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155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農家飯﹐金不換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1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農家飯﹐金不換--中國農民東方料理禮贊文章来源: 万得福農家飯﹐金不換--中國農民東方料理禮贊2005-1-31引子﹕ 公元2004年十月﹐我結束了探親的假期,從北京回到紐約,經常想起京城滿街的招牌“農家飯”“家常菜”,“黑土地”,“綠色食物”。大城市的人們嚮往自然,期盼從農家飯中尋回久已失去的東西。某日由此心中忽然發出思古之幽情,所思所想就是中國的農家飯。不禁思緒萬千,欣然命筆,是為回國探親遊記之一部。謹以此拙文敬獻給母親和天下所有的母親。我家祖居河北省涿縣一個小村子(1949年劃歸北京市)﹐位置在京西南遠郊﹐屬於房山縣地面(現為房山區)﹐與河北涿縣夾河村遙遙相望。這裡可以說是首都西南最遠的邊界了。到我父輩上﹐進京謀生﹐成家立業﹐我就生在北京﹐在北京城長大。文革動亂﹐全家受到牽連迫害﹐從北京城里遷到老家農村。我從童年到青年在農村生活了十一年﹐是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歲月。 在這裡我和農家飯結下不解之緣。十多年後落實政策平反﹐又舉家遷回北京原址。到後來我飄洋過海到美國求學﹐幾十年下來也算走遍了大半個地球﹐城市和農村﹐東方和西方﹐見識了各地﹑各民族的所謂美食佳餚﹐西餐大菜﹐細細想起來﹐唯有中國農村的農家飯純朴自然﹐香醇可口﹐令人回味無窮﹐心馳神往。農村窮鄉僻壤﹐生活簡朴安靜。這裡地處華北大平原﹐主要農作物是越冬小麥﹑水稻﹑玉米和白薯﹑紅薯﹐少量花生和大荳。當地人也種菜和少許瓜果供自己食用。這裡出產的大米在古時候是專門供給皇宮御膳房﹐是非常有名的貢米。據說是“九蒸九晒﹐色香如初”﹐素有“新米陳面﹐縣長不換”的說法。現在被開發為綠色無污染食品﹐身價倍增﹐名為“御塘貢米”。難怪這大米好吃﹐若不是親眼所見﹐親身經歷﹐我根本不知道﹐金黃的稻穀可是農夫三跪九拜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栽秧是躬身曲膝﹐田間管理期間至少撓秧三遍﹐是貨真價實的雙膝下跪(“會不會﹐隔仨跪”)﹐下蒸上晒﹐水中螞蟥叮血﹐水上蚊蠅蜇人﹐稻葉割破皮膚﹐汗水濕透衣衫。然後是提霸草﹐最後仍然是躬身屈膝收割﹑搬運﹐脫粒﹐翻晒﹐揚場﹐收穀﹐最後碾米。新碾的當季大米﹐散髮出稻穀之香氣﹐沒有陳舊發霉之弊。做出的大米飯雪白噴香﹐不用打開鍋蓋﹐就香氣四溢﹐難怪人人喜愛。小麥講究放到第二年﹐磨出麵粉才性溫和暖肚﹐效性最好﹐下水田幹活不致鬧涼肚漲肚﹐這裡的學問就不知為何了。農村生活清苦﹐缺油少醋﹐更沒有條件享受糖和其他調味品。當地不產堅果。市價又貴﹐所以基本沒有核桃﹑栗子﹑杏仁之類可吃。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至少人們把茶免了。當地人的飯食相當簡單﹐絕大多數人家一日三餐的模式幾乎是固定的﹕早飯是玉米渣粥就鹹菜﹐家裡殷實點的會有撈米飯或烙餅﹐炒一二個菜。中午主食為干飯﹑烙餅﹑麵條﹑蒸窩頭或貼餅子。晚飯一般有稀有干﹐而玉米渣粥幾乎成為每家每天必食之物。只有逢年過節﹐人們才捨得買一些魚肉﹐主要是肥豬肉﹐煉出油來吃很長時間。一年到頭﹐很少吃到水果。只有家裡來了客人﹐才有機會享受客人帶來的作為禮物的少許水果。為了改善生活﹐家家都養一些母雞﹐一隻老母雞與主人共度時光十年﹑二十年﹐是常有的事。平日主要靠揀雞蛋﹑賣雞蛋得些零錢買油鹽醬醋﹑花椒﹑大料(八角)﹑蔥﹑姜等必需的調味料。偶爾也拿雞蛋做麵湯﹐或者攤雞蛋﹑煮雞蛋﹑蒸雞蛋羹。另一個貼補生活的途徑是在房前屋後種扁荳黃瓜倭瓜等鮮菜接濟不足。我家住所臨街﹐向前一步就是“馬”路﹐只有向空間發展﹐倭瓜順架上房。每年夏秋﹐綠油油的倭瓜秧爬滿了石板房頂﹐綻開朵朵金黃色小花﹐生機盎然。大大小小的瓜﹐有的碧綠﹐有的金黃﹐摘下來還散髮着泥土的芳香﹐做菜熬湯﹐香甜﹑沙﹑面﹐成了必不可少的佐餐佳品。另一個生財(生糧)之道是養豬。養豬不是為了吃肉。豬養大後賣得錢可以買糧食。因此﹐豬也成了我們為糧食奮鬥的一員大將。我外出割草﹐撿樹葉﹐在家幫助母親切豬菜﹑煮豬食伺候它﹐它吃掉泔水﹑菜根﹑菜皮﹑樹葉﹐糠﹑麩子經它強力腸胃轉換﹐長出可以換成糧食的肉。豬圈裡的糞土也能換來一些工分﹐年底就是錢和糧。一天喂豬不止三頓﹐大家不是下田做工就是上學讀書﹐喂豬這個重擔自然也落在母親肩上。豬成了全家的一座長着四條腿的小糧庫和希望之所﹐真是人力不夠豬力湊呀。過日子除了打糧食之外﹐主要靠用糧食交換粗糧和副食。村裡經常有走街穿巷的小買賣人兜售自制的芝麻油(小磨香油)﹑黑豆腐﹑白豆腐(北方豆腐)﹑粉絲粉條﹑豆皮涼粉之類的農副產品。或者以粗換細﹐主要是用白薯干﹑老玉米換大米。一斤大米可換一斤二兩玉米﹐或三斤二兩薯干或鮮白薯6-7斤。在春天的時候﹐這種交易是賒帳式的﹐雙方先講好換算方法和種類﹐然後就把實物留下﹐待秋後稻穀收穫碾成米時再憑帳本收糧。這是很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為了填飽肚子﹐幾乎家家都捨不得吃大米飯﹑白麵﹐只留下少量用于過年過節﹑招待來訪的親友以及日常生活和粗糧搭配的必需的份額﹐其餘的都拿去換成粗糧﹐主要是玉米﹐小米和白薯干。這樣一來﹐雖然我們一年到頭耕種和收穫的是小麥和優質稻穀﹐平日裡吃的很大部份卻是玉米渣﹐玉米麵和白薯粉。那時最盼望的就是能敞開飯量痛痛快快吃一頓白麵烙餅或麵條﹑饅頭﹐或者是香噴噴的雪白晶瑩剔透的大米飯。不用就菜也可以吃飽。一家幾口人起早落晚﹐日日不停地勞作﹐幾年下來全家反而欠生產隊裡將近二百元錢﹐年年虧糧。當時每人定量是原糧八兩﹐(註﹕小麥出粉率85%﹐稻穀出米率是73%)﹐折合麵粉6.8兩﹐或者大米5.8兩﹐重體力勞動者根本不夠。春荒時向隊裡借糧﹐只能給東北的次玉米﹐還要搭配白薯干﹐而秋後還糧時卻扣你稻穀或小麥。這一進一出﹐借糧的主兒是很不划算的。當時常想﹐何時能過上自己種的糧食自己吃的日子呢﹖就是這麼一個樸素單純的自給自足﹑做一個自耕農的理想﹐直到我十幾年之後離開那裡為止﹐一直未能實現。長年累月無肉無魚無禽﹐基本上大家都是素食。一日三餐﹐家庭主婦只好多費心思和時間﹑力氣﹐把粗茶淡飯調理得飯香菜美﹐可口宜人﹐這裡邊大有學問。我母親在這方面可稱得上是無師自通的高手﹐因此我們一家幾十年享盡了口福。面對每日粗糧和簡單的大路菜﹐母親千方百計不斷調換花樣﹐使大家不致覺得單調無味。僅玉米麵就可以做出十種以上口味不同的飯食﹕有玉米麵粥﹑貼餅子﹑烙薄餅﹑蒸窩頭﹑菜窩頭﹑菜團子﹑蒸發糕﹑玉米麵餡餅﹑貓耳朵﹑切GA1GA.ER. (一種小面丁煮熟後伴湯料吃)﹐還有就是打疙瘩(鍋底放水﹐再放上羅卜櫻﹑大白菜或干菜﹐上面灑上玉米麵﹐蓋鍋燜煮一會後﹐用鏟子翻炒)。最好吃的就是菜團子﹐餡餅﹐然後依次為貼餅子﹑發糕等。薄薄的玉米麵餅﹐裹上菜或者直接吃﹐越嚼越香﹐回味無窮。即使這樣省吃儉用﹐精打細算﹐細水長流﹐稍有不慎﹐還是有斷糧的日子﹐一次﹐母親進城住在大姨家十幾天﹐趕作全家的冬衣。我們這些替班的雜牌軍籌劃不周﹐大手大腳﹐弄得家裡米麵全無﹐白薯干﹑玉米渣﹑玉米麵也吃光了。那些日子﹐母親只好用羅卜擦成絲和米糠和在一起蒸窩窩頭﹐我們真正過起了吃糠嚥菜的日子。萬幸的是﹐這樣的光景不是很長。經歷了飢餓的人﹐分外珍惜糧食﹐來之不易呀﹗為了補充冬天青菜的不足,母親在秋天醃制大量的酸菜,即白菜洗淨,切成幾條,在開水中抄一下,晾涼後放進菜罈子浸泡在水中,上面用石頭壓緊﹐密封,放陰涼處。經過一段時間﹐鮮白菜搖身一變就成了酸菜。冬天里隨吃隨取,一直到次年春。無論是做湯,炒菜,作面碼,還是作餡,都清香爽口,風味十足﹐略酸,開胃,是極受歡迎的一種地方菜。秋後青菜多時,用雪里蕻和蘿蔔醃鹹菜。醃好後切成絲,用醋和香油一拌,就是一道家鄉小菜。另一種儲存菜的方法是晒乾菜。揀無心、單薄的大白菜用刀在根部切開十字。掛在繩子上,利用日光和風乾燥晒好後捆成捆置乾燥處。冬天用水泡軟後可以做各種菜。蘿蔔也可以製成乾兒。最好的乾菜就是茄子皮。在夏秋兩季茄子多時,做菜時削下茄子皮,晒乾保存起來。冬天青菜缺乏時茄子皮就派上用場了。用水泡軟後可以煮或燉成美味佳餚。茄子皮柔韌、營養豐富,便於調味,吃起來又香又可口,稱得上是菜中的美味素肉。母親還會自制黃醬。遠比從商店買的新鮮好吃。農家調味的東西,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還有辣椒、大蒜﹑韭菜花。香菜、茴香、桂皮、臭豆腐、醬豆腐、芝麻醬、甜麵醬、干黃醬﹑料酒,這些就算得上奢侈品了。平常日子,“要解饞,辣和咸”。鹹菜和辣椒是餐桌上的常客。偶爾有合適的材料,母親一定不失時機地用黃荳、雪里蕻、蘿蔔等做成一大鍋別具風味的豆兒醬。每頓飯取來一碟,是一道很好的小菜。即使是腌鹹菜的汁﹐在媽媽手裡也可以派上用場﹕加一些水用火煮開﹐撇去雜質﹐加上姜﹑蔥等調味﹐放上黃荳或切碎的青菜﹐作為拌面的鹵汁﹐別有風味。春天青黃不接的時節,最好的時鮮菜非香椿芽莫屬。只要一小把,無論是爆醃,還是鹽水煮香椿芽碎末,抑或香椿芽攤雞蛋,怎麼吃怎麼香,百吃不膩。嫩柳樹葉、槐樹花、野菜,都是春季中的美食。如果有紅薯和倭瓜能留存到春天,做成紅薯粥、倭瓜粥,甚至用紅薯、倭瓜炒成菜,也是令人喜愛的菜餚。北方人的主食原料是小麥粉,俗稱麵粉、白麵。這裡水旱兼有﹐大米也是主糧之一﹐且身價更高。這兩樣就是所謂的“細糧”一族。一般人家用麵粉來做饅頭(饃)、烙餅(家常餅)和麵條,俗稱“老三樣”。我家在母親的一雙巧手之下,一樣的麵粉,可以花樣翻新,變化多端。光麵條就有切麵、拽面、刀削面、撥魚兒、河漏、切片、揪片、皮帶面(寬條)、柳葉面、鋪襯兒湯、炒麵、貓耳朵十餘樣。就面的調料有打鹵、炸醬、芝麻醬(調稀)、炸花椒醬油、醋鹵和香椿鹵六種。另外疙瘩湯也是我們百吃不厭的居家方便食品,特別適合冬、春天寒地凍的時節。熱氣騰騰的麵湯,有姜蔥調味,可放豆腐、白菜或綠色青菜、西紅柿等,湯看着是略顯橙褐色,浮頭再灑上一把翠綠的香菜末,滴幾滴香油,真正是色香味俱佳,既暖身,又提精神。麵粉還有一種吃法﹐現在人們忙﹐生活水平又高﹐已經沒有人看得上這個了。那就是面茶。普通麵粉放在鐵鍋裡微火炒成微黃色﹐吃時用開水沖成麵糊狀﹐上面再撒上芝麻鹽或者調稀的芝麻醬就成了。雖然比不上五仁面茶﹐但是別有風味﹐方便可口。那時可是窮人家看家的方便食品之一。你可能不知道﹐熱湯面還是我家的特效康復治療食品呢。無論誰什麼時候有個頭疼腦熱﹐或感冒初起﹐渾身無力﹐發冷畏寒﹐這時候﹐母親一定趕快做一鍋熱氣騰騰﹑可口美味的熱湯面(病號飯)。在大炒鍋裡用油和鮮姜或蔥煸出香味﹐再放醬油炒一些紅綠色時鮮菜﹐然後放湯﹑下面。麵條或面片白細柔和﹐芳香可口﹐湯又熱又濃﹐盛進大號碗裡趁熱吃面喝湯﹐身上立刻有了熱量和能量。再蓋上被子舒舒服服地休息﹐出透汗﹐睡個美覺﹐一切不適很快煙消雲散。屢試不爽。另外一種適合風寒感冒也很見效的方法是姜糖水。鮮姜切成細細的碎末﹐和紅糖加水煮﹐煮好後又熱又辣又甜﹐趁熱飲下舒服﹐驅寒發汗。既簡單又有效。我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天底下母親做的家常餅最好吃。烙餅雖然是老三樣之一﹐但要做好卻很不容易。別人家烙的餅﹐我只要掃一眼﹐就知道好吃不好吃。干﹐硬﹐“火燎趕”﹐餅芯無層﹐是最常見的通病。首先面要和得軟硬適中﹐偏柔軟為好。其次面要蓋上一塊浸水冷布﹐再蓋上蓋在面盆裡“醒”大約一﹑二個小時。橄面時用力要輕﹐放上油折疊幾層封口﹐再橄時尤其力要均勻﹐薄面不可多用﹐否則餅發“皴”龜裂。燒?當有講究﹐中心不可過熱﹐四週要有熱度﹐火力均勻。烙餅下鍋後第一次要早翻﹐才不至于變成陰陽臉(一面熟一面生)。烙的當中要蓋蓋兒才不致發干發板。最後出鍋前要用力在?當裡摔幾下﹐令其“串氣”﹐層多又活絡。烙好的餅﹐表面金黃﹐不糊不生﹐表皮酥脆﹐裡面多層松軟又有咬勁﹐層多而不粘連。剛出鍋的烙餅散髮着麥香和油香﹐令人食慾大增。農村中素來流傳這樣一句話﹕“家有地千傾﹐吃不起熱烙餅”。點明了熱餅誘人增食慾的特點。又有“頭鍋的面﹐末鍋的餅”這樣一說﹐即烙餅越往後火力越純熟﹐面醒得越透﹐餅越好吃。麵食除了最普通的家常餅之外﹐母親擅長的還有小餡餅﹐合子(個大﹐圓形或半圓形)﹐多層大餡餅﹐春餅(只有兩層)﹐起子餅(類似發麵餅)﹐發麵餅﹐蔥花餅﹐糖餅﹐芝麻醬餅﹐螺絲轉餅﹐燒餅(外皮有芝麻)﹑火燒和油餅。還有一種餅的變化是炒餅﹕只烙單層的麵餅﹐切成細絲﹐熗鍋炒菜墊底(一般為扁荳﹑元白菜﹑白菜幫﹑芹菜和胡蘿蔔之類)﹐在菜上面鋪上餅絲﹐蓋鍋燜。待菜近熟﹐餅絲被熱氣蒸透﹐乘機加緊翻炒﹐出鍋前再加上醬油調味上色。這種炒餅﹐可以看到橙紅的胡蘿蔔絲﹐碧綠的扁荳或芹菜﹐脆白的白菜絲﹐餅絲又韌又有咬勁﹐其色﹑香﹑味俱佳﹐不禁令人叫絕﹐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家常方便食品。可惜現在居家人們不常做此麵食﹐在尋常餐館裡也難吃到正宗地道的炒餅了。母親還常做一種叫作“糊塌子”的餅﹐就是用西葫蘆為主擦絲與麵粉一起攪成麵糊狀﹐適量放鹽﹐餅撐裡塗抹上油﹐把麵糊倒進去攤平﹐蓋上蓋子。做好後﹐兩面微焦﹐裡面松軟﹐香酥可口﹐令人吃不夠。吃糊塌子油脂略多﹐要配小米粥或玉米粥佐餐為宜。母親還擅長做“蓋飯”。此食不知發源于何地﹐還是她老人家的獨創發明﹐不得而知。蓋飯是這樣做的﹕米飯先做好﹐最好是撈飯(大鍋寬水煮米至九成熟﹐撈出後瀝水再上屜蒸十幾分鐘)﹐燜飯則要打鬆散﹐保溫。米飯不可太軟太黏。做一個菜﹐以大白菜﹑酸菜﹑嫩茄子或葉莖細的青菜為好﹐炒好後放適量湯勾芡。口味可以是麻辣﹐醋鹵﹑魚香﹑清炒﹐隨意而定。出鍋時直接盛放在裝米飯的碗裡﹐菜量要足。因為是菜蓋在米飯上﹐所以叫蓋飯。此飯的特點是熱和香。剛出鍋的熱菜帶汁向下滲透﹐剛出鍋的米飯熱氣騰騰向上蒸發﹐加上菜的鮮美﹐菜汁又浸入米飯中﹐有飯有菜有汁﹐渾然一體﹐食之有味﹐引人入勝。這樣一頓飯﹐只需一種主食﹐一道主菜﹐飯後喝米漿(米湯)﹐既富營養﹐又方便實惠。我的評語是﹐好蓋飯﹐金不換。現在該說說蒸食了。除了饅頭之外﹐我家的花卷﹑菜包子﹑燙面蒸大餃子﹑蒸餅﹑懶龍﹑捲子﹑豆包﹑棗糕﹑糖三角﹑糖饅頭等都是母親的拿手活計。無論是和面的柔軟度﹐還是面發酵的酸鹼度﹐以及蒸的火候﹐都掌握得恰到好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不但做出的麵食個子大﹐顏色也正﹐味道極佳。未吃之前﹐一揭開籠屜蓋兒﹐就滿屋飄散着清幽的麥香。那戕面饅頭﹐是每年過年的壓軸戲﹐漏夜蒸出許多放在大缸裡。不但剛出鍋的好吃﹐即使放涼變硬﹐一咬一掉渣﹐慢慢細嚼品味﹐齒頰留香。若切成片用撐烤成金黃色更是香噴噴﹐集酥﹑軟﹑香于一身﹐只把鹹菜絲或醬豆腐夾在當中,其香美難以用語言來形容。吃一片想另一片。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來了﹐大地甦醒。“春打六九頭”。農人講究在立春日吃春餅。薄薄﹑松軟的麵餅有上下兩層﹐配一道家常菜﹐正統的菜是豆芽﹑韭黃和粉絲合炒叫作“和菜”。母親通常是用綠油油的菠菜或翠綠的白菜﹐白細的粉絲﹐橙黃的黃花或金針﹐黑色的木耳一齊炒好﹐卷在春餅的中間﹐咬一口﹐有滋有味。彿煦在春風春日中﹐春意盎然。咬住春色﹐向一冬的寒冷沉悶就此告別。那時農村人並沒有中秋節吃月餅的講究。因為市面上所售月餅昂貴﹐自家做又缺乏原料和模具。時間上又是秋收農忙季節。唯有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家家保留下來。通常﹐母親從集市買一些翠綠的蘆葦葉﹐尋一些草莖﹐全部洗淨泡軟備用。泡上雪白的江米(粘米)﹑紅棗﹐做好紅小豆餡﹐再燒一大鍋水﹐就萬事俱備。母親包粽子的手藝高超﹐只見她把粽子皮卷成一個尖尖的口袋﹐略放一些米﹐再在當中挖一個小坑﹐放上豆沙餡﹐上面再蓋上米﹐用粽子皮包嚴。包好的粽子呈多邊立體三角形﹐犄角不漏一粒米﹐邊緣又嚴絲合縫﹐再用草莖捆緊作活扣。這樣煮出的粽子不跑餡﹐不跑味﹐散髮着粽葉﹑稻米和豆沙的清香﹐咬一口就吃到紅豆沙餡﹐香甜滑軟﹐實乃大眾食物中的珍品。尋常百姓一年中最隆重的慶典就是過年。春節之前很早,家家就為過年做準備了。臘八粥是過年的前奏。窮人家一年就熬這一次。臘八粥無一定之規﹐家庭主婦們往往是因陋就簡﹐就僅有的原料順手拈來幾樣就成了。大概不外乎大米﹑糯米(江米)﹑小米﹑大麥或薏米﹑紅小豆﹑雲豆﹑花生米﹐如果再加上核桃仁﹑紅棗﹑栗子﹐就是粥中的極品了。冬天的早晨﹐天寒地凍﹐夜色凝重﹐寒氣襲人。雄雞在歌唱﹐炊煙裊裊昇起﹐一家人還在沉睡﹐母親早早就把臘八粥煮熟了。這臘八粥裡各樣穀子彩色繽紛﹐有紅﹑有黑﹑有黃﹑有白﹐有橙色﹐還有紫色﹐米粒穀粒晶瑩﹐果仁飄香﹐紅棗甜美﹐又濃又稠又熱﹐吃起來暖胃暖身暖心﹐美味沁人心脾。如果條件拮據﹐苞米(玉米碾去皮)﹑高粱米也是不錯的原料。這之後,孩子們就天天盼過年了。家庭主婦們則忙里忙外,磨面,篩面,選棗,擇豆。石頭碾子那總有人在推磨碾江米面或破苞米。貼春聯(對聯)則是男人的事。還要里里外外做一次大掃除,全家老少齊上陣,干乾淨淨迎新年。過年是一種盼望。小孩期待着新衣服﹐壓歲錢和美味食品。越接近除夕,即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準備食物的大合唱越接近高潮。到了臘月三十,小孩子要守歲熬夜,放爆竹﹐大人們則晝夜操勞,準備那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又叫年夜飯。這一天,不管家底子多麼窮,都要準備充足的飯菜,以便吃飯之後有多餘的留到明年,象征着“連年有餘”。過年之前,母親總要蒸很多年糕,大量的饅頭和豆包,另外也忘不了做一些“佛手”、小白兔、小烏龜、小刺猥等可愛的小動物。這讓孩子們在吃食物之前,把玩一番,愛不釋手,平添了無限的樂趣。母親有時會用一種不知名的花搗碎取其汁﹐點在白饅頭上﹐這樣一來﹐如同朵朵白雲中的小小紅日﹐煞是好看。農家過大年,菜色和種類自然比平日豐盛幾倍。柴灶、地爐子,甚至另外生火起用洋鐵爐,幾個火口同時運作,有蒸鍋,有燉鍋,有煮鍋,屋裡熱氣繚繞,香氣四溢。大家齊動手,剁餡,和面,橄皮,做劑子,連夜包出許多拍子餃子,放在冷屋凍起來。這時節﹐家家準備下一些瓜子﹑花生﹑糖果﹐招待初一一早前來拜年的親朋好友。從初一到初五,幾乎天天吃餃子,有煮水餃,蒸餃子,煎餃子和鍋貼。母親包的餃子個個象元寶,彎彎的似月牙,餡足皮薄﹐不大不小,靈巧美觀。特別是母親會捏出細細的似花紋的花邊,使這普通的水餃形同一件件藝術品。我們也會專門做一個幸運水餃,裡麵包進一個特殊的食品作為記號。據說誰吃到這個餃子,誰就是最有福氣的人。食品的大登臺到了這一天可以說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許多平日吃不到的風味小吃﹐名產特產﹐這時都登臺亮相﹐比如驢打滾﹐綠荳糕﹐各式年糕﹐拔絲山藥﹐冰糖葫蘆﹐大人小孩都喜歡。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吃過元宵之後,這年才算過得差不多了。母親常常跟我們說,“好過的年,歹過的日子”。過年以後,大家又該回到粗茶淡飯、節衣縮食的清苦日子里。雖然少油缺鹽,清貧度日,但是淡薄之中滋味長。白日做工或上學,回到家已是飢腸轆轆,吃飯自然口口香。在暖融融的土炕上,一家人在一起,圍着桌子坐,吃得有滋有味,作母親的此時心中高興又愜意。春夏秋冬來復去,日夜穿梭不等閑。幾個孩子不知不覺都長大了。雖然母親對科學的營養和食物的成份幾乎一無所知,憑着本能和古老的習俗養兒育女,我們居然沒有一個營養不良的。我們這些孩子長大了﹐母親卻蒼老了。可母親賜食養育之恩將時時記在心中﹐沒齒難忘﹗及至我考上大學進城讀書,我的農家飯的日子從此嘎然而止。畢業後在京城謀生,後來又漂泊在國外,轉眼之間二十五年過去,萬里之遙,遠在異國他鄉,和家人、母親的家常飯也是漸行漸遠。大學、工作單位都是去食堂吃午飯。美國紐約的街頭餐館林立,十步一肆,所販物品,卻是徒有其表,空有虛名。每次餐後,肚子漲鼓鼓,內心卻一片空白。米麵沒有稻穀之香,麵食沒有天然的植物纖維和麥胚芽成份(WHEAT GERM)。菜蔬更缺少自然的芬芳、天然的滋味---這一切都拜大量長期使用化肥和農藥﹐食物過度精加工之賜。當然﹐農作物經過種種環節﹐我們再也吃不到當地﹑當季的新糧了。所有食物精則精矣,都是大機器生產線的千篇一律、呆板面孔的傑作。沒有家常飯中家人手工留下的特殊的印記和溫馨的人情味,更缺少一家人獨有的人文氛圍和家庭情調。唯有那些美味﹑鄉韻﹑親情卻深深地留在記憶里,勾引起我思鄉思親的思緒如泉涌,成為永遠的缺憾。此時心中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何日君再來,款款農家飯!後記:以上我如數家珍般地對我家的農家飯進行了大巡禮。經仔細清點,僅主食及派生的變化就有八十多樣。我們沒有做過或很少做的食品有:千層餅,芝麻大餅,缸爐火燒,月餅和驢打滾。至於各種蔬菜經排列組合到底有多少樣式,我是沒法說清楚了。僅提幾個母親經常做,大家特愛吃的家常菜吧:它們是﹕炒茄子絲,燒茄子塊,拌茄泥,西紅柿炒茄子,燜扁荳,醋溜白菜,燉冬瓜,涼拌黃瓜,涼拌西紅柿,涼拌豆腐,粉絲燉酸菜,家常豆腐,紅燒豆腐,白菜燉豆腐﹑花椒油炒土豆絲,西紅柿炒雞蛋,凍豆腐、粉絲燉大白菜,清炒白菜絲,炒青柿子椒豆腐乾,海帶燉茄子皮,雪里蕻炒黃荳,炒黃荳芽,清炒元白菜,燜蘿蔔絲,粉絲菠菜,炒鮮蘑菇,清炒黃瓜,炒油菜,炒芹菜,炒小白菜,熗綠荳芽,自制泡菜。細心的讀者一定注意到,行文從頭到尾,沒有提及一道葷菜或葷食。這是有原因的。現在素食之風徐徐吹遍全球,我已清口茹素十年以上,並且一直鼓勵家人吃清淡的飲食,大力宣傳素食對健康和環保的好處。對於葷食的習慣放棄多時,已成自然。因此葷食的種種花樣對我已無吸引力。這並不表明母親在這方面廚藝的欠缺,只是我在此處有意做了省略。對此,望讀者、家人和母親能夠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兒時在城里的十餘年,以及後來在農村的十幾年,我家和全國大多數民眾一樣﹐生活一直清苦,大家也安之若素。平民百姓基本上是清淡素雅的飲食(比如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每人每月只有四兩肉的消費量,而當今美國人人均一年僅肉就消耗二百多磅,大約是那時中國人的四十倍)回憶集中在這些清淡自然的飲食生活,也是符合農民和城市貧民的實際情況的。雖然僅是個人經歷﹐也算是細看麻雀﹐五臟俱全吧。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到過上海﹑天津﹑杭州﹑南京和武漢及河北省。不免去當地餐館用餐﹐去集市和食品街品嘗風味小吃﹐家常便飯。也偶爾被邀請到當地人家作客。可一言以蔽之﹐大同小異﹐殊路同歸。南北方食品種類和口味製作方法雖有不同﹐但尋常百姓家食物的原料則基本一致﹐不外乎五穀雜糧﹐粗茶淡飯﹐加上各種時鮮蔬菜﹑水果瓜根﹑荳類﹑堅果和調味品。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就是靠着一雙勤勞的手和簡單的炊具﹐創造出幾百﹑上千種的特色食物。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有九億多農民。可以說﹐農家飯﹐家常菜﹐養活了十幾億中國人!
2#
发表于 2007-10-23 21:42 | 只看该作者
求求你,以后分段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10-25 19:19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支持分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11-11 21:16 | 只看该作者

分段的(ZT)

农家饭,金不换

--中国农民东方料理礼赞(原创)

作者:万得福

2005-1-31  




引子:

      
公元2004年 十月,我结束了探亲的假期,从北京回到纽约,经常想起京城满街的招牌“农家饭”“家常菜”,“黑土地”,“绿色食物”。大城市的人们向往自然,期盼从农家 饭中寻回久已失去的东西。某日由此心中忽然发出思古之幽情,所思所想就是中国的农家饭。不禁思绪万千,欣然命笔,是为回国探亲游记之一部。谨以此拙文敬献 给母亲和天下所有的母亲。







我家祖居河北省涿县一个小村子

(1949年划归北京市),位置在京西南远郊,属于房山县地面(现为房山区),与河北涿县夹河村遥遥相望。这里可以说是首都西南最远的边界了。到我父辈上,进京谋生,成家立业,我就生在北京,在北京城长大。文革动乱,全家受到牵连迫害,从北京城里迁到老家农村。我从童年到青年在农村生活了十一年,是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岁月。在 这里我和农家饭结下不解之缘。十多年后落实政策平反,又举家迁回北京原址。到后来我飘洋过海到美国求学,几十年下来也算走遍了大半个地球,城市和农村,东 方和西方,见识了各地、各民族的所谓美食佳肴,西餐大菜,细细想起来,唯有中国农村的农家饭纯朴自然,香醇可口,令人回味无穷,心驰神往。

农村穷乡僻壤,生活简朴安静。这里地处华北大平原,主要农作物是越冬小麦、水稻、玉米和白薯、红薯,少量花生和大豆。当 地人也种菜和少许瓜果供自己食用。这里出产的大米在古时候是专门供给皇宫御膳房,是非常有名的贡米。据说是“九蒸九晒,色香如初”,素有“新米陈面,县长 不换”的说法。现在被开发为绿色无污染食品,身价倍增,名为“御塘贡米”。难怪这大米好吃,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我根本不知道,金黄的稻谷可是农夫 三跪九拜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栽秧是躬身曲膝,田间管理期间至少挠秧三遍,是货真价实的双膝下跪

(“会不会,隔仨跪”), 下蒸上晒,水中蚂蟥叮血,水上蚊蝇蜇人,稻叶割破皮肤,汗水湿透衣衫。然后是提霸草,最后仍然是躬身屈膝收割、搬运,脱粒,翻晒,扬场,收谷,最后碾米。 新碾的当季大米,散发出稻谷之香气,没有陈旧发霉之弊。做出的大米饭雪白喷香,不用打开锅盖,就香气四溢,难怪人人喜爱。小麦讲究放到第二年,磨出面粉才 性温和暖肚,效性最好,下水田干活不致闹凉肚涨肚,这里的学问就不知为何了。

农村生活清苦,缺油少醋,更没有条件享受糖和其他调味品。当地不产坚果。市价又贵,所以基本没有核桃、栗子、杏仁之类可 吃。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至少人们把茶免了。当地人的饭食相当简单,绝大多数人家一日三餐的模式几乎是固定的:早饭是玉米渣粥就咸菜,家里殷实点 的会有捞米饭或烙饼,炒一二个菜。中午主食为干饭、烙饼、面条、蒸窝头或贴饼子。晚饭一般有稀有干,而玉米渣粥几乎成为每家每天必食之物。只有逢年过节, 人们才舍得买一些鱼肉,主要是肥猪肉,炼出油来吃很长时间。一年到头,很少吃到水果。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有机会享受客人带来的作为礼物的少许水果。为了 改善生活,家家都养一些母鸡,一只老母鸡与主人共度时光十年、二十年,是常有的事。平日主要靠拣鸡蛋、卖鸡蛋得些零钱买油盐酱醋、花椒、大料

(八角)、 葱、姜等必需的调味料。偶尔也拿鸡蛋做面汤,或者摊鸡蛋、煮鸡蛋、蒸鸡蛋羹。另一个贴补生活的途径是在房前屋后种扁豆黄瓜倭瓜等鲜菜接济不足。我家住所临 街,向前一步就是“马”路,只有向空间发展,倭瓜顺架上房。每年夏秋,绿油油的倭瓜秧爬满了石板房顶,绽开朵朵金黄色小花,生机盎然。大大小小的瓜,有的 碧绿,有的金黄,摘下来还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做菜熬汤,香甜、沙、面,成了必不可少的佐餐佳品。

另一个生财

(生粮)之 道是养猪。养猪不是为了吃肉。猪养大后卖得钱可以买粮食。因此,猪也成了我们为粮食奋斗的一员大将。我外出割草,捡树叶,在家帮助母亲切猪菜、煮猪食伺候 它,它吃掉泔水、菜根、菜皮、树叶,糠、麸子经它强力肠胃转换,长出可以换成粮食的肉。猪圈里的粪土也能换来一些工分,年底就是钱和粮。一天喂猪不止三 顿,大家不是下田做工就是上学读书,喂猪这个重担自然也落在母亲肩上。猪成了全家的一座长着四条腿的小粮库和希望之所,真是人力不够猪力凑呀。

过日子除了打粮食之外,主要靠用粮食交换粗粮和副食。村里经常有走街穿巷的小买卖人兜售自制的芝麻油

(小磨香油)、黑豆腐、白豆腐(北方豆腐)、粉丝粉条、豆皮凉粉之类的农副产品。或者以粗换细,主要是用白薯干、老玉米换大米。一斤大米可换一斤二两玉米,或三斤二两薯干或鲜白薯6-7斤。在春天的时候,这种交易是赊帐式的,双方先讲好换算方法和种类,然后就把实物留下,待秋后稻谷收获碾成米时再凭帐本收粮。这是很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

为了填饱肚子,几乎家家都舍不得吃大米饭、白面,只留下少量用于过年过节、招待来访的亲友以及日常生活和粗粮搭配的必需 的份额,其余的都拿去换成粗粮,主要是玉米,小米和白薯干。这样一来,虽然我们一年到头耕种和收获的是小麦和优质稻谷,平日里吃的很大部分却是玉米渣,玉 米面和白薯粉。那时最盼望的就是能敞开饭量痛痛快快吃一顿白面烙饼或面条、馒头,或者是香喷喷的雪白晶莹剔透的大米饭。不用就菜也可以吃饱。一家几口人起 早落晚,日日不停地劳作,几年下来全家反而欠生产队里将近二百元钱,年年亏粮。当时每人定量是原粮八两,

(注:小麦出粉率85%,稻谷出米率是73%),折合面粉6.8两,或者大米5.8两, 重体力劳动者根本不够。春荒时向队里借粮,只能给东北的次玉米,还要搭配白薯干,而秋后还粮时却扣你稻谷或小麦。这一进一出,借粮的主儿是很不划算的。当 时常想,何时能过上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的日子呢?就是这么一个朴素单纯的自给自足、做一个自耕农的理想,直到我十几年之后离开那里为止,一直未能实现。

长年累月无肉无鱼无禽,基本上大家都是素食。一日三餐,家庭主妇只好多费心思和时间、力气,把粗茶淡饭调理得饭香菜美,可口宜人,这里边大有学问。我母亲在这方面可称得上是无师自通的高手,因此我们一家几十年享尽了口福。

面对每日粗粮和简单的大路菜,母亲千方百计不断调换花样,使大家不致觉得单调无味。仅玉米面就可以做出十种以上口味不同的饭食:有玉米面粥、贴饼子、烙薄饼、蒸窝头、菜窝头、菜团子、蒸发糕、玉米面馅饼、猫耳朵、切

GA1GA.ER. (一种小面丁煮熟后伴汤料吃),还有就是打疙瘩(锅底放水,再放上罗卜樱、大白菜或干菜,上面洒上玉米面,盖锅焖煮一会后,用铲子翻炒)。最好吃的就是菜团子,馅饼,然后依次为贴饼子、发糕等。薄薄的玉米面饼,裹上菜或者直接吃,越嚼越香,回味无穷。

即使这样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细水长流,稍有不慎,还是有断粮的日子,一次,母亲进城住在大姨家十几天,赶作全家的冬 衣。我们这些替班的杂牌军筹划不周,大手大脚,弄得家里米面全无,白薯干、玉米渣、玉米面也吃光了。那些日子,母亲只好用罗卜擦成丝和米糠和在一起蒸窝窝 头,我们真正过起了吃糠咽菜的日子。万幸的是,这样的光景不是很长。经历了饥饿的人,分外珍惜粮食,来之不易呀!

为了补充冬天青菜的不足,母亲在秋天腌制大量的酸菜,即白菜洗净,切成几条,在开水中抄一下,晾凉后放进菜坛子浸泡在水 中,上面用石头压紧,密封,放阴凉处。经过一段时间,鲜白菜摇身一变就成了酸菜。冬天里随吃随取,一直到次年春。无论是做汤,炒菜,作面码,还是作馅,都 清香爽口,风味十足,略酸,开胃,是极受欢迎的一种地方菜。秋后青菜多时,用雪里蕻和萝卜腌咸菜。腌好后切成丝,用醋和香油一拌,就是一道家乡小菜。另一 种储存菜的方法是晒干菜。拣无心、单薄的大白菜用刀在根部切开十字。挂在绳子上,利用日光和风干燥晒好后捆成捆置干燥处。冬天用水泡软后可以做各种菜。萝 卜也可以制成乾儿。最好的干菜就是茄子皮。在夏秋两季茄子多时,做菜时削下茄子皮,晒乾保存起来。冬天青菜缺乏时茄子皮就派上用场了。用水泡软后可以煮或 炖成美味佳肴。茄子皮柔韧、营养丰富,便于调味,吃起来又香又可口,称得上是菜中的美味素肉。母亲还会自制黄酱。远比从商店买的新鲜好吃。

农家调味的东西,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还有辣椒、大蒜、韭菜花。香菜、

茴 香、桂皮、臭豆腐、酱豆腐、芝麻酱、甜面酱、干黄酱、料酒,这些就算得上奢侈品了。平常日子,“要解馋,辣和咸”。咸菜和辣椒是餐桌上的常客。偶尔有合适 的材料,母亲一定不失时机地用黄豆、雪里蕻、萝卜等做成一大锅别具风味的豆儿酱。每顿饭取来一碟,是一道很好的小菜。即使是腌咸菜的汁,在妈妈手里也可以 派上用场:加一些水用火煮开,撇去杂质,加上姜、葱等调味,放上黄豆或切碎的青菜,作为拌面的卤汁,别有风味。春天青黄不接的时节,最好的时鲜菜非香椿芽 莫属。只要一小把,无论是爆腌,还是盐水煮香椿芽碎末,抑或香椿芽摊鸡蛋,怎么吃怎么香,百吃不腻。嫩柳树叶、槐树花、野菜,都是春季中的美食。如果有红 薯和倭瓜能留存到春天,做成红薯粥、倭瓜粥,甚至用红薯、倭瓜炒成菜,也是令人喜爱的菜肴。

北方人的主食原料是小麦粉,俗称面粉、白面。这里水旱兼有,大米也是主粮之一,且身价更高。这两样就是所谓的“细粮”一族。一般人家用面粉来做馒头

()、烙饼(家常饼)和面条,俗称“老三样”。我家在母亲的一双巧手之下,一样的面粉,可以花样翻新,变化多端。光面条就有切面、拽面、刀削面、拨鱼儿、河漏、切片、揪片、皮带面(宽条)、柳叶面、铺衬儿汤、炒面、猫耳朵十余样。就面的调料有打卤、炸酱、芝麻酱(调稀)、 炸花椒酱油、醋卤和香椿卤六种。另外疙瘩汤也是我们百吃不厌的居家方便食品,特别适合冬、春天寒地冻的时节。热气腾腾的面汤,有姜葱调味,可放豆腐、白菜 或绿色青菜、西红柿等,汤看着是略显橙褐色,浮头再洒上一把翠绿的香菜末,滴几滴香油,真正是色香味俱佳,既暖身,又提精神。面粉还有一种吃法,现在人们 忙,生活水平又高,已经没有人看得上这个了。那就是面茶。普通面粉放在铁锅里微火炒成微黄色,吃时用开水冲成面糊状,上面再撒上芝麻盐或者调稀的芝麻酱就 成了。虽然比不上五仁面茶,但是别有风味,方便可口。那时可是穷人家看家的方便食品之一。你可能不知道,热汤面还是我家的特效康复治疗食品呢。无论谁什么 时候有个头疼脑热,或感冒初起,浑身无力,发冷畏寒,这时候,母亲一定赶快做一锅热气腾腾、可口美味的热汤面(病号饭)。 在大炒锅里用油和鲜姜或葱煸出香味,再放酱油炒一些红绿色时鲜菜,然后放汤、下面。面条或面片白细柔和,芳香可口,汤又热又浓,盛进大号碗里趁热吃面喝 汤,身上立刻有了热量和能量。再盖上被子舒舒服服地休息,出透汗,睡个美觉,一切不适很快烟消云散。屡试不爽。另外一种适合风寒感冒也很见效的方法是姜糖 水。鲜姜切成细细的碎末,和红糖加水煮,煮好后又热又辣又甜,趁热饮下舒服,驱寒发汗。既简单又有效。

我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天底下母亲做的家常饼最好吃。烙饼虽然是老三样之一,但要做好却很不容易。别人家烙的饼, 我只要扫一眼,就知道好吃不好吃。干,硬,“火燎赶”,饼芯无层,是最常见的通病。首先面要和得软硬适中,偏柔软为好。其次面要盖上一块浸水冷布,再盖上 盖在面盆里“醒”大约一、二个小时。橄面时用力要轻,放上油

,切开一个口子,折叠几层封口,再橄时尤其力要均匀,薄面不可多用,否则饼发“皴”龟裂。烧钅当有讲究,中心不可过热,四周要有热度,火力均匀。烙饼下锅后第一次要早翻,才不至于变成阴阳脸(一面熟一面生)。 烙的当中要盖盖儿才不致发干发板。最后出锅前要用力在钅当里摔几下,令其“串气”,层多又活络。烙好的饼,表面金黄,不糊不生,表皮酥脆,里面多层松软又 有咬劲,层多而不粘连。刚出锅的烙饼散发着麦香和油香,令人食欲大增。农村中素来流传这样一句话:“家有地千倾,吃不起热烙饼”。点明了热饼诱人增食欲的 特点。又有“头锅的面,末锅的饼”这样一说,即烙饼越往后火力越纯熟,面醒得越透,饼越好吃。

面食除了最普通的家常饼之外,母亲擅长的还有小馅饼,合子

(个大,圆形或半圆形),多层大馅饼,春饼(只有两层),起子饼(类似发面饼),发面饼,葱花饼,糖饼,芝麻酱饼,螺丝转饼,烧饼(外皮有芝麻)、火烧和油饼。还有一种饼的变化是炒饼:只烙单层的面饼,切成细丝,炝锅炒菜垫底(一般为扁豆、元白菜、白菜帮、芹菜和胡萝卜之类), 在菜上面铺上饼丝,盖锅焖。待菜近熟,饼丝被热气蒸透,乘机加紧翻炒,出锅前再加上酱油调味上色。这种炒饼,可以看到橙红的胡萝卜丝,碧绿的扁豆或芹菜, 脆白的白菜丝,饼丝又韧又有咬劲,其色、香、味俱佳,不禁令人叫绝,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家常方便食品。可惜现在居家人们不常做此面食,在寻常餐馆里也难吃 到正宗地道的炒饼了。

母亲还常做一种叫作“糊塌子”的饼,就是用西葫芦为主擦丝与面粉一起搅成面糊状,适量放盐,饼撑里涂抹上油,把面糊倒进去摊平,盖上盖子。做好后,两面微焦,里面松软,香酥可口,令人吃不够。吃糊塌子油脂略多,要配小米粥或玉米粥佐餐为宜。

母亲还擅长做“盖饭”。此食不知发源于何地,还是她老人家的独创发明,不得而知。盖饭是这样做的:米饭先做好,最好是捞饭

(大锅宽水煮米至九成熟,捞出后沥水再上屉蒸十几分钟), 焖饭则要打松散,保温。米饭不可太软太黏。做一个菜,以大白菜、酸菜、嫩茄子或叶茎细的青菜为好,炒好后放适量汤勾芡。口味可以是麻辣,醋卤、鱼香、清 炒,随意而定。出锅时直接盛放在装米饭的碗里,菜量要足。因为是菜盖在米饭上,所以叫盖饭。此饭的特点是热和香。刚出锅的热菜带汁向下渗透,刚出锅的米饭 热气腾腾向上蒸发,加上菜的鲜美,菜汁又浸入米饭中,有饭有菜有汁,浑然一体,食之有味,引人入胜。这样一顿饭,只需一种主食,一道主菜,饭后喝米浆(米汤),既富营养,又方便实惠。我的评语是,好盖饭,百吃不厌。

现在该说说蒸食了。除了馒头之外,我家的花卷、菜包子、烫面蒸大饺子、蒸饼、懒龙、卷子、豆包、枣糕、糖三角、糖馒头等 都是母亲的拿手活计。无论是和面的柔软度,还是面发酵的酸碱度,以及蒸的火候,都掌握得恰到好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但做出的面食个子大,颜色也 正,味道极佳。未吃之前,一揭开笼屉盖儿,就满屋飘散着清幽的麦香。那戕面馒头,是每年过年的压轴戏,漏夜蒸出许多放在大缸里。不但刚出锅的好吃,即使放 凉变硬,一咬一掉渣,慢慢细嚼品味,齿颊留香。若切成片用撑烤成金黄色更是香喷喷,集酥、软、香于一身,只把咸菜丝或酱豆腐夹在当中

,其香美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大地苏醒。“春打六九头”。农人讲究在立春日吃春饼。薄薄、松软的面饼有上下两层,配一道家 常菜,正统的菜是豆芽、韭黄和粉丝合炒叫作“和菜”。母亲通常是用绿油油的菠菜或翠绿的白菜,白细的粉丝,橙黄的黄花或金针,黑色的木耳一齐炒好,卷在春 饼的中间,咬一口,有滋有味。佛煦在春风春日中,春意盎然。咬住春色,向一冬的寒冷沉闷就此告别。

那时农村人并没有中秋节吃月饼的讲究。因为市面上所售月饼昂贵,自家做又缺乏原料和模具。时间上又是秋收农忙季节。唯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家家保留下来。通常,母亲从集市买一些翠绿的芦苇叶,寻一些草茎,全部洗净泡软备用。泡上雪白的江米

(粘米)、 红枣,做好红小豆馅,再烧一大锅水,就万事俱备。母亲包粽子的手艺高超,只见她把粽子皮卷成一个尖尖的口袋,略放一些米,再在当中挖一个小坑,放上豆沙 馅,上面再盖上米,用粽子皮包严。包好的粽子呈多边立体三角形,犄角不漏一粒米,边缘又严丝合缝,再用草茎捆紧作活扣。这样煮出的粽子不跑馅,不跑味,散 发着粽叶、稻米和豆沙的清香,咬一口就吃到红豆沙馅,香甜滑软,实乃大众食物中的珍品。

寻常百姓一年中最隆重的庆典就是过年。春节之前很早,家家就为过年做准备了。腊八粥是过年的前奏。穷人家一年就熬这一次。腊八粥无一定之规,家庭主妇们往往是因陋就简,就仅有的原料顺手拈来几样就成了。大概不外乎大米、糯米

(江米)、 小米、大麦或薏米、红小豆、云豆、花生米,如果再加上核桃仁、红枣、栗子,就是粥中的极品了。冬天的早晨,天寒地冻,夜色凝重,寒气袭人。雄鸡在歌唱,炊 烟袅袅升起,一家人还在沉睡,母亲早早就把腊八粥煮熟了。这腊八粥里各样谷子彩色缤纷,有红、有黑、有黄、有白,有橙色,还有紫色,米粒谷粒晶莹,果仁飘 香,红枣甜美,又浓又稠又热,吃起来暖胃暖身暖心,美味沁人心脾。如果条件拮据,苞米(玉米碾去皮)、高粱米也是不错的原料。这之后,孩子们就天天盼过年了。家庭主妇们则忙里忙外,磨面,筛面,选枣,择豆。石头碾子那总有人在推磨碾江米面或破苞米。贴春联(对联)则 是男人的事。还要里里外外做一次大扫除,全家老少齐上阵,干干净净迎新年。过年是一种盼望。小孩期待着新衣服,压岁钱和美味食品。越接近除夕,即农历年的 最后一天,准备食物的大合唱越接近高潮。到了腊月三十,小孩子要守岁熬夜,放爆竹,大人们则昼夜操劳,准备那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又叫年夜饭。这一天,不管 家底子多么穷,都要准备充足的饭菜,以便吃饭之后有多余的留到明年,象征着“连年有余”。过年之前,母亲总要蒸很多年糕,大量的馒头和豆包,另外也忘不了 做一些“佛手”、小白兔、小乌龟、小刺猥等可爱的小动物。这让孩子们在吃食物之前,把玩一番,爱不释手,平添了无限的乐趣。母亲有时会用一种不知名的花捣 碎取其汁,点在白馒头上,这样一来,如同朵朵白云中的小小红日,煞是好看。

农家过大年,菜色和种类自然比平日丰盛几倍。柴灶、地炉子,甚至另外生火起用洋铁炉,几个火口同时运作,有蒸锅,有炖 锅,有煮锅,屋里热气缭绕,香气四溢。大家齐动手,剁馅,和面,橄皮,做剂子,连夜包出许多拍子饺子,放在冷屋冻起来。这时节,家家准备下一些瓜子、花 生、糖果,招待初一一早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从初一到初五,几乎天天吃饺子,有煮水饺,蒸饺子,煎饺子和锅贴。母亲包的饺子个个象元宝,弯弯的似月牙,馅 足皮薄,不大不小,灵巧美观。特别是母亲会捏出细细的似花纹的花边,使这普通的水饺形同一件件艺术品。我们也会专门做一个幸运水饺,里面包进一个特殊的食 品作为记号。据说谁吃到这个饺子,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食品的大登台到了这一天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许多平日吃不到的风味小吃,名产特产,这时都登 台亮相,比如驴打滚,绿豆糕,各式年糕,拔丝山药,冰糖葫芦,大人小孩都喜欢。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吃过元宵之后,这年才算过得差不多了。

母亲常常跟我们说,“好过的年,歹过的日子”。过年以后,大家又该回到粗茶淡饭、节衣缩食的清苦日子里。虽然少油缺盐, 清贫度日,但是淡薄之中滋味长。白日做工或上学,回到家已是饥肠辘辘,吃饭自然口口香。在暖融融的土炕上,一家人在一起,围着桌子坐,吃得有滋有味,作母 亲的此时心中高兴又惬意。春夏秋冬来复去,日夜穿梭不等闲。几个孩子不知不觉都长大了。虽然母亲对科学的营养和食物的成分几乎一无所知,凭着本能和古老的 习俗养儿育女,我们居然没有一个营养不良的。我们这些孩子长大了,母亲却苍老了。可母亲赐食养育之恩将时时记在心中,没齿难忘!

及至我考上大学进城读书,我的农家饭的日子从此嘎然而止。毕业后在京城谋生,后来又漂泊在国外,转眼之间二十五年过去, 万里之遥,远在异国他乡,和家人、母亲的家常饭也是渐行渐远。大学、工作单位都是去食堂吃午饭。美国纽约的街头餐馆林立,十步一肆,所贩物品,却是徒有其 表,空有虚名。每次餐后,肚子涨鼓鼓,内心却一片空白。米面没有稻谷之香,面食没有天然的植物纤维和麦胚芽成分

(WHEAT GERM)。菜蔬更缺少自然的芬芳、天然的滋味---这 一切都拜大量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食物过度精加工之赐。当然,农作物经过种种环节,我们再也吃不到当地、当季的新粮了。所有食物精则精矣,都是大机器生产 线的千篇一律、呆板面孔的杰作。没有家常饭中家人手工留下的特殊的印记和温馨的人情味,更缺少一家人独有的人文氛围和家庭情调。唯有那些美味、乡韵、亲情 却深深地留在记忆里,勾引起我思乡思亲的思绪如泉涌,成为永远的缺憾。此时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何日君再来,款款农家饭!

  


后记:

以上我如数家珍般地对我家的农家饭进行了大巡礼。经仔细清点,仅主食及派生的变化就有八十多样。我们没有做过或很少做的 食品有:千层饼,芝麻大饼,缸炉火烧,月饼和驴打滚。至于各种蔬菜经排列组合到底有多少样式,我是没法说清楚了。仅提几个母亲经常做,大家特爱吃的家常菜 吧:它们是:炒茄子丝,烧茄子块,拌茄泥,西红柿炒茄子,焖扁豆,醋溜白菜,炖冬瓜,凉拌黄瓜,凉拌西红柿,凉拌豆腐,粉丝炖酸菜,家常豆腐,红烧豆腐, 白菜炖豆腐、花椒油炒土豆丝,西红柿炒鸡蛋,冻豆腐、粉丝炖大白菜,清炒白菜丝,炒青柿子椒豆腐乾,海带炖茄子皮,雪里蕻炒黄豆,炒黄豆芽,清炒元白菜, 焖萝卜丝,粉丝菠菜,炒鲜蘑菇,清炒黄瓜,炒油菜,炒芹菜,炒小白菜,炝绿豆芽,自制泡菜。

细心的读者一定注意到,行文从头到尾,没有提及一道荤菜或荤食。这是有原因的。现在素食之风徐徐吹遍全球,我已清口茹素 十年以上,并且一直鼓励家人吃清淡的饮食,大力宣传素食对健康和环保的好处。对于荤食的习惯放弃多时,已成自然。因此荤食的种种花样对我已无吸引力。这并 不表明母亲在这方面厨艺的欠缺,只是我在此处有意做了省略。对此,望读者、家人和母亲能够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儿时在城里的十余年,以及后来在农村的十几年,我家和全国大多数民众一样,生活一直清苦,大家也安之若素。平民百姓基本上是清淡素雅的饮食

(比如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每人每月只有四两肉的消费量,而当今美国人人均一年仅肉就消耗二百多磅,大约是那时中国人的四十倍)回忆集中在这些清淡自然的饮食生活,也是符合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实际情况的。虽然仅是个人经历,也算是细看麻雀,五脏俱全吧。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到过上海、天津、杭州、南京和武汉及河北省。不免去当地餐馆用餐,去集市和食品街品尝风味 小吃,家常便饭。也偶尔被邀请到当地人家作客。可一言以蔽之,大同小异,殊路同归。南北方食品种类和口味制作方法虽有不同,但寻常百姓家食物的原料则基本 一致,不外乎五谷杂粮,粗茶淡饭,加上各种时鲜蔬菜、水果瓜根、豆类、坚果和调味品。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就是靠着一双勤劳的手和简单的炊具,创造出几 百、上千种的特色食物。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多农民。可以说,农家饭,家常菜,几千年来养活了多少亿中国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21:21 | 只看该作者

well done!

well don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7 12:19 , Processed in 0.059032 second(s), 3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