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5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爱谈“崛起”,日本人爱谈“沉没”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3 1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把年纪的中国人都记得“地道战”这个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影片中日本人是“打枪的不要,悄悄地进村”,而中国抗日军民为了造势把土制的鞭炮放在铁桶里燃放当机关枪来吓唬日本人。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日人日依然是“打枪的不要”,中国大喊“崛起”“盛世”是不是依然是在铁桶里燃放鞭炮呢?


日本人爱谈“沉没”不爱谈“崛起”



环球时报庚欣/百年来,中国不断有“崛起”、“跃进”乃至“盛世”之说,而“一衣带水”之隔的日本——离我们最近、唯一被视为“崛起大国”的东方国家,却似乎与我们的心态不尽相同。上个世纪70年代初,正是日本战后崛起、第一次超过所有西欧列强、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之时,日本举国却并无“崛起”之类的议论。

相反,更多人在谈论《日本沉没》。这是一部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科幻小说。小说上册共售出204万本,下册售出了181万本,作者由此获利1.2亿日元。而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则获得约4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观众累计达880万人次,震动了东瀛列岛。一时间,“日本沉没”成了当时日本最走红的话题。

三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2006年日本经济已连续5年保持增长,许多人都认为这是难得的佳绩。但日本又重新拍摄《日本沉没》,新版影片中电脑特技制作的地震和海啸场面极具现场震撼力。7月15日起,该片在日本316家影院放映,上映3天即有90亿票房收入,再次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与《日本沉没》同时代,还有小说《平成三十年》、《日本封印》等渲染日本危机的作品推出,呼唤人们的忧患意识。

日本这种忧患意识的渲染、灌输由来已久。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经常向国民提出日本存在的危机,诸如列岛沉没论、资源匮乏论、生存危机论等,以激励国民奋发图强不甘落后的忧患意识。日本的忧患意识中存在不必要的过度抑郁及排外情结,有的甚至成为日本当年走上战争道路的间接诱因,这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日本在“崛起”——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时,往往少见热火朝天的宣传阵仗和大张旗鼓的自我颂扬,反而是愈加冷静、谨慎的自省与忧患。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可能这就是日本经济不断克服种种困难,在历经“日元升值”、“泡沫破灭”、“平成萧条”等之后,仍能保持自身优势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日本媒体的保守化浪潮日盛,政治上的膨胀令人侧目。但在面对日本经济发展的报道及评论方面,却大都仍保持着近乎苛责的态度,在新年社论等应该“鼓舞民心”的文告中,也是“警告”连连,不断敲打着身经百战的日本经济。那些世界一流的日本大企业“老总”们的自谦,常使人忽略这其实是一个每年人均GDP4万美元的国度。当国际业界都看好日本经济终于走出10年不景气、冀望其在亚洲一展身手时,前丰田董事长奥田硕马上泼了一盆冷水:“日本要当亚洲盟主?没品格也没力量啊!”“照现在这样,日本一定会沉没!”

其实,日本即使沉没,也是猴年马月的事。将这样的“远虑”作为“近忧”不断营造自己民族的忧患意识,固然与日本经济界本身的成熟有关,但作为国民整体,尤其与精英层的认知方式也是不无关系的。特别是在整个国家形势较好、国民情绪偏热时,日本精英层中总会有人发挥其“稳定阀”的平衡作用。

日本的忧患意识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来自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即通常所说的“国土狭小、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灾害横行”等。这种忧患意识在日本无所不在。例如,日本总是举国炒作能源紧张的话题,不少高收入的人却在一滴水、一度电上精打细算。

今年夏天酷热,于是有人为了节电倡议空调不要低于28度,结果走到哪里都是28度,有的地方干脆将降温的按键用胶纸贴住,不让人动。其实日本几乎从来不停电,用电也无限制。日本这种忧患意识不仅是客观国情的“加工型”反映,而且是日本人认识、约束自我的思维方式的展现,是日本国民意识及价值观的基石。日本许多为人敬重的优点及令人厌恶的缺点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第二种是来自社会压力的忧患意识。例如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日前公布的“日本将来人口推测”报告显示,到2055年,日本人口将减少至8993万人,其中老龄人口将达到40%,是目前的2倍。对于倚重人力优势的日本,这种压力的沉重与深刻是可想而知的。

再如周边各国对日本所构成的外在压力:朝鲜的“核武”、韩国的“反日”,俄国的“四岛”,中国的“崛起”,都使日本难以安眠。而美国驻军日本已60年,别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承受的综合压力,只有日本人自己感受最深。也可以说,在日本面对的所有外来压力中,美国驻军是造成悲情最严重且最应予以改变的,但它对于今天的日本又是带来利益最多并最难改变的一项。处于这样压力下的日本人,与虽不够发达,但国际地位一直稳步上升的中国人相比,忧患意识有很大不同。

第三种是来自文化传统的忧患意识。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结合自身的国情形成特有的文化传统。例如孔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教诲等,似乎就是针对日本而言,使日本人受益极多,非常推崇。

这种文化理念与上述客观依据相契合,使日本的忧患意识不仅具有应对灾难等临时性事件的功能,而且逐渐成为日本民族独有的性格特征;它不仅具有现实性品格,而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品格,因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稳定性,即使在环境好转时也不会轻易丢弃。与许多虽有现实压力但无文化传统熏陶、“听天由命”的民族,或虽有文化背景但少现实压力、“坐吃山空”的民族是难以比拟的。

要充分理解日本的忧患意识,不仅要挖掘其现实及文化来源,而且更要探究日本近代化的坎坷历程,这是最具日本特色的独有因素。百多年来,日本民族在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大教训。第一次是自鸦片战争至明治维新前后,从西方列强靠实力打开中国大门,到美海军将军佩里闯入江户(现东京)附近的浦贺湾(黑船事件),日本人看到强大的中国在列强攻击下似乎不堪一击,于是自己选择了俯首称臣、虚心就教的态度。

列强入侵中国及日本的教训,作为日本近代化的第一课,深深印刻在日本的民族性格之中——历史教训直接转化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及奋发图强的作为。但是,随着日本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对外扩张的得逞,日本终于走上了全面发动战争的道路。在此期间,日本国内一片“圣战”“大捷”的喧嚣,军事独裁的言论管制与媒体的过热炒作,使日本国民情绪从当年的忧患迅速转为膨胀,而且越是到后来战事不利时,政府及媒体的宣传越发烧,军国主义的动员越狂热。以至战后至今,日本一直有人撰文反省战时的各界精英缺少冷静、客观、自省的态度。

大概正是这种不自量力的心态,使日本以全人类为敌,最终落得战败的可悲下场。二战战败,就是日本民族接受的第二次历史教训,正是这次失败,使日本从此离开了世界政治大国的行列。尽管日本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基础要素并未遭到彻底摧毁,战后又受到美国大力扶植,但日本民族在这次失败中得到的惩罚及教训,是日本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因此,二战后的日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从零开始”,忍辱负重、埋头苦干,在战后的废墟上重新启动了自己的国家建设,而且一直保持着这种忧患的心态。其间爆发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世界石油危机”等,都使日本更加强化了这种心态。

但随着日本经济持续高速成长,到了1980年代末,在日元急剧升值的背景下,日本经济的泡沫开始膨胀,一些大公司开始在美国大肆收购包括洛克菲勒大厦在内的名贵地产,其势似乎要把整个纽约和芝加哥都收入囊中,美国人惊呼“珍珠港事件又来了!”这次日本的“冒进”直接导致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大公司相继倒闭,银行破产、股市、房地产暴跌,日本经济从此进入长期的停滞和衰退期,即所谓“失去的十年”或“萧条的十年”。——这就是日本民族接受的第三次历史教训,也是最近的一次挫折。而与此同时,和日本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大国——中国与美国,却出现了少有的高速成长,使日本人的头脑再次冷静下来,忧患意识再一次得到强化。

日本在百年发展中经历了诸多坎坷,但每次的失败都被转化为日本民族唤起忧患意识、凝聚国民精神的良机。日本近代历史证明:每当头脑发热、不自量力、浮夸冒进时,整个民族就会碰钉子、摔跟头、吃苦头。每当实事求是,冷静自省,埋头苦干时,这个民族就会有起色、有出路、有发展。日本近在我们身边,是中国发展最好的一面镜子。许多日本经历过的,我们也以不同方式经历过。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邻人的经验更需要引起关注。

(作者是日本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peopledaily.com.cn
闲着没事上个帖子。。。
2#
发表于 2007-1-3 17:30 | 只看该作者
你只要在这个坛子里说点关于中国的话,如果不是大唱赞歌,就会伤了有些人"敏感脆弱"的自尊的,就会有人穷形尽相的追着破口大骂的。@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1-3 23:44 | 只看该作者

余杰:中国当局宣传不着边际的大国梦

余杰:中国当局宣传不着边际的大国梦



美国之音记者齐之丰/中国官方的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继续引起争议。与此同时,有评论人士对《大国崛起》所宣传的弱肉强食的世界历史发展逻辑以及无视人民基本需要的国家崇拜主义提出了批评。

*宣传口径?*

从去年11月中旬开始,中国执政的共产党控制的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12集系列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

观察人士指出,在中共一度不遗余力地强调中国“和平崛起”之际,系列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显然是配合中共宣传口径的宣传品。

*历数9国兴衰史*

该系列电视专题片通过份析过去500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这九个强国的兴衰史,引导中国观众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进行思考。

在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被执政党共产党宣传部门严密控制、中共宣传部门反复强调中国新闻媒体必须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今天,《大国崛起》向中国公众宣传或者暗示的价值观自然受到中国国内外观察人士的注意。

很多人评论说,《大国崛起》有一种明显的先入为主的逻辑,这就是强权胜过公理。

*余杰:令人担忧*

在北京的评论人士余杰认为,在中国当局压制人民基本政治诉求、全力打压民主活动的今天,当局宣传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自然会让中国国内外的人感到担忧。

余杰说:“对于全世界来说,一个没有基本的自由、民主的政治架构的国家崛起,这对世界究竟是祸还是福,究竟会带来更多的、更大的和平力量,还是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危险,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余杰认为,中国军力强大、外汇储备庞大,并没有给广大的中国人民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中国如今占人口大多数的劳苦大众政治经济地位如同当年南非、美国种族隔离制度之下的黑人,他们起码的社会政治权利没有基本的保障。

余杰说,中国当局与其大力宣传不着边际的大国梦,不如进行一点实质性的政治改革。

*严元章:痴人说梦*

宗旨是为中国劳工阶级说话的中国工人网编辑严元章认为,在中国权贵对人民强取豪夺、劳工大众朝不保夕、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的今天,中国当局宣传大国崛起梦,如同痴人说梦,十分可笑,让普通劳工大众觉得很无聊

严元章说:“老百姓可以饿着肚子坐着你的战舰去崛起吗?老百姓有病看不了,孩子想得到应当得到的教育也得不到,居住条件也很差,甚至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担心物价上涨。我跟老百姓谈起来,他们都是一种担忧、无奈,不知道未来会什么样。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大国崛起的基础在哪里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10-31 17:31 , Processed in 0.043126 second(s), 32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