模式都有中文说明提示,闪光灯模式选择也有中文提示,全中文菜单字体清晰、字形也大,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相当良好的。此外,LS443采用了智能化的多项按钮设计,一个五向的类似于JogDial的操控按钮,使得LS443的整体操作水平提高很大,柯达LS443在操作性能上的突出表现令我相当满意。
柯达数码相机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在色彩还原度方面的准确性相当高,柯达近期推出的Color Science技术使得EasyShare系统产品的色彩失真很小。日系数码相机往往在色彩方面都有自己的偏差喜好,一般在红绿色方面比较夸张一些以突出艳丽的色彩表现,比如索尼和富士的数码相机都有此倾向;而柯达则采取了最接近真实的选择,笔者在标准日光环境用LS443以及DX4330对ColorChecker标准色卡进行拍摄,然后通过Photoshop进行色彩对比,最后得出的数据显示,柯达数码相机在色彩还原度上的表现是相当高的。在镜头方面,柯达大多数数码相机都是采用自产的镜头,在锐利度方面和日系产品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不过2002年下半年推出的EasyShare在镜头上改进了不少,在锐利度和分辨率方面的提高都是比较明显的,旗舰型的LS443采用的是德国施奈德镜头,其成像品质的表现比较突出。
有些用户对于柯达数码相机一直抱有看法就是比较低端的“傻瓜”数码相机,另外认为柯达数码相机在外观设计上比日系产品要显得朴实和木讷一些,实际上柯达EasyShare系列都是针对中低端数码相机市场,在功能和操作上都非常简单。EasyShare系统的目的就是给用户提供最简单的拍摄传输流程。对于一般用户而言,EasyShare系列提供的功能已经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当然笔者也很怀念以前柯达数码相机提供的丰富手动调节功能,比如在DC4800上可以进行色温调节。
些许遗憾:
柯达低端系列相机的调节功能稍微少了一点,成像方面噪点水平还有提高空间。
奥林巴斯(Olympus)一族
高手心声:
产品印象:
奥林巴斯数码相机稳重传统的外观设计并非意味着其产品笨重难看,实际上奥林巴斯数码相机常常借鉴其传统傻瓜相机的设计。奥林巴斯这种传统风格很浓的设计风格,非常适合那些从传统相机转移到数码相机上的用户,能够让这些用户几乎无需花费力气就可以轻松掌握数码相机的操作,无论是较早的C2500L,还是近期的720UZ以及5050z等产品,其手感都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奥林巴斯数码相机在功能设计方面的特色,笔者感觉最深的就是奥林巴斯数码相机在功能设计方面一直突出的是“实用”。例如,奥林巴斯数码相机的光学取景器几乎都带有屈光度调节功能,这是别的数码相机系列中很少见的,另外奥林巴斯数码相机具有的CF / SM双存储槽扩展也是深受消费者好评的。从1999年出品的2500L到2002年的5050z,都可以看到这个优良传统在一直延续着,后者甚至支持CF/SM/Xd三种存储卡,显得很有竞争力。此外,在2001年后的多款奥林巴斯数码相机都加入了全景辅助拍摄功能, 而且随机配置的Camdeia软件也带有全景照片合成功能。奥林巴斯数码相机在白平衡调节方面也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中档以上的奥林巴斯数码相机都提供了手动白平衡调节功能。就笔者而言,这些功能在实际拍摄中起到的作用很大。和许多数码相机配置的一些花哨的功能相比,奥林巴斯在其数码相机中注入的是实用的理念。
就机论事:
说到奥林巴斯数码相机给我最深切的感受,还是奥林巴斯的高品质镜头。奥林巴斯数码相机都是其自产的镜头,几十年的光学镜头制作经验使得奥林巴斯在镜头设计制造上得心应手。奥林巴斯数码相机的成像锐利度和分辨率都是相当出色的,在高倍光学变焦数码相机上奥林巴斯就有720UZ、730UZ等知名产品,最近推出的5050z的最大光圈能够达到F1.8,这都体现出奥林巴斯在镜头方面的强大实力。奥林巴斯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质量很高。
人像最能体现出相机在色彩方面的功底,奥林巴斯在这方面的表现让人满意。
些许遗憾:
奥林巴斯数码相机在成像方面的缺点是其照片噪音问题略为明显,就拿最新的旗舰产品5050z来说,即使开启NR降噪功能,其噪音还是比较明显,这一点是让许多喜欢奥林巴斯数码相机的用户最郁闷的地方。此外,奥林巴斯数码相机在拍摄高对比度景物的时候也容易产生“紫边”现象,笔者认为在A/D方面奥林巴斯还需要继续努力。
这张照片虽然色彩艳丽,但有点遗憾的是噪点还是有点明显。
美能达(Minolta)一族
高手心声
产品印象:
其实本事特色多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拍摄好后的照片到底如何?在使用DIMAGE 7拍摄的3万多张照片后,我可以说它的成像非常令我满意,为什么呢?这个看来要归功于其高素质的GT镜头,紫边色散比以前少很多,中规中矩的色彩表现自然,当然要达到什么效果,可以通过后期的PS来处理得到。很多人都说DIMAGE 7系列相机成像偏灰,其实不然,因为其使用的色彩非常真实,不同与富士的偏蓝,索尼的偏红。
使用了那么久,一直都是使用2560×1920最小压缩JPEG格式来拍摄的,一张照片大概2MB左右,因为我使用了IBM 1GB的Microdrive小硬盘,让我对存储根本不畏惧。
由于使用了反差对焦系统,DIMAGE 7数码相机对焦相对慢,当然后来的DIMAGE 7i,DIMAGE 7Hi都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是略慢。当然这个比较是同专业的DSLR,其实笔者本人就是使用DIMAGE 7最早的版本,而且MINOLTA对DIMAGE 7推出升级措施后,笔者也没去升级,感觉目前足够用了,当然这个还是多半个人因素!
说到耗电方面,这个要怪其本身的反差对焦,在不能很好对焦的情况下,反复对焦,特别耗电。笔者做过一个比较,拍摄一个静物,同时开起闪光灯,一组用手动对焦将电池耗尽,另一组使用自动对焦将电池耗尽,而得到的拍摄张数,让笔者大吃一惊,前者是后者的一倍多一点,可想而知此反差对焦是多么的耗电。本来以为不使用电动来实现变焦可以省下不少电力,而这却是错误的想法,没想到对焦系统更耗电。不过笔者克服了这个问题,通过外接大容量电瓶来轻松实现长时间拍摄。曾经在一次车展拍摄中,笔者使用6AH的电瓶将1GB卡都拍完,而且80%都是使用闪光灯,并且回放了半个小时左右,才将此电瓶电力耗尽,而此电瓶价格又便宜,整套只要100多元,电老虎被制服了!
就机论事:
才推出不久的DiMAGE 7Hi,此款也给大家称为“黑金刚”,主要在D7I的基础上增加到3fps告诉连拍,因为其本身的缓存达到64MB之多,新增加了JPEG的压缩比,使得可以达到2.5:1,这样提供了更佳的图像品质。
若说500万的D7Hi是旗舰,那下面则是400万像素的S404了。它也使用同D7HI相同的GT镜头,而操控上更简单了,虽然不及D7HI拥有7倍光学变焦,只有4倍光学变焦,但足够应付日常的拍摄了。作为入门偏上的选择它绝对没错,价格么与同类产品差不多,大概在5000元左右。
些许遗憾:
很多朋友都说MINOLTA的数码相机挑卡,笔者开始还不相信,因为笔者一开始就是用小硬盘,只不过是从340MB到1GB的转换而已,根本没有体会到这些问题。我特意到相机店里去试验了一下,台湾省产的一些CF均不能正常使用,只有如SCANDISK等大厂的产品才能正常使用,而这些大厂的卡价格比台湾产CF卡产品价格高1倍!所以规劝大家,如果购买MINOLTA数码相机的时候要好好挑选卡。
富士(Fujifilm)一族
产品印象:
在国内,喜欢富士数码相机的用户众多。有不少朋友问我,为什么我自己会这么喜欢富士的产品而最终购买了Fujifilm FinePix S602Z。首先,我觉得这与其良好的性价是分不开的。相对同档次的机器来说,富士的机器应该说价格还是比较低的,通常会给用户物有所值的感觉。其次,富士的数码相机有着不错的功能或卖点。比如,当年红极一时的Fujifilm FinePix 2800 Zoom,就是以6倍光学变焦作为卖点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以至于去年五一前夕市场上到处可以看到正在挑选2800的顾客。在当时来说,能以3000元左右的价格买到这样的功能而且又是行货的机器可能就只有2800了。又比如,Fujifilm FinePix S602Z的小电影功能也是非常强劲的,可以录制640×480分辨率的有声影片,让我们可以稍微体验一下DV的感觉。此外,应当说富士在国内推出的几款机器在设计上面都是有着一定的独到之处,很多小地方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比如,S602和6900所拥有的手动对焦环、S602的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手把,都是不错的设计。而且自从富士的苏州工厂投入生产之后,富士中国充分地考虑了中国人的习惯,采用了中文的菜单系统。这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就机论事:
富士的数码相机也是颇受争议的机器,如果读者常常访问各大专业网站如PCHOME或dpnet就会有这样的印象。这主要是由它所采用的独家暗器SuperCCD所引来的。由于SuperCCD采用了插值输出的方式来达到比有效像素高一倍的输出像素,有的人认为SuperCCD完全是骗人的,而有的用户则认为它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完全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笔者在使用了近一年的S602这款采用第三代SuperCCD的机器之后觉得:S602的6M像素模式下所得到的图像的确有些偏“软”,也就是说SuperCCD不能达到600万像素的真实效果。但是如果把原图缩小到400-500万像素的样子,这样和同类的机器的锐度其实还是有得一比的。而且,由于输出像素比较大,我们在冲印大尺寸照片的时候也会有较大的优势。就我个人使用的情况而言,SuperCCD还是比较能让我满意的。
些许遗憾:
前段时间,网上特别是PCHOME数码影像论坛中,富士用户俱乐部有不少的网友反映,S602这款机器有一部分产品有黑斑的毛病——在光圈为F11或8的条件下对着天空拍摄,会有灰色的印子留在照片上。实际上,这个毛病并不是S602所独有的,我在做PCHOME版主的这段日子里已经看到过不少不同的其它品牌的机器有类似的毛病,当然S602的问题比较集中一些。有网友认为是外部的灰尘通过机身上的缝隙进入到了CCD上面导致这个毛病发生的。我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CCD和镜头组是封装在一起的、是密封的。个人认为可能还是制造上的某些问题。当然富士公司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对此公开做过承诺:对出现该毛病的行货机器调换新机器。因此大家也不必太在意,况且国外的DC网站对这个毛病也没有太多的报道。也有极少数使用富士产品的朋友反映镜头进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不是产品的问题。其实,所有的变焦镜头都是会进灰的,包括传统相机的镜头。
尼康(Nikon)一族
产品印象:
首先Nikon的机器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反差大,较锐利,适合于拍风景,色彩还原准确,细节表现出色,画面具有感染力,但同时有许多朋友指出尼康的数码相机色彩过于真实,稍平淡,不如富士、索尼那么艳丽,但笔者认为这点恰是尼康一贯坚持的特色。过艳也不适合专业要求的正常的色彩,还原平淡的画面也给拍摄后的ps(photoshop)再创作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点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很重要,ps已经是与DC紧密相连的词汇。
其次,尼康相机的机身设计比较上档次,尼康在机身的对焦和曝光的准确性很好(尽管对焦速度不是最快),机器的耐用性甚佳。不管是专业机身和低价位机身都设计合理、美观,操作容易上手,耐用(毕竟是老牌相机制造商),它的消费级DC特点之一就是机身小巧(上至N5000/5700下至N2000/775),携带方便,融入日常生活,这应该也是尼康消费DC的设计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它特有的旋转机身,扩大了照相的范围,甚至可以给自己拍照,同时缩小了机身的厚度到50mm(N4500),容易装在口袋里,小巧的机身据说是镁合金,灵活的取景方式利于隐蔽,清晰的尼康风格的小光圈镜头,很适于用作单反的辅机;还有让我们称道的一点是,绝大多数尼康相机在换电池时不需要拆开脚架快装板,很贴心的设计;机身设计上的内变焦设计也为外接附加镜头提供方便。Nikon拥有丰富的配件、镜头群的支持,从鱼眼到3x长焦甚至底片翻拍设备。
尼康相机的微距摄影一贯出类拔萃。比如N4500最大能够把 17mm的水平宽度照在满幅上,而富士的微距霸王S602虽然能对焦到1cm,但只能把35mm的水平宽度照出来。
就机论事:
好了,我已经在自己的电脑里欣赏着自己拍摄的数码成果,这一切就这么简单,而其乐趣又是普通相机所不能带给我的。心动了吗?ok,那么就给自己选一台吧;如果你也喜欢尼康,呵呵,我推荐一下:时尚便携机cp2000, 实惠经典型cp4500,强劲专业型cp5000。
些许遗憾:
Nikon的几个消费相机电池容量相对偏小,需要另购一块以备万一,不过它附带的充电器设计不错,一般2~3个小时可以充满。针对它设计小巧这一环,几款中流机器调节钮用起来有点不便,右面的太多,左面没有,有些功能还要一边按着一边拨指令拨盘。让手掌粗大的朋友不免手忙脚乱。LCD质量可以,但在日光灯模式下,液晶屏闪烁较重。闪光灯指数小,笔者在此也说一下自己的使用心得——闪光灯内闪指数偏小,在设置里把闪光强度增强一度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一般我多用它来补光。
微距拍摄效果优异是尼康相机的突出优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