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60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蒙城华人报》文摘] 蒙城华人的名片--我看中国文化节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5-2 0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蒙城华人的名片--我看中国文化节

文/春风


来到蒙特利尔一年了,听说在这里的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文化节日,非常振奋。

让我想起赶庙会


一年来,亲身体验了蒙城生活,“发现”她是一个国际文化都市。

这里有非常多的博物馆和图书馆;这里一年到头文化活动不断;这里的人文气息浓厚;这里的这一切都让我这中国人倍感亲切。我喜欢这里的生活,喜欢这里的节奏。 春夏秋冬,蒙城的文化活动可真多啊! 每听说一个节日或者一个游行,我都要背上摄影包提前到场。左瞧瞧,右看看,总也看不够。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我有一种赶集或者赶庙会的感觉。呵呵,仿佛回到了童年。童年时的庙会,人们都穿上鲜亮的新衣,满脸都是喜气洋洋的,亲朋好友见面热情地打个招呼。孩子会坐在大人的肩上,手里拿着糖葫芦,眼睛还盯着各式各样的小吃。可以看到捏泥人的、耍杂耍的,可以听到各种小曲、吆喝,还能买到各种各样的小玩艺儿...... 嘴上吃着,眼睛看着,耳朵听着,手里拿着,哦! 那浓郁饱满的乡土文化,就这样留存在记忆里。你看这里的洋小妞和洋小子,多像我们那个时候赶庙会啊!

居久了,累了,会生出一种麻木来。当我们不再对这里的异国情调敏感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地怀念我们的乡土! 当我们看到小小的红灯笼,当我们看到有人穿着刺绣的中式衣衫,我们是多么地怀念过去! 我们需要一些心理的安慰,我们的小孩子需要认祖归宗。这种认同的需要,是挥之不去的。尽管春节的时候会有一些活动,但这些活动是那么的零星和琐碎。我多想再赶一次庙会啊! 呵呵,尽管这个幻想是那么的不现实,但那么多的中国面孔在一个地方相聚,也是鲜亮的新衣,也是满脸的喜气,也是亲朋好友见面热情地打个招呼,这就足够了。这是我对中国文化节的期待。

文化是我们的名片


初来蒙特利尔的地铁里,最新鲜的感受是什么?是这么多的肤色! 这么多的族裔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这是多元化的体现。在地铁里,在路上,我们都是行色匆匆。这样的场合,想了解对方是很难的,道听途说也是不全面的。 我记得学法语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到Berri-UQAM地铁站附近的一个公园,那里正在举办一个展览,看到那三角形的帐篷和挂在外面的皮毛,不用说我们也会知道那是什么。虽然是走马观花,倒也是了解了原住民的生活和历史。再听一下他们击鼓而和的唱腔,也能体会在冰天雪地里,他们是如何渡过漫长的冬夜的。在都市里,有这么一个“村庄” 可真好啊! 它让我们了解和理解了另外一群人。

说起来,我们在蒙特利尔也算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了。这里的其他族裔了解我们吗?也许吧,在当地的法语台,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的电影,打打杀杀的,不知道这里的人是不是觉得在大洋的那一边,和我们一样肤色的人还是那样生活?呵呵,万幸的是,他们从我们身上看不到丝毫有“功夫”的样子。希望中国的文化节,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信息,让他们知道,和他们朝夕相处的一群人,原来承载着如此精湛的文化。呵呵,这也是一群“有文化”的人啊。

文化是一张名片,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人,也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所以我也想积极为“中国文化节”作点贡献。

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


几年前,在国内我是过着非常悠闲自在的生活,恰如这里。因为不满足,因为争强好胜,我下过海。下海之后的那种竞争,那种搏杀,那种内斗让我怀念过去。然而过去已不复存在,中国就象行驶在轨道上的列车,快速向前向前。来加拿大只是为了想过另一种生活,只是来之前我并非明确地知道,这另一种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现在我知道了,我想过的生活,应该就是目前的这个样子了。不再为了更多的金钱而打拼,回到大学刚毕业时的那种理念上,钱只要够用就行。不过那个时候,因为不会多想,才会无忧无虑;而现在是因为有足够的保障,让我无忧无虑。因此我有时间,有兴趣参加各种各样的节日。 中国人向来是有道骨仙风的,老庄与孔孟总是不相伯仲。然而我更喜欢庄子。“改革开放”,每一个人都放纵着自己对金钱的欲望,就象是从潘多拉盒子里放出来的魔鬼。庄子被我们压在了最底层。来到蒙城才发现,原来老外口袋里没钱,也照样逍遥啊。呵呵,在这边又发现了老庄,这可是一大收获。本地人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人有钱?因为他们只知道挣钱,不知道花钱,当然钱越来越多了,他们没有生活! 原来这里的人的生活观是这样的啊。 有时间到郊外去吧,有时间去参加文化节吧。我们本来就是有文化的人啊,呵呵,难道不是了吗?所以我想积极参与,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

文化是蒙城的支柱产业


我们对自己是最了解的,与人打交道常常不自觉地落入一种情绪:现实! 功利! 这到底好不好?这是怎样形成的?探讨起来可能会是长篇大论了。我们暂且绕开了这个难题不表。参加文化活动有什么现实的意义?这是我们常常需要面对的,现实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会提出来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看一看在国内兴起的“节日”热就知道了。不要说省城,县城了,就是一个小小的乡镇,现在都学会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把话题扯远了。我们说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会说,她是一座国际文化都市。但我想这只是一种书本式的说法。有谁知道“文化都市”的真正的内涵呢?值得怀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看一下忙碌的人在为什么而忙碌就知道了。“技术”、“工程”、“专业”是我们脑子里常常回响的词。“文化”这个词不能“当饭吃”,算了吧。所以,这其实是我们的悲哀。以我们的眼光,我们是无法认识蒙特利尔的。 我们的的眼光是在祖国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以“工业都市”的眼光来观察一个“文化都市”,怎么能够看得清楚呢?当我指出这一点的时候,有人问,“那这里的人以什么为生”? 看一看St-Patrick日,拉丁节,犹太节,电影节,啤酒节,博物馆日,同性恋大游行......本地的,从美国来的,数百万的人,都来到Place-Des-Arts,Saint-Catherine大街,老港......,人们游玩、吃饭、喝酒、购物,这就是产值,与工业产值不相上下! 难怪政府会为一些重大的节日投入大量资金加以扶持呢。 这就是蒙特利尔!

夏天的时候,去看一看“老港”吧。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那雄伟的水泥墙象山一样矗立在酱红色的光里,透露出往日的辉煌。作为一个港口,它雄风不再。而作为一个文化旅游胜地,它却青春勃发。这就是蒙城历史变迁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文化旅游活动已经成为蒙城的一大支柱产业! 有人统计,一年中,文化活动为蒙特利尔市所创造的直接经济产值高达56亿加元,提供的工作机会上万。还不包括间接的经济效益。从这一点,可以认识蒙特利尔了吧?

矗立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港口城市,也不仅仅是一个工业城市,而更是一个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达的城市。倘若光以工业化时代的眼光来看待她,当然是大大地落伍了。

改变观念是我们新生活的开始


人来到蒙特利尔,不代表我们的新生活开始了。我们是带着一种旧观念来到了这里。改变观念,体会到“文化都市”的魅力,才是我们真正的新生活的开始。呵呵,当然不是号召大家“弃工从艺”,都去学钢琴,学绘画,去当艺术家,去做演唱家。拿出热情来,让我们参与“中国文化节”吧! 让我们参与蒙特利尔的文化建设吧! 只要我们能够认识文化艺术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经济支柱,只要我们的“工作观”、“就业观”能够调整到与“文化都市”相适应,这就足矣!

当然,我能理解,参与文化节的,其实只是一帮子有热情的人。就目前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要想使一个刚刚起步的“中国文化节”,在有四十几个“文化节”的蒙城占有一席之地,恐怕是难了点。但是意义我是看到了。当越来越多人参与了,当我们的下一代有艺术家了,当祖国的团体也能被我们邀请来,我们的文化节一定会越办越好。本地人通过文化来了解我们,我们与本地人的文化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的文化地位和经济地位也会越来越显著。当我们的小吃、美食、工艺品、文化艺术品、烟酒、服装......通过文化节的介绍,卖得越来越好,我想一定会造就一批“文化型”企业家的。我相信蒙特利尔会有这样的魅力的!

—摘自2004年4月30日出版的第107期《蒙城华人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框架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7-1 03:15 , Processed in 0.043849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