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44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彩文摘] 什么是加拿大经验?(zt)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4 1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是加拿大经验?

作者: 施化 什么是加拿大经验? 2004-7-5 11:13 [Click:90]


什么是加拿大经验?

施化


以通晓7种语言而知名的加拿大BC省学者斯蒂夫.考夫曼,最近正推出一套全新概念的语言学习教程,称做“语言家”(http://www.thelinguist.com/),帮助各国新移民缩短语言适应期,获得加拿大经验,以尽快融入加拿大社会。

斯蒂夫自己设计的这套“语言家”教程,从概念到方法与所有的传统英语教程都不同,目的在于增强学习者的兴趣,提高效率,缩短学成的时间。他认为,学一样新的东西,为什么有人快有人慢,智力上的差别并无重大影响,主要是学习者的兴趣和是否投入。传统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并不引起每一个学生的兴趣,花许多时间在枯燥的语法、词汇上,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他认为,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的全部内涵,学习语言背後的文化、生活、思想。他注意到一些外国留学生在加拿大学习语言,当他们增加了生活经历,交接加拿大朋友,他们的语言学习就锦上添花。相反,如果只是待在自己国家学生的圈子里,语言就长进不快。移民也是同样情况。

斯蒂夫还研究了新移民在就业中碰到的最大障碍,以此证明语言学习,特别是整个语言文化的学习而非语言技巧的学习,对移民就业和改变自己生活状况的重要。他说,当你在申请工作接受面见的时候,常常会被问到:“你有加拿大经验吗?”如果你才来不久,是第一次申请工作,显然没有这种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工作机会。这看来不公平。怎样可以不先拿到工作而有经验呢?这里有一点必须理解,当雇主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本意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本意是:“你可以适应我们的工作环境?”“你有没有能力和同事、供货商、顾客合作?”“你理解加拿大文化?”

在访问过一些大企业的经理以后,斯蒂夫指出,企业雇用工程师或技师,不一定雇用资历最好的,特别是那些在国外受教育的人。而是雇用最能和现有员工良好合作的。经理们解释说,雇国外经验的工程师,多半有交流问题,他们不能和工人配合解决技术难题。如果雇用的人能够顺畅交流,则最为理想。

BC省商业协会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调查题目是:什么样的人是雇主需要的。调查结果如下:
1、 交流会话。包括说、读、写、听,正确的肢体语言,团队精神,人际关系。
2、 积极向上的态度。对课题的支持,建设性的反馈。
3、 灵活性,适应性。
4、 高标准对待工作。
5、 良好职业道德。通过努力得到积极结果。
6、 反应敏捷,承担责任。
7、 产量和质量。
8、 诚信可靠。
9、 爱好学习。
10、 分析评价能力。
11、 公众意识。
12、 创造性。
13、 才能。
14、 教育。
15、 活力。

他总结说,很明显,在公司中重要的是理解本地文化。文化比天才和教育更有用。可以这样来理解“本地经验”:你可以很好同别人交流,理解别人的意图,把你的观点正面地传出去,与别人互动解决问题,可以说服别人执行你的计划,等等。

斯蒂夫对他的学生说,怎样才能得到这些能力?很多人努力下功夫去通过英语测试,如TOEFL,TOEIC,这些都不是最好的语言学习方法。用技术考试方法是学不好语言的。你不是去学习语言技术,而是学习语言的全部内涵,必须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话题,带着实用目的,反复听读短语、句子、断落,理解背景文化,在真实环境中运用。而“语言家”英语学习教程,就把重点放在这里: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技巧,理解加拿大社会的运作,增加与加拿大人交流的自信,使学生在学完之后变成更好的交流者和团队成员。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4 17:09 | 只看该作者
融入主流旧调重谈


2004年8月16日





   
    曾几何时,中国人开始移民,迁居到加拿大。我们用勤奋和努力建立起自己的形象和地位,使中华民族的文明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时候,华人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文化和生活传统,很难,或者说根本不想与加拿大主流社会相融。唐人街,就像中国的某一条街道,不经意间,会突然有种未出国门的错觉。
   
    时光荏苒,当移民被冠以新移民的称号,我们的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从面条到缝针的经营变成今天的工商、法律、高科技,现在的新移民有了新的择业观念;从在这个国家生存,到在这里寻求眞正的归属感,新移民也有了新的生活理念。融入主流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电视、报纸、杂志,各式媒体也都大做文章,学英语,进西人公司,和洋人交朋友,以至于谈婚论嫁,新移民融入主流的方式各异,但目的却是相同的。
   
    可是归属感并不是垂手可得的。一阵忙乎之后,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离主流还很远。有洋人朋友,在西人公司工作的人也还是觉得自己只是在主流的外延打转。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主流?怎样才算是融入主流?又怎样才能眞正地融入主流?重谈这些旧调,希望能够找到些新解。

融入主流——主与非

    要探讨如何融入主流的问题,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主流。一般意义上,在加拿大,我们把主流定义为说英语或是法语的加拿大人。当然对于主流的理解是个很主观的问题,各人的看法会有很大的不同。
   
    本报专栏作家逸立移民已经4年,今年年初入籍。现在某西人公司任职,是公司中唯一的中国新移民。逸立认为主流其实是一种生活,而不是指某个特定的群体。只要有类似生活习惯,行为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道德准则的群体都是主流。
   
    Yali,移民加国两年,此前曾在美国求学工作约5年,现从事计算机软件发展工作。Yali说他不知该如何给主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根据各自生活背景和生活目的不同,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主流。但从加拿大整体来讲,在某种程度上,说英语和法语的人是这两个语言体系所属地域的主流。
   
    考夫曼5岁跟随父母自瑞典移民到加拿大,并在此长大。从曾经的移民成了地地道道的主流。他的想法和我们普通理解的主流完全一致:主流即是说英语或法语的加拿大人。
   
    ……
   
    每个人对主流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这个省略号或许可以无限制地划下去。然而不管我们的想法多么不同,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承认“说英语或法语的加拿大人”是加拿大的主流。也就同时承认了我们的非主流或是支流的地位,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融入主流?

融入主流——是与否

    曾经听过这样的言论,“在温哥华,即使你不会讲英语,也可以生活得很好。”毋庸讳言,的确有一部分人以这样的方式生存着。可是,Yali对此却非常地不屑一顾。他认为,无论移民从哪里来,只要想要在加拿大生存(确切地说,是更好地生存),就必须要融入主流。“不融入主流,不了解本地的文化和生存规则,你或者也可以生存;但是,很好的生活却是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的。”显然,很多人和Yali的观点一致,否则也不会有融入主流的口号。
   
    既然有了明确的方向,便要去寻找达到目的途径。融入主流的方式很多,首先要提的是语言,这一关过不了,一切都无从谈起。逸立能够在落地之后的5个月内,在和很多当地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并保持至今,除了和他优秀的专业背景相关之外,流利的英语也是一个重要的砝码。
   
    然而语言只是第一关,此后的学习会是更大的挑战——学习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需要交流,需要体验,需要朋友,需要环境,也需要时间。就像需要一个单词一个词组地去学习英语一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学习需要耐心,需要慢慢来。考夫曼提到了西餐,很多中国人不喜欢吃,但学着做,试着吃,慢慢的也许你也会喜欢。
   
    生活方式的改变或许可以慢慢来,但是心态的改变却是刻不容缓的。很多移民从未把加拿大看作自己的国家,总是以一种客人的心态在这里生活。我们经常看到网站上,移民感叹生活在“异乡”的不易。考夫曼认为这种心态毫无疑问会成为移民融入主流的一个障碍。“加拿大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不只是一块有很大面积的土地,不是一个旅馆。”
   
    很多人都会建议我们去交朋友,可是到哪儿去找呢?考夫曼说,其实社区中心是个好地方。通常社区中心会有很多活动,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做义工也好,参加体育活动也好,很快就能发现很多朋友。交朋友的过程就是了解主流的过程,试着去欣赏它,也就容易融入它。
   
    其实,融入主流本身不代表移民不可以对其他的文化包括本族裔的文化感兴趣。比如考夫曼自己就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很感兴趣,而且可能比很多第二代华裔了解得更多。“但是我仍然是主流。”考夫曼说到。
   
    逸立的经验是要在移民前就开始心理上的准备。他从着手准备移民到入加拿大籍,一共用了8年。8年的时间足够他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自己从一个客居者变成这个社会的主人,到今年初入籍的时候,逸立已经完全可以接受自己是个加拿大人的说法了。“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是加拿大人。”

融入主流——难或易

    融入主流不是仅凭嘴上功夫就可以做到的,很多移民都会诉说自己一段难以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的痛苦历程,那么,为什么融入主流会这么难?
   
    考夫曼认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对此负责。“这种政策会让我们的社会分裂而不是团结。”在他看来,任何人来到这个国家,都要“入乡随俗”,了解这里的文化,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应这的生活,最终融入这里的文化。可是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带来的效果却适得其反,它不是促进新移民融入主流社会,而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这种进程。考夫曼认为将来的加拿大应该放弃多元文化,而变成一个“混血”的社会:不仅是不同族裔之间的婚姻,也包括文化和思想上的“混血”,是一种新的加拿大自己的文化。
   
    和考夫曼的观点如出一辙,在美国生活了5年的Yali也认为美国那个大熔炉更好些。他认为融入同样一种文化其实是给每个人一个公平的环境去生存。只有积极地融入这个社会,才能获得公平平等的发展机会。
   
    加拿大政府采用多元文化政策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很长时间以来,加拿大人都坚信这项政策会帮助外来族裔融入加拿大社会,同时保持他们自己的文化特色。但是,今年3月,加拿大研究协会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40%的加拿大人认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导致某些外来族裔永远无法眞正融入加拿大本地文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外来移民越多的地区,反对的声音就愈加强烈。比如,在卑诗省,有44%的人认为这项政策阻碍了他们融入加拿大社会。看起来,这项政策实施起来远不像想象得那么美好。
   
    从另一方面讲,移民自身的“惰性”也不能忽视。虽然很多移民都说自己要融入主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考夫曼认为中国人很容易扎堆。来到加拿大后,很多人就聚集到已经有中国人居住的地区。于是,他们接触主流的机会就很少。一次,考夫曼在一个中国餐馆就餐,席间和一对母女聊天,发现在这里出生长大,现在已经5岁的女儿竟然不会说英语。这位母亲告诉他说,因为孩子一直由祖母带大,每天都看中文电视,自然而然,就一句英语也说不出了。而据考夫曼讲,这种情况现在不在少数。卑诗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中学习ESL的学生有15%出生在加拿大。这个数字令考夫曼讶异。他说,如果父母不能够积极学习加拿大的文化,并给孩子创造融入主流的环境,则必定会给孩子以后的生活带来障碍。总而言之,如果移民自己没有积极的心态,什么样的政策都帮不了忙。

融入主流——远或近

    yali很看好移民融入主流的前景。作为第一代移民,他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主流社会的一分子了。他说:“移民融入主流的步伐会越来越快,也会越来越容易。”他的话不是空穴来风,“中国近20年来西化的步伐之快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近年来来加的移民要比早来的移民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
   
    可考夫曼却没有那么乐观。他坚信第一代要融入主流难度很大,只能寄希望于第二代。他说他的家庭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考夫曼的父母来自捷克,他出生在瑞典,5岁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父母要他说英语,强化他是加拿大人的观念。但是他们自己却还总是和来自捷克和瑞典的人交往。他们到家里做客,总会谈论一些加拿大如何不好的问题。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加拿大人的考夫曼总会对此不满。“为什么父母总要说加拿大不好呢?”渐渐地,他理解了,父母可以在这里生活,可以帮助他接受加拿大,但是他们的心态却很难改变。其实,现在的新移民也是一样,很难融入加拿大的社会。但是到了第二代,因为在这个环境中长大,成为主流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事。
   
    但逸立却认为,“华人群体要100%融入主流是不可能的。”在逸立看来,我们能做的只是从个体考虑,去尽量融入“生活”。而作为个体,不要“刻意”地追求“融入主流”。逸立谈到,很多人把融入主流当作一个崇高的目标去实现,却没想到这个成了自己的一块心病。其实融入主流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逸立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他坐skytrain上下班的时候,和周围的人一样,不出声,或看书或睡觉;他走在路上,对许多迎面走来的人微笑,say hi。这就融入主流了。原来,融入主流是一件随时随地都能做的事。
   
    逸立说,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融入主流,把他和国会议员或是总理一起拍的照片,摆在家里显眼的地方。殊不知,这才是非常“不入流”的想法。眞正的主流就是普普通通的大众,是周围每一个人,家人、路人、同事、朋友,我们只要能够和他们正常地交往,享受自己的生活,我们就是主流的一分子。
   
    再次,“融入主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影响主流”,甚至让主流融入我们。逸立的故事很有趣。他公司的lunch room里经常很乱,大家都依赖cleaning lady来完成打扫的工作。可是爱干净的逸立在每次吃完饭后都会清理一下,保持清洁。慢慢的,同事们也会主动擦一下咖啡台,把废物扔进垃圾箱。逸立半开着玩笑:“你看,这不是他们融入我了吗?”

小结

    总而言之,用一个理性的态度,就会发现主流与非主流的问题其实非常简单。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就是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如果你自己把自己当成客人,你就永远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但反过来想,如果你也像逸立一样,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是个加拿大人,恐怕你也不会觉得自己是非主流。心态的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不会再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了。就像逸立说的,“想成为主流,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拋弃主流非主流的概念。”
   
    (来源:加拿大《环球华报》记者尹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4 17:16 | 只看该作者
移民生存启示录之四

  2004年甫一开始,加国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各项良好的经济指标
中,就业指数最令广大新移民关注。经济由冷变热,职场相应日趋活跃,新职
位陆续递增,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好兆头。不过,对即将降临的各种可能机
会,你我做好准备了吗?本报针对就业与语言、文化、关系网的问题采访了不
同类型不同行业的移民朋友及社会贤达、商会负责人,希望从他们的亲身经历
和感受上谈谈这三个因素对就业的重要影响及打破旧观念、适应新环境的潜在
价值。

含义丰富的加拿大经验

  在职业面试时,人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有加拿大经验吗?”事
实上,大多数求职者因为简历上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连面试的机会都几乎没
有。目前在本地一家西人大公司担任采购助理的张慧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几次
面试,回想起来都与简历上写着本地另一家大公司的工作背景有关,虽然她实
际只是在这家公司的北京代表处工作过。她说公司一般不愿意冒风险雇用没有
本地工作经验的人,因为对这些人在语言、文化上的适应力多少有些怀疑。

  对于新移民来说,显然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加拿大经验,而如果没有这样的
经验,就可能得不到工作机会。这看上去是很不公平的,也是一个悖论:因为
如果你不先工作,又怎能具备加拿大工作经验呢?目前正在与雇员一起开发并
试运行一套网上英语教学系统的斯蒂夫·考夫曼先生认为:这里必须明白雇主
真正想要知道的是什么,他为什么一定要这么问。他觉得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有
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你适合我们的工作环境吗?你能与同事、供货商及客户
协调好关系吗?你了解加拿大的文化吗?考夫曼先生说,他曾问过一家大型制
造业公司的经理,是否会雇用移民做工程师及技术员。这位经理回答说,一般
用人总是会选择最符合资格(Best qualification)的人,这样的人才多数是
外来移民。但现在他们公司已经不这样做了,因为这些人不能与公司其他人员
包括工人很好地沟通,一起解决出现的问题。现在他们宁愿雇用哪些语言上没
有障碍,能自如沟通的人,这样效果会好得多。考夫曼先生称,这不是个别现
象,因为很多企业公司都表达了同样的意见。 

  BC商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雇主聘用雇员时,考虑的第一条标准就是沟通
的能力与技巧。润迅国际电信公司北美区副总裁张平和先生谈到他面试应聘者
的情况时,他说沟通能力绝对是第一位的,众多求职者竞争一个职位,具备良
好的沟通技能的人往往脱颖而出。因此,是否有加拿大经验的问题,实际的含
义是:你是否具备沟通能力、是否了解别人的需求,是否能与他人良好合作以
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是否有说服和动员其他人的能力等等。如果您具备了这
些素质,不必担心是否真的在加拿大工作过,你也会肯定找到第一份工作。

  张女士还认为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帮助新移民获取本地工作经验。
她说政府与其将大笔移民安置资金用于一些华人社团机构,不如花钱花到实
处,将用来帮助新毕业学生的办法,比如毕业后的暑期实习,一半由政府支
付,一半由公司支付,实习后合格的留下工作这种做法,也施用于新移民,这
样就会有效帮助新移民在工作环境中提高语言能力、尽快适应本地文化和职
场,从而减少人才的浪费并合理配置资源。

永无止境的语言训练

  谈到沟通能力,自然就与语言密不可分。一个说话磕磕巴巴的人,既难以
听懂别人的意见,又不可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然就谈不上交流与沟通
了。来到以英语为主流语言的国家,无论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学会和熟练运用英
语的重要性。但是不少人却是屡试屡败,学学停停,来了很多年,仍然停留在
比较低的水平,而且心态上也渐渐放松了要求。虽然华人社区日益增大,华语
服务无所不至,但我们的外面还是一直存在着一个更为庞大的说英语的社群。

  张先生认为,作为新移民,如果能很快找到工作,并注意在工作中提高当
然很好,如果一时间找不到工作,一定要下功夫学好语言,哪怕当义工,也要
尽可能去接触社会,与当地人多打交道。不管多大年纪,都不要自卑。他说:
“宁愿我作好准备而缺乏机会,而不是机会来了却没有作好准备。”为此,初
到的头两年,他花了很多时间在英语学习上面,通过不懈的努力,现在有了既
流利又比较纯正的英语能力,尽管如此,他仍不放松继续改进和提高,工作再
忙,都保持阅读英文书报的习惯。他说,只要不断努力,每个人都会在机会降
临时已经做好了准备。

  马医生来自安徽,在温哥华的热闹地段开有一家针灸诊所。她的客户虽然
有很多华人,但不可避免也要接触很多西人、犹太人、印度人,与这些人打交
道,非说英语不可。马医生因医术有独到之处,曾接受过英语报纸《温哥华太
阳报》的采访,也曾受邀到某个"主流社会"的医学机构用英语发表专业演讲。
马医生的英语是不是在国内时就很好呢?其实,刚到温哥华时,她只会说
“Hello”,“Good Morning”这样的简单话。她曾参加政府为新移民举办的
免费英语班,但这样的英语班只提供基础英语课程,而且一个班那么多学生,
这种环境,自己的英语很难有大的提高。于是,她到最需要语言交流的老人院
去做了一年时间的义工。她说,当时同在政府英语班学英语的同学,他们的英
语都停留在原地,只有她的英语突飞猛进。后来她能接受英语媒体的采访,能
用英语发表专业演讲,能拥有一个数量可观的英语客户群,做义工的“英语训
练”功不可没。

  考夫曼先生认为,有些人语言能力强,并不是因为有天份,而是比别人肯
努力。人无智愚,只要刻苦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突破英语难关。作为熟
练掌握了九门语言的考夫曼先生来说,每一种语言都使他受益非浅,不仅丰富
了生活乐趣,而且带来了很多商业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10-20 00:32 | 只看该作者
连上茅厕都有人拦住你问:“你,北美茅坑的经验,大大的有?……有茅坑的证人吗?……有茅坑的推荐信吗?……”--这就是TNND北美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框架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4-20 08:15 , Processed in 0.042058 second(s), 3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