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103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东西一起分享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5/3/18  澳洲雪梨大學  檔名:52-121-01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人生是可以全面圓滿,就像我們現在開始,各方面都具足了,都可以有好的一個開始。這次到澳洲來也見到很多慈祥的長者,俗話說「相由心生」,一個人幸不幸福,看臉上的一種神采就看得出來。假如諸位朋友,你看到一個朋友他的面相兩眉之間有很深的幾道紋線,他會不會幸福?代表什麼?天天都愁眉苦臉。所以中國很多的教誨,含有它很深的人生哲學。我們從這些長者身上也感受到,他們一定是父慈子孝,一定是子孫都很懂得孝敬他們,他們才會過得這麼歡喜。所以這些長者的經驗,就可以給我們人生很多的提醒、很多的助力,只要我們肯受教。現在年輕人肯不肯跟老人家請教人生的一些經驗?比較少,所以少了以後就要自己摸索,摸的過程可能都會撞得頭破血流都有,而人生卻不能重來一次。所以也常聽一些朋友四十幾歲,常常會說人生假如讓我重來一次,我一定不會再犯這些過失。可是問題人生不可能重來一次。

諸位朋友,您的人生也走了幾十年,積累了這些經驗、這些教訓,你希望傳給誰?當然希望傳給我們的後代子孫,希望他們不要再重蹈覆轍。中國文化承傳了四、五千年,不知道有多少的聖哲就是這樣的存心,希望加惠於後代的子子孫孫,所以這些經驗相當的寶貴;就好像一位四、五千歲的長者一樣,只要我們有一個受教謙卑的態度,對人生將有莫大的助益,將可以少走很多的冤枉路。中國文化從哪裡開始學起?中國文化到底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關聯?其實文化就是教做人做事,而做人做事就含攝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比方說《論語》說的「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要有禮貌,要懂得與人相交往的分寸,才能夠在人群當中立足。假如無禮的話,跟人相處就常常會有磨擦、衝突,就很難與人群有很好的互動關係。禮貌很重要。

今天因為第一次跟很多朋友見面,所以我也要自我介紹一下。我姓蔡,禮貌的禮,旭日東昇的旭。而取名字也是中國的父母給予後代子孫的期許,所以中國的長者對後代的一種關懷可謂無微不至。所以父親給我取這個名字也是告訴我,做人一定要有禮貌,而且這個禮貌要像什麼一樣?要像九顆太陽一樣,這個旭就是九個日,禮貌要像九個太陽一樣,要照亮你身旁周遭的人,能夠跟我們相處如沐春風。所以范仲淹給他孩子取名字叫范純仁,諸位朋友,您看到這個名字,代表范仲淹期許他的孩子用什麼樣的態度做人?純是一顆仁慈之心。

不只取名字是中國文化,文字也透露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因為中國造字是用六書的方法,所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由於這六種造字的方法,可以在文字當中看出人生的哲理。所以文字當中,全世界只有一家能夠流露出人生的哲理,哪一家?就是中國的文字,除此一家,別無分號。我們來看這個「仁」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從文字就告訴我們,做人應該如此,兩個人,哪兩個人?自己跟他人。意思就是說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論語》裡面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以范仲淹期許他的孩子要處處替人著想。

剛好有一次范仲淹拿了五百斗的麥子請他的大兒子運回江蘇老家。他孩子在運送的過程,剛好遇到父親的一個故友,剛好這位長者家裡面出現了一些困窘、困難,因為父母去世了還沒有安葬好,女兒還沒有出嫁。范純仁聽完以後,馬上就把五百斗的麥子賣掉。結果賣完以後,錢還是不夠,范純仁就把運送麥子的船也賣掉,這樣錢才夠幫助這一位長者。范純仁處理完以後就回到京城跟他父親報告這一件事,兩個父子坐在桌子前,當范純仁講到:父親,我把五百斗麥子賣掉,但是錢還是不夠幫助他。結果范仲淹抬起頭來對他兒子說:那你就把船也給賣了。結果范純仁對他父親說:父親,我已經賣掉了。所以父子同心,父子同是一顆仁慈之心。

諸位朋友,東西都施掉了,都布施出去了,吃虧了嗎?中國話說「吃虧就是佔便宜」,當這個吃虧是一顆仁慈之心去幫助別人,那將帶給自己、帶給子孫非常大的福分,《易經》裡面講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諸位朋友,什麼叫經?我們看地球上有經線,有緯線,意思就是說經線、緯線是讓我們了解到我們所處的方位,它是方位的標準;相同的,經典就代表著做人的標準,而且不會改變,亙古不變。所以我們面對中國的經典也好,或者西方的經典,看的時候不能打折扣,因為那都已經印證是真理,真則不虛,真則不假。而當你相信以後,去了解,真正去做了,你就會確實印證這些話語真實不虛。

所以范仲淹確實印證了,他做了一個好榜樣給後代子孫看。所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他的家風到現在八百多年還不衰,子孫還非常興旺。為什麼?除了積陰德以外,更重要的,他當了一個好的榜樣給子孫長久的效法。在二00二年,全球華人聚集在山東曲阜,一起讀誦中國的經典,而范仲淹的嫡傳子孫應邀為會場的貴賓。當范氏的子孫上台,他們唱了一首歌,這首歌叫做「岳陽樓記」,這是范仲淹的一篇很著名的文章,而子孫為了懷念他,把它編成曲子,所以當唱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信范仲淹在天之靈,他也會覺得當初教給孩子的人生價值觀是正確的,沒有錯誤。

諸位朋友,您現在確定您傳給後代子孫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嗎?所以我們要時時拿著聖賢的行持還有智慧,來觀照人生,人生才能夠避免錯誤,才能夠發揮得更圓滿、更成功。范仲淹的後代,剛好在我很多場演講當中,遇到了兩位范仲淹的後代,面相很好,耳朵、耳垂都特別大,而且都在當老師。有一位是在海口一個著名的中學當中文老師,而他的女兒現在正在北京中文系就讀,所以家風的綿延非常的好。

我們從文字當中,可以了解中國文化,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中國的父母在取名字當中,也流露出對子孫的期許、愛護。所以我父親給我取這個名字,我有沒有可能很無禮?假如我對人家沒有禮貌,他人都叫我「禮旭,禮旭」,我一定會覺得全身起雞皮疙瘩,因為名不副實,很難受。小時候因為父母的教誨,所以養成一個習慣,只要有長輩到我們家裡來,不管我人在何處,我一定會跑到他們面前,先放下手邊工作,對他們說:叔叔好,阿姨好。這個躬鞠下去以後會發生化學變化,當我把頭抬起來以後,所有長輩的臉上露出燦爛的微笑,摸摸我的頭:你真乖。他很滿意,我也很高興。為什麼?他有沒有拿巧克力棒給我?沒有,因為當一個人在做有德行的事,在做對的事情,所謂立身行道的時候,他那種喜悅是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所以這個習慣就一直保持到現在。

剛好有一次我在坐電梯,有一位長者(一位女士跟我母親年紀差不多)也剛好走進來,我就主動跟她詢問:請問你上幾樓?諸位朋友,您坐電梯的時候會問對方「請問上幾樓」的舉手?好,諸位朋友,你們都有中國人的美德,就是謙卑,我知道你們都有做,不好意思舉手。這一個動作重不重要?其實整個社會的風氣跟誰有關?跟每個人有關,但是現在人的態度是這樣嗎?他會覺得社會亂了是社會的事,跟我沒關係,我薪水能領好就好,我生活能過好就好,我孩子能平安就好,有可能嗎?當社會亂的時候,家庭能不能幸福?中國話講「覆巢之下無完卵」,所以社會國家是每個人的責任,應該致力於讓它更美好。

所以中國話又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社會的人情味,社會主動關懷他人的風氣,是每個人的責任。當我們一進電梯看到有人來了,馬上頭就低下來,左看看,右看看,就是不看他,人跟人的距離就怎麼樣?慢慢拉開來,冷漠久了就無情;但是主動關懷就會愈來愈有愛心。所以學習在哪?在生活的點滴當中都在學。孩子的愛心在哪裡?就在生活處處替人著想,今天有客人來了,他拖鞋要怎麼放?拖鞋一定要放在客人走進來馬上可以穿上去,這雖然是一個禮儀,但是禮儀的背後也是處處替人著想。所以當有客人來了,我們教導孩子鞋子要放好,要懂得倒一杯水,要懂得準備一些毛巾,一些盥洗的東西。有可能客人匆忙之下忘了帶,又不好意思跟我們拿,我們都能主動準備好,就是處處替人著想,那客人也會賓至如歸,情感也會愈來愈深厚。

今天假如諸位朋友回去以後,在每個社區都響起了一句話,請問你要上幾樓?當一百個社區同時響起這一句問候的言語,關懷的言語,會不會覺得今天雪梨的天空不一樣了,空氣也不一樣了,會不會有這個感覺?有一位朋友長得很高大,一百八十幾,都快一百九了,他坐電梯的時候就主動對一位女士說:請問妳上幾樓。結果這個女士本來沒什麼表情,突然露出燦爛的微笑,剛好又跟他同一層樓,結果要出電梯的時候,這位女士堅持要幫他服務,她說:你先走,我後走。所以人跟人那種善良,良性的循環就帶動起來了。

接著我跟這位女士自我介紹,我說:你好,我叫蔡禮旭。她說:你好,我叫丈母娘。蔡女婿。結果這位女士因為她年紀跟我母親相彷彿,所以聊起來以後才知道,她的女兒跟我是同一屆的高中同學,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諸位朋友,我們是有緣萬里來相會。而這個緣,真正的因在哪?這個緣最重要的因素在於我們有同樣的祖宗,而他們承傳了幾千年的智慧,我們才有機會在數千年之後,能緬懷他們的教誨,所以這個緣很特別,值得珍惜。所以知緣才能惜緣,惜緣才能造緣。這個「緣」字是人生很高的哲理,當你能善用這個緣分,它將成就你的人生,是你人生很大的資產。

我們自己回想一下,你人生是不是因為遇到了一個好緣,一個貴人,而讓你的人生得到很大的成長,很大的助力,有沒有?而當我們不去珍惜這個緣的時候,可能就會當面錯過。很多人說我的生命當中都沒有貴人,這樣講對不對?這樣講不對,原因不在沒有貴人,原因在一來看不懂貴人,二來沒有禮貌,沒有受教的態度,所以貴人就會當面錯過了。我們剛剛提到「不學禮無以立」,所以禮貌重不重要?重要。諸位朋友,您有教您的孩子禮貌的舉手,教他接電話,教他接待客人,這都很重要。

我在面對家長,首先第一次聚會我會對家長說,讓孩子學習一生正確的態度觀念重要,還是把分數從九十八分拉到一百分,哪一個比較重要?是前者重要,還是後者重要?前者比較重要,因為前者影響的面是一生,後者影響只是一次的成績,跟人生沒有大相關。那現在的家長是在做前者的工作,還是在做後者的工作?在做哪一個?前還是後?後。那為什麼認知都是前,做出來都是後?那不就言行不一致了。假如一個人言行不一致,他的朋友會不會信任他?他的晚輩會不會尊重他?會不會?不會。所以晚輩不尊重長輩,等他十多歲了會不會叛逆?會。所以很多家長都很擔心,我的孩子十多歲了,很可能會叛逆期。叛逆期正不正常?正常,這個時代正常的都變不正常,不正常的都變正常。你現在去看到一個孝子,覺得好像發現一件很奇特的事情,因為孝子都找不到了;現在叛逆的人很多,所以叛逆叫正常。

諸位朋友,四、五千年的歷史當中,您去翻一翻有沒有叫「叛逆期」這三個字?為什麼幾千年來沒有叛逆,我們在短短幾十年之間就把這個產品生產出來,厲不厲害?這種厲害不要,不要在結果停留,一定要把原因找出來。為什麼幾千年沒有叛逆?因為幾千年來都有孝道的教育,所以孩子對父母懂得孝敬,懂得尊敬。當有孝心、恭敬心,怎麼可能會忤逆父母?而這個孝心跟恭敬心從哪裡來的?絕對不是只有從講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所以俗話說「身教者從,言教者訟」,當父母言行一致,自己的身教都確實落實,演出孝道給孩子看,孩子從小對父母非常尊敬、崇敬,當他有這一分心就不容易對父母忤逆了。

「言教者訟」,假如我們說對父母講話要客氣一點,對父母講話要輕聲細語,結果我們自己對父母講話怎麼樣?大小聲,孩子願不願意學?很困難,他會說你要我做,你自己為什麼不做?所以做到以後才說,這是聖人,說了以後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那是騙人。孩子被你騙久了,內心的怨氣慢慢積累,當有一天他的身高跟我們一樣高,拳頭跟我們一樣大,他會怎麼樣?當然他不會打你,他會說:你要我做,你為什麼不做?他就不聽你在說什麼。所以叛逆期是不正常的。叛逆期最重要的原因,在父母言行不一致,還有孩子沒有孝道的教育,接著外在的污染又很多,同儕污染,社會一些公眾媒體的污染,才會造成這個結果。

現在很多中學在開家長會就對家長說:孩子叛逆是正常的,你們要做好準備。所以他們每天在家裡就看著孩子的臉,叛逆了沒有,叛逆了沒有,突然有一天心想事成。所以我們要從原因下手,這樣才能高枕無憂。面對這個問題,我還曾經去問我媽媽:母親,我有沒有叛逆期?我媽媽想了一下說:沒有。因為對父母尊敬,怎麼可能會忤逆?所以我們時時思考要從因上思考。既然我們覺得做人做事重要,我們就要演給孩子看,我們不能只重視學業成績,而是重視他全面人生的態度。

諸位朋友,真正重視成績以後,他的人生幸福了嗎?美滿了嗎?在這個時代當中,難免隨波逐流,突然漂到某一個地方,你有一點清醒過來,你會突然想,我的人生怎麼走成這個樣子。我們來分析一下,讓孩子走向升學這一條路上,確實大學畢業出來了,研究所畢業出來了,請問人生解決了沒有?剛開始。而他面對社會,面對往後的家庭生活,請問他有能力把它處理好嗎?有能力讓它圓滿嗎?有沒有?您覺得?所以很多家長說:你只要把書念好就好,其他的事都不用管。這樣教對不對?這樣會教出一個生活能力極低的人,縱使他是碩士、博士,跟他太太相處也很困難。

有一個統計提到高學歷高離婚率,有沒有?對,所以你教出了一個這麼懶惰的孩子,然後讓另外一個女人痛苦,而且我們自己也在那邊說,我先生真懶惰,都不幫忙我。雖然我們很痛苦,可是教孩子還是把他教得很懶惰,我們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下一個女人的身上,這樣對不對?這樣沒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高學歷不只高離婚率,高學歷高失業率,有沒有?他高中畢業,你拿什麼工作給他,他任勞任怨;但是他大學以上,你拿太簡單的工作給他,他怎麼樣?他不願意做。所以學歷還沒有讓他能夠去歷練社會經驗,已經讓他先產生傲慢。我有一位長者他說給孩子念書,絕對不能一次念到博士,因為一次念到博士以後,他的眼睛從這裡變長到哪裡去了?長到頭頂上去了。

我們冷靜來思考一下,現在從大專、大學以上學歷出來的學生每一年有多少?成千上萬,但是這些人失業的很多,確實工作機會少一點,但是另外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出來了,我們接觸很多的企業家,他覺得沒有人才。奇不奇怪?每一年畢業的學生這麼多,結果企業家說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才。問題出在哪?問題出在從這個升學功利主義之下出來的孩子,並沒有能夠是企業需要的真正人才。諸位朋友,當我們把孩子推向這一條路出來以後,他並沒有好的工作,那他要怪誰?他並沒有具備能夠把事業、家庭經營好的能力,那要怪誰?所以人生抉擇很重要。我在大學時代聽到這句話,從聽到以後就沒有再忘記,「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選擇對了,努力才有好結果;選擇錯了,努力不會有好結果。當我們十多年培養出來的孩子,出來以後,居然工作也做不好,居然夫妻也相處不好,到時候你的中晚年擔心的事太多了。

諸位朋友,我們冷靜從自己的人生來思考,您所接觸過觀察過的人群,請問很成功的人具備了哪一些條件?諸位朋友,說說看,哪些條件?你們都沒有遇過成功的人?不會吧,哪一些條件?我們當老師站在講台上都叫小朋友:小朋友,上課的時候踴躍發言。結果當我們去參加研習,前面的教授說:諸位老師,要踴躍發言。結果我們也都頭低低的。我們要自己做到,孩子自然就會學習到;我們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結果自己做不到,效果很有限,身教重要,身教是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

我們思考一下,現在的企業家為什麼說沒有人才?因為現在的人沒有誠信,現在的年輕人沒有承擔責任的一種態度,沒有付出,沒有處處替人著想的心,這些都是成功的最重要的特質。什麼時候教?能不能出了社會才教?出了社會要做業務了,才知道禮貌重要,微笑重要,趕快去上三天、五天的培訓課程。培訓出來以後,提到了你要保持微笑,客戶才會跟你做生意,他突然開始勉強微笑。跟人家握手,結果這些人跟他一握手,看到他的笑容,都起雞皮疙瘩,很不自然。

我有一位朋友他有一個同事,二十歲就拿到數學博士,優不優秀?連跳好幾級,結果一間知名大學破格讓他直接進來做副教授。諸位朋友,這樣的人生好不好?人生你可不能看一段,要看前面再看後面,你可不能只羨慕這一段,那不準。很多人看到貪官污吏開大車子,住大房子,羨慕得不得了,錯了,他的中晚年保證淒淒慘慘,淒淒然。所以我看《菜根譚》第一句話,我很震撼,第一句教誨提到「弄權一時,淒涼萬古」。所以我們看到別人貪污腐敗,你不要生氣也不要羨慕,遲早壞的果報會現前。

這一位朋友他二十歲就當副教授,多少人羨慕,當了十年的副教授,就是升不上教授,發表的論文沒有人比他多。剛好我這個朋友跟他比較熟,他就把他的論文拿來給我朋友看。結果他的論文篇篇都很精闢,寫什麼?寫到這一個教授論文哪裡有缺點,那一個教授論文哪裡有缺點,每一段分析都一針見血,沒有人比他厲害,可是他的博士論文往往在中途就被刪下來了。被誰刪下來了?被這些被他批評得一文不值的教授把他刪下來。我這位朋友就建議他,你換個角度寫,這一個教授哪裡寫得好,那一個教授哪裡寫得好,你從這樣去發表教授的論文。結果這一位朋友聽完以後皺著眉頭,為什麼皺眉頭?他覺得很困難,因為批評別人二十多年、三十年習慣了。後來過了一段時間論文寫出來,拿來給我的朋友看,我的朋友一邊看,一邊雞皮疙瘩都起來,很不自然。所以從批評別人要變讚賞別人可不容易。我們也不能怪他,因為他沒有讀過《弟子規》,《弟子規》說要「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所以諸位朋友,一個做人的正確態度影響孩子一輩子,我們有這樣的判斷,才能抉擇到底要教孩子什麼東西。我自己是從升學主義之下上來的,深刻感覺從小假如只看著自己的分數,我有一次考了九十八分,哭了很久,因為差兩分一百分。那個時候在編班,要編入特優班,所以患得患失。看到別人考試分數比我們高怎麼樣?內心怎麼樣?嫉妒、不高興;看到別人考得比我們差,幸災樂禍,心量愈來愈小。上了高中,念了高雄第一中學,很多很優秀的同學來到學校都說:我都沒有念書。到學校從早玩到晚。我們說:沒有念書也可以考得好,我們就跟他一起玩。結果考試一出來,我們考很差,他怎麼樣?考得很好,怎麼會這樣?到學校都騙我們一起玩,在家裡都猛讀,讀到半夜三更。功利主義,升學主義,讓孩子處處就是要把人家比下去,見不得人好,所以我就變成小鼻子小眼睛。本來還有可能變成范仲淹,結果變成什麼?變成小人。人家君子是成人之美,小人是成人之惡,所以教育重要。

而一個人人生的福分從哪裡看出來?從哪裡?從一個人的存心看出來,所謂量大福大。為什麼常常跟人家計較的人,他的臉都會愈來愈消瘦?中國人說面相刻薄,相由心生。《朱子治家格言》說的「刻薄成家,理無久享」,處處跟人家爭,跟這些親人都爭,都要分得比人家多的財物,這樣的刻薄,孩子上行下效,絕對沒有好日子過。諸位朋友,我這個不是刻薄相,我這個是厚道相,閩南話叫戽斗,厚道,諧音,聽說這樣的面相,老了時候福報不錯。但是這句話要會聽,老的時候福報能好,也要年輕的時候好好努力才行。所以我們閩南話說「做人要磨,做牛要拖」,做牛就要耕作,做人就要多磨鍊。剛好我又是人,我又屬牛,所以我一定要磨又要鍊,要拖磨。所以一個人要收什麼樣的果,一定要種對好的因。

後來,我六年前接觸到聖賢的教誨,我的心量開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本來人生求什麼都很辛苦、很困難,換工作換了將近十項工作。我爸爸常說叫我寫回憶錄,能換那麼多工作不容易,求什麼都不順勢。後來開始學習了以後,心量擴大了,求什麼得什麼。後來我很多的朋友就一起跟我在學習我們中國這些聖賢經典,我問他們說:你們為什麼這麼有信心要學?他說看到我求什麼得什麼,所以他們也要來學。因為後來我就從事教學工作,那時候還在補習班補習,但是每考必中,以前是每考必不中。大學聯考很緊張,前一天睡不著覺,吃了兩顆鎮定劑,吃完沒效。其實不是沒效,隔天早上就有效,一邊考試都快睡著。所以確確實實量大福大,「福田靠心耕」,人生最大的學問,是把我們這一顆心修養好,福分水到渠成。所以諸位朋友,該怎麼樣抉擇自己的人生,該怎麼樣教導孩子的人生,至關重要。

所以我們了解到這個緣分殊勝,全世界有好多的古文明,在歷史記載最長久的有四大古文明,現在只剩一個古文明,哪一個古文明?哪一個?中國。那是不是四大古文明的老祖宗在神明面前抽籤,誰抽到了不用滅亡,誰就可以不滅亡,是不是這樣?不然為什麼只有中國不滅亡?不滅亡是結果,原因在哪裡?我們人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是世間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沒有一件事是僥倖得來的,我們有這樣的認知,你的人生往後踏出的每一步才會踏踏實實。

所以中國文化能承傳幾千年,絕非偶然,而是中國的祖宗他有很高的智慧,他觀察出來語言跟文字要分開來,講話用當時候的言語,但是寫文章一定用文言文來寫。為什麼要這樣?我一個朋友離開故鄉二十年,回去以後跟一些親友聊天,有時候遇到一些詞語都已經不大一樣了,還要稍微解釋一下才行。二十年語言就發生小的變化,兩百年,大的變化,兩千年,根本聽不懂。假如文章跟語言是同樣的,那一千年以後的人就看不懂我們寫的文章。老祖宗洞察到這一點,要能把幾千年的智慧傳承,必然要語言跟文章分開來,所以就發明了文言文。所以文言文是老祖宗給後代子孫最大的恩澤。

一個人最折福的就是忘恩負義。中國人在這一、兩百年當中,忘掉了老祖宗的教誨,日子好不好過?不好過,所以現在家庭問題很多,社會問題很多,確確實實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也是不聽聖賢教誨,所以二十多年來的人生走得很坎坷。剛好我在念初中的時候,語文一直不好,有一天我的老師發了一篇文章,要給我們當模範,範本,上面寫著「蔡蓉青」,結果我的老師就說:同一個家庭裡面教出來的孩子,語文能力怎麼差這麼多。這一篇文章是我的二姐寫的,所以老師這一番話對我的內心很大的打擊,覺得很丟臉,所以對於語文一直就提不起信心來。記得還有一次寫一題題目,題目叫「老氣,一恆春,二恆夏,三橫秋,四恆冬」,諸位朋友,答案是多少?老氣橫秋。好,這些朋友都答出來了,你們以後學中國文化會學得比我還好,我是拋磚引玉。確實選不出來,我還唱了一首歌,每唱一句話就點一下,點到最後是哪一個答案就把它寫上去,還是錯了。

上了高中,有一次上國文課,我的老師把我叫起來,他說:蔡禮旭,你在上國文課,假如再打瞌睡,我就記你曠課。所以我的高中語文也不好,大學聯考不及格,這樣的厄運都沒結束。所以因為對語文沒有信心,更不可能深入聖賢教誨。後來聽到這一番的開導,了解到幾千年的祖宗念念為了成就我們,用這麼高的智慧,才能承傳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聽完以後很慚愧,平常人家倒一杯水給我們喝,我們就高興得不得了,而祖宗是用盡了心血跟時光,把智慧傳遞給我們,我們卻視而不見,還把它丟到垃圾桶,感受自己實在是不肖子,所以就流下懺悔的眼淚。當然哭沒有用,還是要打起精神,我就開始打開經典來看,結果奇妙的事情發生了,以前覺得念的都快打瞌睡,現在打開來覺得格外的親切,為什麼只在一念的不同,就產生了這樣的差別?所以諸位朋友,障礙不在外面,障礙在自己的心,所謂「一切法從心想生」,障礙也是想出來的。當我們珍惜老祖宗,知緣、惜緣,整個障礙就會去掉。好,這一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0:38 | 只看该作者
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05/3/18  澳洲雪梨大學  檔名:52-121-02

諸位朋友,我們接著剛剛的課程。剛剛提到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這個障礙,我學習文言文的障礙起因於對文化的不了解,當我們產生珍惜,產生學習的態度,這個障礙慢慢就去除了,所以要知緣才會惜緣。我們真正了解幾千年的文化得來不易,我們進一步珍惜、學習,才能夠造緣。造什麼緣?造自己幸福的人生,也造後代子孫幸福的人生。

諸位朋友,你有沒有家規?家裡有沒有家規、家風?有的舉手。諸位朋友,我們都沒有家規,那這幾十年來到底教給孩子什麼,到底教給孫子什麼,到底播了哪些種子,我們還糊裡糊塗,現在收割了,稻子長得怎麼樣?很多家長搖頭,十多歲的孩子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你不能看到這個結果在那裡傷感,要思考到因在哪?因在這十多年播錯了種子。所以眼淚不能再掉了,繼續掉那個稻子也不會長得好。一定要重新再種下好的種子,好的一些栽培方法,包含好的陽光、空氣、水,才能夠往後有好的產品,好的稻子出現。相同的,孩子絕對不可能是等待就能夠變好,一定要從我們自己開始改變起,我們有好的德行行為,自然可以轉化一個家庭的風氣,所謂修身就能齊家,齊家就能治國、平天下。「大學」雖然短短一篇文章,把人生很重要的道理,人生的綱領都抓到了。

所以諸位朋友,我們要來造緣,您有沒有想過您的家風要承傳多久?有沒有人要承傳八百年?有沒有?您想過要承傳多久?我看可能連想都沒想過。想都沒想到了,能不能做得到?當然不可能。所以人生好比一盤棋,當我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這一盤棋走起來絕不痛快,會常常舉棋不定,患得患失;人家的孩子怎麼這麼好,人家的孫子怎麼這麼好,我怎麼沒有;看不清真相,走一步算一步。而真正能夠看透人生道理的人,他早就看到五十步以後,一百步以後怎麼下,所以他下起棋來,從容不迫。而且當別人表達相反的意見,他也不會受影響,如如不動。您相不相信,現在您要用正確的方法教孩子,馬上有很多人說你錯了,說你不對。

我有一位長者,他姓盧,我都叫他盧叔叔,他的孩子現在已經二十多歲了。他小時候教他的孩子,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批評他,說哪有人像你這麼教孩子,教得這麼嚴格;連他的父母都指責他,不能這樣教孩子。但是盧叔叔知道,少成若天生,習慣成自然,小時候只要規矩好,能循規蹈矩,長大就能自我要求,就很有自律能力。結果過了十年以後,他的父母看到他的小孩都會說,這兩個孩子真乖,還會幫他們倒茶,會幫他們按摩,時時處處還會打個電話回來關心爺爺、奶奶,所以父母改口,本來說不能這樣教孩子,現在?教得真乖。結果他的兄弟姐妹孩子都出狀況,都亂花他的錢,在外面很多行為都讓父母很擔心。他的兄弟姐妹還回過頭來拜託他,幫忙處理他孩子的事情,但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也要抱著「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要抱持著縱使別人不了解我們這樣做是對的,我們也不會不舒服,不會難過,因為確確實實現在隨波逐流的佔大多數人,我們不能怪他們,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教育失去太久。

很多人就說,現在教育這麼普及,怎麼會沒有教育?什麼叫教育?育,中國的經典言簡意賅,一句話就把育的重點點出來,《說文解字》裡面,許慎對「育」這個字下了個註解「教子使作善也,叫育」。不是把一個兒子二十幾歲然後養得高高壯壯的叫育,那跟禽獸有什麼差別?對,老虎也把牠的兒子帶大了,所以育是要當一個善人,當一個好人。這不只對自己家庭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任。假如孩子沒教好,他將是社會的負擔,所以這個核心就在這個「善」字,所以讀書志在聖賢。現在我們的教育,孩子讀書志在什麼?志在賺錢,跟教育背道而馳,所以現在的教育,有一位長者說,什麼都有,什麼都教,就是缺一個東西,叫德,叫缺德教育,就缺這個德。

所以學校的教育,我們以它教的內容來講,只能說是知識技能的傳習所,不能叫教育。不相信的話,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假如在五十年前,您走在鄉間小道,看到一個農夫在那裡耕田,他一個字都不認識,我們走過去親切問候他,然後問他,請問你覺得做人的根本是什麼?他雖然一個字不認識,他可以跟你聊半個小時不用打草稿,他會告訴你做人要孝順,他會告訴你做人要勤奮,這樣生活才有保障;做人要言出必行,我這個稻子要賣給誰,什麼時候一定要把人家種出來,這不能夠食言。這些做人的分寸,縱使一個人不認識字,他也講得出來。但是五十年以後,教育的普及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幾了,今天剛好大學畢業的大學生走出來,你去問他同樣的問題,請問你知不知道做人的根本是什麼?他會怎麼回答?他會說你為什麼問這麼無聊的問題,你為什麼不問我哪一場電影最好看,哪一條歌現在是排行榜第一名。腦子裡面的認知,幾十年當中天差地別。到底現在人是不是真的有受教育?有待商榷。所以聖賢的經典確確實實很值得我們好好來深入,這樣才能抓到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

所以我們要來造緣,當你了解到人生重要的智慧所在,相信你的家風可以承傳幾百年不衰,所以學習的第一件事是要立定志向,立志。諸位朋友,你有沒有幫你的孩子立志?他從小有沒有志向?這很重要。一個人的人生假如沒有一個志向,就好像一條船駛在大海當中,不知道要去哪裡,十年過去了還抓不到方向,突然十年以後了解到方向在那裡,結果這十年剛好走反方向,那人生就累了。所以諸位朋友,我們現在開始要珍惜這個緣分,來吸收幾千年的智慧,那請問我們用什麼態度來吸收?首先要立志。好,那你立志立好了沒有?要傳幾百年?訂目標要訂高一點。所以俗話說「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了無所得」。你訂的目標訂那麼低,孩子會到哪裡去?很多人訂的目標是只要我的孩子不犯法就好了,請問他的孩子會不會犯法?總有一天會犯法,因為你的標準就在那裡,他就在那裡晃呀晃。

諸位朋友,你希望你孩子以後的人生是什麼樣的格局?有想過這個問題的舉手。諸位朋友,你每天在想什麼?想著今天的黃豆會不會漲價,人生有很多事要趕快想,人生有很多事不用想,很多事是杞人憂天。所以理智重要,有理智思考才有價值,沒有理智很多事情都是意氣用事,會給人生多添麻煩。所以要立好志,我建議大家可以以孔老夫子為目標,兩千多年他的家風不衰,最起碼也要以范仲淹為標準,八百年不衰。

中國有一本書,是曾國藩先生的外孫聶雲台先生寫的,這本書的書名叫《保富法》,如何讓財富能夠永久保持,不止自己保持,世世代代子孫都能夠保持的方法。諸位朋友,要不要學?您已經了解了嗎?這個方法在哪?方法就在經典之中。「大學」裡面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所以仁慈之心的人常常能夠散財,幫助很多人,他積累了非常多的陰德跟人和,這種家風、這種陰德就可以庇蔭子孫幾百年不衰。但是假如只是一直賺錢,有錢都不給人家,自己有,俗話說「積財傷道」,中國話又說「有水斯有財」,財就像流水一樣,這個水不流了會怎麼樣?發臭了。你讓它能流動就愈來愈清澈,而且還會加利息給你。

所以當我們有錢的時候都不出去,一家保暖千家怨,旁邊的鄰里鄉黨這麼窮,你自己這麼有錢,他們常常都會罵我們為富不仁。突然有一天家裡失火,家人急忙拿著水桶要去滅火,旁邊的鄰居說:老天有眼,燒得好。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而在這起起落落,當我們處於逆境、處於禍患當中,誰來幫我們?就是我們在人生過程當中,處處替人著想,這個時候人家就處處替我們著想。所以當我們能夠散財幫助這些貧困之人,他們念念想著如何回報,所以財散人聚,「大學」的教誨。

財散出去是不是沒有了?錯了,財散出去,已經轉化成人心,不管你人生遇到什麼困難,不管你以後從事什麼行業,這些人心都會回來幫助你。所以人不能只去推斷這些看得到的,太多存在的道理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所以當時時幫助別人,你們家一失火,很多人都跑百米衝來要幫你們家滅火,因為他覺得我能幫得到他,我的心很快樂,因為我報人家的恩德。所以如何保住財富,最最重要的還是要仁慈待人。有這樣的家風,你家族的財富就會不失。所以書中也提到非常多曾國藩的後代、林則徐的後代,現在都還很好。

書裡面還提到有一個周姓的商人,開的是連鎖的銀行,那時候叫錢莊,財富很多,幾百萬兩。突然有一個地方得了天災,當地的主管捐了五百兩賑災,結果這個老闆聽到以後大發雷霆,罵這個主管:你怎麼可以幫我捐五百兩,我的錢就是我的。跟朋友聊天很自豪,他說我這一生致富之道就是積而不散,只要進到我的口袋,想要把我拿走,門都沒有,他還很自以為得意。後來清朝進入民國,他的財產三千萬圓,那時候的圓可不小,多不多?多!分給十個子孫,每個人三百萬圓,結果聶雲台先生跟他的子孫也有認識,在幾十年當中,十個子孫統統敗掉,很多已經流落到跟乞丐一樣的身分。其中有二、三個子孫處事做人還算不錯,不是那種敗家子,但是也有非常多的厄運臨頭,到最後全部敗光。

諸位朋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下一句「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子孫不好的德行,那個禍患後代子孫要遭殃。其實這個道理,諸位朋友,你只要在你身邊細細去觀察,就可以觀察出來。所以這個周姓商人到最後家風整個在下一代全部都敗光了。所以諸位朋友,你如何經營財富,要謹慎。很多為人父母都覺得賺來的錢要給誰?給小孩。有一對夫妻賺了很多錢,買了六棟房子,因為他有六個兒子,給他們都娶好老婆、都成家立業了,這一對夫妻的下場是什麼?沒有地方住,所以我們給孩子做得愈多,他就會視為理所當然。當你不給他,比方說六個兄弟給的不一樣,你就會被他們怨恨,為什麼給大哥多,為什麼給我少,但是他拿進去的,他都視為理所當然,他不會感謝你的。所以這個大兒子在一個豬舍(豬寮)旁邊蓋了一個小木屋給爸爸媽媽住。鄰居看不下去,告訴他:告你六個兒子沒有奉養父母。諸位朋友,要不要告?老人家都很有智慧,都搖頭,年輕人血氣方剛,告。意氣解決不了事情,德行智慧才能讓人生圓滿。

《朱子治家格言》裡面有一句話「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家裡面最忌諱的就是家人走上法院,互相控告,只要走上這個情況,家風必敗。縱使兄弟爭財產爭到了,後代子孫學到什麼?學到重利輕義,不管道義了,到最後你爭來的財產又被他拿去了,他會不會給你?所以人算不如天算,天是自然的法則、是真理。假如他去告六個兒子,好,勝訴,判決每個兒子照顧兩個月,剛好一年輪一周,本來老夫老妻還可以活二十年,結果去給孩子奉養,這個媳婦拿給他吃的東西都用丟的,丟過去:趕快吃,我要收了。吃得很緊張,二十年的壽命,三年以後宣布你得癌症,有沒有可能?癌症的真正原因在哪?情緒不好。很多人抽煙、喝酒,很開朗,活到八、九十歲;很多人每天吃得很營養,都要有機食品,但是比較悲觀,到最後還不是身體都搞壞了。

如何面對財富的態度,我們為人父母這個課題要重視,因為中國人對子女太寵愛了,賺一大堆錢留給他。所以盧叔叔他就跟他的孩子講,而且他有多少錢孩子都不知道。你不要很多錢都讓孩子知道,很多房子都告訴他,他走到這個房子都說這一棟是我的,那一棟也是我的,那你就完蛋了。所以「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中國為人父母絕不看眼前,都能夠深謀遠慮。假如他的特質還滿有賢能的,可是錢太多了會怎麼樣?鬥志都沒有了,損其志。我們看看歷史上留名的,大半都是來自貧困家庭,因為一有錢就玩物喪志。假如子孫的素質比較愚笨,你又給他錢,那完蛋了,幫助他幹壞事。所以錢這個字怎麼寫?左邊一個金,右邊兩把刀,這個文字就告訴你,對錢要謹慎,不然就兵戈相向。

我們現在看到多少兄弟因為錢告上法庭,甚至於父母都還沒有安葬入土,孩子在外面幹什麼?吵著分財產。所以盧叔叔他有多少錢孩子都不知道,然後告訴他的孩子:我給你們最大的財富就是家庭教育,教導你們做人,你們願意讀書,讀到什麼程度,我盡全力支持你們,但是我一分錢都不留給你,因為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我往後留下來的財產是要做公益事業,要全部捐出來。從小對孩子這樣教導,請問孩子對父母是什麼態度?很尊敬。假如你已經讓他奢侈習慣了,然後告訴他說錢不給你,他會跟你打架。可是從小你告訴他,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孩子對父母非常的尊敬,他會效法父母的為人態度。

結果他的孩子也很優秀,孩子出國留學。留學要回來,就打了一通電話給他母親,說錢不夠買機票,母親一聽到孩子不夠錢,馬上很緊張。所以全世界最好騙的是誰?當媽媽的,孩子只要:媽,我餓了,我渴了,我沒錢。媽媽馬上心神不寧。所以愛孩子要用理智不能用情感,有時候愛之足以害之。現在孩子教育錯在一個字「寵」,寵壞了,動機都是愛他,反而害了他。所以隔天他的太太要去匯錢,這盧叔叔馬上說:來,來,來,這邊坐,我算給妳看,他現在手上剛剛好可以買機票。因為他太了解他老爸了,他只要一回來,你已經學業成就了,爸爸不幫助你了,他回來一定手頭會很緊,所以先看能不能匯一點錢給他,他回來就可以比較寬鬆。所以他說妳不用匯了,他一定錢夠。所以對孩子嚴格才是真正的慈愛。

盧叔叔他孩子要出國去留學就告訴他,我就給你這些錢,你假如多花了,自己解決。很多孩子為什麼會墮落?錢太多了,錢多了就作怪。所以第一個,錢財你只要多亂花,自己負責;再來你假如帶一個黑人,帶一個白人回來,我跟你斷絕父子關係。這個是話先講在前頭,所以孩子很清楚父母的分寸,他自然收斂,不敢造次。結果因為沒有匯過去,孩子還打了幾通電話過來,後來知道父親不會寄給他了,乖乖的飛機飛回來。飛回來以後,去找工作,因為從小父親這樣鍛鍊,二十幾歲去應徵一個連鎖的教育機構,當董事長祕書。結果很多人去應徵,應徵到他的時候,董事長看完資料,對他說這個真的是你寫的嗎?不相信,還就這些寫的東西跟他詢問,他對答如流,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應徵了一、二個小時,後面的人都沒應徵了。然後對他兒子說:你薪水要多少,你開。諸位朋友,你希不希望你的孩子去應徵的時候,老闆說你要多少薪水,自己開。我們的孩子能不能具備這樣的能力?能不能?能不能攸關到現在我們教育他的態度。

結果因為在大都市生活很困難,盧叔叔他也知道孩子第一個月一定錢不夠,房租又貴,但是也沒給他錢,讓他自己想辦法。因為身旁很多的晚輩都跟著盧叔叔學習,而這些晚輩跟他的孩子都認識,都是他的大哥哥、大姐姐,所以他就交代這些大哥哥、大姐姐說:我兒子假如跟你們借錢,你們可以借他,但是不可以借太多,只能借多少以內:當他告訴你今天要還,你一定要打電話跟他要,不可以讓他欠錢。所以第一個月熬不下去了,跟一位大哥、一位大姐各借了台幣五千塊,結果第二個月如期都還給他們,從此以後沒有跟人家借過錢,獨立的能力磨出來。所以真正愛護孩子是要讓他多歷練,成就他的人格,成就他的能力,這才是長久之計。司馬光先生曾經提到,「遺金於子孫」,你把錢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遺書」,你把書給子孫,子孫未必會念;「不如於冥冥當中積陰德,以為子孫長久之計」。而這個陰德除了可以庇蔭子孫以外,當我們在行陰德之事,這個榜樣將是孩子人格最重要的根基所在。所以家風如何承傳,我們在這幾天的課程可以繼續來研究,來深入。

剛剛提到,抉擇是人生相當重要的關鍵。有沒有朋友今天早上爬起來說這麼早要來聽課,在那裡掙扎,不知道要抉擇來還是不來?所以人生處處在抉擇,而每個抉擇也處處在影響我們的人生,所以我們現在的人生狀態是無數個抉擇產生,而這個抉擇有好有壞、有對有錯。人生有哪幾個重大抉擇?擇什麼?今天早上吃什麼,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外國人肚子這麼大,假如這個肚子在我的身上,我看我路都走不動了,擇食。所以很多人說遺傳遺傳,還有一個重要的是飲食遺傳,你不喜歡吃什麼,孩子就偏食;你喜歡吃什麼,孩子就亂吃,吃過頭。我有一個學生小學六年級,一百零九公斤,他走路沒有喘,我看了都開始喘,看了都替他喘,很辛苦。所以教育孩子正確的飲食態度很重要,因為人生有一個最重要的財富是身體健康。你的孩子能身體健康,他的人生已經立於不敗了。

再來還要抉擇什麼?禍從口出,講話要不要學?要不要?那我們教孩子講話了沒有?所以人生有太多重要的事我們都還沒做,為什麼沒做?因為對這個道理的認知深度不夠,你真正了解它的重要性,你一刻都不想停留,所以擇言重要。孔夫子的教誨分四項重點,第一個德行,德行是人生的基石,基礎;再來言語要對,「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當然一言可以興家,一言也可以喪家;再來是政事,這個政事,政是管理眾人之事,所以政事廣義來解釋就是做事的能力;最後文學。其實這就是人生三不朽,立德,有了好的德行才能夠立功,要把事情辦好,一定要會做事、會說話,所以才能立功;有了德,有了作為,要留給後人寶貴的經驗,所以要立言,人生三不朽。

諸位朋友,我們要立德、立功、立言,不能幾十年以後化為黃土,那就太不值得了,浪費了當人,當中國人,這麼好的一個機緣。而一個人人生的價值從哪裡看出來?當我們去世以後,很多人站起來鼓掌,死得好,死得好,這一生有沒有價值?那沒價值。假如你去世以後,很多的人緬懷,很多的人感謝,很多的人流眼淚、傷心,代表你這一生對於很多人的生命有所助益、有所幫助,這一生很有價值。諸位朋友,假如現在我們當下走了,是鼓掌還是懷念?假如是鼓掌,現在要趕快人生態度轉變,這樣才能讓人生發光發熱,所以擇言。

再來還有什麼是重大抉擇?從事什麼樣的行業?而這個行業當中它還隱含著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男怕入錯行,而這個行業必然要有貴人,要有好的領導者來引導、來培養。所以這個擇業當中還包含著你能不能跟對人,所以擇人的能力。你是當上司的人,你要會選人才;你是下屬的人,你要跟對人,所以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所以擇偶重要。怎麼擇偶?中國文化裡面就有教擇偶,可是我們都沒有學到,十多年的讀書生涯有哪一篇文章教你選擇伴侶的?沒有,人生這麼重要的事都沒有教過,所以我們的孩子假如選錯了,能不能怪他們?不能怪。

《詩經》裡面第一篇「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奇怪了,這麼重要的一本經典,居然是談一個鳥類,為什麼?這個道理很深。中國文化用兩個字來含攝,「道德」,什麼是道?提到這個道,大家就覺得虛無縹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實道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當我們做這件事循著正道,就能夠愈來愈順利;當我們是逆道而行,倒行逆施,遲早會敗喪下來。所以中國的道指的是倫常大道,五倫關係,所謂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天地萬物都有它依循的正道規範,人類也不例外。比方說,星球與星球之間的運轉都有它的軌跡才不會相撞,今天九大行星,假如海王星說我不想要這樣轉,我明天要轉九十度,行不行?好,它硬是要轉,在太空當中會發生什麼?可能就發生跟另外一顆行星撞在一起,所以不循正道,必然發生磨擦、發生衝突。

人與人當中不外乎這五倫關係,這五個正道,假如人不願意循著這五個正道去走,必然會矛盾、磨擦、衝突。現代人有沒有循著這個正道走?愈來愈少人了解道德,所以衝突不斷,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夫不夫,婦不婦。所以現在離婚率高不高?殺父害母的愈來愈多,不循道而行。所以這五倫關係就是人道法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叫道,而當我們循道而行會有德行自然流露出來。所以循道去做,去處事待人,這個人就會流露出德行出來,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遵循父子之道,流露出來的就是親,親就是德行,也就是父慈子孝,這個慈跟孝,慈是父之德,孝是子之德。君仁臣忠,仁愛是君之德,忠是臣之德,順著這五倫之後,人就會把他自然的德行流露出來。

諸位朋友,這五倫關係哪一倫最重要?哪一倫?父子,還有人說朋友,我說諸位,這個朋友很值得交。我們來看看夫妻同室,父子、兄弟、夫婦同家,延伸出去才是社會,「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一個人的言語行為甚至於思想觀念,從小養成,所以家教重要。學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延續而已,而家庭教育是一個人人格形成的根本所在。但是現在的家長有一個錯誤觀念,教孩子是誰?給老師,所以教得一塌糊塗,因為根不見了。而教孩子最重要,身教,以身作則。以前的父母懂,在家裡面行為都非常謹言慎行,給孩子當榜樣,所以夫婦同室。

當夫妻之間能夠相敬如賓,互相禮讓,家庭氣氛非常的和諧。家庭氣氛會不會影響小孩?當然會。我們今天在辦公室裡面,有一個人昨天跟男朋友吵架,心情不好,進了辦公室大罵一頓,看到誰都不順眼,這個房間裡面的氣氛怎麼樣?好像到哪裡去了?好像到了地獄一樣,每個人的胃都不舒服,所以氣氛時時刻刻影響人。當夫妻之間常常吵吵鬧鬧,孩子的人格一定受影響,因為從小就有負面的一個引導。假如孩子在這樣的環境成長,他會有一種感受,他會覺得我要趕快離開這個家;我趕快嫁出去,不要在這個家了。所以很多的女性很早就結婚了,遇到一些男士她要什麼就給她什麼,她覺得他好愛她,所以就嫁了,嫁了以後就完蛋了,為什麼?為什麼會獻殷勤獻得這麼積極?一定是有目的的,一定是她長得年輕貌美,所以當她沒有健全的家庭生活,她是沒有能力判斷好的伴侶,很可能人生愈走愈糟糕。所以當夫婦和樂,她就知道夫婦應該怎麼相處,她會去找好的對象。

再來在這樣的環境當中,父母跟子女感情很好,所以夫婦正,父子關係就正,所以我跟父母關係相當好。我記得父親有時候就會把我找過來,來,爸爸帶你去走一走。以前父親都很嚴肅,但是他有時候就戴著我騎著摩托車,雖然沒有轎車,但是騎著摩托車可以感受到父親很疼愛我們,我抱著父親的肚子坐在後面,感覺很幸福。所以當父親要多多陪孩子,那個對親情很重要,他可以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懷。兄弟姐妹友愛,我人生路上我兩個姐姐時時都給我鼓勵,我的二姐當知道我決定要出來弘揚中國文化,她馬上說我一個月給你一萬塊的新台幣,你不要有後顧之憂,絕對不會餓死。聽了以後全身都是動力。人生有兩股力量不會要求你回饋,父母、兄弟姐妹,還有一股力量含在父母裡面,就是老師。所以中國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就跟自己的父母沒有兩樣,所以這個關係就很好。

那我們再來看,當孩子對父母懂得感恩、懂得報恩,這樣的人生態度形成,他出社會去,遇到提攜他的長者,他就會對人家尊敬,他會對公司效忠。中國話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那是真理。現在很多日本企業界要提拔一個人才,好幾個人都有資格,他們會怎麼去做最後決定?先去看看這些人孝不孝順父母,一看,很多人都篩選掉了;再來照不照顧妻子兒女,沒有道義的人是不可能效忠公司的。所以自然夫婦正,父子正;父子正,君臣就正,在家裡兄弟姐妹會互相照顧。他已經形成這種態度,形成恭敬長輩,形成處處替人著想,他一出社會,跟同事、跟朋友自然而然都是這樣的態度,所以朋友關係也會處得很好。

所以夫婦重不重要?重要。既然夫婦重要,那當然要慎於一開始,開始就要選好,所以擇偶要很謹慎。我們的《詩經》一開頭才說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什麼是窈窕?我問中學生,他們直接回答身材姣好的女性。昏倒,完全曲解了,所以現在男人都找不到好老婆,因為他錯了。窈窕是指賢德的女性,所以不讀經典人生沒有理智,會下錯判斷,那就有很多不好,要收拾殘局了。好,那我們早上課先上到這邊,謝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0:50 |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各位,我还不是很清楚怎么贴帖所以 把第一集贴到第二 集的下面了。还有很多集如果有 感兴趣的朋友 请来电索取《弟子规》DVD(免费的结缘品)我不是做生意别误会,就是想把好的东西能让更多的人得利益。谢谢 新年快乐!哦电话5142251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14:10 | 只看该作者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講到了擇偶的問題,因為五倫當中夫婦之倫相當重要,所以《詩經》第一篇才會提到男女,提到夫婦之道。所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擇偶的一個重要條件,是看女子賢不賢德,這個態度也相當重要。剛好有一位朋友他聽完課以後就到前面來跟我說,他說:蔡老師,我就是只看漂不漂亮,所以娶了以後,現在夫妻相處出了一些問題。他說不過聽完課以後,他確立了一個態度,就是不可以離婚,不離婚,靠自己的德行來轉化夫婦的相處,讓這個關係往圓滿的方向去發展。中國人常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有德行、有智慧,任何的境界都可以把它轉化,都可以讓它走向圓滿的方向。

「關雎」裡面為什麼勸導夫婦之道要用一種鳥類來教導?其實這也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因為成人最重視的、最難放下的是什麼?是面子。所以你直接告訴他說,你要對你太太好一點,你這樣不對。你直接批評他,他會怎麼樣?他會惱羞成怒,你管那麼多,我家的事。要避開成人的面子,所以用鳥類來譬喻。因為關雎這種鳥類找了一個伴侶以後,終身不換。所以那個意思就是說,鳥都這麼忠誠了,我們人可以比不上鳥嗎?可以人而不如鳥乎?那聽懂的人馬上就會自我反省,我可不能連畜生都不如;沒聽懂的,我們也沒跟他結怨。這就是講話的藝術。為什麼《詩經》裡面有這麼多蟲鳴鳥獸的名稱?都是用譬喻來點醒人很多重要的做人態度。

「關雎」後面的詩提到「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而這個荇菜是在祭祀祖宗的時候要採擷的植物,這個植物誰去採?都是媳婦去採,這很有含意。當媳婦去採來祭祀祖宗,祖宗在天之靈看到這個媳婦很賢德,他很安慰。所以俗話說娶一個好太太可以旺三代,諸位朋友,娶一個不好的太太,同理可證怎麼樣?敗三代,所以要不要謹慎?要很謹慎。不過像我們這種適婚年齡父母就一直催趕快結婚。我有很多女同學她們都三十出頭,也都拉警報了,結果父母就說趕快結婚。她就對她母親說:妳都不幸福,還叫我結婚。她媽媽想一想,對!我自己都不快樂幸福,還叫她結婚。結果母親停了三十秒鐘又對她說,反正妳就是趕快結婚就對了。

很多家長說,希望他以後孩子快樂就好。快樂就好,聽起來標準高不高?好像很低。諸位朋友,你快樂嗎?快不快樂?從大家的表情看出來好像不怎麼快樂。我們的婚姻要能經營得美滿,孩子才會對婚姻有信心,所以這個擇偶很重要。那當然我也都被我爺爺催,我爺爺都說都不結婚,看到我就搖頭。這個時候年輕人很怕面對長輩,就趕快跑掉了,愈跑長輩愈喜歡嘮叨你。我都來者不拒,爺爺這麼一講,我就跟爺爺講:爺爺,我不是不找,我很認真找。他一聽眼睛也瞪得很大,我說我假如找的不好,我們的家族會敗三代,所以我要很謹慎。他說:對,對。所以這個抉擇重要。

而抉擇還有哪一些重要?抉擇朋友。很多家長都擔心現在社會這麼亂,我的孩子出去了,不知道會不會遇到壞人。有沒有這個擔心?這擔心有沒有用?我們人生好像很多道理都很明白,但是還是繼續犯,明明知道擔心沒有用,還是繼續擔心,所以要有理智。人的思考不要順著自己的煩惱,應該順著智慧,順著真理。《易經》裡面就有講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現在的講法都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這一句道理告訴我們什麼?善的人會跟善的人在一起,惡的人會跟惡的人在一起。所以當我們的孩子是善人,自然引來的是善良的朋友,現在我們要擔心的是孩子是不是一個好人,是不是一個善人。我畢業到現在十年了,邁向第十一個年頭,這麼多年來也沒有被人家欺負過。

我的姪兒他在兩歲多,他的媽媽就開始教他《弟子規》,當他在家門外跟很多孩子一起相處的過程當中,看到孩子打人,看到孩子罵人,這個小孩會拉拉他媽媽說:這個小朋友不可以亂打人,這個小朋友不可以亂罵人。他為什麼會判斷?當我們用《弟子規》教導他,他知道「入則孝」,孝是善,他知不知道什麼是惡?什麼是惡?沒那麼難,不孝是惡。「出則弟」,他知道「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他懂得尊敬長輩,敬老尊賢是善,那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惡?不尊敬長輩是惡。他知道「置冠服,有定位」,很多生活規矩要有,要排整齊才不會亂,那他也知道不謹是惡。他知道「凡出言,信為先」是善,那知不知道什麼是惡?不信。「汎愛眾」,愛護眾人是善,什麼是惡?傷害眾人是惡。所以學了經典,學了《弟子規》,他可以善惡分明。當一個人善惡分明,他就會判斷好壞,判斷什麼樣的朋友可以接近,什麼樣的朋友應該敬而遠之。

我們從這裡要了解到,聖賢人講一句話很有道理,包含了人生一切事物都在其中,「萬法因緣所生」。這三個字你搞清楚了,你人生就明白了。我們來看看大自然當中萬法因緣所生,所以一棵酪梨的種子是因,它放在這個桌子上能不能生長?不行,因為沒有緣。緣是什麼?陽光、空氣、水、土壤,不結果,無因有緣也不結果。所以交朋友,交到不好的朋友,因在哪?緣在哪?果在哪?我們要看清楚,不然會推斷錯誤。

有一個新聞裡面報導到,通知他的父母說孩子已經犯了很嚴重的罪,母親接到電話說道:絕對不可能是我兒子,一定是同名同姓的。到了警察局,一進去門一打開,在做筆錄的是她的兒子。本來是說絕對不是我兒子,一看到是她兒子,說道:都是被那群朋友帶壞的。一句話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為什麼是她的孩子被朋友帶壞,為什麼不是其他的孩子被朋友帶壞,所以真正的根源在哪?在一個人善惡不分,遇到了惡友,不好的緣才會結惡果。假如他善惡分明,縱使身旁遇到惡人,會不會結惡果?不會,他會敬而遠之。我們身旁沒有惡人嗎?多少都有,我們為什麼沒被影響?是來自於我們有判斷能力。一個人的判斷力從哪裡開始建立起來?他有理智,有智慧。

現在年輕人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樣有沒有判斷力?沒有了,他下錯判斷,下錯抉擇,誰要負責任?自己。不止自己遭殃,家裡的人統統必須去承受,鬧得家裡雞犬不寧很多,這是意氣用事,而不是用理智、用智慧。一個人的理智跟智慧愈早形成愈好,這樣他的人生會愈走愈輕鬆。假如人生的理智沒有建立起來,下錯了很多抉擇,他人生愈走愈沈重,愈多包袱、愈多後果要收拾。諸位朋友,您現在愈走愈輕鬆了,還是愈走愈沈重?我們學貴自知,一個人要學習,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狀況,我們才知道從哪裡開始轉變、開始調整。

聖賢教誨斷了三代了,不要從我們這裡再繼續斷下去了。所以朋友就提到為什麼我們這麼積極要推展中國文化,動力來自哪裡?我跟朋友提到,我說我是升學主義的產品,讓我自己人生小鼻子小眼睛,心量愈來愈小,生活得一點都不痛快、不踏實。這個遺憾我不希望在我的學生身上繼續發生,這是一個當老師的良心。我在推展經典,常常學生在讀著《弟子規》,讀著《孝經》,我聽了都會感動得掉眼淚,我二十幾歲才開始念,他們比我早十多年。

我拿著兩本《弟子規》開車開了三個小時去找我一個結拜的大哥,在餐館裡面飯都還沒吃,我已經開始一句一句講給我的結拜大哥聽。比方說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諸位朋友,它只是一個動作而已,但是不要小看這句話,影響的面很大。我們來思考一下,現在家長叫孩子:小明。回答是什麼?幹嘛!我在看電視,你沒看到我在玩玩具,別吵。現在有沒有:小明。突然有一個小孩走過來:媽媽,有什麼事嗎?來,有看到這種小孩的舉手,拜託通知我一下,他可能是范仲淹轉世的,還是顏淵轉世,要把他找出來,從小好好培養,才能夠承傳中國文化。都沒有了。雖然只是一個對父母言語的態度,但是它卻是一個人對人是否恭敬的根本所在。

當一個孩子恭敬心不見了,他的傲慢就來了;當一個孩子恭敬心不見了,他學問想成就都困難。中國的學問「主敬存誠」,誠跟敬跟一個人的本善相應,唯有誠跟敬,這個人的智慧才可以開顯,學問才能成就。所以雖然只是對父母一個講話的態度,卻影響甚深。當一個人對父母都不尊敬,對你很恭敬,你相信嗎?相不相信?學問重在內化,內化就可以從他的心觀察到他的行為。所以對父母不敬對你會敬,一定是別有用心,你口袋裡的錢要拿好,不然會減少。所以一句一句影響的面都很大,很深遠。

我這樣一句一句講給他聽,突然講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很悲傷就哭起來了。諸位朋友,我不是很愛哭,你們不要誤會。我確實對人生有很多感受特別強烈,那種慚愧也好,那種感動也好,眼淚止不住。結果我的大哥在旁邊一句話也沒說,等我哭了比較恢復情緒,他就對我說,他說我聽大學教授講課,也沒有人像你講成這個樣子。我接著就告訴他,我說為什麼剛剛情緒這麼強烈,因為講到一半突然感覺,假如這些道理小時候有老師肯教給我,那我的人生少走很多冤枉路。而人生走了冤枉路浪費了自己的時間,浪費了自己的青春不打緊,在這個走冤枉路的過程,不知道講了多少錯話,做了多少錯事,讓關心愛護我們的人內心很痛苦,這是我們無法挽回的,所以這個相當遺憾。人生對父母講一句忤逆的話,都會造成終身遺憾。因為這個遺憾很強烈,我們不希望我們後代子孫、還有我的學生繼續重蹈覆轍,希望他們的理智、智慧趕快建立起來。而《弟子規》是一個人理智的基礎,所有做人處事的綱領都含在裡面。

古代的孩子什麼時候學?五、六歲以前學。諸位朋友,古代五、六歲就會的道理,我們現在幾歲才會?有一個長者七十歲,在杭州我們有課程,上到第四天,剛好跟我碰到了,長者跟我說人生第一課我七十歲才學,很感慨。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緣分,讓我們的下一代不要再像我們這樣。那一天我們到澳華歷史博物館,館長聽了一個半小時的課程,他上台來,他說這些教導孩子的道理,雖然我的孩子已經那麼大了,我一定要把它用在我的孫子,還要用在我的曾孫。

理智從哪裡來?智慧從哪裡來?孔夫子說「學而時習之;好學近乎知」,所以智慧必然要從學習開始。那學了就會有智慧嗎?學很多就會有智慧嗎?不見得,你看博士讀了書那麼多為什麼離婚率特別高?他會不會做人?不見得,所以學習多不代表就有智慧。現在憂鬱症的人很多,你有沒有看過一個字都不認識的人得憂鬱症?很多是看書看一大堆,看到最後腦子都亂了,想東想西的,反而會得憂鬱症。所以學習一定要學對東西,因為在這個時代你必然要很會判斷,知識積累的速度,每過幾年就增加一倍,你看出版品這麼多,要看哪一本?要看真理,要看超越時空的經典,你才能證明他講的話正確。

有一本書叫《窮爸爸,富爸爸》,看過這本書的舉手,這本書是暢銷書。當然一個人會理財是重要的,但是有比理財更重要的東西。有一位母親買了這個書,她就跟她女兒說:妳幫媽媽洗衣服給妳三塊錢,幫媽媽洗碗給妳兩塊錢,所有的酬勞都給她寫好。結果這個母親說真有效,我女兒從很懶惰馬上變得很勤勞,有沒有效?中國有一句話大家要記住,「欲速則不達」,你凡事強調快速,保證有副作用,相不相信?你看,現在交男女朋友、結婚,速婚,快一點,速的結果是什麼?婚姻當兒戲,造成社會問題,所以這個速要謹慎。吃東西也要快速,速食,吃出什麼?慢性病愈來愈嚴重,有沒有?婚姻現在強調快速,這都有相當大的副作用。

再來,醫學也希望快速,流鼻涕發燒了,馬上西藥吃下去,鼻涕也不流,燒也退掉了,有沒有效?副作用肝跟腎會吃壞掉。聽說我們雪梨地方的醫院很有醫德,不隨便開藥。其實我小時候去看西醫是這樣沒錯,看到我發燒情況不嚴重,會建議多休息、多喝開水,不要亂打針,這是有醫德。但是現在很多地區醫院就不是這樣,你一來藥開很多,左右還要給你打一針。我們看一下,鼻涕不流了,好嗎?頭不燒了,好嗎?其實為什麼會流鼻涕,為什麼會發燒,我們有沒有去把原因了解?

當感冒病毒入侵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免疫系統會啟動,啟動以後跟病毒要打仗,打仗的時候我們說兩兵相交,兵器打在一起鏘鏘鏘,會怎麼樣?會發出火花,有沒有?所以會發熱。它們打仗也會發熱,所以會發燒,那是你身體的警訊,那是你免疫系統在作用。那流鼻涕,兩軍相交會有死傷,所以鼻涕就是你免疫系統跟人家打仗留下來的戰果。你看到鼻涕要很肅然起敬,我的免疫系統在英勇奮戰。但是這個仗打多了,經驗就有了,免疫系統很聰明,這一個病毒只要跟它交過手,它馬上存到它的記憶體裡面,下一次同樣的病毒再來,一下就把它清潔溜溜了,所以免疫系統要愈挫愈勇。

結果現在軍隊你都不訓練,病毒一來,你馬上藥吃下去,這個藥有沒有說進去以後,病毒殺掉,免疫系統不殺,有沒有可能?你假如發明一種藥,吃下去只殺病毒,不殺好的細胞,不殺免疫系統,你假如發明出來,告訴我一下,我當你的經理人,因為你會一夕致富,因為這個商品一定會大賣。現在有沒有這種商品?沒有,這個藥見什麼殺什麼。所以我們看到這西藥吃下去以後,孩子二、三天臉頰就怎麼樣?消瘦下去,沒有胃口,因為腸胃裡面的益菌被消滅掉了。一沒有胃口又吃得少,吃得愈少,體質免疫系統就不增強,所以這是惡性循環。這樣的孩子只要天氣變化,流行性感冒一到,他必然要去報到。這樣的孩子你要照顧多久?所以有正確的知識,才有力量去解決問題。

中國人強調要道法自然,不可以只求症狀,不可以治標,應該治本。人與人當中有衝突了,絕對不是切掉就沒事。今天夫妻不和,離婚就沒事了,大錯特錯,離完婚以後問題更複雜,孩子的一生造成無法彌補的一些遺憾在。而且在婚姻生活當中,時時只看到別人缺點的,往後的人生會一錯再錯。她會想下一個男人會更好,結果下一個有沒有更好?我們曾經看到一對夫妻,太太結了四次婚,先生結了三次婚,他們那個家族很複雜,可能兄弟姐妹都會搞錯誰是誰生的,天下大亂。

人與人當中的問題,必然要自我反省才能解決,才能用德感化他人,人跟人的良性循環才帶動得起來,而不是互相指責。中國文化有一句心法,「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人生有什麼不順勢的地方,先不要怪別人,首先要自我反省才行。所以快速要謹慎,往往有副作用,最好的方法道法自然。今天身體二十年搞壞了,你絕對不要想吃一顆藥下去就好了,沒有這種事,那作夢才有。中醫裡面就要把你慢慢調養到正常的狀況,所以能夠半年、一年調回來,這功夫相當好;教育孩子亦如是。

很多家長,因為我們是啟蒙中心,會一起跟我討論孩子的問題。討論完以後我會送他一句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教育要以身作則,教育要有耐性,只要父母跟老師好好配合個半年、一年,情況一定會轉圜回來。結果家長一聽到半年、一年,我哪有空!所以要走的時候,很恭敬:謝謝蔡老師,謝謝,下次我再來請教。一出門以後有沒有再回來?沒看到人。但是往往假如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你繳幾千塊錢,只要上兩天的課,馬上告訴你如何教出天才來。一大堆人去報名,相不相信?這個時代的人都貪快,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

我們剛剛提到,今天他孩子勞動了馬上給他錢,孩子馬上從很懶惰變得很勤勞。過了一個禮拜左右,這個媽媽又跟我們聊到,她說蔡老師,出狀況了。我說什麼狀況?她說昨天我回到家裡累得半死,我跟我女兒說:女兒,那些衣服已經洗好了,幫媽媽曬起來,媽媽給妳兩塊錢。她女兒看看她說:我今天也很累,我不賺了。諸位朋友,家庭是教利害的地方嗎?假如連家庭都教利害,那這樣的孩子他的腦子裡只有什麼?只有利害。當他的利害跟父母相衝突了,他會怎麼做?所以家庭不是教利害的地方,家庭是教孝心的地方,家庭是教本分的地方,家庭是教付出的地方,家庭是教感恩的地方。所以學習要學對東西,不然愈學與智慧背道而馳。

諸位朋友,現在人很喜歡讀心理學,假如一個心理學家四十歲寫一本書,六十歲又寫一本書,那你要看哪一本?六十歲,好,為什麼?他有了很多的經驗。這一句話應該這麼講,他應該有比較多的經驗,但是這兩個應該是不是絕對?好,那這個心理學家八十歲又寫了一本,你要看哪一本?八十歲更有經驗。那有心理學家前面寫的跟後面寫的是不一樣的,他會告訴你說,我二十年前說的是錯的,我現在這樣分析才對,然後他會告訴你對不起。那你想說我這二十年都照你說的做,我的兒子也照你的說法養,他一個對不起,你付出多大的代價,是吧!

現在整個下一代的教育大半都不是中國人的教育,我們自己是中國人,請問你的小孩思想裡面是不是中國人的思想?大半都是西方功利主義思想,大半都是這樣。我們把這麼重要的事放在一個不確定的因素之上,我們在學教育理論的時候,也常常看到某一個心理學家的理論出來了,他拿什麼當理論?拿老鼠當實驗,拿狗當實驗,拿貓當實驗,實驗出來的結果告訴你,孩子應該這樣養。會養成什麼?諸位朋友,養成什麼?他拿老鼠當實驗,拿狗拿貓當實驗,所以教出來的下一代重視的是欲望,有沒有感覺到?請問動物裡面有沒有教出仁愛?有沒有教出孝心?有沒有?沒有,所以人跟禽獸有什麼差別?差別在有道德倫理。

孟夫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以做人,人之四端是仁、義、禮、智,仁義禮智就好像人的兩隻手、兩隻腳,當這仁義禮智沒有了,人就不健全。所以下一代現在腦子裡都只有欲望,只有自己,因為他沒有這些道德教育。中國人的教育是要把人教成天地人三才,我們念《三字經》念得那麼熟,「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所以你的目標很重要,你的目標是要教養出可以把天地之德演出來的人,還是只是會滿足欲望的人,那這個就天差地別了。所以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較圓,我們已經感受到全世界性的問題都在青少年教育,而下一代只要壞了,全世界都遭殃。

那有沒有解決的方法?七0年代英國大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就提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兩種學說可以解決,一種是孔孟學說,一種是大乘佛法。那孔孟學說的核心在哪裡?仁愛,仁慈;大乘佛法的核心在哪?在慈悲,其實是同一個意思。其實不只東方聖哲這麼教導人,西方的聖哲,耶穌基督也教導人,要神愛世人,要懂得博愛,所以所有聖哲事跡教誨人核心都在仁慈、博愛。現在因為從小的教育沒有仁慈、博愛,所以不聽老人言,吃虧就在眼前。所以要教孩子什麼,絕對不是坊間找幾本書馬上就來教,一定要教超越時間、空間的真理。

經典因為已經超越幾千年了,幾千年前需要孝,幾千年後更需要孝。而孝道不只中國人需要,外國人也需要,所以我們在圖文巴辦《弟子規》的課,很多當地的澳洲人坐在前面聽,我們坐在後面,講到閔子騫的故事,講到大舜、子路的故事,他們坐在前頭頻頻點頭。上完課坐下來,我們跟他們一起座談,就問他們聽完之後有什麼感受。澳洲人說:做人應該這樣,做人應該如此。我們終於了解他為什麼在點頭,因為聽了心生歡喜。《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人指的不是只有中國人,而是什麼?一切的人類。

任何一件事信心很重要,我們要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有信心,他才能產生莫大的力量。學習要有自知之明,我們現在要來檢查勘驗一下,我們的思想裡面有哪一些是西方思想,哪一些是中國人的思想。諸位朋友,你是炎黃子孫嗎?怎麼沒聲音,你是炎黃子孫嗎?是。有一個年輕人二十五歲,從小在美國長大,他的血統保證是中國人的血統,他的思想哪裡的思想?西方美國人的思想,那是血統會影響人生,還是思想會影響人生?對,所以我們保證都是中國人的血統,但是思想那可不一定,你要檢查一下。有一次演講我就問一個問題,當你拿到最好吃的食物,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剛好前排第一位坐了一個三十歲的年輕人,他沒什麼思考,他馬上說:馬上吃下去。隔兩排有一位四十歲的女士,她說給孩子吃。坐在後排有一個七十歲的老人家,他說給父母吃。這一個回答很妙,諸位朋友,誰才是道地的中國人?但是誰念的書最多?答案不就出來了,學歷愈高不代表有學問。學問是真正能利人利己,這才是真學問。

西方的思想它的核心在自我為中心。我們以前念原文書,很多名詞都念不出真正的味道出來,什麼叫自我中心,叫自私自利,看起來自我中心翻譯名詞好像還特別高貴,我們都被騙很久。時時只想自己,與人就會相爭,你都要給人家拿好的,人家當然會跟你爭起來,所以必然會競爭。競爭無法得逞會怎麼樣?開始想辦法害他。鬥爭再沒有辦法解決怎麼辦?就打起來了。仗可不可以打?打不打得了?現在核子武器全世界加起來,可以把地球炸毀幾十次都說不定,所以只要戰爭,往後會怎樣?所以走在路上看到電線桿上面寫了四個大字「末日到了」,耶穌的教誨也是有道理。

諸位朋友,末日到了沒有?中國有一句話叫「生不如死」,那意思是什麼?活著比死還痛苦。我們現在來看看整個社會呈現什麼樣的狀態,癌症愈來愈多。人為什麼得癌症?根源在心,人生有很多無法接受的事情,很難受,慢慢五年、十年、十五年以後,細胞整個病變,造成癌症。癌症的因在心裡痛苦,心裡情緒不好,所以癌症一直攀升。再來憂鬱症愈來愈多,憂鬱症也是心裡障礙。再來自殺率愈來愈高,日本一年超過四萬人自殺,各地都是。現在自殺年齡開始往下降,還有小學就自殺了。離婚率愈來愈多,夫婦之間沒有道義。再來我們看到父殺子,子殺父,當整個社會現象一直往這裡走的時候,日子好不好過?不好過。原因到底在哪?在人都自私自利。

我們在大陸了解到一件事,四川十三歲的孩子煮飯給他爸爸吃,他父親吃了以後暴斃死掉了,家裡太窮,沒有錢驗屍,草草埋掉;過沒多久,母親吃了他煮的飯也死了。結果去祭祀父母的時候很不耐煩,把這些食物都倒到水溝裡面去,然後對他嬸嬸說:我父母是不是有買保險?他嬸嬸一聽不對勁,報警處理,結果保險費只有一萬塊人民幣,父母都死了。接著問他:你拿那筆錢要幹什麼?他說要買一支手機。老祖宗早就提醒我們,「欲是深淵,欲令智迷」,欲望就好像無底的深淵,踏下去見不到底,重利就輕義,只重視欲望、利益,道義就擺一邊。所以物質愈發達,人的欲望就愈擴張,到最後可能就六親不認。所以父母要謹慎,不教孩子德行,在現在這種誘惑的社會當中,孩子的人生很難走得圓滿順利。好,這一節課我們就先上到這邊,謝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14:13 | 只看该作者
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05/3/18  澳洲雪梨大學  檔名:52-121-04

我們接著剛剛的課程,提到末日不單是打起仗來,當人內心很痛苦,生不如死,那就是末日到了;當倫理道德都退喪了,人的日子就很苦。連父子至親,夫婦之義都不復存在,那整個世界就遭殃了。這個例子不單是十幾歲的孩子。剛好汕頭有成立學習經典的班級,小孩年紀都在小學以下,一個多月以後,老師安排他們上台分享一下這一個多月的學習成長。有一個小孩七歲他上台來,第一句話說道:我學了《弟子規》才了解到做人原來要孝順。做人原來要孝順,所以做人也好,孝道也好,要不要教?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很多年紀大的人就說,那我父母又沒有教我,我為什麼會知道孝順?其實不是沒教,是沒用言語教,有用身教潛移默化。現在的父母,他把教育拉到言教上,而不在身教。以前的父母不只身教,整個社會風氣都在教導要孝道,要有忠孝節義,那是社會教育淳樸。

以前的戲劇,以前的布袋戲,都演什麼?都是演這些做人的道理。現在父母沒有身教之外,社會教育不只沒教好的,還教什麼?教殺盜淫妄,所以孩子墮落的速度特別快。面對這樣染濁的時代,我們教育孩子刻不容緩。今天你不教他好的,他會怎麼樣?有家長說,今天孩子沒進步也沒退步,有沒有這個道理?俗話說「學如逆水行舟」,不是進鐵定是退,所以孩子一日不學對的,一日就學錯的。現在的傳播媒體無孔不入,電視、電腦,還有孩子眼睛所看到處事待人都在學習,所以對錯每天都有消長,我們要趕緊教對的才行。

這個孩子接著又說,他說我還沒學《弟子規》以前,每天都在想如何謀害父母,七歲。他的媽媽本來興高采烈來聽他講,一聽到這句話,第一個表情是非常錯愕,接下來淚流滿面,相信她在想我怎麼也想不到我的孩子會這樣想。其實現在為人父母者到底知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孩子在說什麼?孩子在做什麼?我們自己的孩子,你了不了解他做人的分寸到什麼境界?我們可能都不知道。

從這個結果,七歲的孩子為什麼對父母是這樣,我們來推原因在哪。父子無親,父母跟子女之間沒有親情的愛護,為什麼沒有?因為不親才會這樣,因為父子之親,不是誰規定的,是一種天性。你看小孩子一、二歲對父母很依戀,當他犯錯了你打他,你愈打他,他愈往你的懷裡鑽過來;而父母生了孩子,看到一個嗷嗷待哺的生命,他那種父母的愛油然而生,天性。有沒有哪一個媽媽生了孩子第一眼心裡面想著,他二十歲以後可以買大房子給我住,買大車子給我開,會不會這樣?念念只想著這個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有好的人格,所以那種關懷、付出跟依戀是一種天性。為什麼天性搞到最後會父子相殘?我們看現在孩子,你罵他兩句他會怎麼樣?聽說現在是一言九頂,一句話講出去,頂九句話回來,都不親了。

現在當父母的人沒有盡到養育、教育,現在有「代理父母」。誰是代理父母?找傭人。像很多還找外國的傭人,找菲律賓、印尼、越南,找這些傭人來,話都講不清楚,所以下一代的語文好不好?小孩子在學語文的時候是不是用眼睛學的?最主要用哪裡?用耳朵,所以發音不標準他的語文就學不好,而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語文學不好其他學科就沒有信心,所以影響他的學業。不只在學業方面影響,傭人養小孩子用什麼態度養?把他當自己小孩嗎?把他當什麼?當小皇帝養,對他百依百順,怕他講壞話他的工作沒有了,所以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要出門的時候,坐在椅子上雙腳一攤,他得幫他穿襪子、穿鞋子,孩子這樣帶出來,生活能力都很低。所以有一個孩子去學校念書,老師分派掃地工作給他,這一塊你要打掃,他跟老師說:老師,不要這樣,我給你錢,你幫我做。他覺得只要有錢,什麼都可以解決掉,所以傭人帶有這些情況會發生。

再來,隔代教養。人到老年要享清福,不要孩子還沒結婚就告訴他,你以後生孩子我幫你帶。帶孩子輕不輕鬆?諸位長者,帶你們的小孩跟帶現在的小孩那可不一樣,沒那麼輕鬆。所以隔代來帶小孩都會有一些情況發生。因為這個爺爺、奶奶就喜歡含貽弄孫,小孩都很可愛,比方說,小孩抱在手上給他打一巴掌,奶奶還會說:孫子打我一下,真可愛。還在那裡樂得不得了。孩子會學到什麼?打人很有趣,這個敏感度要夠。比方孫子說:奶奶我口渴了。奶奶馬上跳起來,孫子想到我了,恭恭敬敬倒一杯水,拿過來:孫子,來,趕快喝,不要渴了。這樣教對不對?這樣教誰最大?小孩是太上皇,比爺爺、奶奶還大。

還有一個小孩,他母親有四個兄弟姐妹,他父親有三個兄弟姐妹,剛好所有這些長者只有生一個男的,一個女的,他就是那個男孩。所以他有四個老人疼,有七個大人疼,三千寵愛於一身。結果他爺爺有一次就說:孫子就代表我,他說的話就是我說的話,打他就是打我。你看這寵壞了,結果父母一看苗頭不對,趕快把他帶回家去自己帶,到一個專門在教中國經典的幼兒園,從做人開始訓練起。

有一次吃飯他看到菜太少,他就往後一退:菜太少,我不吃。為什麼菜太少?因為皇帝吃飯要幾道?要一百道菜,所以菜太少。結果他母親帶回去以後拿了一碗麥片粥給他吃,七點的時候拿給他,他說不吃,我要吃麵。他媽媽也沒發脾氣,對他笑一笑,好,不然算了。到了九點,餓得受不了了,我要吃東西。他媽媽又把麥片粥拿出來,要不要吃?不吃。到了九點半,他媽媽看他的表情快餓得不行了,就過來跟他說,你吃一口試試看。結果一口吃起來好好吃,趕快吃。餓的時候什麼都好吃,不挑了。所以教導孩子原則要很確立,不可以變,不然孩子一直都探你的底線,把你的底細摸得一清二楚,教育孩子原則要抓得牢。

剛好送到學校去,要教他對老師要有禮貌,所以他媽媽就告訴他,跟老師鞠躬問好「老師好」,那個孩子不動,站在那裡,因為家裡他最大,怎麼可以行禮。皇帝能不能跟別人行禮?不行禮。結果這個媽媽鞠了五次躬給他看,他還是如如不動。媽媽只好走出幼兒園正準備離開,忽然覺得不對,教育裡面有一個態度很重要,謹慎在於一開始,一開始教對了,就對了;一開始沒有教對,往後再教很困難,所以就打電話給他父親。他父親接到說:對,這個要好好教。又趕到幼兒園來,兩個夫妻一起到這個孩子面前,他的父親告訴他要尊敬老師,父親鞠躬示範給你看,就這樣老師好,沒動,再老師好,不知道鞠了多少次躬,他的孩子看到哭出來,掉眼淚,父親的這種誠心把他的惡習性轉化掉了,所以這個孩子現在開始鞠躬了。

結果微妙的事情發生了,他對老師愈恭敬,學習的效果、學習的成長愈快,所以德行跟學業必定成正比。後來剛好遇到他生日,本來生日腦子裡面就想著蛋糕、禮物,剛好老師也了解到他生日快到了,就開始引導要知恩報恩。生日是母親受難日,母親有很多的辛勞、恩德我們要銘記在心,所以生日要表達我們對父母的感謝之情,而不是想一大堆蛋糕。那小孩愈小愈好教,教完以後,他回到家裡跟父母講,他說我要給母親一個禮物,就是我要把做人學好,五歲的孩子有這樣的態度、認知。

所以縱使是隔代教養,一定要很謹慎,爺爺、奶奶跟父母的教育原則要一樣。不然孩子一犯錯,他很聰明,他也很會察言觀色,他會馬上想到躲到誰的後面就沒事了,所以他一犯錯,第一個念頭不是改過,是什麼?逃避。這個現象我也有觀察,比方說我一個學生,六年級,跟同學打架,我說你為什麼打人?你為什麼打人?這個孩子馬上說,老師他也有,你的注意力被他轉掉了。結果他遇到我他沒轍,我瞪著他說:我剛剛問你什麼?我問你,你為什麼打人,我沒有問你誰打人。他一看沒有辦法逃避了,只好乖乖的低下頭來。所以現在的孩子第一個念頭都是逃避責任,顧左右而言他。這個看起來是件小事,可是對一個孩子的心性是大事,他不老實,他虛偽。

所以教育孩子,整個家裡面的長者原則要一致。我就回想到小時候我犯錯了,我爸爸要處罰我,我的爺爺馬上站起來,帶著我奶奶要上樓去,然後就對我講:誰叫你要犯錯,被處罰你活該。就上去了。我那時候覺得我爺爺怎麼這麼絕情,平常對我這麼好,現在怎麼這樣六親不認。後來自己教書,明白了,爺爺很有智慧,這懂教育。所以懂教育不是書讀多,是知道那個分寸。後來我在演講的時候,有一個媽媽很聰明,把她的婆婆帶來一起聽課,結果聽完課以後,這個婆婆就走到我們面前來說:我媳婦教對了,我教錯了,我把孩子寵壞了。這個媳婦知道可以借力使力,直接說婆婆錯,那不行,透過老師的演講,可以提醒她的婆婆。所以家裡面的教育原則要一致才行。

自己帶孫子也要有相當的教育敏感度。我的外甥在我們家的時間滿多的,我媽媽也常常照顧他,我對他很凶。因為他出生第二天就到我們家裡來,我看到他的眼睛轉過來轉過去,我本來要對他微笑都笑不出來,因為那種眼神不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所以現在來投胎的人都不簡單,真的,我不騙你。所以我有相當高的警覺性,對他就特別嚴肅。這個小孩小時候,很多大人來我們家逗他玩,逗了三、五分鐘就不逗了,對我們說:到底是我玩他,還是他玩我。所以我就對我這個外甥特別謹慎。他的婆婆就拿這個名字去給人家算,算了以後就說,這個孩子太聰明了,長大以後連父母都管不了。我就對我姐姐說:你聽這個不能全聽,孩子很聰明是真的,但是只要你從小把做人做事根基紮好了,那不可能會是這樣。所以我跟我姐姐就很能配合教小孩,教小孩要黑臉加白臉,這樣才好教。我對這個孩子特別凶,我媽媽就說,不要這麼凶。結果過了幾個月以後,我媽媽就對我講,她說你教得對。因為我媽媽對他太鬆了,他都騎到她的頭上去了。所以隔代教養常常會比較寵小孩。

再來,把孩子交給補習班。現在成人會覺得說只要有花錢就會有效果,一不一定?很多真的本事都不是花錢學來的,而是好學的態度學來的。我在小學期間很少補習,中學也是一樣,我們就觀察到一個現象,有補習的孩子上了初中以後,成績就會落後給沒有補習的同學愈來愈多。這是我在初中的時候看到,但是我不知道原因,後來我教五、六年級,把原因找到了。這個孩子今天上課,補習班已經教過了,他上課的時候就會跟同學講:這個我會了,這個我會了。他專不專心?一個孩子上課只要不專心就影響很大,輕慢忽略了。假如今天上課,補習班還沒有教過,他腦子裡會想反正下午補習班還會教,他也不夠專注。而沒有補習的孩子只有這次學習的機會,所以他聽得特別認真。

再來,考試前這些補習的孩子沒有抱著課本,抱著一張紙,考前總整理,誰幫他整理?補習班老師幫他整理,所以很多事都別人幫他做,他很多能力就學不成。所以一直看、一直背,考完試以後,保證一個禮拜統統忘光光,臨時抱佛腳。而沒有補習的孩子,是重點一條一條自己畫,在畫重點的過程,讀書的方法,如何系統整理,就慢慢養成;還會找同學互相,來你整理的重點問我,我整理的重點問你。所以沒有補習的孩子往往上了初中以後,成績就慢慢跟有補習的拉開來。所以花錢不一定有效果,我們當父母、當長者的要關心一下他學習的實質狀況才行。

最後一個最厲害,這個代理父母是一個大魔王,電視、電腦。現在很多家長看到電腦都會色變,每天看著孩子坐在電腦前面幾個小時如如不動,叫都叫不聽,很無奈,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為什麼要買電腦給他,為什麼買了以後按時郵局都扣錢,你為什麼讓他有這些方便。而電視、電腦裡面,殺盜淫妄佔多數。我們看綜藝節目,一些綜藝主持人講話比較刻薄,都會開人家的玩笑,對人家人身攻擊,大人在那裡笑,笑翻天,小孩也在旁邊笑。我就問這些大人,我說你知不知道主持人這樣做是錯的?他說當然知道,不過很好笑。我說你知道錯的,請問坐在你旁邊的孩子知不知道錯?他笑他覺得這樣做是什麼?是有趣的,是對的。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出來,現在的小孩講話愈來愈沒禮貌,愈來愈刻薄,那學過來的。

所以父母應該防止孩子污染,應該慎選電視節目,最好是別看。不過你的孩子假如十幾歲了,你不要今天回去把電視都收掉,我怕他會跟你吵架。要慢慢來,今天只可以看幾個小時,慢慢減少,道法自然,不然欲速則不達;假如孩子還很小,電視收掉了。電視不只思想污染,那個電磁波對身體也不好。有一篇文章叫「電視帶大的兒童」,在我們大方廣文化公益網有上載,有刊載,大家可以去看電視對於孩子的為害有多大。網址是www.dfg.cn,cn是China的意思。

父母沒有多跟孩子教導、相處,孩子之間跟父母不親。那父母常常忙於賺錢,而把孩子的生活排得滿滿的,除了禮拜一到禮拜五以外,禮拜六、禮拜天還要學鋼琴、學跳舞、學英文,排得滿滿的,放假更累,長期下來,孩子的內心怎麼樣?頗有怨言。所以很多的父母覺得,我的孩子學那麼多,參加比賽都得獎,這些孩子父母都覺得驕傲,但是孩子對他們卻很有怨言。所以你看七歲的孩子為什麼會說想要謀害父母?因為大人把他們的面子,把他們的虛榮,都架在孩子的身上,喘不過氣來。而真正學才藝是不是一次學一大堆?這個方法不對,「雜施而不孫」,一下子學一大堆東西,雜了以後,什麼都學不好。

《三字經》說「教之道,貴以專」,那教跟學是一件事,所以「學之道,貴以專」。所以藝術你只要讓他一樣學通了,他往後再學其他的東西就會觸類旁通。但是一次學很多,就好像挖井一樣,這邊挖一下,那邊挖一下,挖了七、八口井,一口也沒探到水,徒勞無功。而且孩子學雜以後,他告訴別人,那個我也學過了,這個我也學過了,傲慢都起來了;不如挖一口井,直接探到井水,就通了所有的水。

所以楊淑芬老師五歲開始學書法,學了四十多年,書法寫得很好。不只成就了書法的能力,在學書法當中,耐性、定性、毅力都形成。再來,對於藝術的鑑賞力、敏感度也很高,所以設計電腦的圖畫,她比學過的人一看更能夠找到問題所在。而且在學書法當中,她也告訴學生,學一個字要寫得工整,要安排得讓人家看起來舒服,你就不能歪一邊,你要把它安排好,就好像一個人一天如何安排的有條不紊;兩行跟兩行之間距離要取好,就好像人與人相交往,距離不可以太近,也不可以太遠,要懂得分寸,所以學藝術也在學做人。這樣的定性、耐性、專注度再來學國畫,學篆刻,學其他的藝術,那個速度都比任何的同學快很多,所以楊老師在其他方面也學得很快。所以學習要一門深入。

我們希望這五倫關係不要繼續敗喪下去,不然就像末日到了。諸位朋友,我們冷靜來觀察一下,現在在家庭當中,在團體當中,在國與國之間,這些現象多不多?幾乎你每天打開報紙都有,幾乎人跟人在聊天都會看到這些現象,聽到這些現象。所以根源在哪?對,現在兩個國家要打仗了,你跑到中間去說不要打了、不要打了,有沒有用?沒有用,變炮灰了。根源在思想。我們來觀察一下,美國對全世界發動好幾次戰爭,有沒有解決問題?你看越戰、韓戰、阿富汗戰爭,最近的伊拉克戰爭,打完以後,當地的人民有沒有感謝他?沒有,反而非常仇視他。所以這一條路不能走,走下去以後,相信美國也沒有想到,他打了伊拉克戰爭以後會是這樣情況。

我們打開報紙,每個禮拜都會出狀況,都有傷亡,不只是要投入龐大的軍隊在伊拉克,在美國本土還得派很多警力維持安全問題。請問這個安全問題要維持多久?也不知道,所以戰爭、武力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行。所以武力打下去,無形的對手不知道有多少,我看美國人自己也算不出來。但是不能怪美國人,因為他沒有學過《弟子規》,所以應該怪中國人,你有好的東西沒有去告訴別人,這樣太自私了。其實這個問題哪有複雜,《弟子規》一句就解決了,「勢服人,心不然」,你用武力強勢,人家時時想著要報復你;但是「理服人,方無言」,你用道理、用仁慈之心,人家都沒話說。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強調的是王天下,而不是戰爭。什麼是王天下?王,表率,要當模範,應該是當天下國家的模範,而不是去欺壓別人。所以中國幾千年歷史從來沒有對任何其他國家發動過戰爭,幾千年都沒有。美國兩百多年發動幾次了?從這裡你就看得出思想的差異很大。

在唐朝,在漢朝,在清朝,中國都是盛極一時的帝國,而所有鄰近的國家封唐朝唐太宗一個封號,叫天可汗;不是自己封的,是鄰近的國家封他。這個名稱的意義就是全天下的君王,那是對他佩服、尊重,所以唐朝很多鄰近的國家統統組成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文化,日本、韓國、越南,太多的國家都到中國來,所以用德行感化他人。中國人又很好客,他們來朝貢,拿了十樣東西,皇帝高興拿三十樣還給他,所以一團和氣。結果現在西方有一個說法,說怕有黃禍,中國人強大起來對其他的國家民族有威脅,這個說法錯誤,這是斷章取義,可以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們為什麼說是黃禍?因為元朝的時候軍隊打到歐洲去了,哪一支軍隊?蒙古人,而蒙古人那時候每天坐在馬上,特別會打架,又沒有接受過中國文化的教育,武力強大去侵犯他人。

但是現在外蒙古已經怎麼樣?已經獨立了,而且那時候整個漢人,整個中華民族,都是被他們統治了,所以才是元朝。而且元朝得天下的時候,他是用中國文化來治理,不然它會更快滅亡。因為有一位大臣叫耶律楚材,勸導成吉思汗不能再殺了,再殺下去帝國保不住,成吉思汗才開始戒殺。而這個耶律楚材不是漢人是西夏人,從小仰慕中國文化,特別愛研究。所以從歷史上我們看到,秦朝用武力取得天下,維持了多久?十五年;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以德得天下八百多年,所以歷史就是一個借鏡,告訴我們要「理服人,方無言」。

所以諸位朋友,把《弟子規》推展到全世界去,他一看就知道中國人會不會亂打人?但是現在他不了解,這一些錯誤的想法會影響他們的思考,所以推展《弟子規》要趕快。你有朋友是外國人,一定要趕快把這本經典介紹給他,當他對中國愈了解,他才不會繼續誤會下去,也不會讓一些有心機的這些政治客取得了一些機會。所以我們汎愛眾裡面第一句就是「凡是人,皆須愛」,當他愈了解中國人的態度,反而愈能夠和睦相處。

我們來看教育裡面是上行下效,當我們用武力對待別人,下一代會怎麼樣?學起來。在美國有一個測驗,找了八千多個中學生,題目裡面提到了,你曾經作過弊的佔百分之七十一,曾經打過人的佔百分之六十八,曾經在商場裡面偷過東西佔百分之三十四,結果測驗裡面有一題,在後面有一題,你覺得你的人格高尚,佔了百分之九十六。諸位朋友,作過弊佔七十一,打過人佔六十八,偷過東西佔三十四,結果測驗結果,百分之九十六的學生覺得他人格高尚。諸位朋友,他的人格高尚的標準依循的是誰的標準?自己的標準。那美國打伊拉克是依循誰的標準?聯合國准不准?對,所以上行下效。當我們的下一代是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時候,請問那個拳頭打出來先打到誰?誰離我們最近?誰離孩子最近?父母。所以教孩子競爭、鬥爭,那是最傻的父母,因為回過頭來,絕對父母是受害者。所以這一條路不能走。

我們觀看中國的教誨裡面有沒有這個字?哪有爭!「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在射箭的時候才有比個高下。射箭,比方說我射得比較好,對方射得比較不好,一射完之後,對著朋友說:承讓,承讓。倒一杯酒,乾杯,謝謝,承讓,承讓,哪有一個爭的念頭。所以中國文化以仁愛為根基。人懂得互相體諒別人,他就懂得互助,互助再提升懂得互愛,這個愛再延伸到各個人群、各個種族,所以中國人的胸襟應該是要經營大同世界。

孔夫子在《禮記.禮運大同篇》就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所以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不是只有親愛自己的親人,也不是只有愛護自己的孩子,而懂得愛護他人的親人跟孩子,所以希望社會是「老有所終」,老人家都能得到安養。諸位朋友,你希望你的父母坐在公車上能有人讓他坐,希不希望?你希不希望父母走在街上剛好要進門,而這個玻璃門特別重,希不希望有人幫他打開來?己所欲施於人。我們看到所有人的長者、老者,我們也主動幫助他們,「老有所終,壯有所用」,所有年輕人、所有成年人都能夠奉獻一己的力量來成就社會,所以這個也要牽扯到對一切行業都應該尊重,因為社會國家是互助之體,絕對不能輕視別人。而當人自私的時候,他就覺得我有錢,瞧不起人,這樣就麻煩。「幼有所長」,希望小孩每一個都能得到很好的成長,形成很好的人格。「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所有社會的弱勢團體都能得到大家的幫忙。這樣的世界好不好?好,難不難做?不困難,只在什麼?一念之間。

當每個人從小懂得關懷別人,這個社會一定是邁向這個結果。所以天堂跟地獄只在哪裡?沒有那麼複雜,一念之間。我們看到小的時候,甚至於三、四十年前,某一戶人家要娶媳婦,所有的鄰居一起來幫忙,那種氣氛好不好?很好。某一個人的孩子要去當兵,所有鄰里鄉黨的長者都出來送,有的還在那邊掉眼淚,深深感受到就像一家人一樣。現在不一樣了,你們家公寓對面住什麼人,姓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剛好我一位長者他下樓來,看到走廊都沒掃,因為其中一個是老師,他給他敲門,他說:這位老師,你這裡也掃一掃,這樣看起來比較乾淨。結果這個老師馬上回他:你為什麼不叫對面掃,為什麼叫我掃。第一個念頭還是把責任推出去。結果我的這位長輩就對他說:這個家是你的,對面是租的,你計較這麼多?所以人愈狹窄,人生的路愈難走。所以應該往這裡來走。

那我們要來思考,請問一個孩子的仁愛之心從哪裡開始學習起?對,從父母,從小開始,他要能愛護父母才會去愛護他人,所以這一顆關懷他人的心,一定是從家庭、從對父母開始。假如他對父母都不孝順、不恭敬,對你很有禮貌,那是不正常的,所以你要有判斷力。《孝經》裡面就提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所以不讀經典你的判斷力會不夠。不愛他的父母,而愛他人是什麼?違背德行,這不正常;「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這是違背禮貌,違背恭敬。所以愛也好,敬也好,都是從孝開始學習,我們要把根本找出來。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提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孝悌是仁的根本,有孝悌才懂得仁慈待人,所以學習孝道至關重要。

我們希望孩子的一生,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能走的成功圓滿,所以現代人常常強調生涯規畫。諸位朋友,你自己有沒有生涯規畫?我在還沒接觸經典以前,那個生涯規畫就等於數字,什麼數字?錢,好像生命當中哪一件事最重要?就是錢。其實這樣子的生涯規畫已經有所偏頗了。我們來看一下東方跟西方的生涯規畫有什麼不同點?諸位朋友,我們從這個圖當中,你有沒有找到解決國與國的衝突,解決家庭衝突的方法,有沒有找到了?從哪裡下手?從孝悌下手。所以問題不難,找到根本,「本立而道生」。諸位朋友,不要小看這兩個字,孝跟悌,中國周朝為什麼可以綿延八百多年不衰?就這兩個字,上行下效,我們往往把事情想得很複雜,其實一點都不複雜。

「大學」裡面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我們看到歷史上,商朝商紂王為什麼會敗掉?貪戾、奢侈、淫亂,所以一國就作亂。以前的人很能夠洞察機先,商紂王送了一支象牙的筷子給妲己,當時候商朝有沒有忠臣?有沒有明臣?有,不是沒有。其中有一個賢臣叫箕子,他看到商紂王把象牙筷子送給妲己,他就說商朝必亡。怎麼這麼厲害,送一支筷子就可以知道商朝要亡了?諸位朋友,一支筷子,象牙的筷子要配什麼酒杯?犀牛角的酒杯,犀牛角的酒杯要配什麼盤子?要配金盤、銀盤,那這些碗盤都是金銀的,請問要煮什麼樣的菜?會不會青菜豆腐,必然是什麼?山珍海味,那你會不會穿一件T恤在那裡吃山珍海味?穿什麼?綾羅綢緞,那你穿綾羅綢緞會不會住一個小木屋?住什麼?都是宮殿,豪華的建築,那要需要什麼?需要很多的金銀財寶,跟誰要?他要人民的血汗錢,人民要怎麼樣?要他的命,所以一人貪戾,一國必作亂。

一個領導者的風範很重要,一個為人父母的風範也直接影響他的後代子孫。所以周朝,周文王是孝子,對他的父親王季無微不至的照顧,早上、中午、晚上,每天三次問候,看到父親吃得比較正常很歡喜,父親只要吃得少他就很擔心。這樣的孝行他的兒子周武王學得很好,當周文王生病的時候,周武王服侍在側,十二天帽子都沒有拿下來,無微不至的照顧,他的父親十二天以後身體就轉好了。諸位朋友,一杯湯藥,僕人端過來喝的效果,跟自己兒子端過來喝的效果一不一樣?病能治好,藥只是個因素,心的影響更大。這是周朝的孝道。好,這一節課我們先講到這裡,謝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14:20 | 只看该作者
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05/3/18  澳洲雪梨大學  檔名:52-121-05

諸位朋友,我們接著剛剛的課程。其實很多事,當你把綱領掌握了,事情就變得單純多了。周朝周文王對他的父親王季很孝順,周武王起而效法,就是孝道傳家。周文王有一次剛好在新建一個工程,工人挖到了一些骨頭,就把它放在旁邊,文王一看到,馬上拿著這些骨頭把它埋起來,把它處理好,還祭祀。這樣的仁厚之心,不只對人,對已經去世的人依然恭敬,人民很感動,一一來歸附他。因為連對死人都這麼好,對活著的人一定會關懷,所以這個德風很重要。

周朝的悌,兄友弟恭也做得非常徹底。周朝太王他有三個兒子,泰伯,仲雍,王季。王季生周文王,周文王生了九個兒子,裡面包含周武王還有周公。太王當看到周文王出世的時候非常歡喜,覺得這個孫子有聖君之相,但是他的父親是老三。結果泰伯看到太王的心意,不等父親開口,他就找他的兄弟仲雍一起以要幫父親採藥的名義上山去,結果一去就不回來,讓父親可以很自然的傳位給王季,再傳給周文王。所以「一家讓,一國興讓」,泰伯、仲雍連天下都可以讓給兄弟,哪還有什麼不能讓。所以整個國家的風氣禮讓、謙讓。

這一讓成全了父親,盡了孝心;這一讓成全了兄弟,所以做到了悌。有孝有悌,還做到什麼?忠,這一讓,讓出了周文王,讓出了聖君,這是忠於全天下的人民。所以這一個讓,孔夫子讚歎泰伯、仲雍,德行不到極至,絕對做不出這樣的行為出來。不只泰伯、仲雍、王季他們做到了這個悌,武王跟周公也承傳了這個家風。當周武王生病很嚴重的時候,周公到了太廟祭祀他的祖宗,對著祖宗、對著自己的父親靈位,寫了一個祈文,祈禱折損我的陽壽給我的兄長武王,希望他的病趕快好。所以這一分至誠心很有感應,武王後來身體就變好了。而這個祈文(祈禱的文)就放在太廟裡面。後來武王去世了,周公輔佐周成王治理天下,治理得很好。

後來成王長大,有一些流言蜚語毀謗周公,周公也沒等姪子說話,希望他好做人,自己就離開國都,到山東魯國去了。結果周成王有一天走在路上,看到天空有異相,打雷,他自己就反省(所以古代的人很會自我反省),是不是我做了什麼不合天道的事,為什麼上天有異相。他自己就到太廟在那裡反省,結果發現自己的叔叔為了希望他的父親延壽,寫了這篇祈禱文,寧可損生命也要讓兄長能夠延長壽命。成王看了以後很感動,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帶著文武百官去把周公迎請回來;而且周公死後,周成王規定要以帝王之禮祭祀周公。

所以這個孝悌之風一直承傳下來,古代可以興盛一個國家,現在孝悌也可以興旺一個家族。我們在廈門講課,有一位中學老師,五天課聽完,他上台來分享。他第一句話說道:我來上課才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道。因為孔夫子在《孝經》裡面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之本,你沒從這個根本,德行開不了。外國人沒有孝道,他們不是以德來修身,不是以德來治國,這個法寶中國人發現了,孔夫子發現了,教育要從孝開始著手,教之所由生也,所以他來上課終於找到德的本是孝。

接著他就說:他們那個村落住了四十戶人家,同樣都姓吳姓(口天吳),他說四十戶人家出了一百零九個後代,結果一百零八個大學以上,只有一個沒有大學畢業,而那一個是考上大學讀了一、二年,某些因素休學,代表他們的下一代完全都有能力考大學,讀完大學以上。結果他就說道,為什麼下一代的素質這麼齊?因為村落裡面的長者常常都告訴他們,出外讀書,出外工作,重要節日要記得回家看父母。他們大年初一不是出去玩,大年初一都親自陪父母到寺廟裡面祈福燒香。陪完父母回來以後,到各個家庭裡面去向每一位長者拜年,有孝、有悌,尊敬長輩。然後拜完年以後,這些同輩的年輕人聚集在村落裡面的小學,一起就這一年讀書的經驗,工作的經驗,交換這些寶貴的收穫。有孝有悌又好學,所以整個家族能夠旺絕對不是偶然的。傳家有道,孝悌為本。

生涯的規畫也影響我們的整個人生,所以如何抉擇人生的規畫,我們也要思考清楚。我們把人生分成少年,中年,晚年。二十歲以前,少年(小時候),西方覺得孩子小,隨他個性發展,像天堂;中年以後像什麼?西方從小教他要競爭,所以中年以後在商場上你爭我奪,競爭,像戰場一樣;老年,老年在哪裡度過?在養老院。很多老人不住養老院,他說我住到裡面去都變成三十二號,五十三號,四十七號,名字都不見了,變一個號碼,不受尊重。而且每一天要看著四十五號走了,三十八號走了,隔壁的走了,那哪一天換我走了,坐吃等死的時候沒有快樂。所以晚年能有天倫之樂,那才是人生。晚年假如沒有天倫,像墳墓一樣,死氣沈沈。突然今天他兒子來了,兒子走以後他很高興,他告訴別人,我兒子還沒有把我忘掉。依我們中國人聽到這樣的話,不勝唏噓,孝應該是做人的本!

為什麼他們有這麼多錢可以老人福利?錢從哪裡來?很多的錢已經用到第二代、第三代的後代了。中國人願不願意去花後代子孫的錢?不願意,都希望多留一點給後代,怎麼會花後代的。所以這個制度看起來很好,事實上國家已經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了。可是為什麼沒有人把它廢掉?因為民主選舉,誰把它廢了誰都選不上。所以在社會制度當中,我們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對當今、對往後的影響,這樣才客觀。因為我常說打從有人類以來,會被下一代子孫罵得最慘的是哪一代?哪一代,你們不認識?應該是我們這一代,絕對是我們這一代,不會是應該。享受那麼多,這債務誰背?他們背。然後聖賢的教誨也在我們這一代斷掉了,傳給他是什麼?邪知邪見。陽光、空氣、水、土壤統統被我們搞得亂七八糟,所以他們一定會咬牙切齒,都是他們留給我們這些東西。要不要當這種祖宗?那你在天之靈都不安穩,都會覺得耳朵很癢,誰在罵我。

我們來分析一下,什麼叫做隨個性發展?謹慎!「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所以個性發展就是習性不管它,那不得了。諸位朋友,您坐在街上不要發呆,注意看看這些十多歲的年輕人的面相,你對未來有沒有信心?對,從小隨他。所以中國人教育孩子,很注意這種習性的發展,會加以節制,然後本性的善良會加以彰顯。舉一個例子,中國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孩子習慣奢侈,習慣物質享受,你要再把他拉回來容不容易?困難,結果現在孩子花錢凶不凶?很多父母勞動階級,賺的錢也不多,孩子光打個手機幾千塊錢都有,父母是叫苦連天,拉都拉不回來。

而且看現在信用卡很好辦、很便利,一個孩子都還沒有踏入社會工作,手上就有好幾張卡,刷爆一張,再刷第二張,再刷第三張,欲望沒有相當的定性是控制不了的。有讀書的人都要節制了,沒有定性的人更不可能能夠逃得過這個欲望的驅使,所以孩子還沒有踏出社會,他的社會信用已經在受影響;孩子還沒有踏出社會,他的物質享受的慣性已經很嚴重,可能就注定他一輩子要當物質的奴隸,為了享受。所以西方人很多是還沒開始賺錢就負債了,那負債多久?一輩子。房子貸款,車子貸款,什麼東西都是貸款,一輩子為了還貸款不敢一天不工作,像戰場一樣。但是中國人說「無債一身輕」,物質的享受夠用就好,知足常樂,所以我們不能眼看著下一代的子孫統統都變物質的奴隸。現在是不是這樣?一個手機要買幾支?看到新款來就去買,這個虛榮心要謹慎。所以變戰場,戰場變墳墓,這樣的人生要考慮,不要這樣走。怎麼走?少年要培福,要積福。

很多事理的真相我們要看清楚,物質的享受能不能讓一個人真正快樂?能不能?現在人的樂都是假的,都是外在刺激,就好像打麻藥一樣。我好痛,打個麻藥下去不痛三分鐘,他好樂,那個樂只是痛苦暫時解除而已,不是真正樂。所以現代人人心空虛、焦躁,拿一些樂子來刺激一下,好像不煩惱了,過了以後繼續痛苦。舉一個例子,現在的小孩,我們辦活動都希望他接近大自然,學習海的寬廣,山的遼闊,從大自然當中體會人生。每一次把郊外講得多美麗,他們興趣缺缺,就是不肯去,每一次最後講完表決了,還是去哪裡?遊樂園,貴得半死,好貴!結果一去玩,樂嗎?從幾百公尺的高空這樣掉下來,然後沿路這樣,「啊」,樂不樂?我在旁邊看得愁眉苦臉,這哪有什麼樂?真的是花錢找罪受。人心太焦躁了,伏不住,必須要這麼強度的刺激他才覺得樂,好像吸毒吸很重,那個藥再重一點才能夠有一點平和下來。

結果我看他們玩成這個樣,我想說不然我去試一下好了,我去試了一個大轉盤。大轉盤還有很多小轉盤,我上去坐了三分鐘,轉的暈頭轉向,走下來連路都走不穩,差點就吐出來了,頭暈,這哪門子的樂!你看物質追求,要買一件漂亮的名牌的衣服,刷卡,一刷下去,半個月的薪水都不見了,樂不樂?樂多久我們來分析一下,穿很漂亮穿到公司去,對著同事說:你今天有沒有感覺什麼不一樣?還要左邊晃一下,右邊晃一下,剛好這個同事有點反應比較差:有嗎?你不只沒有樂,你會氣死。穿出去快樂一下,後半個月要吃泡麵,沒錢。

所以很多年輕人一個月的薪水前十多天就花完,後面真的省吃儉用,為什麼省吃儉用?為了下一個月還可以去好好買東西。後面幾天撐不下去,真沒錢,回到家裡:爸,我沒錢了。他爸爸很生氣,開始罵:我跟你講多少次了,你怎麼講都講不聽,氣死我了,來,來,要多少錢。一邊罵,皮包又拿起來,寵壞了。所以買一件衣服快樂幾天?買一台車子,名牌的跑車,要付錢付多久?付好多年對不對?所以快樂一個月,痛苦好幾年。而且這個車子買下來,太太馬上被打落冷宮,車子變大老婆,太太變小老婆,每天在那裡擦車子,開出去拉風一下。開了半年,突然看到新款又出來了,心裡面又很癢,人家開的比我還要新款,怎麼樣?又按捺不住,很可能又去買新的,所以欲望止不住。

很多人還想好像沒有一間豪華的別墅怕人家瞧不起,所以去買了一間豪華的別墅,快樂多久?所以人現在很可憐,都活在虛榮虛幻之中,可能一年才住個二、三次,付貸款要付十年、二十年都有。他買了這個豪華別墅要每天拚命賺錢,然後還要請兩個傭人在那裡看房子。這個傭人每天住豪華別墅,他們每天要努力賺錢來付貸款,諸位朋友,誰才是真正有福分?誰?幾個人能看到人間的真相。所以這個欲望,欲不可縱,對人生很有殺傷性,不止對你的人生,你的下一代也會上行下效。中國話說「富不過三代」,現在這句話要改,現在這個時代不適用,現在富不過一代。以前為什麼富不過三代?因為人還有做人的分寸,他奢侈還怕人家罵,現在奢侈還覺得自己趕上流行,所以現在已經富不過一代了。

這個路子不可以走,我們走老路子,小時候積福、培福。福從哪裡積?「福田心耕」,孩子從小非常善良就在積人生的福分;再來,因為他有對人生奉獻、對社會貢獻的態度,所以他中年懂得造福,晚年福報現前享福。諸位朋友,福報什麼時候享才是真的?晚年。中國話講「少年得志大不幸」,為什麼?他年輕的時候飛黃騰達容易得意忘形,真是如此。很多人拿了博士學位回來,父母不認了。父母不識字,覺得父母跟他站在一起會讓他丟臉,他得志了,他忘了這人生是誰幫他扛起來的?是父母省吃儉用成就他。所以人一得志就驕傲,覺得都是我的功勞,這一念起來,慢慢的眾叛親離,所以少年得志大不幸,往往很多的罪業就在這盛的時候犯下來。福報晚年享,最真實。

我們平常有一句罵人的話,叫「不得好死」,這句話現在已經不是罵人,是什麼?是事實。我們看到在小時候常常還會聽到,某一位長者昨天睡覺睡了就走了,好不好?好,現在我都還沒有聽過睡覺死掉的,都怎麼死的?都在醫院折磨死的。而且說實在話,人貪,晚年貪,心情煩惱東煩惱西,身體都搞垮了,一個人欲望愈低身體愈強壯。所以人晚年也要看年輕的時候修養的功夫,還有懂不懂得教孩子,你的晚年才會真正有好日子可以過。

我們看到福田心耕,當一個孩子從小所學習的就是聖賢教誨,他的態度不一樣,一般我以前年輕在看(當然我現在也很年輕),我記得二十幾歲在看書的時候,都說生涯規畫黃金時段二十歲到六十歲。沒那麼長,現在是五十歲就要退休了。我們來看一下,接受聖賢教誨的孩子,他的生命從小就有價值。有一個孩子兩歲多,到課堂上參加課程,剛好第一次回到家裡父母問他:你今天學到什麼?小朋友說孝順父母,鏗鏘有力;第二次回來,因為每次上課,很多的同學比他大,年紀大的這些大哥哥、大姐姐會上來:這個禮拜我幫父母洗腳、這個禮拜我幫父母盛飯。會把他的孝行講出來,這叫相觀而善,觀摩法。西方講觀摩法,這個觀摩法早在幾千年前,《禮記.學記》裡面就提到了,假如要申請版權的話,可能中國人會很多新的版權得到。但是中國老祖宗會不會去爭這個?絕對不會。以前寫很好的文章,怕人家不受益,不用自己的名字,用他人的名字,我可以不要名,但是不能不利益社會大眾,那個心境讓我們佩服。

所以這個孩子第二次回來話都沒講,馬上去拿著茶杯端著溫開水給父母吃,兩歲多的孩子。這個孩子有沒有修身?有,有沒有齊家?他父母講兩歲多都幫我倒茶,那我有沒有孝順我父母,是不是?孩子那麼孝順,他父母不孝順父母自己都覺得怪怪的,所以齊家。有沒有治國?有,我把這個故事已經中國大江南北都講完了,然後東南亞也講了,現在來澳洲也可以講,一個人的德行做出來,可以影響甚深,治國、平天下。所以這個孩子的福分大不大?所以諸位朋友,你們孩子有好的表現,要e-mail給我,我幫你們修功德,把這個好的事例來激勵更多的孩子,讓他們見賢思齊。

假如你的孩子現在還沒誕生,你從胎裡面就開始放《弟子規》給他聽,突然生出來以後,第一句話就是「弟子規,聖人訓」,那這個孩子從小就弘揚中國文化,所以他的人生沒有白費。我們很多的小孩六、七歲,走到外面去遇到長輩鞠躬問好,這個躬一鞠下去,旁邊的人群都側目,現在還有這種孩子!有一個孩子跟長輩一起吃飯圍一桌,突然,好,開動,所有的長者拿起筷子要吃飯,看這個小朋友,四年級,口中念念有詞,頭還低下來。結果長輩本來要夾菜不夾了,等到他抬起頭來:你剛剛在幹什麼,為什麼不吃飯?孩子說我們的老師告訴我時時要感恩,所以我剛才念的是飯前的感恩詞,「感謝父母生我,養我,育我;感謝老師教我,訓我;感謝同學陪我一起成長,感謝農夫辛勤的耕作」。「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孩子感恩的心要從小引導,他才會敬人、敬事、敬物。後來又說「感謝所有付出的人」,結果這個長輩飯還沒吃,腦子已經先上一課了,腦子吃飽了,所以這些孩子都在影響家庭。

還有一次我們六個孩子走在深圳的街頭,看到地上很髒,六個孩子開始撿垃圾,我們也一起撿。突然迎面一些初中生走過來,手上還拿著泡沫紅茶,還拿著食物,邊吃邊丟,突然一位初中生正準備丟的時候,看到小朋友在撿,他良心發現,不敢丟了。然後回頭看看他的同學:不要丟了,這麼小都在撿。他用廣東話說的。結果六個小孩只有一個是廣東人,回到教室,這個同學抬頭挺胸翻譯給他五個同學聽,剛剛這些同學,這些大哥哥、大姐姐,因為看到我們撿垃圾,所以他們就不丟了。他們感受到他跟這個社會息息相關,所以他做好可以影響社會。

孩子從小的態度就是要當好孩子,當好學生,還要當好公民,影響別人。我們跟孩子講,要「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你是孔老夫子的好學生,不能讓孔老夫子丟臉,應該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孔夫子的教誨非常好,讓他們起而來學習,那這個招牌你要擦亮一點。這些孩子從小積福,入社會造福,晚年享福,所以他們的人生很有價值,整個人生都發光,死了以後價值會不會減少?我們看著有智慧的人愈老愈值錢,愈老愈值錢。我們看著我的老師釋淨空教授,已經年近八十,走到哪裡,受人歡迎,因為他的智慧是每個人都渴望學習。很多的人很怕我老的時候沒有人養怎麼辦?你人生不能這樣規畫。要規畫成什麼?年輕的時候造福社會,積累很多寶貴經驗;老年的時候,你的這些晚輩爭著要來服侍你,很多年輕人爭著要來跟你學習,那你的晚年就值錢。而且一個人的一生,只要是從真誠心當中去做,從德行當中去流露,他的生命不會結束,會繼續發光。

我們看到歷史上留名的聖哲,諸位朋友,范仲淹死了嗎?死了沒有?永垂不朽,他影響到八百多年來的子孫,不止影響子孫,影響了生生世世的讀書人,八百年後影響我。他對我的影響,在高中時候就影響。我高中時候看到兩篇文章,突然本來在打瞌睡就醒過來了,覺得眼前一片光明,但是這個光明維持了幾十秒就不見了。第一次就是讀「岳陽樓記」,讀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好像跟我的本性相應。醒過來,後來又睡著了,因為沒有後續的薰習,後續的教導。第二次是讀到諸葛亮的「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時候也很震撼。後來我看了《三國演義》,那個孔明演得真好。結果我在看孔明那一段,孔明都已經病入膏肓,他還希望把這些人生的智慧流傳給後代,還在那裡寫,飯愈吃愈少,到最後士兵拿進來,他說不吃了。他的帳外掛了兩行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哭得稀里嘩啦的,眼淚都止不住。我突然想說為什麼我哭成這樣?因為假如有前世,我一定是那個端飯的士兵,感受到丞相那種愛國愛民的精神,所以才會淚流不止。所以確確實實人生可以活得永垂不朽。

中國以《四書》為學問的根本,「大學」、「中庸」本來就是這樣教我們。「中庸」裡面提到「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一個人的一言一行,要對家庭,為社會、國家負責,從小有這樣的態度,那人就長養浩然之氣。很多人說那這樣生活起來不是很累嗎?剛好相反。一個人從小就循規蹈矩,隨著自己的本性生活,輕鬆得不得了,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那是最健康的。很多人說別這麼嚴肅,站沒站相,坐沒坐相,最後輕鬆了嗎?自在了嗎?錯,坐沒坐相,站沒站相,老年都得骨刺,都得脊椎側彎,開刀的人多不多?多得很。所以真正自在的生活是循道而行。當我們不去依循這個道理做事,就變成習性的奴隸,那才真沒有自由。明明知道這樣做才對,但是就是習性忍不過,那時候才是痛苦的人生。所以真正從小養成浩然之氣的孩子,那生活起來輕鬆自在又充實。

我到海口我都會有一個習慣,會去了解當地有什麼樣的讀書人,有什麼樣的聖哲人影響了這個地方的教化。所以到了海口,我去了海瑞墓,明朝的忠臣,大家應該聽過「海瑞罷官」,斬了一個大官的孩子,禍國殃民的人,很多人都不敢,海瑞敢。我一進到海瑞墓首先看到兩句對聯,「粉身碎骨全不顧,只留青白在人間」。海瑞這一句對聯給我上了一課,人生應該清清白白的來,清清白白的走,留給後世一個好榜樣。海瑞把廉潔演到了極處。海瑞只要到這個地方當官,還沒有到以前,所有當地的貪官污吏跟惡霸統統自己搬走,因為他知道不走就遭殃了,所以他到任何一個地方去,人民都非常愛戴他。海瑞在南京去世,去世的時候,中國的習俗落葉歸根,所以要把他運回海南,結果整個南京城萬人空巷,如喪考妣,就好像自己的父母死了一樣。

當我參觀海瑞一生的經歷,突然看到其中有一幅畫,畫著海瑞家的正門,正門的對聯寫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種憂國憂民的精神,范仲淹的行持,這兩句話是范仲淹的名言,卻影響了幾百年後的海瑞。所以確確實實人生只要真誠去待人,將有永垂不朽的價值。所以諸位朋友,你希望你的人生是什麼樣?你希望你的孩子,甚至於後代子孫經營出什麼樣的人生格局?首先你是關鍵。所以抉擇重不重要?不要小看你的抉擇,影響你世代子孫。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尊重祖宗?因為祖宗的決定直接影響我們。

我的爺爺他是捕魚的,他的兄弟也都是捕魚,到我父親這一輩,我的叔公,當我這些堂叔初中了,不要念書了,一起來捕魚,他輕鬆了,確實輕鬆了;但是我爺爺因為沒有讀過書,他覺得很遺憾,他堅持一定要讓孩子讀書,再苦也要撐過去。所以我父親那一輩,一個博士,三個大學畢業,一個高中畢業,我父親已經六十多歲了,在他們那個年紀能夠讀到這樣的程度,相當少見,我們那個村落只有我們家是這樣。所以爺爺的一個決定影響了後代子孫,影響的面還繼續擴展。我們這一代全部都大學以上,已經出了兩個博士,我是學歷最低的,我是身高最矮的。所以抉擇重要,影響甚深。

今天我們有這個緣分開始可以深入聖賢教誨,這個機緣要掌握好,當然學習的態度至關重要,要把態度擺好。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他們是說「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靠勤勞可以深入經典;學海無涯苦作舟。諸位朋友,你從早上學到現在,聽課聽到現在,會痛苦的舉手?所以這一句話要改,「學海無涯樂作舟」。為什麼會苦?因為他在讀書的時候,我的功名,我的利祿,苦不苦?苦!患得患失。假如讀是說我將可以爭取一個機會服務社會,服務人群,所以他每讀通一些道理,內心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當我們這些學習可以利益孩子,利益學生,樂得不得了,反而不知道方法才苦,所以要勤勞。

那要打開聖賢人的寶藏,首先要會文言文。有沒有人聽到這裡會害怕?我都幾歲了還讀文言文。其實文言文不難,那是一種習慣,只要能背五十篇文言文,就會看文言文;能背一百篇文言文,就能寫文言文。諸位朋友,這一次上完課,要會背六篇文言文,要考試,很多人一聽到考試都很緊張。哪六篇?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愛眾,親仁比較短,親仁跟餘力學文算一篇,六篇。五十篇你已經背六篇,離目標愈來愈近了。諸位朋友,上了年紀了,什麼叫上年紀?以我為標準,三十歲以上適合多念,你不要死背,死背會失眠,就多讀多讀。因為上了年紀以後,對人生體會比較深,所以用理解來背就快;年紀小,用記憶力來背。所以諸位長者,不要死背,每天念,早晚念,早晚一定要念,這要勤奮,早上念,提醒自己一遍,今天要照《弟子規》來落實;晚上念,反省一下,今天哪裡做得好,哪裡還做得不夠,所以早晚一次,效果很好,這一帖是中藥不是西藥。這一帖治標又治本,保證你三個月以後,自己覺得德行增長。這一帖藥我開出去還沒有沒有效過,所以不要懷疑。

讀書首先要克服打瞌睡這個困窘,所以諸位朋友,人生要先突破慣性才行。人都有慣性,不是人有慣性,萬物都有慣性,所以你一定要突破,一開始比較辛苦。比方說這個東西,這個硯台有沒有慣性?它待在這裡久了,不想動了,就不好推,叫慣性。不讀書習慣了,現在要好學當然不好推。但是諸位朋友,我這樣有沒有出力?有沒有?有,你看不出來,人都覺得動起來才叫有力氣,不然,現在都在施力,只是力氣還沒突破它的慣性。所以你勸導朋友,都勸十次了還不聽,勸不動。不對,他說不定要三十次才動,所以你前十次不能氣餒,要有耐性,所以慢慢、慢慢力氣加大就動了,動了以後就好推了,這叫物理學。所以殊途同歸,物理也好,數學也好,都可以把人生道理搞清楚。這叫靜摩擦力,它靜下來就不動了;這叫動摩擦力,你把東西推動以後,就很輕鬆了。但是還沒推動以前,你一定要一直加力氣,不可以半途而廢,突然動了。像我們一開始,想好學也很辛苦,會打瞌睡,等動起來了,想不念書都難,覺得拿起書來趣味無窮,所以這個慣性要突破,靠勤奮。

再來「學貴立志」,要立定志向好好學。諸位朋友,你立志了沒有?來,立志的舉手?志不立,每件事都做不成。你最起碼也要立個志,家風要傳承八百年不衰,這樣你後面兩天的學習會很紮實。好,今天的課我們先上到這邊,明天我們會就五倫大道把中國文化綱領好好來研究。好,謝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0:25 | 只看该作者
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集)  2005/3/19  澳洲雪梨大學  檔名:52-121-06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看到諸位朋友的氣色很好,代表昨天跟今天早上應該有吃藥,按時服用,早晚一遍,一遍什麼?《弟子規》,三個月馬上見效,馬上會感覺自己德行有變化。自己的德行一有變化,家庭氣氛一定會轉,所以三個月以後假如沒效,請你發e-mail給我,我會負責任。但是一定不可能沒有效,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本善跟智慧是每個人本有的,只是要靠我們勤勞、好學去開發出來。

我們昨天也提到,人生最難不是奮鬥而是抉擇,抉擇當中最根本的是抉擇自己的思想、觀念,因為思想念頭決定你的行為,行為養成你的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習慣決定你的命運。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從根本來解決問題,而這個思想最根源的,我們是一念的仁慈之心處處替人著想,還是一念自私自利,所衍生出來的人生將有相當大的差別。當能念念替人著想,這是理智,這是智慧,那命運將會愈走愈寬廣,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但是我們假如是一念處處是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而不為人著想,那這個叫意氣用事,人生就會下錯很多抉擇,也會與人有很多磨擦、衝突,這樣的命運,這樣的人生,會愈走愈沈重。

所以我們也要靜下心來,幾十年來的人生是愈走愈輕鬆還是愈走愈沈重?學貴自知,我們有自知之明的時候,才肯用心來轉變自己錯誤的思想跟習慣。學習首先要發恥心,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因為我們在杭州講課講到五天課的第三天,有一位四十歲左右的男士,他就走到我們面前來,他就一直說這三天的課實在太好了,太好了,他就一直講這三個字。那剛好他陪我們一起到餐廳,一路上還是:太好了,太好了。我們看他的表情覺得他很喜悅,但是不知道他在好什麼。

後來到了餐廳他要離開以前,他就對我們說:蔡老師,我活了四十歲,終於知道我人生錯在哪裡,所以太好了。發現自己錯在哪是高興的,因為幾十年來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又不肯認錯,為了這個面子死不認錯,日子好不好過?其實不好過。當人真正對不起,真正認錯,那個心才沒有飄在半空中;當知道錯在哪,人生的下一步才會走的明白,才會走的踏實,才不會再造作自己後悔的事情。他就說道:我知道太太為什麼跟我離婚,為什麼孩子跟我不能溝通,為什麼同事這麼怕我,我終於把問題找出來了。所以人生不能不明不白。

隔天(第四天早上),剛好這位朋友他又送我們到餐廳去,因為他以前是武警,所以主辦單位派他來保護我們老師。結果第四天早上,他就告訴我,他說:蔡老師,我們在這裡坐一會。剛好菜還沒有出來,我就坐在他的旁邊,他就站起來,然後站在我面前,他就說:我這一生只拜父母,只拜老師。那我一看他的這種態度我已經感覺到大事不妙,我就趕快爬起來,趕快跑掉。結果這位男士很堅定,一步踏到前面來就把我抓住了,你看我這麼纖細的雙手,他又這麼強壯,他就把我按住,他說:蔡老師,你一定要讓我拜。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其實他是非常受教的人,但是在幾十年的人生當中,卻沒有機會聞到古聖先賢的教誨,他那種心裡的激動很深。我們今天有這個緣分能夠聞到亙古不變的智慧,我們也應該有所定位,讓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都能因而得利益。

所以學貴立志,我們要立定志向,成就自己,成就他人,讓更多的人跟家庭不要有這樣的遺憾,讓人生走了幾十年都還不知道如何來經營人生。我們昨天也提到了,諸位朋友,你們立志立好了沒有?這是關鍵,沒有立志天下無可成之事,沒有立志每天都是悠悠放任,得過且過。而日子在過很快,有時候你突然回頭,怎麼三個月又過去了,半年又過去了。

我們在海口開課程不是對孩子開課,是對家長跟老師開課。一般都會覺得這個經典,兒童經典讀誦是給小孩學的,這個認知錯誤。俗話說「教兒教女先教己」,教兒教女一定要先把自己教好才行。《論語》裡面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或者老師自己說到做到,其身正,你沒有給孩子、沒有給學生很多規定,他也會循規蹈矩;假如為人長者、父母自己都沒有做到,雖然規定孩子一大堆,他也不肯做。有可能在你面前做了,但是你離開以後保證陽奉陰違。

我們今天告訴孩子要好學、要讀書,每天都盯著他趕快去讀書,結果我們坐在那裡看電視,這樣有沒有效果?我們坐在電視機前,開始對著孩子嚷嚷:趕快去念書,趕快去寫作業。孩子站起來依依不捨,雖然是往前走,頭還是看著電視,然後要上樓梯以前就抱在樓梯口的柱子上,久久不忍離去。這個母親開始:我數到三,你再不上去我就家法伺候。孩子無奈走上去了,腦子裡在想什麼?想電視,想女主角、男主角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當他坐在書桌前,雖然眼前是書,腦子是什麼?是電視情節,所以這樣讀書有沒有效果?效果有限,他心裡服不服?你叫我讀書,你們都看電視,這樣怎麼會公平。久而久之,他心裡就會有很多不服。

當我在講這一段的時候,很多家長聽了都在那裡笑,他們為什麼笑?因為他們常幹這種事。這樣的孩子,他讀書絕對不專注也不主動,你還要常常用命令的口吻,甚至於拿著棍子要求他讀。改天你不在,他會讀書嗎?他一定會覺得自由了,快樂了。所以很多的孩子一離開家庭,如脫韁的野馬,那都是被壓出來的,不是真的。我們家庭裡面,從小不看連續劇,不看電視的,吃飽飯休息一下,我的父母就進房間看書。年紀還小,三個小孩有沒有可能坐在椅子上大搖大擺的看電視?那父母都在看書,我們怎麼去看電視,所以很自然三個小孩都進書房看書。習慣成自然,長大以後看連續劇,打來打去,罵來罵去,好看嗎?不好看。每一次很多人看完:氣死了,亂演,明天不看了。結果明天時間還沒到又坐在那裡。

看連續劇沒有味道,假如您覺得連續劇裡面可歌可泣,有情有義,那看也不痛快,要演,自己把它搬來生活上演出來,那是真正痛快;你再怎麼看,那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小時候不看電視,就養成讀書習慣,所以我父母從沒有跟我們說過去念書,沒有。我的母親晚上十一點多,都是上樓來然後對著我們說:去睡覺了,不要再念了。所以身教影響相當的大,我們一開始要有正確的觀念,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學習不是孩子來學,而是長者、父母、老師先學。所以我們對家長、對老師開課,每個禮拜一次課程,不能斷,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退回來。學習一定要先突破自己的慣性,怠惰的慣性,當你突破這個慣性,你學習就會有快樂,因為你有成長,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昨天也舉一個例子,物理學你一定要突破它的靜磨擦力那個慣性才行。

昨天也問諸位朋友,您的家風要承傳多久?最少也要多少?也要八百年,跟范仲淹看齊,最好是跟孔老夫子看齊,兩千多年。大家怎麼都搖頭?「人之初,性本善」,《弟子規》告訴我們「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要有志向。我們要立志,當然要先把自己做好,要讓孩子孝順,首先自己要先做到孝順。我們第一個立志做一個好兒女,再來還要立志做什麼?在您現在的生活當中您應該立志做什麼?好什麼?好媳婦,來掌聲鼓勵一下。有沒有人要嫁的時候,年輕人,你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做一個好媳婦。現在這樣的人太少了,這樣的人很不簡單,為什麼?因為這個婆媳問題千年之謎,而且學習最重要的,要從最難的地方下手,從最難的地方克下去,您的進步非常快。

當然今天也來了不少為人婆婆的人,《論語》裡面說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我們的女兒出嫁的時候,我們希望女兒她的婆家如何對待她?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看,當然希望女兒到婆家受到愛護,受到疼愛;相同的,媳婦也是別人家的女兒,嫁到我們家裡來,我們應該用同樣的心境去結這個良緣。康熙皇帝有一對對聯提到「願天下翁姑」,這個翁姑就是公婆,「願天下翁姑捨三分愛女之情而愛媳」,能捨,就拿三分愛女兒的心來愛媳婦,那這個婆媳問題可能就減少非常非常多了。當我們的心量擴寬,用一分設身處地的心去對待任何人,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所以這個好媳婦。

俗話說「兒子孝不如媳婦孝」。媳婦一孝,整個家庭的氣氛非常非常好,當然婆媳問題之間,這個兒子也很重要,你不能隔山觀火。要常常說我媽媽說妳哪裡做得很好,那媳婦很高興;常常又跟媽媽說,媳婦說妳哪裡幫她好大的忙,要從中斡旋,統統都口吐蓮花,很多情況就改善,不要呆呆的站在中間。還有沒有?我們人生難道只有這兩個角色要演嗎?要當好女婿,女婿是半子。現在台灣的現象是怎麼樣?娶一個媳婦是損失一個兒子,嫁一個女兒是多一個兒子,有沒有這種傾向?女兒孝順,所以多一個女婿回來照顧;兒子?寵了,兒子太寵,寵了以後孩子沒有道義,孩子只有好惡,喜歡就愛得不得了,當他愛老婆就都聽老婆的話,所以教兒子不要教出好惡,要教出道義,他才會孝順父母。

為什麼現在娶一個媳婦是損失一個兒子?因為兒子都寵壞了,所以當父母的不能偏愛兒子,禍患無窮,這是我研究出來的。因為我是獨子,我是長孫,我又是長曾孫,我假如用寵的來教就完蛋了,絕對是敗家子,幸好父母平等對待,我兩個姐姐跟我一樣,所以心裡才不會恃寵而驕,才不會覺得什麼事情都要順著我。所以愛之足以害之,愛子女要用對方法,要用理智,不然你到最後會說我對他這麼好,怎麼是這樣的結果,這時候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其實人只要珍惜因緣,緣分得來不易,這一分體諒關懷的心就出來了,人與人良性循環就來。有一個老師她跟她婆婆情況不算好也不算壞,後來學了《弟子規》以後,她見到她婆婆都九十度鞠躬,給她問好。有一天在吃飯,剛好她婆婆可能要嘮叨兩句,結果她剛好夾起菜來就往她婆婆的碗裡夾,她婆婆本來話要出來了,突然停住,然後接著說:你學得不錯。她的孩子一歲三個月,什麼學得最好?鞠躬。她沒教他,但是每天看到媽媽在鞠躬,那個一歲多的孩子看到人都會行禮問好。上行下效,好好做,絕對不會白做。

還有哪個角色我們要定位要把它做好?你這個定位定清楚了,每句經文你就會活學活用;你沒有定位清楚,學一學又把它堆在後面,打包回家,用不上。來,還有什麼?好弟子,要當聖賢的好弟子,要對得起孔老夫子、孟夫子,還有歷代這些聖哲人的教誨,做一個好弟子。我們中心的老師,他們第一次來上課,我們開的是教師班,我會對著所有的老師說,我們的目標就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祈求太平、和平很久了,有沒有祈求到?這整個社會跟國與國之間有沒有愈來愈和平?沒有,那為什麼大家都在求,結果沒有得到?所以求要如理如法去求,要循著道理去求。這兩句話有意思的,「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開太平是結果,因在哪?因在人要有正確的思想,要有仁慈的態度,處處替人著想。要有這樣的人生態度,必然要繼絕學,他要能接受聖賢教誨,才能夠感得太平的結果,所以我們現在要種這個因,要能夠為往聖繼絕學。

中國的聖賢教誨斷了三代,再不接上會怎麼樣?會斷!諸位朋友,假如幾千年的寶貴文化斷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上,那我們將愧對列祖列宗,我們將愧對世世代代的子孫。幾千年的文化第一次出現要斷掉,所以我們必須要承先啟後才行。當初我辭掉公職,楊淑芬老師帶著我到海口開始要推展中國文化,我的父親就跟我說:文化教育工程浩大,這個不容易做,可能一千個人做也沒幾個人能做得成。這樣說對不對?這分析很正確。我接著就跟父親提到,一千個人裡面,有九百九十九個人做錯了、失敗了,有一個人做成功了,那我們要去了解九百九十九個怎麼失敗,還是要了解這一個怎麼成功?應該去探尋哪一邊?當然兩邊都可以探尋,但是如何成功的更重要。所以我們立志,我們的態度就要從找方法去下手,不可以找藉口,你一下決心,你一定會把方法找到。

我常也跟學生提到,人生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因為要找藉口,一百個、一千個理由都找得到;但是只要你下定決心,義無反顧,你終究會把方法找到,會把事情做成。我們就可以來了解一下這個人如何成功。假如他成功必須有很多的財富,他必須要有很多的社會關係,才能夠把這件事情做成,那我們沒有這個條件,因為我也沒錢,我們家都是教書的,也沒有達官顯要,所以假如必須這樣,那我也不能做;可是假如都不需要這一些,那我可以考慮一下。我就舉我自己的師長釋淨空教授,他沒有錢,他也沒有達官顯要的親戚,隻身一個人把聖學的教誨弘傳到全世界去。我們要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能夠做到?他沒錢沒權,憑的是什麼?憑的是一顆好學的心,真誠的心,因為好學,所以感得很多好的老師來教導他;因為真誠希望利益眾人,所以也感得非常多的人來一起協助他,把聖賢的教誨弘傳到全世界去。諸位朋友,我們有沒有好學的心?有沒有真誠的心?這個又不求人,俗話說「登天難,求人更難」,那這個又不登天又不求人。我這樣跟我父親講,他就沒有再反對。

我接著也跟我父親說道:這一生致力於中國文化的弘揚,我不渴望中國文化在我這一代開花結果,我們這一代只要中國文化不斷根,我們就心滿意足了。真是如此,要把它護住,不然我們會成為幾千年的罪人,所以要為往聖繼絕學。我們中心的這些老師,除了學校上課、公司上班,禮拜一到禮拜五晚上,跟禮拜六、禮拜天,幾乎都在學習,都在教學,因為有這一分使命感,所以進步得也很快。學了幾個月以後,也開始大江南北跑,因為他用心,所以他教學的經驗體會快速成長。一個人有志向,一個老師有志向,教書三年可能勝過人家教十年,所以用心重要,用心可以讓一個人很快的變得很專業。

有一個老師,她本身在海口航空站上班,不是讀師範院校出來的,我記得在去年的元宵節她來第一次上課,上課的時候很專注。其實諸位朋友,我們教書,底下的學生專不專注我們清不清楚?很清楚,那是我當老師站上講台才知道,一目了然。小時候在底下,都藏在書桌在那裡做壞事,還覺得老師看不到,真是愚蠢。我們感受到這位女士學習認真,聽課過程聽到好的例子馬上都把它記下來。三個月以後,她走向前來對我說:蔡老師,這個聖賢教誨太好了,不能只有我跟我的家庭受益,所以我決定回我的故鄉(她的故鄉在文昌,海南的文昌),我要回故鄉教這些小孩,而這些孩子往往都比較少機會讀書,她就回去教。俗話說「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她發了這個志向,她跨出那一步,雖然有點搖搖晃晃,但是旁邊的人馬上站上來把她扶住,深怕她倒下去。所以我馬上送她一套《德育故事》,裡面有七百多個聖哲人的事跡,其餘我們中心這些已經教學好多年的老師都過來把經驗跟她分享,所以發心重要,一發心助力就來了。

後來她回去也教得非常好,很認真。有一次在教《弟子規.出則弟》裡面最後一句經文,提到「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位老師就提到,我們學了「入則孝」,知道父母非常辛苦,父母養育教育之恩很大,所以我們應該尊重自己父母;而別人的父母同樣也很辛勞,不只對家庭付出,每天工作也服務這個社會,所以別人的父母同樣值得我們尊敬,別人的長輩我們一樣要有禮貌。講完以後,這個老師回去上課帶了一籃的荔枝,一講完課說馬上我們就要去敬老尊賢,去尊敬長者。就發給所有的孩子荔枝,讓他們拿著荔枝去給村裡面的這些長者吃。諸位朋友,那一天他們整個村裡面散發著什麼樣的氣氛?敬老、愛幼。尊敬長者,長者歡喜,也很疼惜疼愛這些孩子,所以就看著孩子到處在那裡送荔枝。

隔天這位老師的父親打了一通電話給她,對她說村裡面很多的老者都打電話到家裡來提到:從來沒有嫁出去的女兒對自己的故鄉這麼關懷,這麼付出的。諸位朋友,她父親在講這段話的時候是什麼感受?非常欣慰、光榮,這種喜悅可以持續多久?不會斷的,父母只要想到女兒這麼樣付出,這麼樣對社會有貢獻,歡喜得不得了,這個跟包幾百塊紅包給父母那不一樣的,那個心境是不一樣的。她的父親還對她說,妳能夠找到人生的價值,父親很替妳高興。所以這是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讓父母希望服務社會的志向能夠在孩子身上成就,他會覺得很安慰、很快樂。

所以好弟子,聖賢弟子,炎黃子孫的弟子,我們也要盡一分心力。怎麼盡心力?從哪裡開始?很多朋友就說:蔡老師,你能夠做,我們不能做,我們還有工作。工作就是在落實聖賢教誨,我們就是聖賢人的好招牌,所以《大學》裡面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在不同的工作行業當中,都能夠先把自己的身修好,能夠依據《弟子規》教誨去做,自然而然身旁的這些同事、朋友會受感動,就能夠起而效法。所以弘揚中國文化,每個人都可以在當下的家庭、工作之中開始開展。當更多的人有這樣的認知,那整個文化的價值就會快速傳遞開來,每個投入文化復興的人就好像在同一個大海裡面,我們都是一滴小水滴,只要我們肯把這個小水滴弄破,融入大海,那我們就是同舟共濟;這個小水滴一直不願意弄破,那就自己畫地自限。其實我們跟社會本來就是一體,不可分的,所以也不可以小看自己的影響力,這是好弟子。

還有沒有?人生要先定位好,好公民。好公民從讓座位開始,好公民也要從勸導別人有公德心開始。因為假如我們對於沒有公德心的人都沒有去規勸,這叫做姑息養奸,他們就會肆無忌憚,所以當應該展現正義感的時候,我們也要當仁不讓。當然勸別人也要有智慧,也要態度好,你不能看他丟紙屑你馬上罵他:你怎麼這麼沒有教養,年紀那麼大了還丟紙屑。他會怎麼樣?他剛好那一天心情不好,你可能回家的時候這邊就黑一圈了。所以勸別人,《弟子規》有教「親有過,諫使更」,這個親不只是父母,四海之內皆兄弟,見面就是緣分,我們應該要用好的態度去規勸他。所以「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怡吾色,柔吾聲,就是方法、態度。

我到海口的時候,坐在公車上有一個男士在抽煙,那明明車子上都貼著禁止吸煙,他還在抽,為什麼?沒有人管他,所以他視而不見。他不知道「有心非,名為惡」,沒學過《弟子規》,不能怪他。我就過來跟這位男士說:這位先生,對不起,我有氣喘,你可不可以不要抽煙。我有沒有氣喘?這叫方便妄語。我有氣喘,可不可以不要抽煙;結果這個男士可能從來沒有人勸過他,他也不知道怎麼應對,想罵我又不想罵我,所以講話有點口齒不清。後來我看他不大高興,我也沒有臉色大變,我還是對他微笑,然後慢慢再把頭轉過來,繼續拉著桿子。然後我閉上眼睛就開始用我的意念,因為思想有能量,我用思想告訴他「人之初,性本善」,他一定有本善的心,我們要把他喚醒,我就開始在那裡祈求。差不多過了幾分鐘,我聞一聞,沒有香煙的味道了,後來我就下了車子。剛好有兩位老師一起跟我坐車,他們就說這個男士瞄了我兩次,看看我到底是什麼樣的態度,看我神態自若,他就把香煙弄熄了。所以社會風氣也有賴大家去維繫。

後來我們中心有一個女老師她坐在公車上,看到一個人在抽煙,結果她走過去第一句話說什麼?你們怎麼不知道?要善學。「先生,對不起,我有氣喘,可不可以不要抽煙」,結果這個先生不好意思,把它弄熄;結果上來的客人又在抽煙,她又爬起來走過去:先生,有我氣喘,可不可以不要抽煙?把它弄熄;結果上來第三個又抽,這個老師說莫非是上天要考驗我的決心,所以第三個把它弄熄,結果第四個又抽了,到了第五個,第一個抽煙的人,這個老師還沒講第一個說:不要抽煙了。這是帶動社會風氣,社會道義。所以這個好公民很重要,不好的要規勸,好的我們要當榜樣,常常很有禮貌,常常看到老人要進門我們主動開,旁邊的人看到都會生歡喜心;看到老人上來馬上讓座,一定會帶動整個風氣。所以這個好公民也很重要。

再來,還有沒有?你有好媳婦,假如沒有好丈夫就不公平,現在男女平等,我們要很謹慎。要當好丈夫,好太太。這個部分我們在夫婦關係再來詳細說明,這是必修科目。還有沒有?對了,這個沒有就不行,好父親,好母親;再來,好兄弟,好姐妹,我們都定位清楚、看清楚了,我們人生有這麼多目標,所以要趕快努力,每天不能打麻將了,每天不能再看電視看好幾個小時,不行,這樣人生不夠充實。

再來第二個學貴力行,學習態度很重要就是學了以後一定要怎樣?一定要做,假如不做,學了之後不只不得受益,還有副作用。《弟子規》裡面提到,在餘力學文第一句話,「不力行,但學文」會怎樣?「長浮華,成何人」。有一個孩子經典背得很多,他的母親糾正他的過失,他對他母親說:母親,你有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嗎?假如沒有,你也沒資格說我。你看辯才無礙,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之氣,這不只小孩子長浮華,大人學多了不做,還是長浮華。

有一個朋友研究所畢業,剛好在家裡幫忙做一些家事,結果做的不是很理想,他母親就對他說:這一點小事你要謹慎一點,怎麼這樣都做不好,真笨。結果他聽了以後很生氣,對他母親說:我都念到研究所畢業了,你還罵我笨。諸位朋友,研究所給他什麼?給他不能罵我笨,當這個態度起來了,他很多學習的機會,很多長者可以給他的教誨,都斷送掉了,所以傲不可長!重要的叮嚀,傲氣一起,學問就不見了。中國的學問是「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愈高應該愈謙卑,結果現在為什麼念書念成這樣?因為那些書不是真學問,那些書是知識技能而已。

我記得第一次在海口辦課程,我們的手冊寫著《兒童經典教師手冊》,有一位母親四十來歲,走進來,她可能也不清楚我們在上什麼,剛好走進來,她就往桌上一看《兒童經典》,講給小孩聽的,她就走了。你看,這樣的認知把這個緣分斷送掉了。我上台去就跟老師講到一個故事,唐朝時候白居易先生晚年喜歡學佛。諸位朋友,學佛跟佛學不一樣。什麼是佛學?是把佛教的教誨當學問來研究;學佛是學習佛的存心,佛的言語,佛的行為,叫學佛。學佛自己才能得受用。他就上了山,請教當代的一個高僧,鳥窠禪師,他就問到:禪師,怎麼樣學佛?禪師對他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個字,白居易聽完之後哈哈大笑,他說三歲小孩都知道。對,三歲小孩都知道,壞事不能做,好事要多做;結果禪師接了一句話:八十老翁做不得。所以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我們能不能落實?不見得。以前《公民與道德》大家都九十八分,一百分,真正走在街上能不能遵守?不行。

可是假如學問的態度是學一套做一套,那完蛋了,人就虛偽了,人就華而不實。《弟子規》雖然是教小孩的,但是《弟子規》裡面的內容卻是所有聖賢教誨人做人的綱領所在,我們可能到八十歲還不見得能把《弟子規》統統落實,所以我們往後學習的態度,學一條做一條。而面對孩子,學習態度一定要一開始就正確,一開始錯誤,他就不得其門而入。我第一次到深圳,有一群孩子平均差不多六歲,他們的老師就請我跟他們上一堂課,我一進去我就跟學生說:今天我們來上《弟子規》。所有的孩子異口同聲:老師,我們上過了,我們都會背了。很有自信,都會了,都會背了。所以孩子還沒有落實,還沒有做到,已經先長傲慢。

我接著在黑板上跟他們寫了一個字,學習經典真正的目的是要做一個有道德之人,諸位小朋友,你看這個「道」字,中國字,會意,一個首,一個辶,辶是代表實踐的意思,前進,首先能夠落實、做到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諸位小朋友,《弟子規》哪一句話你做到了?結果他們一想,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沒做到,本來頭是抬起來的,結果慢慢頭怎麼樣?低下來了。我就一句一句開始從生活面結合很多故事給他們引導。有一個孩子回去在他的日記本上第一句話就寫到,今天蔡老師給我們上《弟子規》,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而不只是拿來背而已。他能寫在日記本上,代表他的記憶深刻,那往後他面對每一本經典他的態度是什麼?落實,做!

諸位朋友,歷史上禍國殃民的人書念得多不多?宋朝時候,秦檜讀的書幾個人比得上他,但是只要他的德行根基不夠,愈有才華,愈有學歷,為害更大,所以必須要謹慎。慎於開始,讓孩子面對學問的態度一定要落實,當然我們自己要先做好榜樣。好,這一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0:27 | 只看该作者
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七集)  2005/3/19  澳洲雪梨大學  檔名:52-121-07

諸位朋友,我們接著剛剛的課程。這個孩子在日記裡面寫下《弟子規》是拿來做的,而不是拿來背而已。所以態度決定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後再來改變態度,孩子學習的態度一定要從力行,才能夠入學問之門。另外有一個小女孩,她那天上完一節課,隔天早上就在她父母的門口等父母出來,結果爸爸媽媽出來以後,她就對著他們鞠一個躬: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嗎?她爸媽覺得很驚訝,怎麼今天會這樣問好?馬上打電話到幼兒園去,說昨天發生什麼事了?這樣的父母非常正確,有敏感度,知道孩子有變化一定是老師在學校有教導,懂得了解以後親師合作。父母要了解老師教什麼,跟老師做好配合,孩子的學習就很快能達到效果,所以親師的合作一定要密切配合。孩子不是不能教,孩子很好教,因為他很單純,只要你道理跟他講清楚,他會很願意去改過;反而大人不好教,為什麼?習性比較久了,那個慣性比較重,比較難推。所以凡聖的差別就在於力行的功夫。

大舜是聖人,但是當大舜還沒有接受到聖賢教誨以前,他居住在深山之中,跟一般的野人看起來也沒什麼差別;可是大舜當他第一次「聞一善言,見一善行」,看到別人好的行為,聽到別人好的教誨,他一聽心生歡喜,馬上要去做,那個力行的態度就好像江河決堤一樣,誰都擋不了。那種好善好德的決心很強烈,進而去實踐,才成就了他的道德、學問。所以諸位朋友,我們聞一善言,見一善行,也要像大舜一樣的態度去做。那容不容易?聞一善言,聞到別人規勸我們的話語也是善言,能不能馬上心生歡喜去改?

《弟子規》說「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這句話意味深遠。「聞譽恐」,為什麼聽到別人的稱讚、讚揚要覺得惶恐?一般的人接受別人讚揚會怎麼樣?得意忘形,人家拍馬屁馬上就覺得自己很不簡單。聞譽恐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態度,因為當名譽來到我們面前,事實上絕非我們一個人的功勞,沒有父母養育,沒有老師教導,沒有這麼多人同樣的付出,怎麼會成就這件事。假如我們聽到功勞自己都包起來了,其實這個態度已經在折福了,所以要讓功於眾。今天縱使我們是主管,把一件事情辦好了,是不是自己辦的?也是很多這些底下的員工一起付出的,所以聞譽要恐,要讓功於眾,這才是正確的。愈謙卑,愈受教有地;愈謙卑,我們才不會停止學習,停止成長。

「聞過欣」,當別人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心生歡喜就可以改過。諸位朋友,當你的臉上這邊剛好被木炭用黑了,你看得到嗎?看不看得到?那被人家看笑話!那朋友告訴你趕快擦掉,你要感謝他還是要對他生氣?當然是感謝得不得了。臉弄髒了會丟臉,德行污染也會丟臉,所以當朋友指出我們德行的缺點,我們高興都來不及,怎麼可以生氣?所以要聞過欣。

現在我們成人修學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做到聞過欣,無法做到,因為面子太貴了,賣不掉。不知道我們雪梨的面子一斤賣多少?我想來這裡大肆採購,下完課以後大家可以賣給我,面子賣掉學問才能成就。有一位太太來聽了一段時間的課,有一天就對她先生說:對不起,這件事我做錯了。她先生一聽了這句話,眼睛瞪得很大,他說「對不起」三個字是從我老婆的嘴巴裡面講出來的嗎?他不相信!「對不起」有沒有那麼困難?「我錯了」有沒有那麼困難?當我們父母跟老師對孩子認錯,有沒有矮一截?剛好相反。我們感覺好像對孩子認錯、對學生認錯,我們低了一截,反而是我們真正做錯事,勇於認錯,孩子對你會更尊敬,因為父母做到「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這個也是我實驗出來,因為我們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對。有一次我決策不好,我就對同學道歉,結果我道完歉,看他們都很嚴肅,然後都露出那種對老師滿尊敬的態度出來,所以認錯反而會讓家庭氣氛更好,更懂得互相體諒、互相包容。一個孩子從小就要確立這種「聞譽恐,聞過欣」的態度,不然長大就不好調教。我們很多讀經的孩子,只要別人指出他的缺點,他會對那個人鞠一個躬: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這個可以在學校裡面做,能不能夠在家庭裡面做?可以形成家風。哪一天你的孩子指出你的缺點,你走過去:謝謝你指出爸爸的缺點。你的女兒會對你肅然起敬。所以我們要看出我們與聖賢人的差距,慢慢把它拉近,這樣就能「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所以大舜我們要學習的地方「聞善必行」,聽到善言、善行,他一定起而效法。

現在人的心裡是看到別人的善還會嫉妒,還會不想做,這樣的態度對我們來講,就是一種很大的障礙;我們要隨喜功德,成人之美,相當重要。而當我們成人之美,隨喜功德,雖然你沒有跟他一起做這件善事,其實你的心境,你的成長,跟他沒什麼兩樣,因為你隨喜他的功德,你就是歡喜他做那件事,你的心境已經跟他契合了。而修養自己,最重要的就是修養這一顆心,所以你時時能看到別人好,隨喜別人好,道德、學問就從中在提升,心量也在擴寬。《弟子規》說「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你常常說別人的好,讓大家起而來效法,那你是帶動社會良善風氣。所以人這一個嘴巴影響很大,禍可以從口出,口也可以舌粲蓮花,讓社會、家庭和樂,所以都在一念之間。《弟子規》這些經句,諸位不可小看,每一句都是做人重要的態度所在,你愈深入愈覺得它博大精深。

所以諸位朋友,我從前年到現在只講一部經,叫《弟子規》,已經講了一年四個月了。諸位朋友,我雖然在講《弟子規》,請問我有沒有講《孝經》?有沒有講「大學」?有沒有講《論語》?對,所有的道理都不離《弟子規》做人做事的綱領。所以學習很重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學習的次序要抓對,讀書前後順序要抓對。《三字經》裡面的內容,它含攝了中國文化教誨的綱領,前面點出來求學問的大根大本,「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信心重要,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相信別人才能成就他人。我們都不相信他「人之初,性本善」,你在幫助他的時候,其實你都想他會變好嗎?,我們有這一念心的時候,事情不可能做得好。所以求學問者,首先要肯定「人之初,性本善」,而你這樣的認知,這樣的真誠,才能夠喚起他人的善良。

不然你去做實驗,縱使是十惡不赦的人,他面對十個人,十個人的態度不一樣,他很有可能面對其中一、二個的時候態度很溫馴,有沒有?那為什麼十惡不赦的人面對這個人態度很溫馴?為什麼?因為這個人道德、學問好,他面對他的時候,還是覺得他「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他會覺得在他面前倍受尊重,他不願意作惡。其他的人看到他就罵他,「揚人惡,即是惡」。他說,好,你們說我那麼壞,我就做給你們看;「疾之甚,禍且作」,所以我們的存心會影響到跟所有人的互動情況。

「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人是因為沒有得到好的教育,所以習性當道,才會把人生搞得亂七八糟。因為沒得學,我們應該包容,應該憐惜他們。所以「先人不善,不識道德」。我們的上一代的人沒有得到這樣教誨,那我們要不要怪他們?他們會說我們也沒有學,那要再怪上去,那再繼續上去好不好?沒有意義了,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開始學起。我們都跟很多的孩子講,我們很幸運,才五、六歲就開始學聖賢教誨,所以我們要當好榜樣,要當社會、當下一代的模範。他有這種定位,他的學習狀態就會不一樣。

「教之道,貴以專」。學習經典,你可不能今天回去很衝動,把所有書上諸子百家的書都請下來,然後疊在桌上,這個月要全部把它看完,一個禮拜以後保證你汽球消掉了,因為一下看那麼多書會砸掉,必須重視順序。所以《三字經》裡面讀書的次序就提到「為學者,必有初」。有讀過《三字經》的舉手?好,因為我看到大家的眼神呆滯,所以我們要常常了解對方的狀態。為學者,必有初,要先從《小學》來學習,再讀四書。

在海口講《弟子規》講三個多月,剛好深圳有一些推展讀經的老師,他們有聽到我們一些經驗,希望我們能過去跟他們做交流。我要過去的時候我就對他們說我只會講《弟子規》。那邊的老師是希望有人過來講《論語》,結果後來他們說,不然《弟子規》也好,我就去了,去年的三月十五號。講了一節課下來,他們聽了很驚訝,有一位老師就對我說:我還沒有學《弟子規》以前,讀這些經典,覺得自己善根深厚,每天覺得真了不起;但是聽完《弟子規》,聽一、二節課,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好。諸位朋友,是覺得自己善根深厚好,還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好好?哪一種狀態比較好?前一種狀態叫消福,自己本分都沒做,每天只想著自己不錯。本分沒有做就損德了,兒子該做的沒做,先生該做、夫妻該做沒做,那對德行都是一種損害。

什麼叫開悟?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什麼叫修行?修正行為,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真修身。能發現自己什麼都沒做好,這個人開悟了,他接著能夠改過,那他的道業,他的學業,就可以增長,所以這個基礎影響一個人學習的態度。因為這本《小學》是宋朝朱熹朱夫子編的,裡面的內容是讓孩子從小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懂得灑掃應對進退。這個德的根基一紮穩,他接觸這些經典就懂得落實,懂得效法。假如這個《小學》的根、這個德沒有紮穩,書讀愈多,可能會造成傲慢,所以這個次序不能跳。

因為宋朝朱夫子編的《小學》,離我們現在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面的內容很多是依據當時候的社會狀況,我們現在來看,可能有一、二成看不懂。在清朝的時候李毓秀夫子他很用心,他把《小學》裡面所有做人做事重要的綱領所在抽出來,依據孔老夫子在「學而篇」裡面的一句教誨,「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從這七個綱領,再依據《小學》所有的重要內容編成了《弟子規》,所以現在要修學《小學》,《弟子規》是最好的一本經典,只要從這裡入門,你的學習就可以循規蹈矩。

林則徐先生他也提到「人生十無益」,人生假如不抓住重點、抓住本質,那可能忙了一輩子都徒勞無功,所以他歸整人生有十無益。「滿招損,謙受益」,我們肯虛心受教,所有這些聖哲人一生的經驗,我們都可以領受得到。所以我到福州去演講,我首先問到福州有哪些留名青史的讀書人?剛好提到「林則徐紀念館」,我一進到林則徐紀念館,第一幅對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對國家有利益的,縱使捨掉生命,縱使要招禍,他也不會去逃避,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又看到林則徐先生把人生十件事整理出來,希望我們不要犯這樣的過失,第一個「父母不孝,奉神無益」。連父母都不孝順,每天拜神有沒有用?那叫迷信。所有的神明、聖哲都教導我們要怎樣?人生要從哪裡開始做起?孝順父母。

再來「存心不善,風水無益」,存心不善良,你們家是龍穴,住了三年以後變什麼?變鼠穴。風水會不會改?你今天到一個人家裡,整理得乾乾淨淨,東西為什麼會乾淨?主人的心清淨,環境才乾淨,風水就好;主人的心雜亂,這個房間會怎麼樣?就像被機關槍打過一樣,風水會好嗎?所以中國話講「福地福人居」,因為福人心善良,那個風水就轉掉。所以風水的根本在存心,我們時時能夠找到道理的本質,才不會在枝末裡面打轉。在枝末打轉人就很可憐,常常還要去買一個大水晶,還要做什麼,忙得半死,也不孝順父母,也不教育孩子,以後會發達嗎?

林則徐提了十無益,其中有兩個是針對讀書的態度提到的,「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一個人行止不端正,講話態度不恭敬,讀書有沒有用?沒有用。心高氣傲,傲氣一起,學得愈多愈傲慢,學得愈多會恃才傲物。所以為什麼要從《小學》紮根?要從《弟子規》紮根?因為《弟子規》都是教導一個孩子德行還有行為的規範。當他行為規範能夠中規中矩,他的言語、行為就跟經典相應,他往後再讀其他的經典很容易有所領會。而他行止不端,讀經書不會相應。所以一開始從《小學》入手,從《弟子規》入手;再來讀四書、讀《孝經》,再讀五經,這是讀書次序。

學習方法是一門深入。這一門是掌握聖賢教誨綱領的一門。那《弟子規》就掌握了聖賢的綱領,從孝悌入手,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是一個人能夠契入仁慈之心的根本所在。所以孝悌紮德之根,慢慢的懂得謹信,謹是一個人的生活能力,跟解決事情的態度;再來信,「凡出言,信為先」,言語影響個人,影響整個人群,所以言語必須要好好學習;最後汎愛眾,把孝悌的態度延伸到對一切人;最後親近仁德之人,又能懂得學習態度,餘力學文,這是一門,掌握了綱領。

深入,如何深入?是不是讀三年就能深入?讀五年就能深入?深入,有深有淺,有快有慢,而這個深入的關鍵所在,其實《弟子規》就講「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所以必須要力行加學文才行,用比較簡單的話叫解行要相應。理解以後要馬上去做,做了以後你體會愈深,解得就愈廣。所以一個人的悟門從哪裡開?關鍵在行,你不做,你的悟性出不來,你無法觸類旁通。

比方說,我們提到《弟子規》裡面有一句話,「緩揭簾,勿有聲」,這只是一個動作,但是這個動作可以流露出一個人的存心。他時時要去拉窗簾的時候,會考慮到不要太大聲,說不定旁邊有人在談話,說不定旁邊有人在睡覺,所以要勿有聲。當他時時可以想到我的聲音不要去影響到他人,他真正去做,改天他走在旅館裡面,突然自己講話太大聲了跟朋友,他會警覺到我這個聲音吵到別人,他會開始把這樣的存心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他解的就深、就廣了。半夜回家裡來,他會放慢腳步,他在關鐵門的時候也會小心翼翼,因為他深怕聲音影響到他人,所以緩揭簾勿有聲可以體會得很多。

假如我們在拉窗簾的時候都很粗魯,這個窗簾本來可以用十年,最後用多久?可能一年不到就被拉壞了。所以緩揭簾,其實動作都要輕柔,對東西要恭敬,你愛護它,恭敬它,它就給你用得很久;你對它不恭敬,它很快就壞了。我們使用任何物品動作不可以粗魯,不然會摔壞、會撞壞。脫衣服的時候要輕一點,你看很多孩子現在脫衣服都很大力對不對?脫到一半,你就聽到一個聲音,那件衣服可以穿多久?當你在力行當中,那一顆心會愈來愈柔軟,愈來愈懂得觀照,悟性就開了。為什麼說每一句經文無量義,因為你從內心去觀照,就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力行,去存心,所以要深入必須解行相應。

長時,什麼是長時?可不可以三天捕魚兩天曬網?不行。聖哲人說道「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你要不要做實驗看看?從今天回去不看聖賢書,三天以後再去照鏡子,你自己看不準,叫你先生看看,看看氣質有沒有變。以前的聖哲人三天不讀書都會面目可憎,現在的人一天不讀書就怎麼樣?甚至於還在這裡念「弟子規,聖人訓;言語忍,忿自泯」,才剛念完,看到先生哪個動作很不高興:你在幹什麼,給你說多少次了,都講不聽,氣死我了。「言語忍」,可能當下在念都用不上。所以要常常薰習、常常讀誦、常常落實,所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人的學問一定要達到某種定功,你才稍微可以喘一下氣,沒有這個定功很容易就被境界把你轉掉了,一轉掉,你的憤怒起來了,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你認認真真做,太太做了那麼多工作,在做的時候都一直用眼睛瞄你先生,看他有沒有看到我的改變。做了兩個禮拜,愈做愈不甘心,他為什麼都沒看到,還在那裡看報紙,氣死我了。突然往桌子一拍:我做了那麼多,你都沒看到嗎?不會來幫忙嗎?你先生把報紙放下,看看你:還說學什麼《弟子規》。所以要忍得住,不然會前功盡棄。

而說實在的,我們去做這些應該做的事,不是去求別人來看,是做得心安理得,別人願不願意做那是別人的事,首先要把我自己管好。可是你愈是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很自然的去付出,反而更容易感動身旁的人;而你是有所目的去做,很奇怪,好像人都會感覺到你的目的,你要這樣我就偏不要,跟你唱反調,考驗你的功夫。我也常常跟朋友期許,別人對不對是別人的事,我自己有沒有做對才是當下當務之急,所以先把身修好。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影響力不是你刻意要去影響,影響力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所以這個長時,不可鬆懈。

薰修,薰就好像拿一支香常常在我們的衣服繞來繞去,它會愈來愈香;經典每天讀誦,我們身上也會有香氣,有戒定真香,有德行的香氣。修是修正,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為,哪些行為?修正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想法、看法,從一個人的起心動念去修正;說法,言語;做法,行為,身體。你時時可以從自己的身口意去修正,那每天都可以「德日進,過日少」。所以修行不是經典讀的遍數多,這只是一種手段,是要讓你時時記住;記住以後、讀誦以後是要受持,常常能提得起來;受持以後要為人演說,要演出來,演得愈精采,別人對你的信心愈足,你講的話人家信服、人家佩服,所以要「讀誦受持,為人演說」。

當我們這些學習正確的態度,包含立志,包含力行,包含學習次第、學習方法,掌握好了以後,我們現在要進入中國文化的精髓「道德」。道是五倫大道,德是隨順五倫自然流露的德行,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首先父子有親,父慈子孝,父有慈子才有孝,因為父慈這個慈是愛護、是教導,是用正確的方法教導,孩子才會學到做人的道理,而不是寵愛,寵壞了就不慈,愛之足以會害之。當父母要不要學?所以要學為人父,學為人母。

以前結婚,前三天男方、女方不熄燈。這三天做什麼?他們的父母積極的把如何當好太太,如何當好先生,如何當好媳婦,如何當好媽媽,如何當好爸爸的道理要教給孩子。當然不是那三天才教,應該是從小就在引導,而那三天密集複習一下。所以禮儀都有它很深的道理含攝在其中。為什麼中國的婚禮這麼隆重?因為它告訴年輕人,你要準備好再來,這可不是兒戲,要讓我們生起莊嚴肅穆的態度來面對婚姻,面對往後人生的責任。

諸位朋友,您曾經有去聽過如何教育孩子的課程的舉手,你自己當父母的時候有曾經去上。是生完以後去還是生完以前去?大部分會是生完以後再去。「中庸」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凡事時時能夠做好準備,你才能從容不迫;都沒有準備好,突然出來了,會手忙腳亂。所以你看我都不敢結婚,開玩笑。你要先準備好再去經營、去面對。當父親,首先父母要會教育孩子,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義務。

那怎麼教?什麼叫教育?這裡有沒有小學老師?假如我當校長,我一定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教育?請他說說看,可能十個老師有八個答不出來。為什麼?現在教育體系都著重在教學的技巧,而不是教育的本質,所以人現在都到枝末去了,沒找到根本,本末倒置,教育出來的孩子就一代不如一代。現在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我們自己當老師的都感覺,一屆不如一屆,真的,一、二年就差距很大,所以必須要趕快教育界的人認知到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做人做事。老祖宗說的,在《說文解字》「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上行下效叫教,透露出什麼?身教重要。

記得我在海口去沒有多久,剛好坐在公車上,有位母親帶著她的兒子,兩個人在啃甘蔗,一邊啃,母親就往右邊吐下去,然後我的車子緩緩開過。我一直想要捕捉下一個畫面,我的頭一直往後仰,但是沒有看到,可是我可以想像,下一幕是這個兒子往左邊吐下去,整個人行道上剛好兩排甘蔗渣。壞的學得快,好的學得慢,所以「寧可終年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假如我們父母就是小人,那怎麼可能把孩子養好?而這個上行下效真是無微不至,真是潛移默化。為什麼我有這麼深的感受?因為隨著年紀愈大,隨著自己深入教育,愈感受到父母的身教對我們的人生影響太深遠了。我們三個孩子,跟同學、同事相處都很好,從來不跟人家吵架的,但是我們也回想到,父母在我們面前沒有批評過任何一個同事、朋友,所以你家庭長養一個和諧的氣氛,寬厚的態度,孩子就很習慣這樣講話,這樣待人。

記得有一次回外婆家,在這個路上,計程車司機技術不大好,掉到水溝裡面去了。結果水溝它那個是水泥地,很硬,把他的排汽管撞搖晃了,所以後半路途是這樣「叩叩叩」開到外婆家,所以我記憶很深刻。下了車,我的母親把車費付給他,額外又付了五百塊台幣。那個時候我很小,五百塊不算少,我母親拿給他的時候,她甚至於不知道她兒子在旁邊看,但是母親這一個動作卻讓我的腦海裡面浮現了好幾排的字(我自己當導演下註解)。我想到,母親覺得我們的生活比較寬裕,他們是勞動階級,賺錢比較辛苦,假如這一個月還要付這個修理費,可能家庭負擔就重,我們行有餘力,多幫他一點,所以才付了這個錢在幫助他。當父母確實是用仁慈之心對別人,首先感動的是他的身旁的孩子,這個潛移默化影響就深了。

所以我母親每次說,對我爸爸說:你這個爛好人。罵我爸爸爛好人,結果罵完又說:你們都是爛好人;然後我在想你也是爛好人。其實吃虧就是佔便宜,這種潛移默化確實影響很大,所以上行下效。連父母一個心境孩子能不能感受到?可以,我們是歡喜侍奉婆婆還是痛苦侍奉婆婆,孩子能不能感覺到?可以,所以上行下效。再來,育,教孩子使他作善,叫育。不是養大了叫育,養大了叫育,那所有的動物都叫育,所以至要莫如教子。人生第一要事,把孩子教好,我們的中晚年才能夠自在清淨、才能夠享後福。我們把教育的主軸抓到了,要身教,要把孩子教善,把孩子教成一個好人。

中國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教育哲學,我問過所有的老師沒有人讀過這篇文章,太可惜了,短短一篇文章把教育的綱領都抓到了。這一篇文章勝過於任何教育這麼厚的書,都沒有它談的徹底,談的抓住綱領。這一篇文章在《禮記》裡面,《禮記.學記篇》裡面有一句話把教育的兩大主軸都抓出來「教也者」,什麼是教育?「長善而救其失」,教育最重要,長孩子的善良,救孩子的過失。兩大主軸抓到了,好習慣要養成,壞習慣要改過來。那未論行善,首先要把壞習慣導正,壞習慣不導正,善很難增長。就好像我們拿了一個水桶,把水倒進去,水是善,但是水桶下面破了兩個洞,都漏掉了,我們首先重視救失,再來長善。

諸位朋友,現在的孩子要對治哪些問題?哪些問題?沒有問題?那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醫生醫人的身命,父母、老師醫孩子的慧命,你要把他導正他智慧才會增長。智慧影響一生,不止影響這一生,智慧還影響他世代子孫,為什麼?因為他觀念錯了,他的兒子也會教錯。所以為什麼教書叫無量功德?因為影響是無遠弗屆,所以教書無量功德;但是教錯了會怎麼樣?一片黑暗,無亮功德,差很多,要教好。父母就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師,對,所以我們了解到教育的影響甚深,也能夠正視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職責。

我還沒教書以前就聽過有一個故事提到,一個醫生草菅人命,把人家醫死了。結果死後墮到十八層地獄去了,他很生氣,他說:我又不是故意的,幹嘛判這麼重。這叫死不認錯,死了還不認錯。結果他在那裡生氣,還在那裡跺腳,突然聽到底下有人說話:仁兄,你不要再跺腳了,你的灰塵都染到我的身上來了。把他嚇一跳:地獄不是只有十八層,怎麼底下還有人?我是幹醫生的,草菅人命墮到第十八層,那你是幹哪一行的,怎麼墮十九層地獄?他說:我是當老師的。斷人慧命,影響深遠。

所以我們當父母、當老師要正視到它的重要性,我們就能認真去學習,認真找出問題癥結,進一步才能對症下藥。不然你每天在那裡擔心,他怎麼變這樣,怎麼變那樣,有沒有用?到最後變杞人憂天。所以從現在以後,播下去的種子一定要是對的,要是優良的才行。那我們靜下來思考,現階段的學生、小孩有哪些行為必須要趕緊導正,有哪些態度必須要趕緊引導?自私自利。你們怎麼都不緊張的感覺,我都比你們緊張。對,你一天不教,他就一天退後了。來,還有沒有?禮貌,「不學禮,無以立」。這個禮貌,首先把他的名字改成裡面有一個「禮」字,每天叫他什麼禮,他就比較有禮貌。懶惰,還有沒有?我感受到澳洲的孩子比較優秀,還有沒有?傲慢,懶惰就放逸。好,我們想一下,下午再來討論,好,謝謝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0:29 | 只看该作者
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八集)  2005/3/19  澳洲雪梨大學  檔名:52-121-08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提到教育很重要的兩個主軸:長善、救失,也提到現在孩子在態度上、在行為上,有哪些迫切需要趕快導正過來的一些缺失;也提到了自私自利、懶惰、沒禮貌,這幾個情況,傲慢,還有沒有?嫉妒,還有沒有?義務、責任,沒有責任心是吧!還有沒有?任性,責任心,還有什麼?任性聽起來比較不容易了解,就是脾氣很大。還有沒有?說謊話,花言巧語。這也難怪他們,現在連小孩到幼兒園去都會說他跟誰一對,幼兒園就在配對了,難怪會花言巧語,跟誰學的?跟電視節目學的。這些是結果,原因到底在哪裡?

因為我們成立中心,場地很大,從門口走進來也要有好幾百公尺,差不多要一百公尺左右進了辦公室。在這個走的過程,家長會提到我的孩子脾氣真大,我的孩子很懶惰,我的孩子很不懂事,就會一路這樣講過來。進了辦公室,我請他先坐,因為講話也講了滿久,口渴了,我們趕快倒一杯水給他喝。接著就問他,孩子自私自利是結果,原因出在哪裡?孩子沒有禮貌是結果,原因出在哪?當我們這樣問的時候,這個家長表情很驚訝,雖然他沒有講話,我從他的表情解讀出來意思就是,怎麼沒有人問過我這種問題。當我們常常看著別人的孩子比較乖,別人的孩子比較好學,那只看到結果,沒有找到原因。那只看結果的人生就會常常患得患失,怨天尤人,解決不了事情。

我們來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會自私自利?人都比較健忘,所以我們回到小孩子很小的時候,當夫妻跟爺爺、奶奶一起吃飯,小孩子也在,為人父、為人母這個菜夾起來第一口先給誰吃?先給小孩子吃,所以媽媽又說:小華,這道菜是媽媽特別煮給你吃的,要多吃一點。幫小華夾菜了。爺爺奶奶也不甘示弱:乖孫子,這幾道菜也很好吃,來,來,多吃一點。小孩子的碗菜盛得滿滿的。所以從夾菜裡面看出來,這個家庭裡面誰最大?小孩最大,所以小皇帝出來了。俗話又說「伴君如伴虎」,那小皇帝的脾氣怎麼樣?很大,所以任性,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要滿足他。你滿足了他九次,一次不滿足他會怎樣?他會發脾氣,會大發雷霆,而你做的那九次他會覺得是應該的,因為你侍候他,他視為理所當然。所以你把他寵壞了,他當然脾氣很大,很任性。

我師範院校老師有一天剛好下了一點雨,他走在校門口。因為師範院校旁邊會有一個附屬小學,那附屬小學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大專院校裡面教職員工的孩子佔多數,剛好有一輛高級轎車開過來,母親打開車門慌慌張張把雨傘打開,正要接她的女兒,她的女兒站在校門口不等母親走近,對著母親嚷嚷:你白痴!現在才來。我們老師本來在走路,嚇了一跳,站在那裡很驚訝,結果下一句話更驚訝,這個母親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來晚了。所以孩子任性,脾氣大,那不是偶然的,我們把他寵壞了,恃寵而驕,所以菜夾錯了往後影響就很大。

《大學》裡面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個先後順序錯了,為人子之道就沒有教給他。所以孝子孝子,是孝順父母叫孝子,現在的孝子是什麼?孝順兒子、女兒,所以孝順的方向、順序錯了,顛倒了,所以教出來的孩子那當然也顛倒,狀況百出。所以要教孩子孝道,首先要把菜夾對。所以諸位朋友,今天回去菜會不會夾對了?我記得小時候父母親打開冰箱拿出水果來,先給誰吃?給爺爺、奶奶吃,我爸爸的水果假如拿錯了,我今天就沒有坐在這裡了。所以順序重不重要?重要,假如拿錯了,我現在一定是敗家子,對!又是長孫,又是長曾孫,那一定三千寵愛於一身,哪有不墮落的。

所以我們要把孝道演給小孩看,他自然而然就學習到了。現在還有母親買了一些很特別、很昂貴的水果藏起來,等公公、婆婆去睡覺了,馬上拿出來:兒子,來來來,特別買給你吃的。人算不如天算,以為這樣很疼孩子,請問孩子以後買水果給誰吃?不用等到兒子了,一定給老婆吃。所以我們還是要循道而行來教孩子,他才不會自私自利。因為當父母演出孝道,演出德行,會讓他本有的善根喚醒,上行就下效。我們記憶當中,父母從來沒有講過說要孝順,沒有,可是我們為什麼很自然就是這個態度?那就是身教。

我母親二、三個禮拜都會回外婆家看看父母,十八歲以後我會開車了,變成我接送我母親回娘家去。其實讓孩子常常跟老人家接觸,對他是一種很大的幫忙,讓他敬老,讓他享受天倫之樂。我記得小時候回去,外公看到我,馬上就把飲料端上來,我一杯喝完他馬上又去開第二杯,第二杯喝完他又去開第三杯,深刻感受到他對這個外孫的慈愛,所以我們對於這些長者、老者就特別的恭敬。自私自利是從我們寵壞了他,只要我們現在念念為父母,念念為他人,孩子就學習到這樣的態度。

再來第二個禮貌,為什麼會無禮?原因在哪?沒有教,現在假如父母跟親人老死不相往來,那孩子怎麼學禮貌也很困難。禮貌在《弟子規》裡面教得非常仔細,「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所以吃東西一定是先讓長者。我們很多讀經的孩子,一吃飯他們一定先站在旁邊,等長者坐下去了他們才坐,很有規矩。有一次我坐上去以後孩子還在那裡轉桌子,我就很奇怪,我說桌子為什麼要轉?他們說他們的老師教了,桌子上面假如有紋路,這個紋路不能對著主位,這樣不禮貌。你看孩子多細心,他那個恭敬心多細微,還把桌子轉了一下,讓這些條紋沒有對著我。

諸位朋友,您孩子知不知道主位在哪裡?一進門正對的那個位子是主位,因為主人坐在那裡可以綜觀全局。結果有一個公司跟另外合夥的公司要開會,有一個員工一起走進來,這個員工馬上就跳到那個主位坐下去了,他的老闆坐在那裡,那麼大的人怎麼說他,那就很尷尬了。所以連這點禮貌都不懂,以後會不會有前途?所以禮貌重要。一個人有禮,人生形成很多助力,一個人無禮,言語、行為無形當中,造成自己很多的阻力跟障礙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別人都看我不順眼?他也搞不清楚,那都是在一舉手一投足當中不懂得替人設想。

有一個幼兒園的老闆,帶著幾位年輕的老師一起請一個廣東的客戶吃飯。諸位朋友,請廣東的客戶吃飯點什麼菜?那當然點廣東菜。結果這些老師是湖南人,湖南人喜歡吃辣,所以一邊吃飯,這些老師在那裡:這個怎麼這麼難吃,那個怎麼那麼難吃。老闆帶這些員工去吃飯目的在哪裡?目的在幫他招呼客人,總不能老闆坐在門口端菜,所以這些人情世故都在禮貌當中可以形成、可以學習。所以老闆最喜歡帶什麼人出去?最會夾菜,最會倒茶那種,他就輕鬆多了。您的孩子會不會倒茶?會不會夾菜,應對進退得當,人人見了都歡喜,這樣的態度、能力才能辦大事,才不會壞事,這跟學歷高低沒有關係,這跟培養跟歷練有關。所以這個老闆一看這些年輕的老師,很無奈,不幫忙就好了,還在那裡搞砸了。突然上了一道比較辣的菜,他們很高興,老闆馬上把它轉到客戶面前來要給客戶吃,結果沒有幾秒鐘這些老師馬上把它轉走,然後趕快自己夾起來,結果老闆又趕快轉到客戶前面來,他們又把它轉回去。所以禮貌很重要,人與人之間優美的距離,不學好會搞出很多錯事出來。

禮貌從小一定要教導,從飲食當中要先尊重長者,這個尊重的態度就會內化成他的存心。有一個孩子,剛好他的老師在看講經的錄相帶,這個孩子經過的時候把他的身子彎得很低,完全沒有擋到老師,經過。這個動作有沒有教過?有沒有老師還特別教他,長者在看電視,我們腰要蹲很低走過去?不可能教!那為什麼孩子做得出來?恭敬心形成的,有這一分恭敬心他就會去感受我怎麼做才是對人尊重。所有這些禮儀它有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內化成他的存心,時時恭敬,時時替人著想。或坐走,也是如此。有一個孩子剛好跟他母親去找朋友,母親還在打行動電話,他跟他媽媽說:媽,妳坐。他媽媽說你先坐,他又看他媽媽:媽,妳坐啦!你這個孩子幹什麼,叫你坐就坐,那麼囉嗦?媽,妳不坐,我不能坐;「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個時候母親應該怎樣?趕快坐下;你不要說你們老師教是一套,現在坐沒關係,那老師白教了,要跟老師搭配好才行,長養他的德行。

「長呼人,即代叫」。在古代因為是大家族,客人來到門口可能要找伯伯,找叔叔,地方那麼大,我們是晚輩,應該主動去把長輩叫過來,來跟客人見面;有沒有可能客人自己去找?那這樣就太失禮了,我們自己接待客人很失禮。我們現在來看看,客人到家裡來,孩子正在那裡看電視,他會怎麼做?媽,阿姨找你。喊得很大聲,繼續看他的電視,然後客人站在那裡不知道要怎麼辦,有沒有這個情況?要不要教?慎於始,教育的敏感度很重要,沒有孩子生下來就自私、生下來就無禮、生下來就懶惰。你有看到一個孩子生下來然後全身不想動,有沒有?那要去看醫生,一定有病。孩子都活蹦亂跳,怎麼會懶惰?都是一開始沒有教好,才會造成往後壞習慣養成。所以我們敏感度要高,要觀察他有沒有孝心,有沒有恭敬心,有沒有愛心,只要遠離這個存心,要趕快引導。

所以接待客人要學,這個接待客人不止在家裡,在學校也如是,在公司也如是。我們在學校裡面,其他的老師來找了,學生一看到也是放大嗓子:老師,隔壁班老師找你。這樣都是無禮。在公司裡面,你會不會說:經理,有人找你?那經理說你明天不用來了。或者客人來了,經理正在開會,你還馬上說:經理就在裡面,你自己去。那客人走進去一開,在開會,那經理一看是接待還是不接待,就很唐突了。

所以應對進退很重要。我們就訓練孩子,這個時候就不是用講的,禮儀的教育要讓他實際操作。就教導他,客人來應該問好,請客人坐,坐下以後要倒一杯熱茶給他喝,然後再去叫爸爸,叫媽媽,叫長輩過來見客人。剛好那一天幾個孩子學完,中午吃飯的時候來了一個阿姨,他們一聽到門鈴聲,六個人都舉手:我要接待。六個人都躍躍欲試,所以僵持不下六個人都接待。突然門打開了,六個小朋友都鞠一個躬說客人好。結果這個阿姨不敢進門,她說受寵若驚,她說從來沒有這麼隆重的接待,假如下一代的孩子都這樣,國家一定很有希望。結果一進門,拖鞋也要教他們要放在客人走進來馬上可以穿進去的位置,所以仁慈之心是落實在生活點滴當中。你接待客人也要想到,今天他假如要在家裡面過夜,可能匆忙之下會忘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到時候又不好意思跟你拿,你要跟他準備個毛巾、準備個牙膏,這些用品。他帶了,縱使沒有用,朋友會覺得你處處替他著想,在無形當中情誼就會愈來愈深厚,所以禮不可失,這是接待。

客人一走進來,馬上請她坐,端一杯茶:阿姨請喝茶,阿姨您先等一下,我去叫我媽媽。這是在家庭裡面接待之禮;在公司亦如是。當我們能這樣應對進退,別人對我們的信任愈來愈高,那孩子他也從頭到尾把一件事情做好,他的責任心也會提升起來,有頭有尾。當家裡的人長輩不在,他也會主動再回來,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一定要再回來收尾。我媽媽剛好不在,我哪一位長者不在,叔叔,請問你有什麼事嗎?你要不要交代我,長輩回來我替你轉達他。或者您假如有急事,我父親的電話是幾號,您可以直接跟他聯繫,他就把事情能夠辦好。有一些孩子你叫他去叫人,叫到最後不見了。接著問他說我不是叫你去叫某個老師,你怎麼不見了?他說找不到,他不在,沒有回來收尾。孩子能否有始有終,都在生活的點滴當中,我們要去注意,要去提醒才行。

除了見面接待的禮貌,接電話也要有禮貌,所以禮貌一定是落實在生活點滴,那個恭敬心就時時提得起來。有訓練過孩子接電話的舉手?這個很重要,很可能你們在外的名聲不錯,都被孩子搞砸了。打電話來,你媽媽在嗎?不在,去哪裡?不知道,長者還想講話電話已經掛掉了,會覺得很無禮;這個朋友做人還不錯,怎麼孩子教成這樣。所以接電話也要注重禮貌,接起電話來:你好,我是某某某,請問你找哪一位?你母親在嗎?我母親在,您稍等,我去叫她,趕快去叫媽媽來。假如母親不在,很抱歉,我母親現在不在,請問您哪裡找?請問您有什麼事嗎?我可不可以替您轉告?或者您有急事的話,可以打我母親的行動電話,電話是多少,孩子自然懂得怎麼去應對,怎麼去處理事情。很奇怪,人愈有禮貌,他就愈歡喜去做這件事。所以這是接待之禮。

還有打招呼的禮儀,人與人見面,中國的禮儀是互相敬個禮,西方的禮儀他們是以握手。諸位朋友,握手怎麼握?這個也要注意,也要教導。有沒有哪位朋友要出來示範一下,我們配合一下,來來來,楊老師來一下。我們在見面我是比較推崇中國的禮儀,敬個禮,不然剛好手很髒,又不好意思握手。握手的禮儀首先我們要注意到眼神,比方說在握手的時候,你好,你好,這樣有沒有禮貌?很多場合,一堆人來他搶著要去握手,這邊握的時候看這個人,那邊握看這個人,對方的感受怎麼樣?應付應付,所以眼神要注意。

再來,這個握力道很重要。你好,你好,(你正常一點,沒關係),有沒有都這樣給人家握,好像給人家碰一下,你好,你好,都沒有力氣;好,好,好,有沒有這樣的情況?這樣感覺怎麼樣?不真誠,所以這個握的力道要適中,你好,你好。可不可以握得太大力?這樣會讓對方很痛,所以握的力道也要適中。還有握的時間,你不要一直握著,你好,你好,他都不知道你到底要不要放手;尤其看到漂亮的女生不可以一直握著,不然人家下次都不敢來了。還有這個握的位置也適中,也不要握太進去,也不要握太出來,這樣都很奇怪。這是握手要注意到眼神,還有注意到力道,還有位置都要適中。好,我們掌聲謝謝楊老師。這是握手要注意的。

再來,握手的順序也很重要。握手應該是長者先伸手還是晚輩先伸手?是男士先伸手還是女士先伸手?你們應該握手也握不少次了,是長官先伸手還是下屬?好,這個時候不能民主投票。其實禮儀你靜下心來都可以推得出來,比方說男生跟女生,你男生先伸手,人家女孩子不要,那不是很尷尬,所以女孩子先伸手比較恰當。你看到女孩子不要手都伸出來,到時候人家不伸你就在那裡,很尷尬。再來長官身分比較高,他可能每天面對很多人群,所以我們不要主動伸手,我們只要站在一旁,畢竟是長者、是長官,我們面帶微笑,鞠個躬就好。當長官主動伸出來了我們再伸手,就不失禮了,不然他根本還不了解你是誰,假如長官又有一點傲氣,你伸出手來,那也是很尷尬,又縮回來。所以長官先伸手,長輩先伸手,這都是一種很自然的一種應對。

接下來,握完手要介紹才不會失禮,所以人與人相處,當你是兩邊都認識的時候,那應該主動互相介紹一下,你不介紹,那一天也不知道要叫對方什麼名字,怪尷尬的。介紹的順序是把長輩介紹給晚輩,還是晚輩介紹給長輩?是把男士介紹給女士,還是先把女士介紹給男士?諸位朋友,你現在腦子有沒有打結了?介紹客人給主人,那是正確的。其實這個順序剛好跟握手反過來,把晚輩介紹給長輩。其實我們去想一想,你今天有一個朋友,你會不會去把你爸爸帶過來:爸爸,來來來,我介紹一個同學給你認識,不奇怪嗎?長官,來來來,我介紹我一個朋友給你認識,無禮了。所以尊重長輩一定是我們晚輩去跟長輩打招呼,一定是下屬介紹給上司。男女也是一樣,一定是男士介紹給女士認識,這樣的一個禮貌。

再來,見面我們也會遞名片,這個禮貌也注意,很多人拿出名片,來,你一張,我一張,他一張,你這樣子發的時候人家會不會很重視你這一張名片?不會,所以禮貌除了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所謂自敬,自己尊敬自己,而後人敬,自重而後人重。俗話說「不自重取辱」,一個人不尊重自己就會招來他人的侮辱,所以為什麼一個人會讓人家指指點點?他可能連衣著都太隨便了,《弟子規》說「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其實當我們把自己弄得整齊乾淨,就是對他人的尊重,這個禮也不可失。今天假如我在台上穿一個T恤,你們要不要聽我講?那就不用講了。

所以遞名片也是一樣,要尊重自己尊重別人。遞名片要雙手遞過去,而且遞過去的時候,對方馬上一拿就可以看到,你不要用反的,他拿過來還要這樣反過來,或者要這樣看,那很奇怪。當我們接到名片以後,你要馬上看到他姓什麼,比方說他姓陳,後面是經理,陳經理你好,你這個稱呼一叫下去,第一印象就很好。你不要收了一下子就放在口袋裡面去了,然後一吃起飯要講話他姓什麼,再拿起來看一下,那就很失禮了,所以這個應對進退會讓人家覺得很舒服。你不要拿著名片就把它擺在桌子上,然後在夾菜的時候那個菜湯又滴下去;或者有些人拿了就把它放著,放在椅子上,結果都坐下去了,他看到那個名片被菜湯這樣侮辱,那你這個生意能不能做?那做不成。所以這個禮貌在我們生活點滴當中,我們應該多學習,這是要教導。

有一個母親她就提到,她從小客人來的時候,她一定都會切一盤水果請客人。有一次剛好客人來她不在家,她的女兒小學三年級,結果一進門,她看到客人,同時也看到桌上有一盤水果,誰弄的?她女兒弄的,所以這個身教很重要。再來懶惰,懶惰怎麼造成的?我們都知道孩子小時候都很好動的,我的外甥差不多兩歲多的時候,有一次他母親在擦桌子,他跑過來,剛好母親離開一下,他拿起抹布就在那裡擦,他是不是想擦桌子?模仿,覺得很好玩。結果他母親一走過來,就對他說:小偉,這麼小就懂得幫媽媽的忙,真是有孝心。這個孩子一聽完擦得更用力,孩子都是鼓勵出來的,然後又對他說:你只要能把四個角再擦乾淨,那這個桌子就擦得很好。不只肯定他的孝心,同時把做事的方法教給他。所以孩子小時候就會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任,也很愛惜乾淨,他就不會懶惰了。

《朱子治家格言》第一句話提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以前這些生活上的勞動誰做?小孩要做,他就勤奮。曾國藩先生提到,要看一個家族興還是衰看三件事,第一件事早上睡到幾點,假如都睡到很晚,家風必敗,睡那麼晚愈來愈懶惰安逸了;第二件事看看小孩做不做家事。曾國藩先生他已經做到四省的總督,在清朝的漢人沒有人做的官比他大,但是小孩的家務不給傭人做,自己來。勞動的好處甚多,我們待會來分析一下。曾國藩先生說第三件事就是看子孫讀不讀聖賢書。所以「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讀經書才能分辨是非善惡。

現在很多家長教孩子是你只要把書念好就好,其他的事都不用做,這樣的方式害了孩子。我們來看看做家事跟不做家事會有什麼樣的差別?我對於這一件事會有思考也是學生成就我的。剛好我有一個學生從一年級上學期到六年級下學期,沒有一次成績不是第一名,諸位朋友,這樣的孩子優不優秀?很優秀!可是分配給她的掃地工作都偷懶,不做,而且她口才又很好,都會給你找很多藉口,但是同學都已經怨聲載道了,大家都很不滿,老師偏心。這個時候不能不處理,眾怒難犯,帶一個班就好像帶一個小國一樣,也要讓民心能夠平和下來,所以我就打電話給她的母親。當然講話要有藝術,你不可以一開始就說妳女兒哪裡不好,那她聽了很不能接受。

所以我們跟人談話有一個準則,見到人要懂得先鼓勵,先稱讚,稱讚二、三句再批評一句,這樣他的心臟比較能夠負荷得了。所以我先肯定她女兒這段時間做了哪些對班級有貢獻的事,接著我也沒有直接說她女兒很懶惰,不做掃地工作,我們只是告訴家長說做家事有很多好處。第一個好處身體好,我們現在很多少女一、二十歲就病厭厭的,做啥事都沒力氣,結果我們看到很多八十幾歲的老婆婆還拿著鋤頭在耕地,誰身體好?那為什麼老婆婆身體這麼好?從小幹活勞動,筋脈通暢,身體有磨鍊,體格有長成,所以其實禍福相倚。

我常常會跟我父親講,我說你比較好命,我們比較命不好。他們都很驚訝,我們小時候哪有吃得像你們這麼好,你們才好命。我說不對,因為你們小時候苦,常常幹活,身體那麼強壯。所以我爸爸已經六十幾歲了,比我強壯多了。每次跟我父母出遊,我開車的時候,我爸爸還要在旁邊問:要不要換一下,累不累了?我爸爸一開都是好幾個小時都不累。有朋友都說:你很孝順,跟父母住在一起。我都覺得很丟臉,根本就不是我照顧父母,而是父母照顧我。所以多勞動,身體血脈才會健康,這是第一個。而身體好影響多大?一輩子。

多勞動的人才會深刻感覺到他人付出的辛勞,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你什麼都給他做好了,他都視為應該,有什麼好感恩的,你沒做他反而對你生氣。有一個母親她孩子上初中,每天都幫他水壺裡的水裝好了,然後拿給他去上課,數十年如一日。突然有一天她稍微拿晚了,拿給她兒子,她兒子拿了以後罵她:我要遲到了,都是妳害的。她突然被罵醒了,這件事應該是他自己做的,結果我每天幫他做,他不感謝還罵我,說我害他遲到,所以母親醒過來了,從此以後不侍候他。結果她的孩子快速成長,因為回來以後說午餐自己弄,她孩子現在很會煮午餐。所以你幫孩子做太多,反而他的成長愈少。

我們看到以前的人十多歲十八般武藝都會,為什麼?練出來的。現在很多要結婚了可能菜都不會煮,當然男生也要學煮菜,不然家裡都沒人會煮菜,每天吃哪裡?吃館子,吃外面,長期吃下來會怎樣?病都出來了,外面都是比較油,比較鹹,比較膽固醇高。我自己到海口去,去了以後自己一個人住,所以煮飯要自己來,洗衣服自己來,拖地,整個家裡的家活都要自己幹。當我在拖地的時候突然會想到誰?突然會想到一首歌,叫做「世上只有媽媽好」,感恩心就出來了。所以你讓孩子去拖地,他說拖地那麼辛苦,結果一想,媽媽每天要上班,上完班回來要煮飯,還要做這麼多事,媽媽都沒喊累,我做這樣就累了,生起對母親的尊敬。假如妳從小都沒讓他幹,突然他都上高中了,有一天你實在忍不住,媽媽做得那麼累,你還在那裡看電視,不會過來幫忙。妳的兒子很無奈、很無辜看著妳,看完以後繼續看他的電視,這個時候妳也莫可奈何。

我們很多老師會告訴孩子,母親生我們的時候很辛苦,所以生日首先要想到感謝父母,而不是要一大堆禮物跟蛋糕。一個小女孩四年級,她聽了以後也很受教,回去決定炒菜給她母親吃,所以她就炒了一個黃瓜。一進到廚房身高不夠,搬了一個椅子站上去。所以你讓孩子做事,他那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在做當中會去想辦法。搬了椅子以後,油倒下去噴起來,她很害怕,去拿了一個大手套套在手上,繼續炒黃瓜;把黃瓜倒下去油噴得更高了,她情急之下去找到她父親的安全帽,把安全帽戴在頭上,這叫全副武裝,把黃瓜炒完了。當她把這一盤黃瓜端出來,雖然只是那一剎那,這個孩子的心境變了沒有?她以後面對母親煮出來的菜會不會挑三揀四?不會了,她知道不容易,她就會感謝。

我也曾經自己種菜,種空心菜、種紅蘿蔔,結果我種了二、三個禮拜,然後把它摘一摘炒成一盤,他們三分鐘就把我解決掉了。「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我自己去種過以後我就知道辛苦,就不會浪費,也會感恩了,這是習勞知感恩。多做就會勤勞,而勤勞是一個人致富的根本,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所以這個勤勞的態度也會形成。當你讓孩子常常做事,那他都能夠去盡心盡力做好,他的責任心就在這個當下形成。

我們教導很多學生都會深刻感覺,那些辦事辦得很好的孩子,在家裡都是能手。我有一個學生他的父親比較早過世,母親後來改嫁,嫁給他的繼父,後來他的母親也離開了,變成繼父帶他。那時候他還很小,才幾歲而已,都在繼父的計程車裡面度過晚上,他從七、八歲就開始煮飯給他的弟弟吃,所以辦事能力特別好。確實雖是禍,福也在其中,他照顧弟弟,做那麼多事,幹起活來非常精練,往往我有什麼事交給他,特別放心。當然我們今天讓孩子去做家事,比方說拖地,你也不能只把工作交給他,你還要去做一個檢查的工作。好,這一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2:35 | 只看该作者
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九集)  2005/3/19  澳洲雪梨大學  檔名:52-121-09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提到做家事對一個孩子的心境還有處事的態度,有很深遠的影響,包含身體會比較健康;有付出才可以體會付出者的辛勞,所以習勞知感恩;再來他也會從小比較勤快,養成習慣。勤勞是治家、致富之根本,所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意志力的磨鍊都是在做事的過程當中點滴淬鍊出來,所以多做事意志力就會跟著提升。我們自己回想一下,你的意志力在哪些情況之下磨鍊出來?在常常想放棄又不能夠放棄的狀態慢慢歷練。還有一個因素,常做家事人際關係會好,因為多做事多歷練,多做事做事能力就跟著提升,所以一有能力走到哪都可以幫別人。

我在教書的時候,第一年教自然科,每次下完課,有幾位小孩他們都很主動留下來,就幫我收拾,幫我掃地。當然我們當老師對學生都很愛護、都很平等,不過對這麼懂事的孩子,我們當然會多加照顧,這個不叫偏心,這是人之常情。所以孩子很勤奮,他很有可能在人生過程就有人賞識,就有貴人相助,而往往勤奮的人也比較敏銳,比較好學。諸位朋友,看不看得出來我從小沒什麼幹家事?有沒有看出來?沒有看出來,因為我已經變了。假如六年前可能就露出馬腳,現在看不出來,因為在這六年來主動幹活幫忙,主動歷練。

我要到海口去的時候,我就跟我母親講:母親,妳兒子太好命了,都沒有什麼磨難,沒有什麼鍛鍊,所以要趁年輕多磨,這樣才能成就不足的能力。孟夫子有一段話講「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為什麼要這樣磨鍊?「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要這樣磨鍊,才把他不會的能力可以鍛練出來。我記得在高中念這篇文章,只有一個念頭「我不要當聖賢人」,太苦了,還要餓其體膚,還要挨餓,但是我們這樣的認知誤解了,沒有抓到聖賢人的存心。

後來我到海口去,才深深感受到這一篇文章的意義。它的意義所在,就是當我們人生覺得很多事情應該做,必須做,比方說教育孩子,比方說把我的學生教好,這些事都是應該做,也是我們非常想做的事。假如想做的時候我們卻沒有能力做,那將是人生很大的遺憾、很大的痛苦,所以為什麼要趕快磨鍊?因為一磨鍊,這些能力就能夠備足,就能夠去做這些重要的事。所以當我們是為了要去完成這些重要的事而去磨鍊的時候,那整個心境截然不同。

我記得從澳洲回到台灣,我去接了一個班級,那個班級是全校最難帶的,老師提前退休帶不下去,但是我們是主動去接這個班級。因為我們的歷練愈早,學生的受益愈多,所以要趕快鍛鍊。那剛好又有機會推展中國文化,深怕自己的能力不夠,所以每天確確實實披星戴月,早上很早起來去演講,因為晚上演講完差不多都九點多快十點,有時候還跟家長做一些溝通,回到家裡都快十一點,洗個澡睡覺,一躺下去就怎麼樣?不醒人事,還有人有時間失眠?但是很多朋友就說:蔡老師,你這樣很累。我說:人不怕身累,身累睡七個小時,明天又是一條好漢;最怕心累,那是一種折磨。當我們明明看到這些事很重要,卻沒有能力做,那才是累。所以在海口那幾個月確實有很多歷練,在半年左右講課差不多三百場,結果突然對孟子這一段話有不同的體會,再次讀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這篇文章我批了一句話,叫做「甘之如飴」。當我們很渴望自己能力提升,能夠去利益家庭,利益社會的時候,這些磨鍊你會非常的勇於去面對,非常歡喜去接受。

所以很多朋友都問我,怎麼樣才能夠把課講好,才不會緊張?我就告訴他「先講三百場,就會了」。這句話是楊淑芬老師告訴我的。到海口去,本來我的父親交代我,你去到海口一定要跟在楊老師後面,好好跟楊老師學習,我想說這樣我也比較沒有壓力。結果到了海口,沒有一個禮拜的時間就上了北京,然後到山東拜孔子。推展中國文化一定要跟老夫子行禮,孔老夫子是中國文化影響最深遠的,三孔的墓碑全部都摔壞了,只有三塊沒有壞,那三塊因為太大了,抬不動,不然是全軍覆沒。我們去了孔廟,人山人海;後來又去拜周公廟,一個人也沒有。我們深刻感受為什麼孔廟人山人海,為什麼周公廟一個人都沒有。請問去參觀孔廟的人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的?是要去深入文化嗎?哪有深入文化尊敬孔夫子的人不尊敬周公的?周公是孔夫子一生最崇敬的人,所以大部分去孔廟的人,可能是怕別人問他說你有沒有去過孔廟?假如說沒有,覺得很丟臉,一定要趕去看一看。所以很多人去旅遊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處買藥,問他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對文化的認知很淺。

而且很可惜來自四面八方的中國人,甚至於外國人都到孔廟來參觀,假如這個時候我們所有的解說員都能夠把中國文化講出來,文化就這樣擴展出去了。結果很可惜,這些解說員都是訓練出來的,講法都一樣,對孔夫子有很多地方都曲解了,所以這麼好的機會都喪失了,我們實在覺得很可惜。楊淑芬老師就告訴我,她說:我不能跟你回海口了,你自己回去,我必須設立一個全球性的網站,提供一個平台,讓全世界願意深入文化的人,都可以來這裡好好學習。所以我就自己回到海口去。本來要來躲在楊老師後面,躲了一個禮拜,人算不如天算,就一個人回去了。這個時候突然腦子裡面跑出了一句《論語》的教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我最尊敬的兩個聖哲人,孔明的教誨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我就回到海口去,重頭開始。

楊老師那個時候就說:你什麼都不用想,先講三百場再說。在這個做的過程也時時看到,確確實實「力行近乎仁」,我們真正去做了,才能深刻感受到聖賢教誨對於現在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甚至於每一個企業,都是至關重要,但是卻沒有人講。我們眼睜睜看著孩子的成長出問題,眼睜睜看著那麼多家庭都破碎掉了,很不忍心。所以那一分使命感就在接觸人的過程,在力行過程,不斷喚醒,不斷看到自己身上的責任,所以才會體會到孟夫子那一段話,確實是甘之如飴。

而我不是不願意磨鍊,我在家裡很少做家事,因為有兩個姐姐,還有媽媽,還有奶奶,所以我要做家事我奶奶一定會過來幫我做。但是後來我到了澳洲淨宗學院,每幾個禮拜要輪流一次做家事,洗這些碗盤,洗這些很大的,我還洗過這麼大的鍋子,你們有沒有洗過?要煮七、八十個人的湯,彎下去刷。我突然在刷鍋子的時候體會到一個人生的道理,人生該幹多少活是注定的,你跑到天涯海角也得幹,所以人要趁年輕多付出,福分晚年就會現前。

剛好有一次在洗碗的時候,盧叔叔從我旁邊走過去,突然停下腳步,搖搖頭:看你洗碗就知道你太好命了。所以你看有智慧的人,光看你一舉手一投足,一句話,一個動作,就把你有幾兩重稱出來,相不相信?孩子假如很懶惰,絕對遇不到真正的智者的提拔,一眼就把你看穿。所以這些花拳繡腿,只騙得過一些不好的主管,而這些不好的主管,那個公司也待不長久。假如我們的孩子從小非常勤奮,流露出來,一定會讓很多的貴人願意提拔他,這個相當重要。

有一個大學,剛好有一個深圳的學生,深圳報紙報導了這個大學生被學校退學,然後畫了一張漫畫,戴了一個博士帽,然後他母親餵他吃飯。母親餵他吃飯代表在家裡啥事都沒在幹的,所以這個學生到了學校跟這些室友相處,都給人家搞得亂七八糟,然後到老師家裡面去用老師的電腦,吃的東西也掉滿地,學校覺得他的生活能力太差了,把他退學。確實生活習慣會影響到他的與人相處。後來回來以後,為什麼會畫這個漫畫?因為他每次吃飯都必須要母親餵他吃,跟母親是死對頭。

今天一個大學生到了宿舍去,他假如一看到同學在掃地,他馬上主動就去幫忙,給同學的印象很好,自然而然很容易就融入人群當中。假如在家裡什麼事都不幹,同學在那裡打掃,他還在那裡看他的電視,吃他的零食,可能同學的怨氣慢慢積累上來;因為不勞動,一定也不會整理家裡,所以可能弄了東西沒放回原位,又沒學《弟子規》。《弟子規》說「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諸位朋友,置冠服有定位是舉帽子跟衣服,那是不是這兩樣東西放好就好了?那我們學就學呆了。「置冠服,有定位」是代表所有的物品動物歸原,動了這個東西以後,用完一定要擺原來的地方,自己下次用一定找得到;相同的,別人下次用也可以自然就找得到。所以這個習慣養成以後,在團體生活才不會製造別人的困擾跟麻煩。結果他又不勞動又不整理,一定給別人添麻煩,無形當中人家就很討厭跟他在一起,一個孩子在人群當中沒人緣,要事業做得好,那是不可能。

除了在學校,在工作當中,假如一個人從小不做家事,都是要別人侍候,結了婚以後能不能把婚姻經營好?所以有一個朋友他寫了一封信給我,裡面就提到,他有一個同學很優秀,從小不怎麼愛說話,每次下課也不會出去玩,就在那裡讀書,乖乖牌的,雖然很認真讀書,但是跟人溝通的能力很差。每天都是父親送午餐去給她吃,晚上九點多去學校把她接回家,侍候得無微不至。她也很順利考上了前幾個志願,考上師大英文系,出來是要當老師,第一年實習,還沒有實習完就嫁給一個醫生。所以這樣的人生際遇,在一般人來看怎麼樣?真幸福,羨慕得不得了。

諸位朋友,現在人也好,家庭也好,你不要只看外面,在功利主義之下,好看都只有外面,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因為人現在都不強調本質實質,都強調虛榮,你不要只看外面。所以她嫁了以後,因為很懶惰,很少做家事,先生一開始是忍耐,忍到最後受不了,又不會跟婆婆跟家裡的人好好相處,所以先生提出離婚,結果法院判她先生勝訴。所以其間不知道又搞了多少事情,不然為什麼先生會勝訴。她的母親打電話給她女兒的好朋友,希望她的好朋友能夠勸她的女兒,結果在這一段時間之內,父母勸導他的女兒,他女兒都不聽,我行我素。因為你從小都把她做得服服貼貼,已經把她寵壞了。那父親就說道:我什麼事都盡量不讓她做,從小也沒拖過地,沒幹過活,要什麼我給她什麼,我對她這麼好,難道還不夠嗎?

所以人生,很多人終其一生活得不明不白,連錯在哪都不知道,那很可悲也很可憐。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人生真的要把很多道理搞清楚,才不會到頭來,人生忙了一場,結果卻不如自己的期望。所以我常說人生叫「忙盲茫」,三個忙。好,我們來看第一個忙,是現在人最常用的,「我好忙」,什麼叫忙?會意字,左邊一個心,右邊一個亡,心死了叫忙,心不敏銳了。你看很多人一忙起來,一回頭,幾個月都過去了。忙了以後進入第二個階段,眼睛看不到身旁人的需要在哪裡,不敏銳了,心雜亂了。所以很多的男人事業很成功,有一天他太太說我要跟你離婚。你為什麼要跟我離婚?還搞不清楚,不明不白,因為看不到身旁人的需要在哪,所以盲了。

很多人忙得連孩子念幾年級都不知道,這樣的家長我遇過。有一個明星,他有一天興高采烈要去接他兒子,結果等半天兒子都沒出來。後來遇到他兒子的老師告訴他,你兒子都念初中了你還來小學等。盲!真的,一般的人會覺得他很成功,事實上身旁的人對他,保證怨聲載道。這樣的人生成功嗎?任何的成就都抵不過家庭的失敗,當曲終人散的時候,內心一片空虛,那些虛榮如夢幻一般。所以家庭的幸福是一個人人生的基石,當他看不到自己的本分,自己應該做的事,到最後人生就會出現很多讓他意想不到的事。當親人都離他而去,他突然會覺得,我人生這麼努力,每天工作那麼久,怎麼得到這樣的結果?他會非常茫然,所以人生絕對不要走到這樣的境地去。

諸位朋友,您在這一、二天當中,應該也聽了一些聖賢教誨,也會深深感受到這些聖哲人很有智慧,所以你在聽課的時候會若有所悟。有沒有人在聽課的時候都想說「這一段誰很需要聽,那一段誰又很需要聽」,有沒有這種情況?你先安下心來自己聽好了。學的道理都是別人要守,我們不用,這樣效果會不好。先修身修好,不要著急,把自己完全弄清楚明白,這個叫「悟」了。但是很可能下完課以後,在回家的路上又會覺得有一些道理似懂非懂,開始有點「霧」,看不清楚。然後到了家裡面,到了公司,又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遇到境界考驗了,就開始誤會聖哲人講的話沒什麼道理,這樣就變悟、霧、誤了。人生不可以忙、盲、茫,學習也不可以悟、霧、誤。要讓這個覺悟保持,學習不可中斷,一天都不可以中斷。我是每天一定讀經,一定聽經,不敢懈怠,不然三日不讀書怎麼樣?面目可憎。

我們剛剛已經把做家事的重要性說到了,所以教育要從小很謹慎,如何有禮貌,如何不懶惰,如何不自私自利,都要從小紮根。我們剛剛也提到如何不說謊,這個謊言也是要從小就要很注意。孩子第一次說謊,偷東西,都會表現在臉上。有一個母親她就看到孩子走進門來臉色很怪異,馬上叫過來,一看書包裡面藏了兩、三個蘋果,就開始問他。一問之下,幾個同學覺得很好玩,拿了水果店的水果,放在書包,趕快跑掉。母親馬上帶著孩子到水果店跟人家道歉,跟人家鞠躬陪禮,然後馬上又把錢付給老闆,這個老闆還說:沒關係,小孩子。這樣對不對?不對。當你是老闆,一同配合這個家長把孩子教好,很重要,不能幫孩子掩過飾非。所以孩子看到母親這樣的態度,也留下慚愧的眼淚,很可能一次就讓他終身不忘。

這是我們《弟子規》裡面有一句教誨,叫「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其實我們真正深入經典,《弟子規》每句話影響太深遠。東西不可以佔為己有,不可以偷,很重要,古代選人才叫「舉孝廉」,為什麼叫舉孝廉?為什麼用孝跟廉來抉擇人才?那有智慧!孝是德行的根本,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所以做人根本在孝;為什麼要廉?廉潔是政治的根本,只要為官者清廉,這個政治風氣就好,為官者貪污整個國家就敗掉了,所以廉潔是能不能把事情做成功的關鍵。太多的公司都因為用到不廉潔的員工,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基業怎麼樣?毀於一旦,所以做人做事的根本就在孝跟廉。

我們一定要長孩子的廉潔之心,不然人生誘惑這麼多,這個根基不紮牢,人生很難全身而退。我們也看到現在很多的搶案,有的是高學歷的人幹出來的事,父母花了多少的精神,多少的金錢,多少的時間,栽培這個孩子,這個一栽人生就爬不起來;當這些孩子在監獄裡面的時候,他的父母鐵定是傷心欲絕。所以教育,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生,一定要用心教。所以物雖小,絕不可以私藏。另外一個母親帶著她的小女兒到書局去逛,結果逛出來的時候,突然看到小女兒手上拿著一支專門在打開那種日記本的小鑰匙,媽媽就到了收銀台對著這個小姐說:這個我女兒拿的,怎麼辦?小姐說:沒關係,讓她拿去玩吧。母親沒有敏感度,這個小姐也不懂得教孩子,後來這個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母親才警覺到當初沒有教好,因為發現小女孩常常都會拿別人一些小東西回家;因為她不了解,不是自己的東西絕對不能拿。所以這個每一句一定要好好教,這樣你的孩子保證在社會當中立於不敗之地。

說謊也是如此,我們要慎於開始,從小不能讓他養成這個習慣。說謊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裡?我們要把它找出來。第一個好玩,第二個逞能,第三個掩過,第四個貪圖利益,第五個大人的影響。小孩有時候覺得很好玩,他看電視裡面這些主持人也會撒謊,底下的人笑成這樣,他還覺得很好玩。小時候常聽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放羊的孩子,有一天就大喊「狼來了,狼來了」。農夫很純樸,統統都來幫忙他,結果一看,根本沒有狼,大夥也很無奈就離開了。第二次他又說狼來了,狼來了。來了一半的人,一看又沒有。第三次狼真的來了,他大聲的叫,也沒有人願意來幫忙他。所以我們就跟小孩子講,狼真的來了,結果會怎麼樣?小孩子會很有想像力,他就看到那個狼怎麼樣?打開嘴巴,後果不堪設想。

第二個是逞能,為了表現自己很能幹,所以撒謊。有一個小孩他的父親開計程車,父親也是非常用心,把他送到一個收費比較貴的幼兒園。結果學校裡面的風氣攀比很嚴重,因為都是達官顯要的孩子。突然那天早上開著車送兒子下車,一個同學走過來,兩個小朋友一起走進學校,剛好這位計程車司機他就沒有馬上開走,就聽著兩個小孩的對話。孩子的同學問他:那個開車的是誰?他的孩子說那是我家裡的僕人。逞能,父親覺得不對勁,隔天就趕快把他辦轉學。

北京有一家很有名幼兒園,確實都是達官顯要的孩子,而且都是獨生子。那一天晚上剛好辦孩子的成果發表會,就有很多表演要讓孩子上台,結果每個家庭不是只有一個家長來觀賞,夫妻來了,有的爺爺、奶奶也來了,還要加一個攝影師也來了,勞師動眾,一大堆人來參加。結果好的位子,好的鏡頭,只有幾個?當然只有二、三個角度,那麼多小孩怎麼擺平?突然看到這些家長為了擠好的位子吵起來,後來動手打起來。所以確確實實人有名有錢而沒有德行會鬧出很多笑話,也不會贏得別人對我們的尊重,更不可能教出好的下一代。所以愛慕虛榮很危險,一定不能讓孩子沾染上,不然這一輩子會過得很空虛。

在宋朝時候有一位名臣司馬光,有一次跟他的姐姐在剝核桃。姐姐離開一下,有一位家裡的傭人走過來對他說:你只要用熱水泡一下就很好剝了。他就用熱水泡了一下,很快把這些青核桃都剝好了。他的姐姐一回來說:你怎麼剝那麼快?你怎麼知道用這個方法?司馬光說:我自己想的。結果剛好父親看到了,聽到了,馬上對他說:一個人有多少能力說多少話,不要逞能,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因為有父親適時的教導,一開始不能讓他再犯第二次,所以司馬光一生謹記父親教誨,司馬光曾經講過「平生所為之事,無有不可語人者」,非常坦蕩,也是因為得力於父親正確的教導。

第三個掩過飾非,做錯了事緊張,怕父母處罰,所以就編理由撒謊。那當然父母處罰不要嚴格得不得了,把孩子嚇得半死,他犯錯都不敢認錯,這樣就太過了;該給與適時的處罰,但是不可以嚴厲到讓孩子犯錯不敢承認。有一次一個孩子把衣架子弄壞了,然後緊張之下就告訴同學說不要跟老師講。剛好老師遠遠的聽到了,馬上過來跟孩子說:《弟子規》說「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你把這個衣架子弄壞了,你不是故意的,這只是做了個錯事;但是你欺騙老師,不願意跟老師講,這是有心非,就名為惡,惡比錯更嚴重。當場告訴孩子絕對不能夠撒謊,這樣會讓老師、同學再也不信任你。所以這個機會點我們都要掌握好,這是掩過。

再來貪圖利益,就是他撒謊以後會得到好處,他自己覺得。剛好有一個孩子就跟他父親要錢,他說:父親,你給我兩塊錢。他的父親拿了一張兩元的鈔票給他,他接著說:我不要這一張兩塊錢,我要兩張一塊錢。父親覺得很奇怪,他說:不是都一樣嗎?孩子說:不一樣,兩張一塊錢我可以拿兩次到訓導處去,然後說我撿到的,我的操行可以加分,這樣就可以加二十分;拿一張兩塊的,只能加一次。這是一個父親在對這個教育官員講的,而這個教育官員講給我們聽。他搖頭說現在的父母教育敏感度太差了,他的父親還覺得孩子很聰明,這個聰明用錯地方了,用到撒謊去了。所以孩子貪圖利益的時候也有可能撒謊,我們要謹慎。

我有一個朋友,小時候看到人家在吃冰,看了直流口水,忍不住去拿了父親的零錢要去買冰棒。結果買了以後,剛走出商店的門口,正準備要吃,突然看到誰?看到父親,嚇得腿都軟了。父親把他帶回家裡,二話不說,把他綁起來痛打一頓,第一次犯錯父親處罰他,他說以後經過那個放錢的地方都會發抖。後來他到一個公司去上班,因為離鄉背井,所以住在老闆的家裡面,他早上起來幫忙打掃,掃地的過程「怎麼有三百塊」,他撿起來,就拿給老闆娘;過了一陣子「怎麼有五百塊」,又拿去給老闆娘,掃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還掃過上千塊,他每次都沒有任何的貪念,都拿給老闆,拿給老闆娘。在那一家公司待了很長一段時間,很多晉升的機會,很多可以去深造的機會,都要有一定的比方說大學畢業,而他的學歷沒有那麼高,老闆都特例讓他去,對他特別照顧。

後來他要離開這個公司,他的老闆幫他送行,請他吃飯,結果他就問了老闆一個問題。他說我有一個疑惑,就是為什麼你們家常常可以撿到錢?結果老闆就笑了,他說你一個外人到我們家裡來,我怎麼知道你的德行怎麼樣,所以這個錢都是我放的。假如其中有一次他把它放在口袋裡,他的人生可能就很難走了,他的信用就毀了,所以德行重要!人生很多的坎坷,很多的誘惑、挑戰,沒有德行很難過關。所以德行一定要從小把它紮好。所以不能貪圖利益去撒謊。

最後是受大人影響。有一部電影叫「手機」,裡面提到,一個大人每天在電話裡面撒謊,平均是二十五次,所以很可能小孩在聽大人講話的當中,就已經受到影響。諸位家長,你們在接電話可不要小看,小孩在旁邊,你講話的態度、語氣、對人的方式,他都在學習。有一個母親接起電話來,然後把電話放下以後,她的兒子就說:媽媽,剛剛是爸爸打來的。他媽媽就說:你怎麼知道?兒子說:因為講話的口氣不一樣。為什麼講話口氣不一樣?跟別人講話「喂,你好」,跟先生講話「有什麼事,幹什麼」。孩子都在影響,要小心。結果她警覺到以後,開始調整態度,剛好那天她先生打電話來,她一看顯示她先生:喂,你好。她先生說對不起,我打錯了。過了沒多久她先生又打來,他說:真的是妳嗎?所以潛移默化,你看我們這個榜樣給孩子什麼心態,所以這個負面教材要減少。

很多時候,可能爸爸在旁邊看報紙,媽媽接電話,然後回答道:我先生不在。孩子在旁邊說:爸爸在旁邊,怎麼會不在。聽都聽蒙了。所以在孩子面前不要撒謊,說實在的,做人根本也不要撒謊,要學會拒絕,那你在學會拒絕當中也給孩子一個好榜樣。所以人生靜下來就會有好方法,除非你不願意靜下來,不願意好好學。這是我們提到教育的兩大主軸,要救失,要慎於始,接下來要長善。

諸位朋友,您覺得一個人一生要有成就必須具備哪些特質?您清楚了,現在就要把這些好的德行趕快給孩子紮根。哪些?孝順,百善孝為先。還有沒有?廉潔,很好,剛剛上課很專心。來,還有沒有?仁慈。再來,勤奮。還有沒有?老實、誠實,有家長就說:我孩子這麼誠實,出去被人家欺負怎麼辦?我就跟他說,你孩子很誠實,他以後就當總裁。大家都不誠實,你要跟誰做生意?當然跟誠實的人做生意,所以只有他誠實,他一定當總裁,社會信用不斷累積,事業當然能成就。我們來思考一下,剛剛那些問題,救失,懶惰、沒禮貌、自私這些不好,假如他有孝心的時候會不會犯這些過失?會不會?不會。所以為什麼孔老夫子說「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一定要從孝道開始教,關鍵。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這句話很有智慧。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孝開了百善自然就開,但是孝不開百善開不了,這個關鍵太重要。我們來看一下,「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德有傷,貽親羞」。有德行的人,有孝心的人,絕對不願意做犯法讓父母丟臉的事。再來,他會孝順父母,他也會尊敬別人的父母。因為你「教以孝」,他孝心內化了,他會「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會尊敬所有的父母,因為他了解所有的父母都不簡單。「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當他對自己的兄長、長輩恭敬,他面對別人的兄長、長輩自然就恭敬。所以仁之本在孝,孝一開,仁慈之心也會提起來。有孝心,在家裡會不會啥事都不幹?一定會幫忙分擔,所以勤奮的習慣出來,那誠實才有德行,所以孝開了百善皆開,孝不開德行開不了。

我們來思考一下,假如有一個女子還沒有結婚,這邊還沒結婚的朋友很多,所以接下來這段話你們要注意聽,孝可以讓你選到一個好對象。假如這個男士追求這個女士,三年如一日,女孩子要什麼他絕對使出渾身解數。半夜肚子餓了,打一通電話給他,他二話不說,車子開出去,熱騰騰的食物就端到面前來。禮拜六、禮拜天都帶你去喝咖啡、爬山,但是從來沒有帶過父母去喝咖啡跟爬山。幸好你祖宗有德,他在跟你求婚的時候,你一位長輩是他的鄰居,突然過來告訴你,他對父母不孝,你自己考慮考慮要不要嫁。要不要嫁?你們這麼冷靜,馬上說不要。理智在關鍵時候影響就很大了,為什麼不要?

當一個人面對父母這麼大的恩德他都不會感謝,他人生有一個態度養不成,情義跟恩義的價值觀。好的不學,好的不形成會形成什麼?壞的,所以形成什麼?利害的態度。為什麼使出渾身解數追妳?因為妳年輕貌美,有利可圖,而且家裡面又滿有錢的,所以他分析清楚了,全力以赴。但是利害靠不住,三年以後,你幫他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但是臉上長了好幾條皺紋,他在外面又看到比較漂亮的,從利變什麼?害要怎麼樣?所以重利輕義了,所以離婚率就出現了。好,這一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10 15:11 , Processed in 0.090986 second(s), 39 queries .