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12
返回列表
楼主: 鬼鬼见愁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彩文摘] 口口声声说海归……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11#
发表于 2004-4-5 09:1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现状如果都尽收作者眼底的话,他便是传说中的“佛祖”了吧。 这样的文章看看就得了,同情一下就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17:25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写那篇文章的狗头要拉去打靶!(鼓掌!)

如果各位连那篇文章都看了,那么下面这篇文章更是非看不可,它基本上捕捉了龟们的一些心理活动,煽情之极……
===============
“海龟”男人一定要回国的四个现实理由
--------------------------------------------------------

------------------------
期数: 滚动新闻 | 作者: 丁健 | 来源: 华声网  

  对于大多数男人来说回国有很现实的理由:

  1、感觉

  很多人认为在美国的生活的品质比中国高。从一些纯硬件的

方面来看,美国是比中国好。比如说污染少,基础设施齐全,法

制完备等等。但是,另一个方面,美国的消费也高。在美国如果

你年薪5万美元,你就请不起保姆。而在中国你如果年薪只有2万

美元,每个月花个500-800人民币就可以请一个很好的保姆了。

许多“海龟”都是这样。而且还有大量的时间去看电影,听音乐

会,旅游,上茶馆,聚会等等。对比之下,在“硅谷”年薪六位

数的代价是每天加班到8点钟才到家,吃完饭10点钟,看看电视

就睡觉了。经常还要在周末加班,如果不加班也没有闲着,因为

房子还有一大堆事要弄,除草,维修……生活得远不如在国内的

男人潇洒。


  2、机会

  在美国的男人毕业后,熬到年薪十二、三万元就已经差不多

到顶了。以后除了自己办公司,打工是很难有大突破了。而如果

拿了美国学位,再有几年工作经验,回国很容易进入公司的高级

管理层。起码比较容易进入“上层社会”。

  3、文化

  根据统计,硅谷约有30万人从事高科技工作,其中约有10万

持外国护照,而这10万人中大部分不是华裔便是印裔。

  中国的男人有夜游的天性,打麻将下棋喝酒聊天串门子。而

在美国则缺乏适合他们的夜生活及社交活动,对于土生土长的本

地美国人来说也许甘之如饴,但对于这些游子而言,“没有朋友

还是很难活下去”,使他们在工作得意之余,却“饱受寂寞之苦

”。过了晚上10点,硅谷一片黑暗,除了‘7-11’超市是开的,

你在硅谷找不到任何地方可去,更是“寂寞的异域”,假日最大

的娱乐活动就是买菜。男人们碰面讨论的重点也就是“哪里有新

餐厅可去吃”。

  4、价值

  有人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山村的五个青年到北京打工,五年

后其中的两个人上了大学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另二个人做生意也

发了财。只有最后一个人一直不如意打短工,最后回到家乡。但

五年的京城生活毕竟让他开了眼界,后来他当了村长。于是,全

村的人都认为最后这个青年是最有出息的……当男人们看到本来

不如自己的人一个个回国后,都变得精英,这种迷人的价值转变

,怎么会不吸引那些急于体现自己人生“价格”的人回去?  
22:44 2004-4-6
=========5=============
加国大陆技术移民 - 失落的群体?
--------------------------------------------------------

------------------------
期数: 滚动新闻 | 来源: 多伦多信息港  

一位朋友,大概和我前后落地温哥华,要回去了。他原来在清华

同方作系统集成。到这里做过labor,然后在一个洋人的学校里

作program Advisor,不想在骗同胞了,前两天辞了工作。他回

国内还是干老本行,不同的是,他的老板给他了一个部门,拿

Commission。今天我们给在温西一个朋友送电脑,阳光灿烂,樱

花徐徐落下。朋友叹了口气,国内没有这么舒服的环境。他听起

来有点失落。

凡是来这里的技术移民,都是精英(我除外),这里自然环境优

美,人民群众游手好闲,不是想闲,是市场没有这么大的胃口。

好多人辛苦的留下来了,为了舒适的环境,为了孩子的教育,为

了家庭不分离。。。可是,为了都是为了牺牲吗?其实生活有两

部分-家庭和事业。如果这两方面发展不平衡,其实你自己也感

觉不好。‘比如说你在剧烈运动之后大汗淋漓,然后你喝一杯水

,什么感觉“, 我问朋友。 “爽’,朋友好不犹豫的说。那就

对了。灿烂的阳光和清洁的空气只能让你感觉很舒服,但是不能

让你很爽,尤其是那种感觉。人生苦短,又有几回搏。尤其是男

人,需要通过不断的工作来实现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智慧来创

造财富,不管财富最终是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的就是一个

字,爽。

朋友接着说,其实我们这些人是一群精神阳痿的人,阳痿的原因

是我们想在这里扎下了,可是在这种社会环境里却找不到可以亢

奋的理由,我们伸出的拳头无力,时间久了,整个人就疲软了。

你说老外他们都在干什么,他们也压抑吗,也象我们这样有牢骚

吗? 他们也压抑,他们也有自己的牢骚,但和我们不一样,他

们从小在这里长大,就这个环境,。没有对比就没有反差。可咱

们有。他们卖菜开超市就得很满足,可咱们行吗?咱们不行,不

行的原因是computer和蔬菜没有可比之处,m-commerce和超市

也没有可比之处。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老外以前作系统集成,

你让他去作饼店,他也会失落。

是颗金子,到那里都会发光。可是淮南的橘子有鲜有亮,到了淮

北就瘪了。环境是制约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加拿大在社会和政

治方面和德国有可比之处。不同的是,除了战争之外,加拿大的

自然资源太丰富,卖鱼,卖木材。虽然他的gdp是德国的1。5倍

,中国的4倍,可是他的经济发展支撑点太单一了。想想看,加

拿大的什么产品出名,车,hi-tech,都不是。去年德国政府绕

过议会给中国企业直接提供无息贷款,唯一的条件是这些中国企

业要购买德国公司的产品。加拿大能做到吗?不可能,多元文化

的意识形态让他没有了核心文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步步为营的先

入为主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背后,是一种小农经济思想和保守

的心态。前年toyota想在richmond设个厂,人家提出的条件很简

单,一年免税。bc政府说是你想设厂,不是我请你来,不能免。

日本人一听全凉了。这什么态度,最后还是ontario接纳了他。

当然,他也是一个开放的透明的社会。朋友说,这也是多数人留

在这里的原因。在说,这里也有好多东西能学,比如,大街上的

M表可以刷卡。中国就没有,中国需要多少年才能到这个地步。

我们就掉在这个夹缝里了,遥远的东方不在,english的加拿大

难融。

11号朋友就走了,我祝愿他几年后能开着大奔在三环上溜达。我

也把这个话题留给这里的阳痿或者准阳痿的精英们。check一下

自己血管了流动的热量。想想我们的每一步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4-10 22:28 | 只看该作者
靠,中国人真是进了怪圈,宁可跑道外国、心甘情愿比鬼佬花多三倍以上的努力,来为鬼佬发明创造新科技,中国能不落后吗?鬼佬们真的认为你是好东西吗?

如果北朝鲜的核弹专家,宁可跑来帮中国发明核弹来对付自己国家,我想,这破朝鲜的人民离心离德之严重性,可见一斑矣。这条朝鲜狗,用完就烹掉;还有,这样的破朝鲜,妨碍地球转动,不如亡国算了……

===============
志者事竟成 多大华裔教授获社会认可
--------------------------------------------------------

------------------------
期数: 滚动新闻 | 作者: 沈丹心 | 来源: 世界日报  

在刚刚公布的加拿大首席研究员(Canada Research Chairs) 名

单中,多伦多大学地理系教授陈镜明榜上有名。他获得由联邦政

府资助的为期七年、总数为 140 万元的研究基金。陈镜明昨天

向华人朋友传授经验说:“你只要花别人三倍的努力,做到好上

加好,你就一定能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陈镜明在多伦多大学任职仅四年,之前他是联邦自然资源部的高

级研究员。在这十多年时间里,他获得了来自各方面的研究基金

达 500万元,目前是全加知名的地理学家。

他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发明了光测森林结构的仪器与提出了森林

吸收二氧化碳的理论。光测森林结构仪能够又快又准地测量森林

的结构组成,目前已经被许多国家采用;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

理论更曾在环境界引起极大重视,也使陈镜明在科学界真正一举

成名。

独立反抗京都议定书

那是 1997 年底,“京都议定书”推出不久,当初联邦政府尚不

能决定加拿大是否要签署此一协议。于是责成自然资源部提供谘

询。该部的森林局那时比较倾向加拿大不要参加签署“京都议定

书”,理由是之前曾请国内两名著名科学家对森林进行调查,两

名科学家经研究后认为,目前森林的状况是释放二氧化碳比吸收

二氧化碳的情况严重,否则森林的火灾、虫灾就不会如此频繁。

当初在自然资源部任职的陈镜明得知情况后,立即提出了自己的

研究成果:尽管森林释放二氧化碳的情况存在,但森林同时也在

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且吸收的作用远大于释放,同时森林吸收二

氧化碳的数量也在不断地提高。

环境部当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安排两组科学家面对面辩论。在科

学界尚无名望的陈镜明与两位国内泰斗级科学家辨争了一天一夜

,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政府只好召开全国专家会议,由与会专家

做结论。专家们听取了双方见解后,仍无明确结论,但普遍认为

陈镜明的研究成果“更全面”。

只要努力必有成果

这件事传到国际上,欧美的科学家大多支持陈镜明的观点。这件

事更对联邦政府的环境政策发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加拿大签署了

“京都议定书”。

如今,陈镜明已是加拿大地理环境研究方面的领头人。目前他正

带领四位博士生、一位硕士生、四位博士后一起重点攻克全球气

候变化的课题。现加拿大的有关研究领先于国际水平。

陈镜明同时也是中国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和地球系统科学所学术委

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每年他都花一、两个月时

间到大陆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的陈镜明是

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国家公派研究生,他于1986年在英国里丁

大学取得气象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

院任职。1989年到卑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从此定居加拿大。

他说他的心愿就是将才能贡献给自小生长的那块土地中国与第二

故乡加拿大。

作为在科学界闯出一片天的陈镜明认为,加拿大基本上是一个公

平公正的社会,“只要非常努力,且加倍杰出,就一定会得到回

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4-10 22:38 | 只看该作者
奇怪呀,美国人就算是乞丐到了中国,从来不做贡献(更别提花多什么努力了)就可以天天玩女人;中国大教授大科学家却非得抢着为美国人发现研究东西(还是他妈心甘情愿的),还怕美国人不承认,靠!

美国人没丢美国的脸,可中国人……

扪心自问,中国人的行为,真的聪明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4-4-10 23:09 | 只看该作者
海龟真惨,国内原来流行高级白领想不工作也有稳定的钱拿、然后放弃工作、寻找快乐、并自称“悠客”--这些什么烂悠客的概念,其实就是加拿大人躺倒不干拿救济的翻版。

在“出入有车”、“医疗全免”方面,中国精英群所打造的悠客还比不上这边的救济族。

真是怀疑,想问加国这边的人,工作真的能给人快乐吗?回头又问国内的人,工作真的就不能给人快乐了吗?……海龟真有必要归?悠客真有必要悠?


===================
诱人的“悠客”生活:是理想是需要但不是退休
--------------------------------------------------------

------------------------
期数: 滚动新闻 | 作者: 记者/丁尘馨 | 来源: 中国《新闻周

刊》  

  和五年前喊出虚妄的“35岁退休”的it界精英们不同,这两

年在都市中兴起的“悠客”族群不仅来自于不同职业、不同层次

,而且他们开始明白,人生应为了快乐去工作,而快乐往往来自

于放弃而不是拥有。

  “悠客”,指的就是都市中这样一种人:他们主动从高速运

转的职业状态中暂停或减缓下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给

自己放一个大假,或者尝试一个梦想已久的全新的开始……他们

想自主地控制生命的节奏,他们不再是工作的机器。

  尽管谁都在想“如果可能,我一定选择‘不工作’!”尽管

人人都企盼“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幸福的”,然而今天绝大

多数人仍然像上了发条的时钟那样,每天固定而麻木地工作着—

—那种完全为了自己的随心所欲的自在生活,永远还只在想象之

中。

  “悠客”是什么客

  在飞速运转的都市生活中,高压工作换取的报酬可以满足人

们物质的要求,却很难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快乐。

  “悠客”指的是另一种生活状态的人,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

态度

  电影《英雄本色》中,狄龙对张国荣说过一句经典台词:“

我不当大哥已经很久了”——一个昔日的黑帮老大要他当警察的

兄弟相信他早已改邪归正。此话如果放在今天的语境里,又别有

一种味道在其中。

  为了亲情,为了自由,为了爱好,放弃现有的地位和职业,

今天的你我,有多少人有勇气做如此的解脱?

  现时的社会,世俗早已给出了一套划一的标准来判定一个都

市职业人的价值:地位和金钱。身在职场的我们不可避免地被这

无形的标准影响,甚或摆布着。

  于是日复一日,人们一天比一天更忙碌,一天比一天更憔悴

而精疲力竭。工作就像那个永不会停止的风车,拖着人习惯性地

转动。

  “悠客”不是退休

  很多人还记得1999年前后,it行业在中国最为风行的时候,

曾有“做it,35岁就可以退休”的说法。“35岁退休”成为当时

一种时尚的目标,一夜暴富的传说通过传媒刺激着大家的神经。

在it产业泡沫破灭后,今天看来,那像是个美丽得让人发笑的童

话。

  空泛的退休之梦散去,都市里却慢慢出现另一种人。他们在

一段时间内,远离紧张忙碌的上班族,按自己的节奏随心所欲、

缓慢而悠闲地生活着,简单而快乐。

  这种人被称作“悠客”。他们的这种状态又被称为“新退休

主义”。

  王石,就是一个极具“悠客”特征的人。

  1983年,32岁的王石从机关下海经商,用20年创业成就“万

科”。然而从1995年起,王石大部分的时间开始花在工作以外的

地方,只不过当时的转变有些被迫。

  “1995年,我的左腿开始剧烈疼痛,吃了止痛片都会半夜疼

醒,医生诊断说我患了腰椎血管瘤,不能运动,否则很可能会瘫

痪。我那时就想在瘫痪之前把没有做到的事情都实现,于是去了

西藏,又结识了西藏登山队,才会有今天的我。”接下来,他用

了3年的时间登了11座雪山,“国家登山运动健将”称号就是他

以每年1/3的时间登山换来的。登上珠峰后,王石彻底成了比他

职业身份更有名的“体育名人”。

  今年53岁的王石,又迷上了航海。也因为这些爱好,在朋友

眼中,王石“如今已然是大情大性,有着一种其他商人少有的坦

率。”

  也许王石的经历更符合“理想悠客”的情况——有成功稳定

的事业在背后作支撑。而更多的人则需要选择放弃,放弃眼前的

地位金钱,来圆自己的悠客之梦。

  但“悠客”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是在职场忙碌

的若干年间,完成对才识、财力、阅历经验的原始积累和对社会

的基本了解后,才逐渐成熟并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我

真正想要的?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这时方可以考虑是否让自己适时地停下来。

  停下来,可以是让自己完全归零休息,也可以是为满足自己

爱好的另一种忙碌,也可以是为下一个阶段的新工作做一个惬意

的过渡。

  “悠客”生活的四大要点是:一、调节身心,避免“人到中

年”的积劳成疾、内忧外患;二、好好地尽做子女的孝心和为人

父母的责任;三、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给自己“充充电”;四

、尝试为自己所爱而不是为谋生而工作,享受“快乐并工作着”

的乐趣。

  “悠客”是理想,也是一种需要

  “每天早上一听到闹钟,连死的心都有”,一位在外企工作

的职员描述他对早起上班的感觉颇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2003年4月,北京零点调查公司通过网上调查的方式,对北

京415名20~50岁的公司职员(男性45.8%,女性54.2%)进行了一

次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结果显示,41.1%的被调查者正面临着

较大的工作压力,61.4%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

  而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精疲力竭症

”目前正在欧美的三十岁左右、“事业有成”的年轻白领中间流

行,忧郁症的蔓延正在逐渐失控。“精疲力竭症”的症状包括:

“不管睡多长时间,总是疲惫不堪的样子”、“深感情感已逝”

、“失去幽默感”、“背痛、肩膀僵硬等身体疾病越来越多”、

“既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

  弦绷得越紧,越容易失去弹性。不知不觉人们发现,今天在

越来越多的场合,大家谈论的话题不再是工作和事业,而是摆脱

了工作和事业之后想去做什么:开店、云游、学习一门渴望已久

的知识?……从前为之拼命的工作,如今似乎成了自由的羁绊。

  “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吗?难道我就要以此度过余生?”悠

客的梦想于是变得分外诱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4-4-13 21:42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哈,丫的笑死人,快来看……

====================
记得前两年朱总理来欧洲访问的时候,说了一句让海归们至今心痒痒的话,欢迎你们学成回国,你们在国外能挣多少,我们给多少。总理说这话的时间到第一批大规模的海待出炉的时间,不到两年,大概一个摩尔定律的周期,海归的身价就和过气的电脑配件一样,掉得不成样子了。据说现在在北京,海归已经肯签一份月薪2500的工作合同了,这个数字,大约也就是一个手艺不太粗糙的木工的价钱了。

当然也有不肯姑息的,看见自己老板同意开出的薪水只是要价的零头,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守着身价待业,于是好事者就发明了一个新词,海待。

我自己尚在海未归阶段,看到前辈们受冷遇,心里也不舒服,不过仔细一想,听说这些年出国的留学生已经快60万,如果按照从前的行情,心不太黑,每个人年薪10万,那就是600个亿,这是个什么概念,上海gdp的10分之1,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的gdp总额啊,全得拿来发工资了。

其实海归们是有理由委屈的,因为先辈们的历史太辉煌了。哥哥辈的,张朝阳,吴鹰,都是款中之款,还有一大堆不如他们的,但绝对都住高档社区,开好几缸的名车的,开口不用说散装英语也能看出来留过洋的上流社会人士。叔叔辈的,北大校长陈章良,爷爷辈的,钱学森和两弹一星的元勋们,李四光和他的女婿邹承鲁。当然,还有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再往解放前数,就更让人激动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除了保定和黄浦的毕业生,基本上就是海归了,比如八面玲珑的留法的廖耀湘,西点毕业的,抗日战争中唯一没打过败仗的孙立人,中国军事理论界的教父蒋百里等。就两蒋介石本人,也是留日时拿过日本天皇赐的匕首的。

旧社会中国,要想留洋,如果家境不好,就必须是精英里的精英,如清华的留美预备班的那些日后成为中国学术界泰斗的精英,否则,必须是大官宦家庭出身,且有超出中人之资的。比如方鸿渐的出身,也算是县城里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但还得靠自己当银行家的老丈人资助才留了洋,根据《围城》里的交待,方的岳父为他准备了一万多英镑的留洋基金,也就是四万多大洋,那时候一个小伙计的月薪大概是两个大洋左右,方鸿渐留次洋,大概要花掉一个普通蓝领工人4000年的收入。所以除了官费资助,一般的大户也是没有能力培养一个海归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留洋,不能说能给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带来飞跃式的提高,而只能是一种精英自我改良的捷径。

所以今天海归们受的冷遇,应该可以理解成一个上流社会的名额有限,不能任意扩张的问题。

随着海归队伍的扩大,海归的素质也开始变得有争议起来。一般来说,海归最大的优势,能够量化的,应该是语言了,其他的诸如眼界开阔,西洋文化熏陶等,这些素质在卖钱的时候,不太好定价。

但身在这个圈子里,我本人的艰苦经历,使我对海归的这个优势持怀疑态度。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国外呆几年就能顺理成章地过了语言关,那就如同和你说某种洗面奶可以把天下的麻子都搓平。语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门类之多,领域之杂,不单是一个靠悟性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必须靠大规模的时间投入,这个规模,对于一个天资中上的人来说,应该是5年以上。比如你学工,那你就不懂医学的词汇,看病就得靠比划手语,你学文,你就不知道应力应变怎么说,电闸跳了怎么翻译。等你把日常词汇都掌握了,别人聊天时冒出些典故和俚语,你就得傻眼。即便是在我们自以为不大会有问题的英语国家,语言问题也不是那么轻松的,更不用说那些非英语国家了。耳濡目染了这么多轻松过语言关的案例,心里直犯嘀咕,这些年光听说国内流行补钙,没听说流行补脑啊。
据说朱总理的英语翻译,就是费了很大力气才找到的一个在美国生活和工作多年的华人精英。

所以当我听说某人几个月就过了语言关时,总会很警惕地去给他相面,看是不是有双耳垂肩或海马体巨大的异人之相。

海归们似乎很忌讳这个话题,有小成者会极力轻描淡写挣扎的过程,而还在语言上挣扎者为了不伤面子,也会冒充精通,于是以讹传讹,就有了语言关的神话。

曾经在法国遇到过一个自称没有语言问题的留学生,还没等我给她相面,就听见她在电话里用一口流利的国产法语和她的法国男朋友交流,说流利是因为速度很快,但没有动词变位,没有语法时态,更没有阴阳单复,她生产的法语,与其说是句子,不如说是词串,就像串在糖葫芦上的山楂。而交流之所以能进行下去,是因为对方是她的同居男友,生理默契自然可以带来语言默契,所以她可以和男友畅所欲言,但面对那些没上过床和不准备和她上床的洋人呢?

当然神话也有人创造,比如当年张之洞的幕僚,后来北大的名师辜鸿铭就可以用10种外语诗朗诵,冰心和她的丈夫就是在赴美的轮船上交流英语诗而结缘的,不过这些人的天分,和今天的海归们比起来,绝对是神了,神做的事情,当然是神话了。
现在的中国,高考门槛降低之后,以中人之资,稍加努力,考上大学并拿下学位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要出国留学,必须就得有中上之资了,因为你除了学业,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语言问题。

如果对自己的天分没有清醒的认识,强行留洋,后果只有为冷遇而委屈了。

和从前相比,出国变得容易了,出国的目的性也就自然不如从前精确了,按照这个原则分类,今天的留学生大概就是下面几类。

一种是父母包办的,这类大都是少年。有一句俏皮话是这么说的,如果父母一定要包办些事情,最好让他们包办婚礼。话有些缺德,但在这方面绝对合理。这些少男少女们,在父母的操持下出国厮混,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语言不通,用逃课处理,远离母语文化,用上网解决,寂寞,用同居滋润,久而久之,成了留学垃圾的最大产地。听说最近国内又有了小海归潮,一大批在国外上大学一二年级的小留学生回国继续在国外的未尽事宜,说好听点,是感受东西方不同的教育方式,中西合璧,说白了,也就是在国外实在没法混了,干脆换个地方混,还能便宜些。
不管国内媒体如何炒作垃圾一类的新闻,这些人始终还不是留学生的主流。
留学生的主流,应该是这样一类,他们在国内都拿了学位,有的还工作了几年,年龄都在二十出头,在国内的地位属于普通白领,镀金的愿望强烈,但目的性不强。因为语言问题导致信息不畅,于是大多在二三流的大学里读着比较过气的专业。他们普遍比较刻苦,大多数都能顺利毕业,他们的外语水平,也都足够应付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专业。但因为出国的目的太茫然,他们因此而付出了代价。
这类人里,有一种人出国的动机最无聊,过程也最无趣,他们深受那些小资读物和电视的教唆,为了逃避一段感情而出国。对于他们来说,整个出国的经历最美的就是机场侯机的那几个小时,而且最好是晚上,看着即将离开的城市的灯火顾影自怜,抹一把和着鼻涕的泪,嗯,肯定比纯眼泪咸,然后黯然地眨一下眼睛,整个过程忧伤得凄美,凄美得淋漓。一下飞机,踏上异国的土地,小资的身份立刻自动放弃,直接到贫农协会报到。整个留学的收获就是几篇伤感的心情日记,比如在约克郡的古城堡里摸着中世纪的墙告别过去,或在巴黎圣母院里做个伤感的弥撒,乞求圣母赐一个新的未来。在留学生的bbs上,我们随处可见这类人无趣的呻吟。
当然,海归里还有一类属于精英的,不过不在本命题讨论之列,暂且不提。
不过虽然海归们的处境不妙,但他们始终不肯放弃出国时为自己假设的优越感,比如他们喜欢批评国内的空气不如伦敦的新鲜,北京星巴克的咖啡煮得不如巴黎的正宗,上海西餐厅的牛排总煎得太老,广州比胜客的比萨饼其实不是木头烧火烤的,中国人素质太低,不喜欢排队喜欢吐痰打赤膊等。海归们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国外的经历可以拿来骗美眉,比如忧伤地讲述在国外结束的一段恋情,把分手仪式的背景说成希思罗机场总比乱乱哄哄的国内的火车站更有杀伤力,偶遇的背景说成巴黎左岸总比国内的人民广场更浪漫,把身边衬托的人说成金发碧眼从容的欧洲人总比来来往往的民工更高雅。这类文章在国内的杂志上随处可见,当然也只能让海归自娱自乐,拿到人才市场上是换不到钱的。
其实海归掉价,海归整体素质的下降,是整个中国的发展良好,国力增强的一种结果。随着中国渐渐强大,吸纳人才的能力也渐渐加强,留学的捷径功能,也会渐渐减弱。君不见,那些流窜在巴黎大街小巷里,把头发染得和狮毛狗一般的黄皮肤眼神空洞的傻妞,不用开口我也知道她们是日本人。什么时候我们的留学生,除了公派的政府交流的,大部分都变成这德行,就说明我们的祖国足够强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4-4-15 16:15 | 只看该作者

有偿请人写一篇关于海归的文章

下面是文章要求,有意请打电话450-678-7070





Diaspora Development in Emerging Economies

Advisors, analyst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responsible for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in countries with emerging, are constantly searching for formulae that will assist, accelerate and enha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growth. It has been deemed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resources that are available to these countries as a critical factor in determining appropriate strategies.

Typically, a consideration of available resources will result in a focus on existing natur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natural resource opportunities or the innovative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Usually, this approach also entails a consideration of ways in which the various resources of the subject country can be incorporated within the “globalized” world economy.

The class is asked to consider another resource that every country with an emerging economy can utilize to a greater extent---namely its expatriate citizens, its “Diaspora”. Typically, countries with emerging economies have thousands (if not millions) of former citizens and their direct descendant who are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Europe. Many of these expatriates are well-educate, involved in various professional and business pursuits and represent a tremendous untapped resource for their countries of origins. If a strategy can be developed to get them more involved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ir countries of origin.

The assignment will entail the development of one or more strategies for assisting a country with an emerging economy in accessing its “Diaspora”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simple remittance revenues (although thi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nd can be included in any strategic plan). Students can select their own country of origin or another country.

The strategic plan should focus upon the approach that could be adopted by a central government agency that would result in the direct involvement of expatriate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examples of strategies range from direct investment schemes to repatriation to reverse homesteading”. The assignment also contemplates a summary analysis of the challenge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a strategy and the likelihood of success as well as a definition of success that is relevant to the subject country.

The paper is due in class on Friday, April 23 and should be 5 pages in lengt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4-4-18 21:25 | 只看该作者

"海龟"风光不再 留学生回国就业难

"海龟"风光不再 留学生回国就业难


如果早几年,在伦敦大学主修媒体研究的26岁的培培可能会被高薪从伦敦聘回中国,并被标以“海龟” -- 这个对海外留学归来学者(海归)一语双关的中国称号。可是现在,朋友们都用“海草”这个带一些幽默、又说明她从海外归来被炒掉工作现状的词汇来称呼她。


其实说培培是“海草”一点也不过份,因为自从她回来后就再没工作过。她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几十万蜂拥而回的待业留学生中的一员。

对这些回归故土的“海龟”来说,回家的路是崎岖艰险的。中国教育部的报告显示,2003年留学回国学生高达2万2千1百人,比2002年增长了12.3%,然而国内在2002年却有2.5倍于2001年的毕业生在寻找工作,冲击著就业市场。在城市中,国营企业人满为患、效益不佳。大量的农民工还在纷纷涌入城市。此外,自从世界经济萧条,中国互联网泡沫化,许多在中国的大公司开始裁员。如何吸收这些“海龟”正成为国家领导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降低起薪 高才低就

激烈竞争使今年给“海龟”们的起薪比去年下降了40%。很多“海龟”们不得不寻求初级的工作,他们感慨他们高才低就和“低薪养连”的生活(注:由于国外没有计划生育限制,有些海归人士到回国时全家大大小小已是“一个连”)。另一些人则宁愿选择等待,也不愿低就凑乎。在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前,培培到她赴英留学前工作过的一家广告公司打杂,月薪4000元人民币。

据路透社报导,中国最大的人才资源网站之一的51job.com最新调查显示,归国人员的平均年薪从2001年的6万元人民币降到2002年的5万元,在2003年又降到4万3千元(约合5200美金),而现在国内最好的毕业生的年薪是1万2到1万8。那些用钱堆出的紧俏学位,在前几年还非常值钱,但是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了。51job。com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留学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希望高薪回报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年轻的‘海龟’们缺少工作经验,他们就会变成‘海草’。”

24岁阿波甸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MBA(商业企业管理)毕业的“海龟”林云飞(音,Lin Yunfei)正在学著接受这一切。自去年下半年毕业起,她就总泡在北京的工作招聘会上。在根本找不到适合工作的情况下,她又去网络上找。她说:“一个人才市场发现了我,他们问我是否有兴趣做接待员,我拒绝了。”这个月起,她开始在一家新闻公司做秘书,起薪5000元人民币。

辗转大西北?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大上,中国领导人提出增加就业机会,但是政府的政策似乎总是落后于实际的待业需求,而且在具体实施上又大打折扣。

中国官方的失业率是4.3%,但分析家们普遍认为实际的城市失业率可能接近10%(不包括农村人口)。本星期官方公布,有2百40万城市人口在等待就业机会,政府希望能创造1百40万个就业机会。

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现在国内有一种论调值得注意。有经济学家说,学生就业不是问题,言下之意是学生自己造成的。中国社科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院(the Population and Labour Economy Institute)主任柴方(音,Cai Fang)说:“整体上讲, 他们的困难与就业市场无关。他们的期望太高了。”柴建议说:“他们为什么都挤在北京上海?他们为什么不到中国的大西北去?”他说:“我认为MBA毕业生做助理或是当秘书是很正常的。” 从1999年起,为了转移就业压力,中国开始允许大专院校扩大招生人数。五年后,这些学生象潮水一般卷回工作市场(一小部分成了“海龟”)。据教育部统计,今年约有2百80万名学生毕业,比去年增加了68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4-7-11 12:12 | 只看该作者

海归有话要说-------我就是海归,不服单挑

海归有话要说-------我就是海归,不服单挑 回国发展

[/url] 我就是海归,不服单挑
文学城回国发展论坛


看着最近国内那帮流氓加文盲写的新闻,劲纳闷,我靠,咱们海归又惹谁了。

这大半年来,象发羊颠儿似的,国内新闻突然一大堆海归的悲惨报道,最有名的应该是3个海归硕士抢一个月薪2500的工作吧。这是哪门子的事哟。目前中国每年海归几万人,出几个这样的人才用得着这样嘛。这就象每年出几个成克杰、胡长春,你并不能否认我党绝大部分干部还是好的嘛。您还别拿砖拍我,这可是你们这帮孙子的大老板中宣部唱的。我说您要真没事憋的慌,又怕象喻华峰与程益中他们那样。您可以去采访小平他当年从法国回来后是怎么发简历找工作的?那时应该还没51job吧?如果采访当事人有难度,您还可以去采访搜狐、UT斯达康那帮人。

大爷我这几天正闲得慌,咱就陪你练练,看看海归怎么不行了。

其它的咱先不提,就说说这独立生存能力。在国外呆那么几年还能完尸回去,海归这点就比国内大部分刚毕业的要强。学习上,在北美这边读过书的就知道。有时光选课就得绞尽脑汁,哪象国内读大学,课程都给你安排好了,竟然学校还有个教材科,直接都把书发给你了。这里书那个是贵得惨绝人寰,我是属于星期二去KFC吃TOONIE加不加块鸡也要想一下的穷人,穷则思变,上EBAY买,复印,什么省钱的招数都想尽了。比较一下,你能说这边的学习不锻练人?这还只是小意思,学习上感觉学校除了收钱、发奖学金、发学位外,其它都不管,什么都要自己来。生活上,要自己找房子、买菜、做饭,靠,整个不是人活的,哪象国内大学生们那么好命,学校都成小保姆了,晚上11点还要看你睡了没,要不要再给你唱摇篮曲呀?你丫的。更何况,这边说的看的都是外国话,日子虽然过得真叫那个伤神,但还是能锻练人。

一直在旁边GGYY的人又说了,现在很多海归都没经验。一说这个大爷我就气,小心我喊你中央台那主持人的名字。不懂?小丫的。大家给评个理看是不是,大学刚毕业直接回去的人能有多少经验?要是没经验的全部不要,国内现在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都守边疆去?马克思教导我们:比较海归和国内毕业生要放在同等条件、同等环境下。这样的话,我觉得经验不说,海归们起码在语言上还是有优势的。当然我不相信每个海归都能精通外语。这个神话我要自己来打破,我身边很多人在北美这边呆了好几年,英语还是很烂,但个人觉得再怎么样比国内大部分刚毕业的都要好。我一高中同学,国内名牌大学毕业,前段时间给我发了个EMAIL,里面就一句话,you is good。靠,家门不幸,出此败类,就三个字还错一个。听说国内有硕士毕业的面试还说,I am WuHan ren,滚。有句俗语,戏园的母猪会打拍。我觉得在国外呆几年,再怎么不济也应该不会这样吧?如果还有,我就去跳楼了,不用拉我。

另外大部分海归生理、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强。现在国内改革不错,但开放有点误入歧途了,男女流氓都特多,所以生理上也不用承受太多压力,不象这边到处都是地空导弹。不明白?嘿嘿。你还别不信,看看<北美文学城>上“我的中国”里帖子点击率大都在几十,再看看“美人风姿”“秘密花园”之类几千的点击率,你就知道。这种事说出来丢人,咱就单说心理上的。在国外呆那么几年,那种孤寂、郁闷、难过,有时甚至是悲愤只有体会过的人才知道。个人觉得经历这种压力后再面对现实,就不信还有什么爷挺不过来的。

但话说回来了。十年前,你能去美国留学,证明你爬T、杀G,经过了无数磨练,这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你的优秀。现在能留学,人家可能会歪着眼问,找哪家中介办的?所以海归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留学只是一种经历,并不代表着多少能力。你的能力只体现在你的语言上、你掌握了多少国外先进的技术、文化、经验。如果能这样想,未雨绸缪,未ML先买TAO,很大程度上能避免从海牛(留)到海龟、海草,最后变海带的悲惨结局。

我承认现在烂龟越来越多,但我还是特烦国内那帮一有机会就大做海归文章的SB们。我就是海归,不服单挑,看要文的还是武的,就算比看过的PLAY BOY都赢你们丫的。



--文学城 [url]www.wenxuecity.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4-7-11 14:22 | 只看该作者

说个真事,别不服咧~~~

以前我有个邻居,老婆会几句法语,老公英法两不懂。
他看房子,叫俺帮忙做翻译,俺就去了。
房东说:“我很喜欢租给中国人,你们爱干净。有几个注意事项,……抽烟的话,请注意防火安全……”
我就照样翻译。他有什么话我也翻给鬼佬。
这哥们哪,不会外语没关系,但是爱说,他说:“I不抽烟!”
我绝倒~~
看得出来他老婆比他尴尬。:rolleyes:

还有一次在医院,被医生拉去当翻译,有个说广东话的女的,大概40左右,来蒙特利尔十年。老天,十年,硬是一句外语没学会,还就只会说广东话!就算你一天到头全在工厂里打工吧,加拿大这边还是双休啊!星期六星期日都不上班啊。就算你从不休息,赚苦力钱赚疯了,那你看看电视,只少会学那么几句呀?一二三会吧?
哎,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

不过话说回来,还是蛮悖论的,俺是自打小从没想过有一天要出国,神差鬼使的居然出来了,出来前,英语都是在电脑游戏UO里学的。临出国的那一天,俺老爸给我张蒙特利尔地图,说:“你要去的就是这个城市,你自己看看地图吧!”俺说:“哦哦,知道嘹~~”埋头继续游戏ING。到了温哥华,才想起来地图扔家里没带来。那就不知道蒙特利尔在哪里了,“我靠!这很严重!”我想,“我居然不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是哪里?”:rolleyes: 于是拉住一老太太,愣用汉语拼音拼蒙特利尔的发音,问那个登机口在哪里,老天,老太太居然听懂了~~万幸啊~~~现在回想起来,暴汗~~~~~:p
以前在国内,就是不爱学外语,老觉得:“该那些鬼佬来学中文,我为什么去学外语?我又没打算出国?!”
怎么也没想到,最不想离开国家的自己,居然来了个冰天雪地的地方,最不爱学外语的自己,现在不但知道我来的地方是蒙特利尔,还知道它的法语发音是“猛嘿呀~~”,居然还混了个英法双语都能跟鬼佬鬼扯连篇,为政见斗嘴了,生活真的好搞笑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框架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15 07:57 , Processed in 0.067656 second(s), 3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