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122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彩文摘] 海龟海龟,原来自上海而归……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8-28 2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在,市场大了,什么龟都有,真是开眼界……


---------------------
回而复归 华人移民离沪返回加国发展

2004年08月28日 13时08分 来源:戴伊玛 作者:世界日报
四年经历反映回国创业绝非易事 体制和游戏规则的冲突萌生去意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经历了「出国热」,又迎来了「回流潮」。在中国经济持续飞速发展与加拿大就业市场暗淡两种格局的反差比较下,许多中国移民走上了「回归之路」。然而,正如当年的「出国梦」,「回国梦」也不好圆。本报自今日起不定期刊出「回归之路」系列报导,剖析移民选择回流的深层原因,以及他们「归去来兮」的心路历程。---编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四年前在上海创业,如今结束在国内的业务,重回加拿大发展。徐程从加拿大「回流」中国,又从中国「回归」加拿大,这两次回归路,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人需要一点精神。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2000 年,徐程在上海开办了「大程投资谘询有限公司」,其后这几年,经常住在国内。这些年对中国发展现状的近距离接触,令他感慨万千。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贫富差距渐大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徐程坦言,经济飞速发展令一些中国人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说,约两、三年前陪一位国企老总在 The Bay 买东西时发现他缩手缩脚,因为当时他月工资是 5000 元人民币。今年再遇老总,得知这位老总不仅在浦东有别墅,并在市中心有三套公寓,已是千万身价,月收入近百万,出国还可刷金卡。但是,为那位老总开车的司机,收入却仍是两、三年前的 2000 多元人民币。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徐程说,当人们感叹上海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上海还有不少穷人的事实。他回忆说,有次坐车路过淞南地区,见人头涌动,脏乱异常。一朋友告诉他,这里的居民都是从著名的穷街「虹镇老街」拆迁过来的,这一片住宅区的人都拒交水电煤费,政府竟也拿他们没办法。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社会问题诸多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这些年在大陆的工作生活,常令徐程想起「富贵生淫」这一中国古训。他说,好像「一白遮百丑」。目前中国有些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生活问题自是小节。更有些官员已不再隐讳包养情妇的事,甚至带其到公开场合。有一次朋友聚会,徐程在宴席上见到了一位官员身边有位漂亮的女人,大家管她叫老板娘。「我还以为是他的太太。谈话间一直把她当孩子他妈」。后来大家都笑了,说她是「老板的娘」而不是老板娘,即可以当老板家的人。徐程表述当时的心情时说,名牌大学的中文系算白读了,这明明是个偏正结构的片语而不是一个词嘛。自认老土,跟不上形势。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环境污染严重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让中国骄傲也令世界羡慕的经济腾飞,使得中国城市化的速度非常快,几乎每个城市都在日夜向外推展。城市生活垃圾、空气严重污染和热岛效应已经使人们遍尝苦头,但这还是表面的。徐程特别指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究其原因,恐怕与体制和人的素质有关。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他举例说,上海市环卫局合资搞了家环保公司,应该说发展前景会很好,但这几年一直徘徊不前,最大的问题是应收款收不回来。都知道环保重要,但政府没有投资,或投资比重较小,而发展商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有些小区据说根本没有粪便处理设施,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里。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政策方面,徐程也有一例说明:一个销售汽车废轮胎处理设备的跨国集团想在中国设工场,先与上海方面谈。上海环保局有关领导听后叫好,认为上海出租车每年就有 6000 个废轮胎需要处理,全华东地区一年更是起码有几十万条废轮胎要处理,于是想拿下这个项目。但没想到此跨国集团同时也在与中国其他地方的环保局洽谈,并且得到各地 30 家单位的购买意向。结果中国国内环保机构间形成竞争局面,竞相降价以求外企投资。这就是「诸侯经济」的局面,因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而造成。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人还是要有点精神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徐程称自己是「纯粹的民族主义者,以自己是华人而自豪。」尽管称自己有了把年纪,但徐程坦率性格难得没受老成的影响。前不久他在美国遇到一群韩国青年,被他们的爱国热情感动的同时,想要提示自己和同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徐程说,日前在美国偶遇一群身穿「为国献身,军人本分 - 大韩国人安重根」的韩国青年。徐程知道,这是故事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描写的情节。在大峡谷上,当韩国青年挽臂集体高呼:「我们的大韩子民,我们要将自己献给韩国! 」他说自己要流泪了。他说,没有自己民族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不尊重自己民族英雄的民族是可怕的。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徐程最后表示,中国的确是最有经济活力的国家,但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影响了部分外资的进入。作为投资金融公司,徐程谈了自己暂时撤离上海的原因:国际卫星天线不能安装、一些金融网站被封,使得公司无法及时了解国际市场行情;银行服务系统落后,公司不能开办支票帐户;年检费用高、手续繁复等。(完) (newstarnet.com)
2#
 楼主| 发表于 2004-9-6 23:48 | 只看该作者
北美的人都为“疯牛病”头痛万分;国内的人则羡慕万分--看,外国都得“风流病”啦!


---------------------------








调查:北京青年认为“龟”最代表时尚
2004年09月06日 10时09分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据北京市团委、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北京市青年研究会共同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留学海外”(23.4%)、“开跑车兜风”(23.2%)、“上网”(21.3%)等成为北京青年提及率最高的“时尚”、“前卫”的代表形式。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专家分析指出,从北京青年对“时尚”的理解来看,主要还是体现了一种进步的产物,体现了一种观念所受到时代、社会、文化的多重影响。而对“前卫”的理解,则体现了一种挑战、一种勇气、一种能力、一种卓然独立与众不同的特质。可以说,北京青年对“时尚”、“前卫”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本次调查中,北京青年认为“时尚”、“前卫”的代表形式还包括“穿戴有品位的时装”(16.6%)、“极限运动玩得特好”(13.9%)、丁克家庭(11.0%)“办事能力强”(10.0%)、打网络游戏(8.6%)、泡酒吧(8.2%)等。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调查同时发现,“时尚”已不为女性所专属,人们所认知的属于男性的“时尚”标签也在增加。除了房子、手提电脑、轿车等“流行之物”外,染发、香水、紧身衣、耳环成为现代新男性的“边缘时尚品”。其次,信用卡、数码相机等也成了必备品。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男性“时尚”标签背后,还可以看到代表男性生活方式的品牌。“金利来”(17.9%)、“摩托罗拉”(17.4%)、“奔驰”(14.4%)位列社会公众眼中代表新型男性生活方式品牌的前三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4-9-16 00:33 | 只看该作者
真佩服这个大鸡食细米的高人,回中国捞钱就捞钱啦,还揪住这么些聪明人都应熟视无睹的细节放不下--你第一回在中国住呀?这事你第一回见呀?你要回来闹革命呀?!去市政府静坐吧,丫笨!……逆向文化,怎么没把你震死!!

在中国已经象抽水机一样抽钱,你丫还想所有中国人按美国的思维来伺候你呀!

中国若没有混水摸鱼的机会,你、会、回、中、国?!


========================
(网络文摘)海归的困惑:谈谈我回中国的逆向文化震惊  

--------------------------------------------------------------------------------

2004年09月12日 23时09分 来源:文学城海外原创 作者:北谷
回硅谷已经一年多了,经常有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约我吃饭,非常好奇也非常诚恳地询问我回国的经历。尽管最近媒体风传海归变成海待,在硅谷的中国人圈子里,阔别多年的祖国,依然象一颗巨大的磁石,吸引力有增无减。中国加入世贸后经济增长势头稳健,海归的就业市场也颇有好转,不时听到朋友在国内找到高薪高职的工作,于是想借此机会谈谈我的海归经历。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我二零零一年从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不顾朋友劝阻,决定回国,加盟麦肯锡大中华区北京公司做企业战略咨询顾问。记得刚回国的时候,心里非常兴奋非常激动,走在北京的大街上,觉得象做梦一样,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回到了阔别七年的祖国。第一次和同事去嘉里中心旁边的小王府老北京菜吃饭,特别高兴,心想在美国可吃不到这么地道,又这么便宜的中餐。回国的前四个月象蜜月一般,觉得中国处处都好,可不用在美国受第一代移民的辛苦了,心想这辈子不需要回美国去了。没想到蜜月总有结束的时候,四个月之后,开始怀念美国,同时渐渐发现自己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记得回国之前,好友曾警告我说,当心回国后有 ”Reverse Cultural Shock” 逆向文化震惊, 意思是说我需要重新适应中国的文化。 当时不信,心想我从来是很中国的,在美国这么多年,因为中国情结太深太重,总是有意识地抵触美国化,保持自己的中国本色,回国后定能和本土派打成一片,难道还需要适应我自己国家的文化不成?结果不幸被好友言中,发现潜移默化中自己已经吸收了美国文化的很多东西,反而对中国文化不习惯了。那么就来谈谈我回中国的逆向文化震惊吧。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语言震惊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回国两月有余,第一次去相亲,对方是妈妈同事邻居的儿子,北师大毕业,人大的工商管理硕士,在北京一家民营的证券公司工作,比我大一岁,地道的本土派,仪表堂堂,爸妈颇为满意。记得第一次见面,交谈不久,对方冷不丁问我中文里夹的英文词 ”impressive” 是什么意思, 我被问愣了。 在美国已经习惯了讲中文的时候带英文词儿,从没想到过需要把英文的口头禅翻成中文。冷不妨被问到,一时半会儿还不知道怎么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直译,但听起来很蹩脚,中文不用这么长的形容词儿。翻成很好的?好象意思没有完全表达出来。仔细一问,原来我交谈中不自觉带的很多英文词儿他并没有听懂,只是不好意思问罢了。大学的时候读围城,记得钱仲书先生把海归夹在中文里的英文词儿比成“夹在牙缝儿里的肉屑”,当时为钱先生的刻薄叫好,并对海归的这种行为大不以为然。没想到十年之后,自己讲话也变成了“夹在牙缝儿里的肉屑”。真想对钱先生说,先生冤枉啊,我夹英文词儿可一点都没有假洋鬼子炫耀的意思,实在是习惯了,脱口而出,真要一点儿英文都不夹还很费劲呢,因为要在说话前把脑子里现成的英文词儿现翻成中文(还得找到合适的中文词儿)。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海归要想和本土派打成一片,要先克服语言关。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麦肯锡第一次和中国客户打交道,同事对我说,注意讲中文,客户不喜欢我们说话带英文。于是给联想做项目的时候,讲话特别小心,英文一定要翻成中文再讲,但一不注意英文词儿还是脱口而出(比如说strategy, competitive analysis之类的商业用语) 。 好在联想的客户很尊重麦肯锡, 也很愿意向麦肯锡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所以受我影响不知不觉讲话也带上了英文词儿。想想很对不起钱仲书先生。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生活文化震惊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海归遇到的语言震惊是很容易发现也是相对来说容易克服的,而海归和本土派中西文化的差异,则是微妙的,它藏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里,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记得一次和本土派的朋友聊天,谈到聪明和智慧的区别,他问我说,你觉得自己是聪明型呢,还是智慧型的?我当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是既聪明又智慧型的”。朋友惊讶地看了我一眼,说道,你到是一点儿都不谦虚啊。我当时一愣,突然意识到在东方文化里,即使别人夸奖你的时候也应该谦虚地说,“那里那里,还差得远呢”,那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道理?在美国呆久了,习惯了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忘记了谦虚,也忘记了谦让。西方文化直来直去,觉得自己是十分好,一定要说十分(如果不是说十二分的话)。学会推销自己是在美国谋生的先提条件。东方文化则比较含蓄,经常拐弯抹角,嘴里说的不一定是心里想的。觉得自己是十分好也只会说八分,留着二分让对方去猜。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上海做项目的时候交了一个上海男朋友伟,本土派的,其实也算海归,留日的,但日本文化比中国文化还东方,所以我们在一起经常碰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个周末我最好的女朋友苗从北京来上海玩,住在我酒店的房间里。苗的朋友遍天下,在上海也有朋友,所以我想周末苗该见她的朋友就见她的,我给苗要了一张房卡,这样我们俩互不影响,行动自由。跟伟一讲,他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么对朋友呢,中国人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然应该陪好朋友玩了。我觉得很委屈,在美国,即使是好朋友,相互之间也是很独立的,有空约时间见面,如果各有各的事,那么就各行自便,没什么可客气的。在我看来很自然的事,在伟眼里是“不讲姐们儿义气”,解释了半天也解释不清,本来苗想找她的朋友玩,我想和伟去无锡玩,结果我们两个人都陪苗去了杭州(杭州我刚刚出差去过),也没玩好,因为我和伟吵架,三个人都扫兴而归。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企业文化震惊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生活中的文化差异象是浪花,需要海浪的撞击才会迸发,即使发生也不一定是件坏事,有时会给平静的生活凭添一些乐趣。而工作中的文化差异,则象是一股旋流,会有一种被它吞没的感觉。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麦肯锡北京公司工作,感觉肩上的责任比在美国大,更有挑战性,比如说给微软这样的财富五百强跨国公司或中国电信,联想这样的国企民企领头羊做企业总部发展战略,但是最大的感觉就是累,几个月下来身体透支得很厉害。回斯坦福商学院参加我们2001届MBA的一周年聚会, 和在美国麦肯锡做的同学一聊天,发现同是给麦肯锡打工,我在中国的工作时间是我同学在美国工作时间的两倍。在中国其它外企工作的校友也有同样的感觉,在中国工作工作时间加倍长,工作强度加倍大。为什么呢,我想有两个原因。其一,经济差异,中国仍在飞速发展的阶段,而美国经济已相对成熟,好比马拉松赛跑,如果你想追上比自己早起跑两个小时的对手,自然会跑得累很多。其二,文化差异。美国文化强调个体的重要性, 强调 individuality, 个人利益第一, 企业利益第二, 如果问100个美国人, 工作和家庭哪一个更重要? 99个会回答说,这还用问,当然是家庭重要。剩下一个会被大家认为是 workaholic (工作狂)。 晚七点以后和周末是法定的个人时间, 偶而老板让加班, 还要很抱歉地地对你说,不好意思让你加班了,做完赶紧回家吧。而亚洲文化,强调集体的重要性,强调 conformity,企业利益第一,个人利益第二, 个人服从集体, 老板觉得你的时间都是他的, 加班理所当然。况且中国文化崇尚坚忍,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麦肯锡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做得那么辛苦,大家却也习以为常,没有人因为工作时间长就炒老板鱿鱼。习惯了individuality的我,一下子被卷入conformity的旋流中,在忘我地工作了大半年之后,突然有一种失去自我的莫名的失落。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女海归的交友震惊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回到硅谷后,碰到和我年纪相仿,想回国的女同胞,问我回国的感受,我第一句话就问,你结婚了没有?有没有男朋友?如果回答是没有,我下一句就是,最好在硅谷找到男朋友再回去,回国找不到男朋友的。为什么呢,那就谈谈我回国的交友震惊吧。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美国洋插队了七年,回国的时候已是年近三十的大龄女青年,我的婚姻问题成了我父母最大的心病。在美国的时候心想,中国有十三亿人,男同胞应该有6.5亿吧,市场足够大了,自己条件又不错,找个老公总不成问题吧。殊不知自己大错特错也。回国半年多,居然一个约会都没有(相亲不算) ,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想想在美国七年,什么时候担心没有男孩子约我呢?如果我想约会的话,去一次硅谷中国工程师协会组织的舞会,或是郊游,自然能认识好几个单身男士,约会不成问题。硅谷男女比例失调,女孩子是大熊猫,不愁没人追的。没想到回国之后突然之间门庭冷落,空守深闺了。海归的舞会,郊游,或是派对也去了,认识的人也不少啊,可好象从来没人主动给我打电话,偶而有男士约我出去,还以为对方喜欢我,交往一阵子后发现对方已婚,甚至孩子都有了,想在婚外找红颜知己,我可不想做第三着 - 第一着还没着落呢, 哪有时间去做第三着? 想想不对,用麦肯锡的2X2市场吸引力, 企业竞争力矩阵一分析,突然发现自己在交友市场上吸引力是零,自身竞争力也是零,处在要被麦肯锡建议退出市场的原点上。为什么呢,先谈目标市场吸引力,我的目标市场是海归男士,觉得大家背景相同,都是洋插队回城的,应该有很多共同语言吧。没想到海归男士不想找海归女士,自己挣钱已经足够多了,何必再找个女强人呢,还是找一个本土派的贤妻良母比较好。那么扩大目标市场,转向本土派吧,可惜自己在美国两个名牌大学拿了两个硕士学位,年薪十万美金,足以让本土派男士望而却步。我曾试过在新浪网上交友,email 告诉对方自己的学历和经历之后, 对方只回了四个字,高山仰止。 大学的时候就在杂志上读到过女硕士女博士找对象是高射炮,找不到目标。现在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市场吸引力是没了,再看看自己的竞争力,既不年轻,也不是特别漂亮的那种,可能也不够温柔,在美国习惯了独立,一切事情都自己做主,从不依靠任何人,东方女性的顺从谦让都忘到脑后了。和本土派年轻漂亮温柔贤惠的女孩子比起来,似乎也没有竞争力。怎么办呢,难道真按麦肯锡的矩阵理论,退出市场不成?可总不能一辈子孤家寡人啊。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正在交友无望之际,偶然在上海做项目访谈时认识了伟。伟比我高一届,88级的,大学毕业后赶上出国潮,东渡日本留学五年,回国后在一家日本公司做销售。我在上海给一家跨国公司做中国市场的战略咨询,在做市场访谈的时候碰巧认识的。因为工作关系请伟吃中饭,聊得很投缘,所以约好周末一起出去玩。在上海出差几个月了,还从没在上海好好玩过,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周日晚上从北京飞到上海,周五晚上又急急忙忙飞回北京。这回决定在上海过周末,反正公司报销五星级酒店房费。周日伟带我逛上海,在豫园品茶、吃南翔小笼包,在外滩坐渡船,登上东方明珠塔最高层看外滩的夜景。上海的夜景很美,可以和旧金山相媲美,但比旧金山更有情调,因为上海夏夜的风是温暖柔和的,象是恋人的手,不象旧金山的海风,即使是夏天也吹得你透心儿凉。和伟在一起的日子时间过得很快也很开心,是我回国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光。曾有想过在上海找个外企的工作,扎根中国,就把美国放弃了吧,这也是父母的心愿。但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种失落落的感觉,象是有个添不满的黑洞。其实我自己知道是为什么。二十岁到三十岁这人生成长中最关键的十年,我有七年是在美国度过。尽管自己一直在抵触美国文化,但潜移默化中美国的文化,美国的价值观已经成了我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美国的一半,成了我和伟之间最大的障碍。我们俩之间总是会碰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我知道伟永远不能够理解我的另一半,那个我生长在地球的另一端。三十岁的我,发现仅有爱情是不够的,我需要找到一个 soul mate, 一个真正能了解我的全部, 分享我的全部的知己。我想了很久,觉得我和伟是不会有长久的幸福的,激情褪色之后,我们俩之间的差异会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伟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一直不愿让我为他放弃美国。回国前朋友都劝我留在美国,这回父母姐姐倒是都劝我留在中国(因为当时美国经济太糟) ,但内心深处的我,知道自己如果不回美国的话一辈子都会后悔的。所以我鼓起最后一点勇气,在二零零二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和伟告别,在硅谷经济一片萧条,公司裁员风声鹤唳的时候,孑然一身回到了硅谷。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海归的美国情结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想家想得发疯,第一次给家里打电话就哭了。出国前从国内带了盘校园民谣之二(九四年最流行的),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没有人告诉我想家的苦涩滋味”,每听到这句词儿,都会忍不住流泪。在美国辛苦奋斗了七年,总算回国了,以为可以摆脱缠绕我多年的乡愁了,没想到回国不久,乡愁换了个名字,又重新回到了我身边。走在在北京喧嚣的,尘土飞扬的大街上,开始想念硅谷碧蓝如洗,一尘不染的天空。上班堵在三环路上,自行车比出租还快的时候,开始想念在280高速公路上时速130公里开车飞驰的自由的感觉。还有我最喜欢看的好莱坞大片。每次回美国度假,都要一个人跑到电影院里,连看好几个电影,享受在超大屏幕前看指环王,哈里波特的感觉。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想想海归好惨,洋插队几载,辛辛苦苦适应了美国,回国后又要克服逆向文化震惊,重新适应中国,在美国的时候想中国,在中国的时候又想美国,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最后总要做一个选择,无论选择鱼或是熊掌,总免不了一分割舍的痛。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记得在国内的时候,有一位本土派朋友,在国内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有车有房有存款,可是出国梦仍未圆。琢磨着去美国读书吧,舍不得在北京的高薪投资银行工作和舒服的生活,不出吧,眼看公司里海归同事越来越多,总觉得自己缺了点儿什么。举棋不定,向我讨教。我对他说,出国一定要慎重,如果你想长期在国内发展,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机会再出国,而且出去时间不要太长,在国外呆一两年镀个金就好了,出去时间太长国内机会成本太大,回国又要面对逆向文化震惊,有可能得不偿失。如果你想长期在美国发展,对出国的机会倒不需要那么挑剔。不过做好得失的思想准备。回到美国后,我悲哀地意识到,我和父母永远隔着一个一望无际的太平洋。父母不适应美国,我不适应中国,这个现实我永远无法改变,这是每个第一代移民都要付出的代价。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说了这么多海归的困惑,似乎海归不是那么有吸引力。那么到底是归不归呢?中国和美国实在是各有各的好处,海归与否因人而异,不能一盖而论,主要是看你想要什么了。我个人以为对海归来说,中国可能有更大的事业发展空间,而美国生活质量高些,更适合家庭,舍鱼或舍熊掌,全看个人喜好。我在加州伯克莱大学读书时的一位好友,零零年回国,已经在民企里摸爬滚打了四年,对我说现在已经彻底本土化了, “别人都看不出我是海归了,说我看起来跟北京小痞子没什么区别”,海归做到这份儿上,也算是修得正果,取到真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4-9-17 20:03 | 只看该作者
这女娃眼光锐利呀,回乡后没有被抢金链,所以舌吐莲花了……女人都是感性代替理性,恭维她一句,她就真以为自己只有18岁了,·~@#的!!

下面我用★★来狠狠地“恭维”她,算是免费帮她做宣传啦,真是耶稣再世都没有这么善心呀,靠!

============================
星星生活:一个华裔少女的回乡见闻  (★建议你下次蒙眼回乡★)

--------------------------------------------------------------------------------

2004年09月17日 16时09分
()暑假时,我回到了久违的故乡——中国。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海外游子,(★★★你丫的是“子”吗?★★★)中国所吸引我的不仅是她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江河山川的美丽风光,而最令人难忘的是发生在普通老百姓身边的巨大变化。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大都会今非昔比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我的第一站是上海。一出飞机场,就像进入了五光十色的万花筒。宽敞明亮的候机楼;通向市区的悬浮列车;浦东新区的摩天大厦;这些就象一幕幕电影画面迎面扑来。来到外滩的黄浦江边,我有幸登上东方明珠的高塔,依窗远眺,周围尽是高耸入云,坐落有次的万国建筑群。若不是巨型广告上的象形文字的提醒,真让人有身在纽约或东京的幻觉。只可惜,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一片,不知是污染还是天阴的缘故,也许这就是大都会所应付出的代价吧。 (newstarnet.com)

(★★★★★这位大眼叮当的姑娘,没去过北朝鲜吧?北朝鲜的高楼大厦更把你吓死!!……难道你也说,这里也是TNND的纽约乎?!★)


(newstarnet.com)
走进巨大的购物商场,里面皆是诸如LV, Chanel, Gucci等等世界名牌,让人尽享大都会得浮世生活。席间与亲友们话家常时,提起过去的菜市场,不由得在脑海里呈现出杂乱拥挤的叫卖场景。然而,他们自豪的告诉我,现在食物已不是在菜市场里购买,而是在像沃尔玛,家乐福之类的超市中购买,就像去加拿大的Loblaws, No Frills, Food Basics购物一样方便。 (newstarnet.com)

★★★★★(你在加拿大去HILLTON、去香格里拉也很浮世呀,摆在大街上就是人民大众的吗?……啊,民工甲,你的Gucci在哪里买的?你真买的起就要感谢毛主席、感谢***了)

(newstarnet.com)
**工薪阶层入住宫殿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几天后,我离开上海,回到了我曾经生活了十年的城市——深圳。而今的深圳跟我记忆中的样子已大相迳庭,甚至到了家门口,我都没有意识到。深圳的房子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四处可见外型美观的漂亮楼房。我有幸参观了一些友人的房子,这些房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均置身于优雅别致的小区花园中。而小区内大多设有功能齐全的会所;包括室内游泳池,健身房,音乐厅等娱乐设施。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家居的室内装修也十分讲究,有些采用现代化装潢,有些选用欧式的复古风格,宽大的空间配上气派的装潢和美丽的饰物,整个房子看上去就像宫殿一般。不过,所有的大门门口都站着保安人员,查问你的来龙去脉,小区内,还常看到匆匆而过的巡逻小分队,还真有让人有住在“紫禁城”内的感觉。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其实,让我感触较深的还是我姨妈的房子,他们的高楼公寓是建造在原厂区旧址上。厂房被拆迁,做为补偿,本厂职工可以以较低的价位买房。小区修得像公园似的,小桥流水穿插于亭台楼阁之间;青石小径曲回于绿草鲜花之中;清澈的水塘里,成群的金鱼惬意地游来游去,好一幅人间仙境的景象。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步出电梯进入家门后,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复式结构的居室,使房屋显得高大而气派,同时采光性能极强。 地板的装修是采用高贵的大理石玻化塼,楼梯是以强化玻璃打造而成,简洁清爽,虽然初站在楼梯上有点吓人,但配上极度明亮和高大的落地窗,款式新奇的灯饰,和令人心旷神怡的色彩,整个房子渗透出韵味十足的现代感。真不可想象,中国的工薪阶层也可享受到如此的待遇。 (newstarnet.com)

★★★★★真正越来越穷的人、下岗的人,都不在你的视线范围内,所以你的判断是上海很好很好;也正如你不在加拿大白领的视线内,他们会觉得加拿大很好很好一样。也即所谓“上海好”并不是客观的判断,而是主观感受罢了……加拿大当然也有穷人,不过是“心里穷”,而中国的穷人的穷,已经到了***的地步啦!★

★★★★★判断一个国家是好是不好,要看穷人;爱一个国家,就要从关注穷人、减少穷人开始。如果单看富人,哪个贪官不是富可敌国?但你觉得他们是为中国人争面子吗?中国快要因为这些富人而灭亡!!★


(newstarnet.com)
**手机普及到底层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中国的日子,我最喜欢与朋友一同逛街。逛街即可品尝花样翻新的风味小吃,又可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可以看到许多有趣新奇的事物。在大街上,我观察到过往行人好像每人都有一部甚至多部手机。更有意思的是,我看到一个收破烂的三轮车的挡板上写着他的手机号码! (newstarnet.com)(★★★果然上海好!不过在加拿大,许多人连破烂都不用卖,丫的躺在后花园领救济,照样有手机!!★★)
(newstarnet.com)
不过,千万别以为中国的手机便宜到白送再加赠品,与朋友逛了一间手机店,的确品种繁多,几十个品牌,上百种型号,真让人目不暇接。不过价钱并不便宜,2000元也就只能买到中下档的产品。在中国那些新人类的眼里,加拿大人的手机大部分皆是“侏罗纪时代”产品。 (newstarnet.com)

★民工用得起吗?下岗的也2000元得起吗?……
★★★★★中国的手机早应该便宜了,得意啥?中国人有种心理,明明迟别人很多年才讨得一点权益,却感觉自己很幸福似的--几万元的进口车被政府弄到几十万,丫的没敢吱一声,只好转头几万元买辆奥托,之后见到没车的人就翻白眼、作无限轻蔑状。遗憾的是加拿大不大流行没有这种“打卡压”的心态--这种非得有人比我差才行的心态,所以难怪许多中国精英道来这里,感到无人喝彩、寂寞无聊。★

……

(newstarnet.com)
**公益与商业的冷热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大街小巷中,各种商业活动充斥了所有空间。几年前的股票交易市场现在均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多过米铺的地产中介铺头及各显其能的足浴美容场所。同时,在商场,地铁,火车站等热闹的地方, 总有人在派传单以推销他们的产品。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中国的大书店,里面空调十足,电梯,快餐等应有尽有,真可以称得上书城。深圳新开的一所书城,外型以巨大的玻璃幕墻建成,建筑规模不亚于多伦多的Eaton Centre。虽然店内很多人在买书,但也有许多工薪者,在那里免费博览群书。这让我想起加拿大,读书最方便的地方,非图书馆莫数,那星罗棋布的社区图书馆及电脑联网的借閲系统,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相比之下,中国的图书商业化程度与其公益事业的落后形成了鲜明对比。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公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丫是社会系统的问题,现在许多更大更严重的问题都尚未解决……公益?能等的话,等上个一两百年吧,也许会好起来的。★

**卫星电视上公交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走在大街上,常有在时光隧道中穿梭的感觉,因爲从人力三轮车到最新款的宝马,皆在同一条马路上并驾齐驱。最让人好奇的是电单车,电单车有点像摩托车的缩小板,只不过用充电电池作爲动力源。这些电单车就像是几年前的自行车一样普及。它价格便宜,仅1000元就可买到,轻巧而实用,且十分环保。

★★★你第一次见电单车呀?何至于你这么赞美?!……1000元一部电单车你丫觉得便宜呀?你出门小心民工扔你砖头……★★★


在上海有些公交汽车内还有电视可看,且是液晶显示屏幕,播放的是卫星电视。也许这些也算是中国人的创新吧。 (newstarnet.com)

★★★当然不是创新--屁大的新加坡N年前就公车电视!那时李显龙还牙都没长齐呢呢……★★★


(newstarnet.com)
除了公交车外,比较方便的应该是地铁,现在中国很多城市都在建地铁,据説年底地铁就会在深圳通车。中国在很多建设事业上效率极高,难怪前多伦多市长赖士民在看到上海要在五年内同时兴建五条地铁时,感慨万分。在上海坐地铁也是件有趣的事,它们的“车票”都是一些磁卡,而且可以在某些公共汽车上使用,即方便,又环保,便于回收。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中国有新地铁当然值得自豪,但建议你去参观一下日本的地铁,你会发现什么叫差距,你会知道地铁原来可以这样建设,原来日本人至少在地铁方面是比较幸福的……如果上海的地铁的质素能(真能?)最后超过日本,我想中国人离幸福也就不远了★★★

**拼命补习勇争先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回到中国,最想见的,当然还是以前儿时的朋友与同学。想到他们很多也快要升高中了,觉得时间就像流沙一般的走掉了。回到中国,两个儿时的朋友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现在在北京读书,而且自己还在非典期间将自己的日记编成了一本书。现在好像初,高中生写书已经成了新潮流。另外一个朋友,也是要升初三的他,暑假正在家里补习,以前活泼甚至是调皮的他,却因爲了考好高中而在利用暑假的时间抓紧时间补习。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我见到大部分同龄人似乎都在补习,但不是我所想象的补一两门成绩不太好的功课,而是每一门课程都会参加额外的补习。有些同学甚至每天一放学就要去补习,到夜晚十点钟才能回家。在步入家门后,又要与功课奋战,于是,不到两三点很难与枕头有任何亲密接触。现在许多学生补习已经不是爲了补足上课不懂得知识而去补习,很多人专门先上未学的课程以超前同学。之所以现在补习那麽热门第一是因爲分班分校的压力。第二,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很多东西老师也只会一带而过,懂不懂就看你的造化,如果你不先开小灶,上课时,你就等着聼天书或与周公下棋。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学期间毕竟不能大量的补习,于是,暑假便成了补习的黄金时段,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狂热于补习这样新活动中。我朋友更是夸张到一天要补四门课,説不定他暑假学习的时间比他上课时还多。虽然补习是爲了超前,每个人还是有它各自得理由;我一个初二的朋友补习就是为了能学多一些,把成绩拉上去一些,这样可以得到保送或者能考上一闲好一点的高中。而我一些已经考上高中的朋友补习就是爲了能在开学时考进重点班。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划分等级的考试制度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跟我同龄的朋友今年都要升高中了,升高中对他们来説,是决定他们未来命运的一件大事。高中的好坏,基本上决定了他们以后能上的大学和大学以后的生活。朋友说,在考高中时,如果因考不好而只能上普通高中,这样升入重点大学的希望就很小了。这种考试制度,残酷地把人从青少年时就划分成不同等级的“公民”。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从我的眼中看来,上高中,在某种角度来説就像让这些青少年提早一步进入社会,进入真正的世界。让他们尝试到失败,离别及物竞天择的残酷性。虽然这种制度能为年轻人提供锻炼机会,在我看来,我宁愿选择加拿大的学习升级制度,它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好奇心,与动手能力,而不是做考分的奴隶。 (newstarnet.com)

★★★中国很忙碌,连监狱里的人都在考大学,够吓人的……静心地想,中国无需任何东西都和外国一样,有特色才行--我想中国应该学会超越对手,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滲透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哪天扯起大旗就可以作反,全球收归国有,简直叫一网打尽--连恐怖分子的老婆都不会放过!……所以中国的教育任务,是要教育大家在地球上做一个平时儒雅迷人的、必要时能痛下杀手的的中国人★★★

(newstarnet.com)
这次回到中国,让我见到,学到很多我已不熟悉或从来不知的事情。一个假期,让我见识到一个正在蒸蒸日上的国家,让我回顾了小时的梦,也让我对加拿大与中国——我的两个家,作了一番比较。加油呀!中国,我将期待与您相聚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蒸蒸蒸,蒸你祖宗呀!……中国是后进生,正从40分向60分挺进,进步当然明显--我认为最好是哪天出其不意把那些已经80分、90分的国家丫的打下来,中国就迅速进入“大康”了,TN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9-18 12:25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鬼鬼见愁愁
现在,市场大了,什么龟都有,……)


很精僻!  好文章不能沉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4-10-5 09:45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真海龟?什么是假海龟?



……搞不定身份(这爷们真爱国),55万元付诸东流,回国死活挣个300元人民币一个月就丫挺得满满意意了(以这种方式去爱国的下场),靠,就算真是海外回来也是百分百无价值海龟……



与此同时,国内许多妙龄女郎,争着向鬼佬献身,文盲的、跛的、聋的、性虐狂的统统的大大的要,(冷不丁黑人也敢啃,造孽)……为啥,为身份。



有些女孩在法国、在新西兰留学,已经人在外国了,迫不及待地找鬼佬同而居之,不是她们真想以慰安为乐,而是真的想痛一下就轻轻松松获得--身份。



千千万万人已经用千辛万苦、甚至肉体证明了的事实,那就是,身份是海龟的价值核心组成部分,此在人在,此亡人………



中国是一个势利的生存空间,你无时无刻被人放在价值的天平上称,不要怪中国市场不给机会所有人,你自己先想想有什么地方可以吸引人……



……总之,说得白一点,祖国缺什么也不缺你(中国丫的真不缺中国人),你如果自身价值低(中国社会里地位最低就是中国籍的人了)……





谁之过?55万元堆出来的留学生只会端盘子


2004年10月03日 11时10分 作者:阿璇
东拼西凑,下岗工20万元将爱动儿子送出国门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今年42岁的董坤,原是南阳市玉器厂的一名雕刻工。1984年他与南阳市锁厂的女工周丽恋爱结婚,第二年儿子董寒冰出生。由于生寒冰时遭遇难产,被迫采取剖腹措施。剖腹产以后,虽然母子平安,但医生告知他们,周丽将失去再怀孕的机会,所以一家人将唯一的儿子视为掌中宝。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1988年,当小寒冰3岁时,由于锁厂倒闭,周丽失了业,一家人全靠董坤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但为了让独生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他们还是将其送到全市收费最高的永红幼儿园。小寒冰的各种花费,几乎每月都占董坤收入的将近一半,而他们也在所不惜。小寒冰聪明伶俐,但就是天生活泼爱动,在幼儿园就经常与别的小朋友闹矛盾,幼儿园的阿姨管教起来十分吃力,所以每月额外多收他们100元学费,否则就得转走。为了使儿子能继续在这里上学,他们只得忍痛支付。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2000年时,寒冰已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由于过分活泼的毛病没有改,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一商量,决定共同对付他,所以不论上什么课,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要点名批评寒冰。由于堂堂受批评,弄得寒冰在学生中抬不起头来,不久就产生了厌学情绪。他回去对父母说,自己不想上学了。父母无论怎么劝他都不听。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正在董坤夫妇一筹莫展时,他们的邻居听说了此事,建议他们将寒冰送到外国去上学。原来3年前,邻居的儿子上高中时也曾多次受老师的批评而厌学,后来他们就将其子送到美国上学,结果美国的老师对他们的儿子评价特好,已经考上美国的一所知名大学,那位邻居因此将中国的老师和学校说得一塌糊涂。董坤夫妇听了以后,认为邻居说得很有道理。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第二天,董坤就到南阳市一家留学中介机构去咨询。那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咨询了董坤家的经济情况后,建议他将寒冰送到澳大利亚去,因为澳大利亚不仅收费较低,而且澳大利亚属英联邦成员,在那里取得的学历,整个英联邦国家都承认。对外面的情况一无所知的董坤夫妇认为这家中介机构能处处为自己着想,很是感激。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虽然到澳大利亚的费用比较低,但仍然使董坤夫妇吓了一跳。那家公司说,办理各种手续及联系澳大利亚学校需8万元,第一年的学费3万元,租房费2万元,还有护照代办费、飞机票与保险费,一共15万元,需要一次交清。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高额的费用曾使董坤夫妇有所犹豫,但董寒冰听说要送自己到国外留学却非常兴奋,喊着吵着要去,并发誓到外国后一定要学出个样子来。看到独生子如此有决心,他们也不再犹豫。于是,他们拿出多年的积蓄,又四处借贷,准备董寒冰出国留学的费用。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听说他们要将董寒冰送到外国留学,董寒冰的班主任老师找到他们说:董寒冰自制力较差,而外国的不少学校基本不对学生过多约束,恐怕对董寒冰的成长不利。而此时,望子成龙心切的董坤夫妇,根本听不进老师的劝阻。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当他们将15万费用如数交给那家公司以后,日夜盼望着董寒冰出国留学的消息。然而不久,他们被告知,董寒冰必须先参加公司组织的3个月的英语强化训练才能出国,而这个训练班,又需要交3万元。于是,他们又交了3万元钱,让董寒冰学习英语。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3个月的强化训练班结束之后,这时董寒冰可该出国了吧?而此时,公司告知他们还得交纳2万元钱,他们的解释是,澳大利亚的学费涨了。无奈,他们又交了2万元。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就这样,董寒冰还没有迈出国门一步,就已经先后花费了整整20万元钱,弄得董坤家债台高筑。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爱子心切,为儿子留学准备30万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董寒冰到澳大利亚以后,被安排到悉尼一家私立学校学习。学校采用英语教学,董寒冰插班学习了不到一个月,老师讲的课他一点也听不懂。原来他在南阳那家公司进行的所谓英语强化训练,完全是糊弄人。由于讲课听不懂,学校老师劝董寒冰先上一年预科,得重新再交2000英镑。2000英镑折合人民币就是3万元钱,董坤只得找工友们借了3万元钱寄去。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为了支持董寒冰留学,周丽在《大河报》南阳发行站找到了份发行报纸的工作,每月300元钱。到2001年4月份,又找到一份快餐店钟点工的工作。她每天早晨5点30分就到发行站去分拣报纸,然后骑着自行车将报纸送到各订报户手中,中午扒拉几口饭,就跑到快餐店去干活,回去休息时,已是凌晨1点多钟,每天只能休息3个多小时。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周丽的工作刚有着落,不料董坤又下岗了。下岗以后,为了挣钱供儿子留学,他只得到离南阳市40多公里的镇平县石佛寺镇一家私营玉器厂去打工。那家玉器厂不给工人发一分钱的底薪,全部按件核发工资。为了挣更多的钱,董坤常常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干到深夜,为了不耽误干活和节省生活费,他就在车间里啃凉馒头配咸菜,他要将每一分钱都省下来供儿子留学使用。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董坤和周丽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一想到独生子在外国留学,将来准有大出息,心中仍然美滋滋的。工友们知道他们的儿子在澳大利亚留学,也都很羡慕,夸他们生了个争气的儿子。人们的夸奖和羡慕的目光,让他们身上的疲惫一扫而光。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不久,董寒冰又打过来电话说,班里的学生都有手提电脑,而他却没有,在同学中很掉价,为了不使儿子掉价,他们就掏1.2万元钱买了台国产手提电脑寄过去,不料董寒冰接到后抱怨说,同学们用的都是美国原装的,与其他同学们一比,他都感到脸红。为了不使儿子脸红,他们只得寄去了3万元钱,也买美国原装的手提电脑。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寄去了买手提电脑的钱以后,董坤夫妇想着这回可该喘口气了,然而不久,儿子又打来了新的要钱电话。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2001年11月,董寒冰又打来电话说,学校要统一购置校服,还需要钱。接到电话董坤心想,南阳市的中学不是也要求学生统一着装吗?校服又用不了几个钱,买就买吧。不料儿子说:这里的学校不同南阳市,要求皮鞋要穿意大利的,西装要穿法国的,领带则必须是金利来的……听了儿子的话,董坤虽然有些怀疑,但又考虑到外国的名校可能各方面要求就是严格,不然怎么叫世界名校呢?于是,咬着牙按儿子要求的数目将钱寄了过去。以后,隔三岔五,董寒冰总是有数不完的理由要钱,董坤夫妇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予满足。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董寒冰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钱呢?这些钱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原来,董寒冰进的这所学校,是一所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学校,学校的各项收费是比澳大利亚同类的国立中学高出许多,但有不少钱,却是寒冰巧立名目向父母要来供自己消费的。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这所学校虽然收钱很积极,但对学生却不怎么管,学生学习全靠自觉。而董寒冰又是个活泼分子,现在突然到这么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他的活泼天性得以迅速扩张,慢慢发展到经常旷课。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虽然不去上课,董寒冰却是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原来自从有了手提电脑以后,董寒冰很快学会了上网。在自己的手提电脑上上了一段网之后,他就到外面的网吧里去上网,有时甚至成天吃住在网吧。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2001年6月,学校突然通知董寒冰回校复习,准备参加考试。接到通知,他才慌了手脚,怕考得不好,父母不再供给自己。不料考试前,老师将考题及标准答案讲给了学生,而且老师根本不监考,考生可以自由抄袭,结果董寒冰轻轻松松就获得了各科成绩全A的“好成绩”。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不明就里的董坤夫妇接到董寒冰的成绩单,一看各科全是A,心中十分惊喜,并且逢人便宣传,还是外国的学校好,使他们的“问题”儿子成了优等生。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2001年9月新的学期开始,董寒冰一如既往地在校外瞎胡混。这时他已经对电子游戏和网上聊天有些厌烦,频频登录黄色网站,进而发展到看黄色光碟,同时在社会上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董寒冰愈是这样,各项开销就愈大,钱花完了就向父母讨要。而董坤夫妇只要接到儿子的电话,就是再困难他们也要想尽办法解决。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2002年8月,董坤又接到儿子的电话。电话上董寒冰张口就要10万元。糊涂的父母认为独生子在国外将每分钱都用在了留学的刀刃上,接到电话后,就想办法筹措。而此时,他们能借的亲朋好友早就借了个遍,并且家中能变卖的东西早卖完了,董坤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狠心卖掉了自己的住房,才凑够10万元钱,给儿子寄了过去。卖掉房子以后,他们在老城区租了两间破旧的砖瓦房,暂作栖身之处。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谁之过?金钱堆出的留学生只会端盘子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董寒冰接到父母寄来的10万元钱之后,他那群狐朋狗友就鼓动他去美容厅消费。禁不住诱惑,董寒冰就随他们去了一次。不料这一去,使董寒冰又找到潇洒的好去处。他对这里的一切感到既好玩又刺激,尤其是被美容小姐按摩之后,他就再也忘不掉了。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2003年8月时,董寒冰将这10万元花得已所剩无几,他正准备打电话向父母要钱时,突然又有几位从南阳新到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学生找到了他。他们说,在南阳老家,董寒冰已被那家出国留学的中介公司标榜为学习榜样,许多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想出国留学,他们恳求董寒冰向他们介绍取得全A成绩的经验!新到小留学生的热情询问,弄得董寒冰啼笑皆非。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后来一位了解他家情况的留学生告诉他,为了供他留学,他的父母四处打工,不仅累坏了身子,而且连房子家具全卖光了。听了那位学生的介绍,董寒冰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竟给家庭带来这么大的灾难,以致使父母没有了立锥之地。这时他粗略一算,几年来自己累计花家中的钱已达55万之多。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这一晚董寒冰彻夜未眠,他想到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全被自己打了水漂,又想到自己几年来不仅学业没有长进,甚至连原来学的东西也几乎全忘光了,他感到自己不仅虚度了年华,而且亵渎了父母的爱心……良心突然的发现,使他决心结束这种类似犯罪的“留学”生涯。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2003年8月28日,董寒冰乘上了悉尼飞往香港的飞机。9月3日,他顺利回到阔别近4年的南阳。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回到南阳以后,董寒冰感到无脸回家面对父母,他不知道该如何对父母说。于是他决定先找份工作安顿下来,然后找机会慢慢向父母解释,争取他们的谅解。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他在一家每天收费5元的私人小旅馆暂住下来,然后开始四处寻找工作。由于他没有什么技术,所以哪里都不肯要他。后来他在一家拳击俱乐部找到了一份陪打的工作,然而没多久,他就吃不消了,不得不辞去工作。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这时他十分思念父母,很想回家去见见他们。有一天晚上,他甚至找到了父母新租住的地方。他正想推门时,忽然听到爸爸对妈妈说,冰儿已多天没来信,不知道钱花完没有。听见爸爸妈妈商量着发了工资就给他寄钱,他强忍住伤心的泪水,跑到白河岸边,对着白河水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然后决定,暂不回去,仍然在外边打工。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10月初他又在一家回民开的饭店找了份端盘子的工作。端盘子虽然很苦很累,但这里免费提供吃住,并且每月还发300元的工资,董寒冰比较满意。11月的一天,他正在为顾客上菜,不料被前来吃饭的一位邻居碰个正着。董寒冰只得向他道出其中缘由。那位邻居听了唏嘘不已。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得知留学的儿子偷偷回来端盘子,董坤夫妇认为是天方夜谭,但到饭店见到董寒冰确实在端盘子时当即傻了眼。董寒冰正在为顾客上菜,突然看到父母,他惊得使手中的托盘掉在地上,但他顾不了这些,扑上前跪在父母的面前放声大哭。立时,一家三口哭作一团。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回到家里后,董坤与周丽商量如何让儿子再上学的事,而这时,董寒冰原先的同学,不少人都已考上大学。他再上初中,年龄太大了,上高中,根本跟不上。他们只得为董寒冰联系了南阳市商贸学校,学校同意插班学习,但董寒冰入学不到一星期就退学了,因为老师讲的他根本就听不懂。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退学以后,董寒冰又回到那家饭店去继续端盘子。提到此事,董坤夫妇很无奈,只能摇头叹气,最后他们希望这件事报道出去,给人们提个醒: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千万不要像他们这样盲目崇洋,盲目将孩子向外送,结果落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框架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4-20 09:25 , Processed in 0.058615 second(s), 3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