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楼主: yann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与死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81#
发表于 2006-8-25 21:47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Livefree
仔细回去复查了下自己的发言,针对你的直接表述大致有如下几个: 1)“看来还真没看懂. 还是受XX主义的辩证伪逻辑毒害过深”,2)“感觉你混淆了言论自由和话语权2个概念”,3)“你举的这个例子,于我个人看来,还是没有从全面的角度去明 晰现在自由的含义”。 第一个我已经解释过好几遍并表示了歉意,就不需要再重复了吧?后面2个那个都是就事论事地在进行呀?

再如有人硬把民主和flg划等号,指出其根本不了解民主的理念难道也不行?我只不过说出了个实事而已。为了维护你所主张的“绝对”平等,我连表述自己观点的权利也要放弃了?

在这里写了这么多,真地以为我是“ 以先知的身份来教导”?。。。。无语。。算了。
你把这些翻出来, 我都不好意思了.
朋友, 可能你没这个意思, 我的确是这个感受.  我不是个脸皮很薄的人, 你无聊时看看我在"情感天空"的发言. 还有个原因, 可能我们的性格不同, 慢慢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06-8-26 14:05 | 只看该作者

从新开始

生与死的讨论是对人的本质的讨论. 与此类似的是对物质本质的讨论----哲学. 哲学研究与数理化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 哲学研究依赖于其研究方法, 采用不同的方法便得到不同的结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以什么观点, 以什么立场看问题, 就有什么样的结论. 古人说: 见仁见智. 读过古书而又不嫌啰嗦的今人说: 仁者见仁, 见智见智. 这也是哲学讨论总引起很多争论, 很少得出结论的原因之一. 对于受过很多数理化训练的现代人这是一个困惑. 数理化研究的特点是: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得出一个"正确"结论, 要殊途同归. 否则, 不是方法错, 就是结论错.

    网络论坛的大部分论题都是有关社会人文的, 而参与讨论的人都多少受到过数理化的训练, 他们不自觉的受到数理化研究方法的强烈影响, 总想努力说服别人, 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同时存在两个, 三个或N个"正确"结论. 不少有意义的论题都是虎头蛇尾, 在一片相互指责中结束.

   laozheng 从来都是只就论题独白, 绝不回复任何批评指责, 以示尊重他人意见, 以免引起无益争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06-8-26 14:13 | 只看该作者

从基础开始

生与死的讨论是对人的本质的讨论. 与此类似的是对物质本质的讨论----哲学. 哲学研究与数理化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 哲学研究依赖于其研究方法, 采用不同的方法便得到不同的结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以什么观点, 以什么立场看问题, 就有什么样的结论. 古人说: 见仁见智. 读过古书而又不嫌啰嗦的今人说: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这也是哲学讨论总引起很多争论, 很少得出结论的原因之一. 对于受过很多数理化训练的现代人这是一个困惑. 数理化研究的特点是: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得出一个"正确"结论, 要殊途同归. 否则, 不是方法错, 就是结论错.

    网络论坛的大部分论题都是有关社会人文的, 而参与讨论的人都多少受过数理化训练, 他们不自觉的受到数理化研究方法的强烈影响, 总想努力说服别人, 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同时存在两个, 三个或N个"正确"结论. 不少有意义的论题都是虎头蛇尾, 在一片相互指责中结束.

    laozheng从来都是只就论题独白, 绝不回复任何批评指责, 以示尊重他人意见, 以免引起无益争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06-8-26 22:20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noyau
回到原题生与死的意义也是,也许有人认为死去比生更快乐,但其他人认为他选择死太傻。
....
可能快乐, 可能不快乐.
最多的人会活.  生的欲望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基因里.

每个人都有一个共性: 从今天可以追搠几千,几百万代, 每个人的祖先都成功地活到有生育能力的年龄, 都成功地发现了配偶, 都成功地生了至少一个孩子.  几白万次没一个例外, 饥荒,战乱,气候变化,天敌, 疾病, 全躲过去了.
活是个本能.
每个活人都是几亿竞争者里的胜利者. 不管多忙, 从来不耽误吃饭. 怕冷怕热怕疼全是因为怕死. 光自己活还不够, 所以好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06-8-26 23:26 | 只看该作者

珍惜生命啊

在中国民间, 讲迷信的人从不提起这个"死".  生或死本来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从出生到死亡是一生命过程.  谁又曾选择过出生?  包括父亲母亲是谁, 出生在什么地方, 还有来自父母双亲的那二分之一又二分之一的布满基因的染色体, 我们有选择自由权吗?  没有.  人几乎没有自然死亡(即老死). 大多因疾病加速了死亡, 减短了寿命. 死亡是一个迫不得已的悲残事件.  虽然说, 红白都是喜, 那披麻戴孝的实为悲.

     选择自杀结束生命是有原因的.  大部分那样的人或悲观, 或虚荣, 或心胸狭窄, 或胆小怕事, 他们都是自私的.  真正自私绝顶的人又不会自杀.当他() 遇到困难时, 会认为千条万条路此时全不通.  唯有死才是一了百了的最好选择.

   生或死的选择是一个严肃的选择. 自杀的人肯定有他()的理由.  但不要怀疑, 个人面对死时, ()定会有很多想法.  为什么要死?  为什么不能继续活下去?  如有人及时开导, 准能挽救生命.  

     选择自杀的人, 可能也会计划用什么手段, 在什么时间了结.  使用方法不当的话, 会不会被救了,伤了, 残废了,  生不如死.

     自杀最难的是下决心.  当他()感到世上有他()不能舍弃的东西, 比如, 带给父母的后果和带给子女的影响.  如果他()的亲情很重, ()的自杀跟难执行.

   为了减少自杀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不要钻牛角.  自杀往往是把某人或某事看得太重要.  当你失恋时, 你不要认为你将找不到另一半; 当你被配偶抛弃时, 你不要认为没有了她(), 你活不了; 当你的高文凭拿到有困难时, 考虑拿低点的; 当你毕业找不到对口专业时, 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或考虑自己当老板或打工. 如果你吃不了累膀苦, 考虑去美国, 回中国.  总之, 好死不如赖活着, 死对一个生命只有一次. 大家都要珍惜生命啊! 不要再去跳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06-8-27 01:56 | 只看该作者

死亡的需求与替代

我要讨论的死亡是人的死亡的本质及其意义, 没有其它意思. 一个天体物理学家在网上讨论太阳, 而参与讨论的回帖都在表达个人对太阳的感受, 或热爱或赞颂, 但与太阳本身无关. 一个社会学者在网上讨论娼妓现象, 而回帖者对娼妓现象大加批判, 离论题甚远. 其实他仅仅是想研究, 并无意卖淫嫖娼, 或开妓院. laozheng此刻的心情与上述二位颇为类似.

    问题出在laozheng急于切入主题, 一个不合时宜的主题, 一个超出现代人们想象力的主题. 看来需要聊天漫谈式的启蒙, 少用令人震撼的词汇.

    言归正传. 前面帖子里有个朋友举例说, 一对夫妇林中遇险, 男人为救其妻舍身而亡. laozheng就此加以演义, 以扩展各位的思维. 一个人为妻而死, 人们说那是为爱情为亲情. 假如不是他的妻子而是他的朋友, 人们说那是为友谊. 假如不是他的朋友而是一个路人, 人们说那是出于人格高尚. 假如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 人们说那是个意外. 假如那是个预先的设计, 人们就茫然了. 当然, 对什么都敢幽默的朋友可以说, 那是为了满足野兽的食欲. 人们往往在接近问题的本质时止步不前. 人人都看到了苹果落地, 只有牛顿发现了地心引力.

    前面另一个帖子里有个朋友说, Toronto又有人跳桥自杀, 且不知说什么好. 其实那天Toronto还发生了许多别的事情, 有人买了房, 有人买了车, 有人生了孩子, 有人娶了太太. 这些人们都能理解, 这叫生活的需求. 但是, 人还有另一种需求, 一种在生活中找不到替代品的需求. 就是对死亡的需求. 换句话说, 人对死亡的需求, 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了. 有些类似于人对性的需求, 即人的性欲在一定条件下被激发了. 如果能够发明某种技术或产品替代死亡, 来满足人对死亡的需求, 将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06-8-27 09:12 | 只看该作者

死的开发研究(outline)

死的开发研究

     
  --死的意义与价值

        

     
                                                Þ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Þ为国家, 民族而死,  抗洪抢险, 舍己救人

            
        Þ岳飞, 屈原, 黄继光, 刘胡兰, 雷峰, 赖宁……

   

     
                                               Þ转世, 用陈腐的换新生的

         
                                               Þ上天堂, 下地

         
                                       Þ体内植入长生不老基因(抗死)

         
                                       Þ 冷冻保存, DNA 再造生命

         
                                      Þ捐献器官, 例如, 心藏, 肾藏, 眼球……, 移植急救高危患者

         
                                      Þ做人肉包子

         
                                      Þ化为灰, 用无机元素肥田

         
                                      Þ以身抗法, 以利它人

         
                                      Þ供着让后人瞻仰

         
                                      Þ做标本

      
                                      Þ做实验动物, 供解剖学习用
Þ送往外星球做试验  

      


      
想不起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06-8-27 12:53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圆明园
你把这些翻出来, 我都不好意思了.
朋友, 可能你没这个意思, 我的确是这个感受. 我不是个脸皮很薄的人, 你无聊时看看我在"情感天空"的发言. 还有个原因, 可能我们的性格不同, 慢慢来吧.
你看, 所有的讨论本来就应该和面子多少脸皮薄厚没有关系,只和理性多少以及距离真理远近有关。你再反复看看最近几贴的发言,到底是谁真的在就事论事和洙心? 即便是对中毒有意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道理来讲明,为什么自己这么看,为什么我这么表述/分析更有道理,实际上误解或真正中毒的是我,就这么简单。

有关对一个问题/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讨论时的不同观点根本和人身的攻击/侮辱是两回事。如果理性地想一下,应该不难区分吧?

有关这些基本的讨论的态度/方式/方法反复说反复讲,还是没有什么多大用处,实在是精力有限,无意再继续。这不楼上又来一个自我标榜具有“超出现代人们想象力”的,以“绝不回复任何批评指责, 以示尊重他人意见,”,连一个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都不懂的独白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06-8-27 12:53 | 只看该作者

死亡与死尸

恕laozheng直言, 死亡是人的一种状态. 死亡不等于死尸. 如同快乐不等于笑脸, 痛苦不等于眼泪, 结婚不等于性交一样. 相对而言, 有呼吸有血液循环, 有新陈代谢的植物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生. 冷冻保存, 器官移植, 肥田, 做标本等等与最后一句"想不起来了,"本质上是相同的, 都是活着的人做的事情, 做这些事情完全不必思考死亡的意义.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是活人对死者的感受和评价. 这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死亡的信息. 二是死亡方式的信息. 通常, 当我们得知某人死去的信息后, 总要问是怎么死的. 例如: 黄继光的死亡方式比较特殊.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 当年的黄继光是以苏联卫国战争英雄马特洛索夫为榜样的. 实际上当时的黄继光是被称颂为中国的马特洛索夫. 中苏交恶以后, 中国政府不向年轻一代传递马特洛索夫死亡和死亡方式这两个信息, 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马特洛索夫这么一回事, 也就更谈不上什么评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06-8-27 13:03 | 只看该作者
guys, I don't want to frustrate you. "生与死“ is a topic of philosophy. You're not a philosopher, so don't bother to discuss it. I believe there is nobody here can tell what's 生 and what's  死. Set a concrete goal, then you get 人生的意义

what makes sense is not the discussion of 人生的意义, but why you're hanging in where you shouldn't be.

别执迷不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7 16:35 , Processed in 0.054429 second(s), 3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