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12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崛起势头不可阻挡 2007年博弈十大国际难题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崛起势头不可阻挡 2007年博弈十大国际难题 南方周末

大国崛起,应如何合纵连横

  “美对台军售案”将是今年看点

  2007年关键词:战略互信

  2006年的一页缓缓翻过,中美迎来了自“9·11”以来,双边关系最持久平稳的一个时期。

  过去的一年里,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定位进一步深入。新任美国国务卿帮办柯庆生表示“鼓励中国成为利益相关方”,结束了人们关于他此前相关表述的怀疑。这表示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者在中国定位上基本达成共识。

  近年来,中美首脑会晤、战略对话也已形成机制。更为重要的是,中美之间大约有70多个对话机制在许多领域同时展开,而美国也慢慢开始整合国内各不同利益部门的对华态度。

  2006年,中美在诸多重大问题上都有良好的合作,尤其是在朝鲜、伊朗两个核问题上,安理会连续通过了1695号、1696号决议,打消美国国内许多人对中国的疑虑。

  对于中国而言,台湾问题得到了一定控制,或者说中美在该问题上找到了默契点,而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两国各方面的关系发展平稳。这表明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互动,美国的对华政策越来越务实。中国崛起无法阻挡,基本上已成为美国决策者的共识。在战略上实行积极的对华接触政策,正是此共识的集中体现。

  中美之间的问题大多是老问题,不过经贸领域的问题更为明显,最突出的是因所谓贸易不平衡引发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放、汇率等问题。2007年,中美在上述问题上的交锋仍将会激烈而频繁。不过,从现有中美关系的格局来看,单一问题无法颠覆中美关系的大势。

  2007年,中美之间最大的问题依然是“战略互信”,其根源在于中美两国对彼此的长远战略意图并不清楚,所以美国对中国依然会采取“两面下注”。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6年当美国媒体炒作中国潜艇追踪美国航母编队时,美国太平洋总部司令法伦亲自对此澄清;而2006年底,美国方面又不顾中方反对,罕见地鼓吹“对台售武”。这样的两面下注估计在今年仍会看到,这也是中美最有可能发生分歧的地方。

  民主党控制美国国会后,在其传统议题,如人权、民主、劳工等,可能会激进一些,但此次国会是一个“短命”的国会,不会形成实质影响。

  2007年,“美对台军售案”会成为一个关注点,不过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会持续下降,因为对美国而言,军事挺台与政治挺扁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比如,最近陈水扁过境美国,美国罕见地将之公开纳入“中国事务”,就是一个证明。

  总体而言,由于美国政府在伊拉克处境艰难,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会有求于中国,因此2007年,中美关系中合作会压倒对抗。

讨价还价 解决经贸摩擦

  2007关键词:对话机制

  点评人:王勇(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可能谁也没有想到,中美经贸关系的结构性失衡,会发展得如今那么快。

巨额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已经成为中美之间最现实的结构性问题。

  中美经贸关系的失衡状况,在2006年实际上是进一步恶化了。按美国人的说法,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整个国际双边经贸关系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客观的看,美国国内的宏观经济失当,储蓄率过低,是造成中美经贸关系的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

  而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已经从贸易相互依赖,转变为金融相互依赖。

  如果美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采取诸如对中国商品征收额外关税一般的强硬措施,国际上就立刻会因为担心中国抛售美元而抢先抛售,届时甚至不需要中国真正出手,美国国内的宏观经济就会遭受难以挽回的重创。

  这就是美国人所说的“金融恐怖平衡”,而这更是中美之间在金融相互依赖中实现合作的契机,因为只有中美两国有商有量,使人民币可管理地升值,逐步释放两国国内宏观经济的巨大压力,才符合中美各自的利益。

  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谁也不能轻举妄动,这是中美的一个重要共识,而2006年12月的“第一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就是这一共识的具体反映。所以,尽管对话表面上没有具体可见的大成果,但是这种对话机制的确立,本身对中美经贸关系,甚至对全球金融体系,都是巨大的成果。

  在第一次的对话中,中美两国经济的最高层决策者建立了定期的沟通管道。对话的成果当中,有两项尤其值得注意:中国同意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而美国则支持中国加入美洲开发银行。

  股票市场是美国掌控国际金融秩序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纽约的地位正在受到伦敦和香港的威胁,2006年IPO发行规模最大的十家上市公司,居然没有一家在纽约上市。所以,纽约证券市场得以在中国开设办事处吸引中国公司,正是美国试图重新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举措。

  而中国和拉美国家经贸关系已取得很大进展,美国曾长期对此趋势抱持敌视态度,因为美国一直把拉美地区视为自己的后院。然而此番同意中国加入美洲开发银行,对美国来说,也不啻为一种重要的姿态。

  在“战略经济对话”这个讨价还价的平台上,中美两国都正在积极地调适着相互的关系,以经济关系驱动的中美关系,从长远来看,就是八个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目前正是中美经贸摩擦的高发期,人民币汇率、贸易不平衡这些问题在2007年还会继续谈下去。汇率问题是表象,背后是两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问题。美国需要人民币有控制的升值,以防止美国经济的硬着陆,中国也需要人民币的有控制的升值,逐步释放先前不灵活的汇率政策累积下来的压力。

  这些都会是今年5月即将举行的“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主题,但也不必指望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谈下去”,将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主题词。

  龙象如何共舞?

  2007关键词:Chindia 大智慧

  点评人:叶海林

  (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

  2006年11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印度科学宫发表题为“携手拓展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讲话。

他说:“历史会见证我们为中印友好说了什么,历史更将铭记我们为中印友好做了什么。”

  先来看看2006年双方都做了什么:7月7日,中印重新开放了乃堆拉山口——虽然这里至今客商寥寥,但这意味着锡金这个困扰两国多年的历史负担终于淡出现实的视野。当然还不能忘了中印友好年的成功举行。两个国家的接近甚至创造了一个新词“Chindia”(是中国和印度两词英文China和 India的组合)。

  2006年发生的一切,也许会让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龙与印度象将携手共舞。但是,对于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而言,磨合之路也许会更加艰辛。在2007年,中印互信面临的难点还不少。

  看点一,就是边界谈判能否从“各说各调”进入“互相倾听”阶段。中印边界特别代表谈判至今已经进行了八轮,但至今仍停留在增信释疑的阶段,对于领土和主权认知的原则性分歧并未缩小。虽然双方均表示愿意“通过和平途径”“早日”“以一揽子方式”解决全部边界问题,但历史的沉重负担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克服,民族情感也不可忽视。中印边界谈判能否超越目前的澄清和确认实际控制线和落实建立信任措施阶段,完成对实控线地图的交换工作,是评估中印关系走向的突出看点之一。须事先说明的是,这一最基本的阶段性任务的完成绝非易事。?

  看点二,中印在高科技领域是良性合作还是恶性竞争。中印已经决定在民用核技术领域展开共同研究,但这一共识能否落到实处值得在2007年关注。此外,印度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也被很多印度人和不少中国人当作对中国的挑战,两国在敏感的高科技领域能否开展互利合作、摒弃恶意竞赛可以作为2007年乃至以后检验双边政治互信程度的晴雨表。

  看点三,双边关系能否超越地缘困局。“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博弈原则在南亚次大陆根深蒂固。印度长期对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传统友谊心存芥蒂,认为中巴关系意在遏制新德里的观点在印度大有人在。与之类似,对美印、印日关系演变为所谓“价值观共同体”进而形成对中国大包围的担忧,在许多中国人看来也不无道理。中印能否超越国际关系的羁绊,相信2007年仍会有不少故事。

  除此之外,在印度参与“上合”,中国参与“南盟”,以及两国在与东南亚国家打交道时是各怀心事还是携手向前,都值得人们关注。说到底,在中印双边关系发展中,挑战、遏制与友好、合作相互交织仍会是2007的主旋律。在双方友好的大背景下,能够产生大成果,规避大风险,显然还需要双方有大智慧。

  如何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2007关键词�﹃后小泉时代﹄ 战略互惠

  点评人�胡继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2006年下半年,日本领导人更替使中日关系的发展出现 “大逆转”。

8月15日,小泉第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使双边关系陷入了近年来的最低谷。刚过一个半月,接任首相的安倍晋三便出访中国,使中日关系触底反弹。

  2006年中日关系的变化既富有戏剧性,又有其必然性,是大势所趋,同时也与日本国内政局的发展相契合。

  从“小泉时代”向“后小泉时代”过渡,是2006年日本政局的主题。小泉尴尬的亚洲外交,已经影响到日本在亚洲的地位,甚至影响到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发言权——如果日本成为亚洲孤儿,所能发挥的作用将严重受限,这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而作为首相竞选的获胜者,安倍清楚知道,他竞选时所面临的自民党内外压力,也主要出于对其亚洲外交的担心。所以,竞选获胜后,安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善与中国、韩国的外交关系。而访华结果证明,安倍找准了发力点,在内政与外交上赚足了分数。

  进入2007年,安倍面临的是能否顺利通过今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关,因为这将决定安倍内阁能否成为一个长期政权。一旦自民党议席减少太多,就会直接影响到安倍的政治命运。

  但不管参议院选举情况如何,2007年的中日关系出现大起大落可能性不大。中国已经明确同意中国领导人访日,暗示着双方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已有相当默契。若确实如此,那就表明中日之间基本恢复了信任关系。

  2006年,日本提出“战略互惠关系”。“战略”一词,在以往日本对华关系中极少使用。这次,日本主动提出,至少显示其较积极一面。不过,关于“战略互惠关系”,目前日本官方文件中还找不到相关具体内容。而今年将会是充实战略互惠关系内涵的一年。

  不过,在缓和中日关系的同时,日本也在加紧实施其既定的战略。安倍是“外交型”首相,安倍竞选纲领的改革主张主要集中在外交方面。有一些做法比如说修宪、防卫厅升格、修改教育基本法等,都与日本未来走向密切相关。这些变革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日本内政,都带有历史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中国等亚洲邻国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也是日本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个意义上说,安倍外交战略的推进,必然会对中日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许多问题依然存在,但毕竟中日关系的僵局已经打破。打破僵局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顺利,但它起码为中日关系正常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2007年的关键在于中日双方能否抓住这一契机,利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机会,为双边关系重新定调。

  记者:2007年,安倍在外交方面会有比较大的动作么?

  胡继平:安倍所确定的政策,基本上都是以外交为立足点,比如修宪针对的明显是第九条。教育基本法的修改也含有强烈的外交指向。二战前,日本以 “教育敕语”进行皇民教育,所以战后美国主导以“教育基本法”取代了“教育敕语”,而安倍要改的就是这个基本法。这关系到日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将来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安倍的旗帜都与外交、日本的国家发展道路有关。

  安倍在自民党内缺乏执政基础,必须依靠民众的支持率来维持政权。安倍在作秀方面也不如其前任,国内政策也了无新意,那么靠什么维持其高支持率呢?会不会诉诸民族主义?这对中日关系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素。

  记者:那您对2007年中日关系持乐观态度么?

  胡继平:我对2007年的形势相对比较乐观。目前中日关系实现回转,可谓众望所归。安倍访华,日本国内批评声音很少。2007年中日关系出现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意愿,在一些问题上应该会有所克制。

  安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这从他关于历史问题的表态上就能看得出来。就任首相之前,安倍对1995年关于战争认错的“村山首相谈话”,以及此前日本政府承认慰安妇历史的“河野官房长官谈话”,都有微词,但上台后作为首相不得不改变了立场。

  记者:安倍访华之前,中日民间情绪也达到了一个最低点,这是否会增加中日关系恢复的难度?

  胡继平:中日关系毕竟有比较好的基础,只要推动,还是可以恢复的,但双方必须一步一步去做。毕竟由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两国的政治信赖和民众感情已遭到极大的破坏,恢复起来也不容易。关键是今后能否克服一些政治障碍,使政治信赖和民众感情进入一个良性循环。2007年应该是双边关系走上这样一个良性发展轨道的关键一年。

  中欧关系“新框架”

  携手构建“新框架”

  2007年关键词:调整 新框架

  点评人:冯仲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中欧关系在2007年将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总体来看,中欧关系竞争性的一面将会有所突出,由于中国的发展,欧洲对中国的期望值更高了,对中国难如其所愿方面的容忍度也下降了。

  不过,就中国的战略环境而言,欧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区,看待中欧关系需要从战略高度着眼。

  2006年,中欧关系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动向。欧洲越发重视中国产品带来的竞争。在欧洲,认为贸易不公平的观点颇有市场。未来,中欧贸易摩擦可能会增加。

  2007年,“调整”将成为欧洲对华政策的主轴。实际上,2006年底欧盟部长理事会通过的“关于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结论”中已为此调整定下了基调——结论明确指出希望与中国保持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肯定了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但在政治改革、人权、民主等方面语气较强,对中国承担全球责任也提出了要求。

  “中欧新合作框架协定”的谈判已在今年1月15日启动,这也许可以看作调整的正式开始。谈判本身就意味着中欧关系的进步,这将会是2007年甚至以后更长时间中欧关系最大的看点。

  不过,这是机遇,也同样是挑战。欧洲希望新协定除贸易外,能包括人权、民主等内容,而中国历来反对把贸易和政治挂钩,所以中欧谈判将会是激烈和艰难的。预期,今年中欧关系中的一些重头戏都无法避免这个话题,如中欧战略对话、领导人会晤等等。

  记者:2007年一些欧洲国家面临领导人更替,这会是中欧关系的一个变数吗?

  冯仲平:这些年的中欧关系与一些欧洲领导人个人不无关系。不过,我认为欧洲新生代领导人对华也会采取务实态度,其个人色彩会相应淡化。

  这些年,欧洲已开始反思与美国“对着干”的做法,大西洋主义开始回潮,这并不说明中欧关系会倒退,但却意味着欧洲会在美国与中国之间更为慎重。比如说武器禁运问题,他们会考虑美国的要求。

  不过,欧洲国家希望在环保、生态方面发挥领袖作用,这些方面,他们迫切希望中国的合作。

  记者:这两年,中欧关系非常平稳,很少见特别刺激的问题了。

  冯仲平:这两个问题2007年难有进展。

  武器禁运问题,欧洲正在酝酿一个武器出口行为准则,以使美国放心,但进展如何还需观察。至于市场经济地位,一旦给了中国,那么欧洲就会失去贸易保护的一个有力工具。此外,还必须关注东欧国家。去年,波兰因为与俄罗斯不睦,而挟持欧盟一票否决了欧俄伙伴合作关系的谈判。这对于中国也是一个提醒,和欧盟每一个国家都能有大问题。

  还有就是欧洲目前公众情绪比较激烈,由于贸易商的巨额逆差,要提防中国成为这种情绪的牺牲品。

  记者:德国是今年欧盟轮值主席国,这会对中欧关系有影响吗?

  冯仲平:许多人对此期待很高。默克尔可能再次访华,德国主持G-8峰会时,将会再次向中国发出邀请。就中欧关系而言,德国也有自己的想法,默克尔关于德国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批评就非常直率,所以德国会在市场开放、知识产权方面让中国感觉到压力。

  和谐世界 将面临哪些威胁

  □ 本报记者 史 哲

  □ 恐怖主义:“平静”中孕育危险

  □ 2007关键词:隐忧

  □ 点评人:李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

  □ 亚洲在2006年成为恐怖主义的重灾区。

截至去年11月,全球共发生恐怖袭击330起,较2005年同期增长了70%。其中,有80%发生在亚洲。

  □ 虽然恐怖袭击增长很多,或者是因为去年的恶性恐怖事件不如以往醒目,或者是国际预防行动奏效,2006年看起来比较平静,但由于“基地”等恐怖组织的行动意愿依然存在,这样的平静反而给2007年增加了隐忧。

  □ 2006年,国际反恐主题有两条相互交织的主轴,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化以及美国主导下的反恐的意识形态化,其影响势必延续到2007年。

  □ 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恐怖主义,其渗透性令人关注。“基地”组织的录音、录像越来越乐于利用电视、因特网传播;而且,所用语言也从阿拉伯语改成英语,显然,恐怖组织正把目光转移到在西方的移民后裔。各国政府也许可以阻止有恐怖嫌疑的外国人入境,却很难防范本国公民。英国挫败的劫机事件就已经证实了这种危险。

  □ 说恐怖组织的行动意愿依然存在,就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过去的一年中,有两个区域集中了大量极端主义力量。一是南亚地区,这里本就是恐怖分子的大本营,也集中了不少恐怖主义大师,他们是否会再度出击?二是伊拉克,继阿富汗之后又一个“恐怖主义温床”已经形成,恐怖主义是否会从这里向外输出?这将是 2007年,恐怖主义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动向。毕竟,主要的极端组织至今没有放弃以西方世界为主要打击目标,如此看来,2006年的“平静”就不那么简单了,至少塔利班在阿富汗已经出现回潮,所以恐怖主义在2007年仍将是对全球安全最大的威胁。

  □ 另一方面,在全球频频出击的美国反恐政策是否会作出调整,也值得期待。

  □ 2006年,布什把反恐与冷战、二战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名词“伊斯兰法西斯”,这表明美国已经开始采取军事打击与意识形态斗争并重的反恐新策略。事实上,美国已经开始检讨单纯依靠军事手段反恐的效果,认为反恐不能速战速决,小布什也开始修复与阿拉伯国家恶化的关系。

  □ 当下,美国认真对待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反恐已经明确成为美国的国家战略。鉴于全球核扩散的严峻形势,美国今后的反恐将会突出防范非国家行为体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因为这种风险比任何时候更大、更致命。

  □ 而2007年也将是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前综合治理的关键一年。中国已经把反恐放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努力使中国反恐斗争走上良性循环。中国打击恐怖主义从来都不是简单依靠军事手段,比如在国内,强调以经济手段消除恐怖主义的滋生地;在国际层面,加强与各国的合作等等,因此在2007年,中国的做法仍将以 “润物细无声”为主,但也不排除适度震慑。

  朝、伊核危机:东边日出西边雨

  2007年,朝鲜是否进行第二次核试验?伊朗的“核冲动”是否会招致美国动武?

  2007关键词:谈判 对峙

  点评人:王义桅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

  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2006年吸引了全世界太多的关注,在2007年,这两个问题还会让世界瞩目。

不过,由于这两个问题发展阶段不同,收到的影响不同,所以其演绎态势也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先说发展阶段的差异。朝鲜已于2006年10月9日进行了首轮核试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以此为杠杆撬动大国博弈的神经。朝鲜核试验的确冲击了核不扩散体制,还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东北亚的核竞赛。但否极泰来,要满足朝鲜的要价,最终必须回到谈判桌前。所以,朝核问题接下来将会回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伊朗核问题,由于伊朗距离取得核武器还有不小的距离,各方都在谨慎地试探对方的底线,伊朗宣称不放弃其核计划,而美国和以色列吓阻伊朗取得核武器的决心也没有完全展现,因而处于不稳定状态。

  再者,这两个问题中产生影响的因素不同。从地缘政治考量,朝鲜仍然受冷战体制影响,朝鲜半岛南北分裂既造成朝鲜的孤立,又使得朝鲜不太担心国际制裁。而伊朗的地缘政治环境则十分敏感,而且与宗教冲突紧密相连。美国或许可以容忍朝鲜发展核武器,但决不能容忍伊朗,因为这不止关系到以色列的安全问题,还关乎美国的中东战略布局。?

  所以,朝鲜核问题从2007开始,实质上已经演化为如何建立朝鲜半岛安全机制、取代停战协定的问题,这必然会伴随着更深入的对话与沟通。而伊朗核问题,则与美国的中东战略、伊拉克局势密切联系在一起,局势更为严峻;更由于以色列的坚定态度——美国保护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的惟一核能力的国家,一定会尽力阻止伊朗的核计划。所以,2007年美国针对伊朗的威慑性部署相应会大大增强。

  2007年,朝鲜是否进行第二次核试验?美国是否对伊朗动武?这两个问题其实都不是实质性的。六方会谈如果取得实质性进展——而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那么朝鲜就没有理由进行第二次核试验。而美国威慑伊朗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伊朗知难而退——第一个退,是核计划上的收敛、退缩,第二是从影响伊拉克局势中退缩。只不过,这两方面都可能落空。

  总之,展望2007,朝核、伊核,可谓“东边日出西边雨”,走向也许南辕北辙。然而共同的情形是,两大核问题极大冲击了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权威,加速了有关国家构建新的安全规则的努力。这再次证明,小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终究要通过大国的互动来体现;国际政治仍然是大国政治。天气、政治局势有关,但最主要

  能源博弈:

  油价不会直线下跌

  哪些因素会影响今年的油价涨落?围绕石油,大国间是否会进行新一轮的“争夺”?

  点评人:赵宏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2006年,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过山车式的涨落,刺激了人们关于能源紧张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许多“联想”,但能源供应本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火爆。

  事实上,影响能源价格的主因还是经济方面的。至于围绕能源在政治、外交上展开的争夺,发生的摩擦,更多的只是一些“假象”。

  决定石油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是供需关系,由于石油供需这些年来一直就处于比较脆弱的平衡状态,所以使得“天平”的平衡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且这些干扰因素也容易被人为放大。从经济角度讲,能源安全最大的风险现在是投资不足。

  目前原油价格下降的主因,就是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另外,2006年OPEC原油产量并未减少,伊朗核危机没有继续恶化,甚至还有气候原因,比如美国因为暖冬而使得取暖油的消耗大幅下降。但不同的人看待同一问题,可能会各自强调某些方面。

  由于供求关系并无实质性改变,而国际经济发展的预期依然乐观,所以2007年的原油价格会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大可能直线下跌。不过,波动依然存在,甚至会比较大。这与一些意外因素,如天气、政治局势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大量的国际基金的炒作——对他们来说,只有涨跌才会有赚头。国际基金的运作,在2007年值得关注,因为他们总是善于小题大作。

  从能源供应本身来看,即便伊朗核问题激化,对能源的影响也是短期的。但在这个短期内,大国博弈会比较激烈,但中国、俄罗斯与伊朗的能源合作,实质上是增加了能源投入减轻了国际能源风险。

  能源外交也值得关注。真正意义上的能源外交,在俄罗斯、委内瑞拉一些产油大国身上体现的比较明显,他们当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武器,但在使用上会非常谨慎。因为,今天已经很难说究竟是石油供应国对石油的依赖更强,还是石油消费国对石油的依赖更强。

  至于中国,根本说不上“能源外交”。中国能耗的大头还是煤炭;而能源进口来源稳定、多样化,其实是每一个经济强国的策略,中国引人关注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担心中国的需求增长会导致现在脆弱的供应平衡被打破。

  另外,更多的能耗大国已经通过积极的需求管理,即降低能耗,降低能源需求增长来缓解供应紧张,这会成为一个趋势。而中国在努力实现能源进口多样化的同时,也在向这个方面努力。如果说,今天真的有什么能源问题的话,那只能是能源使用造成的污染。毕竟,能源总是能买到的,而环境一旦恶化,恢复起来就非常困难。

  (特别鸣谢:本专题顾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李绍先副院长、尚前宏副研究员)

  有小波,无大折

  2007年关键词: 均衡 长远之计

  点评人:俞邃(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不结盟,却能搞战略协作;关系密切,却不存在依附性;各自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却无颠覆对方之心……”对于像中俄这样的大国而言,双边关系能达到这个高度,可以说十分难得。

这也是中俄关系这些年来一直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双边关系中即使出现问题,也很难对国家关系造成扭曲。

  对俄罗斯而言,中国的重要性在于,从苏联解体到其未来重新实现振兴的过程中,中国是俄罗斯最可靠的友好邻邦。

  在俄罗斯复兴过程中,西方对俄罗斯的走向一直采取观望态度,俄罗斯采取任何可能让人联想到苏联的做法都被西方视为不可容忍,西方在政治上一直保持对俄罗斯政府的压力。相比之下,中国最为可靠。

  但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从俄罗斯振兴国家的需要来看,欧美显然处于更优先的位置。如果把俄罗斯外交战略划一个图形的话,最里面的一个圈是独联体成员国,第二圈是欧美;第三个圈是周边大国,而中国在这个圈里位居前列。

  俄罗斯在中国的地位,基本相似。从安全环境上看,俄罗斯也许能列到第一位;从发展需要来看,俄罗斯显然排不到第一位。中国外交的特色是重视周边国家,重视大国,重视发展中国家,而俄罗斯几乎都沾边。

  至于重要程度,并不能用简单的位次来衡量,中俄友好条约中“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八个字最能体现。

  记者:目前,困扰中俄关系进一步深化的因素有哪些?

  俞邃:中俄关系中的几个不平衡依然存在。一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中央和地方积极性不平衡,国内地方上对俄罗斯优势与潜力认识不足,而俄罗斯有些方面也的确不如欧美,导致地方上对与俄罗斯开展经济合作缺乏兴趣;第三是大项目少。

  另外,是政治互信。应该说,总体上政治互信是非常不错的。不过,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比如俄罗斯国内在移民问题上的夸张报道导致的猜疑;还有因为担心中国过分强大,俄方在技术合作上有所保留;再有就是能源供应方面的反复等等,也会流露出互信的不足。这在2007年,甚至以后还会有所表现。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两国年轻一代的相互了解远不如老一代,他们的主要兴趣主要集中于西方,甚至有一些成见至今未能打破,这可能会成为深化中俄关系的一个隐忧。

  记者:感觉上,中俄之间常会在小问题上,比如零售商等等,出现磕磕碰碰的情况。

  俞邃:这是大的问题覆盖下面的具体事例,更多的属于政策操作层面的问题。虽然,人们总是会从小处感受,但分析问题却应从大处着眼。关系再好,发生问题也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看待。

  记者:中俄关系目前维持了相当高水准,那么2007年发展态势会怎样?

  俞邃:政治互信,经济互补,文化互通,重大国际事务互动,复杂问题互商,遭遇意外困难互助,相信中俄2007年将会延续这样的合作,中俄战略伙伴之间如何默契合作会是一年的看点。

  另外,文化交流将会占据比较醒目的位置,“俄罗斯的中国年”会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载体,这是培育中俄关系基础的长远之计。

  一边继续培育政治互信,一边还会磕磕碰碰。还要看具体情况,以俄罗斯对华武器出口为例,卖给你80%,就不能说是磕磕碰碰,而是如何争取最满意结果。在其他问题上,都应抱这样的态度,才是成熟伙伴关系的体现。总之,2007年的中俄关系有小波,无大折。

  最复杂的问题都可以摆在桌面上谈

  2007关键词:“国家年” 技术性障碍

  点评人:王郦久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2007年一开年,中俄联手否决了美国希望安理会介入缅甸内政的提案。

所有迹象都表明,中俄关系将继续已有的发展势头,在2007年依然维持“高水平运行”。

  2007年至少会有4次中俄两国领导人会晤,两国最高领导人会晤已形成机制。领导人直接见面讨论问题,对于两国关系益处多多。

  2006年,中俄关系在原有基础上迈出了一大步。具体表现是:双边贸易额去年已达340亿美元,经贸合作中的技术含量有显著增长;“俄罗斯年” 获得巨大成功,双方的文化、人员交流频繁,两国民众的交流达到基层层面;而在国际层面上,双方在朝鲜、伊朗核问题、联合国秘书长、世卫总干事选举等问题上配合默契;在安全、军事领域也有不错的合作。

  但也不是说中俄关系没有问题,比如说双边贸易中,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对华出口比例下降了,使得俄对华出口单一的倾向更为明显;像灰色清关这样的老问题解决力度还不够大;俄在劳务、零售方面新出台的一些政策对中国也有较大影响。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中俄下一步会有更多交流,也许会有新的合作机制。

  另外,就是中国人比较关心的一些大项目,比如天然气价格、输油管道问题,双方的磋商也一直在有序进行;军事技术合作方面有分歧,但也在可控的范围内……可以说,中俄关系中不存在突出的干扰性因素,障碍主要是“技术性”的,属于商业谈判的范畴,而非政治层面的。

  2007年最值得期待的,首推“俄罗斯的中国国家年”,此活动针对双边关系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依然匮乏。今年的活动,很有可能会推广到更基层,比如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那对于巩固中俄关系的基础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另一个,就是上海合作组织下一步的动向。今年,上合组织将在俄罗斯进行一次联合演习,这是深化上合成员国在安全领域合作的重要一步。另外在反恐、在经贸领域如何实现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多边合作,中俄也许会有一些新的举措。

  中俄双边关系现在十分务实,通过前些年“不断地相互示好”的过程,猜忌、疑虑的成分已经大为减少,基本上达到了“什么复杂问题都可以摆到桌面上谈”的阶段,有这样的勇气,说明中俄关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进一步深化的余地依然很大。

  中东乱相:大动荡带来三大悬念技术

  2007关键词:伊拉克 政策调整

  点评人:李绍先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中东存在爆发三场内战的可能性”,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所说的三场内战指的是:伊拉克、巴勒斯坦和叙利亚。

温和的阿卜杜拉有如此言论,至少说明中东局势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

  危险其实来源于“不确定”。

  在地缘政治方面,过去的中东曾是群雄并立,伊朗、伊拉克、埃及、沙特、以色列相互制衡,但美国消灭萨达姆政权颠覆了这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重新分化组合的过程必然是动荡。

  伊斯兰教的1400年历史中,第一次出现什叶派的大规模崛起。由此不难想象,这会让以逊尼派占主导的伊斯兰世界陷入怎样的恐慌。

  教派的纠纷及其力量的此消彼长也让人关注。还有就是美国民主改造计划的后果,打击阿萨德、穆巴拉克等中东强人,而对民主选举产生的哈马斯政府却不理不睬,使得伊斯兰激进势力空前高涨。

  2007年,将会延续上述不确定性带来的中东变局,动荡仍将是这片多灾多难地区的主旋律。

  经过2006年,可以清晰地看出,伊拉克问题已经超越巴以问题成为中东问题的重中之重。

  人们几乎可以断言,美国的伊拉克政策已经失败了,美国朝野都在要求美国作出改变。

  因此,2007年美国的伊拉克政策将会是一大悬念。布什会作出调整,但美国为伊拉克付出的代价太大,如果撤军,后果严重。那不但会给人造成美国承认反恐战争失败的印象,还可能使布什苦心经营六年的中东陷入任何力量都无法驾驭的状态。因此,短期内美国甚至会加大投入,如增兵,至少部分恢复伊拉克的秩序。

  可预期的是,布什也许会在中东暂时放弃民主改造计划,重新回归传统外交。事实上,调整已经开始了。

  另一个悬念,则是中东还能乱成什么样?

  伊拉克目前是已站在了国家分裂的悬崖边。国内什叶派、逊尼派、库尔德人三股势力斗争惨烈。2006年伊拉克出台了一项宪法补充条款,允许伊境内任何两个省只要其多数人同意就可实行自治,这无疑给分裂准备了法律依据。现在,实际上处于准独立状态的库尔德人就控制着三个省。

  伊拉克局势,也让邻国忧心如焚:伊拉克库尔德人独立运动,已经成为土耳其心中的痛,如果局势再恶化,不排除土耳其出兵干预;而伊朗作为现有局势的获益者,虽乐见现状,但由于其国内也有库尔德人,也不免有所担心;像叙利亚、约旦等国都不愿意看到伊拉克局势进一步恶化。

  再有,就是中东的老大难——巴以问题。

  和平进程所需要的两个条件,一是巴以双方都认识到需要坐下来谈判;二是强有力的外力介入。目前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以色列右倾还未结束,而巴勒斯坦仍处于内耗之中,美国自己现更是根本没有精力旁顾。不过,惟一令人欣慰的是,以色列的右倾会在2007年向回摆;美国也会比2006更多关注巴以。

  总体来看,2007年的中东的相关各方仍将是在大动荡中寻找未来的出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14 09:52 , Processed in 0.046676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