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 }+ n0 v( s5 V b
我自己是局外人, 但看完大大寫的, 我想出了幾個可能方面.... 7 e) V# G# M, c
$ X5 F A( }( ?. W6 N
1. 很多企業, 到了營運資金乾竭時, 需要有人來注資, 已出錢股東知道注資也救不到, 灰心就不理了, 新注資股東一見及此, 要求全盤收購, 這樣就變成企業易手了.
0 W0 Y: E1 E4 M; x
8 f& O" N2 L1 M2. 很多時, 注了資的新股東, 面對著一盤虧錢的生意, 營運資金又快乾竭, 為求挽救企業, 四出爭取新注資, 引入更多資金, 當然上市是最可圖的方法, 但是實在不容易. ) u# E2 l; t6 s# p& o$ Q1 C1 u8 t
1 T+ g! y8 n' S5 c) \8 N% ]3. 為求吸引更多新投資者, 股東不能不為自己打造一個金漆招牌, 在大大說的這情形裡, 自己報刋當然就要為自己打個金招牌. 2 y5 c) {$ r6 F; a7 |- e
) k$ U7 b( w5 S# X- `- n3 @; c4. 有時為求令到潛在新投資者有信心, 股東有時還無奈地走到企業營運的前方, 有點像賣花讚花香.
! Y% L( }4 l8 l3 B6 G' [% @0 m6 C' N9 `! G1 ?* P* N$ _) ~. j$ m3 E+ F
有個很好的例子 - 香港亞洲電視, 看看多少次易手, 股東出來參與營運, 後來香港政府改法例, 規定股東不能干預傳媒企業的日常營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